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案(含答案)_第1頁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案(含答案)_第2頁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案(含答案)_第3頁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案(含答案)_第4頁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案(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九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時空坐標】

(學器物)A車上書帝國主義《辛丑條約》

?----------洋務運動-----------------------瓜分狂潮----------*匚八國聯軍

Q甲午中~學制度)一|J侵華戰爭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曰戰爭I,"百日維新|

1894年1895年1898年6月1898庠9月1900年1901年

19世紀19世紀

60年代90年代中期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近代化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

政治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中國最終完全陷入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化的探索也由器物(經濟、技術)層面深

入到了政治制度層面

經濟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民族工業產生并逐步發展

文化西方思想的傳入和新式教育的發展,使思想文化呈現出中西結合的

色彩

【知識清單】

考點1:洋務運動與邊疆危機

一、洋務運動

1.洋務運動的興起

(1)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2)代表:在中央以恭親王奕昕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

代表。

(3)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口號:“自強”“求富”。

2.主要活動

(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

業。先后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創辦民用企業: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一些近代民用

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3)建立新式陸軍:19世紀60年代起,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淘汰傳統兵器,采用西式兵

操練兵,使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術逐漸發生變化。

(4)籌備新式海軍:19世紀80年代,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等海軍初步建成,其中以北

洋艦隊規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同年在臺灣設立行省。

(5)教育方面: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

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

3.洋務運動的評價

(1)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2)作用: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

作用。

(3)局限: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統治,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

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二、邊疆危機

1.美、日侵略臺灣

(1)背景:19世紀中期以后,列強覬覦中國東南海疆;美國支持、聯合日本侵略臺灣。

(2)經過: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臺灣被殺,后武力侵臺,中國反擊。

(3)結果:在英、美等國“調停”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銀50萬兩后從臺灣撤兵。

2.收復新疆

(1)背景:當時東南沿海和西北內陸的形勢的緊張,清政府內部發生了“海防”和“塞防”

的激烈爭論。

(2)經過:1864年,新疆內亂。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國占領伊犁。1875年,左宗

棠發兵平亂。1878年,收復新疆南北兩路。1881年,中俄《改訂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

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西北渡過危機。

(3)意義:①歷史意義: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國西北領土的陰謀,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

新疆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西北邊防。

②現實意義: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中法戰爭

(1)原因:列強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擴大對外侵略;法國侵略越南和劉永福率黑旗軍助越

抗法斗爭。

(2)經過:①爆發:1883年底,法軍進攻駐守越南的中國軍隊;

②馬尾海戰(1884年夏),清政府對法正式宣戰;臺灣之戰(1884年秋),劉銘傳抗法;1885

年鎮南關大捷(馮子材)。

(3)結果:清政府以勝求和,簽訂《中法新約》。

(4)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省,強化管轄,推動臺灣經濟。

考點2: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1.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征服朝鮮是日本企圖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重要步驟。

(2)導火線: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

(3)爆發:1894年7月,日軍進攻駐守朝鮮的中國軍隊,并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

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4)主要戰役

①平壤之戰:1894年9月,日軍分多路圍攻平壤,中國守軍奮起反擊,清軍將領左寶貴犧牲,

統帥葉志超逃跑,平壤陷落。

②黃海大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200余名將

士壯烈殉國。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但戰后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不許

出海迎敵,日軍奪取了制海權

③旅順大屠殺:日軍登陸遼東半島,旅順守將徐邦道孤軍迎敵。旅順失陷后,日軍連續進行了

四天大屠殺,殺害了兩萬多中國人,犯下令人發指的罪行。

④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日本陸海軍進攻山東威海衛,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馬關條約》的簽訂

①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

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②《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瓜分中國狂潮

(1)三國干涉還遼

①事件:《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

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②影響: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

(2)“門戶開放”政策

①原因:列強瓜分中國時,美國忙于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無暇東顧。

②提出:1899年,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得到各國

同意。

③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

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

④實質: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

考點3:戊戌變法

1.背景

(1)外因: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嚴重。

(2)內因: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3)思想: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2.主要準備活動

(1)公車上書

①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后,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

