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分層作業_第1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分層作業_第2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分層作業_第3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分層作業_第4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分層作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同步學案優化設計GAOZHONGTONGBUXUEANYOUHUASHEJI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章123456789101112131415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歷代戶籍制度演變1.以戶為單位來管理人民,是謂“編戶”;同時廢除過去地方上原有的貴族、長老、族長等地方領袖,所有人統統是國君的臣民,是謂“齊民”,總稱“編戶齊民”。這一制度(

)A.固化了“士農工商”的身份差異

B.是土地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C.有利于政府掌控人口征發賦役D.是中國古代郡縣制確立的標志C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古代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這有利于國家加強對人民的管理,而古代政府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賦役,故選C項;編戶齊民僅是將國民編戶入籍,不是固化“士農工商”的身份,排除A項;土地私有制是編戶齊民形成的重要條件,B項邏輯錯誤,排除;郡縣制與編戶齊民的出現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152.宋代第一次把城鎮坊郭戶從鄉村主客戶中分離出來,另行編制戶籍。坊郭戶成了戶籍制中與“鄉村戶”相對應的、府州縣治以及鎮區等城居人口的專用名稱。由此可知,宋代(

)A.戶籍管理制度松弛

B.商品經濟得到發展C.城鄉二元對立緩和

D.坊市制度走向崩潰B解析據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對城鎮坊郭戶進行了單獨的戶籍編制,這是因為這一時期商品經濟得到發展,城鎮人口急劇增多,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對商業市鎮民眾另行編制戶籍,不能表明戶籍管理日益松弛,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涉及城鄉二元對立,排除C項;坊市制度走向崩潰并不是城鎮坊郭戶進行單獨的戶籍編制的原因,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153.中國古代某一朝代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在地方上三權分立,互不統屬,同時又分屬中央三個不同的機構。后來,朝廷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大權。該朝代的戶籍(

)A.管理相對松弛 B.分主戶與客戶C.按職業來劃定 D.每一縣造一冊C解析據材料可知,明朝地方實行三司制度,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故選C項;戶籍管理相對松弛是在清朝,排除A項;宋朝戶籍分主戶與客戶,排除B項;明朝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154.清初,政府確立了以單純的人丁編審為核心的戶籍管理制度。乾隆年間,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嗣后編審之例,著永行停止”。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政策的調整 B.賦役制度的變革C.基層治理的失控 D.商品經濟的發展B解析據所學可知,古代政府管理戶籍是為了方便征發賦役,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說明清朝賦役制度發生了變革,故選B項;清朝的土地政策依然是土地私有制,排除A項;基層治理失控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商品經濟發展不是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15題組2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5.唐代的德政類碑刻制造、改寫、傳播帶有神異色彩的傳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長官的功能,甚至成為祠廟的替代品。這些現象反映出當時(

)A.地方治理重視社會教化 B.儒學文化得到復興C.鄉村文化活動更加通俗 D.市民文化逐漸發展A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地方治理中對社會教化的重視,故選A項;傳奇故事與儒家正統思想的特征不符,排除B項;“鄉村文化活動更加通俗”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D項與材料反映的地方治理的主旨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6.明代《大誥》規定:凡各地“耆宿老人、遍處鄉村市井士君子人等”均可對地方官員測評,“列姓名具狀”遞送朝廷,并各級官員都不得阻攔。這些舉措(

)A.意圖借助社會力量維護統治B.有效地規范了官員從政行為C.推動民主評議朝政之風盛行D.體現了監察體系的逐步完善A解析材料中的規定有利于百姓舉報貪官污吏,從根本上來講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故選A項;題干僅述及明代政府的一些規定,并未述及結果,排除B項;題干中做法不屬于“民主評議”和“監察體系”范疇,排除C、D兩項。1234567891011121314157.明清時期,鄉紳在基層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鴉片戰爭后,西方“自治”觀念在中國開始流行,并與中國傳統的鄉紳治理聯系在一起,異化為帶有一定地方割據色彩的基層政治力量。這(

)A.表明傳統基層治理體系逐漸解體B.導致清末軍閥割據現象出現C.說明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已經崩潰D.引發清朝專制政府走向滅亡A解析鄉紳由過去的地方治理力量變成地方割據力量,可見傳統基層治理的作用喪失,故選A項;材料強調鄉紳所在的地方與中央的關系越來越疏遠,而不是軍閥割據,排除B項;“已經崩潰”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鄉紳并沒有成為反政府的力量,不會對政府產生直接沖擊,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15題組3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8.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隋文帝賑災的歷史敘述。這種差異說明(

)記述出處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唐)吳兢《貞觀政要》上遣左右視民食,得豆屑雜糠以獻,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A.官方檔案可信度高 B.唐朝記載更具真實性C.兩則史料無法互證 D.歷史敘述具有主觀性D解析同樣都是對隋文帝賑災一事的記載,唐代的《貞觀政要》和北宋的《資治通鑒》卻有不同的歷史敘述,說明歷史敘述具有主觀性,故選D項;僅從材料無法判斷出官方檔案是否可信度更高,排除A項;唐和北宋都在隋朝之后,其記載的真實性都需要與其他類型史料進行互證,排除B項;“兩則史料無法互證”的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1234567891011121314151234567891011121314159.《御制大誥續篇》載,明太祖在河南賑災過程中處死了一大批“各將賑民錢入己”的官吏;在“查踏水災”過程中,對141名“民瘼不問,貪要贓私”的官吏從重處置。對此解讀合理的是明初(

