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04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講義)(解析版)_第1頁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04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講義)(解析版)_第2頁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04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講義)(解析版)_第3頁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04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講義)(解析版)_第4頁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04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講義)(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hhz專題0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知識點1三國鼎立知識點2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知識點3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知識點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識點5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04拓展·大單元素養導向拓展01大單元素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拓展0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家國情懷)05提升·新情境&新考法考點課標要求考情分析命題預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人口遷徙,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通過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北魏孝文帝改革易出材料題,對比其措施的異同。學生要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對民族交融的理解是中考歷史出題的熱點。江南地區的開發是常考的重點內容。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從家國情懷素養角度考查,培養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通常史料結合教材所學,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其改革的目的和影響,常見關鍵詞“遷都,學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婚姻”等。通過史料地圖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遷移情況,得出結論:人口遷移是江南地區開發的因素。通過史料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有哪些。選擇題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等知識點。知識點1三國鼎立【課標要求】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1.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時間公元200年公元208年作戰雙方袁紹與曹操曹操與孫劉聯軍作戰特點以少勝多結果曹操勝利曹操失敗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2.三國鼎立國號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發展狀況【圖說歷史】三國鼎立形勢圖分裂中孕育著統一因素魏220年曹丕洛陽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馬鈞改良灌溉工具,制成翻車蜀221年劉備成都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吳229年孫權建業①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②230年,孫權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為什么說從東漢統一政權到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而不是倒退?(1)從政治上看,東漢末年,由于中央權力衰微,出現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出現了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相對而言,這是一種進步(2)從經濟上看,由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可以集中時間和精力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考向01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1.【核心素養·歷史解釋】毛澤東評價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讓我們不禁想起曹操參與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下列對這兩次戰役表述正確的是(

)A.都是曹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B.赤壁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C.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D.官渡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答案】C【解析】據題干“曹操參與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和所學知識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殲滅袁軍主力,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官渡之戰曹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208年,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戰,曹操兵敗北撤,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都是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C項正確;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取得勝利,排除A項;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排除B項;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排除D項。故選C項。考向02三國鼎立2.【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圖示法能夠生動、形象地揭示復雜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歷史學習。下面哪一幅示意圖反映了公元222年三國鼎立的形勢(

)A. B.C. D.【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魏國主要占據長江以北的北方地區,建都洛陽,吳國則占據江南地區,建都建業,蜀漢則占據漢中、成都平原等地,D項正確;三國鼎立時期曹魏的統治者為曹丕,而不是曹操,排除A項;曹操不是三國人物,劉備和孫權地理位置也不對,排除B項;孫權占據東南,劉備占據西南,排除C項;故選D項。知識點2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人口遷徙,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西晉興起:266年,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衰落:晉惠帝時發生了八王之亂,西晉迅速走向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南遷,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滅亡:公元316年,匈奴人滅掉西晉。北方各族內遷時間:東漢、魏、晉時期內遷民族:匈奴、鮮卑、羯、氏、羌十六國: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個主要的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圖說歷史】西晉內遷游牧民族分布圖氐族和羌族遷人陜西關中:匈奴族和羯族遷到山西一帶;鮮卑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1.西晉衰亡的教訓:(1)統治階級要做到勤政愛民,政治清明。(2)要積極維護社會的安定(3)要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2.北方各族內遷的作用:(1)遷居中原的游牧民族,受中原封建經濟文化的影響,先后完成了封建化過程,促進了我國農業文明的發展。(2)內遷游牧民族和漢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學習,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不斷進步。(3)在當時的黃河流域形成了民族交融的趨勢,對我國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隋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考向01西晉的短暫統一1.【學科素養·時空觀念】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秦與西晉這兩次統一相距的年份是(

)A.500年 B.501年 C.59年 D.502年【答案】A【解析】根據公元紀年法可知,一百年一個世紀,十年一個年代,公元前后相距時間是兩個數字相加減1,因而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秦與西晉這兩次統一相距221+280-1=500年,A項正確;BC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考向02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2.【學科素養·史料實證】江統(?~310年)《徙戎論》中寫道:“關中之八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文中的“戎狄”主要是指(