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

②意義: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2)宣傳變法:維新運動期間各地的重要報刊中,影響最大的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

《國聞報》。

①梁啟超發表于《時務報》上的《變法通議》,議論新穎,通俗易懂,風靡海內。中國近代資

產階級啟蒙思想家。

②嚴復等主持的《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成為

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

3.百日維新

(1)開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

(2)主要內容

①政治:裁撤冗官,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②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官制,編制國家預算。

③教育: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

④軍事: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3)戊戌政變: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

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被捕遇害的有譚嗣同、劉光第、林

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史稱“戊戌六君子”。

(4)影響: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①性質: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改良運動。

②作用: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③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道路行不通。

考點4:抗擊八國聯軍

一、義和團運動

1.背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外國傳教士活動猖獗

2.興起:興起于山東、直隸一帶,由民間秘密結社或練拳習武組織,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

反帝斗爭組織。

3.發展:到1900年夏,義和團已控制了京津地區

4.口號:“扶清滅洋”

5.結果: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

二、抗擊八國聯軍

1.背景:為鎮壓義和團運動,1900年6月,英、美、俄等八國組織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2.主要戰斗:廊坊阻擊戰;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天津保衛戰

3.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

三、《辛丑條約》的簽訂

1.時間:1901年

2.簽字國:英、美、俄、法、日、德、意、奧、比、荷、西等11國簽訂。

3.主要內容

(1)經濟: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

稅收做擔保。

(2)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3)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4)外交

①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②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

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難點易混易錯】

1.洋務運動

(1)“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痹谘髣者\動中能體現“制器為先”的是創辦軍

事工業。

⑵隨著洋務運動的推進,洋務派認識到國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強”,因此,洋務派興辦了民

用企業。

⑶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是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鴉片戰爭。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簽訂

(1)“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這則材料反映的是《辛

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2)《辛丑條約》中最能體現列強“以華制華”意圖的是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⑶一百多年前的“庚子賠款”,曾經是重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庚子賠款”指《辛

丑條約》簽訂后的賠款,源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典型例題】

1.(2024年陜西中考真題)“致遠(艦)藥彈盡,管帶鄧世昌遂鼓快車,向吉野沖突,吉野

即駛避,而致遠中其魚雷,頃刻沉沒,世昌死之,船眾盡殉。”材料描述的戰況發生于()

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

2.(2024年福建中考真題)下圖體現的是()

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2024年安徽中考真題)甲午戰爭前,外國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數量不多。甲午戰爭后,帝

國主義通過設廠、筑路、開礦等方式加大對華投資,1902年投資總額達15億美元,比甲午戰

爭前增加5至8倍。這一變化反映了()

A.洋務運動未能取得成效B.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C.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停滯D.西方列強經濟侵略的加劇

4.(2024年山西中考真題)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中國人認真地

對民族戰爭背后的內容作出反應,并形成一種社會思潮而波及各個階層,則無疑開始于第二次

鴉片戰爭后?!钡诙硒f片戰爭后體現這種“社會思潮”的主張是()

A.“師夷長技以自強”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變者天下之公理也”D.“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5.(2024年江西中考真題)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與一批官僚開始“察吏、整軍、籌餉、輯

夷”各事,《清史稿》將他看作“中興之臣”。與“中興之臣”評價相符的是()

A.領導禁煙運動B.倡導自強求富

C.簽訂《馬關條約》D.發起公車上書

6.(2024年廣東中考真題)1895年,康有為上書痛陳,值此千年變局,“病癥已變而猶用舊

方”,未有不危者。為此,康有為開出的“新方”是()

A.師夷長技B.民主科學C.變法圖強D.實業救國

【模擬訓練】

1.“我國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這就要求洋務運動不僅要布新,還必須除舊。

但‘自強’運動的領導者沒有一個完整的建設計劃?!鴩热穗m向近代化方向走了好幾

步,但他們只在布新,而沒有除舊。所以說,洋務運動仍不能救國家、救民族?!毖髣者\動不

能救國家、救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A.沒有新式武器裝備B.沒有大量資金支持

C.沒有改變封建制度D.沒有杰出人物領導

2.1865年,京師同文館舉行了第一次翻譯大型考試,考試內容以洋文為主,并增加了文學翻

譯和口語會話,其中翻譯考試注重綜合性以及時事性,學生需要了解國家大事并且掌握相關翻

譯理論知識才可以通過翻譯考試。這反映了()

