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觀點概括類試題(文言文文本閱讀)-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1頁
運用觀點概括類試題(文言文文本閱讀)-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2頁
運用觀點概括類試題(文言文文本閱讀)-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3頁
運用觀點概括類試題(文言文文本閱讀)-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4頁
運用觀點概括類試題(文言文文本閱讀)-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復習專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點03運用觀點概括類試題(文言文文本閱讀)

工物點解讀

命題特點:

1.選材類型多樣化,側重議論與敘事結合

測試材料以史傳文為主(如人物傳記),但近年逐漸加入議論性散文(如《論衡》《后漢書》選段),內

容涉及治國理念、人物評價、歷史事件評析等。文本結構多采用“敘議結合”模式,作者觀點隱含在敘事

或對比中。例如《王暢傳》中通過人物言行與旁人的諫言對比,體現施政理念的轉變。

2.題型設置靈活,注重綜合能力

常見題型包括選擇題,如“對原文內容概括分析正確的一項”和簡答題,如“概括作者的核心觀點”。

3.考查核心:語境分析與邏輯推斷

題目常圍繞作者態度、人物行為動機、事件因果聯系設計,需結合上下文語境推斷深層含義。例如分析

“張敞諫言的核心思想”(《王暢傳》)或“韓非子主張被批駁的原因”(《論衡》)。

4.強調辯證思維與文化理解

材料常涉及古代政治、倫理觀念,如禮義教化、仁政思想,需考生結合歷史背景和儒家經典如《論語》

進行解讀。

設問形式:

①簡要概括人物性格特點的不同點。

②請結合文章內容概括觀點不同之處。。

考查形式多為簡答題,重點考查的是學生準確理解文章觀點并遷移運用的能力,審題難度較大,要求

學生能夠概括文本材料的核心內容,或者能夠對文本兩種觀點進行比較。

解題方法:

1.整體閱讀,把握文脈

先讀題目,圈定范圍:快速瀏覽問題,尤其是選項或題干關鍵詞,明確需關注的人物、事件或觀點。

分層梳理:按時間、事件、論點將文本劃分為若干層次,標注核心句,如議論句、總結句。

2.關鍵信息提取與比對

關注高頻詞與關聯詞**:如“然”“故”“是以”等邏輯詞,揭示作者觀點傾向;反復出現的概念,如“仁”

“法”常為核心論點。

利用對稱句式:排比、對偶句中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詞性相同、語義相關,可輔助推斷觀點。例如“憂

勞興國,逸豫亡身”中“憂勞”與“逸豫”的對比。

3.語境推斷與邏輯分析

結合人物言行:通過人物對話、行為,如王暢“布衣皮褥”矯正奢靡風氣,推斷其立場。

辨析論證邏輯:議論文中,作者常通過舉例、類比,如引用歷史典故闡明觀點。需分析論據與論點的關

系,例如《非韓》篇以商湯、周武王為例反駁韓非主張。

4.排除干擾,驗證選項

比對細節:選擇題中,錯誤選項常通過偷換概念,如混淆“黔首”與“士人”、曲解因果,如將“被迫

害”誤為“主動施壓”,設置陷阱。

代入檢驗:將選項內容代入原文,檢查是否與整體文意及具體語境相符。

限時提升練8(建議用時:50分鐘)

6逛卻迪

一、(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學期期中)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

(1)景公出游吉公阜,北面望睹齊國,目:“嗚呼!使古而無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烏

人之歿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無死,丁公太公心將有齊國,桓、襄、文、武將皆相之,君

將戴笠衣褐,執跳耨②以蹲行吠畝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說。

無幾何,梁丘據御六馬西來,公日:“是誰也?”晏子曰:“據也。”公曰:“何如?”日:“大暑

而滲馳,甚者馬死,薄者馬傷,非據孰敢為'!”公曰:“據與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謂同也。所

謂和者,君甘則臣酸,君淡則臣咸。今據也甘君亦甘,所謂同也,安得為和!”公忿然作色,不說。

無幾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樂,政不飾而寬

中小人,近讒好優,惡文而疏圣賢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說。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目:“嗚呼!昔者從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責我,今誰責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迷臺,子④猶馳兩造焉。公日:“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日:“據亦同

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目:“異。和如羹焉。宰夫杷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

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

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了,民無爭心。先王本濟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據不然。君

所謂可,據亦日可;君所謂否,據亦日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

也如是?!?/p>

(取材于《左傳》)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齊景公之前歷代齊國國君。②桃耨:兩

種耕田農具。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災殃。④子:指梁丘據,齊景公近臣。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桓、襄、文、武將皆相之相:輔佐。

B.大暑而疾馳疾:快速。

C.宰夫和之和:調和。

D.是以政平而不干干:追求。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景公出游于公阜政不飾而寬于小人

B.昔者上帝以人之歿為善以泄其過

C.梁丘據御六馬加來子猶馳地造焉

D.非據孰敢為之先王之濟五味也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使古而無死,何如?

假使將來我們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會怎樣呢?

B.夫子一日而三責我,今誰責寡人哉!

先生一天內就多次指摘我的過失,現在還有誰能這樣呢!

C.據亦同也,焉得為和?

梁丘據不過是與您保持一致,哪里稱得上是與您相和呢?

D.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調和清水,誰還會去飲用它呢?

