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05團體標準T/CACM1093—2018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臍療養生2018-09-17發布2018-11-15實施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T/CACM1093—2018本規范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規范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提出并歸口。本規范主要起草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本規范參與起草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濟南市中醫醫院。本規范主要起草人:高樹中、馬玉俠、于巖瀑、方劍喬。本規范參與起草人:杜廣中、劉存志、韓興軍、王軍、杜冬青、李玉婕、張娜、高翔、李文元、馬鳳君、代宗輝、宋帥、段騰龍、孫琰、曹洪福、高地紀、陳健喬。本規范專家組成員:郭義、陳澤林、趙雪、李桂蘭、翟偉、王金貴、郭永明、王紅、孟向文、潘興芳、史麗萍、湯毅、房緯、高希言、譚亞芹、吳渙淦、楊華元、楊永清、東貴榮、賈春生、陳躍來、劉堂義、楊駿、齊瑞、吳強、石現、孫建華、倪光夏、何麗云、王頻、車戩、陳以國、裴景春。T/CACM1093—2018本規范是我國用于指導和規范傳統中醫臍療法在治未病應用中的規范性文件。編寫和頒布本規范的目的在于為各級各類醫院及保健機構提供臍療法治未病技術臨床操作的規范,指導相關醫師及保健人員正確使用中醫臍療法防治疾病,使中醫臍療法應用更加規范化、更具安全性,更好地為廣大民眾的健康服務。本規范是根據中醫臍療法的臨床優勢,針對特定臨床情況,參照古代文獻、名醫經驗以及現代最佳臨床研究證據,結合受術者價值觀和意愿,系統研制的幫助臨床醫生和受術者做出恰當選擇的指導性意見。本規范制定的總體思路是:在中醫臍療法治未病實踐與臨床研究的基礎上,遵循循證醫學的理念與方法,將國際公認的證據質量評價與推薦方案分級的規范與古代文獻證據、名老中醫專家臨床證據相結合,形成標準初稿,并將臨床研究證據與大范圍專家共識性意見相結合,制定出能確保臍療操作規范,具有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能夠有效指導臨床實踐的指導性意見。本規范推薦方案的證據等級主要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推薦的GRADE(GradingOfrec-其中推薦等級分為強推薦與弱推薦兩級。強推薦的方案是估計變化可能性較小、個性化程度低的方案,而弱推薦方案則是估計變化可能較大、個性化程度高、受術者價值觀差異大的方案。對于臍療法在治未病應用中,缺乏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證據或文獻支持的疾病預防推薦方案,因此采用2001年國際感染論壇(ISF)提出的Delphi分級標準。本規范推薦方案僅將目前獲取到的最新證據以附件形式列在操作規范后面,供本規范使用者參考。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臍療養生本規范規定了臍療相關的術語和定義、操作步驟與要求、注意事項與禁忌。本規范適用于對各級各類醫院及醫療保健機構臍療法治未病操作的規范管理,指導相關醫師及保健人員正確使用中醫臍療法防治疾病。個人自行進行臍療法防治疾病,也可以此作為參考。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范的引用而成為本規范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規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規范。GB15981消毒與滅菌效果的評價方法與標準GB15982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T12346—2006臉穴名稱與定位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1部分:艾灸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6部分:三棱針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5部分:拔罐3術語和定義是臍中療法的簡稱,是以制成一定劑型的藥物(如糊、散、丸、膏等)對臍部(即神闕穴)施以敷、貼、填、熨等藥物刺激,或熏、灸、推拿、針刺、拔罐等物理刺激,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節人體陰陽與臟腑功能,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敷臍療法coveringnaveItherapy用藥末或用生藥搗研后(或兌入不同性質的液體,制成餅狀、糊狀、膏狀等劑型)直接敷于臍上,使藥效由局部到達內臟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灸臍療法NaveItherapywit臍部拔罐法TherapyofcuppingonnaveI古稱角臍法,是通過罐內負壓,使被拔的臍部皮膚充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運用推拿手法如揉、摩、按等刺激臍部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臍部磁療法MagnetismtherapyonnaveI利用磁場作用于人體臍部產生生物效應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意守臍部法Mindconcentrationtherap臍部和呼吸、意守相結合的一種養生方法。