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教學課件_第1頁
倫理學教學課件_第2頁
倫理學教學課件_第3頁
倫理學教學課件_第4頁
倫理學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倫理學演示文稿導

論一、道德、倫理、倫理學1、道德的涵義道原意指人行走的路。在先秦,引申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并進一步引申為人們在行為活動中遵循的規則。德:表示對道的認識踐履而后有所得。德的古字是“直”下加“心”。

倫理學演示文稿(東漢)劉熙:“德者,得也。得事宜也。”許慎認為“德是內得于已,外得于人。”

道德二字連用,究竟始于何時,說法很多。據《史記.夏本記》記載,離現在四千多年前,有個叫皋陶的說過:“信其道德,謀明輔和”,可能是最早連用道德的了。倫理學演示文稿2、倫理的定義:

《說文解字》上說:“倫,輩也”。清代段玉裁解釋說:“軍發車百輛為輩。引申之,同類之次曰輩。”理,最初指剖析、研修玉石。段玉裁解釋為,理,首先用于動詞,即順著璞的細微復雜的紋路進行琢磨、研修,使之成為玉;后來由動詞轉變為名詞,指玉石本身那精微的條理。倫理學演示文稿秦漢之際的《禮記.樂記》“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倫理第一次連用。3、倫理學倫理學是從道德的角度去研究群體人、個體人的一門科學。具體來說:首先,倫理學研究道德的一般原理。其次,研究道德發展的規律。再次,研究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問題。倫理學演示文稿二、倫理學的發展歷史在西方,自亞里士多德之后,倫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我國,倫理學是一門有悠久歷史的科學。三、倫理學的體系(1)元倫理學1903年摩爾發表《倫理學原理》,宣告了另一種倫理學——元倫理學——的誕生。倫理學演示文稿側重于分析道德語言中的邏輯,解釋道德術語及判斷的意義,將道德語言與道德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分開,主張對任何道德信念和原則體系都要保持“中立”,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問題。在具體的研究中,有時機械地搬用自然科學的機械符號和公式,具有形式化和脫離實際的傾向,此后曾受到許多倫理學家的批評。(2)規范倫理學倫理學演示文稿規范倫理學(normativeethics)研究人們的行為準則,探究道德原則和規范的本質和評價標準的理論。從作為一個學科的特點來看,規范倫理學通常被區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一般規范倫理學和應用規范倫理學。倫理學演示文稿前者研究人類行為的合理性原則,主要是對諸如何種性質為善、何種選擇為正確、何種行為是應受譴責的等最一般的問題進行批判性研究;后者研究具體的道德問題,試圖用我們關于道德的一般原則來解釋和說明我們面對具體道德問題時所應采取的正確立場。(3)美德倫理學倫理學演示文稿四、倫理學的研究方法(1)社會科學的方法:a、歷史分析的方法:b、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2)特有的研究方法a、價值分析的方法:(a)什么是價值?(b)對道德現象進行價值分析;倫理學演示文稿b、推己及人法和自我省察法;(3)其它學科的方法,均可運用到道德研究中。五、道德與精神文明1、什么是精神文明?2、精神文明建設與道德的關系

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是道德建設。(胡繩語,中國社科院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哲學家)倫理學演示文稿六、道德同其他意識形態的關系:1、道德與政治a、政治比道德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經濟關系和階級利益,道德往往是通過政治的折射反映經濟關系。b、社會制度變革要靠政治斗爭,道德只是輔助力量。c、道德貫穿于人類社會的始終,政治只存在于階級社會之中。政治和道德的聯系及交互作用:a、一定階級的道德反映一定階級的政治利益,并為政治服務;b、政治力量、政權機關的提倡,對道德的倫理學演示文稿形成和發展有巨大的作用;c、社會成員的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是密切聯系的和相互影響的。2、道德和法:區別處:a、存在時間不一樣:法存在于階級社會,而道德則與人類共始終;b、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而道德則是有多少個階級就有多少階級的道德;c、道德和法所依靠的力量不一樣,(法依靠國家機器,道得靠自覺)。聯系相似處:同屬于規范體系,互相支持,互相補充,有些規范既是法的也是道德的。倫理學演示文稿3、道德和文藝:區別處:它們反映社會生活的方式也不相同。

聯系處:a、人們(作者、讀者)的道德觀直接影響文藝;b、人們的道德生活是文藝反映的對象;c、人性美表現為道德的善。4、道德和宗教:區別處:a、宗教是人們關于現實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靠盲從和偶像崇拜維持,而道德則是依靠內心信念、社會輿論來維持的;b、凡宗教皆屬唯心主義,而道德則不一定都是唯心主義;c、宗教隨著社會進步,其基礎消逝而消失,而道德則與人類社會共始終。聯系處:a、有宗教倫理學,b、宗教也是一種規范。

