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市2025年高考壓軸卷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廣西貴港市2025年高考壓軸卷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廣西貴港市2025年高考壓軸卷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廣西貴港市2025年高考壓軸卷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廣西貴港市2025年高考壓軸卷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西貴港市2025年高考壓軸卷語文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1、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今年參加高考的應(yīng)屆畢業生,出生在“非典”故后,如今又經受“隔離”時期網上授課的考驗,可謂“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jīng)骨”。B.樹是有情緒的,也會煩躁和焦慮,它似乎長了一幅直通心靈的耳朵,所以噪(zào)音污染越重,樹越無精打采,枝頭耷拉,葉子萎靡(mǐ),儼然一個驚恐的孩子。C.“新冠(guān)肺炎”疫情導致多地口罩脫消,一邊是醫療物資匱乏而頻頻告急,一邊是商家為牟利囤(tùn)積居奇,疫情照妖鏡下的發國難財的行為令人不齒。D.當年天目山窯址林立,宋詞的溫婉與奢美都被揉入茶碗,綿延至今,茶碗一盞盛(chéng)千秋,承載(zài)著悠悠茶韻,遠渡海外,開啟了日本茶文化的源流。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送范山人歸泰山李白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間。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時還。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詩人運用鋪敘手法描繪范山人抱白鶴回泰山的景致,不僅贊嘆人鶴的形象之美,還寓有詩人求仙學道之意。B.頷聯寫詩人看著范山人抱白鶴離去,與自己的距離由近在咫尺了然在目到漸行漸遠,直至遠遠看到他行至崖間。C.頸聯緊承頷聯寫范山人雖越行越遠,但詩人登上高處的天門攀上近處的日觀峰,對范山人的身影依然目有所及。D.尾聯寫人鶴皆去,佇立送行的詩人面對眼前一幅云朵遮白鶴、人影望不及的遠景,不禁油然而生惆悵迷惘之情。2.整首詩以范山人的行蹤為主線,涉及景致色彩鮮明,詩人以此刻畫出范山人怎樣的形象?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禮敬英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己經歷苦難與輝煌的集體記憶。()。英雄的精神和力量是人民精神和力量的濃縮和升華,是對歷史進程最的標記,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銘刻著人們共同的美好記憶。上古時期的先人們,不斷與自然、災難、環境作斗爭的精神孕育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底色”和“文化基因”;中國人民在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令世人的燦爛文化,其不辭辛苦地勞作和精湛技藝使中國人成為享譽世界的“英雄”;中國人民在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守望相助、攜手并進,凝聚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團結之力和不畏強暴、敢于與一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用生命和鮮血為民族精神注入了“紅色基因”。在歷史長河中,英雄表現為無數具體的個體,但是誕生英雄的土壤卻是一個民族整體的、共同努力奮斗的結晶。可以說,禮敬英雄就是敬重和愛惜自己身上流淌的民族血脈,守護民族的根與魂;禮敬英雄就是弘揚和忠實傳承自己身上涵養的民族氣節,造就民族新的輝煌。1.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A.書寫歷史的是人民,真正的英雄是人民B.我們的歷史是由英雄的人民來書寫的C.人民書寫歷史,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D.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濃墨涂抹篳路藍縷矚目魄力B.濃墨涂抹櫛風沐雨側目氣概C.濃墨重彩篳路藍縷矚目氣概D.濃墨重彩櫛風沐雨側目魄力3.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項是:A.禮敬英雄就是忠實傳承和弘揚自己身上涵養的民族氣節,鑄就民族新的輝煌。B.禮敬英雄就是鑄就民族新的輝煌,忠實傳承和弘揚自己身上涵養的民族氣節。C.禮敬英雄就是忠實傳承和弘揚自己身上涵養的民族氣節,造就民族新的輝煌。D.禮敬英雄就是造就民族新的輝煌,忠實傳承和弘揚自己身上函養的民族氣節。4、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昌谷北園新筍四首李賀其一籜落①長竿②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歸臥嘆清貧。風吹千畝迎雨嘯,鳥重一枝入酒尊。[注]①籜(tu)落:筍殼落掉。②長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記·司馬相如傳》記載“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1.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君看母筍是龍材”和《李憑篌引》中“空山凝云頹不流”皆屬側面描寫。B.“鳥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鳥棲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現出清冷孤寂的心境。C.兩首詩中都運用比喻,一狀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聲,生動形象,耐人尋味。D.相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歡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2.竹是詩歌常見意象,寄托詩人情志。兩首詩都寫到了竹子,請分別分析“新竹”與“古竹”這兩個意象,并簡要概括你從中獲得了怎樣的成長啟示。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秋興①陸游白發蕭蕭欲滿頭,歸來三見故山秋。醉憑高閣乾坤迮②,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戰鐵衣空許國,五更畫角只生愁。明朝煙雨桐江岸,且占丹楓系釣舟。(注)①這首詩寫于1183年8月。12年,江西水災,陸游開倉放糧,被小人借機彈劾。陸游憤而辭官,回到山陰。這首詩就是閑居山陰后所做。②迮:狹窄。1.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寫自己頭上長滿白發,中年以后疾病纏身,流露出人生易老、歲月將盡的感傷。B.詩人想起以前歷經沙場難以入眠,五更時起床吹響畫角,內心生出無窮無盡的愁怨。C.尾聯是想象之景,詩人想象自己在煙雨中把小船系在桐江岸邊的“楓樹”上去垂釣。D.詩中情景虛實相生,結構對仗工整,語言風格沉郁頓挫,詩人的愛國熱忱可窺一斑。2.1167年,陸游罷官閑居在家,寫了《游山西村》。請比較《游山西村》與《秋興》的不同之處,從詩人形象、思想情感、意境三個角度中任選兩個角度進行比較分析。6、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1)其聲嗚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赤壁賦》)(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歟!(韓愈《師說》)(3)蚓無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勸學》)(4)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實甫《長亭送別》)(5)________________,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閣序并詩》)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愛器(節選)劉慶邦劉本省頭上戴的是高粱篾子編的帽殼,身上穿的是粗布衣,腳上穿的是尖口鞋,跟普通農民似乎沒什么兩樣。值得注意的是他肩頭扛著的一把鐵锨。鐵锨是用冰鐵制成的,锨的正面和背面都閃著鏡子一樣的光亮。這樣的鐵锨,仿佛對樹能照見鳥,對水能照見魚;白天能照見太陽,夜間能照見月亮。別的下地干活兒的社員,肩上扛的也有鐵锨,他們的鐵锨上面不是沾了泥,就是沾了土,鐵锨的正面和背面都灰禿禿的,一點兒光亮都沒有。所謂愛器,并不是他喜歡什么器皿,他也不搞什么收藏,只是愿意打磨他日常用的勞動工具而已。