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708-2024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規范(1 50000)_第1頁
DB23T 3708-2024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規范(1 50000)_第2頁
DB23T 3708-2024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規范(1 50000)_第3頁
DB23T 3708-2024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規范(1 50000)_第4頁
DB23T 3708-2024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規范(1 5000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06-13發布2024-07-12實施黑龍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I前言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體要求 25調查區劃分及工作量定額 35.1調查區劃分 35.2工作量定額 36設計書編寫與審查 46.1基本要求 46.2編寫提綱 46.3審查與變更 47調查內容 47.1基本要求 47.2孕災地質條件調查 47.3地質災害調查 67.4地質災害隱患調查 77.5歷史災害調查 87.6承災體調查 87.7農村切坡建房隱患調查 88基本調查方法 8 88.2遙感調查 98.3地面調查 98.4地球物理勘查 98.5工程地質鉆探 98.6山地工程 8.7測試與試驗 9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9.1基本要求 9.21:50000調查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9.31:10000重點調查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9.4單體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9.5地質災害風險管控 10成果編制與驗收 10.1圖件編制 10.2報告編制 10.3數據庫建設 10.4成果驗收 10.5資料歸檔 附錄A(資料性)地質災害調查新技術新方法及適用范圍 附錄B(規范性)規定符號圖示圖例 附錄C(資料性)設計書編寫提綱 附錄D(規范性)野外調查格式及調查表 20附錄E(規范性)地質災害分類 45附錄F(資料性)土的類型與結構 附錄G(資料性)巖體結構類型及劃分 附錄H(資料性)斜坡結構類型劃分方案 附錄I(資料性)巖石風化程度劃分及其判定 附錄J(資料性)遙感解譯和隱患識別方法 附錄K(資料性)巖土體測試項目及參數表 附錄L(資料性)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 附錄M(資料性)成果報告提綱 75附錄N(資料性)數據庫建庫報告提綱 77附錄0(資料性)附圖附件編制 參考文獻 1本文件規定了黑龍江省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1:50000)的總體要求、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GB/T4011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T50266工程巖體試驗方法GB50324凍土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A/T41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DZ/T0220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范DZ/T0261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調查規范(1:50000)DZ/T0269地質災害災情統計DZ/T0273地質資料匯交規范DZ/T0283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規范DZ/T0284地質災害排查規范DZ/T0438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規范(1:50000)DD2019-08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1:50000)JGJ118凍土地區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24.1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應按縣級行政單元進行部署,優先選擇地質災害發育密集、地質環境4.2調查區宜劃分為概查區、一般調查區及重點調查區。概查區主要以1:50000比例尺遙感調查為主;一般調查區按照1:50000比例尺開展孕災地質條件和承災體開展調查;重點調查區按1:10000比4.3調查區采取不平均布設網格方法,應結合承災體分布特征開展目標地質體調查。4.4應充分收集利用調查區和周邊地質災害、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巖土工程勘察等已有4.5遙感解譯應編制地質環境條件解譯圖和地質災害遙感解譯圖,在精度滿足要求的前提下,4.6野外調查工作宜采用數字化填圖方式,加強高分辨率光學影像、無人機遙感、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激光雷達測量(LiDAR)、地球物理勘探等技及使用范圍詳見附錄A。4.7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應以1:50000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為基礎,對缺少1:50000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的地區,應開展1:50000地質災害、工程地質綜合調查。