T/CACM1093—2018針刺臍部法NaveItherapywithacupuncture在臍或臍周圍進行針刺(神闕穴一般禁針,臍部針刺少用,臍周圍針刺常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4操作步驟與要求臍療用藥必須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在此基礎上,重點選用有臍療特色的藥物:—所用藥物均應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又不至于發泡潰破,損傷皮膚;—所用藥物應氣味俱厚,但有毒之品一定要控制用量,做到低毒高效;—應注意選擇具有濃烈芳香走竄性味的藥物,以便增強藥劑的皮膚穿透性;—一般選用蜂蜜、生姜汁、酒、醋、食鹽水、藥汁等作基質,或以其減緩藥物毒、烈性,或以其增強藥物通達走竄之性,或以其調和賦形。根據治療需要選取適當的劑型。常用劑型為散劑、膏劑、丸劑、餅劑、藥袋等。藥物經粉碎、均勻混合制成的粉末狀制劑。采用適宜的基質將藥物制成半固體或近似固體的一類劑型。將提取物、藥物細粉與適宜基質均勻混合制成的半固體外用制劑。類似軟膏劑的有糊劑、凝膠劑。將藥物溶解或混合于黏性基質中,均勻涂于背襯材料上制成的近似固體的外用劑型。主要分為膏藥、貼膏劑兩類。a)膏藥:將藥物、食用植物油與紅丹(鉛丹)或宮粉(鉛粉)煉制成膏,均勻涂于裱褚材料上制成的外用制劑,前者稱為黑膏藥,后者稱為白膏藥。b)貼膏劑:提取物、藥物與適宜的基質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膚貼敷的片狀外用制劑。包括橡膠膏劑(以橡膠為主要基質)、凝膠膏劑(又稱巴布膏劑,簡稱巴布劑,以親水性材料為基質)、貼劑(又稱經皮給藥系統,以適宜高分子材料為基質)。指提取物與適宜基質制成的,具有凝膠特性的半固體或稠厚液體制劑,為類似軟膏劑的制劑。指藥物與適宜基質(如蜂蜜、生姜汁、酒、醋、食鹽水、藥汁等)制成的糊狀制劑,為含多量粉末與軟膏劑類似的制劑。藥物細粉或提取物加適宜的黏合劑或其他輔料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制劑(包括水丸、蜜丸、濃縮丸等)。將藥物研細末,加少許溶劑調成餅狀(比糊劑硬);或將藥物研細末后,加用一些鮮藥(如蔥白或其他新鮮植物藥的莖葉、根莖等)搗在一起,制成藥餅。將藥物研粗末,裝入布袋內,縫制成一定形狀的藥袋。體位宜選擇仰臥位,并囑受術者充分暴露臍部,以方便取穴、用藥和治療。本法一般在室內進行,要求室內溫度適宜(26℃左右),空氣流通,清潔衛生。可用含75%醫用酒精或0.5%~1%碘伏的棉球按常規消毒法擦拭、消毒臍部及四周皮膚。施術者雙手可用肥皂、清水清洗干凈,再用75%醫用酒精棉球擦拭。將藥物填于臍內,并以膠布固定。多用散劑或丸、丹劑。將鮮藥(一般用植物藥或蟲類藥)搗爛敷于臍部,或用干燥的藥末用蜂蜜、酒、食鹽水等調和成膏狀敷于臍部,用藥部位可不局限于臍孔內,較填法范圍大。將用量較多的藥物搗爛或研末或調糊膏,覆蓋在臍部及其周圍,用藥部位較大。將藥汁、藥膏、藥稀糊等涂抹于臍部。將藥汁(藥物水煎取汁或鮮藥搗爛取汁)根據病情需要溫熱或冰涼后,徐徐滴入臍內。將藥物切粗末炒熱布包,乘熱外熨臍部。將藥物制成膏藥貼于臍部。將藥物少許研細末摻于膏藥上,外敷于臍部。將藥物搗爛如泥狀,或研為細末,用酒適量調和,軟硬適度,捏成圓形藥丸,納入患者臍中,以手往下壓平,使其緊貼臍壁,外加膠布貼牢固定之。點燃艾條,手持在臍部上方2cm懸起灸之,以臍部覺溫熱但又能耐受為度。先在臍部或臍內放置藥物或鹽、姜、蔥、附子餅等,再放艾灶或艾條(艾灶最常用)灸之,即艾灶與臍之間有藥物間隔。又名隔藥灸臍法、熏臍法、煉臍法。將藥物研細末填滿臍部,臍周放置用面粉加水揉制的面圈一個,面圈中央小孔的直徑與臍直徑相同,上置艾灶灸之。將艾絨平鋪于臍部,再蓋幾層布,用熨斗在上面熨之。重要的是掌握好熨斗的溫度,以防止T/CACM1093—2018燙傷。將艾絨平鋪在臍腹部,在日光下曝曬,時間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將艾條或艾絨加工后放入專門制作的溫灸器,置于臍部施灸。又名發泡療法。首先在臍部涂上一層凡士林,然后將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白芥子、吳茱萸、甘遂、蓖麻籽、蒜泥等)適量敷于臍部,12小時后取下。敷貼時間可根據患者年齡進行調整,以臍部充血、起泡猶如灸瘡為度。用止血鉗或鑷子等夾住95%乙醇棉球,一手握罐體,罐口朝下,將棉球點燃后立即伸入罐內搖晃數圈隨即退出,速將罐扣于臍部。將易燃軟質紙片(卷)或95%乙醇棉球點燃后投入罐內,迅速將罐扣于臍部。將直徑1~2cm的95%乙醇棉片貼于罐內壁,點燃后迅速將罐扣于臍部。用不易燃燒和傳熱的物體,如瓶蓋、小酒盅等,置于臍部,然后滴入95%酒精,或放入一酒精棉球,用火點燃后,迅速將罐扣于臍部。用三棱針在臍四周距臍中心0.5~1寸處針刺出血,或用梅花針刺后,再以火罐吸拔出血。每次時間不宜長,以5分鐘左右為宜。用拇指指端,或食指、中指或掌根部按附于臍部或臍周,做輕柔和緩的回旋揉動。順時針為瀉法,逆時針為補法。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附著于臍部或臍周圍,以腕關節連同前臂做環形的有節律的撫摩,摩動時要和緩協調,每分鐘30~120次。順時針為瀉法,逆時針為補法。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指腹部向下垂直按壓臍部或臍周,以有酸、脹、痛為度,一按一放,有節將磁片或磁珠用膠布貼敷在臍部,或將磁帶敷于臍部,佩戴療程依據病情而定。另外還有脈沖及脈動磁場法、交變磁場法、磁電綜合法等,均應按照相關說明書認真操作。臥位或坐位、站立,全身放松,二目微閉,鼻尖對準臍中,舌抵上腭正中;調勻呼吸,徐呼徐吸,吸時自然界的氣由臍部而入,上行至肺,呼時其氣從肺下行至臍而出,一呼一吸,氣從臍部時入時出,當口中津液滿時,分3次緩慢咽下,想象中津液到達臍部而止。