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省楚雄州牟定一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七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唐初以前,政府專設機構管理族譜編修,側重追溯各家祖宗榮耀。北宋開始,以儒士為主的普通家族積極編纂族譜,多記錄當世族人榮耀。這種變化反映了A.宗法制強調血緣關系為紐帶B.科舉制度發展推動階層流動C.商品經濟發展需要宗族認同D.理學修身齊家理念成為主流2.古代中國對外交往中的歷史事件(部分)對表中信息解釋合理的是A.古代中外之間交流具有雙向性 B.古代中外間交流以技術為主導C.海外貿易受到歷代王朝的重視 D.中國對外交流主要對象是鄰國3.商周時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鑄造法”來鑄造青銅器,包括制模、雕刻紋飾、翻制泥范、高溫焙燒、澆注液態金屬、加工修整等工藝制成。這一方法A.表明青銅鑄造工藝已經領先世界B.是科學理論指導生產實踐的產物C.反映了農業生產工具的精湛工藝D.凝聚著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智慧4.下表為國際貿易中部分商品比重變化的情況時間機器設備化工產品初級原料食品1958年19.9%5.5%14.8%19.9%1979年27%7.9%7.2%10.4%據此可知A.世界各國優先發展工業造成農業的減產B.世界工業化的整體水平呈現上升趨勢C.發展中國家逐漸被排斥在國際分工之外D.無序的國際競爭造成了貿易結構失衡5.閱讀下列表格,導致這種歷史現象出現的時間是A.1870B.1919C.1922D.19456.1930~1934年,國內主要農作物年收成大約相當于十足年份的60%左右,上海農產品價格指數在此期間下降28%(1930年=100),其中谷類價格下降38%,豆類下降40%,紡織原料類下降1.5%。導致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A.國內政局持續動蕩 B.民族工業的發展受挫C.世界經濟危機影響 D.國民政府推行統制政策7.下表為20世紀80年代深圳創造的部分“全國第一”情況。材料反映了深圳A.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點 B.是新時期經濟改革的方向標C.開發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D.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8.《查土丁尼法學總論》和《查士丁尼學說匯纂》中都記載了羅馬法學家弗羅丁斯的理論:“奴隸制是違反自然法的,因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這是“萬民法的一項制度,根據萬民法,一個人成為另一個人的財產”。據此,弗羅丁斯的理論()A.在人權方面有合理性一面 B.是為奴隸制的存在而辯護C.認為萬民法應高于自然法 D.強調了羅馬法的階級屬性9.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作出《關于各抗日根據地內黨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黨員的政治教育,一般的應當包含:怎樣做共產黨員、支部本身的工作統一戰線政策,鄉村工作。爭取偽軍工作。臨時的策略教育等。”這表明,中共在抗日根據地的黨性教育A.強化貫徹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B.側重提高普通黨員的軍事水平C.強調各黨支部的戰斗保壘作用D.注意結合敵后抗戰的實際需要10.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述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時說:“男人就是城邦”。對這句話最確切的解釋是:A.成年男性公民是城邦發展的決定力量 B.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子決定城邦發展C.全體男性參與各類事物確保城邦安全 D.全體男性享有民主權利承擔社會義務11.湖北睡虎山地出土秦簡中有當地郡守發布的告示,其內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導百姓,去掉淫惡的行為,清除壞的習俗,使他們能夠行善。這反映了A.秦秉承汝家的民本思想 B.儒法結合鞏固了秦朝統治C.秦重視社會秩序的構建 D.帝秦始皇希望成為人王圣主12.從1867至1947年中國近代入超總值約為71億海關兩,1930~1936年共入超32億海關兩,占近代入超總值45%,數額之巨大,由此可見一斑。造成1930~1936年中國入超嚴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長期戰爭的影響B.國共對峙的影響C.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D.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13.如圖為近代以來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這三幅作品都體現了A.理性主義精神 B.現代主義精神 C.批判主義精神 D.現實主義精神14.1930年代的中國,各色各樣的國貨運動進展得如火如茶,1934—1937年四個國貨年更是被冠以“婦女國貨年”“學生國貨年”“市民國貨年”“公務員國貨年”等不同主題。這反映了當時中國A.迫切發展民族工商業的愿望 B.民眾愛國覺悟得到較大提高C.大力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D.民族企業遭受經濟危機沖擊15.在奧古斯都時代(公元前31-公元前14年),羅馬統治者給予若干法學家公開解答法律的特權,他們的意見一致時,便發生法律效力;縱使互有分歧,皇帝也責令裁判官尊重他們的意見參酌判案。這表明A.法學家是為統治者效勞的工具B.法學家的意見能影響司法判決C.法學家的法律地位高于統治者D.法治是羅馬統治者的治國傳統16.美國人哈默被稱為“紅色資本家”。他23歲時到蘇俄訪問,為俄國人購買了100萬美元的小麥,列寧接見了他,并授予他在蘇俄開采石油的特許權。他81歲時乘坐自己的專機進入中國,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隨后也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企業。