)A.匈奴和鮮卑 B.突厥與吐蕃 C.契丹與黨項 D.蒙古與女真【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江統(?~310年)”、“關中之八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時期是魏晉時期,“戎狄”主要是指先秦時代華夏對西方和北方的非華夏部落的統稱,這一時期內遷的主要是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合稱“五胡”,所以文中的“戎狄”主要是指匈奴和鮮卑,A項正確;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與關中地區無關,排除B項;契丹與黨項在北宋時期與宋發生戰爭,排除C項;女真生活在東北地區,排除D項。故選A項。知識點3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1.東晉的興亡與南朝政治東晉建立:317年,司馬睿重建晉王朝,史稱東晉,定都建康(今南京)政權特點:門閥政治,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北伐:祖逖堅持北伐,主張收復失地(相關成語:中流擊楫、聞雞起舞)滅亡:420年,東晉滅亡南朝的政治①420-589年,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都定都建康;②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③梁武帝稱帝后,放縱皇室成員和官僚大地主盤剝平民百姓,政治日益敗壞。此后,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2.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政治:南方戰亂相對較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自然:南方自然條件優越表現農業耕地面積增加,興修水利工程;②)農業生產技術改進,種植雙季稻,實行農業多種經營。手工業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商業商業交流頻繁,城市繁榮發展,南朝時的建康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影響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方經濟發展趨于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1.“王與馬,共天下”中的“王”指以王導、王敦為代表的南下的北方山東大貴族王氏家族,“馬”指東晉皇族司馬氏,其實質是皇族和大貴族共治天下。2.(1)“江南”是一個地城名稱。廣義上的“江南”指長江以南地區,狹義上的“江南’指長江下游以南地區。教材中所指的應為廣義上的“江南”這里氣候濕潤,土壤肥沃,是魏晉以來我國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地區。(2)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1)改變了江南農業“火耕水耨”的原始狀況,進入精耕細作階段。(2)江南很快成為新的農業經濟區。(3)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使南北經濟的發展趨向平衡,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考向01東晉的興亡和南朝政治1.【核心素養·時空觀念】這座城市展現東晉南朝時期發生的歷史活動和圖景,勾勒設計“一座城市、亂世激蕩三百年”“一番開發,從此奠基千余年”“一種趨勢,收拾河山又統一”。這個城市是(

)A.洛陽 B.建康 C.開封 D.大都【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這座城市展現東晉南朝時期發生的歷史活動和圖景”“一番開發,從此奠基千余年”“一種趨勢,收拾河山又統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317年司馬睿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由此可以得出,材料中的城市是建康,B項正確;洛陽、開封、和大都(今北京)都在北方,與東晉和南朝沒有關系,排除ACD項。故選B項。考向02江南地區的開發2.【核心素養·歷史解釋】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其作品《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以及梨、棗、杏樹等果樹。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這種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區農業生產超過北方 B.東晉政府重視發展果樹種植C.貿易興盛推動外來物種增加 D.人口南遷促進作物品種遷移【答案】D【解析】據材料“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其作品《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以及梨、棗、杏樹等果樹。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時期北方戰亂,為躲避戰亂,北民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并促進作物品種遷移,D項正確;魏晉時期北方戰亂,而不是社會穩定,A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而不是東晉政府重視發展果樹種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而不是外來物種增加,排除C項。故選D項。知識點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1.淝水之戰淝水之戰背景: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前秦,基本統一北方,試圖吞并東晉概況:公元383年,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相關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影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東晉取得暫時穩定,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39年,北魏(鮮卑族)統一北方;北方民族交融趨勢加強目的學習和接受漢族文化,加強對中原的控制措施遷都: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說漢語、穿漢服、用漢姓、用漢制,學漢禮;鼓勵與漢族聯姻性質一場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民族交融表現經濟:內遷的各族人民學習漢族的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學習北方各族人民的畜牧經驗,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政治:北朝統治者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文化:漢語逐漸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民族心理:“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人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②)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1.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1)兩大方向的民族遷徙: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和北民南遷。(2)三個階段的民族交融:東漢末至西晉初,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后,長城沿線出現了民族交融局面;東晉十六國時期,民族交融步伐加快;北魏時期,民族交融出現高潮。(3)四種交融方式:民族遷徙、友好交往、戰爭、內遷民族政權改革。2.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分立與更迭考向1淝水之戰1.【核心素養·時空觀念】下圖為我國古代某次戰役形勢圖(局部),此戰(