A.“師夷長技”成為社會的共識B.學習西方的時代訴求

C.學堂選官引發教育的根本變革D.變革制度的社會潮流

3.1880年,天津進口洋煤20000噸,1882年開平煤投入市場后,洋煤進口量迅速降到5416

噸,1885年時更降為566噸。這反映開平煤礦()

A.對列強的經濟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B.緩解了洋務軍事工業的能源短缺

C.擴大了土煤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份額D.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4.有些日本人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是文明之戰、解放之戰、救亡之戰。文明之戰是指先進文化

戰勝落后文化;解放之戰是指解放中國、光復中國;救亡之戰是指黃種人團結起來,共同對付

西方。下列各項對這種觀點的認識最準確的是()

A.它揭示了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B.它掩蓋了日本對華侵略的戰爭本質

C.它突出了日本對中國文化的認同D.它表明了中國備受異族壓迫的事實

5.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的并能真實反映事件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史

學價值。以下可作為研究戊戌變法的“一手史料”是()

A.影視劇中“公車上書”的片段B.光緒帝的“明定國是”詔書

C.歷史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D.后世學者編寫的相關專著

6.漫畫針硬時弊,入木三分。下圖漫畫巧妙地將兩種嘴臉融合在一張畫上,強烈諷了()

佚名《對內對外兩

種面目>(1908年)

A.列強對華采取雙重標準B.清政府對內妥協對外獨裁

C.清廷已淪為洋人的朝廷D.清政府對外政策搖擺多變

答案以及解析

【典型例題】

1.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致遠(艦)藥彈盡,管帶鄧世昌遂鼓快車,向吉野沖突,吉野即駛避,而致

遠中其魚雷,頃刻沉沒,世昌死之,船眾盡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黃海海戰過程中,致遠

艦管帶鄧世昌在艦身嚴重受損、彈藥將盡之際,下令開足馬力,沖向日艦“吉野號”,最后全

軍覆沒,因此材料所述內容發生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期,C項正確;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至

1842年,而題干內容體現了甲午中日戰爭史實,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在1856年至

1860年,題干內容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無關,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在1900年1901

年,題干內容體現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排除D項。故選C項。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中國人認真地對民族戰爭背后的內容作出反應,并形成一種社會思潮而波及

各個階層,則無疑開始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后,中國開始對西方的沖擊做出積極的回應,有了一種向西方學習的傾向,地主階級洋務派以

“師夷長技以自強”為口號,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發起了洋務運動,A項正確;“思

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運動時期,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時提出的,排除B項;甲午中日

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民族危機加重,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變者天下之公理也”,主

張變法圖強,排除C項;“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是“五四運動”時期提出的口號,排除D

項。故選A項。

5.答案:B

6.答案:C

【模擬訓練】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據題干關鍵信息“只在布新,而沒有除舊”“洋務

運動仍不能救國家、救民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僅學習西方科技,沒有學習西方

先進的政治制度,沒有改變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C正確;A、B、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故

選C。

2.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京師同文館舉行了第一次翻譯大型考試,考試內容以洋文為主,并增加了文

學翻譯和口語會話,其中翻譯考試注重綜合性以及時事性”可知,京師同文館舉行的翻譯考試

注重專業性、綜合性以及時事性,反映了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清政府尋求向西方學習的時代

訴求,B項正確;“成為社會的共識”說法夸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教育的根本變革,

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教育領域的新變化,未涉及政治制度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o

3.答案:A

解析:依據題干材料中的“1880年,天津進口洋煤20000噸,1882年開平煤投入市場后,洋

煤進口量迅速降到5416噸,1885年時更降為566噸”,可以得出開平煤礦的煤投入市場后,

洋煤進口量迅速減少,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洋務派”,

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朝統治,掀起洋務運動。在洋務運動中,以求富為

口號,李鴻章創辦的民用企業有輪船招商局與開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