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測試14 雜記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1頁
綜合測試14 雜記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2頁
綜合測試14 雜記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3頁
綜合測試14 雜記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4頁
綜合測試14 雜記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綜合測試14雜記文言文綜合過關卷二

說明:共13篇贈序類文言文,滿分150分,時間:90~120分鐘

姓名得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10分)

熟窩記

方孝孺

①士之可貴者在節氣,不在才智。天下未嘗無才智之士,而世之亂也,恒以用才騁智者,馳鷲太過,

釣奇竊名以悅其君,卒致無窮之禍,而氣節之士不與焉。氣節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敏慧可喜。可喜者易

以成功,亦易以致亂。欲制禍亂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漢汲長孺、吳張子布輩,皆負氣

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當世,視人君之尊不為之動,遇事輒面爭其短無所忌。此皆流俗所謂慧

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為重,狐鼠之盜蹋其進退以為恭肆,彼豈用區區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憚之,以

其節之足尚也。國家可使數十年無才智之士,而不可一日無氣節之臣。譬彼甘脆之味,雖累時月不食,未

足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須無之。人君無可畏者在其側.欲無危敗,難矣!

②余少慕古之慧者,欲起長孺、子布與之交,而不可得,則思博交海內之士,以觀其所存。謂余為慧

者有矣,而慕乎慧者,未始或見。豈節義之士獨少于今之時乎,抑遇合之術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懲近代

之弊,立諫錚,風厲在位,俾得言事。誠得慧者出,以應其求,則治道可成矣。

③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慧名其窩,豈慕長孺輩者乎?愿造君之窩,而相與論之。

(選自《遜志齋集》卷一六,有刪改)

1.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描述“慧人”表現或影響的一組是()(2分)

①釣奇竊名以悅其君②不少屈抑以取合當世

③遇事輒面爭其短無所忌④狐鼠之盜^其進退以為恭肆

⑤立諫i爭,風厲在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2.以下對本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開篇弘揚氣節,為全文定下了激昂的基調。

B.借題發揮,借為屋舍作記而論及國家用人。

C.說“慕乎意者,未始或見”,隱含批判之意。

D.卒章顯志,水到渠成地表明了自己的主張。

3.以下是曹小二對第①段畫線句的評點,你同意嗎?說說你的理由。(6分)

譬彼甘脆之味,雖累時月不食,未足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須無之。

評點:前文表意已足,此處取譬,實蛇足之筆。

【答案】LB2.D3.示例:不同意。前文多言“才智之士”的負面作用,而此處以“甘脆之味”取譬,

直言國家一段時間內無才智之士的后果“未足為病”,文意有所增補。取譬有強調所論之理的作用,以尋常生

活中的事物作比又有形象易懂的效果,不是多余之筆。此外,本文是為潘君居室所作的記,此處以尋常生

活中的事物作比,與尾段非常契合。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結合原文“恒以用才騁智者,馳鷲太過,釣奇竊名以悅其君”可知,“釣奇竊名以悅其君”,這是一些運用才

智的人的做法。

⑤結合原文“今也天子懲近代之弊,立諫i爭,風厲在位”可知,“立諫諄,風厲在位”,這是現今天子的行為。

結合原文“不少屈抑以取合當世,視人君之尊不為之動,遇事輒面爭其短無所忌。此皆流俗所謂慧人也,而

朝廷恒倚之以為重,狐鼠之盜蹋其進退以為恭肆”可知,②③④全都描述“慧人”表現或影響。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卒章顯志,水到渠成地表明了自己的主張”錯誤,結合原文“士之可貴者在節氣,不在才智”可知,文章開

門見山,表明了自己的主張,提出中心論點,即君子的可貴之處在于氣節的偉大而并非才智的出眾。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

結合原文“譬彼甘脆之味,雖累時月不食,未足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須無之”可知,大意是“就像是甜美

酥脆的食物,即使很長時間不吃,也不會得病,但是對身體有好處的生姜和肉桂卻不能不吃”。這是一個比

喻句,以生活中尋常事物作比喻,較為形象生動地證明了“國家可使數十年無才智之士,而不可一日無氣節

之臣”的觀點,即“一個國家可以數十年不用有才智的人,但絕不能一天不用有氣節的臣”。這樣的比喻使得

抽象的道理更加形象化,并非“蛇足之筆”,因此不同意曹小二的點評。國家可以許久沒有才智之土就好比我

們可以很長時間不吃甜美酥脆的食物,是無關緊要的,國家一段時間沒有才智之士是“未足為病”的。

結合原文“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慧名其窩,豈慕長孺輩者乎?愿造君之窩,而相與論之”可知,

本文是為潘君居室,所作的記,以尋常事物作弊,也與尾段內容較為相合。

參考譯文:

君子的可貴之處在于氣節的偉大而并非才智的出眾。天下不曾缺少有才智的人,但當社會秩序混亂的時

候,常常有一些運用才智的人奔跑追逐得太快了,尋求新鮮奇異的事兒,編出花言巧語以討取君王的歡心,

最終往往招致無窮的禍患,可是有氣節的人卻不這么做(不親附君王)。有氣節的人傲氣風發,讓人可敬可

畏(疏遠),而有才智的人靈活聰慧,讓人可喜可佩(親近)。讓人可喜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容易引起紛

亂。所以要想在禍亂還未發生之前制止它,就必須得讓有氣節的人來做不可。漢武帝時的汲長孺,吳國的

張子布等人,都自負正直,敢坦然說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理直氣壯地面對對方,一點兒也沒有為了迎合某些

