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茶樹無性系良種短穗扦插繁育技術規程_第1頁
梵凈山茶樹無性系良種短穗扦插繁育技術規程_第2頁
梵凈山茶樹無性系良種短穗扦插繁育技術規程_第3頁
梵凈山茶樹無性系良種短穗扦插繁育技術規程_第4頁
梵凈山茶樹無性系良種短穗扦插繁育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7.140.10

X55

DB5206

銅仁市地方標準

DB5206/T07—2018

代替DB522200/T85-2015

梵凈山茶樹無性系良種短穗扦插

繁育技術規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clone-cuttingpropagationofFanjingshanteabreed

2018-12-06發布2018-12-06實施

銅仁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DB5206/T07—2018

梵凈山茶樹無性系良種短穗扦插繁育技術規程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梵凈山茶樹無性系良種短穗扦插繁育的術語和定義、采穗園建立、穗條培養、苗床

建立、采穗條、扦插、苗圃管理、種苗質量及出圃標準、起苗、包裝及運輸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梵凈山茶樹無性系良種短穗扦插繁育。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11767茶樹種苗

DB5206/T10梵凈山無公害茶葉栽培技術規程

3術語和定義

GB11767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無性系

以茶樹單株營養體為材料,采用無性繁殖法繁殖的品種(品系)。

3.2品種純度

品種種性的一致性程度。

3.3大、中、小葉種

用葉長×葉寬×0.7計算值表示。40cm2≤葉面積≤60cm2為大葉品種,20cm2≤葉面積≤40cm2為中

葉品種,葉面積<20cm2為小葉品種。

3.4穗條

用作扦插繁殖的枝條。

3.5穗條利用率

可剪標準插穗占穗條總量的百分率。

3.6扦插苗

以枝條為繁育材料,采用扦插法繁育的苗木。

3.7苗齡

扦插到苗木出圃的時間,滿一個年生長周期的稱一足齡,未滿一年的稱一年生苗。

1

DB5206/T07—2018

3.8苗高

根頸至茶苗頂芽基部間的長度。

3.9苗粗

距根頸10cm處的苗干直徑。

3.10側根數

從扦插苗原插穗基部愈傷組織處分化出的且近似水平生長,根頸在1.5mm以上的根總數。

3.11采穗園

用于提供扦插繁殖所需穗條的無性系良種茶園。

3.12標準插穗

從穗條上剪取大葉品種長度為3.5cm~5cm,中小葉品種長度為2.5cm~3cm,莖干木質化或半木質

化,具有一片完整葉片和健壯飽滿腋芽的穗條。

3.13心土

表土層30cm~50cm,pH為4.5~5.5,不含有石礫的紅壤或黃壤土。

4采穗圃建立

4.1土壤

土壤結構良好,土層深度80cm以上,pH值為4.5~5.5。

4.2品種

選擇適宜品種,應是省級以上審(認)定、登記或經多點多年試種的無性系品種。

4.3苗木

茶苗的質量及出圃標準按GB11767執行。

4.4種植規格

采穗圃建立: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40cm。

4.5病蟲害防治

采穗前必須先進行病蟲防治,保證無病蟲攜入種苗繁育圃。

5穗條培養

5.1留穗時間

按扦插時間提前3個月~4個月停止采摘,以秋插為主,5月~6月上旬留穗為宜。

5.2去雜

2

DB5206/T07—2018

去除采穗圃內混植的其他品種、種子實生品種。

5.3修剪

根據樹勢情況,進行重修剪或輕修剪,第一次苗穗修剪深度40cm~50cm,壯年茶樹修剪20cm~30cm。

5.4施肥

采穗圃在留穗后氮肥、磷肥、鉀肥配合施用,氮肥35kg/667m2~40kg/667m2,磷肥20kg/667m2~

25kg/667m2,鉀肥20kg/667m2~25㎏/667m2。

5.5病蟲害防治

主要有小綠葉蟬、螨類等,防治方法按DB5222/T10執行。