以上活動分別發生在A.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時期;中國處于改革開放新時期B.蘇聯實施“一五”計劃時期;中國處于“大躍進”時期C.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中國處于“文革”時期D.蘇俄實行戰爭共產主義政策時期;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7.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慶祝十月革命的閱兵式發表講話:“讓我們偉大的祖先……的名字,在這次戰爭中鼓舞著你們!讓偉大列寧的旗幟指引著你們向勝利前進!”受閱部隊直接開赴前線作戰,此次戰役發生于如圖中的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18.唐初史家認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而遼朝史官在修撰的《實錄》《國史》中,則認為契丹族出于黃帝之后。元人撰修《遼史》遵從唐代觀點,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本同出也”。這說明A.儒家華夷之辨的觀念已被徹底打破 B.契丹族為黃帝后代的可能性更大C.多元一統的民族認同意識不斷增強 D.契丹族的族源無法得到準確判定19.羅爾綱在《太平天國史綱》中指出:“太平天國革命解除了種種封建束縛,特別是在克復蘇、浙地區后,執行獎勵工商業,大力扶植生產的政策,城鄉資本主義因素十分活躍,農產絲業大量增產,貿易繁榮,商業興盛。”據此,羅爾綱認為太平天國運動()A.刺激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B.順應了中國近代化發展要求C.部分突破了農民階級局限性 D.使中國的經濟結構開始變動20.圖表為1895-1911年中國商辦工礦交通各企業地區分布統計表。該表反映出,晚清A.民族資本主義由沿江沿海向內地發展 B.外國資本已經控制中國絕大部分地區C.機器大生產逐漸取代傳統手工業生產 D.經濟結構因半殖民地環境而畸形發展21.英國史學家彼得在《德國天才》中寫道:“德意志帝國盡管已經成為一個工業強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工業、科學與思想領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國仍然被一小部分傳統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貴族與軍事領袖,而他們的首領正是皇帝本人。”由此可見當時的德國A.軍事封建色彩濃厚B.政治體制嚴重制約經濟發展C.統一的國內市場已經形成D.存在著經濟崛起與政治滯后的錯位現象22.要了解原始先民聚族定居的生活狀況,應訪問的遺址是A.姜寨遺址 B.二里頭遺址 C.殷墟遺址 D.鎬京遺址23.1945年10月,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憲法》,1946年日本公布新的“和平憲法”。這說明A.美在兩極對峙格局下爭奪世界范圍B.有利于戰后反封建的民主化改革C.有利于鏟除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D.日本實行日美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24.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其回憶錄《唐寧街的歲月》中寫道:“我早就聽說是實事求是的人,跟他一打交道,我還發現他是一個非常執著的人,他的態度很堅決。他說,香港主權根本不在討論之列,稍后中國會正式公布收回香港的決定。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堅持“主權問題不能討論”的實質是堅持A.香港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B.“一國兩制”方針不能動搖C.談判是解決香港問題的惟一途徑D.武力收回香港是解決香港問題的最佳選擇25.從1978年到1994年間在我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國有控股工業從78%降到26%,個體等私有經濟從無到36%,變化的原因是:()A.工業結構調整 B.企業管理體制改革C.市場經濟形成 D.經濟體制改革26.公元前6世紀,雅典城邦的陪審法庭在原告的指控、被告的辯護、證人的證詞和判決結果等方面采用口頭陳述的方式,而到公元前4世紀,訴訟雙方的辯詞和證據都要以書面形式提交。這一變化A.立法程序趨于嚴密 B.注重維護公共利益C.公民權利逐漸擴大 D.體現了公平與效率27.從1840年到1861年,中國至少出現了22種有關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紀行》反映了當時中國的邊疆和世界形勢,《中西紀事》提出中國已被納入世界局勢變化的軌道中。這A.直接引發了中國近代化運動B.揭露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C.反映國人對西學的迫切要求D.推動國人重新審視世界局勢28.美國某幽默小品寫道:“在旅館你必須排隊才能擠到窗口跳出去”。“旅店的招待員總要先問旅客:‘您是要一個房間睡覺,還是跳樓?’”下列對這則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小品出現在1825年經濟危機時期B.第一次工業革命導致上述現象發生C.當時事件引發了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D.上述事件引起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滯脹狀態29.史書記載:“趙宋立國,行伍出身的趙匡胤謂近臣日:‘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貴知為治之道.以至于出現‘蓋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純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為然的局面。”這說明宋代A.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實現了官員間的相互監督C.