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課后習題詳解_第1頁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課后習題詳解_第2頁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課后習題詳解_第3頁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課后習題詳解_第4頁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課后習題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課后習題詳解21.《莊子》二則思考探究一、背誦《北冥有魚》,說說文中講了哪幾層意思,作者筆下的“鵬”是個什么樣的形象。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背誦課文增加積累,增強語感;理清課文的層次,理解莊子創造的大鵬形象。參考答案:《北冥有魚》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從開頭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寫北冥之魚由鯤到鵬的變化:鯤、鵬形體之大,氣象之宏,令人瞠目。第二層,從“是鳥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齊諧》之言,寫大鵬遷徙南冥的氣勢-乘風而起,擊水三千,扶搖九萬。第三層,從“天之蒼蒼”到結尾,作者仰觀蒼天,擬想大鵬俯瞰大地,抒發了一種天地渾茫的感慨。作者筆下的大鵬是一個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的形象。二、熟讀《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復述這則故事,并回答下列問題。1.莊子與惠子的論辯十分巧妙,試說說巧妙在哪里。2.莊子為什么說他知道“魚之樂”?談談你的理解。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莊子與惠子的論辯技巧和文章的深層內涵。參考答案:參見“整體把握”。??積累拓展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2.《齊諧》者,志怪者也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4.請循其本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掌握課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參考答案:

1.振奮,奮起。2.記載。3.如何,怎么。4.追溯。四、李白一生常以大鵬自比,下面這首《上李邕》,是他寫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結合注釋,并查閱工具書,說說詩人借助大鵬的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原詩及注釋略)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深入理解莊子筆下的大鵬形象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參考答案:李白用詩的語言,描述了《莊子》中的大鵬形象。他借助這一形象,表達了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高遠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認同的傷感,并希望得到像李邕這樣的名士的賞識和引薦。22.《禮記》二則思考探究一、背誦《雖有嘉肴》,說說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述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歸納作者的論述過程。參考答案: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教學相長”,即“教”與“學”相互促進,“教”是“學”的另一種形式。作者用類比的方法切入話題,先以“嘉肴”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對舉“學”與“教”所產生的“知不足”和“知困”兩種情境,并進一步解釋,將論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最后引用《尚書》中的話印證觀點。全文語言精練,邏輯嚴密。二、背誦《大道之行也》,歸納一下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包括哪些方面。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抓住主要內容,了解儒家的社會理想。參考答案:儒家大同社會理想的核心是“天下為公”,內容有:選賢任能,誠信和睦,普遍仁愛;全體社會成員各有所養、各有所用、各盡其職,行為皆出于公心;杜絕奸詐之心、害人之事,人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三、這兩則短文多運用對偶句,造成鋪排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試從兩篇中各舉一例加以分析。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注意課文對偶句式的特點,體會其表達效果。參考答案:《雖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對偶句。第一組,以“雖有……,弗……,不知……”的句式類比論證,導出議題;第二組,用兩個“……然后知”的句式,構成對比,說明“學”與“教”的兩種困境;第三組,用兩個“知……然后能."的句式,進一步論述“學”與“教”的情境。這種句式,兩相對舉,結構相同,用詞相對,語氣一致,相互輝映,明快有力,連用鋪排,強化了比喻說理的效果、《大道之行也》中的對偶句,如“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對偶精嚴,音韻(平仄)相對,簡潔凝練:“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對,順承自然;“男有分,女有歸”,對舉男女應該得到的“待遇”,簡明有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雖然不是嚴格的對偶,在語詞上不一一相對,但句子結構、表意風格仍具有對偶和鋪排的特點。這些對偶句的鋪排效果和氣勢,與《雖有嘉肴》略同。積累拓展四、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注意古今意義的區別和聯系。1.故曰:教學相長也2.不獨子其子3.男有分,女有歸4.貨惡其棄于地也5.盜竊亂賊而不作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注意詞語古今意義的區別與聯系。過去文言文教學講“古今異義”比較多,這里有意強調聯系,意在勾連古今,揭示語言發展的規律。參考答案:

1.教學:教與學。現代漢語中指“教書”或指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大致相當于古代漢語中的“教”。2.子:子女。現代漢語中專指“兒子”,詞義范圍縮小。3.歸:女子出嫁。現代漢語中用作“返回”“歸還”“由”“屬于”等意思,均由“出嫁”這個本義引申而來。4.貨:財貨。現代漢語中一般指貨物或商品,詞義范圍縮小。5.賊:傷害。現代漢語中一般指偷東西的人,詞義發生了轉移。五、下面是《禮記·學記》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閱工具書,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理解。1.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2.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3.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4.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學習《雖有嘉肴》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理解《禮記》中的另一些論學格言,對自己的學習有所啟發。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經驗談出體會,而不只是簡單地翻譯了事。參考答案1.就學年齡過了然后才去學習,那么就勞苦而難有成就。(強調學習的時效性)2.獨自學習而沒有學友(一起研討),就會孤陋寡聞。(提倡共同探討交流、相互啟發、增廣見聞的學習方法)3.人在學習過程中,有的錯在貪求太多(而難以消化),有的錯在所學太少(而淺陋狹隘),有的錯在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有的錯在畏難而止步不前。(指出學習中容易出現的四種錯誤)4.善于提問的人,如同砍伐堅硬的樹,先砍伐紋理平順的地方,最后砍伐(紋理不平順)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23.馬說思考探究一、熟讀并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什么觀點,寄寓了怎樣的情感。