9.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齊景公北望齊國心有所動,想引發大家議論,沒想到晏子借機諷諫。

B.為了能討得齊景公的歡心,梁丘據頂著酷熱大張旗鼓地追隨齊景公。

C.臣下堅持違抗國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見,才能實現君臣相和。

D.國君認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應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國君陳述。

10.結合以上兩則文言文,簡要概括晏子所說的"和"與"同"的區別。(6分)

【答案】

6.D7.C8.A9.C

10.同:關注獲得個人好處,往往一味隨聲附和,對國事貽害無窮。和:注重謀求國家利益,能夠調和不

同見解,有利于國家治理。

【解析】

6.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

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時的誦讀和積累,從而形成提升文言閱讀的素養。在具體的解答過程中,要善于結合

上下文語境去揣摩詞語的意思。也可以根據詞語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進行分

析。

D項,錯誤。干:違背情理。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常見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對于虛詞的學習重在從詞性、在句中

充當的功能等角度進行積累。在具體閱讀過程中,要善于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揣摩詞語的意思。

A項,不同。第一個“于”:介詞,至U;第二個“于”:介詞,對。

B項,不同。第一個“以”:介詞,把;第二個“以":連詞,來。

C項,相同。兩個“而”:連詞,表修飾,無意義。

D項,不同。第一個“之”:代詞,這件事;第二個“之”:助詞,的。

故選Co

8.此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

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譯的助詞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加以補充,

平時訓練時注意抓取賦分點,并一一落實。

A項,錯誤。應為:“假如自古以來人們就沒有死亡,會怎么樣呢?”

故選Ao

9.本題考查篩選并概括文中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看清題干要求,然后依據人名、地名、官

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將選項與原文進行比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與原

文不符合之處。

C項,“臣下堅持違抗國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見”錯。從原文“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可以看出,國君認為可行的方

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來就可以促成它;國君認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

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會政令通暢而不會違背情理,百姓就不會有對

抗的想法。這樣才能做到相和。

故選Co

10.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題,首先會翻譯文本,然后還需要尋找信息源提取

文中信息,并篩選整合,與選項細致對照,以便發現問題,找出答案來。

從第一則文言文看,“所謂和者,君甘則臣酸,君淡則臣咸。今據也甘君亦甘,所謂同也,安得為和“,指

的是相和的情形,應該是國君說甜,臣子說酸;國君說淡,臣子說咸?,F在梁丘據說甜國君您也說甜,這

是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稱得上相和呢?“今君嗜酒而并于樂,政不飾而寬于小人,近讒好優,惡文而疏

圣賢人,何暇在彗”可以看出,假如君王酷愛飲酒而又沉迷于游樂,不勤力修治國政而又寬容奸邪之人,

親近讒佞和優伶,厭惡禮樂而又疏遠圣賢之人,怎么只是去關注彗星就可以呢!綜上,只關注個人得失,

一味迎合君主,對國家沒好處,這就是同。

從材料二“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

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先王之濟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據不然。君

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先王之濟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可以得知,君子吃這

樣的食物,來平和自己的內心。君臣之間關系的處理也是這樣。國君認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

素,臣下指出來就可以促成它;國君認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

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會政令通暢而不會違背情理,百姓就不會有對抗的想法。故去的國君

講求調和五味,來平和人心,成就國家政事。從中可以得知,要注重國家利益,不要一味迎合國君說法,

要調和不同意見,這樣才能有利于國家治理和發展。

參考譯文:

(1)齊景公出宮去到公阜,向北遠遠地望著齊國的都城,感嘆道:“唉!假如自古以來人們就沒有死

亡,會怎么樣呢?”晏子說:“過去天帝認為人故去是好事,因為好人因此得到安息,壞人因此得以降服。

如果古代的人們沒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將永久是齊國的國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會盡心盡力

輔佐他們,而您將會頭戴斗笠,身穿粗布短衣,拿著大鋤頭,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勞作,哪里有閑暇去擔

憂死亡??!”景公氣得變了臉色,不高興。

過了不久,梁丘據駕著六匹馬拉的車子趕過來。景公問:“來的人是誰?”晏子說:“是梁丘據?!本肮?/p>

問:“怎么樣呢?”晏子說:“在這樣的大熱天駕車快速奔跑,嚴重的話馬會累死,就算不嚴重馬也會累傷,

如果不是梁丘據,還有誰敢做這樣的事!”景公說:“梁丘據是與我相和的人?。 标套诱f:“這是保持一致。

相和的情形,應該是國君說甜,臣子說酸;國君說淡,臣子說咸?,F在梁丘據說甜國君您也說甜,這是保

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稱得上相和呢?”景公氣得變了臉色,不高興。

過了不久,夜幕降臨,景公向西眺望,看到了彗星,就召見人派他向鬼神祈求消除災殃。晏子說:“不

能這么做!假如君王酷愛飲酒而又沉迷于游樂,不勤力修治國政而又寬容奸邪之人,親近讒佞和優伶,厭

惡禮樂而又疏遠圣賢之人,怎么只是去關注彗星就可以呢!”景公氣得變了臉色,不高興。

到晏子去世時,景公憑吊之后從屏風里面走了出來,哭著說:“從前我和先生一起去公阜游玩,先生一

天內就多次指摘我的過失,現在還有誰能這樣呢!”

(2)齊景公從獵場趕來,晏子在遇臺陪侍,這時梁丘據騎馬趕到了。齊景公說:“梁丘據與我相和??!”