那么他與眾不同的特點呢,就是在干活兒之前保持他的工具一塵不染,一銹不生,閃閃發光。在干完活兒之后,仍要保持他的工具發光閃閃。我不止一次聽這位堂叔以炫耀的口氣夸耀他的鐵锨:明晃晃,亮堂堂,一搖一擺像太陽。每當聽見他以順口溜的形式顯擺自己的鐵锨,把鐵锨和太陽相提并論,我都禁不住想笑,不就是一把用來在土里刨食的鐵锨嘛,又不是關云長手里的青龍偃月刀,有什么值得顯擺的呢!黃黃的秋陽普照著秋天的田野,豆茬地里還彌漫著豆子和豆葉的香味,劉本省走進地里,開始撒糞。爛糟糟的糞肥是很臟的,里面還充滿了微生物和毒素,劉本省手中的鐵锨那么干凈、亮堂,他怎么舍得把鐵锨插進糞堆里去呢?這個不用替劉本省發愁,他懂得,磨刀是為了砍柴,把刀磨快,是為了砍更多的柴。他把鐵锨整得如此光亮,當然也不是為了當擺設,而是為了撒糞撒得更快、更利索、更均勻。他把鐵锨貼著地皮鏟進糞堆里去了,一鏟就是滿滿一锨。他像在場院里打豆子、揚豆子時做的那樣,把糞揚到空中,嘩地揚成一個扇面,讓糞均勻地落在地上。他又像用撒網在魚塘里撒魚做的那樣,鏟在鐵锨里的糞肥好比是縮在一起的漁網,長長的鐵锨把好比是網綱,他把“網綱”一掄,綱舉目張,“漁網”就張圓了,罩在地面上。在沒有撒糞之前,土地是黃色的。撒過糞之后呢,地上就有了一朵一朵的黑色。這樣一來,他撒糞又像是撒花,金色的土地上很快開滿了黑色的花。這天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進一步領略到劉本省對工具的愛護。一個拖拉機手,開著一輛手扶拖拉機,在塘邊的地里犁地。他看見一棵老樹的樹洞旁拖著一條長長的蛇皮,斷定蛻去皮的蛇就藏在樹洞子里,想把蛇從樹洞子里驅趕出來。當長長的棗花蛇脫洞而出的那一剎那,人們似乎有些害怕,不禁驚呼起來。蛇出了樹洞,就蜿蜒著向塘底逃去。有人喊:打死它!有人喊:斬了它!劉本省也過來了,拳不離手地提著他的鐵锨。拖拉機手把手向劉本省一伸說:把鐵锨給我!劉本省拒絕了:不行!你用別人的鐵锨吧!就用你的鐵锨,因為你的鐵锨最利。拖拉機手說著,抓住了劉本省手中的鐵锨的锨把子,欲把鐵锨從劉本省手中奪走。劉本省態度堅決,死死地抓住锨把子不放,聲明他的鐵锨不能沾血!沾血怎么了,斬長蟲又不是斬人。關老爺的大刀就是用來沾血的,沾血越多越有靈氣。誰想沾血誰沾血,反正我的鐵锨不能沾血,一沾血就再也洗不干凈了!劉本省對自己工具的愛護近乎神圣,別說用他的鐵锨斬蛇了,連一條泥鰍都不愿意斬。塘泥表面是硬的,中層是軟的,下面是稀的。在稀的那一層里,藏有一些泥鰍。那些泥鰍暫時在泥巴窩里睡大覺,等雨水到來,坑塘里充滿了水,它們會重新活躍起來。劉本省在刨塘泥時,難免會刨到泥鰍。每發現泥鰍時,他決不會用鐵锨把泥鰍斬斷,也不會連同塘泥把泥鰍甩到干岸上去,而是任憑泥鰍往稀泥的深處鉆,繼續存活。到了冬天,大雪封地,地里沒啥活兒可干了,被稱為掛鋤的季節。鋤頭用不著了,好多農具也都被閑置起來。說是掛鋤,其實好多人家并不是真的把農具掛起來,而是隨便把農具往墻角里、屋檐下,或茅房里一扔,就拉倒了。一冬過去,潮襲水浸,農具往往銹得不成樣子。劉本省的掛鋤,是真正的掛鋤。他在西間屋的山墻上釘了一排木頭橛子,把十八般農具都并排掛在橛子上。他不是把農具高高掛起就完了,而是經常性地對他的農具進行檢視,如果發現哪樣農具有生銹的跡象,他會立即把那樣農具取下來,進行擦拭,直到擦出亮光為止。給我的感覺,他好像在舉辦農具展覽,把西間屋變成了農具展覽館。2018年秋后的一天上午,我從北京回到老家,在村口遇見了干活兒歸來的劉本省。劉本省雖然已是年近八旬的人,但他腰板挺直,步履穩健,不顯任何老態。我特別注意到他肩頭所扛的一把鐵锨,锨面還是锃亮锃亮,一塵不染。我熱情地向本省叔問好,稱贊他的鐵锨還是那么明亮,并背出了他的順口溜:明晃晃,亮堂堂,一搖一擺像太陽。本省叔一聽就笑了,說:你這孩子就是記性好!(選自《北京文學》,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的標題為“愛器”,作者把劉本省的鐵锨稱為“器”,莊重的稱謂隱含了對主人公的尊重,能夠引發讀者的思考。B.文中細致而夸張地描繪了劉本省鐵锨的光亮程度,并與別的社員的鐵锨進行對比,表現了劉本省對勞動工具的愛惜。C.劉慶邦善于寫農村生活,文中撒糞的勞動情景,與《邊城》端午節捉鴨子比賽一樣,都在具體場景描寫中刻畫人物。D.時隔多年,“我”對劉本省夸耀鐵锨像太陽的順口溜仍印象深刻,這一結尾通過情節突轉表現了歌頌勞動者的主題。2.本文在刻畫劉本省這個形象時,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征?請簡要分析。3.本文是劉慶邦“叔輩的故事”系列紀實小說中的一篇。小說的“虛構”與“真實”的關系在文中如何體現?請簡要分析。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梨花白趙淑萍這世上,大部分的良善之人,不會咒別人死,當然,謀財害命者除外。但是,對于村里一個叫“梨花白”的人來說,就不一定了。因為,他是給死人穿衣的。村里的老人們,在生前,就準備好了一套壽衣,專為以后赴陰曹地府時穿。入殮或者火化前這行頭就得全副換上。那壽衣,往往是中式衣服,老太太的鞋子,還繡著繁密的花,和戲文里的一樣。為了留在陽間的最后印象,這衣服當然要穿得光鮮、體面,不能皺巴巴的。可是,死者的身體僵硬了,不好穿,而且親人們穿,又怕眼淚掉在上面,怕逝者后世流淚煩憂。于是,就有了專門給死人穿衣的人。這錢好賺,以前兩三百現在七八百了。而且,主家還得給穿衣人好酒好煙伺候著,伺候他也等于在給死者盡孝。這村里能夠給死人穿衣服的也就兩人。有一人已經很老了,穿得不利索了,現在,有喪事的人家都來找“梨花白”,甚至,外村的人也慕名來請他。“梨花白”眉清目秀,長得不賴。他爹娘去世得早,就剩下了他和弟弟兩個。以前大家都窮,這兩兄弟孤苦伶仃的日子更難過。平時,就種點莊稼,還給人家干點雜活。“梨花白”的弟弟,綽號叫“貓頭鷹”,經常小偷小摸。比如別人家地里的瓜熟了,番薯可收了,他就半夜三更去偷,但是,絕對是東家偷一點,西家偷一點,勻開偷,偷瓜挑熟的,決不踩死瓜藤和生瓜蛋子。偷桃子常偷那種歪劣干癟的,但不偷飽滿豐潤的。除了吃的,其它東西都不偷。日子長了,村里人知道是他,只是罵幾聲,也不怎么理論。因為晝伏夜出,就有了“貓頭鷹”的綽號。起初,人們懷疑“梨花白”也參與了。但一天,有人經過他們破敗的屋,漏風的墻里傳出了“梨花白”的厲聲呵斥:“你我管不了了,但偷來的東西,我餓死也不吃!吃了,臟了手,怎么給死去的人穿衣?”有一次,人高馬大的“貓頭鷹”,在一個外鄉人這里訛錢(按今天的話說就是“碰瓷”)。這時,“梨花白”趕來了,甩手就是一巴掌,“貓頭鷹”就乖乖地跟著哥哥走了,從此再無此行徑。“梨花白”面龐白皙,空閑的日子,夏天,常穿一件雪白的紡綢衫,搖著一把折扇,很有點文化味。因為愛聽說書,那三國、水滸、隋唐英雄傳之類的,他熟了,乘涼時就講給別人聽。他講得最生動的是“三請樊梨花”。凡此種種,就是他被叫“梨花白”的由來。要說他那雙手,不僅白,而且巧。他穿壽衣,平整,妥帖,整個像被熨過一樣。穿時,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肅穆的,如在進行一項無比莊重的儀式。人們對他客氣,也跟他聊天,但終究不會長談,更不會深交,可能多少有點忌諱。村里死人,對這家來說是噩耗,對“梨花白”來說無疑是個好日子。有一年夏天大熱,村里的老人被生生熱死的就有七八個。“這下可好,‘梨花白’發財了。”村人說。可是,“梨花白”的一大半錢都給了弟弟。“貓頭鷹”就帶著這筆錢和一位寡婦住在了一起,不久,四十多歲的寡婦,居然添了一個漂亮的女娃。村西的一位孤老婆子,年歲高了。不知什么時候起她每晚都穿著壽衣睡。她怕自己有一天睡著睡著就醒不來了。她孤身一人,又沒錢,沒人給她穿壽衣的。你想,大熱天捂著壽衣睡,不病也得捂出病來。后來,“梨花白”特地跑來勸她:“別擔心,有我呢,我會給你穿壽衣的,我不要一分錢。”老婆婆頓時神清氣爽,身體硬朗了不少。但是,人們還是判斷,“梨花白”一定每天盼著這村子死人,死了人他才有生意。特別是富戶李三,就說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梨花白”鐵定盼著有人歸天。李三因為自己好多種病在身,當面對“梨花白”時,客氣地說:“我說‘梨花白’,我高血壓、心臟又不好,什么時候兩眼一閉就去了,到時,你給我穿衣,我備了上十一下九件,你一件件都要給我穿得齊整、舒服,我兒子一定給你雙倍價。”那天,李三從外面回來,天色已晚,抄近路走小道,走得急了點,突然感到暈眩、氣悶,跌倒在路邊。而這時,路邊只有“梨花白”一人經過。“梨花白”二話不說,平時文質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診所。就這樣,李三撿回了一條命。后來,人們再沒說過他盼村里死人的話了。年復一年,“梨花白”也老了,頭發雪白了,但身子很硬朗,他孑然一身,仍然在給逝者穿衣。那天,“貓頭鷹”亭亭玉立的女兒,在梨花地里舉著手機拍照。“梨花白”和“貓頭鷹”打路邊走過。“我說侄女,你別拍梨花了,拍我們吧。我們兩個,頭發也跟梨花一樣白。”夕陽中,“梨花白”笑得很燦爛,像一樹盛開的梨花。可是不久,不知怎么,“梨花白”的笑容變得黯淡了,他不無傷感地對弟弟說:“我給那么多人穿壽衣,讓他們安心地走了,我心無遺憾;可現在村里沒人喜歡做這件事了,我死了后,誰給他人穿壽衣呢?”(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的開頭不僅引出了主人公“梨花白”,而且通過對比,說明他與“大部分的良善之人”對待人死上的不同態度,為下文設置了懸念。B.作者描寫人物立體生動,富有生活氣息,即使寫其缺點,也寫出其可愛之處,如“貓頭鷹”偷瓜和桃子,似乎有“惜農”“愛農”的一面。C.小說以順敘為主,中間插敘“給死人穿衣”的風俗和弟弟綽號的由來,前者點明了社會環境,后者引出下文“梨花白”教育弟弟等情節。D.作者對“梨花白”多處進行心理描寫和細節刻畫,如正面描寫“梨花白”為死者穿衣服;另外,小說語言清新自然,意韻深厚,耐人尋味。2.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梨花白”的形象特征。3.請分析文章結尾畫線句子的作用。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鍛造英雄于心亮村前有座山,名叫金山。我問爹,山為什么叫金山?爹說:傳說山里有金子。我看著滿山光禿的石頭,問金子在哪兒?