)A.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B.消滅了秦軍主力并加速秦朝滅亡C.使北方很快陷入分裂和混戰狀態 D.導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答案】C【解析】根據題中圖片可知是淝水之戰,結合所學,公元383年,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動戰爭,占有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先后建立了十余個小國,北方陷入了割據混戰狀態,C項正確;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排除A項;巨鹿之戰消滅了秦軍主力并加速秦朝滅亡,排除B項;晉陽之戰等戰國兼并戰爭導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排除D項。故選C項。考向2北魏孝文帝改革2.【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徙都洛邑”,向南方的齊借書抄寫,以充實北魏的國家圖書。孝文帝此舉旨在(

)A.消除民族隔閡 B.統一黃河流域 C.確立正統地位 D.學習中原文化【答案】D【解析】據題干“孝文徙都洛邑”,即孝文帝遷都洛陽,并向南方的齊借書抄寫,以充實北魏的國家圖書,結合所學知識,孝文帝此舉旨在加強北魏與漢族文化的融合,學習并采納中原地區的文化制度,以提升北魏的文化水平和政治合法性,D項正確;消除民族隔閡表述太絕對,排除A項;孝文帝在遷都時,黃河流域已經統一,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要樹立正統地位,更多的是學習中原文化,適應統治中原的需要,排除C項。故選D項。考向3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3.【核心素養·史料實證】下圖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漢族婦女制作蒸饃和烙餅磚畫北朝穿漢服的貴族婦女南朝穿胡服的宮廷樂隊A.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B.少數民族的漢化C.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D.民族交融的加強【答案】D【解析】根據圖片“漢族婦女制作蒸饃和烙餅磚畫”可知,這是漢族接受受北方少數民族的飲食;“北朝穿漢服的貴族婦女”可知,這體現的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漢族的服飾;“南朝穿胡服的宮廷樂隊”可知,這體現的是漢族接受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這些圖片反映的主題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即民族交融的加強,D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發生在秦朝,排除A項;圖片不僅展示了少數民族的漢化過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還展示了漢族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影響(如文成公主入藏),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雙向交流與融合,少數民族的漢化不能全面概括圖片主題,排除B項;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只涉及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的部分背景(鮮卑族內遷),而沒有涵蓋其他三個時期的內容,因此不能作為圖片的共同主題,排除C項。故選D項。知識點5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課標要求】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農學北朝賈思勰著《齊民要術》: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等寶貴的思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科學劉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極限”思維的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割圓術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擅長機械制造,造出了指南車(“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千里船(“日行百余里”)書法①東漢以后,書法成為專門藝術②鍾繇和胡昭是曹魏時的書法名家,鍾繇獨創楷書書法被后世尊為“楷書鼻祖”③東晉王羲之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作是《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本人被譽為“書圣’繪畫東晉顧愷之擅長人物畫,作品有《女史圖》和《洛神賦圖》雕塑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的特點,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地理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這是一部綜合性地理學專著1.祖沖之、賈思勰兩位科學家的共同點:都注重實踐、刻苦鉆研,都善于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果。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因(1)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民族大交融。(3)秦漢文化的基礎(4)外來宗教文化的傳播。(5)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考向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核心素養·史料實證】認真研讀下面圖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時期科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