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一章中國和西方倫理思想的演變

中國倫理思想的演變西方倫理思想的演變

中國傳統道德論與西方道德論比較研究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一節中國倫理思想的演變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倫理思想(一)儒家代表人物:

1、孔子:約公元前551——前479,其思想主要集中在《論語》中。孔子思想以“仁”為核心。孔子的“仁”主要有兩重意義:一是愛人,二是忠恕。倫理學演示文稿關于“愛人”:這個“人”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富人和窮人。忠指盡力為人謀(謀即著想)。恕,從限制性方面講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積極的方面講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倫理學演示文稿2、孟子

首先,性善說。人天生有善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次,“仁政”。倫理學演示文稿(二)道家的倫理思想1、道德二字的解釋2、棄仁絕義3、坐忘見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坐忘”

倫理學演示文稿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倫理學演示文稿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倫理學演示文稿(三)墨家墨家倫理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功利主義。“義,利也。”(《墨子.經上》)(四)法家法家倫理思想強調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認為法起根本性的作用,甚至夸大為可以代替道德。倫理學演示文稿二、秦漢至清代時期的倫理思想。

(一)董仲舒的倫理思想1、人性論。他認為性是指未教化前人的道德狀態。他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即“性三品說”。倫理學演示文稿圣人之性:天生就善,不用教化,是上品;中民之性:要教化之后才變善,是中品;斗筲之性:天生就惡,教化之后也不能變善,是下品。道德教育的對象是中民。2、社會倫理董仲舒他確立“三綱五常”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倫理思想體系。

“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不合,而合各有陰陽。”倫理學演示文稿(二)道教道教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勸善成仙,即把道德行為與個人的長生不死相結合,道德是求得不死而成仙的重要手段。

(三)佛教倫理1、佛教的基本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行善戒惡倫理學演示文稿佛教用十二因緣說明人的生命起源和不斷變化的過程。從十二因緣中可以看到,無明識造成有情眾生之生死的終極原因。因此,要想脫離生死輪回,必須徹底根除無明。既然人的生命是一個生死循環流轉的過程,那么眾生死后的去向如何呢?佛教認為,人死后有六條路可走,即天、阿修羅、人、畜生、鬼、地獄、眾生死后究竟歸于何道,是由其自身的業力來決定的。倫理學演示文稿2、佛教的道德理想:脫離苦海,達到涅槃。佛教的教義:“四勝諦”“四勝諦”(四個最圓滿的真理):苦、集、滅、道。3、性即佛倫理學演示文稿(四)宋明理學倫理思想:代表人物為程顥、程頤和朱熹倫理學演示文稿1、倫理本體化和本體倫理化程朱理學的核心是“存天理,滅人欲”。二程說“禮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朱熹對“理”的解釋是“三綱五常,理之大本,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

2、性即理3、義與利對立

程朱倫理思想是提倡封建的禁欲主義的。

倫理學演示文稿4、道德修養即“格物致知”,通過對外物的接觸來刺激心中對理的體驗、把握,最后達到“豁然貫通”。

(五)陸王心學(陸九淵、王守仁)

(六)王夫之等人的倫理思想1、提出自然及其規律,是可以為人所認識的。

2、反對禁欲。

3、提倡功利主義,主張“經世致用”。

倫理學演示文稿三、清末到“五四”前時期的倫理思想(一)康有為的倫理思想1、人性論“求樂免苦”是人類共同的本性,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受“求樂免苦”的動機支配的。求樂免苦是人性的實質性內容。倫理學演示文稿2、封建倫理綱常的批判和人人平等、男女平等的思想。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詳細描述了人世間的各種苦難,根據他歸納有三十八種之多。而“總誅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起”。所謂“九界”,即國界、級界、種界、形界、家界、業界、亂界、類界、苦界。何以救苦呢,即在破九界而已。倫理學演示文稿在所謂九界中,主要是級界、形界、家界。級界,就是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封建等級制度;形界,就是封建的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家界,就是以父家長制為核心的封建等級制度。

康有為在呼吁平等的過程中,突出宣傳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3、關于“大同”的理想4、大同世界的道德規范,取消家庭和“大平等”的思想倫理學演示文稿(二)孫中山的倫理思想1、論道德與革命孫中山認為,革命乃改造舊中國的根本途徑,革命不僅包括“軍事的奮斗”,還包括“宣傳的奮斗”,即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其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提倡新道德,進行道德教育。