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熟讀、背誦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和寄寓的情感。參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有了伯樂,才能發現人才”的觀點,并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發現和選用人才的伯樂卻不常有。這寄寓了作者對人才遭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二、這篇短文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馬”,卻不顯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馬”的方式有哪幾種?各具有怎樣的效果?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行文變化(同一稱謂的不同表述)及其表達效果。參考答案:1.直稱。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嚴正。2.暗稱。如“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雖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稱。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詞,都是指稱千里馬的,表意簡潔含蓄。三、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語氣特點。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4.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翻譯文中句子,理解句意,感受其語氣特點。對語氣特點的把握最終要落實到誦讀上。參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陳述語氣)2.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不能辦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問語氣)3.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轉折語氣)4.唉!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詰問、感嘆語氣)四閱讀下面的短文,結合課文,寫一段文字,談談你對人才問題的看法。不少于300字。(原文及注釋略)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相關拓展閱讀,深入理解課文觀點,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參考答案:略。24.唐詩三首思考探究一、《石壕吏》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均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名作,表現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但具體的寫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觀”地敘述,并無情感、態度的直接表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先描述個人遭際,結尾處借助議論和抒情升華。試結合作品分析這兩種寫法的表達效果。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杜甫這兩首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手法。參考答案:《石壕吏》直接講述底層勞動人民的故事,詩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個近距離的“旁觀者”。一方面,這個故事本身已經足以令人動容,任何直接的議論和抒情都顯得多余;另一方面,詩人對這件事情的情感是復雜的、矛盾的,他高度贊揚人民的犧牲精神,而犧牲的具體方式(戰爭所迫,差役所脅)又是他難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訴的,這種復雜的感情也難以直接表達,而蘊含在敘述之中則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的是詩人自己在一場暴風雨中的經歷,但詩人并未停留在對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上,而是能夠推己及人,從個人遭際聯想到要為天下寒士謀取溫飽,從而體現出一種廣濟蒼生的博大胸懷,使得詩歌具有了非常深廣的社會歷史意義;而且詩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議論和抒情,而是借助“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樣具體、鮮明的形象,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真摯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結尾議論和抒情的升華,詩歌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成就都要大打折扣。二、《賣炭翁》講述了賣炭翁以伐薪燒炭艱難維持生計卻橫遭掠奪的悲慘故事,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詩人的態度又是怎樣通過對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現出來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賣炭翁》的現實批判意義,以及詩人表達情感態度的方式。參考答案:揭露了當時宦官假借“宮市”之名強取豪奪民間財物,底層人民在這種掠奪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無力反抗的黑暗社會現實。詩人對于賣炭翁是滿懷同情的,而對宦官及其爪牙則充滿了憎惡。但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達,而是蘊含在詩歌的敘述和描寫以及強烈的對比之中。一方面極寫賣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燒炭運炭之艱辛,一方面又將宦官及其爪牙的飛揚跋扈、頤指氣使、蠻橫無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還有結尾處“一車炭,千余斤”之重與“半尺紅紗一丈綾”之輕的強烈對比。作者的鮮明的愛憎之情都蘊含在其中了。三、這三首詩中有不少精彩之處,如《石壕吏》的巧妙構思,《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對惡劣天氣和生活環境的描寫,《賣炭翁》中對賣炭老人及宮使形象的刻畫等。試結合具體詩句做簡要分析。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欣賞本課詩歌寫法、語言上的精彩之處。參考答案:《石壕吏》的構思巧妙之處參見“問題探究”。?《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對惡劣天氣和生活環境的描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怒號”以比擬手法寫出秋風聲勢之盛,“卷”字寫出狂風威力之大。“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寫出了一種茅草漫天飛舞、無處不在的奇景,雖無一語直接寫風,卻讓人感到風的肆虐,動態十足,驚心動魄。“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寫風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給人以大雨將至的壓抑之感。“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寫被子破爛冰冷、屋漏濕冷,透出陣陣寒意,令人悲憫;又以“嬌兒惡臥”映襯其間,更覺苦寒不堪。《賣炭翁》中對賣炭老人及宮使形象的刻畫:“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一肖像描寫把賣炭老人煙塵滿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畫得極為生動傳神。這是常年艱苦勞作留下的深刻印記,“兩鬢蒼蒼”見其年高,“滿面塵灰煙火色”“十指黑”見其極度勞苦,讓人為之心酸。“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是對賣炭老人心理活動的描寫,“身上衣正單”與“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鮮明對比,“心憂炭賤”則點出了個中緣由,讀之催人淚下。“翩翩兩騎來是誰”,“翩翩”有輕快之意,用在這里寫出了宮使肆意妄為、橫沖直撞、趾高氣揚的動作和情態。“手把”“口稱”見其仗勢欺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