事物而屈服、退讓的意思,對于君王的威嚴、權勢不為所動,遇到事兒總是毫不留情地當面勸諫或爭論(不

好的地方)。這就是俗說的“慧人”(迂愚而剛直的人,在一般人看來是傻),但是朝廷依然委其以重任,

狐鼠之盜一類的小人往往通過觀察對方的行動是進是退來決定應該對其恭敬還是侵犯,故又怎能僅僅用才

智來使他們真正認可和屈服呢?一個人若使人敬畏,正是因為他有不屈不撓的氣節。一個國家可以數十年

不用有才智的人,但絕不能一天不用有氣節的臣。就像是甜美酥脆的食物,即使很長時間不吃,也不會得

病,但是對身體有好處的生美和肉桂卻不能不吃。君王如果沒有令人可敬畏的有氣節的臣子在旁輔佐,那

么想要沒有危險和失敗發生就比較難了。

我年少時仰慕古時的“慧”人,想與長孺、子布這樣的人交朋友,但這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便想著廣結

天下之士,認識他們,了解他們。說我“慧”的人有不少,但是我所仰慕的“慧”人卻還未曾謀面,但是

我卻還沒見到一個仰慕“慈”者的人,難道有節義之士只有在現在這么少了嗎?還是相遇而欣賞的方法本

來就有所不同?如今天子戒止近代以來的流弊,樹立直言規勸的風氣,鼓勵在位的人,讓他們能夠對政事

發表看法,果真能得到意直的人出來響應他的請求,那么國家大治就可以希望了。

同鄉的潘理甫,七十多歲了,用慧命名他的家,難道是仰慕長孺這類人嗎?我希望能到你家拜訪,并且

與你一起討論。

二、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12分)

材料一:

東游記?十四

【明】袁中道

①泊湖口,遠望石鐘、幔頭諸山,所謂真山作假山者,恨不得游也。石鐘二:一日上鐘,一日下鐘。

叩之鏗然生韻,自成宮商,迥異常石,故以鐘名。而子瞻直謂水石相搏之聲,此臉臆語耳。及后自海南

歸,為人跋其所作《石鐘記》云:“錢塘自靈隱至上、下天竺,溪行兩山間,巨石磊磊如牛羊,其聲空碧

然,真若鐘聲。乃知莊生天煞,無所不在。”則亦自知其語之誤矣。雖然,誤赤壁而得一賦,誤石鐘而得

一記,淋漓一時,芳潤千古,其誤何可及也!

②以過培關,尼(2)一日.看諸山出云幻甚。日暮,步柳林,入古廟,一叟煮茗共坐,說年來事,

我口天寶父老也。

材料二:

東游記?十五

【明】袁中道

湖口山勢生動,望彭蠡積雪連天,直與赤沙、青草⑶相伯仲。日宮亭神甚靈,能分風攀流。往時丘文

莊⑷夫人入都過此,夜半夢一神人語之曰:“我戚編修闌也。明日湖中大風,只櫓無存。我與汝夫君為同

官,誼相關切,特來救汝,可移登岸。”醒即舍舟移棲古寺中。

俄頃風大作,揚石飛沙者一日余,湖中舟皆覆溺,而夫人得免。文莊知之,上聞于朝,遣使諭祭,而

自為文以告。大略謂世人相與,稍涉利害,即掉臂不顧,甚且不難下石;而太史于冥冥之際,不忘故人,

拯其妻子,情深誼重,可愧澆俗⑸。有味載.其言之也!戚字文湍.死為水神于此。今其文具在集中,文

莊大儒,舌理七重⑹,不作幻語,著《無鬼論》者觀之。

【注釋】(1)臉臆語:主觀臆斷的觀點。(2)尼:阻攔。(3)赤沙、青草:二湖名。赤沙湖在今湖

南洞庭湖西部,為泮水所匯。青草湖在今湖南岳陽。(4)丘文莊:丘溶(1421-1495),字仲深,瓊山人,

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被譽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5)澆俗:猶澆風;浮薄的社會風氣。(5)

舌理七重:相傳孔子斗唇,舌理七重。

4.對兩則材料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作者并不認同蘇軾在《石鐘山記》文中的觀點。

B.蘇軾創作《石鐘山記》時的狀態是酬暢淋漓的。

C.蘇軾兩度作文失誤,后繼的作者都應引以為戒。

D.丘溶對怪力亂神之類的事情向來是不以為然的。

5.分析材料一第②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5分)

6.賞析材料二畫線句“有味哉,其言之也!”中的意味所在。(5分)

【答案】4.C5.運用一連串短句/動詞,長短結合,句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寫出作者在被鐺關阻攔之

后在當地的一系列悠閑活動,描寫了作者所看到的諸山風云變幻的景觀,以及在古廟中與老人煮茶共坐、

談古論今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當地景觀的熱愛之情,也抒發了作者閑適與自得之意。6.①丘文莊對

戚文湍的祭文先是描述了如今世人交往只要稍微涉及利害就會揮手不顧而去、甚至落井下石的現狀。

②將今人與戚文湍的行事風格進行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他不忘故人、情深誼重的良好品德,足以使世人

感到慚愧。

③文中既有對世風不古的諷刺,又有對故人的贊揚,同時也蘊含了對世道人心的勸誡,可謂意味深長。

【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后繼的作者都應引以為戒”錯,由“淋漓一時,芳潤千古,其誤何可及也”可知,作者并沒有告誡后人的意

思,而是稱贊蘇軾的兩次失誤所造成的積極影響是后人難以企及的。

故選C。

5.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過”“尼”“看”“步”“入”“坐”“說,,這一連串的動詞與其后面的詞所形成的短語,與“諸山出云幻甚”“一叟煮茗

共”“如天寶父老也”這樣的長句組合在一起,使句式錯落多變,從而富有了音韻的美感。這些動詞連在一起

將被擋在鐺關之后,作者在當地的一系列悠閑活動簡潔明快地記述下來,景美、人雅、談吐非凡,作者的

閑適自得之意、對當地風景人文的喜愛之情,在字里行間洋溢而出。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根據“大略謂世人相與,稍涉利害,即掉臂不顧,甚且不難下石”,可以概括為“丘文莊對戚文湍的祭文先是