倫理學演示文稿2、對中國“固有道德”的改造他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倫理學演示文稿3、論平等、自由和博愛①平等。孫中山說:“天生人類本來是不平等的”,這便是“天生的”不平等。后來出現專制制度,“專制帝王尤其變本加厲”,人間的不平等更加加深,又造成“人為的不平等”。那么,怎樣實現“人人平等”呢?倫理學演示文稿孫中山認為,首先必須通過民權革命來“打破人為的不平等”,以實現“政治上的地位平等”,即“初始起點的地位平等。”如何打破天生的不平等呢,調和的途徑就是發揚為眾人服務的道德心。②自由。孫中山的自由包括多方面。倫理學演示文稿③博愛

博愛區別于傳統,在于為人民謀幸福的道德價值觀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兄弟、同胞的互助精神。這與當時的民生主義是相通的。“因為我們的民生主義,是四萬萬人幸福的,為四萬萬人謀幸福就是博愛”。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二節西方倫理思想的演變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倫理思想。(一)城邦社會結構的形成1、城邦2、希臘精神的特征

倫理學演示文稿(二)倫理思想1、

蘇格拉底(1)倫理思想

“知識就美德,美德即知識。”

(2)蘇格拉底受審

a、不敬神。

b、用自己的談話和思想腐蝕青年。倫理學演示文稿2、亞里士多德

人生追求的目的是善,善就是人的心靈合乎德行的活動,至善就是幸福。人的道德德性是自然賦予人獲得德性的潛在能力,這種能力由于習慣而完善起來。他說:“道德是一種在行為中造成正確選擇的習慣。”倫理學演示文稿道德德性要遵循“中道”原則,所謂中道,就是人在處理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時要適度,無過之,無不及。我們看一個中道表:不及中道過度膽小勇敢魯莽吝嗇大方浪費柔弱堅強蠻橫自卑自重自傲損己公正損人倫理學演示文稿3、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希臘化羅馬時期的倫理思想主要是伊壁鳩魯和斯多亞派的倫理思想。倫理學演示文稿二、中世紀基督教倫理思想:(一)基督教神學倫理思想:著名教父德爾圖良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上帝的兒子死了,正因為這是不合理的,所以才是可信的,他死而復活了,正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完全肯定的”。他的這段話卑后人簡化為“正因為(基督教)荒謬,所以我才相信。”

倫理學演示文稿基督教道德的經典是《圣經》,奠基人是教父奧古斯丁(公元354-430),集大成者是托馬斯.阿奎那(公元1225-1274)《圣經》以愛作為基督教道德的基本原理。愛,首先是愛神,就是要遵守神的誡命;其次就是愛人如己。倫理學演示文稿(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倫理思想建立在抽象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基礎之上。一派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自然本性是人性;另一派認為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理性是人的本性。相應地,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也分為理性主義人道主義和感性主義人道主義兩大思潮流派。倫理學演示文稿三、近現代資產階級倫理思想(一)西方近代資產階級的倫理思想:1、英、法兩國的功利主義倫理思想:①代表人物。英法兩國功利倫理思想以英國霍布斯(公元1588---1679)、邊沁(公元1748—1832)、約翰·穆勒(公元1806—1873)和法國的愛爾維修(公元1715—1771)、霍爾巴赫(公元1723—1789)為代表。倫理學演示文稿②含義。功利主義的含義,用《功用主義》一書的作者約翰.密爾的話說就是“承認功利為道德基礎的信條,換言之,最大幸福主義,主張行為的正當是與它增進幸福的傾向為比列;行為的不正當是它產生不幸福的傾向為比列,幸福是指快樂與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喪失快樂。”③原則。原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倫理學演示文稿④分類。功利主義可以分為行為功利主義和準則功利主義。

⑤區別。功利主義與伊壁鳩魯為代表的快樂主義的區別。倫理學演示文稿2、以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為代表的倫理思想。①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康德(公元1724—1804)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倫理學演示文稿a、善良意志:康德倫理學又被稱為善良意志倫理學。康德認為善良意志是道德價值的真正來源,是他倫理學的邏輯起點,善良意志是康德倫理學的核心。他認為一種行為是否合乎道德,關鍵在于是否出于“善良意志”的動機。

b、絕對命令:道德法則作為理性原則,必須排除一切感性經驗,排除道德主體的偏好、興趣和利益欲求,而純粹出自理性對規律的尊重。這樣的道德法則就是“絕對命令”。

倫理學演示文稿c、意志自律:康德所謂的“自律”,指不受外界約束、不為情感所支配,根據自己的“意志”“良心”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道德原則;“他律”則是指依據外界事物或情感沖動、為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而制定的道德原則。