晏子回答說:“梁丘據不過是與您保持一致,哪里稱得上是與您相和呢?”齊景公說:“和與同有什么差別

嗎?”晏子回答說:“當然有差別。和就好比做羹。廚師(用各種佐料)調和它,用合適的口味標準來調制,

補充那味道不足的,沖淡那口味過重的。君子吃這樣的食物,來平和自己的內心。君臣之間關系的處理也

是這樣。國君認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來就可以促成它;國君認為不可行的方案

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會政令通暢而不會

違背情理,百姓就不會有對抗的想法。故去的國君講求調和五味,來平和人心,成就國家政事。現在梁丘

據不是這樣。國君您認為可行的梁丘據也認為可行,國君您認為不可行的梁丘據也認為不可行。如果只是

用清水去調和清水,誰還會去飲用它呢?如果琴瑟總是彈奏同樣一個音調,誰會去聽它呢?保持一致不能

與彼此相和相提并論,正和這個道理一'樣

二、(北京市東城區第五十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三次階段檢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小題。

書褒城驛壁

唐?孫樵

褒城驛號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視其沼則淺混而茅,視其舟則離敗而膠,庭除甚蕪,堂房甚殘,烏睹

其所謂宏麗者?訊于驛吏,則日:"忠穆公⑴嘗牧梁州,以褒城控二節度治所,龍節虎旗,馳驛奔貂,弓去

以來,轂交蹄靡L由是崇侈其驛,以示雄大。蓋當時視他驛為壯。且一歲賓至者,不下數百輩。茍夕得其

庇,饑得其飽,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至如棹舟,則必折篙、破舷、碎鵲而后止;漁釣,則必枯泉、

汨泥、盡魚而后止。至有飼馬于軒,宿隼于堂,凡所以污敗室廬、糜毀器用。官小者,其下雖氣猛,可制;

官大者,苦下益暴橫,難禁。由是日益破碎,不與蓑類。某曹八九輩,雖以供饋之隙,一二力治之,茜能

補數十百人殘暴乎?”

語未既,有老咤笑于旁。且曰:“舉今州縣,皆驛也。吾聞開元中,天下富蕃,號為理平。踵千里者

不裹糧,f子孫者不知兵。今多天下無金革之聲,而戶口日益破。疆埸無侵削之層,西墾田日益寡,生民

日益困,財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與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縣令而已。?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

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輕任刺史、縣令,而又促數于更易。且刺史縣令,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

更。故州縣之政,茍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縣令

亦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當愁醉醴,當饑飽鮮,囊帛一金,笑與秩終。"

嗚呼!州縣者,真驛耶!知⑵更代之隙,黠吏因緣,恣為奸欺,以賣州縣者乎?如此西欲望生民不

困,財力不竭,戶口不破,墾田不寡,難哉!予既揖退老此,條其言,書于褒城驛屋壁。

注釋:【1】忠穆公:指嚴震,唐德宗時為梁州刺史?!?】知:何況。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卿的一項是()(3分)

A.不與鬟類曩:從前,往日

B.3子孫者不知兵長:撫養

C.疆埸無侵削之虞虞:欺瞞

D.條其言條:整理,逐條記下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去以來/以其耳目接于民B.官小有,其下雖氣猛/今春天下無金革之聲

C.基下益暴橫/基能補數十百人殘暴乎D.而墾田日益寡/如此則欲望生民不困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理的一項是()(3分)

A.龍節虎旗,馳驛奔輅

打著龍節虎旗的各州使者,驛馬飛跑,輕車奔馳

B.凡所以污敗室廬、糜毀器用

這些都是房屋污損、器物毀壞的原因

C.而又促數于更易

而又倉促頻繁地更換

D.囊帛梗金,笑與秩終

囊中裝滿絲綢,柜里裝滿金銀,歡喜地終身享受俸祿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F理的一項是()(3分)

A.褒城驛是交通要沖,使節來往頻繁,所以忠穆公擴大其建制,以示雄偉壯觀。

B.八九驛吏中僅有一二人負責修葺驛站,因此不能補救眾人毀壞而造成的損失。

C.在新舊官員交替之際,州縣上的胥吏不顧及地方利益,借機行奸惡欺詐之事。

D.本文"前幅似主而實賓,后幅似賓而實主”的結構與《種樹郭橐駝傳》相似。

10.有評論認為,本文在揭示驛站破敗和天下凋敝的原因上"事異而理同"。請結合文章內容概括"理同"之處。

(6分)

【答案】

6.C7.D8.D9.B

10.①使用者或管理者更易頻繁,無顧惜之心。②使用者或管理者重私利輕公義。③破壞者眾多而補救

者少。

【導語】《書褒城驛壁》通過描寫褒城驛的破敗,揭示了官員更替頻繁、治理不善導致的社會問題。文章以

驛站為喻,批評地方官員因任期短暫而不負責任,導致民生困苦、財力枯竭。作者通過對比開元盛世與當

下的衰敗,表達對官員貪婪、治理失當的憂慮。文章結構巧妙,前后呼應,借驛站之事影射州縣治理,揭

示“事異而理同”的深刻道理。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

A.句意:不如從前了。

B.句意:撫育子孫的人不知道戰爭。

C.虞:擔心、憂慮。句意:邊疆沒有被侵占的憂慮。

D.句意:整理了他的話。

故選Co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虛詞含義和用法的能力。

A.音節助詞。句意:來來往往。

連詞,因為。句意:因為他們的耳目接觸百姓。

B.助詞,……的(人)。句意:官位低的,他的手下人雖然氣勢兇猛。

助詞,時間詞語后表停頓,不譯,句意:如今天下沒有金戈馬革的戰伐之聲。

C.人稱代詞,他的。句意:他的手下人愈發蠻橫。

與"乎"連用表反問,難道、怎么、哪里、豈。句意:又怎能補救那因幾十上百人的糟蹋而造成的損失呢?