)A.集中于農業領域 B.成果領先于世界C.繼承與創新結合 D.注重以民生為本【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可知,賈思勰汲取農民生產經驗并在實踐中證明和豐富了這些經驗,著成《齊民要術》;酈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礎上,寫成《水經注》,祖沖之在三國時期數學家劉徽所創“割圓術”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可知,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成就在繼承前人經驗基礎上的創新成果,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結合的特點,C項正確;《水經注》是地理學著作,圓周率屬于數學領域的成就,排除A項;領先世界的是祖沖之的圓周率,與《齊民要術》、《水經注》無關,排除B項;《水經注》是地理學著作,圓周率屬于數學領域的成就,體現不出以民生為主,排除D項。故選C項。一、大單元素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1.本階段時間界限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內容: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名族的內遷、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政治政權更替頻繁,中國長期處于分裂狀態,但分裂中孕育著新的統一因素經濟北方戰亂,生產遭到破壞,南方地區得到開發民族關系北民南遷、少數民族內遷,掀起民族交融高潮科技文化科技持續領先世界;文化承上啟下,豐富多彩【典例1】【核心素養·歷史解釋】1.擅長騎射的匈奴人逐步轉入農耕生活并發展了冶鐵和制陶等手工業;蒙古草原遷到山西南部的渴族人大部分從事農耕;西晉時洛陽的貴族官僚,爭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

)A.政權分立 B.民族交融 C.人口南遷 D.江南開發【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描述“擅長騎射的匈奴人逐步轉入農耕生活并發展了冶鐵和制陶等手工業;蒙古草原遷到山西南部的渴族人大部分從事農耕;西晉時洛陽的貴族官僚,爭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交融,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相互影響相互交融,B項正確;題干所述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現象并不能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分立、人口南遷、江南開發的相關史實,排除ACD項,故選B項。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家國情懷)賈思勰整理總結古書記載的農業知識,汲取農民的生產經驗,提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等思想,并采集歌謠諺語,提出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祖沖之運用劉徽提出的具有“極限”思維的方法計算圓周率。鍾繇等兼采漢末眾家書法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并獨創楷書書法。石窟佛像繼承秦漢以來我國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并吸收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的特點。綜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承和發展著中華文明,創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這啟示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傳統文化推陳出新,才能保持其長久的生命力與活力。【典例2】【核心素養·家國情懷】據以下內容可知,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和文化(

)祖沖之在三國時期數學家劉徽所創“割圓術”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王羲之刻苦學習,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其代表作《蘭亭集序》,擺脫了以往隸、篆的痕跡A.集中于農業領域 B.繼承與創新結合C.成果領先于世界 D.體現以民生為本【答案】B【解析】根據題意,祖沖之在三國時期數學家劉徽所創“割圓術”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王羲之刻苦學習,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創作出代表作《蘭亭集序》,可知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是繼承與創新結合,B項正確;圓周率屬于數學,《蘭亭集序》屬于書法,與農業無關,排除A項;《蘭亭集序》屬于書法,不能體現出成果領先于世界,排除C項;《圓周率屬于數學,沒有體現民生為主,排除D項。故選B項。1.【跨學科】語文課上,同學們朗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與這首詞相關的戰役描述正確的是(

)A.官渡之戰為北方統一奠定基礎B.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C.淝水之戰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D.長平之戰后秦國加速了統一六國的步伐【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語文課上,同學們朗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是一道跨語文學科的情境體驗題目。由“三國周郎赤壁”判斷這場戰役是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用火攻大破曹操大軍,曹操北撤,此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B項正確;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軍獲勝,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排除A項;淝水之戰是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之間發生在淝水的一場戰爭,東晉獲勝,排除C項;長平之戰后秦國加速了統一六國的步伐,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2.【史料實證】下圖所示為重慶出土的三國時期的“庖廚俑”,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雞、鴨、魚、餃子、龜、豬、牛頭、各類果蔬等,俎側飾有一朵小花,刻畫精細。由此表明三國時期重慶地區(