剛開始呼吸之氣粗,逐漸變細,進而呼吸自然,感覺不到刻意呼吸,感到臍部氣團溫暖如火球,逐漸增大、溫暖整個腹部。T/CACM1093—2018采用毫針針刺法在臍周穴位透刺神闕穴。包括臍部激光照射法、臍部紅外照射法等,均可按照儀器說明書進行操作。4.3施術后處理—在臍部可出現局部發紅,片刻后消失恢復正常皮色,或兼微熱痛感。4.3.2臍療的施術后處理—去除藥物后應用消毒棉球輕輕拭去臍部殘留的藥物,若臍部微覺痛癢,不可搔抓,數日內可—臍療后如果出現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過大,可用一次性消毒針從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蓋。—若局部出血應用棉球拭凈。—若皮膚破損,應常規消毒,并用無菌敷料覆蓋其上。臍療短則1日1次(如臍部拔罐法、按摩臍部法等)、隔日1次(如隔物灸中的隔姜灸臍法等),蒸臍法一般需根據情況5~7日治療1次,若肌膚敏感、皮膚薄弱、老人、兒童可根據情況7~10日急性病證治療直至痊愈為止;慢性病證一般以4~12次為一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一般應間隔3~5注意事項5.1臍療用藥雖有自身特點,但一般情況下仍需辨證用藥,方能取得較好療效。5.2在施治前,應詳細詢問受術者的全身情況,了解藥物過敏史、孕育及胎產史,避免藥物過敏反應或引起流產等醫療事故的發生。孕婦若非治療妊娠諸病,宜慎用臍療,有麝香等易導致流產或具有毒副作用的藥物應當慎用或忌用。若使用磁療法,應詢問受術者有無安裝心臟起搏器等金屬裝置。5.3操作應該在室內進行,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5.4在進行灸臍療法時,要注意室內通風,或安裝排煙設備,以免產生的煙霧引發患者嚴重的不適感。5.5藥物敷臍要外加固定,對膠布過敏者可用紗布包扎固定。對兒童患者,要加強護理,避免其用手抓撓,以防藥物脫落。5.6有些敷臍藥物具有刺激性,應用時間過長會使局部皮膚出現癢感、灼熱感,甚至出現水泡等,因此劑量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長,尤其兒童皮膚嬌嫩,更需注意,提倡間歇使用。如皮膚發生水泡,可用消毒針挑破,外涂碘伏或龍膽紫溶液等。5.7臍療過程中如出現頭暈、胸悶、惡心嘔吐、四肢疲軟、冷汗淋漓等較嚴重的過敏反應,應立即清理掉藥物等過敏源,密切觀察受術者血壓、心率變化,必要時可服用抗過敏藥物。5.8臍部吸收藥物較快,個別受術者會出現腹部不適或隱痛感,一般過幾日自行消失。5.9用熨法要適當控制藥物溫度,以免燙傷皮膚,尤其是老人、兒童以及感覺減退的病人,更需注意。5.10臍部拔罐法時間不宜過長,臍部皮膚松弛者慎用此法。5.11臍療藥物多含有芳香揮發成分,所以預制的各種制劑必須密封保存,以免有效成分揮發。6.1急性嚴重疾病、接觸性傳染病、嚴重心臟病及心力衰竭等慎用。6.2皮膚嚴重過敏、傳染性皮膚病、臍部或臍周長有腫瘤(或腫塊)、臍部感染潰爛等慎用。6.3精神分裂癥、抽搐等不合作者慎用。T/CACM1093—2018附錄A(資料性附錄)臍療養生臨床推薦方案A.1隔藥灸臍法藥物:乳香、沒藥、雄鼠糞、青鹽、兩頭尖、川續斷各3g,麝香0.1g。將藥物研成細末,備用。用法:先以溫開水調面粉成圓圈狀(內徑約3cm,外徑約6cm,內壁高約2cm,外壁高約3cm的圓柱狀面圈),面圈的中間孔應與患者本人臍孔大小一致。取純凈陳久的艾絨置于平板上,用拇指、食指、中指邊捏邊旋轉,把艾絨捏成上尖下平的圓錐形小體(直徑約1cm,高約1cm),要求搓捻緊實。取藥末適量(8~10g),填滿臍孔,用艾煒置于藥末上,連續施灸10壯(約2h)。灸后以臍部皮膚微微發紅為度,用醫用膠布固封臍中藥末。每周1次,1個月為一療程。推薦意見:對于需養生保健人群,建議采取隔藥灸臍法養生保健。[GRADE2D]解釋:本規范小組共納入相關文獻3篇,經綜合分析,形成證據體發現,隔藥灸臍法養生保健、延緩衰老的作用長于維生素E的預防作用。但納入的文獻偏倚風險較高,證據體質量等級經GRADE評價后,因其盲法、分配隱藏存在缺陷,精確性較低,只有3篇文獻納入,最終證據體質量等級為極低。綜合利弊平衡、受術者意愿、資源消耗與成本分析,并結合臨床實際及專家建議,對本治療方案進行強推薦。本推薦方案出自文獻證據及專家共識,請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酌情使用。A.2隔姜灸臍法用法:用鮮生姜切成直徑2~3cm,厚0.2~0.3cm薄片,中間以針穿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臍部,再將艾煒放在姜片上施灸,當艾煒燃盡,再易煒施灸。一般6~9壯,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推薦意見:對于需養生保健,證屬寒邪侵襲、脾胃虛弱或陽虛的人群,可采取隔姜灸臍法養生保健。[Delphi1IV]解釋:綜合利弊平衡、受術者意愿、專家建議、資源消耗與成本分析,并結合臨床實際,對本治療方案進行強推薦。本推薦方案出自專家共識,請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酌情使用。A.3艾條灸臍法用法:將清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臍部,距離皮膚2~3cm處施灸,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推薦意見:對于需養生保健,證屬陽虛的人群,可采取艾條灸臍法養生保健。[Delphi2IV]解釋:綜合利弊平衡、受術者意愿、專家建議、資源消耗與成本分析,并結合臨床實際,對本治療方案進行弱推薦。本推薦方案出自專家共識,請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酌情使用。