人是目的,而不是供這個或那個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

倫理學演示文稿(二)西方現代倫理思想的演變:現代西方倫理思想有兩個流派:-是非理性主義;二是形式主義。倫理學演示文稿1、非理性主義(1)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首次系統地創建了反理性主義

倫理學演示文稿叔本華認為,人的行為有三個源頭,一切可能的動機都是從它們中產生的。它們是:第一,利己主義,即意欲自己的幸福,而且是無限的;第二,邪惡,即意欲別人的災禍,而且可能發展成極度殘忍;第三,同情,即意欲別人的福利,而且可能提高到高尚和寬宏大量的程度。對一切有生命物的無限同情,乃是純粹道德行為最確實、最可靠的保證,這是倫理學的基礎。

倫理學演示文稿(2)尼采他從權力意志出發,主張建立新宗教、新道德和新哲學。尼采認為,道德觀念是人類上升或下降、超越或毀滅的重要因素。當時統治著人們思想和生活的舊道德包括基督教道德和西方傳統道德。倫理學演示文稿他提出以能否增強權力意志作為善惡的標準他依據這個標準把傳統的道德觀區分為兩種:一種是主人的道德

,即把強壯、勇敢、權力、奮斗看作善,把平凡、庸碌、粗俗、下劣看作惡;另一種是奴隸的道德,即把熟悉、和平、無害、好意看成是善,把不熟悉、不規則、難于猜測、危險、傷害、殘酷看成是惡。主人的道德造就超人。倫理學演示文稿2、現代形式主義倫理思潮主要表現在科學主義倫理學中,奠基人是英國的G·摩爾(公元1873—1958)。主要倫理派別有直覺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有摩爾等;情感主義倫理學,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的維持根斯坦(公元1889—1951)、美國的史蒂文森(公元1908—1978);語言分析倫理學,代表人物有英國的黑爾(公元1919—)等。倫理學演示文稿3、規范倫理學的復興,出現了新功利主義倫理學。4、當代西方的科技倫理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促使了應用倫理學的廣泛、飛速的發展。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三節中國傳統道德論與西方道德論比較研究

一、主靜、中和和主動、外求

二、家族主義倫理和地域主義倫理中國起源于亞細亞生產方式,西方起源于雅典式,它

打破血緣家族關系進入國家。

三、德性主義人性論和感性主義、理性主義人性論倫理學演示文稿四、倫理與本體論、認識論一體化和相對分離五、倫理與政治一體化和倫理和政治雙軌化六、群體本位主義和個體本位主義七、重義輕利和利即義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二章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簡介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

1、道德是經濟基礎的反映,為經濟基礎所決定:首先,物質生產方式制約著精神生活方式,道德最終取決于社會物質生產方式;

其次,經濟關系必然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具有階級性。倫理學演示文稿最后,道德對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2、人類道德,發展進步是主流。二、列寧的倫理思想:

1、(物質生產方式)決定論和道德評價相一致

首先,決定論觀點是從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客觀性的角度,闡發了道德發展取決于歷史發展的思想。倫理學演示文稿其次,解決了倫理學上關于自由與必然這一根本問題,使倫理學有了科學的理論基礎。最后,決定論確定了人類道德行為的必然性,但絲毫也不消滅良心等道德因素的作用,并不否定道德評價的積極作用。倫理學演示文稿2、共產主義道德和培養社會主義新人。(1)“共產主義道德”概念的提出(2)共產主義道德的產生和基礎

(3)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教育倫理學演示文稿三、毛澤東的倫理思想1、為人民服務

2、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三兼顧3、培養“四有”社會主義新人。4、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四、鄧小平的倫理思想1、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功利主義。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方針:共產主義道德是對先進分子的要求;“五愛”為基本要求;倫理學演示文稿先進性與廣泛性結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三章道德的本質和功能

道德的起源、本質和特征道德的類型、結構及其發展規律

道德的功能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一節道德的起源、本質和特征

一、道德的起源:1、勞動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社會條件。2、道德起源于社會分工。3、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4、人的社會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5、道德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倫理學演示文稿二、道德的本質(一)道德的一般本質1、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性質,直接決定道德體系的本質和核心。但“每一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的。”

②在階級社會中,由于經濟利益的對抗性,導致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倫理學演示文稿2、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在道德進步、發展中的作用。(二)道德的深層本質道德的深層本質是指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曾把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分為四種,即科學理論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實踐精神的。倫理學演示文稿三、