治國理政方式發生了轉變 D.保證了政府決策的有效性30.1869年,廣方言館移駐江南制造總局。“學館之設,本與制造相表里,況今日擊時艱,創深痛巨,茍非及時振奮,幾無自立地步。運籌帷幄者,亟宜儲材積學,以期致用”。據此可知,廣方言館的設置主要體現了A.“師夷長技”的自強意識 B.實業救國的時代追求C.“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 D.民主科學的思想潮流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祖沖之(429—500年)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求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準確數值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祖沖之“親量圭尺,躬察儀漏”,證實了歲差的存在,并把它應用到他私人制定的《大明歷》中。根據計算,《大明歷》規定一年為365.24281481天,與近代科學測量的日數相差不到50秒。祖沖之創造了以機械發動的日行百里的“千里船”,還改造了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創造一架“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的運輸機械,并在前人基礎上創造了水轉連碓磨。——摘編自朱紹侯、齊濤、王育濟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1)根據材料,概括祖沖之的主要成就。(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祖沖之成就取得的因素。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歷代備邊,多在西北……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糜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木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外患之乘,變幻如此,而我猶欲以成法制之,譬如醫者療疾不同何癥,概投之以古方,誠未見其效也。——李鴻章1874年《籌議海防折》材料二在海防問題上,鄭觀應認為“槍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則彼利我鈍;輪船、火車、電報宜興也,不興則彼速而我遲”。“徒以分省設防畫疆而守,遇有事變撥調他省師艦以為接濟,而號令不齊,醫械不一。平日既無統屬之分,臨進難收臂指之效”。他還認為中國建立的海軍的目的在于“衛商民,收防海之實用”,“張國威,護華商”。而發展工商業又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質保證,他說:“非富不能圖強,非強不能保富,富與強實相維也”。——摘編自《中國近代海防思想史論》(1)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鴻章認為鴉片戰爭后中國“外患”呈現出哪些新變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鄭觀應的海防主張。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37年8月21日,中蘇訂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以條約形式確定援華制日政策,但不承擔參戰的義務,中國則承諾不與第三國締結共同反蘇的協定。依約,蘇聯同樣允諾不與日本簽訂任何條約。……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薟訂《蘇日中立條約》,在這以后,蘇聯對華軍事援助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從1945年2月起,蘇聯秘密從歐洲戰場抽調大量軍隊,增兵遠東。同時,蘇軍儲備作戰物資,改善交通,準備與日本一戰。4月,蘇聯宣布廢除《蘇日中立條約》.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摘編自趙士國《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對華政策解讀》(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背景.(2)根據材料概括1937-1945年蘇聯對日政策的演變及啟示。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根據材料“在唐初以前,政府專設機構管理族譜編修”可知,唐初以前,族譜編修主要有政府專設相關機構組織,到北宋開始“以儒士為主的普通家族積極編纂族譜”可知,北宋時期家譜的修撰走向成熟,私家修譜流行,這與科舉制度發展推動階層流動,推動普通家族也積極編修家譜,故B選項正確;材料內容強調了唐朝前主要由政府組織編修族譜到北宋時期普通家族也積極編修家譜的變化,無法得出宗法制強調血緣關系為紐帶,并且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戰國時期瓦解,故A選項錯誤;宗族認同與商品經濟發展沒有直接的關系,材料體現的變化不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故C選項錯誤;材料體現了編修族譜是與“追溯各家祖宗榮耀”“記錄當世族人榮耀”有關,材料沒有強調理學修身齊家理念成為主流,故D選項錯誤。2、A【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中反映了秦漢至明清時期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相關內容,體現出中外之間交流是的雙向性,故A項正確;題干顯示中國古代對外交流并非以技術交流為主,排除B項;題干不能說明歷代封建國家重視海外貿易,也不能反映中國對外交流主要對象,排除CD兩項。故選A。3、D【解析】