爹微笑著說:世上許多東西,不能看外表,要看內里……我將一塊石頭扔向遠方,心想山里要是真有金子就好了,我們就不會受窮了!隨著幾聲炮響,把沉寂的大山給驚動了。爹高興地跑回家:太好了,山里真的有金子啊!我也很高興,跳著高兒喊:爹,趕緊去挖吧,咱們要發財了!我爹興奮的臉上都要開花兒了,他說:嗯,我要去挖金子,等有錢了,我要帶你滿世界去轉轉!我爹當上了礦工,去挖金子,一起去的,有紅星的爹、滿囤的爹、國柱的爹……他們坐上礦車,“轟隆隆”開進大山里去了。我們想象著爹能挖到金子,渾身都金燦燦的。從爹進入大山里,我們就覺得這一天好漫長,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太陽快落山了,終于見到爹從礦山里出來了。我們飛跑向爹,大聲喊著:爹,挖到金子了嗎?爹開心地抱著我,說:挖到啦,挖到啦!我說在哪兒,我瞧瞧!爹笑著說:挖到要送給國家啊,哪能自己留著呢?我沮喪極了:那還挖什么勁呢?爹就拍一下我的腦袋:傻小子!就這樣,爹每天都去挖金子。可金子到底什么樣兒,我從來也沒見過。我問紅星,問滿囤,問國柱……他們也都沒見過什么是金子。但我們每天都看著爹從家里出門,然后迎著太陽坐上礦車,轟隆隆地開進礦山里去。然后到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爹再轟隆隆地從礦山里出來……我們喊:爹,你回來啦!可是有一天,我爹是被紅星的爹、滿囤的爹、國柱的爹從礦山里抬出來的。我飛跑過去喊:爹,你挖到金子了嗎?爹渾身是血,他緊抱著我:兒啊,你就是爹的金子!爹的腿斷了,是被礦井掉落的石頭砸斷的。爹把紅星的爹、滿囤的爹、國柱的爹使勁推開,他的腿就斷了。斷了腿的爹成了英雄,成了英雄的爹再就不用下礦井了……爹成了看管員,礦料一車又一車運來,他都在本子上記著。爹說這些礦料里含著金子,粉碎以后經過一道道工序加工,就把金子給提煉出來了……我很為爹感到驕傲,許多人也都敬佩我爹,看到我爹,老遠就打招呼,過來套近乎,說要請我爹吃飯,還要送我爹東西。我爹跟人家打招呼,跟人家微笑,卻偏就不肯吃人家的飯,不肯拿人家的東西。我爹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虧心的事兒我不干!如此過了一段時間,就沒人搭理我爹了。他們說我爹是個傻蛋,斷了腿活該!我聽了很傷心。可更讓我傷心的是紅星、滿囤、國柱他們,不僅疏遠我,還說:我們的爹也都被石頭擦傷過,憑什么他們累死累活還要下礦井,而你爹卻清清閑閑享清福?于是我心里就充滿了怨懟。當我爹要抱我的時候,我狠狠推開他:你為什么要救紅星的爹、滿囤的爹、國柱的爹?你為什么要死死看管著那些礦料堆?爹,你簡直是世界上第一號大傻瓜!我看到我說出的每一個字都變成了堅硬的石頭,它們一塊接一塊沉重地砸向了爹的頭,砸向了爹的肩膀,砸向了爹的腰桿,砸向了爹的腿腳……爹疼得渾身都緊縮起來,他顫抖地指著我說:兒啊,你怎么能這樣說,你是我兒嗎?我是爹的兒子,當我看見爹沉默著坐到門檻上,看見爹眼望著村外的大山,看見爹在黑暗里吧嗒一口吧嗒一口抽煙的時候……我心里就后悔了,我想跟我爹說聲對不起,我想走到爹跟前兒幫他揉揉受過傷的瘸腿,但我爹卻站起身,一瘸一拐地出門走了。我朝迎著黑暗走去的爹喊:爹——!爹朝我揮揮手,我看到一汪兒笑涌現在爹的嘴角,我就知道爹原諒我了。爹說:值完班,我就回來了。我像爹一樣坐在門檻上,我眼望著夜色里黑黢黢的大山,想著爹在夜晚里值班的時候,是不是會感到孤單?我匆匆奔跑在夜色里,我要陪爹看管礦料堆,爹說過,那是大家伙兒冒著危險一點一點開采出來的,我們一定要好好看管著……我看到幾個人在跟我爹說話:這是咱們冒著生命危險開采出來的,流了許多汗,出了許多血,現在只是拿一點點,難道不應該嗎?我認出了那是紅星的爹、滿囤的爹、國柱的爹,他們在跟我爹說話。我爹守在礦料堆前,他看上去像一座山。我爹說:咱們出了汗,流了血,但咱們吃得香,睡得安,因為咱們沒做虧心事兒。今天有我在,我就不會讓你們變得吃不香,睡不安!我也在!我大聲喊著跑過去。我喊爹,我來啦!紅星的爹、滿囤的爹、國柱的爹……他們在夜色里沉默良久,過來摸摸我的頭,拍拍我爹的肩膀,然后重重一跺腳,像丟下什么負累似地離開了。我問爹:他們還會來嗎?我爹說:不會的。我爹說:兒子,今晚,你是英雄!我爹還說:他們幾個,也是英雄!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說村前有座金山,傳說山里有金子,爹又說“我”是他的“金子”,文中的這些“金子”意蘊豐富,耐人尋味。B.文章語言生動形象,既有傳神的對話描寫,又有人物心理描寫,把主人公和次要人物都刻畫得鮮明生動,栩栩如生。C.文中紅星的爹等人作為群體形象,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對突出我“爹”的性格,烘托“爹”的形象起到重要作用。D.文章結尾我問爹,紅星的爹等人會不會回來,爹說不會,一是為了安慰我,二是相信自己的堅守使得他們不會再來。2.本文的情節安排有怎樣的特點?請簡要分析。3.本文的題目為“鍛造英雄”,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英雄”的含義。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為魏文侯將。時燕國小,辟遠,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禮郭隗以招賢者。樂毅于是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禮待之,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當是時,齊湣王疆,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燕昭王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并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樂毅獨追,齊湣王亡走,保于莒。樂毅攻入臨葘,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說,親至濟上勞軍,封樂毅于昌國,號為昌國君。于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馀城,唯獨莒、即墨未服。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于樂毅,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郤,欲南面而王齊。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于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于觀津,號曰望諸君。齊田單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盡復得齊城。燕惠王悔使騎劫代樂毅,又怨樂毅之降趙,乃使人讓樂毅。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先王具符節使臣起兵擊齊,輕卒銳兵,長驅至國,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于燕。先王以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今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故遁逃走趙。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足下使人數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復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復通燕,燕、趙以為客卿。樂毅卒于趙。(節選自《史記·樂毅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先王以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B.先王以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C.先王以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D.先王以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A.亞卿,官名。周朝制度,卿分上、中、下三級,官職爵位次于上卿、正卿者稱亞卿。B.合從,即“合縱”,文中指戰國時許多弱國聯合來抵抗強大的秦國,防止被強秦兼并。C.符節,古代指君主派出的使節所持的憑信,它是用于代表君主處理重大事務的證明。D.足下,敬詞。多用來尊稱自己敬重之人,戰國時期有時也用“足下”來稱呼君主。3.下列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樂毅受到招攬,委身事燕。樂毅營魏昭王出使燕國,有感于燕昭王的禮遇,于是留在燕國,擔任了很長時間的亞卿。B.樂毅英勇善戰,功勛卓著。樂毅獨自率軍長驅直入,攻下齊國七十余城池,虜獲大量財物,為燕國報強齊伐燕之仇。C.樂毅受讒畏誅,出奔趙國。燕惠王懷疑樂毅留在齊國另有目的,就派騎劫代替他,樂毅擔心返燕后被殺,投奔趙國。D.樂毅上書自申,剖白忠心。對惠王的責讓,樂毅以回信表明與惠王君臣之情及耿耿忠心,委婉表明無與燕為敵之意。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郤,欲南面而王齊。(2)離毀辱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劉弘,字和季,沛國人也。弘有干略政事之才,與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舊恩起太子門大夫,累遷寧朔將軍;假節,監幽州諸軍事,甚有威惠,寇盜屏跡,為幽朔所稱。