道德的特征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規范并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二節道德的類型、結構及其發展規律

一、道德的歷史類型(一)原始社會的道德主要特征有:1、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人的最高行為準則。

2、原始社會的道德規范是同風俗習慣和傳統融為一體的。

倫理學演示文稿局限性:a、直觀性;b、狹隘性;c、外在性。(二)奴隸社會道德的主要內容是:1、維護奴隸制度是奴隸主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2、鄙視勞動,鄙視婦女,是奴隸主階級通行的道德規范。3、忠于奴隸主國家是奴隸主階級重要的道德規范。倫理學演示文稿(三)封建社會道德:主要道德特征為:1、維護封建的等級宗法制度是封建道德的核心。2、三綱五常是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和主要道德規范。3、道德進一步規范化、神秘化、理論化和體系化,步入成熟階段。倫理學演示文稿4、道德的調節功能進一步強化,道德可以殺人,封建禮教可以殺人。(四)資本主義社會道德:1、個人主義是資產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2、自由、平等、博愛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主要道德規范。

倫理學演示文稿二、道德結構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一)道德結構1、道德意識包括道德原則、道德規范、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心理。2、道德關系(道德規范體系)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道德關系倫理學演示文稿3、道德實踐(道德活動體系)包括道德行為、道德評價和道德教育、道德修養。注意區分道德行為和非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受利害人己意識支配的有利于社會存在發展和每個人利益增進的行為。關鍵是看是否是受利害人己意識支配的行為。倫理學演示文稿道德行為又可進一步區分為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三、道德的發展規律1、道德隨經濟的發展而發展2、道德的發展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1)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直接影響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倫理學演示文稿

(2)社會意識的其它形式也影響道德的發展3、道德發展是一個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過程

4、道德遺產的批判和繼承

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三節道德的功能

一、道德的一般社會功能:1、道德的描述功能:2、道德的評價功能道德能夠依據社會的普遍道德原則和價值觀對個人和社會活動進行判斷和評價。3、道德的調節功能道德的調節作用主要依靠外在的制裁和內在的制裁。倫理學演示文稿

4、道德的教育功能5、道德的認識功能二、道德的特殊社會功能――揚善抑惡首先,善惡觀念從道德上反映了人對自身、社會、自然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判斷。其次,善惡觀念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具體的由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及文化傳統所決定。

倫理學演示文稿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善惡觀念;同一時代處于同一歷史發展階段的民族,由于民族的文化、傳統習俗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善惡觀念;在階級社會里,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善惡觀。最后,人類道德的發展目標是實現至善,也就是達到道德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倫理學演示文稿第四章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目的、思路和方針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道德建設的思路和方針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一節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

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道德建設的目的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二節道德建設的思路和方針

一、道德建設的核心――為人民服務怎樣把握為人民服務這個核心呢?第一、要深刻理解“人民”的含義

第二、為人民服務的層次性

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集體主義原則倫理學演示文稿斯大林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集體主義這一科學概念。(一)集體主義①概念②類型Ⅰ、原始人的集體主義。

Ⅱ、無產階級的集體主義。倫理學演示文稿(二)個人主義三、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五愛”四、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方針基本方針是:把先進性的道德要求和廣泛性的道德要求結合起來,鼓勵先進,引導億萬人民積極向上。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五章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

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一節社會公德一、含義二、特征1、是社會整體利益的反映。2、涉及人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3、是社會公共生活的規范體系。

4、簡單易行。5、相對穩定性。

倫理學演示文稿6、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三、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1、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層次上,包括:①個體文明舉止;②人際交往中自尊與尊重他人;③社會交往中的誠實守信。倫理學演示文稿2、在人與社會的層次上,包括:①遵守公共秩序;②尊重與維護社會公益;③愛護與保護他人的勞動成果。3、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層面上,主要指保護自然環境。三、對當前社會公德水平的認識

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二節職業道德一、內涵二、特征

1、職業道德在范圍和對象上的職業適用性

2、職業道德的社會制約性和歷史繼承性3、職業道德的他律性與自律性

4、職業道德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倫理學演示文稿職業道德的民族性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水平。

職業道德的世界性主要體現在職業的共同本質、職業關系的共同特征,以及當今人們在職業活動中面臨著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等方面。三、調節范圍

四、基本原則和規范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三節加強家庭美德建設一、加強婚姻道德建設(一)婚姻的定義