商周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成熟,來源于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凝聚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智慧,故選D;材料只能反映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成熟,但并未體現中外對比,故A錯誤;商周時期的手工業技術來源于工匠的生產實踐,而不是科學理論指導的產物,故B錯誤;青銅器在當時主要作為禮器,很少用于農業生產工具,C排除。4、B【解析】
材料顯示國際貿易中初級原料和食品比重降低,機器設備和化工產品等工業品比重上升,體現出世界工業化的整體水平呈現上升趨勢。B正確;初級原料和食品比重下降,而不是產量,不能說明農業產量減少,A錯誤;二戰后,發展中國家更多地參與了國際分工,C錯誤;二戰后世界貿易體系逐漸走向制度化和體系化,無序的競爭不符合史實,D錯誤。故選B。5、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不經公民同意,將大量德國的領土和人口,強行割讓給波蘭的現象出現在一戰結束后,也就是1919年英法操縱的巴黎和會上,B項正確;1870年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取得了勝利,A項錯誤;1922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已經穩定下來,德國沒有割讓土地和人口,C項錯誤;1945年二戰結束后,東普魯士為蘇聯強占,D項錯誤。6、C【解析】
1930~1934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波及中國,導致農業生產遭破壞,故選C;在這一期間,國民政府已經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雖然在對根據地進行鎮壓和圍剿,但不能因此說政局持續動蕩,排除A;結合所學可知,1930~1934年,由于國民政府推行促進工業發展的措施,民族工業快速發展,并且材料無法體現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排除B;“統制政策”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以所謂“非常時期”為由,實行經濟統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統購統銷,專賣,限價等方法,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D。7、B【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20世紀80年代”“全國第一”并結合改革開放后深圳特區的經濟成就可得出,深圳在新時期起到了經濟改革的方向標的作用。B正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此之前并未開設試驗點,A排除;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出現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的,而20世紀80年代屬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期,C排除;深圳創造的第一不能體現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D排除。故選B。8、B【解析】
據材料“奴隸制是違反自然法的”“根據萬民法,一個人成為另一個人的財產”可知,弗羅丁斯認為奴隸制雖然違背了自然法,但它符合萬民法的要求,其真實意圖在于強調奴隸制存在是必要的,即為奴隸制的存在而辯護,故B項正確;弗羅丁斯認為奴隸制違背自然法,但又認為奴隸制的存在是必要的,就其人權而論是自相矛盾的,故A項錯誤;材料僅強調奴隸制存在的必要性,不能得出萬民法與自然法的包含關系,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羅馬法的階級屬性,故D項錯誤。9、D【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根據材料信息“怎樣做共產黨員,支部本身的工作,統一戰線政策,鄉村工作,爭取敵偽軍工作,臨時的策略教育等”可知,材料強調要根據抗日根據地的實際需要開展黨員教育,故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在抗日根據地內加強對黨員的政治教育,沒有涉及軍隊的領導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的主旨是加強對黨員的政治教育而非提高黨員的軍事水平,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強調黨員在根據地要結合實際開展工作,沒有凸顯出支部的戰斗作用,故C項錯誤。10、A【解析】
雅典參與政治的是成年男性公民,材料中“男人就是城邦”說明男人主宰著城邦的政治,強調了男人在城邦政治的突出作用,故A正確;外邦人不具有雅典公民的特權,排除B;公民是指雅典本邦成年男性公民,不是全體男性,排除CD。故選A。11、C【解析】
根據材料中“秦簡中有當地郡守發布的告示”“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導百姓,去掉淫惡的行為,消除壞的習俗,使他們能夠行善”,可知材料反映了秦通過秦律教化民眾,以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故C正確;材料反映了秦律具有教化民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不能推斷出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A錯誤;材料不能推斷出儒學結合鞏固了秦朝統治,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推行法家思想,秦朝二世而亡,B錯誤;材料反映了秦律具有教化民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不能推斷出秦始皇希望成為仁王圣主,D錯誤。12、C【解析】材料“1930~1936年共入超32億海關兩,占近代入超總值45%”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分析出,1930—1936年正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發生時期,這說明經濟危機對世界各國經濟的影響都很大,故C項正確;近代以來戰爭不斷,故A項排除;國共對峙從1927-1937年,故B項排除;國內經濟發展,入超應該不斷減少,故D項排除。