描述了如今世人交往只要稍微涉及利害就會揮手不顧而去、甚至落井下石的現狀”。

根據“而太史于冥冥之際,不忘故人,拯其妻子,情深誼重,可愧澆俗”,可以概括為“將今人與戚文湍的行

事風格進行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他不忘故人、情深誼重的良好品德,足以使世人感到慚愧”。

根據“大略謂世人相與,稍涉利害,即掉臂不顧,甚且不難下石;而太史于冥冥之際,不忘故人,拯其妻子,

情深誼重,可愧澆俗。有味載,其言之也!”,可以概括為“文中既有對世風不古的諷刺,又有對故人的贊揚,

同時也蘊含了對世道人心的勸誡,可謂意味深長”。

材料一:

東游記?十四

【明】袁中道

①停泊在湖口,遠望石鐘、中美頭各山,所謂的真山叫作假山的那座山,非常遺憾沒能夠前去游玩。石

鐘山有兩座:一座叫上鐘山,一座叫下鐘山。敲擊它們發出“鏗”的聲音產生韻律,自然形成了音樂,與

尋常的石頭很不一樣,因此用鐘來命名。但蘇軾直接說是水與石頭相互撞擊的聲音,這是主觀臆斷的觀點。

等到從海南回來以后,在給別人為他所寫的《石鐘記》的后記中說道:“錢塘江自靈隱流到上、下天竺,

流經兩山之間,巨大的石塊眾多委積在一起如同牛羊的形狀,它們發出的聲音空蕩蕩的,真像鐘發出的聲

音。至此時才知道莊子筆下的天籟之聲,無處不在啊。”于是也知道自己所說的錯誤了。雖然這樣,誤以

為是赤壁寫成了一篇賦,誤以為是石鐘寫成了一篇游記,一時間酣暢淋漓,他的文章浸潤了千古以后,他

的失誤有誰能比得上呢?

②因為經過四關,被阻攔了一天,看各座山冒出的云彩特別奇幻。傍晚,走進柳林,進入古廟,一個

老者正在煮茶,與他坐在一起,說起以前的往事,那老者如同天寶年間的長者。

材料二:

東游記?十五

【明】袁中道

湖口的山勢靈動多變,看彭蠡的積雪直連到天際,簡直可以與赤沙、青草兩湖相提并論。有人說宮亭

神非常靈驗,能將風分開凝滯水流。以前丘文莊的夫人前往京城經過此地,在半夜夢到一個神人對她說:

“我是戚編修戚闌。明天湖中會刮起大風,一條船也不會幸免。我和你的夫君做一樣的官職,應當特別關

心他,特意來救你,你可以到岸上去。”丘夫人醒后立即舍棄船住到古寺中。

不一會刮起了大風,飛沙走石刮了一天多,湖中的船都沉沒了,但是丘夫人得以幸免。丘文莊得知此

事后,將這件事上報給朝廷,朝廷派遣使者命令他前去祭拜,并且自己寫了文章來回報。大概是說世間的

人與人相處,稍微涉及到各自的利益,就掉轉手臂不再回頭,甚至沒有危難卻落井下石;但是戚太史在危

難之際,不忘故人,拯救故人的妻子兒女,情誼非常深重,可以讓浮薄的社會風氣感到羞愧。有意味啊,

丘文莊所說的這些話!戚闌字文湍,死了之后在這里做水神。現在他的文章都在文集里,丘文莊是有德行

的儒者,像孔子那樣謹言慎行,不說不真實的話,寫了《無鬼論》這篇文章讓他人讀。

三、閱讀下文,完成各題。(13分)

蘭亭記

【明】袁宏道

①古今文士愛念光景,未嘗不感嘆于死生之際。故或登高臨水,悲陵谷之不長;花晨月夕,嗟露電之

易逝。雖當快心適志之時,常若有一段隱憂埋伏胸中,世間功名富貴舉不足以消其牢騷不平之氣。于是卑

者縱情曲篥?,極意聲伎;高者或托為文章聲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與夫飛升坐化之術。其事不同,其

貪生畏死之心一口。獨庸夫俗子,耽心勢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種腐儒,為道理所錮,亦云:“死即死耳,

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極,無足言者。夫蒙莊達士,寄喻于藏山②;尼父圣人,興嘆于逝水。死如不

可畏,圣賢亦何貴于聞道哉?

②羲之《蘭亭記》③,于死生之際,感嘆尤深。晉人文字,如此者不可多得。昭明《文選》獨遺此篇,

而后世學語之流,遂致疑于“絲竹管弦''"天朗氣清”之語,此等俱無關文理,不知于文何病?昭明,文人之腐

者,觀其以《閑情賦》④為白璧微瑕,其陋可知。夫世果有不好色⑤之人哉?若果有不好色之人,尼父亦不

必借之以明不欺口。

③蘭亭在亂山中,澗水彎環詰曲,意古人流觴之地即在于此。今擇平地砌小渠為之,與人家園亭中物

何異口!

(選自《袁宏道集箋校》)

注:①曲薨:代指酒。②“夫蒙莊”句:典出《莊子?大宗師》:“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

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莊子借此說明世事萬物時時都在運動變化,難以預料。③《蘭亭記》:

即《蘭亭集序》。④《閑情賦》:晉陶淵明撰,蕭統認為“白璧微瑕者,惟在《閑情》一賦”。⑤好色:語出

《論語子罕》:“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7.填入文章中三處方框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

A.矣也乎B.也也焉C.矣矣乎D.也矣哉

8.以下對文章理解恰當的一項是()(2分)

A.文章第一段中的古今文士與王羲之《蘭亭集序》中“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人生態度是一致的。

B.腐儒認為“死即死耳,何畏之有”與庸夫俗子耽心勢利,不信眼前有死的人生態度本質有不同。

C.作者認為蕭統不懂得欣賞陶淵明的《閑情賦》,因而是淺陋迂腐的文人。

D.作者對今人選擇平地砌成水渠流觴這一行為頗為欣賞。

9.分析第一自然段劃線句的作用。(4分)