(二)婚姻的屬性1、婚姻的自然屬性:表現為男女兩性的生理差別。2、婚姻的社會屬性。其一,婚姻制度屬于上層建筑,它取決于經濟基礎,歸根到底取決于物質生產力;倫理學演示文稿其二,隨著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婚姻制度也歷史的發生變化。在歷史上,婚姻制度經歷過群婚制、對偶婚制、專偶婚制。(三)婚姻道德婚姻道德的主要規范如下:婚姻自主;婚姻中當事人人格自重;夫妻雙方都有義務繼續保持和不斷發揚愛情;夫妻之間互敬、互信、互助、互諒。倫理學演示文稿二、強家庭美德建設

(一)定義(二)家庭道德規范三、婚姻家庭模式的多樣化(一)獨身子女和父母組成的核心家庭:倫理重心下移和倫理軸心的轉移。(二)單親家庭大量出現。(三)同性戀現象出現。

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六章道德評價一、道德評價的涵義道德評價是人們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個人心理活動和傳統習慣等方式,對他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判斷,表明褒貶態度。二、道德評價的功能其一:判斷功能;判斷是非,判斷善惡倫理學演示文稿美丑,判斷強弱。其二:預測功能;預測是一種理性推測,是一種科學預見,對未來客體價值判斷,對未來價值關系的判斷都屬于預測。其三:選擇功能;選擇是在判斷和預測基礎上進行的,一個人的選擇就是一個人的命運。倫理學演示文稿其四:導向功能。三、道德評價的前提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絕對的意志自由論的觀點,認為人有絕對的意志自由,不受任何必然性的支配。另一種觀點是機械必然決定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完全受客觀必然性支配的,不存在所謂自由意志。倫理學演示文稿四、道德評價的標準總的說:道德評價標準是善惡標準,善惡標準有明顯的相對性。五、道德評價的根據道德評價的根據,是指從哪些方面對人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道德評價的根據包括動機和效果,目的和手段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尤以動機與效果最為重要。倫理學演示文稿六、道德評價的形式1、社會輿論2、傳統習慣3、內心信念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七章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指運用一定社會和階級得道德原則、規范,通過各種形式,使人們形成一定的人生觀、道德理想、道德觀念、道德情操的道德實踐活動。(一)道德教育的過程及其特征(1)過程倫理學演示文稿首先,是提高人們的道德認識。其次,是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感。再次,是鍛煉受教育者的道德意志。第四,努力使受教育者確立道德信念。最后,道德教育的最后完成,在于養成道德習慣。倫理學演示文稿(2)特征1、道德教育諸環節之間有同時性或兼進性2、道德教育的起點具有多端性3、道德教育進程具有重復性和漸進性4、道德教育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倫理學演示文稿(三)道德教育的原則1、正面教育、積極引導。2、樹立榜樣、形成輿論。3、道德教育的形式要生動活潑,行之有效,反對假大空的形式主義。4、要祛斜扶正,揚善抑惡。倫理學演示文稿5、主要靠教育,但還需要靠強制性的行政、法律手段。6、道德教育要制度化。(四)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1、立體多面的道德教育方法2、個人示范和典型誘導的方法倫理學演示文稿3、集體和社會影響的方法4、具體對象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的方法。(五)道德教育中諸社會因素的制約1、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對道德教育性質和具體內容有直接的決定作用。2、社會風氣、習俗對道德教育也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倫理學演示文稿3、其他教育也對道德教育有重要影響。二、道德修養的含義(一)什么叫修養宋代的程頤第一次將“修身”和“養性”合起來,提出“修養”這一概念。(二)道德修養的涵義道德修養是指思想意識和思想品德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其中包括按照倫理學演示文稿一定的道德原則、規范所進行的自我批評和自我解剖,也包括在實踐中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達到的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道德修養的內容1、道德知識的修養2、道德意識的修養倫理學演示文稿3、道德感情的修養4、道德境界和理想人格的修養(四)道德修養的方法1、躬行實踐的修養方法2、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修養方法3、內省和慎獨的修養方法所謂內省,指自己在內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掃除邪惡不好的東西,保留善的東西,就是要去惡存善。慎獨是處于倫理學演示文稿《禮記事庸》:“莫見乎隱,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人的隱蔽的東西和微小的事情,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品質,所以君子要特別謹慎,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不能做壞事。4、活到老修養到老倫理學演示文稿第八章道德建設的途徑和手段道德建設的問題道德建設的途徑和手段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一節道德建設的主要問題