D.轉折連詞,可是、但是、然而。句意:可開墾的土地卻一天比一天減少。

轉折連詞,去限句意:像這種情況,卻想要指望百姓不困苦。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D."秩終",任職期滿、結束職任。句意:袋子里裝滿絲綢,柜子里裝滿金銀,歡喜地直到任滿離職。

故選D。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本內容的能力。

B."八九驛吏中僅有一二人負責修葺驛站"錯誤。曲解"一二"的意思,應該是形容用力少,稍稍、一點兒。"雖

以供饋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補數十百人殘暴乎?”大意是:我們這八九個人,雖然在供給客人膳食的空

余時間里,稍稍費力修理修理,又怎能補救那因幾十上百人的糟蹋而造成的損失呢?。

故選Bo

10.本題考查學生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第一段驛吏所言"且一歲賓至者,不下數百輩”以及老農所言"且刺史縣令,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

更"可見使用者和管理者更換頻繁,使用者則“至如棹舟,則必折篙、破舷、碎鵲而后止;漁釣,則必枯泉、

汨泥、盡魚而后止。至有飼馬于軒,宿隼于堂,凡所以污敗室廬、糜毀器用"無顧惜之心,任職管理都以“明

日我即去,何用如此?"為借口不加管理。

由原文"茍夕得其庇,饑得其飽,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在刺史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縣

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當愁醉醴,當饑飽鮮,囊帛枝金,笑與秩終〃等內容可見:使用者或管

理者重私利輕公義。

由"官小者,其下雖氣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橫,難禁。由是日益破碎,不與曩類。某曹八九輩,雖

以供饋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補數十百人殘暴乎?”可見:破壞者眾多而補救者少。

參考譯文:

書褒城驛壁

褒城驛的規模設施號稱天下第一。及至親眼看到,見那池塘,卻又淺又渾而且長滿荒草;見那船只,

卻破裂敗壞而且擱淺著;庭院里臺階上十分荒蕪,堂屋里走廊上都很破舊,哪里能看到它那宏偉壯麗的模

樣?向驛吏詢問原因,他就說:“忠穆公曾經做過梁州刺史,因為褒城控制著兩個節度使治所,打著龍節虎

旗的各州使者,驛馬飛跑,輕車奔馳,來來往往,車輪交錯,馬蹄相磨,因此把這里驛站擴建得豪華富麗,

以顯示它的雄偉壯大。大概當時褒城驛比別的驛站氣勢要大。再說,一年之中到來的住客不下幾百人,他

們只求晚上有個住宿的地方,餓了能夠吃飽,都是傍晚抵達而清晨離去,哪里會有顧念愛惜之心呢?至于

劃船,就必定要撐斷竹篙、弄破船身、撞碎船頭才罷休;捕魚,就必定要把水弄干,把泥攬渾,把魚打盡

才算完。甚至在走廊喂馬,讓獵鷹在堂屋過夜,這些都是房屋污損、器物毀壞的原因。官位低的,他的手

下人雖然氣勢兇猛,但還可以管束得住,官位高的,他的手下人愈發蠻橫,就難以禁止了。因此驛站一天

比一天破敗,不如從前了。我們這八九個人,雖然在供給客人膳食的空余時間里,稍稍費力修理修理,又

怎能補救那因幾十上百人的糟蹋而造成的損失呢?”

話還沒說完,有位老農在旁邊笑了,并且說:“現在所有的州縣全都是驛站??!我聽說開元年間,天

下富庶繁榮,號稱是太平盛世。出門千里的人不用攜帶糧食,撫育子孫的人不知道戰爭。如今天下沒有金

戈馬革的戰伐之聲,可人口卻一天比一天減少;邊疆沒有被侵占的憂慮,可開墾的土地卻一天比一天減少。

百姓一天比一天窮困,財力一天比一天枯竭,這是什么緣故呢?大凡與天子共同治理天下的,不過是刺史

縣令罷了,因為他們的耳目接觸百姓,而政令能迅速地推行。現在朝廷任命官員,既已輕率地任命刺史縣

令,而又倉促頻繁地更換。再說,刺史縣令任期長的三年一變動,任期短的一兩年內就更換兩次。所以州

縣的政事,如果有對老百姓不利,能夠拿出主意革除其中十分嚴重的弊端,在刺史任上就會說:‘明天我就

調離,何必這樣做?'在縣令任上也會說:‘明天我就調離,何必這樣做?’他們在愁悶時,醉飲美酒,在

饑餓時,飽食美味,袋子里裝滿絲綢,柜子里裝滿金銀,歡喜地直到任滿離職。”

唉!州縣果真是驛站嗎?何況在新舊官員交替的間隙里,奸猾的小吏趁機肆無忌憚地做奸惡欺詐之事,

用來出賣州縣呢?像這種情況,卻想要指望百姓不困苦,財力不枯竭,人口不減少,墾田不減少,真是太

難了!我拱手送別老農之后,整理了他的話,寫在褒城驛房屋的墻壁上。

*重2

一、(北京市大峪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仲弓問古之刑教與今之刑教。孔子日:“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為教,古有禮,然后有刑,是以刑

?。唤駸o禮以教,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p>

孔子適衛。衛將軍文子問日:“吾聞魯公父氏不能盯獄,信乎?”孔子答目:“不知其不能也。夫公

父氏之聽獄,有罪者懼,無罪者恥?!蔽淖釉唬骸坝凶镎邞郑锹犞?、刑之當也;無罪者恥,何乎?”