5.6打頂

在采穗前10d~15d摘去頂部一芽二葉或對夾葉嫩梢,以加快茶穗木質化。

6苗床建立

6.1苗圃地選擇

6.1.1地形地勢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避風向陽、能排能灌。

6.1.2土壤選擇土質肥沃,土層深厚,結構良好,透氣性能良好的旱地、水稻土、砂壤土或黃壤。

6.1.3溫度年平均溫度≥14℃,年有效積溫≥3500℃。

6.1.4同一塊土地不宜連年作茶樹苗圃,應與綠肥和水旱作物輪種。

6.2苗圃地的準備

6.2.1苗床

6.2.1.1苗床整地

全面翻耕,深度在30cm以上,翻耕后碎土、耙平;苗床四周開50cm寬,20cm深的排灌溝;畦長15cm~

20m,畦寬120cm,畦高10cm。

6.2.1.2苗床施肥

苗床畝施腐熟餅肥100kg~150kg,拌施過磷酸鈣20kg,或用100kg~150kg的有機肥配施50kg的進

口復合肥作基肥,充分拌和后平整畦面。

6.2.1.3苗床鋪心土

選擇表土層30cm~50cm,pH為4.5~5.5,不含有石礫的紅壤或黃壤土,用孔徑2cm鐵篩過篩,將過

篩后的細土均勻攤鋪畦面,厚度3cm~5cm,鋪好后,灌水或澆水,使其充分濕潤,待稍干,用木板適

當敲打、刮平、稍微壓實。

苗床不鋪心土,應進行土壤消毒,用托布津400倍,綠享一號300倍,直接噴灑在苗床上,以噴濕

為度。或用敵克松0.2kg~0.3kg拌細沙均勻撒入平整好的畦面,藥與土壤充分混合。

6.2.2搭遮蔭棚

3

DB5206/T07—2018

遮蔭棚柱高(2.3±0.1)m,柱直徑8cm~10cm的木柱或13cm×13cm的水泥柱做立柱,水泥柱或木

柱間距為3m×4m或4m×4m,柱子之間用10號鐵絲拉緊,埋入土中40cm,在遮蔭網架蓋75%~85%耐老

化的原生材料遮陽網遮蔭,壓緊。

6.2.3蓋薄膜

扦插完畢,用長(165±10)cm、寬1.5cm竹片,搭弧形棚架,棚架高40cm,間距60cm,竹棚上覆蓋

塑料薄膜保溫保濕,四周壓緊。

7采穗條

7.1扦插時間

以8月~11月為宜,根據當地的氣溫來確定。

7.2穗條質量

按GB11767的規定執行。

8扦插

8.1穗條要求

即采即插,穗條長3cm~4cm,留有一葉,上、下剪口平滑,勿傷腋芽,插穗下端剪口與葉片生長方

向平行,位置緊靠節點,上端剪口應高于腋芽2mm。穗條應隨剪隨插,做到當天剪當天用完。

8.2扦插密度

行距8cm~10cm,株距1.2cm~1.8cm,以前后排的葉片不重疊為宜。

8.3扦插方法

扦插前苗床應充分灑水,經2h~3h水分下滲后,土壤呈“濕而不粘”。按照行株距要求,劃線待

用插。扦插時,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短穗上端,垂直插入土中,以露出葉柄和腋芽為準。邊插邊用手指

將穗條基部泥土壓實,晴天于上午11時前或下午陽光轉弱時進行,插后及時灑水遮蔭。

9苗圃管理

9.1水分管理

保持苗床表土濕潤,以畦面不泛白,畦溝不積水為宜。

9.2溫度

小拱棚內氣溫不超過40℃,超過應及時敞開兩端散熱,定時敞膜,通風換氣。

9.3施肥管理

當茶苗有85%~95%新根長出,新梢萌發時開始施追肥,先淡后濃的原則,把小拱棚薄膜揭去,每

隔20d施肥一次,以氮、磷、鉀復合肥為主,每次用量為5kg/667m2~8kg/667m2。

4

DB5206/T07—2018

9.4除草除蕾

人工去除田間雜草,防止雜草與茶苗爭光爭肥。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凈。當茶苗出現花蕾時,

必須用手及時輕輕摘除。

9.5蔭棚管理

4月揭膜煉苗,揭去小拱棚薄膜,在7月中旬后揭去遮陽棚遮陽網為宜。

9.6茶苗打頂

7月中旬,當茶苗長至20cm高度以上時打頂,剪去20cm以上部分,促進分枝。

9.7防治病蟲

在苗床發現病蟲后及時用藥劑防治;4月~9月,應重點防治小綠葉蟬、螨類等,防治方法按DB

5206/T10執行。

10種苗質量及出圃標準

茶苗的質量及出圃標準按GB11767規定執行。

11起苗、包裝及運輸

11.1宜在移栽季節,做到分品種、級別起苗,附上標簽。土壤干燥時,起苗前應澆足水,待干爽后

起苗,防止根系受到損傷。

11.2起苗宜在移栽季節。檢驗和分級應在蔽蔭背風處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