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1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必備知識?構建通史體系關鍵能力?深化融通學習命題研析?聚焦高考動向[課標要求]1.必修:通過了解清朝前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2.選擇性必修:(1)通過中樞行政結構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了解清朝前期官員選拔方式,知道清朝前期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2)知道清朝前期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了解清朝前期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清朝前期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3)了解清朝前期的賦稅制度、戶籍制度,以及基層管理組織和社會救撫方面采取的措施。[時空坐標]必備知識?構建通史體系一、清朝前期的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被稱為“康乾盛世”。2.君主專制的強化奏折制度內容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中樞秘書機構變化軍機處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思想文化大興文字獄,思想文化控制非常嚴格,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地方制度(1)清承明制,巡撫成為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2)明清時期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選擇性必修1·第1課)官員管理(1)考核: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2)監察: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監察職能沒有改變(選擇性必修1·第5課)(二)社會治理法律與教化(選擇性必修1·第8課)法律(1)律: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2)例:同樣非常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鄉約教化(1)內容: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2)特點:原本由儒學士人發起的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賦役制度(選擇性必修1·第16課)固定丁銀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雍正帝即位后,將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意義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戶籍制度與基層治理(選擇性必修1·第17課)戶籍制度(1)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2)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基層治理(1)組織: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2)影響: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社會救撫(明清)(1)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養濟院(2)民間: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概念釋意】1.奏折制度:(1)含義:清朝高級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的文書制度。(2)過程:始于康熙年間,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間形成固定制度。(3)作用:奏折制度下,只有部分官員有權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聯系迅速、機密,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因此有利于強化對官僚機構的控制。2.文字獄:(1)內涵:清代統治者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2)內容: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和漢人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3)影響:文字獄嚴重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是封建專制主義日趨腐朽、沒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3.保甲制:(1)淵源:宋朝時開始出現帶有軍事管理性質的戶籍管理制度。鄉里組織在唐末藩鎮混戰和農民大起義中瓦解,在鄉村組織體系中,取而代之的是源于北宋的“保甲制”。(2)特點:它建立了一個更加嚴密的社會治安網絡,對內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寓兵于民,加強對壯丁的軍事訓練,強化了國家防御力量;重視農業生產和建設。鄉里制注重編審戶籍人丁,并以此催征賦稅和征用勞役,保證國家的經濟來源,更注重經濟功能;而保甲制更多地具有軍事和治安功能。(3)發展:清朝時期推行的編制嚴密的保甲制,使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注重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國民黨執政時保甲制仍在斷斷續續地實行。【圖解歷史】1.正確理解軍機處2.中國古代皇權發展趨勢二、疆域的奠定和統治危機的初顯1.疆域的奠定(1)清朝前期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管理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選擇性必修1·第11課)北方①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選擇性必修1·第11課)②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東南①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②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東北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西北①1757年,清朝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③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④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選擇性必修1·第11課)西南①冊封西藏佛教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達賴喇嘛”和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尊號②1727年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③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④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2)清朝的版圖與區劃①范圍: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②管理:內地分立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2.