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2013-201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2013-201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2013-201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2013-201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2013-201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州市相城區2013-201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七年級歷史試卷2014.06注意事項: 1.本試卷有4大題,共32小題,滿分50分,考試用時50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學號填寫在答題卷密封線內相應位置上。 3.答題必須寫在答題卷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題區域內的答案一律無效。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1.唐太宗認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人之所能不可兼備,棄其所短,取其所長。”根據這個用人原則,唐太宗任用的人才有①沈括 ②房玄齡 ③杜如晦 ④姚崇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歸納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蘇湖熟,天下足…蜀錦冠天下”等諺語可以歸納出宋元時期的主要特征是A.經濟重心的南移B.民族關系的發展C.政權的并立D.專制統治的加強3.詩歌是生動鮮活的歷史,它向人們描繪了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滄桑。下列詩句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黽猶藏萬家室。”②“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4.現今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一般采用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在古代科舉考試中,下列皇帝最早對考生采用面試方式的是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5.下列語句中,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是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③“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④“蘇湖熟,天下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土豪,我們做朋友吧”成為當今一種網絡流行語。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史稱“開元之治”的時代,他能夠顯擺的物件不可能有①富麗精美的唐三彩 ②美感別致的冰裂紋瓷器③大氣磅礴的《清明上河圖》 ④高古質樸的趙孟頫畫作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7.某中學生參加電視節目知識競賽,有一道關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題,他很難確定其中表述正確的選項,向你電話求助。你應幫他選擇A.南宋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B.北宋時,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C.南宋時,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D.唐朝時,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8.宋梅堯臣《水輪詠》的“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描述的是A.隋朝/灌溉工具/筒車 B.唐朝/灌溉工具/筒車C.隋朝/耕作工具/曲轅犁 D.唐朝/耕作工具/曲轅犁9.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A.軍機大臣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沒有任何地位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0.觀察下面三幅有關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圖片,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是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①③②11.某班四位同學撰寫了歷史小論文,其中論文標題出現史實錯誤的是A.《論文成公主對西藏地區的影響》 B.《趣談孔子的思想與和諧社會的創建》C.《從交子看北宋的商品經濟》 D.《論清代丞相與軍機大臣的權力制衡》12.《新唐書》載(太宗)謂房玄齡日:“……工商雜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當厚給以財,不可假以官,與賢者比肩立、同坐食也。”這反映唐太宗的主張是A.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B.嚴禁工商業者的技術發明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對高利潤的追求13.清代舊例:“凡內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結狀,限往返期,逾限者連坐…….過三年不歸者,不聽回籍。”這體現了清朝的政策是A.友好邦交 B.鼓勵貿易C.重農抑商D.閉關鎖國14.穿越時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臨安,在下列各項中,可以看到的有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 ②在“瓦子”里有人在說書,有人在看《三國演義》③有人在使用紙幣購物 ④人們在閱讀《紅樓夢》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5.“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反映的共同主題是A.民族團結 B.反抗侵略 C.社會變革 D.和平交往16.自古以來,西藏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實能有力證明的是①順治接見達賴五世,正式賜予“達賴喇嘛”的封號②康熙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③清政府規定,歷世達賴、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④1727年,清朝開始在西藏設立“伊犁將軍”⑤土爾扈特是藏族的一支,他們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17.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民族團結、民族友好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這一主題的是①鄭和下西洋 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③鑒真東渡日本 ④清朝設駐藏大臣,協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物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8.與右圖我國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相對應的朝代是A.秦朝B.西漢C.唐朝D.元朝19.17、18世紀,當歐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將人們引向光明時,東方的中國人正逐步被禁錮于“思想的牢籠”。“思想的牢籠”指的是A.焚書坑儒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八股取士、文字獄D.閉關鎖國20.2012年諾貝爾委員會給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頒獎詞是“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下列根據民間故事創作的描寫神魔鬼怪虛幻世界的長篇小說是A.水滸傳B.三國演義C.西游記D.紅樓夢二、判斷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題1分,共6分。正確的填A,錯誤的填B。)21.武則天的統治弘揚了貞觀之治,又為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22.“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日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洲。”根據詩歌內容,據此判斷作者生活的歷史時期應是南宋與遼、西夏對峙的時期。23.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24.清代杰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外國學者稱之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25.京杭大運河被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隋朝大運河共五段,其中流經今蘇州境內的一段屬于蘇州河。26.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繁榮與開放的朝代,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和文成公主入藏這些歷史事件體現了唐政府開放的對外政策。三、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27.唐朝時,日本派出大批▲來到中國學習唐朝文化;宋朝時,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置▲,加以管理。28.唐朝時出現的新式農具是▲和筒車;宋代從越南引進的▲在江南推廣。29.明朝設置的▲,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清朝設置的▲,標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四、材料解析與問答題(結合材料以及所學知識,根據設問,回答問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30.通過交往,不同特色的經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發展。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材料二:隋朝大運河圖材料三: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元代又開創了對外交通的新局面,達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極”的地步。明初,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空前繁榮,其中最為壯觀、影響最大的,要數15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什么地方?(1分)起到了什么積極作用?(1分)(2)讀材料二隋朝大運河圖,請寫出流經蘇州的那段運河名稱。(1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1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中國的對外交通發生了什么變化?(1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其變化的原因。(1分)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步輦圖》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材料二:元朝,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派遣官吏,征收賦稅,進行有效的統治,同時還加強對西藏、臺灣的管轄。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區與中央政府的聯系更加緊密,西藏喇嘛教首領五世達賴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隆重接見,被正式賜予“達賴喇嘛”封號。結合材料,依據所學知識回答:(1)根據材料一,寫出此圖作者是誰?(1分)圖中端坐中央的是何人?(1分)(2)根據材料指出西藏在哪個朝代正式受中央政府管轄?(1分)設什么機構管轄?(1分)(3)為有效管轄西藏事務,清朝還設置了什么官職?(1分)依據所學知識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結論?(1分)32.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思想的變化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明史.選舉志》材料二:清朝乾隆帝時,朝臣胡中藻的詩句有“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帝看了競說:“加‘濁’字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