10.比較本文與《蘭亭集序》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5分)

【答案】7.D8.A9.本句話寫出了生命短暫,世事無常,與前文庸夫俗子“不信眼前有死”和腐儒

“死即死耳,何畏之有”的觀點形成對比,引出“死如不可畏,圣賢亦何貴于聞道哉”的觀點,突出畏懼死亡的

意義;引用莊子和孔子的典故,增添文章的文學性與說服力。10.兩篇文章都不追求藻飾,用典自然、

無堆砌濫用之感,文字洗練而輕松自如,因而都不失素樸自然之美。《蘭亭集序》與本文相比用了更多的

整句,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這樣的對偶句,與散句相雜,既有整飭之美又不失靈活多變之姿;

本文偶有整句,主要是散句構成,用語更接近口語,顯得灑脫不羈。

【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處,前文列舉了古今文人在感嘆死生時的不同做法,隨后得出結論:這些事情雖然不同,但他們貪生

畏死之心是相同的。因此本處應填寫表示判斷的詞,故填“也”。“也”位于句末,可表示判斷;

第二處,整句話的意思是世上果真有不好色的人嗎?如果真的有不好色的人,孔子也不必借此以表明自己

沒有欺騙了。由此可知本處應填寫位于句末、表示陳述的詞,故填“矣”。“矣”為文言助詞,用在句末,表示

陳述,相當于“了”;

第三處,原文空白處后為感嘆號,說明整句話表示感嘆的語氣,因此應選擇位于句末、表示感嘆的詞,故

填“哉”。“哉”為語氣助詞,表感嘆,相當于“啊”。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正確。文章第一段中古今文士或縱情飲酒、或創作詩文、或探求仙佛之道,與“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所展現出的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是一致的。

B.“人生態度本質有不同”錯。腐儒不畏懼死亡和庸夫俗子不信眼前有死的人生態度在本質上都是他們不敬畏

生死。

C.“因而是淺陋迂腐的文人”錯。根據原文“昭明,文人之腐者,觀其以《閑情賦》為白璧微瑕,其陋可知”

可以看出,作者先指出蕭統是迂腐的文人,然后說從他把《閑情賦》當作白璧微瑕就可以知道了,選項因

果不當。

D.“頗為欣賞”錯。作者在結尾處說道“今擇平地砌小渠為之,與人家園亭中物何異”,意思是現在的人選擇平

地砌小溝渠形成流觴之水,與人家里園林亭子中的東西有什么不同呢。可見作者對擇平地砌渠流觴做法的

否定,以此體現出自己崇尚自然的主張。

故選Ao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語句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劃線句作用時,可以從內容、結構、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內容上看,劃線句的意思是莊子這樣通達事理的人,把生命比喻為藏在海里也不能永恒的山;孔子這樣

的圣人,感嘆歲月像那消逝的流水。從而體現出生命短暫,世事無常;

從結構上看,前文提到了庸夫俗子和腐儒兩類人,并指出他們不畏懼死亡,“皆庸下之極,無足言者”,與劃

線句莊子和孔子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引出結論句“死如不可畏,圣賢亦何貴于聞道哉”,再次強調

了畏懼生死的重要性;

從表達效果上看,劃線句引用了莊子和孔子兩位圣人的典故,以圣賢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典故的使用也使文章更具有文學性。

10.本題考查學生比較文言文語言特點的能力。

相同點:兩篇文章都不追求藻飾,非常簡潔,富有表現力。如本文用了莊子和孔子的典故,《蘭亭集序》

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殛”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懂的典故,用典自然、無堆砌濫用之感;文字洗練而輕松自

如,如本文“古今文士愛念光景”“蘭亭在亂山中”“擇平地砌小渠”,《蘭亭集序》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嶺”等句,語言皆簡潔平實,不事雕琢。因而兩篇文章都不失素樸自然之美。

不同點:《蘭亭集序》造語玲瓏剔透,瑯瑯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

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在使用整句的同時,也夾雜著散句,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等,使文章富有整齊之美的同時,增添了靈活多變之姿。

《蘭亭記》中偶有整句,如“登高臨水,悲陵谷之不長;花晨月夕,嗟露電之易逝”,“卑者縱情曲廉,極意

聲伎;高者或托為文章聲歌,以求不朽”等。除此之外,文章中絕大多數皆為散句,用語更接近口語,呈現

出口語化的特點,如“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擇平地砌小渠”等,使文章顯得更灑脫不羈。

參考譯文:

古今文人喜愛風光美景,沒有不對死生之時感嘆的。所以有的人登高臨水,悲嘆山陵深谷尚且不能長

久;花開的早晨月圓的晚上,感嘆人生像那朝露閃電一樣容易消逝。即使在他心情舒暢愉快,抱負施展順

利的時候,也常常像有一段隱憂埋伏在胸中,世間的功名富貴,全然不足以消除他牢騷不平之氣。因此有

的卑下的人縱情飲酒,盡情享受聲色之樂;有的高雅的人借助寫文章詩歌,以求得不朽;有的探求仙佛之

道與飛升成仙、坐化成佛之術。這些事情雖然不同,他們貪生畏死之心是相同的。惟獨那些庸夫俗人,沉

溺于權勢和財利,不相信眼前有死。而一種頭腦刻板迂腐的讀書人,為道理所約束,也說:“死就死罷,

有什么值得害怕的!”這些人都平庸低下之極,不值得談論。莊子這樣通達事理的人,把生命比喻為藏在

海里也不能永恒的山;孔子這樣的圣人,感嘆歲月像那消逝的流水。死如果不值得害怕,古代的圣賢為什

么崇尚懂得生死的道理呢?