統治危機的初顯內部矛盾清朝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對外關系特點(1)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2)隨著對外交往增多,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選擇性必修1·第11課)表現閉關鎖國(1)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2)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清朝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請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選擇性必修1·第11課)平等交往1689年,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這是清朝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選擇性必修1·第11課)【概念釋意】理藩院:(1)性質:清朝政府統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2)作用:理藩院的設置,使得清朝中央政權有了統一管理藩屬事務的機構;清統治者通過理藩院實施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加強與他們的聯系。【圖解歷史】清朝疆域范圍【教考銜接】1.閱讀《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13課教材“史料閱讀”(《清仁宗實錄》卷274嘉慶十八年九月庚辰)思考:嘉慶帝的《罪己詔》反映了什么問題?提示:(1)體現了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為了緩和矛盾;(2)把責任歸咎到諸臣身上,反映了專制皇權的強化;(3)反映了清朝在表面穩定局勢下隱藏著嚴重社會危機。2.閱讀《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13課教材“歷史縱橫”內容思考:清政府為什么在西南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提示:(1)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據性;(2)一些土司專橫不法,對境內人民實行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土司之間為爭權奪利挑起械斗或戰爭,導致生靈涂炭,對朝廷也叛服無常;(3)清初統治者具有明確的國土守護意識,十分重視治邊與邊疆治理制度的建設;(4)為了強化清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族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關鍵能力?深化融通學習主題一國家控制的強化——清朝君主專制和社會治理【結構體系】【探究史料】1.清朝中樞機構變動的特征材料世宗時,因西北用兵,設立軍機處,后遂相沿未撤。從此以后,機要的事務,都歸軍機,尋常本章,乃歸內閣。軍機處之權,就超出內閣之上了。六部長官,都滿、漢并置。而吏、戶、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至互相牽制,事權不一。——摘編自張蔭麟《中國史綱》思考:根據材料,圍繞“清朝中樞機構的特點”,建立史料與史論之間的聯系。解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軍機處參與決策,內閣成為文書機關,中樞長官滿漢并置而吏、戶、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至互相牽制,事權不一②__________________機要的事務,都歸軍機,尋常本章,乃歸內閣。六部長官,都滿、漢并置機構重疊,事權不一2.明清鄉約制度的變化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①。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圣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②。——摘編自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為主題,進行闡釋說明。點撥?學業質量突出家國情懷水平4:能夠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關鍵能力·解讀信息:材料用①②表示兩層。第一層介紹了宋代鄉約制度的情況;第二層介紹了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發展演變。·運用信息:材料介紹了明清時期鄉約制度與宋代相比發生的變化。作為主題闡釋類題目,答題要注意從三個方面闡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核心價值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從制度創新角度培養家國情懷解答: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背景: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變化: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和法律的內容;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鄉約變得更加帶有強制性。評價: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發展生產;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加強了對人民的思想文化控制和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是君主專制強化的反映。【闡釋史論】古代社會教化的途徑與方法強調榜樣示范作用通過給予一定的官職或表彰獎勵等手段,樹立榜樣,讓民眾學習效仿榜樣。這是儒家提倡的一個重要方法,即所謂“上行下效”設官教民設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種教育形式,是實施教化的又一條途徑依靠族規鄉約依靠鄉里、宗族與家庭的力量來施行社會教化是古代中國一條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徑依靠各類道德教育讀本我國古代曾經保留下來許多通俗道德教育讀本,在整個社會教化中起過十分巨大的作用注重學風與世風的密切關系(1)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認識到學校教育對整個社會教化的建設作用,即學風與世風的關系;(2)與學校教育直接有關的取士考試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會教化的作用,成為影響世風的一個重要手段主題二盛世下的危機——清朝疆域的奠定和統治危機初顯【結構體系】【探究史料】1.邊疆治理材料清代既繼承了歷代王朝的治邊思想,又有創新和發展①。隨著俄國等對中國邊疆的覬覦,清統治者極其重視對邊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為核心的邊疆民族統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在中央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②。——摘編自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思考:根據材料指出清代邊疆治理遇到的新問題及邊疆治理的特點。點撥?學業質量突出史料實證水平4:在對清代邊疆治理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關鍵能力·解讀信息:材料用①②表示兩層。