[1]高樹中.中醫臍療大全[M].第1版.濟南:濟南出版社,1992.[2]劉存志.熏臍法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1.[3]馬玉俠.隔藥灸臍法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2.[4]王軍.隔藥灸臍法抗衰老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5]邱建成.隔藥灸臍法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6]鄭君.隔藥灸臍法對腎虛衰老患者T細胞亞群及衰老癥狀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7]郭閆萍.隔藥灸臍法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5.[8]呂慶超.巴布貼敷臍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6.[9]田麗莉.隔藥灸臍法對衰老模型大鼠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10]趙巖.臍療治療小兒泄瀉的用藥規律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7.[11]張明慶.基于古今文獻的臍療法應用規律及操作規范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12]王志磊.隔藥灸臍法治療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13]劉曉嵐.臍療對原發性痛經患者綜合癥狀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14]馬紅.隔藥灸臍法調控原發性痛經患者生殖內分泌機制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15]齊萍.臍療治療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對比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16]劉西通.臍診的古今文獻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17]孫曉娟.臍療治療帶下病的臨床用藥規律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18]王芳.隔藥灸臍法對原發性痛經患者雌二醇、孕酮、前列腺素影響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19]王曉翠.隔藥灸臍法治療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代謝組學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20]徐玉蓉.臍療對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生存質量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21]易敏.隔藥灸臍法對不同嚴重程度原發性痛經患者癥狀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22]尹興玲.灸臍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的代謝組學機制差異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23]于曉晶.隔藥灸臍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的代謝組學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24]張寶玲.隔藥灸臍法對原發性痛經患者子宮動脈血流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T/CACM1093—2018[25]張中原.臍療治療便秘的古今文獻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26]張景雪.隔藥灸臍針三陰交與針三陰交治療原發性痛經的代謝組學對比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27]杜冬青.隔藥灸臍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經穴效應特異性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28]李春靜.隔藥灸臍法治療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代謝組學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29]李姝婧.隔藥灸臍法與針刺三陰交治療原發性痛經的代謝組學對比研究[D].濟南:山東中[30]田鴻芳.隔藥灸臍針三陰交與隔藥灸臍治療原發性痛經的代謝組學對比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31]蓋曉麗.隔藥灸臍與艾條灸臍對原發性痛經患者癥狀及子宮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32]王陸軍.臍療治療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代謝組學對比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33]謝曉佳.