孔子日:“齊本以禮,貝I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文子曰:“今齊之以刑,刑猶弗勝,何禮之齊?”

孔子曰:“以禮齊民,譬之于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于御,則鞭也。執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

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矣。"文子曰:“右手執轡,左手運策,不亦速乎?若徒轡無策,馬何懼哉?”孔

子日:“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駿如舞,非策之助也?!?/p>

材料二

《書》曰“哀敬折獄”。仲弓問曰:“勺謂也?”孔子曰:“古之爭訟者,察貧賤,哀孤獨及鰥寡老弱

不肖而無告者,雖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因。故宥過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

也?!稌啡?大辟疑赦‘,又日‘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p>

《書》曰“若保赤子”。子張問曰:“聽訟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哉。古之聽訟者,惡其意,不

惡其人。求所以生冬,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與眾共焉,愛民而重棄之也。今之聽訟者,不惡其意

而惡其人,求所以殺,是反古之道也。”

材料三

孟氏之臣叛,武伯問孔子曰:“如之何?”答曰:“臣人而叛,天下所不容也,其將自反,子姑待之?!?/p>

三旬,果自歸孟氏。武伯將執之,訪于夫子。夫子曰:“無也。子之吉臣,禮意不至,是以去子。今其自

反,罪以反除,又勺執焉?子修禮以待之,則臣去子將安往?”武伯乃止。

(取材于《孔叢子?刑論》)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吾聞魯公父氏不能聽獄聽:審理B.是聽之察察:明晰

C.斷者不可屬屬:連接D.罪以反除反:反叛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齊石以禮求所以生之

B.則轡也則馬失道矣

C.執轡于此而動于彼子之于臣

D.何謂也又巧執焉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有罪者懼,無罪者恥

有罪的人感到害怕,無罪的人感到羞恥

B.執轡如組,兩駿如舞

手執韁繩像握著絲帶一樣(自如),馬跑起來像跳舞一樣(輕快)

C.雖得其情,必哀矜之

即使查明了這些人犯罪屬實,也一定會憐憫他們

D.愛民而重棄之也

愛護百姓,卻又一次次地拋棄他們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子認為,刑罰尚不能制止不法行為,禮義教化則更無用。

B.孔子以駕車為喻,意在說明"禮"和"開U"應該相互配合。

C.孔子認為聽訟者為人求生路,體現了"若保赤子”的理念。

D.孔子料到孟氏之臣會回歸,并為武伯分析了其叛逃的原因。

10.請概括材料一、二中孔子關于刑罰的觀點,并闡釋這些觀點在材料三的故事中是如何體現的。(6分)

【答案】

6.D7.A8.D9.B

10.⑴簡刑重禮。孔子認為武伯若對臣子以禮相待,就不用因臣子叛逃而施以刑罰。(或:孔子建議武伯對

臣子以禮相待,臣子就不會再叛逃了。)(2)慎刑宥民。孔子認為武伯的臣子既已返回,就不必再懲罰。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反",通"返",返回。句意:他的叛逃之罪也就因返回抵消了。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均為“代詞";句意:如果以禮義為標準來要求百姓。/想辦法讓罪犯活下來。

B."副詞,就;/連詞,那么";句意:就好比使用韁繩來駕車。/那么馬車就會翻車。

C."介詞,在;/介詞,對待”;句意:手握韁繩控制馬的行動。/你對待家臣。

D."什么;/為什么”;句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還要逮捕他呢?

故選A。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重棄",看重拋棄,不能隨便拋棄。

故選D。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說明,禮,和于『應該相互配合”錯誤。由原文"孔子曰:‘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修如舞,非策之助

也?!?可知,孔子以駕車為喻,意在說明"禮”的重要性。

故選Bo

1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觀點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孔子曰:‘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駿如舞,非策之助也?!?可知,材料一的觀點是簡刑重禮。

由原文"夫子曰:‘無也。子之于臣,禮意不至,是以去子""可知,孔子認為武伯若對臣子以禮相待,就不用

因臣子叛逃而施以刑罰。

由原文"故宥過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可知,孔子認為寬恕過錯赦免小罪,不對老人和弱小者施

以刑罰,才是先王之道。由原文"君必與眾共焉,愛民而重棄之也”可知,孔子認為君主與百姓本是一家,要

愛護百姓而不能隨便拋棄民眾。所以材料二的觀點為慎刑宥民。由原文"今其自反,罪以反除,又何執焉?"