第一層介紹了清代邊疆治理的特點;第二層介紹了清代邊疆治理遇到的新問題及治理的特點·運用信息:①關鍵詞→繼承、創新和發展;②關鍵詞→俄國等覬覦中國邊疆;因俗而治核心價值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從維護國家統一角度培養家國情懷解答:新問題:外國(俄國)勢力的侵擾。特點:有繼承也有創新;因俗而治;恩威并用;設機構管轄。2.統治危機初顯材料康乾時期,國家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然而在盛世“光環”之下,我們應該看到康乾盛世的另一面①。權力不受監督,就容易滋生貪腐。和珅、王亶望都是這一時期巨貪的代表②。經濟發展區域不均衡,人口資源環境危機顯現,糧食供應問題越來越嚴重③。1796年至1804年,川楚陜甘豫五省白蓮教起義,清政府花費了巨額白銀才將其平定下去④。隨著閉關鎖國思想和重農抑商政策越來越深化,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越來越枯竭,而同期的英國工業革命正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地進行。此消彼長,清王朝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可避免地減弱了⑤。——摘編自唐博《深度探秘:康乾盛世的AB面》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康乾盛世”背后隱藏著何種危機。點撥?學業質量突出歷史解釋水平4:在探究“康乾盛世”背后隱藏著的危機時,能夠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嘗試驗證以往的說法或提出新的解釋。關鍵能力·解讀信息:材料整體上分為兩層。第一層①從整體上說明應該看到康乾盛世的另一面;第二層②③④⑤從不同角度說明了盛世下的危機表現·運用信息:②關鍵詞→滋生貪腐;③關鍵詞→人口資源環境危機;④關鍵詞→白蓮教起義;⑤關鍵詞→閉關鎖國思想和重農抑商政策,英國工業革命核心價值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從汲取歷史教訓角度培養家國情懷解答:危機:①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吏治腐敗。②人地矛盾突出。③大規模農民起義。④長期推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國際競爭力減弱。⑤英國進行工業革命,清王朝國際競爭力減弱。【闡釋史論】清朝中期社會危機出現的原因(1)經濟上: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土地兼并嚴重,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這是危機出現的重要原因。(2)政治上:君主專制加強,封建統治腐朽,吏治敗壞。(3)軍事上:軍隊裝備落后、軍隊腐敗等。(4)文化上:實行文字獄,科技發展受到制約。(5)對外關系上:實行閉關自守政策。(6)外部因素:歐美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迅速崛起,特別是工業革命后,歐美國家逐漸向工業化社會轉變,加快對外侵略擴張。命題研析?聚焦高考動向考點要求考題統計高頻視角清朝前期的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4年9考)2025年八省聯考:晉陜青寧卷·T6君主專制、奏折制度、基層治理、鄉約教化、攤丁入畝、疆域奠定、國家統一、“閉關鎖國”2024年浙江1月選考·T16,浙江6月選考·T4,北京卷·T5,重慶卷·T62023年北京卷·T5,遼寧卷·T52022年湖南卷·T5,海南卷·T5疆域的奠定和統治危機初顯(3年2考)2024年未考2023年重慶卷·T62022年浙江6月選考·T6研真題悟方法(2025·晉陜青寧適應性演練·T6)康熙時期,南鄭人朱英若捐資設立義渡,創建橋船會,其子朱之茂經營橋船會數十年,“南通北達,利濟行人”。乾隆年間,朱之茂得到官方旌表,其事跡被收入當地縣志。據此可知,當時 (
)A.宗族救助成為救濟主要形式
B.民間組織自發參與社會救助C.政府組織人力加強社會保障
D.樂善好施成為民間社會風尚【解題指導】練考題明方向考點一清朝前期君主專制的強化1.(2024·浙江1月選考·T16)康熙為人謹慎,在某項制度的實施過程中,他曾叮囑臣下“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折奏聞才好,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也向臣下保證“所批朱筆諭旨,皆出朕手,無代書之人”。這項制度 (
)A.使皇帝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B.使皇帝開始直接領導具體職能部門C.意在配合大規模的“改土歸流”D.不經其他中轉收發,杜絕宦官專權【解析】選A。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康熙年間開始實行奏折制度,它是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文書行政的一種方式,有利于皇帝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從而加強君主專制,A正確;材料未涉及皇帝開始直接領導具體職能部門的相關內容,表述不準確,排除B;改土歸流指的是廢除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實行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自雍正時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規模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排除C;清朝的奏折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與杜絕宦官專權無關,排除D。考點二明清時期的社會治理2.(2024·重慶卷·T6)明清時期,宋代女子吳妙靜的故事在嶺南地區廣為流傳。她最初僅因為出資修橋造福民眾而聞名,之后卻被地方官紳塑造為節孝雙全的人物,乃至成為當地女性的榜樣。可見當時 (
)A.理學滲透到基層社會B.婦女社會地位顯著提升C.公益事業進一步發展D.官紳階層思想趨于創新【解析】選A。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將吳妙靜塑造為節孝雙全的女性形象,成為地方社會重要的文化資源,仕宦對其形象進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強化人們對王朝統治的認同感,從而將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統一的中國文化之中,可見理學滲透到基層社會,A正確;社會地位是指政治、經濟地位,中國古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合伙經營協議合同
- 商業房房屋買賣合同
- 購銷合同奶粉
- 承包合同轉讓協議
- 合同違約民事起訴狀
- 資金投資合同協議
- 佛山二手房三方協議合同
- 監控工程轉包合同協議書
- 車行購車協議合同
- 供貨合同協議框架協議
- 大小便觀察與護理
- 2025年-重慶市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附答案
- 湖北省孝感市高新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數學期中考試試卷(含答案)
- 8.2 誠信經營 依法納稅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
- 領導帶班及24小時值班制度
- 具身智能機器人擴散策略Diffusion Policy環境安裝與運行
- 湖北省武漢市2024-2025學年高三2月調研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小學英語國測試卷
- 安徽省渦陽縣高爐小學-春暖花已開一起向未來-二年級下冊開學家長會【課件】
- 核電站設備采購合同
- 腫瘤患者的血栓預防及護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