點睛:從時間判斷,中國在1930~1936年入超的海關稅占近代入超總值的近一半,這就要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這個時間正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發生時期。13、C【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梅杜薩之筏》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批判了法國政府的無能,《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批判了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格爾尼卡》用立體主義的手法批判了法西斯和戰爭帶來的災難,所以三幅繪畫都體現了批判主義精神,因此C選項正確;其他選項并非三者的共性,排除。故選C。14、A【解析】
材料顯示,1930年代,社會特意設置不同主題的“國貨年”以增強人們使用國貨的意識,意在推動國貨的發展,反映了處于內憂外患中的中國迫切需要發展工商業,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民眾愛國意識的高漲,并不能體現民眾愛國覺悟提高程度,愛國意識不等于愛國覺悟,排除B;國貨年涉及的是消費領域,而經濟建設圍繞的是生產領域,排除C;經濟危機的沖擊多表現為失業、商品滯銷等,D與題無關,排除。15、B【解析】
從材料來看,羅馬的法學家地位很高,不僅參與法律的制定,也對司法過程進行干預,故B項正確;A項錯誤,從材料中沒有體現出維護君主專制的內容;C項錯誤,羅馬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法學家的權力是他們賦予的;材料沒有體現出法治的傳統,故D項排除。16、A【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所學,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時期允許外國資本開辦蘇聯政府暫時無力經營的工廠,一段時間后將由蘇聯政府收回;中國改革開放后大量外國資本進入中國,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所以A說法正確。考點: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詳解】17、B【解析】
依據材料“1941年11月7日”“讓我們偉大的祖先……讓偉大列寧的旗幟指引著你們向勝利前進”并結合二戰的過程可知,這場戰役指的是莫斯科戰役。②處是莫斯科,B正確;①處是列寧格勒,A錯誤;③處是斯大林格勒,C錯誤;④處是羅斯托夫,D錯誤。故選B。18、C【解析】
材料內容強調某些少數民族也是炎黃子孫的觀點,說明多元一統的民族認同意識不斷增強,故C選項正確;A項中“徹底”表述過于絕對,故A選項錯誤;材料沒有對契丹族源的定論或傾向,故B選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契丹族的族源無法得到準確判定的問題,故D選項錯誤。19、B【解析】
據材料“解除種種封建束縛”“城鄉資本主義因素十分活躍”“貿易繁榮,商業興盛”可知,太平天國革命從政治、經濟上解除了封建束縛,推動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即順應了中國近代化發展的要求,故B項正確;A項是對“城鄉資本主義因素十分活躍”的曲解,故A項錯誤;材料中并未涉及農民階級局限性問題,故C項錯誤;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已開始發生變動,而太平天國運動直到1851年才開始興起,故D項錯誤。20、A【解析】
1895年至1911年正值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在沿江沿海省份數量較多,但是內陸各省逐漸出現,說明民族資本主義由沿江沿海向內地發展A正確;題干未體現外國資本主義發展情況,排除B;題干未提供傳統手工業和機器工業之間的比例變化,排除C;畸形發展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D。21、D【解析】
根據材料“德意志帝國是工業強國”“但德國仍然被一小部分傳統精英所控制”等信息可知當時德國存在著經濟崛起與政治滯后的錯位現象,D選項符合題意。軍事封建色彩濃厚是材料的一方面,A選項排除。根據材料德國是工業強國,B選項排除。統一的國內市場形成和材料主旨無關,C選項排除。22、A【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姜寨遺址是新石器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氏族村落,反映了原始先民聚族定居的生活狀況,故A符合題意;二里頭遺址是夏朝遺址、殷墟遺址是商朝遺址、鎬京遺址是西周遺址,都不是原始先民的遺址,故BCD錯誤。23、C【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以“和平憲法”為依據,推動日本政府進行民主改革,鏟除軍國主義的社會經濟基礎,C正確;題干未體現出美國爭奪勢力范圍,A與題無關,排除;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就已經建立了民主制,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外交,排除D。24、A【解析】
中英就香港問題的談判中,堅持“主權問題不能討論”的實質是堅持香港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A項正確;一國兩制方針、談判的方法均不是收回香港過程中“主權問題”的實質,BC兩項錯誤;武力收回香港不是解決香港問題的最佳選擇,D項錯誤。25、D【解析】