太安中,張昌作亂,以弘為鎮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弘遣南長史陶侃為大都護,牙門將皮初為都戰帥,進據襄陽。侃、初等累戰破昌,前后斬首數萬級。昌懼而逃,其眾悉降,荊土平。時荊部守宰多闕,弘請補選,帝從之。弘乃敘功銓德,隨才補授,甚為論者所稱。朝廷以前東平太守夏侯陟為襄陽太守。陟,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統天下者宜與天下一心化一國者宜與一國為任若必姻親然后可用則荊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為政哉乃表“陟姻親,舊制不得相監”。詔聽之。弘于是勸課農桑,寬刑省賦,歲用有年。弘嘗夜起,聞城上持更者嘆聲甚苦,遂呼省之。兵年過六十,羸疾無襦。弘憫之,乃謫罰主者,遂給韋袍復帽,轉以相付。益州刺史羅尚為李特所敗,遣使告急,請糧。弘移書贍給,而州府綱紀以運道懸遠,文武匱乏,欲以零陵一運米五千斛與尚。弘曰:“諸君未之思耳。天下一家,彼此無異,吾今給之,則無西顧之憂矣。”遂以零陵米三萬斛給之。尚賴以自固。陳敏寇揚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為前鋒,委以討敏之任。侃與敏同郡,又同歲舉吏,或有間侃者,侃遣子及兄子為質,弘遣之曰:“賢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歸也。匹夫之交尚不負心,何況大丈夫乎!”陳敏竟不敢窺境。永興三年,詔進號車騎將軍。弘每有興廢,手書守相,丁寧款密,所以人皆感悅,爭赴之,咸曰:“得劉公一紙書,賢于十部從事。”弘卒于襄陽。士女嗟痛,若喪所親矣。(選自《晉書?劉弘傳》)1.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弘有干略政事之才略:謀略B.寇盜屏跡,為幽朔所稱稱:稱道C.時荊部守宰多闕闕:過失D.手書守相,丁寧款密丁寧:叮囑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夫統天下者/宜與天下一/心化一國者/宜與一國為任/若必姻親然后可用/則荊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為政哉B.夫統天下者/宜與天下一心/化一國者/宜與一國為任/若必姻親然后可用/則荊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為政哉C.夫統天下者/宜與天下一心/化一國者/宜與一國為任/若必姻親然后可用/則荊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為政哉D.夫統天下者/宜與天下一/心化一國者/宜與一國為任/若必姻親然后可用/則荊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為政哉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同年,指年齡相同,在文中是指在科舉考試時同榜或同一年中試者。B.假節,是指皇帝將符節借給執行臨時任務的臣子使用,以威懾一方。C.綱紀,在文中是指對漢魏晉公府、州、郡屬吏中的高級人員的總稱。D.從事,古代官名,漢以后三公及荊州郡長官自辟的僚屬,多稱從事。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劉弘才能卓越,為政恩威并用。監管幽州軍事時,他用威嚴和恩德,使盜寇絕跡;太安年間,主持平定了張昌叛亂。B.劉弘無私大度,擁有大局觀念。益州遭受危難之時,他在人員匱乏的情況下,及時調派糧草,使益州防守得以穩固。C.劉弘寬宏仁愛,體恤士兵疾苦。一名年老士兵沒有棉衣,他脫下外衣,摘下帽子,交給士兵,并責罰了士兵的上司。D.劉弘待人誠懇,信任重用人才。他選人注重德行才干,被人稱贊;有人詆毀陶侃,陶侃送來人質,他將人質送回去。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⑴弘于是勸課農桑,寬刑省賦,歲用有年。⑵陳敏寇揚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為前鋒,委以討敏之任。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關于讀書方法,宋朝思想家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明末清初詩人馮班說:“讀書勿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然而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說:“讓中小學生‘海量閱讀’,學會‘連滾帶爬’地讀。不要每一本書都那么摳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讀,要容許有相當部分的書是‘連滾帶爬’地讀的,否則就很難有閱讀面,也很難培養起閱讀興趣來。”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曾做過調查,發現國民讀書讀得較多的還是小學生,但到了初二,就幾乎是個轉折,之后便一路下滑。現在高中生大都是應考,除了教材教輔,就很少讀課外書。高中三年完整地讀過幾本書的是少數。你贊成以上哪一種讀書方法呢?假如你參加希望中學有關讀書方法的辯論賽,請結合以上材料內容,寫一篇辯論稿,要體現出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1、D【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識記現代漢語字音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字音重點考核多音字、形聲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據義定音,要找規律,結合詞義、詞性、運用場合等記憶。A項,“筋jīng”注音錯,應為“jīn”;B項,幅——副;C項,消——銷。故選D。2、1.C2.詩人刻畫了一位懷抱白鶴、浮云相伴、現身青崖、云深身沒、仙風道骨的高士隱者形象。詩人突出白色,目光隨著這片白色移動,先是“初行若片云”,白色飄逸輕盈;再是“杳在青崖間”,青色映襯,清晰可見;飄過天門,行至日觀,最后隱身層云。【解析】

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C項,“頸聯……但詩人登上高處的天門攀上近處的日觀峰”說法錯誤。登上日觀峰的不是詩人,而是范山人。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整首詩以范山人的行蹤為主線,涉及景致色彩鮮明,詩人以此刻畫出范山人怎樣的形象?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然后逐句翻譯詩句,依據詩句的內容分析概括范山人的形象特點,答題時,注意先概括范山人形象的總體特征,然后還要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其具體特征。首先,詩人刻畫了一位懷抱白鶴、浮云相伴、現身青崖、云深身沒、仙風道骨的高士隱者形象。“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鮮明,但詩人讓他“抱”上一只“白鶴”,這樣就引人注目了,“白鶴”在詩歌中常用來比作羽化成仙,有歸隱之意,“魯客抱白鶴”,寓有求仙學道之意;“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間”,距離遠了,看上去更小,但因為出現了青色(“青崖”)作為襯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更高了,更遠了,更小了,這時,詩人又巧妙地使用紅色(“日”暗藏著紅色)作底,所以還依稀可見;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鶴”終于被飄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在浮云相伴、青崖、云深這樣的環境中隱約可見,有求仙學道之境。【點睛】詩歌鑒賞考查范圍很廣,既有形象的鑒賞,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語言的賞析,如煉字、煉句、詩眼、語言風格,還有表達技巧的鑒賞,如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也有詩歌內容的理解,如背景、題材、作者等。常見的設題誤區主要有以下幾個:意象意境分析不當,基礎知識運用錯誤,詞句解說曲解原意,主題情感分析不當,手法分析張冠李戴等等。解答此類題目,讀懂詩歌是關鍵,要關注標題、作者、注釋以及關鍵詞等;審清題目要求,細讀選項劃出要點,即切分關鍵信息,最后正選排除巧妙用。3、1.D2.C3.A【解析】