)A繪畫水平高超 B.文化成就卓越 C.經濟發展落后 D.生活食材豐富【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雞、鴨、魚、餃子、龜、豬、牛頭、各類果蔬等,俎側飾有一朵小花,刻畫精細”和所學可知,俎上置雞、鴨、魚、餃子、龜、豬、牛頭、各類果蔬等,說明三國時期重慶地區生活食材豐富,D項正確;材料中說的是刻畫精細,與繪畫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文化成就卓越,排除B項;經濟發展落后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3.【歷史解釋】閩南語起源于黃河、洛水流域,因此閩南話又稱河洛話,今天的閩南話還神奇般地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漢語的面目,堪稱古漢語的“活化石”。這可用來研究(

)A.秦始皇統一文字 B.絲綢之路的開通C.兩晉時人口南遷 D.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閩南語起源于黃河、洛水流域……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漢語的面目……”結合所學知識,西晉時期,由于北方戰亂頻繁,中原人口大量前往南方閩浙地區,形成中國古代歷史是哪個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北民南遷,給南方地區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等,因此今天閩南話中保留大量中原古漢語內容,C項正確;秦始皇統一文字與“保留中原古漢語”不符,排除A項;絲綢之路是指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與題干“閩南”不符,排除B項;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唐朝中期,與“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漢語的面目”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4.【歷史解釋】據題表可知,這些現象反映了(

)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飯、胡箜篌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趙政權,重用漢人張賓為謀主,建立秀才、孝廉試經之制十六國時期,游牧民族把畜牧業與有關生產技術帶到中原A.漢人生活方式完全胡化 B.民族文化互鑒融通C.中原地區的畜牧業發達 D.分科考試已經普及【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東漢末年至十六國時期,漢族學習少數民族的文化,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文化,說明民族文化互鑒融通,B項正確;漢人生活方式完全胡化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畜牧業傳到中原,無法說明中原地區的畜牧業發達,排除C項;隋朝科舉制創立后,分科考試才確立,排除D項。故選B項。5.【史料實證】《三字經》“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下列與《三字經》中概述的時期相符的歷史現象是(

)A.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B.科舉盛行、人才輩出C.藩鎮割據、社會動蕩 D.佛教傳入、外交活躍【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文字描述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這些政權中既有漢族政權,也有少數民族政權,在政權的更迭中各民族相互融合,這個時期,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南遷,促進江南經濟獲得開發,A項正確;科舉制度是隋煬帝開創的,通過考試選官,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政治動蕩,藩鎮割據是唐代安史之亂后出現的局面,排除C項;佛教傳入,外交活躍出現在兩漢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6.【跨學科】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卷三六《溫水注》中稱:交州(今兩廣地區)“火褥耕藝,法與華同。名白田,種白谷,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種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謂兩熟之稻也……米不外散,恒為豐國。”這段史料反映了魏晉時期江南地區(

)A.政治局面相對穩定 B.農業實現精耕細作C.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D.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名白田,種白谷……名赤田,種赤谷”“所謂兩熟之稻也”和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躲避戰亂,北方人民大量南遷,江南得到開發。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實行精耕細作,稻麥兼作,出現了雙季稻。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農作物的產量增加,種類增多,無法體現“政治局面”相對穩定,排除A項;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是魏晉時期農業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魏晉南北朝北人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題干,單材料未涉及人口南遷,排除D項。故選B項。7.【歷史解釋】“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孝文卓爾不群,遷都……衣冠號令,華夏同風”。材料所述兩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為全國統一奠定基礎 B.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加快了封建化的進程 D.促進全國經濟快速發展【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的兩次改革分別是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進程,C項正確;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奠定基礎,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漢化改革,改革時北魏已經統一了北方,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商鞅變法與北方民族大交融無關,排除B項;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經濟快速發展,當時沒有統一全國;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