王羲之的《蘭亭記》,對于死生之時,感嘆特別深刻。晉人的文字,像這樣的不可多得。《昭明文選》

單單遺漏了這一篇文章,而后世學寫文章的人,就對“絲竹管弦”“天朗氣清”等語句表示懷疑,這些都

與文理無關,不知對于文章而言有什么不足?昭明太子是迂腐的文人,看他認為《閑情賦》為白璧微瑕,

他的淺陋就可以知道了。世上果真有不好色的人嗎?如果真的有不好色的人,孔子也不必借此以表明自己

沒有欺騙了。

蘭亭在亂山中,澗水回環彎曲,料想古人流觴飲酒的地方就在這里。現在的人選擇平地砌小溝渠形成

流觴之水,與人家里園林亭子中的東西有什么不同呢!

四、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11分)

重建平山堂記

(清)魏禧

①平山堂距揚州城西北五里許,宋歐陽文忠公所建。公守郡時當慶歷末,天下太平。公治尚寬簡,故

獲興是役,與賓僚飲酒賦詩其中。自堂建后,揚州數遭兵禍;今六百余年,廢興不一,至于蕩為榛蕪,盜

披為浮屠;□其地以公故,益名于天下。登臨者,慨然有覘首之思?焉!

②今金公②前守斯郡,政既成,慨先賢之不祀,郡之最勝地久廢,與鄉大夫汪君蛟門謀廓然新作,不

以一錢會諸民,五旬而堂成。有堂有臺,其后有樓翼然,以祀文公。軒敞巨麗,吐納萬景,視文忠當日不

知何如,而金公化民善俗之意,亦因可以推見。

③蓋揚俗五方雜處,魚鹽、錢刀之所轅,仕宦豪強所僑寄,故其民多嗜利,好晏游,以相夸耀。非其

甚賢者,則不復以文物為意。公既修舉廢墜,時與士大夫過賓飲酒賦詩,使夫人耳而目之者,皆欣然有山

川文物之慕,家吟而戶誦,以文章風雅之道,漸易其錢刀膽份之氣。而揚土泠曼平衍,惟此山差高,足用

武之地。公建堂其上,又習以俎豆?之事,抑將以文事靖兵氣焉?

④公名條之山陰人。丁巳仲秋,余客揚州,公適自江南來攝鹽法,乃停車騎,步趾委巷,而揖余以記

見屬。余惟平山堂以歐陽公名天下。嗟乎!地以人重,其自此遠矣!

【注】①嘰首之思:晉布羊祜在襄陽有政績,當地人在晚首山建廟立碑紀念他。②金公:指金鎮,曾任揚

州知州。③俎豆:古時祭祀用的禮器,泛指禮樂儀式。

1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1分)

A.且B.則C.然D.而

12.對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追述了歐陽修在揚州治政的業績。B.歐陽修宴請賓客慶祝平山堂建成。

C.平山堂幾成廢墟甚至強占為寺廟。D.登臨平山堂故地的人睹物思先賢。

1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4.結合文末“地以人重”的寄語,評析金鎮公重修平山堂的意義。(5分)

【答案】11.D12.B13.答案示例:緊承開篇平山堂廢墜現狀,記述了金、汪二人不取民財將平

山堂修建一新的惠政,引出下文金公重修平山堂用意的敘議。14.答案示例:歐陽修治尚寬簡,揚州

因他更聞名;金鎮追慕先賢踐行“地以人重”的理念,重建平山堂期望以文治教化改造揚州市井嗜利的陋習,

這一行為揭示了愿惠政、有作為才能流芳后世的道理,對后人有啟示意義。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前句“堂建后,揚州數遭兵禍;今六百余年,廢興不一,至于蕩為榛蕪,盜披為浮屠”,寫的是平山堂建成后

的種種遭遇,而后句“其地以公故,益名于天下”,說的是這個地方因為歐陽公的原因而更加名聞天下。前后

形成對比、遞進關系。

A.表并列或遞進等;

B.表承接、假設、條件等;

C.表轉折;

D.表并列、承接、修飾、轉折、遞進等。

D.“而“既有遞進又有與前面對照的意思。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宴請賓客慶祝平山堂建成”錯,原文是“公守郡時當慶歷末,天下太平。公治尚寬簡,故獲興是役,與賓

僚飲酒賦詩其中”,只是說“飲酒賦詩其中“,沒有說宴飲是為了“慶祝平山堂建成”。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

第二段結構上承上啟下,第一段末尾寫到平山堂廢墜現狀,“自堂建后,揚州數遭兵禍;今六百余年,廢興

不一,至于蕩為榛蕪,盜披為浮屠”;

而第二段寫到平山堂的重建,“今金公前守斯郡,政既成,慨先賢之不祀,郡之最勝地久廢,與鄉大夫汪君

蛟門謀廓然新作,不以一錢會諸民,五旬而堂成”,記述了金、汪二人不取民財將平山堂修建一新的惠政,

接著寫“而金公化民善俗之意,亦因可以推見”,引出下文金公重修平山堂用意的敘議。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段寫“公治尚寬簡,故獲興是役,與賓僚飲酒賦詩其中”“其地以公故,益名于天下”,歐陽修治尚寬簡,

揚州因他更聞名;

第二段寫“今金公前守斯郡,政既成,慨先賢之不祀,郡之最勝地久廢,與鄉大夫汪君蛟門謀廓然新作,不

以一錢會諸民,五旬而堂成”,“而金公化民善俗之意,亦因可以推見“,金鎮追慕先賢踐行“地以人重”的理

念,重建平山堂;

第三段寫“蓋揚俗五方雜處,魚鹽、錢刀之所榛,仕宦豪強所僑寄,故其民多嗜利,好晏游,以相夸耀”,揚

州市井嗜利,“公既修舉廢墜,時與士大夫過賓飲酒賦詩,使夫人耳而目之者,皆欣然有山川文物之慕,家

吟而戶誦,以文章風雅之道,漸易其錢刀驅伶之氣”,金公期望以文治教化改造揚州市井嗜利的陋習。這一

行為揭示了愿惠政、有作為才能流芳后世的道理,對后人有啟示意義。

參考譯文:

①平山堂距離揚州城西北五里左右,是宋朝歐陽文忠公所建。歐陽公做守郡時正值慶歷末,天下太平。歐

陽公治理崇尚寬大簡便,所以得到興建平山堂的這個差事,他與賓客同僚在其中飲酒賦詩。自從平山堂建

后,揚州多次遭受兵禍;到如今六百多年,廢掉重建這樣的情況很多次了,以致于被洗劫為雜草叢生的荒

蕪之地,被強盜拆分做寺廟;然而這個地方因為有歐陽公的原因,更加在天下出名。那些登臨的人,情緒

激昂慷慨像襄陽人思念羊祜那樣思念歐陽公!

②如今金鎮金公先前治理這個郡,政事已經大成,慨嘆先賢沒有得到祭祀,郡里最美好的地方長久荒廢,

就與同鄉大夫汪蛟門君商量擴大其規模重新建造,不從百姓那里搜刮一錢,五個月平山堂就建成了。有堂

有臺,平山堂后面還有樓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守護,來祭祀歐陽文公。平山堂寬敞美麗,吞吐萬景,與文

忠公當日相比不知怎樣,而金公教化百姓使風俗向善的心意,也由此可以推想看見。

③大概揚州風俗居民復雜,魚鹽等商販、錢財等都儲存在這里,有很多高官豪強都寄居在這里,所以那里

的百姓大多貪圖利益,喜歡宴飲游樂,來互相夸耀。不是其中那些很賢德的人,就不會把文章風物放在心

上。金公已經修建了將要廢棄的平山堂,時常與士大夫和拜訪的賓客飲酒賦詩,使那里的人耳聽而眼見,

都高高興興地有游覽山川喜好文章風物的羨慕之情,家家戶戶吟誦,用文章的風雅之道,漸漸改變了那些

金錢市借的習氣。而揚州土地低洼平坦,只有這座此山最高,足夠成為施展才華的地方。金公在上面建造

平山堂,又熟習禮樂儀式等事,或許是用文事壓制兵氣吧?

④金公名條上寫的是山陰人。丁巳年的仲秋,我客居揚州,金公正巧從江南來整頓鹽法,于是停下車馬,

走到趾委巷,而拜托囑咐我作記。我只知道平山堂因為歐陽公名聞天下。哎!地方因為人而被看重,平山

堂從此更會聲名遠播了!

五、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題。(13分)

材料一:

①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東園。今年春,以書抵洛,命修志之。

②李氏世家隨。隨,春秋時稱漢東大國。然怪其山川土地,既無高深壯厚之勢,非有古強諸侯制度,

而為大國,何也?僻居荊夷,口于蒲騷、員F、蓼小國之間,特大而已。于今山澤之產無美材,土地之貢無

上物。朝廷達官大人自閩阪嶺徼出而顯者,往往皆是,而隨近在天子千里內,幾一百年間未出一士,豈其

婢貧薄陋自古然也?

③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①,地既瘠枯,民給生不舒愉,雖豐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嘗有樹林池沼之樂。

獨城南李氏為著姓,家多藏書,訓子孫以學。予為童子,與李氏諸兒戲其家,見李氏方治東園,佳木美草,

一一手植,周視封樹,日日去來園間甚勤。李氏壽終,公佐嗣家,又構亭其間,益修先人之所為。

④予亦壯,不復至其家。已而去客漢沔,游京師。久而乃歸,復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尋童子

時所見,則樹之薨者抱,昔之抱者篥②,草之茁者叢,茯③之甲者今果矣。問其游兒.則有子,如予童子之

歲矣。相與逆數昔時,則于今七閏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嘆嗟徘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

至城南登此亭復幾閏,幸而再至,則東園之物又幾變也。計亭之梁木其蠹,瓦竟其溜④,石物其瀝⑤乎!隨

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于隨哉!

----節選自歐陽修《李秀才東園亭記》

材料二:

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

多游其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

【注釋】①歐陽修4歲隨母投奔叔父到隨州定居,在隨州生活了18年。②篥:被砍去或倒下的樹木

再生的枝③荽:樹根④溜:光滑⑥湖:裂開;解裂

15.填入第②段方框處恰當的一項是《)(1分)

A.貝1]B.然C.蓋D.故

16.下列分析第②段的作用錯誤的一項()(2分)

A.介紹隨州的演變以及條件差、人才少等特點。

B.反襯出后文李氏家族的東園亭之可貴。

C.凸顯出作者對隨州成長之地的真摯懷念。

D.表達對李公佐遭貶謫的憤憤不平之心。

17.對第③段理解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承接上文,再次強調隨地偏遠貧瘠歷來如此。

B.交代了東園亭的由來,頗有承襲先人之意。

C.追憶了自己少時與李氏交游之歷,暗含感激。

D.先抑后揚,贊賞李氏家族重視子孫教育。

18.從語言角度鑒賞第④段劃線句。(3分)

19.林紓云:“歐陽文忠文,清音幽韻……凡情之深者,流韻始遠,然必沉吟往復久之,始發為文。”結合材

料一和材料二,談談你對“情之深”的理解。(5分)

【答案】15.C16.D17.D18.參考:多用整句/整散結合。整句描寫作者歸鄉登亭所見之景,

突出其與兒時所見之不同,變化之大,隱隱蘊含了一種時光流逝的無奈慨嘆及對兒時歲月的懷戀之情

19.本文從隨地貧瘠落后談起,繼之以登游喚醒先前種種記憶。一方面贊嘆李氏之建亭之可貴,也借此表

達了對自己幼時成長過程中所受照顧特別是對自己文學道路產生深刻影響的感恩,一方面借由園亭的廢興

際寓人事皆非、世態變化的感嘆,暗含身世浮沉之嘆。情感真摯,感慨淋漓、溢于言表、涵韻無窮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所在句子是回答前面“而為大國,何也”的,“僻居荊夷,于蒲騷、哪、蓼小國之間,特大而已”,隨國居于偏