1.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的簡明、連貫、得體。“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中“簡明”即語言表達要“簡要”“明白”使人能明白無誤地理解不會產生歧義。“連貫”是指語言表達時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組合與銜接,做到話題一致,句序合理,銜接自然。“得體”指能夠根據語境恰當地使用語言,符合語境的要求。括號前說“禮敬英雄”是“集體記憶”,這樣括號內以與“集體記憶”相關的“歷史”來開頭,銜接最為連貫,以“英雄”收尾又與后句銜接緊密故選D。2.題考查詞語和成語的理解和正確運用。理解詞語要理解詞語的基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辨析常見的同義詞、多義詞、反義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意義;聯系生活和自己的積累,推想句子中有關生詞和新生詞語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正確理解與運用常見成語則需要了解成語的基本含義和所攜帶的故事意義,辨析常見成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意義;判斷成語使用的正誤;辨析常用成語的感情色彩等。“濃墨重彩”指繪畫或描述著墨多,形容著力描寫。“濃墨涂抹”指用濃重的墨汁來描畫,側重于部分的渲染,形容突出重點。這里說英雄的精神和力量是對歷史進程著墨最多的標記,而不是側重于部分的渲染,故選“濃墨重彩”。據此排除A選項和B選項。“篳路藍縷”形容創業的艱苦。“櫛風沐雨”指風梳頭,雨洗發,形容奔波勞碌,不避風雨。這里側重于指上古時期的先人們創業的艱苦,而不是說其奔波勞碌,故選“篳路藍縷”。據此排除D選項。“矚目”指注目。“側目”指不敢從正面看,斜看眼晴看,形容畏懼而又憤恨。這里說的是中國人民在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的燦爛文化令世人關注,而不是讓世人畏懼而又憤恨,故選“矚目”。“魄力”指處置事情所具有的膽識和果斷的作風。“氣概”指在對待重大問題上表現的態度、舉動或氣勢(專指正直、豪邁的)。這里說的是中國人民凝聚了不畏強暴、敢于與一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態度、氣勢,而不是說某個人處置事情的作風,故選“氣概”。據此C選項正確。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病句辨析與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語序不當、結構混亂、不合邏輯、表意不明等。判斷病句,必須對漢語的語言規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細閱讀句子,第一步憑借語感感知句子有無毛病,再用所學知識(病句類型)作分析。可用壓縮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體到局部地判斷。B項,語序不當,應是先“傳承和弘揚自己身上涵養的民族氣節”,再“鑄就民族新的輝煌”。C項,“造就”與“輝煌”搭配不當,應改為“鑄就”。D項,語序不當,應是先“傳承和弘揚自己身上涵養的民族氣節”,再“鑄就民族新的輝煌”。“造就”與“輝煌”搭配不當,應改為“鑄就”。故選A。【點睛】語意連貫要注意:話題的同一性,在連貫的語句中,前后各句的話題應該保持一致。事理的邏輯性,遵循生活的邏輯、自然的邏輯和思維的邏輯。行文的照應性,既要注意結構的前后照應,也要注意語意表達的前后勾連。分承的對應性,在幾句話中,前后提出兩個、三個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須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別加以說明、描寫或補充,使前后語句對應承接,緊密銜接。風格的趨同性,在一段連貫的語句中,前后的語言的風格應該同一。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詞語,句子的先后順序是人們在生活中約定俗成的。音節的協調性,對音節數錯落不同的短語的排序,需要將音節數少的短語排在前,音節數長的短語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幾個對象或同一對象的幾個方面時,要注意句子或短語格式的一致性。4、1.D2.①新竹拔節千尺、脫卻塵泥,寄托了作者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堅韌,表現出作者對自身處境的感嘆;③啟示我們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滅凌云之志。【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D項,“作者更喜歡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錯,第一首寫新竹晶潔如玉,生機勃勃,茁壯挺拔,要掙脫殼籜的束縛,要向上生長,若容許它盡情生長,一夜之間拔節挺長千尺,表達作者對它的喜愛;第二首寫古竹矯天挺拔,梢可拂云,老竹葉堅硬而挺,相互碰撞,聲音清脆,表達對古竹的喜愛;作者并沒有對新竹與古竹進行比較,“作者更喜歡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于文無據。故選D。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中的意象,同時考查個性化解讀的能力。詩中意象傾注了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情感,分析詩歌意象要根據詩歌描寫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概括出詩歌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第一首,“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寫筍的生長愿望,進一步刻畫筍的內美,這兩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許它盡情生長,一夜之間拔節挺長千尺,它自然會脫卻塵泥而直插青云之上,這里就表達了新竹沖上九霄的豪情壯志,它不甘心于埋沒園泥之中的現狀,詩人把新竹刻畫得具有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內心,是托物詠志,表達詩人雖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沒有泯滅雄心壯志,希望會實現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第二首,詩的開頭兩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歸臥嘆清貧”,意為老竹雖老,仍矯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紀并不大老,卻只能像家居茂陵時的司馬相如一樣,甘守清貧,可表現出作者對自身處境的感嘆。談成長啟示時,要結合新竹和古竹的形象特點及作者的生活經歷、志趣感情,可寫“我們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滅凌云之志”。【點睛】綜合考查對詩歌的鑒賞能力的題目,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內容、情感、主題的鑒賞。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領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現手法。5、1.B2.①形象上,在《游山西村》中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秋興》中卻是中年多病、空有報國之志卻無法施展的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②情感上,詩人在《游山西村》并不心灰意冷,而是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在《秋興》中卻生出歲月將盡、壯志未酬的無窮的愁怨。③意境上,《游山西村》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一,意境優美;《秋興》中詩人眼中所見秋山、狹窄天地,耳中所聽五更畫角讓人感到悲涼壓抑。【解析】1.本題考查鑒賞古詩詞的綜合能力。應對此類試題,讀懂詩歌是關鍵,同時要掌握常見的考查角度(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結構的把握),將選項回歸詩歌進行分析比較,特別要注意的是,詩歌每一聯的內容和情感都要結合全詩,不可孤立理解。B項,“五更時起床吹響畫角”錯誤,“五更畫角只生愁”是借用杜甫《閣夜》的典故:五更鼓角聲悲壯。意思是:五更時從遠處傳來畫角聲,內心生出無窮無盡的愁怨。畫角聲是詩人聽見的,而不是起床吹響畫角。故選B。2.本題考查比較鑒賞詩歌的能力。應對這類問題,首先要理解兩首詩歌的內容,然后認真審題,明確比較鑒賞的角度。如本題要求從詩人形象、思想情感、意境三個角度中任選兩個角度進行比較分析。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角度進行分析作答。這首詩的首聯寫詩人頭發稀少且已變白,點明自己年老;而“歸來三見故山秋”是說自己辭官歸鄉,轉眼已是三年時間。頷聯寫詩人憑欄高閣之上,感嘆山河破碎、自己遭小人陷害,加之身體老病,所以空懷滿腔憤恨,只能解酒消愁。頸聯一個“空”字點明了陸游空有一腔愛國熱情,卻報國無門的感慨;“五更畫角只生愁”則點明了山河破碎、戰爭不息的現狀。尾聯寫詩人面對山河破碎、年老多病、宦海險惡、報國無門的種種無奈而只能寄情山水的感慨。所以本詩整體沉郁頓挫、悲涼壓抑;詩中的作者是一個年老多病,遭人排擠,空有報國之志卻無法施展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山河破碎的痛心之情,以及自己年華已逝,壯志難酬的苦悶。