臍療對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存質量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34]于巖瀑.基于肥大細胞介導臍療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效應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35]柳春梅.臍療治療泄瀉的用藥規律研究及對IBS-D模型大鼠肥大細胞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4.[36]劉驍.隔藥灸臍治療IBS-D的用藥規律與基于大麻素系統調控的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37]白琳琳.隔藥灸臍法對SPID慢性盆腔痛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38]楊星月.隔藥灸臍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39]于保羅.蒸臍法的古代文獻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5.[40]王明林.癮閉臍療的古代文獻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5.[41]陳愛文.隔藥灸臍對功能性便秘實證患者嚴重程度及生活質量影響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5.[42]韓媛媛.隔藥灸臍法治療功能性便秘時效關系的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5.[43]郝明耀.臍療治療鼓脹的臨床用藥規律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5.[44]李繼暉.臍療治療婦科病的現代文獻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5.[45]周聰妮.隔藥灸臍法對功能性便秘中醫癥狀臨床療效觀察2015.[46]張娜.隔藥灸臍法對腎虛衰老患者臨床癥狀及免疫球蛋白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47]王璇.臍療對排卵障礙性不孕患者B超監測排卵情況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48]劉傳強.隔藥灸臍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量效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49]李愛菊.不同灸量隔藥灸臍法對IBS-D患者生存質量影響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50]隋培森.隔藥灸臍法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51]王輝.臍療對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患者癥狀和排卵率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52]鄭敏.隔藥灸臍法治療中重度原發性痛經患者臨床療效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53]李玉婕.肥大細胞功能對臍療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作用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54]劉福彩.隔藥灸臍法對肝郁脾虛型IBS-D患者嚴重程度及心理狀態影響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7.[55]張曉星.隔藥灸臍法對LPD不孕癥患者BBT及內分泌激素的影響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56]高坤.隔藥灸臍法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57]張潤潤.隔藥灸臍法對腎氣虛證衰老患者臨床癥狀影響的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58]李文元.隔藥灸臍法對腎虛衰老患者臨床癥狀及甲狀腺激素水平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7.[59]王軍.隔藥灸臍法抗衰老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60]高樹中,王軍.隔藥灸臍法延緩衰老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6):398-402.[61]鄭君.隔藥灸臍法對腎虛衰老患者T細胞亞群及衰老癥狀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62]田麗莉.隔藥灸臍法對衰老模型大鼠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63]趙彩嬌,譚敏,葉藝,等.神闕穴延緩衰老作用的研究概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12):3901-3903.[64]王秀英,馬玉俠,衣華強,等.