一、元與多元的對立(一)否定一元價值導向

(二)缺乏善惡是非標準

(三)道德困惑問題的辨析

二、道義與功利的對立

(一)物質利益原則被動搖。

倫理學演示文稿(二)人際關系被侵蝕。

(三)共同富裕理想被褻瀆。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二節

道德建設的具體途徑

一、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體制建設、文化建設相結合(一)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相結合首先,加強立法工作;其次,加強執法工作;最后,加強法律法規得宣傳教育工作。

倫理學演示文稿(二)道德建設和體制建設相結合

首先,完善財富分配體制。

其次,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

再次,完善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體制。

二、加強道德教育三、加強道德修養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十章行政倫理學

一、行政倫理的含義行政倫理是公共行政管理這一特殊領域中的角色倫理,它是指公共行政過程中所確立和遵守的倫理觀念和倫理規范等,也就是關于公共行政活動的價值問題和原則問題。

在當代中國的現實語境下,行政倫理的內涵可從多方面進行分析:

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一,行政倫理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公共行政人員和政府公共行政管理部門。第二,行政倫理從本質上看是國家政治倫理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踐履。第三,行政倫理包括行政倫理規范和行政倫理行為兩個層面的內容。

倫理學演示文稿二、行政倫理的產生

“水門事件”三、行政倫理的類型(1)體制倫理

(2)政策倫理

(3)職業倫理

倫理學演示文稿四、行政倫理的功能(1)引導功能

(2)規范功能

(3)維系功能

(4)選擇功能

五、行政倫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問題:行政腐敗倫理學演示文稿原因:1、態度的變化Ⅰ、價值觀的多元化導致對腐敗的看法出現差異

“政治文化”和“市民文化”的沖突Ⅱ、對腐敗的容忍度降低。2、腐敗的結構性根源

倫理學演示文稿首先、腐敗直接根源于行政權力的特征及其運行過程。第一、權力的手段性導致腐敗。第二、權力的獨立性導致腐敗。第三、權力的一元性導致腐敗。第四、權力的時效性導致腐敗。第五、權力的膨脹性導致腐敗。倫理學演示文稿其次、不健全的政治制度也是行政腐敗的一個重要根源。3、道德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道德真空4、受傳統的官民意識的影響六、行政倫理建設的對策1、原則原則:為人民服務倫理學演示文稿2、對策Ⅰ、對行政個體人員的倫理控制第一、強化行政人員的內在機制,強化行政道德監督的內在機制。第二、任命和選拔行政官員中、把道德操守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倫理學演示文稿Ⅱ、對行政人員外在的倫理控制第一、建立獨立的道德監督機構第二、重視對行政人員的倫理培訓第三、強化道德的輿論監督機制第四、倫理制度化倫理學演示文稿第十一章經濟倫理學

經濟、倫理與經濟倫理經濟政策與倫理企業倫理

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一節經濟、倫理與經濟倫理一、經濟二、倫理三、經濟倫理學經濟倫理學是研究社會經濟中的道德現象和道德關系,并對經濟進行道德評價的學科。四、經濟倫理的發展歷史從國外研究現狀來看,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首先出現了“BusinessEthics”

。倫理學演示文稿就國內研究狀況而言,1986年開始由《哲學研究》等刊物出版了商品經濟和道德進步關系問題的討論,標志著我國經濟倫理學研究的開始。

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二節經濟政策與倫理一、經濟政策的倫理價值目標1、正義: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平衡(1)公平經濟上的公平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機會均等。收入均等指人們獲得同樣的物質財富,享有同樣的物質生活水平。機會均等又包括起跑線均等和游戲規則均等。倫理學演示文稿起跑線均等指人們在參與競爭前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具有同等的競爭實力。游戲規則均等指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受到同樣的規則約束。

(2)效率效率,一般是指人、財、物等資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效率只考慮經濟效益。(3)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公平和效率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倫理學演示文稿從統一的一面來看:首先,效率是推動公平發展的物質基礎;其次,公平對效率具有促進作用,公平是實現效率的有效途徑;再次,效率是驗證公平的標準。公平與效率也是存在矛盾的:首先,倫理上的公平在經濟領域的應用會導致低效率。倫理學演示文稿其次,機會與規則的平等與效率的矛盾。再次,收入分配的平等與經濟效率的矛盾。2、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二、經濟政策實踐中的經濟倫理要提高經濟效率,就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起:倫理學演示文稿首先,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其次,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再次,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最后,拓寬消費領域,引導合理消費。倫理學演示文稿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還要兼顧公平。首先,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其次,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最后,保障城鄉人民的最基本生活。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三節企業倫理