僻的荊州蠻夷之地,在蒲騷、哪、蓼小國之間,相對較大的罷了。可知其原因是推斷出來的。選項表推斷

的虛詞只有“蓋",大概的意思。

故選Co

1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結合“李氏世家隨。隨,春秋時稱漢東大國”“于今山澤之產無美材,土地之貢無上物”“隨近在天子千里內,

幾一百年間未出一士”等內容可知,第②段作者介紹了隨州的演變以及自然條件的貧瘠、人才匱乏、條件落

后等特點,文章本來要寫李秀才東園亭,此處以其所在地的貧瘠落后反襯后文李氏家族的東園亭之可貴;

而追溯其歷史,深入感受其風貌,也更凸顯出作者對隨州這一成長之地的懷念之真摯。

故選D。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相關文段內容的能力。

D.“先抑后揚”錯誤,文中只說“雖豐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嘗有樹林池沼之樂。獨城南李氏為著姓,家多藏

書,訓子孫以學”,此處以別人家的生活窘迫反襯李家的殷實狀況,并贊賞李氏家族重視子孫教育,沒有先

抑后揚。

故選D。

18.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言藝術效果的能力。

“樹之孽者抱”和“昔之抱者蕤”,“草之茁者……”和“芟之甲者……”句式對稱,句意相關,為整句,其余為散

句。句式整散結合,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樹之孽者抱”“昔之抱者蕤”“草之茁者……”“芟之甲者……”意為被砍伐后重新長出的新樹已經有合抱之粗

了,以前可以合抱的大樹現已經砍去長出新芽了,茁壯生長的草現已經長成一叢叢的了,先生根的現在已

經長出果實了。整句描寫作者歸鄉登亭所見之景,以草木的生長狀態突出其與兒時所見之不同,變化之大。

今昔對比間,隱隱蘊含了一種時光流逝的無奈慨嘆及對兒時歲月的懷戀之情。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文正文部分,“隨,春秋時稱漢東大國……僻居荊夷”“幾一百年間未出一士”“康貧薄陋”,從隨地貧瘠落后

談起;

第四段中,“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尋童子時所見,則樹之藁者抱……”,繼之以登游喚醒先前種種記憶。“李

氏方治東園,佳木美草……”,一方面贊嘆李氏之建亭之可貴,“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得唐《昌黎先生文

集》六卷。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也借此表達了對自己幼時成長過程中所受照顧特別是對自己文學道

路產生深刻影響的感恩。

“樹之孽者抱,昔之抱者蕤,草之茁者叢,芟之甲者今果矣。問其游兒,則有子,如予童子之歲矣。相與逆

數昔時,則于今七閏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嘆嗟徘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

復幾閏,幸而再至,則東園之物又幾變也”,借由園亭的廢興際寓人事皆非、世態變化的感嘆,暗含身世浮

沉之嘆。

“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于隨哉”,表達對隨地的深情。

文章瞻顧現狀,回憶過去,隨地不是作者故鄉,但念念不忘,隨地人給予的恩情也是牢記心中,回味不已。

字里行間情感真摯,感慨淋漓,令人回味無窮。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我的朋友李公佐有一座亭子,修建在他居處的東園里。今年春天,他寫了封信到洛陽,要我為這座亭

子寫篇文章。

李氏的先祖在隨州。隨,春秋時代稱為漢東大國。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隨的山川土地既沒有高峻深

幽雄壯厚實的地勢,也沒有古代強大的諸侯去約束禮法,卻成為大國,這是為什么呢?隨國居于偏僻的荊

州蠻夷之地,大概在蒲騷、期、蓼小國之間,相對較大罷了。在現在山澤生產不出優良的木材,土地生產

不出優良的作物。從閩地這樣的邊遠山區出來的并在朝廷顯貴的達官貴人,比比皆是,而隨地靠近天子千

里之內,幾乎一百年間沒有出過一個士人,難道是它貧瘠偏遠自古就是這樣嗎?

我小時候在江南生活,土地已經很貧瘠了,百姓供給生活不舒適愉悅,即使豐年,望族富裕之家,也

不曾有樹林池沼的樂趣。只有城南李氏是名門望族,家里有很多藏書,教導子孫學習。我是孩童的時候,

和李氏家的幾個孩子常在他家嬉戲,看到李氏正修理東園,樹木花草,都是親手種植,向四周看看那些園

子邊上的樹木,每天都很勤勞地來園子中打理。李氏去世后,李公佐繼承了家業,又在東園里構筑了亭子,

更好地修補了先人所建的園子。

我也長大了,不再到他家了。不久(我)離開,客居漢沔,游學京師。很久之后才回來,再次到城的

南邊,李公佐帶著我登上亭子,我向四周尋找小時所看的景物,被砍伐后重新長出的新樹已經有合抱之粗

了,以前可以合抱的大樹現已經砍去長出新芽了,茁壯生長的草現已經長成一叢叢的了,先生根的現在已

經長出果實了。問起以前那些一起玩耍的孩子,現在都已經有了孩子了,和我的孩子同齡。我們互相倒數

過去的時日,到現在已經十九年了,然而這一切都恍惚如昨天的事情,于是大家慨嘆徘徊不能離開。唉!

我因做官而四處奔走,不知道再到城南登上這個亭子又會相隔幾年啊,如果僥幸再到,那么東園的景物又

會有幾次變化了。估計亭子的梁木那時候該蛀了,瓦壁多么光滑,石頭也裂開了吧!隨州雖然偏遠,不是

我的家鄉,然而是我成長的地方,怎么能忘記對隨州的感情呢!