可知,孔子認為武伯的臣子既已返回,就不必再懲罰。

參考譯文:

材料一

仲弓向孔子請教古今的刑罰與教化有什么區別。孔子說:“古代的刑罰簡略,今天的刑罰繁雜。對于

百姓的教化,古代著重以禮儀來引導民眾,其次才是以刑罰來約束,所以刑罰簡略;今天卻并不用禮義來

引導教化百姓,而單單依靠刑罰來強制約束民眾,所以刑罰必然名目繁多。”

孔子到了衛國。衛國將軍文子向孔子問道:“我聽說魯國的公父氏不會審理案件,是真的嗎?”孔子

回答說:“我不知道他不會。公父氏審理案件,有罪的人非常害怕,無罪的人感到羞恥?!蔽淖诱f:“有

罪的人害怕,是因為審案人能明察細情,量刑得當;但無罪的人感到羞恥,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說:“如

果以禮義為標準來要求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如果僅僅用刑罰來禁止犯罪,百姓就只是畏懼嚴刑峻

法?!蔽淖诱f:“現在用嚴刑峻法來整治百姓,尚且懲罰不過來,用禮義教化怎么能管用呢?”孔子說:

“用禮義教化來引導百姓,如果用駕車打比方的話,就好比使用韁繩來駕車。而用嚴刑峻法來強制約束百

姓,如果也用駕車打比方的話,就好比用馬鞭來駕車。手握韁繩控制馬的行動,才是駕車的高手。不用韁

繩而僅靠鞭打的話,那馬車就會翻車。”文子說:“如果右手握韁繩,左手揮鞭子,馬車跑得不是更快嗎?

如果只用韁繩不動鞭子的話,還有什么能讓馬懼怕呢?”孔子說:“據我所知,古代的駕車高手,手執韁

繩像握著絲帶一樣自如,馬跑起來像跳舞一樣輕快,這可不是鞭子的作用?!?/p>

材料二

《尚書》中說:“審案斷獄要有同情心并慎用刑罰?!敝俟瓎柕溃?'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

“古時審案斷獄的人,能體諒貧賤之人,憐憫那些孤獨無依、年老體弱、愚蠢無知而又沒人幫助打官司的

人,即使查明了這些人犯罪屬實,也一定會憐憫他們。人一旦處死不能復生,割斷的肢體也不可能重新連

接。所以寬恕過錯赦免小罪,不對老人和弱小者施以刑罰,才是先王之道。《尚書》中說:'判處死罪時如

果案情有疑點,應該從輕處治。'又說:'與其錯殺無罪之人,寧可甘冒枉法之失'?!?/p>

《尚書》中說:“(愛護百姓)像愛護嬰兒一樣。”子張問道:“審案斷獄可以這樣嗎?”孔子說:

"可以啊。古時審案斷獄的人,痛恨的是犯罪的惡念,而不是憎惡罪犯其人。想辦法讓罪犯活下來,確實

沒有讓他活下來的辦法時,才處以刑罰。君主與百姓本是一家,要愛護百姓而不能隨便拋棄民眾。然而今

天審案斷獄的人,不是痛恨犯罪的惡念而是憎惡罪犯其人,總是想方設法殺了他,這是違反先王的宗旨的。”

材料三

孟武伯的家臣叛逃了,孟武伯問孔子:“這事兒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身為人臣竟然叛逃,

天下誰也不會收留他,他自己會回來的,你暫且等待就是了?!比旌?,家臣果然返回歸附孟氏。孟武

伯準備逮捕他,又去請教孔子??鬃诱f:“別逮捕他了。你對待家臣沒有以禮相待,所以他才離開你?,F

在既然他自己主動回來,他的叛逃之罪也就因此抵消了,為什么還要逮捕他呢?(如果)你能對家臣待之

以禮,那么他還能離開你去哪里呢?”孟武伯于是不再懲處家臣。

二、(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與徐貽孫書

[清]方苞

苞白:去年五月中,得吾兄手書,出欲作書相報,違隔久遠,所懷蘊積,措筆不知號從。日延月滯,

以至于今。

苞嘗嘆近世人為交,雖號以道義性命相自信者,察其隱私,亦止借為名聲形勢。其確然以道相亥“砥,

見有利,止之勿趨,見有害,勉之勿避,諒其人之必從而后無悔心者,無有也。咽念朋好中,獨吾子能行

此于苞,獨苞可行此于吾子耳。

苞與吾子性各僻隘,才用不宜于時,茍逮眾人汲汲取名致官,串幸獲之,適足以來時患。私計所得為

而不爭于眾者,獨發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幾后世之傳。然所爭愈大,則其成也愈難。自有載籍以來,

志節功業光顯耿著之人,累累相望,而文章之傳愈久而彰者,數十百年中往往而絕也。豈其為之者之不眾歟?

亦所積者薄而精氣不足以自存也。

苞近者自悔向所學,皆登枝而學其本,背源而涉其流。欲抱經窮山,以求古圣賢人之意,而日為事物

凌雜?困。吾兄居遠州部,夙少人事,宜聚古圣賢人之書,沉潛翻覆,窮探力索以藕其徑途,然后行之不

息,以待其久而至焉。人生少壯而老,事境參差百出,其得從容無為、委身于問學者,常無幾時,失而不

為,則終不可復。且聰明智慮,當其時浚而導之,時過而昏,不能復為我用,雖欲不與世愚無知人混混以

沒世,豈可得哉!