“臍療防治疾病的臨床療效評價和效應機制研究”概述[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3):184-185.[65]王璇,柳春梅,于巖瀑,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臍療的組方藥物性味規律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16,35(1):18.[66]張霞,張中原,馬玉俠.臍療便秘用藥規律系統綜述[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4):8-9.[67]馬玉俠,高樹中,劉兵,等.臍療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醫外治雜志,2008,17(5):3-4.T/CACM1093—2018[68]白琳琳,馬玉俠,田思勝,等.臍療藥物性味歸經特點探析[J].河南中醫,35(1):[69]馬海洋,于保羅,馬玉俠.臍療治療帶下病的組方規律文獻簡析[J].山東中醫雜志,2014,[70]王陸軍,陳晟,于巖瀑,等.臍療治療痛經常用藥物分析[J].山東中醫雜志,2013,32(2):102-103.[71]李春靜,陳晟,于巖瀑,等.臍療治療痛經的輔助藥物探析[J].中醫外治雜志,2012,21(5):3-4.[72]劉杰,雷磊.試述臍療防治慢性疲勞綜合征[J].中醫藥導報,2005,11(9):79-81.[73]張娜,劉傳強,馬玉俠.泄瀉臍療的古代常用藥物分析[J].山東中醫雜志,2016,35(1):34-35.[74]于保羅.蒸臍法的古代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5.[75]陳愛文,馬玉俠,韓媛媛.隔姜灸臍法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5):185-186.[76]邵海波,黃威莉,張雅麗.隔姜灸治療胃脘痛臨床應用進展[J].護理研究,2017,31[77]王美杰,叢慧芳.隔姜灸配合針刺治療原發性痛經寒濕瘀阻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32(3):241-242.[78]楊明.中藥藥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79]明.吳近山.扶壽精方[M].上海:世界書局印行,1990.[80]明.繆希雍.明清名醫全書大成.神農本草經疏[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社,1999.[81]明.李中梓.明清名醫全書大成.雷公炮炙藥性解[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82]明.龔廷賢.明清名醫全書大成.壽世保元[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83]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84]明.張景岳.明清名醫全書大成.景岳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85]清.嚴西亭.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8.[86]許浚.東醫寶鑒[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87]清.周巖.本草思辨錄[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88]明.朱嘯.普濟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89]明.李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7.1-規則的演變-規則之變教學設計
- 2025至2030年中國保溫件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梯田造型施工方案
- 蘭州2025年甘肅蘭州交通大學招聘附屬中學-附屬小學事業編制公費師范生教師(本科)5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醫院規劃與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范文模板)
- 佛山2024年廣東佛山三水區大塘鎮專職消防員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消防電氣培訓課件
- 人教2011課標版(部編) - 七年級下冊(2016年11月第1版) - 初一歷史下冊明清文學藝術教學設計
- Revision 1(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人教新起點版英語一年級下冊
- 消防燃氣安全知識課件
- 體育場館消防設施施工方案
- 養老院老人活動方案
- 小學中暑課件教學課件
- 江西公務員面試模擬5
- Unit 4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 and Thinking 說課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中英語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
- 厥陰病完整版本
- 熒光-光譜完整版本
- 代持房屋合作協議書范本
- 供應鏈管理師技能競賽理論考試題及答案
- (新版)糖尿病知識競賽考試題庫300題(含答案)
- 新工人進場三級教育表格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