而《游山西村》則是一首紀游抒情詩,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詩人緊扣詩題“游”字,但又不具體描寫游村的過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見聞,來體現不盡之游興,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全詩首寫詩人出游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復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游。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游村貫穿,并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成了優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這首詩雖也是詩人被彈劾罷歸故里,但相較于虛偽的官場,家鄉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點睛】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調。詩歌的標題、作者、注釋等,常常為我們理解詩詞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內涵。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意象所體現出來的色調是情感的反映。優美閑適、色彩明麗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喜悅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憂傷之情。然后,品詞句,悟感情。作者在詩詞中常常會有情感的流露,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體現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句,借此領悟情感。6、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筋骨之強下飲黃泉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閑云潭影日悠悠檻外長江空自流【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寫分為兩大類,一是給出語境的理解性默寫,二是給出上句寫下句的直接默寫。此類試題解答時,默寫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義分不開,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別字形。本題要求直接填寫上下句,作答時注意重點字的寫法。比如“慕、訴、筋、疏、做、靄、蔽、潭、檻”等字。【點睛】此類試題解答時,要看清要求,答題時從最有把握的題做起;要看清出處,根據出處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語句。確定語句后,默寫要注意易錯字、生僻字及語氣詞的寫法,學生記憶時應該結合詩句的意思。7、1.D2.(1)認真細致。他干活前后始終保持鐵锨-塵不染,保養閑置農具也是如此。(2)熱愛勞動。他是勞動能手把勞動變成藝術;年近八旬依然堅持勞作。(3)樸實善良。他始終保持著淳樸的農民作風;愛護自然界的生靈,堅持不讓自己的鐵锨沾血。3.(1)小說對源于真實農村生活的人、事進行藝術加工,塑造了劉本省這個典型形象,表達了對勞動者以及勞動的贊美。(2)因為作者對農民和農村生活的深厚感情,小說超越了真實的生活經驗,把辛苦的農村生活和勞動場景寫得富有詩情畫意。(3)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敘事,增強小說的真實感和抒情性,引發讀者的共鳴,實現了小說真實和虛構的有機統一。【解析】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從語句理解、手法分析、內容分析、主題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斷。根據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與理解,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D項,“這一結尾通過情節突轉表現了歌頌勞動者的主題”錯誤,拔高主題,主要是為了說明本省叔一輩子都愛護勞動工具。故選D。2.此題考查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應結合著文中敘述性的語句,從身份、地位、修養、氣質等總體上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特點,然后根據小說中描寫這個人物的言行舉止的語句,以及作者的議論,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的語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在干活兒之前保持他的工具一塵不染,一銹不生,閃閃發光。在干完活兒之后,仍要保持他的工具發光閃閃”“他在西間屋的山墻上釘了一排木頭橛子,把十八般農具都并排掛在橛子上。他不是把農具高高掛起就完了,而是經常性地對他的農具進行檢視,如果發現哪樣農具有生銹的跡象,他會立即把那樣農具取下來,進行擦拭,直到擦出亮光為止”,可知本省叔認真細致;“他把鐵锨貼著地皮鏟進糞堆里去了,一鏟就是滿滿一锨。他像在場院里打豆子、揚豆子時做的那樣,把糞揚到空中,嘩地揚成一個扇面,讓糞均勻地落在地上”“我從北京回到老家,在村口遇見了干活兒歸來的劉本省”,可知本省叔熱愛勞動;“誰想沾血誰沾血,反正我的鐵锨不能沾血,一沾血就再也洗不干凈了”,可知本省叔樸實善良。3.本題考查鑒賞小說的表達技巧的能力。人稱的使用非常講究。敘述人稱的表達作用與效果:(1)第一人稱:一般優點是給人真實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不足是限制了人的視野,敘述的空間狹小。(2)第二人稱:一般優點是便于交流

感情,給人以親切感,便于強烈呼告。不足是有環境限制,有明確的傾訴對象。(3)第三人稱:一般優點是視野開闊,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便于客觀描述。小說是虛構的,可劉慶邦“叔輩的故事”系列中的人物卻都是真實的。如何將真實的人和事經過藝術加工和藝術提煉變成小說。“劉本省頭上戴的是高粱篾子編的帽殼,身上穿的是粗布衣,腳上穿的是尖口鞋,跟普通農民似乎沒什么兩樣”,劉本省就是農村中一個真實的存在,寫身邊人更具真實性,表達作者對勞動者以及勞動的贊美。“在沒有撒糞之前,土地是黃色的。撒過糞之后呢,地上就有了一朵一朵的黑色。這樣一來,他撒糞又像是撒花,金色的土地上很快開滿了黑色的花”,可知小說超越了真實的生活經驗,把辛苦的農村生活和勞動場景寫得富有詩情畫意;“我熱情地向本省叔問好,稱贊他的鐵锨還是那么明亮,并背出了他的順口溜:明晃晃,亮堂堂,一搖一擺像太陽”,可知第一人稱敘事,增強小說的真實感和抒情性。【點睛】關于小說閱讀需要:1.理清事件發展的線索和過程,把握小說的結構。要搞清楚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經過和結果,記敘中具體的明線是什么,暗線又是什么,再具體分析結構。通過這些就可以整體把握小說的大致內容了。2.分析小說的表現手法。小說的表現手法較多,應著重分析小說的情節、環境以及細節。小說一共有幾個情節,用了幾個細節,這幾個細節側重表現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處于怎樣的環境等。3.鑒賞形象。閱讀小說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點,小說通過情節刻畫,表現了形象哪些具體的特點,這一形象又有怎樣具體的作用。4.歸納作品的主題。通過事物和形象的敘寫,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態度,進而去推測小說的主題。8、1.D2.①看重親情,關愛弟弟。對走邪路的弟弟嚴加管教;將自己掙來的錢給弟弟娶媳,成家立業。②工作嚴肅認真,無怨無悔。他給死者穿衣服非常嚴謹,穿得也平整妥帖,連外村人也慕名來請他。③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答應給孤老婆子穿壽衣,解除了她的心病;路遇李三病倒時,及時將他送到診所治療。3.與文章第一段形成對照。表現了“梨花白”無怨無悔,幾十年將“穿壽衣”作為一種嚴肅的職業,為他人服務的精神,從而豐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旨。同時,也表現了“梨花白”對無人從事“穿壽衣”這一職業的擔憂。【解析】1.本題考查對文學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的能力。解答此題,考生要根據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與理解,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的細微差別,應從語句理解、手法分析、內容分析、主題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題干的答案。D項,“作者對‘梨花白’多處進行心理描寫和細節刻畫”“小說語言清新自然”都錯誤,依據第六段“這時,‘梨花白’趕來了,甩手就是一巴掌”,第七段“夏天,常穿一件雪白的紡綢衫,搖著一把折扇,很有點文化味”“他穿壽衣,平整,妥帖,整個像被熨過一樣。