又凡骨肉天屬,祟古圣人、賢人不可奈何,竭吾心而正其道可也;而悲憂窮蹙以苦其生,則君子亦無

取焉。憶在京師,吾子為我敘述平生遭遇,扼腕欷虛攵,若無所樂其生。時時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緒日

以鬼敝,且將不能復發憤于《詩》《書》以自強。吾子勉之!

苞以朝夕不能自贍,仍將北游托所知者,旬日間必發,恐吾兄不曉,故留此以報。賤貧屯塞,各竭蹶

以謀其身,非以事故,適然會合,不能特賃舟車以相存。一朝解手,終不知繼見之期,惟各淬厲,毋自同于

眾人,其義乃不相負。苞白。

(有刪節)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無確的一項是()(3分)

A.”欲作書相報比:先前

B.顧念朋好中顧:關心

C.皆登枝而般其本捐:舍棄

D.苞以朝夕不能自贍贍:供給

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措筆不知用從而日為事物凌雜后困

B.雖號以道義性命相然信者適然會合

C.里幸獲之里古圣人、賢人不可奈何

D.則其成也愈難數十百年中往往而絕也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亞頌的一項是()(3分)

A.諒其人之必從而后無悔心

相信對方一定聽從自己的意見而且此后也不后悔

B.亦所積者薄而精氣不足以自存也

也不過是積累淺薄因而文氣不足不能夠長存罷了

C.欲抱經窮山

想到深山中讀書

D.且聰明智慮,當其時浚而導之

況且就算是那些聰明有智慧的人,也應該時時刻刻指導他

9.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3分)

不能特賃舟車以相存

10.文章三到五段寫到了作者對朋友的勸勉,請具體說明這些勸勉的內容是如何逐層展開的。(6分)

【答案】

6.B7.C8.D

9.不能特地租賃車船前去探望對方

10.①首先鼓勵朋友立志于創作文章以留傳后世。②接著寫創作文章的關鍵是自身積累深厚,因此勉勵朋

友要深入學習圣賢之書。③最后寫如何才能好好讀書。要珍惜少壯時光:不要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意志消

沉,從而影響發憤讀書。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顧念朋好中,但想想我的朋友中。顧,但,只是。解釋錯誤。

故選Bo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所〃,助詞,所字結構;/助詞,表被動;

B."然",承諾;/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C."雖",都表假設,即使;

D."也",助詞,表句中停頓,舒緩語氣;/句末語氣助詞。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當其時"為"適時",不是"時時刻刻";"浚",發掘,句中沒有譯出。句意為"況且聰明智慧,要適時發掘、

引導"。

故選D。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點詞語:特,特地;賃,賃租;存,探望。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作者從做什么、怎么做、努力做等方面逐層遞進勸勉朋友。

第三段,由"私計所得為而不爭于眾者,獨發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幾后世之傳”可知,作者認為致力于古

人所說的著書立說,這樣也許可以傳之后世。即首先鼓勵朋友立志于創作文章以留傳后世。

結合第三、四段"亦所積者薄而精氣不足以自存也”"宜聚古圣賢人之書,沉潛翻覆,窮探力索以情其徑途,

然后行之不息,以待其久而至焉"可知,作者認為不能憑文章流傳久遠是因為積累淺薄而文氣不足;所以要

匯集古代圣賢的著作,深入鉆研反復閱讀,努力探索以找到理解的途徑,然后堅持不懈,終能到達目標。

即進一步寫創作文章的關鍵是自身積累深厚,因此勉勵朋友要深入學習圣賢之書。

第四、五段中,由“人生少壯而老,事境參差百出,其得從容無為、委身于問學者,常無幾時,失而不為,

則終不可復,,“悲憂窮蹙以苦其生,則君子亦無取焉......吾子為我敘述平生遭遇,扼腕欷獻:,若無所樂其生。

時時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緒日以麋敝,且將不能復發憤于《詩》《書》以自強。吾子勉之"可知,作者

認為,即使是古代的圣人、賢人也對生活的困苦無可奈何,經常沉浸于困苦,就會精神萎靡,就不能致力

于鉆研學問來提高自己,應該振作起來珍惜時光,發奮讀書。即就如何才能好好讀書,談要珍惜少壯時光;

不要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意志消沉,從而影響發憤讀書。

參考譯文:

方苞告白于足下:去年五月中,收到您的手書,先前就想寫信回復您,分別太久,心中有很多話要說,

提筆卻不知如何下筆。一天天一月月地拖延,直到今天。

我曾經感嘆近年來人們的交往,雖然號稱用道義性命相互承諾,但如果察其私心,也不過利用對方獲

取聲名勢力罷了。那些真正以道義來相互鼓勵,朋友遇到(有違道義的)可圖之利,阻止他、讓他不要追求,

朋友遇到(有利于追求道義卻)不利于自身之事,則鼓勵他不要逃避,相信對方一定聽從自己的意見而且此

后也不后悔的朋友,世間少有。但想想我的朋友中,只有您能這樣對待我,也只有我可以這樣對待您。

我和您的個性都比較少見,才能也都不適合這個時代,如果要和其他人一樣急切地獲取名望和官位,

即使僥幸得到了,恰恰是以后的禍患。我認為我們能夠做到且不用與人相爭的,唯有致力于古人所說的立

言之道(著書立說),這樣也許可以傳之后世。但所要爭取的目標越大,越是難以成功。自有典籍以來,(所

記載的)憑志向、節操和功業聞名于世的人,一個接著一個,但憑文章流傳越久越有聲名的,每過幾十上百

年往往就斷絕了。難道是致力于寫文章的人不多嗎?只不過是積累淺薄因而文氣不足不能夠長存罷了。

我近來后悔以前所學,都是舍本逐末。想到深山中讀書,來探求古代圣賢的意旨,但每天為生活瑣事

所困擾。您居住在僻遠的地方,向來少有煩心的人事,應該匯集古代圣賢的著作,深入鉆研反復閱讀,努

力探索以找到理解的途徑,然后堅持不懈,終能到達目標。人生從少壯到衰老,各種人事相互糾纏層出不

窮,能夠從容不迫用來致力于學習的時間非常少。大好時光被錯過,就不可能重來。況且聰明智慧,要適

時發掘、引導,時機錯過就會變得昏亂,不能再為我所用,即使不想和世上愚昧無知的人一樣渾渾噩噩地死

去,又怎能實現呢?

再有,人的身體屬于上天,(非人力可為,難免遭遇困苦,)即使是古代的圣人、賢人也無可奈何,只

要用心盡力追求正道就可以(忽略這些困苦)了。(為這些困苦)悲傷恍慮而讓自己痛苦,君子們不會這么做。

想起在京城時,您對我傾訴平生的遭遇,扼腕嘆息,好像人生沒有樂趣可言。經常這樣,恐怕會生病成有

其他的問題,精神日漸萎靡,就不能致力于鉆研《詩》《書》來提高自己。您要振作啊!

我因為不能養家糊口,仍要到北方去投靠朋友,十天左右一定會出發,擔心您不知道此事,所以寫這

封信告訴您。我們倆生活艱難,都需要竭力謀求生計,如果不是因為有特別的事情,恰好相遇,則不可能

特地租賃車船前去探望對方。一旦分手,就不知道何時再見,只能各自磨礪自己.不要讓自己與眾人一樣,

這樣才可以不違背道義。方苞敬上。

--------------------------------h

拓展培優練

(北京市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公諱殊,字同叔,姓晏氏。公生七歲,知學問,為文章,鄉里號為神童。故丞相張文節安撫江西,得

以公聞。真宗召見,既賜出身①。后二日,又召試詩賦論,公徐啟曰:“臣嘗私習此賦,不敢隱。”真宗益

嗟異之,目賜以他題。今天子為皇太子,公以戶部員外郎充太子舍人,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東宮,真宗每

所諂訪,多以方寸小紙細書問之,由是參與機密,凡所對,必以其稿進,示不泄。其后余悉閱真宗閣中遺

書,得公所進稿,藏之禁中,人莫之見也。

初,真宗遺詔:章獻明肅太后權軍軍國事。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

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定。乾興元年,拜右諫議大夫,上疏論張耆不可為

樞密使,由是忤太后旨。罷留守南京,大興學校,以教諸生。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明年,

遷尚書左丞。太后謁太廟,有請服袞冕者,太后以問公,公以《周官》后服對。

趙元昊②反,師出陜西,天下弊才兵。公數葦利害,請罷監軍?,無?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

及制財用為出入之要,皆有法。天子悉為施行。自宮禁先,以半天下,而財賦之職悉歸有司。卒能以謀臣

元昊,使聽約束,乃還其王號。

公為人剛簡,遇人必以誠,雖處富貴,如寒士蹲酒相對,歡如也。得一善,稱之如己出,當世知名之

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等,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賢材,范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于臺閣,多一

時之賢。天子既厭西兵,閔天下困弊,奮然有意,遂欲目群材以更治,數詔大臣多天下事。方施行,而小

人權彳幸皆不便。明年秋,會公以事罷,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

其為政敏,而務以簡便其民。其丁家嚴,未嘗為子弟求恩澤。其在陳州,上問宰相日:晏某居外,未

嘗有所請,其亦有所欲邪?宰相%告公。公自為表,問起居而已。

公既樂善而稱為知人,士之顯于朝者,多公所薦達,可謂賢也已。

(取材于《歐陽修集》)

【注釋】①賜出身:賜同進士出身。②趙元昊:即李元昊,宋賜趙姓,封他為夏國王。③監軍:宋代

以宦官監督主帥的軍政制度。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E旗的一項是()(3分)

A.太后權聽軍國事聽:處理

B.公數建利害建:陳述

C.以率天下率:率領

D.數詔大臣條天下事條:分析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國賜以他題遂欲國群材以更治

B.無敢決其議者士之顯于朝有

C.無以陣圖授諸將宰相以告公

D.天下弊于兵其于家嚴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思頌的一項是()(3分)

A.又召試詩賦論又召他來試著談論詩賦

B.卒能以謀臣元昊最終得以用計謀使元昊臣服

C.會公以事罷正趕上晏公因事被罷官

D.而務以簡便其民致力于用簡明的政令方便百姓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卿的一項是()(3分)

A.晏殊少年神童,后被丞相張文節推薦入朝,得皇帝賞識。

B.晏殊輔佐東宮太子,因為有功,得以參與朝中機密大事。

C.晏殊建議垂簾聽政之舉,對穩定朝中局勢起到了作用。

D.晏殊處理政事得當,深受天子信賴,其建議多被采納。

10.歐陽修在文章結尾評價晏殊“可謂賢也已"。除了知人薦才,晏殊的"賢"還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全文,

用自己的話加以概述。(6分)

【答案】

6.C7.C8.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