一、企業與社會的關系:企業社會倫理二、企業與環境的關系:企業環境倫理三、經理與員工的關系:企業管理倫理企業管理倫理的本質——以人為本四、企業與企業的關系:企業競爭倫理五、企業與顧客的關系:企業營銷倫理企業營銷倫理原則:顧客至上、誠實守信。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四節消費倫理一、消費者的物質性和倫理性二、消費倫理觀(一)極端的消費倫理觀:禁欲主義和縱欲主義禁欲主義倫理觀源于古代,中世紀達到頂峰,近代和現代仍然存在。這種倫理觀把物欲視為私欲、罪孽和反道德的東西。倫理學演示文稿縱欲主義把人的多樣性的社會需求,僅僅歸結為追求肉體感官的快樂;把強調感官的快樂看成是善惡的標準,追求肉體的享樂是人生的唯一目的。(二)大眾消費倫理觀:節欲主義和消費主義倫理學演示文稿1、節欲主義節欲主義在消費上表現為節儉消費,即節省節約,勤勞簡樸。2、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是指20世紀中葉以來,以美國為代表,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生活方式、文化態度和價值觀念。倫理學演示文稿在物質層面,它表現為大眾高消費;在文化層面,它把日益增長的消費物品和服務看成是至高無上的,并將其作為較高生活質量的標志,使高消費成為道德的、經濟的、合理的和普遍的。倫理學演示文稿第十二章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的提出及基本內容環境危機出路探討倫理學演示文稿第一節環境倫理的提出及基本內容一、定義環境倫理學(EnvironmentalEthics),又稱生態倫理學(Ecoethics),是應用倫理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人與自然環境關系中的道德問題的學問。二、背景(一)直接原因(二)深刻原因倫理學演示文稿倫理學發生轉向,從元倫理學轉向了規范倫理學。三、發展歷程1、孕育階段——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2、創立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3、發展階段——20世紀中葉到現在四、環境倫理學的主要內容(一)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學演示文稿1、墨迪的人類中心主義第一、人類評價自身的利益高于其它非人類,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第二、人具有特殊的文化、知識積累和創造能力,能認識到對自然的間接責任。第三、完善人類中心主義,有必要揭示非人類生物的內在價值。倫理學演示文稿2、諾頓的人類中心主義諾頓定義了兩種人類需要的心理意向:①感性的意愿。這種意愿只關注單一的、直線式的需要—供給的對應關系,不考慮伴生的后果,是以人的直接需要作為價值的導向;②理性的意愿。這是指個人的希望和需要應該經過小心的審議后表達出來的活動。倫理學演示文稿(二)非人類中心主義1、動物解放/權利論動物解放/權利論把道德義務的范圍擴展到了所有的動物。以雷根為代表的動物權利論從康德的道義論倫理學出發,認為動物和人一樣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這種權利的基礎是“內在價值”、“天賦價值”,“內在價值”、“天賦價值”來源于有生命、有感覺、有意識的生命主體。倫理學演示文稿動物也具有生命主體的特征,因而,動物也擁有值得我們予以尊重的天賦價值。這種價值賦予了它們一種道德權利,即獲得尊重的權利。2、生命中心論生命中心論把道德義務的范圍擴展到了所有的生命。倫理學演示文稿首先,他論述了“敬畏生命”的含義和意義。其次,他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善惡標準和倫理原則。3、生態中心論生態中心論進而把道德義務的范圍擴展到了整個地球。這種理論以羅爾斯頓為代表。

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二節環境危機出路探討一、生態學的角度探討第一、由工業主義生產方式轉向生態主義生產方式。第二、在生活方式上摒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提倡物質生活的簡樸,追求道德進步與精神升華。第三、由征服自然的技術轉向保護地球的技術。倫理學演示文稿第四、在思維方式上由人類中心主義轉向非人類中心主義。二、從和諧論的角度來探討1、可持續發展的提出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倫理學演示文稿從廣義來說,可持續發展戰略旨在促進人類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2、可持續發展的倫理意蘊首先,強調發展和人類需要的滿足。其次,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在于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倫理學演示文稿最后,可持續發展還要求人類之間的和諧,要求關注各代人之間和每一代人內部的公正。第一是代內公正(代內平等)。第二是代際公正(代際平等)。倫理學演示文稿

第十三章生命倫理學

一、生命倫理學的前沿問題(一)人工授精、體外授精、代理母親和克隆人1、人工授精、體外授精2、代理母親3、克隆人①概念②克隆人的道德困惑倫理學演示文稿(二)器官移植、安樂死和聽任死亡1、器官移植①概念器官移植是用一個具有完好功能的器官置換由于疾病、傷害等原因而無法醫治的器官,以搶救病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