穿時,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肅穆的”,第十三段“‘梨花白’二話不說,平時文質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診所”等語段可見,作者刻畫“梨花白”用了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但是沒有用到心理描寫;且全文語言也不是“清新自然”,而是質樸自然。故選D。2.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是讀懂小說的關鍵。解答此題,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肖描像來正面寫人物,也會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評價等側面描寫人物。依據第六段,人高馬大的‘貓頭鷹’訛一個外鄉人的錢時,“‘梨花白’趕來了,甩手就是一巴掌,‘貓頭鷹’就乖乖地跟著哥哥走了,從此再無此行徑”,說明“梨花白”重視親情,且對弟弟嚴加管教;依據第八段“可是,‘梨花白’的一大半錢都給了弟弟”,可見“梨花白”對弟弟的關愛和無私給予。依據第四段“有喪事的人家都來找‘梨花白’,甚至,外村的人也慕名來請他”,第七段“他穿壽衣,平整,妥帖,整個像被熨過一樣。穿時,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肅穆的,如在進行一項無比莊重的儀式”,第十五段“我給那么多人穿壽衣,讓他們安心地走了,我心無遺憾”可知,“梨花白”的形象特征:對工作嚴肅認真,專業而無悔。依據第十一段“‘梨花白’特地跑來勸她:‘別擔心,有我呢,我會給你穿壽衣的,我不要一分錢’”,第十三段“‘梨花白’二話不說,平時文質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診所”,可見“梨花白”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品格高尚。3.本題考查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題,通常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來答。內容方面要概括句子的內容、所述對象的特點、環境氛圍、情感態度。結構方面,考慮與前后文的照應、鋪墊、對比、總結等作用。劃線句,考生要抓住幾個關鍵詞句,“笑得很燦爛,像一樹盛開的梨花”“笑容變得黯淡了,他不無傷感地”,寫出了“梨花白”由賞梨花的樂,到想到自己而情悲;“我給那么多人穿壽衣,讓他們安心地走了,我心無遺憾”總結“梨花白”的一生,體現了他的無怨無悔的服務他人的精神,暗暗對比并否定第一段“這世上,大部分的良善之人,不會咒別人死”“但是,對于村里一個叫‘梨花白’的人來說,就不一定了”的說法,突出他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和無悔。而“我死了后,誰給他人穿壽衣呢”則看出“梨花白”對村里沒人喜歡做“穿壽衣”這一工作的擔憂,表現了他對這一職業能否傳承下去的憂慮。【點睛】鑒賞句子作用的題,要考生分析原文句子內容,并聯系上下文語境分析該句子和上下文之間的內容、結構、情感關聯,然后從對象特點、環境氛圍、結構技巧、情感態度四個角度,條分縷析地準確作答。9、1.D2.(1)線索分明:以金子和“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敘事清晰,情節井然。(2)伏筆照應自然:文章開篇寫“爹微笑著說:世上許多東西,不能看外表,要看內里……”下文寫的正是這些平凡人內心世界的光輝。(3)情節波瀾起伏。情節隨著情感的起伏而變化,引人人勝。(4)篇末點題。結尾明確了“英雄”,讓讀者見證了英雄的成長歷程,豐富了英雄的內涵。(5)視角獨特。以第一人稱和兒童視角敘事,靈活自然,充滿童趣。3.(1)是心懷家國的人。爹關愛家庭疼愛孩子,視孩子為“金子”,視冒著生命危險挖到的礦藏為國家的財產。(2)是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的人。爹在礦井下為救助工友,砸斷了腿,作看管員,不接受別人的吃請,不接受別人的東西。(3)是不斷覺悟,不斷成長的平凡人。我在父親的影響下,走向成熟,理解支持敬佩父親;工友們也深受影響,能丟下心靈的負累,成為平凡的英雄。(或從“父親”“我”“工友”三個角度概括分析:舍己救人,心懷家國;不斷覺悟,不斷成長;擺脫負累,不斷自省)【解析】

1.本題考查分析鑒賞作品的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此類試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從考查的范圍來看,既涉及全篇,又側重局部;從考查的角度來看,既有對主旨的探究,也有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類題首先要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其次明確主旨,關注手法;最后逐一將每個選項回歸原文,結合文章主旨做出準確判斷。D項,“一是為了安慰我,二是相信自己的堅守使得他們不會再來”理解不全面,從“我爹說:兒子,今晚,你是英雄”可見,爹并不僅僅是為了安慰“我”,而是認為“我”的英雄行為震撼了他們,讓他們不會再來;“我爹還說:他們幾個,也是英雄”更可見,爹認為他們的心靈受到觸動,以后將會做守護國家財產的“英雄”,因而不會來。故選D。2.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節的作用題目,首先要簡單的概括該情節,然后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分析作用,內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達上體現,結構上注意前后的照應、情節的推進。本題是插敘的情節,從情節結構、人物塑造和表現主題三個角度來分析。從結構上來看,文章圍繞著“我”對父親挖金子的“喜悅”,父親被砸斷腿后為父親的英雄行為“驕傲”,父親堅守原則不被人理解時的“怨懟”,到終于理解并支持父親的情緒來安排材料,層次清晰,且情節波瀾起伏,能吸引讀者興趣;文章開頭寫“我”詢問“金子”在哪里,“爹微笑著說:世上許多東西,不能看外表,要看內里……”,文章內容寫的是父親這個平凡的人堅守原則,守護國家財產,以及普通人心靈的變化,都體現出“不看外表看內里”之意,前后照應;文章標題為“鍛造英雄”,文章結尾以“兒子,今晚,你是英雄”“他們幾個,也是英雄”點題,深化主旨,引起讀者深思;從敘述角度來看,“我”是第一人稱,且文中的“我”還是個孩子,以孩子視角來描寫故事,顯得更真實,更富有感染力。3.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實際上也是賞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點。解答此類題目,要找到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人物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體現“英雄”含義的有哪些特征,在具體情節中分析形象特點,分析時從人物身份、職業,正側面描寫,環境描寫,以及作者傾向和他人評價入手,準確全面的理解人物特點;最后選擇準確的詞語,結合內容分析作答。從“爹笑著說:挖到要送給國家啊,哪能自己留著呢?”“他緊抱著我:兒啊,你就是爹的金子”可見,英雄是一心為公,心懷家國的人;“我爹跟人家打招呼,跟人家微笑,卻偏就不肯吃人家的飯,不肯拿人家的東西。我爹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虧心的事兒我不干”是重視國家財產,堅守原則底線,不收受賄賂的人;從“爹把紅星的爹、滿囤的爹、國柱的爹使勁推開,他的腿就斷了。斷了腿的爹成了英雄”可見,英雄是舍己為人,無私忘我的人;從“我”“為爹感到驕傲”“我想跟我爹說聲對不起,我想走到爹跟前兒幫他揉揉受過傷的瘸腿”“我也在!我大聲喊著跑過去。我喊爹,我來啦”可見,英雄也是不斷成長,產生覺悟的普通人;“他們在夜色里沉默良久,過來摸摸我的頭,拍拍我爹的肩膀,然后重重一跺腳,像丟下什么負累似地離開了”可見,英雄也是受到向善感召,能夠拋下負累,一身輕松的平凡的人。【點睛】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選擇題,主要集中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主題等內容和手法進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另一種是對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賞析。分析文意要讀懂文章,備選選項主要是內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當,賞析一般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當,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說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環境描寫、標題的作用、結尾的作用等。選擇題的錯誤選項命制往往都是明顯的不會引起爭議的錯誤,即所謂的“硬傷”,在答題時注意尋找這些硬傷。10、1.D2.B3.D4.(1)然而沒有盡快攻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不和,樂毅想要在齊國稱王。(2)遭受毀損、侮辱和誹謗,敗壞先王的名譽,這是我最恐懼的事。