——節選自歐陽修《李秀才東園亭記》

材料二:

我年幼時家住漢東,漢東地處偏僻閉塞沒有什么求學的人,我家里又貧窮沒有藏書。(只是)州郡南

邊有一大戶人家姓李,他的兒子李堯輔非常好學。我長大成兒童的時候,常常到他家游玩,得到唐代《昌

黎先生文集》共六卷,(認真仔細地)閱讀它們,發現該書見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

----節選自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

六、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11分)

玉版居記

(明)黃汝亨

①鐘陵民儉,境以內,山川城郭半蕭瑟,絕少勝地可眺覽。獨城南山寺名福勝者,去城里許,徑窗而

僻,都無市喧。惟是苔衣樹色相映,寺殿亦凈敞可望,前令于此集父老或諸生五六輩,說約講藝。而寺以

后方丈地,有修竹幾百竿,古樹十數株,為松、為才歷、為樟、為樸、為蠟、為柞、為楓,及芭蕉細草間之。

四面墻不盈尺,野林山翠,蔥茜蒼靄,可攀而望。六月坐之可忘暑,清風白月,秋聲夜色,搖搖墮竹樹下。

②間以吏事稀少,獨與往還,覺山陰道不遠,亦自忘其吏之為俗。借境汰情,似于其中不無小勝。因

出馀鑲,命工筑小屋一座,圍根窗四周。窗以外,長廊尺許,帶以朱欄干。雍草砌石,可步可倚。最后隙

地亦佳,覆樹似屋,據而坐,亦近乎巢樹鑿坯之民。而總之以竹居勝,即榜竹為徑,題之以小淇園①,顏其

居日玉版。里父老諸生,未始不可與集。高客韻士與之俱,更益清遠;間覓閑孤往,亦復自勝。

③不佞令此地,無善狀,庶幾此袈裟此片居為政林下者云爾已口。昔蘇子瞻邀劉器之參玉版和尚,至

則燒筍而食,器之覺筍味勝,欣然有悟,蓋取諸此也。寺僧一二,每見多酒態,不知此味。【甲】子瞻亦

不可多得。【乙】列一石刻《玉版居約》,戒殺,戒演戲,戒多滋味,戒毀墻壁籬落,砍伐摧敗諸竹木。

愿后來者共呵護之。【丙】有越三章者,不難現宰官身而說法。【丁】工竣,為壬寅秋九月。

(選自《文章辨體匯選》)

【注】①淇園,殷紂之竹箭園,是我國第一座王家園林。

20.可填入第③段□處的虛詞是()(1分)

A.者B.矣C.也D.乎

21.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話,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2分)

嗟乎!情境曠際,雅俗都捐,亦烏知世無子瞻玉版其人也。

A.甲B.乙C.丙D.丁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2分)

A.鐘陵縣城南的福勝寺環境幽美,前任縣令喜歡在此與家里的長輩、晚輩一起研究學問。

B.在公務少的時候,作者會獨自來福勝寺欣賞美景,可以暫時忘記世俗公務,放松心情。

C.作者修建的玉版居四周圍著雕窗,窗外建有一尺多寬的長廊,用朱漆欄桿連在一起。

D.寺僧好酒而不好筍,作者感嘆世上像蘇子瞻那樣能夠從竹筍中體悟禪意的人確實少有。

23.結合《玉版居記》和鏈接材料有關內容,簡要分析黃汝亨命名小屋為“玉版”的理由。(6分)

鏈接材料:

(東坡)又嘗要劉器之同參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聞見玉版,欣然從之。至廉泉寺,燒筍而食,

器之覺筍味勝,問:“此筍何名?東坡目:"即玉版也。此老師善說,要令人得禪悅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

戲,為之大笑。

《冷齋夜話》卷七

【答案】20.B21.B22.A23.①“玉版”是竹子的別名,這里景物以竹子為主,因此,命名

為“玉版居”。

②“淇園”即指竹園,具有文化意味,命名“玉版居”也在于突出屋子的文化淵源。

③希望能夠像蘇東坡那樣能啟發人們感受參禪的樂趣。

④寄托作者與人共享美景的志趣。

⑤表達作者對先賢的追思、紀念。

【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結合語境“不佞令此地,無善狀,庶幾此袈裟此片居為政林下者云爾已”,此處是說“我本不才,在此為官,

全無善政,所能做的,大概也只是在山林中這小小的寺廟的居室里處理政事罷了”,此處句末的虛詞應該是

表示陳述語氣的。

A.“者”,用作句末的虛詞表示疑問、停頓或祈使,可以排除。

B.“矣”,助詞,表示陳述,用于句末,與“了”相同;也可以表示感嘆。可以使用。

C.“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于“啊”、“呀”;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相當于“呢”、“嗎可

以排除。

D.“乎”,用作句末的虛詞表示疑問、感嘆或祈使,可以排除。

故選B。

21.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句意:唉,身處此間,俯仰縱橫,這樣的情景,超越了平時說的雅與俗,又怎么知道世上就沒有像蘇東坡

那樣視竹筍為和尚的人呢?

聯系前文“昔蘇子瞻邀劉器之參玉版和尚,至則燒筍而食……子瞻亦不可多得”,作者借蘇子瞻參玉版和尚“燒

筍而食”的趣事生發議論,說明好山好水也須有人領略,不然山水空自好,不僅不能被認識、發現,還會遭

到踏踐破壞。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玉版居戒約三章,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玉版居小屋的珍惜和喜愛。

故選B。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與家里的長輩、晚輩”錯,應為“縣里的父老和學子”。

故選Ao

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譯文:(東坡)又曾經邀劉器之一同參見“玉版和尚”,劉器之常常厭倦走山路,但一聽說“玉版”,就高興地

跟著一起參見了。到了廉泉寺,他們燒筍吃,劉器之覺得筍味美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