國有控股工業在我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下降,個體等私有經濟從無到有,在我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較大,這體現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變革單一公有制的成果,故選D;AB都屬于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排除;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形成,排除C。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從1978年到1994年間在我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國有控股工業從78%降到26%,個體等私有經濟從無到36%”,聯系所學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史實分析解答。26、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以書面形式取代口頭陳述,不僅可以防止訴訟人篡改證據,還可以保證法律在運用時的準確性,也節省了法庭審判的時間,因此D選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司法程序,不是立法程序,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公民權利范圍的變化,B、C選項錯誤。故選D。27、D【解析】
根據材料主旨可知,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了解西方,通過著書立說介紹西方,故D正確;A項直接表述有誤,扼;B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迫切要求表述有誤,排除D。28、C【解析】從漫畫中的“交易所”“股東”“跳樓”可知與1929年經濟大危機有關。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首先在股市發生危機,材料反映了股市危機的概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危機發生后,美國羅斯福新政改變自由主義政策,采取國家加強干預的方式,故C項正確;A、B兩項時間上不符,可排除;D項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滯脹狀態是在20世紀70年代,排除D項。29、C【解析】
宋代重用讀書人,材料“蓋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說明宋代和前代相比治國理政方式發生了轉變,故選C;材料并沒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材料也沒有涉及對官員的監督,排除B;“保證了政府決策的有效性”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D。故選C。30、A【解析】
廣方言館進駐江南制造總局,以促進其“制造”、追求“自立”,這體現了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觀念,故選A項;實業救國的思潮出現于19世紀末,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19世紀末,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中,民主科學成為時代潮流,排除D項。緊扣關鍵信息“1869年”,結合洋務運動的目的分析解答。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成就:對圓周率進行準確推算;證實了歲差的存在;編制《大明歷》;發明并改進了許多機械。(任意三點)(2)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前人經驗的借鑒;個人的親身實踐。【解析】
(1)成就:根據材料中的“求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準確數值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可得出對圓周率進行準確推算;“證實了歲差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全國人教版初中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一、《從網上下載圖片》教學設計
-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教學設計
- 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9.1溶液的形成 教學設計
-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教學設計:1.2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
- 人教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1 古詩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設計
-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第一單元 我的好習慣《4 不做“小馬虎”》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二年級數學上冊 六 測量練習四配套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
- 人教版九年級全冊第4節 焦耳定律教學設計
- 三年級數學上冊 6 多位數乘一位數(數字編碼)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人教部編版八下歷史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教學設計
- 長輸管道施工技術(完整版)
- 2023年赤峰龍韻城市建設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導論)課件
- 專利申請培訓課件
- DPtechIPS2000系列入侵防御系統培訓膠片課件
- 競爭性談判二次報價單
- 危大工程巡視檢查記錄
- (房屋建筑部分)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2023年版
- 空氣自動監測站運維技術服務合同模版
- (完整)康復醫學考試題(含答案)
- 延期還款申請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