)A.社會救濟主要依賴政府B.確保救災活動能優撫弱勢群體C.在司法實踐中律例并重D.在救災活動中用酷法整飭吏治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明太祖對賑災過程中的貪污官員從重處置,說明明初在救災活動中用酷法整飭吏治,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救災過程中政府對貪腐問題的處理,不能說明社會救濟主要依賴政府,排除A項;材料并無弱勢群體的信息,排除B項;從材料無法得出在司法實踐中律例并重的結論,排除C項。12345678910111213141512345678910111213141510.下圖是四川省出土的漢代“養老圖”畫像石拓片,描繪的是在當時的糧倉里,小吏給持鳩杖的老者賜物資,而另外有官吏在一旁監督的情景。這反映出漢代(

)A.尊老養老觀念深入人心B.政府嚴格管理社會優撫C.社會救濟保障日常生活D.尊老養老制度發展完備B解析據材料可知,政府不僅關注社會優撫問題,并且在執行的過程中進行監督,故選B項;材料無法說明漢代社會“尊老養老觀念深入人心”,排除A項;材料沒有表明救濟的目的是“保障日常生活”,排除C項;僅僅是物質救濟無法體現“養老制度完備”,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15B組關鍵能力提升11.商周時期“族眾”是集體勞動的主要承擔者,國家財政的維持和民力的征發都嚴格依據以血緣為紐帶的“族”為單位來實現,國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戰國時期的賦稅征發單位向以戶為單位的編戶齊民轉變。這說明了(

)A.春秋戰國政府人口管理難度加大

B.統治者受儒家思想影響關愛百姓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響政府稅收

D.國家強化基層人口和經濟的控制D解析據材料可知,從商周時期到春秋戰國時期,賦稅征收和徭役征發的對象從“族眾”向以戶為單位的編戶齊民轉變,體現了國家強化基層人口和經濟的控制,推動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故選D項;材料無法說明春秋戰國政府人口管理難度加大,排除A項;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未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響了政府稅收,排除C項。12345678910111213141512345678910111213141512.商鞅變法時建立的鄉村基層組織即鄉里什伍制,此制度在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如漢代的鄉里什伍制、唐代的鄉里鄰保制、宋代的保甲制、明代的里甲制等。這體現了中國古代(

)A.禮法并施的治國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續與變遷C.基層自治意識的增強D.后世王朝缺乏創新精神B解析材料“保留或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體現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續與變遷,故選B項;材料沒有反映道德教化的內容,與禮法并施的治國理念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政治制度的繼承與發展,而非基層自治,排除C項;“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說明鄉村基層組織的發展具有制度創新的一面,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1512345678910111213141513.中國古代用鄉亭、什伍、保甲作為縱向管理,用宗族組織、村落組織的自治自管作為橫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與其匹配的賦役、治安、教化等是縱橫管理的交叉點,從而真正構成了控制基層鄉里社會的管理網絡。這說明了(

)A.基層管理系統的無序性B.基層自治管理的封閉性C.基層自治管理的狹隘性D.基層管理組織的系統性D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古代加強對基層的管理,體現了基層管理的系統性和復雜性,D項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時間內容淳化二年(991年)“峽路州軍于江置撞岸司,賈人舟船至者,每一舟納百錢已上,至一千二百,自今除之”宣和元年(1119年)“應客人興販米斛般赴災傷州縣,并免沿路力勝稅錢,候豐熟日依舊”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應客販食米若無他貨,并即時放行,應禾谷皆合免稅。如有違慢,許民戶經監司、御史臺越訴,當議重作施行”A.賑災體制做出重大變革 B.傳統民本思想影響施政C.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沖擊 D.漕運貿易影響商業發展B14.下表是兩宋時期部分宋廷詔書。由此可知,兩宋時期()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材料內容表明政府對民間商業行為減免稅收,體現了政府關注民生問題,說明傳統民本思想影響政府的施政措施,故選B項;淳化二年的詔書屬于商稅范疇,與賑災無關,排除A項;題干三則史料述及的都是關于商業的內容,與“重農”無關,排除C項;據表格可知,朝廷決策影響商業發展,而不是漕運貿易,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15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漢時期的鄉里豪民在秦漢文獻中,多有“豪民”“豪強”“巨姓豪強”“兼并之家”等記載,活動范圍主要在鄉里,故稱之為“鄉里豪民”。◆鄉里豪民的主要構成一是六國貴族。秦統一六國后,雖然統治者以各種形式抑制其勢力的發展,但他們仍得以殘存和潛伏下來。秦末農民戰爭爆發后,他們蜂擁而起,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西漢政權鞏固后,雖然進行了消除異姓王的斗爭,但六國勢力并未被徹底消滅。他們役財驕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斷鄉曲。1234567891011121314二是兼并之家。自戰國以來……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經濟、政治或宗法勢力兼并土地,漸至豪富……至東漢時期,許多鄉里豪民已擁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匯集了一股與中央集權背道而馳的離心力量。三是富商大賈。秦漢時期出現了“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的局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