【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考生先通讀語段,把握大概內容,比較選項斷句異同處,再結合人名、地名、官職名以及動詞、虛詞、特殊句式和句間邏輯關系來斷句,選出最佳選項。考生抓住動詞“以為”“裂地而封之”,并分析句間關系,容易把握因果關系,“以為”是原因,“裂地而封之”是結果,故“故”字應放在表結果的句中,故斷句為“故裂地而封之”,排除A;“不自知”的主語應該是“臣”,而不是前句中的“先王”,故“臣竊不自知”斷為一句,故排除B;“奉命”和“可幸無罪”都是“自以為”的內容,且前后是條件和結果的關系,故“可幸無罪”獨立斷句,故排除C;故選D。2.本題考查了解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解答本題時考生應先明確題目要求,然后根據已學知識,聯系文本內容,對選項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職官、科舉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斷。B項,“文中指戰國時許多弱國聯合來抵抗強大的秦國,防止被強秦兼并”錯誤,依據“當是時,齊湣王疆,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可知,文中許多弱國聯合來抵抗的強國,指的是齊國。故選B。3.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內容,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D項,“樂毅以回信表明與惠王君臣之情”錯誤,依據“先王以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恐傷先王之明,故遁逃走趙。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可知,回信表明的是與“先王”的君臣之情,“先王”是昭王。故選D。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逐字落實,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倒裝句式要調整,典故和比喻處通常意譯。注意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1)所以:……的原因;拔:攻破、攻下;郤:隔閡、矛盾;南面:面南,朝南,賓語前置句;王齊:名詞作動詞,稱王。(2)離:通“罹”,遭受;墮:敗壞;臣之所大恐:這是我最恐懼的事。【點睛】古代文化常識考查包括人的稱謂、古代職官、天文歷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文史典籍等方面。考生平時要注意積累,以提高自己的歷史文化和文學素養。參考譯文: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任魏文侯的將軍。當時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本國的力量不足以克敵取勝,燕昭王便降低自己的身份,禮賢下士,最先以禮厚待郭隗來招攬天下賢士。樂毅在這時為魏昭王出使燕國,燕昭王用賓客的禮節接待他,于是他屈身做臣,燕昭王就讓他當亞卿,他擔任該職很長時間。當時,齊湣王很強大,諸侯們怨恨齊湣王驕橫暴虐,都爭著跟燕國聯兵,討伐齊國。燕昭王發兵,派樂毅擔任上將軍,同時統領趙、楚、韓魏、燕諸國之兵攻伐齊國,在濟水之西打敗齊軍。各路諸侯收兵回國,但惟獨樂毅乘勝追擊,齊湣王逃走,固守莒城。樂毅攻占臨葘城,將齊國的珍寶、財物、祭器等悉數掠取,運送到燕國。燕昭王十分欣喜,親自到濟上犒勞將士,將昌國封給樂毅,號稱昌國君。于是,燕昭王收集了在齊所繳獲的器物歸國,并派樂毅繼續平定那些尚未攻下來的齊國城邑。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七十余座城邑,只有莒城和即墨沒有收服。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繼立為燕惠王。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不滿,齊國的田單得知這個消息,就對燕國實施反間計,說:“齊國沒有被攻下的城邑只剩兩座了。然而沒有盡快地攻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不和,樂毅想要在齊國稱王。齊國所害怕的,就是派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就派騎劫替代樂毅任將領,并要召回樂毅。樂毅知曉燕惠王派人替代自己是不懷好意,害怕被殺,便向西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之地封給樂毅,封號為望諸君。齊國田單在即墨城下大敗騎劫,之后輾轉追逐燕國敗兵,全部收復了失地。燕惠王后悔派騎劫代替樂毅,又怨恨樂毅歸降趙國,于是便派人斥責樂毅。樂毅回復了一封信給惠王,說:“先王準備了出使的信物命我起兵攻打齊國,輕裝精銳部隊,長驅直入抵達齊國都城,珠玉財寶、戰車盔甲以及珍貴的器物全都繳獲送回燕國。先工認為自己的志向得到了實現,所以劃出一塊土地分封給我,使我能夠與小國諸侯同列。臣私下無自知明,以為只要奉行君命,就可僥幸免于犯罪,因此接受任命而未加推辭。現在臣下沒有才干,不能恭奉您的命令,來順從您身邊那些人的意愿,恐怕有損先王英名,故逃到趙國。保全了生命,成就了功績,來彰顯先王的心跡,這是我的上上之策。遭受毀損、侮辱和誹謗,敗壞先王的名譽,這是我最恐懼的事。現在您派人來數落我的罪過,我怕君王的侍臣不能體察先王收留、寵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侍奉先王的一片誠心,所以獻上這封信把我的心意稟告您。希望君王您明察。”在這種情況下,燕惠王又封樂毅之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又與燕通好,燕、趙都讓他做客卿。樂毅在趙國去世。11、1.C2.B3.A4.C5.(1)劉弘于是鼓勵、督促民眾從事農桑生產,寬刑律減賦稅,每年的糧食、用度都有豐余。(2)陳敏進犯揚州,帶兵準備西進,劉弘任命陶侃為前鋒督護,把討伐陳敏的重任交給他。【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針對文言實詞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考查,考生要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根據詞語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確定此詞的語境意。因為四個選項只有一個不對,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進行排除。C項,“闕”解釋“過失”錯誤,根據下文“弘請補選”“隨才補授”可以推斷“闕”應是空缺之意。此句大意:當時荊州各地守宰多空缺。故選C。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此句大意:“統率天下的人,應和天下人一條心,教化一國的人,應以一國為己任。要是非要任用自己的親族,那么荊州有十郡,非得有十個女婿才能管理好嗎?推斷時先從虛詞入手,“夫”“若”“則”“安”各領起一個分句;再看句式特征,“統天下者,宜與天下一心”“化一國者,宜與一國為任”為對偶,據此可排除AD項,“安……哉”是固定句式,不能斷開,據此可排除C項。正確的標點應當是:夫統天下者,宜與天下一心;化一國者,宜與一國為任。若必姻親然后可用,則荊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為政哉!故選B。3.此題考核學生識記、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帝王年號、謚號、廟號;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外交禮儀、行政區劃;還有一些委婉的說法,表謙、表敬的詞語等等。平時要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等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來推敲。本題要求選擇“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項,“在文中是指在科舉考試時同榜或同一年中試者。”表述錯誤,“同年”有兩個意思:一指同時,年歲相同;二指科舉時代稱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根據出處《晉書?劉弘傳》,可知劉弘為東晉人,當時科舉制并未出現。文中的同年是年歲相同的意思。故選A。4.本題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注意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C項,“脫下外衣,摘下帽子”曲解文意,依據原文“遂給韋袍復帽,轉以相付”,此句翻譯:拿出皮衣和厚帽子,托人轉送給老兵。由此可知,劉弘是拿出并托人轉交給老兵皮衣和厚帽子,并不是當時脫下來給他。故選C。5.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要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譯以直譯為主,要求準確、通順。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1)采分點:“勸”,鼓勵;“課”,督促;“省”,減免(“勸”“課”“省”每點1分,大意2分,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