4.8調查區應采用1:5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地質圖、遙感圖等作為工作底圖。重點調查區應采用1:1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地質圖、遙感圖等作為工作底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按斜坡單4.9野外調查定位上圖精度誤差應小于2mm,應勾繪出圖斑面積大于4mm2的地質災害和長度大于2mm的線狀地物;小于最小上圖精度的用規定符號表示,規定符號圖示圖例按照附錄B規定執行。4.11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流程圖詳見圖1。3第一階段調查準備第一階段調查準備資料收集遙感調查與隱患識別野外踏勘和重點調查區確定設計書編制與審批第二階段野外調查孕災地質條件調查、地質災害及隱患承災體調查核查、調查第三階段綜合研究與成果編制區劃圖第四階段成果評審及資料匯交圖件及說明書驗收成果報告驗報告治區劃圖5.1.1按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巖(土)體結構、人類工5.1.2根據地質災害所危及的范圍確定其危害對象,主要包括城鎮、交通道路、水利水電5.1.3調查區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和危害對象等級,按表1劃分重點調查區和一般調查區,其危害對象等級一級二級復雜程度復雜重點調查區重點調查區一般調查區中等重點調查區一般(或重點)調查區一般調查區一般(或重點)調查區一般調查區一般調查區4m組點概查區一般調查區不少于1不少于25不少于2重點調查區不少于156.1.1應在編制設計書之前充分了解調查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防災6.1.2應開展基于遙感和數字高程模型(DEM)數據分析的初步解譯和野外踏6.1.3設計書應做到目的任務明確、工作部署合理、依據充分、技術方法適用可行、經費預算合理、經費預算、組織管理、技術管理措施、預期6.3.1設計書由項目主管部門或受委托的有關部門或單位組織審查。通過審查的設計書由項目主管部在滿足調查精度要求的條件下兼顧其他調查內容。野外記錄內容及相關調查內容按照附錄7.1.2調查內容應按統一的標準進行分類,地質災害分類標準按照附錄E規定執行。7.2.1.1應結合數字高程模型(DEM)、遙感影像(RS)及地形條57.2.1.2應調查易形成地質災害的斷層崖、背斜山(谷)、向斜山(谷)、中山、低山、丘陵、階地、7.2.2.1應系統梳理區域地質資料,分析區域地遙感數據,初步解譯調查區內主要斷裂、褶皺、大型節理、裂隙等,分析其對地質災害7.2.2.3應選擇斷裂破碎帶、斷裂交匯帶、褶皺轉折端等對地質災害控制7.2.3.1對土體工程地質調查應包括:土體分布、成因類型、厚度及其與測試分析土體顆粒組成、礦物成分、密實度、含水率及滲透性等。土的類型與結構分類詳見附錄F。7.2.3.2對巖體工程地質調查應包括:地層巖性、巖層產狀、巖性組7.2.5.1應收集調查區歷史降雨記錄、多年平均7.2.5.2植被調查應結合遙感解7.2.6.1應調查切坡、加載、開挖、填方、振動、灌溉、排污、抽排地下水等人類工程活7.2.6.2應調查礦山開采、城鎮建設、重大工程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7.2.7.2應調查易崩易滑地層的分布區域7.2.7.3應調查分析易崩易滑地層可能形成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穩定性、影響范圍67.2.8.1應調查工程地質巖組易軟化、易壓縮、7.2.8.2應通過鉆探工程、山地工程等手段獲取7.2.8.3應評價受軟弱層控制的斜坡穩定性,分析7.2.9.1應調查巖體結構面類型、產狀、密度、延展性、張開度、粗糙度、充填物、交切7.2.9.2應劃分巖體結構類型,確定優勢結構面,分析巖體穩定性及發展趨勢,評價發生易產生地質災害的斜坡區(段)。7.2.10.2調查應以實地測量為主,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質災害隱患區(段)按照1:2000比例尺開展7.2.10.3應編制調查區斜坡結構類型分區圖。斜坡結構類型劃分詳見附錄H。標準詳見附錄I。7.2.11.2應調查風化層的分布、風化帶7.2.12.1應調查溝谷形態(縱、橫斷面特征)、規模、松散堆積物、溝谷內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7.3.1.1應調查滑坡的類型、規模、形態、活動狀態、運動形式、邊界條件、變形跡象及77.3.1.2應調查分析滑坡的誘發因素、分布規律、形成機理和成災性和危害性,提出治理措施建議。穩定性野外判別依據評價應按DZ/T0261相關規定執行。7.3.1.3滑坡核查、調查、測繪相關內容應按DZ/T0261的相關規定執行。滑坡勘查應按GB/T328647.3.2崩塌(危巖體)調查7.3.2.1應調查崩塌(危巖體)的類型、分布高程、規模、活動狀態、變形行跡及變形歷史、堆積體等;調查崩塌(危巖體)發生斜坡的地層巖性、巖體結構、軟弱層、節理裂隙、風化程度、地下水基本7.3.2.2應調查崩塌(危巖體)誘發因素、形成機理、成災模式、致災范圍等,圈定崩塌源和崩塌堆積區,分析崩落路徑,評價崩塌(危巖體)的穩定性、危險性和危害性。穩定性評價按照DZ/T0261的7.3.2.3崩塌(危巖體)調查、測繪其他相關要求應按DZ/T0261的相關規定執行。7.3.3.3泥石流調查、測繪其他相關內容按照DZ/T0261的相關規定執行,勘查要求可按DZ/T02207.3.4.1應調查地面塌陷區地層巖性、地質構造7.3.5.2應調查地裂縫的幾何特征、產狀、規模、變形跡象及變形7.3.6.2應調查分析地面沉降區面積、累計沉降量、沉降速率、地下水開采情況、地表開裂7.3.6.3其他相關內容宜按DZ/T0283要求執行。7.4.1應在調查分析孕災地質條件的基礎上,確定形成地質災害的主控因素,應用遙87.4.2應重點調查地質災害隱患所處區域微地貌、易崩易勘查相關內容按照DZ/T0261的相關規定執行。7.5.1以縣級行政單元為單位,開展歷史地質災害調查,主要包括災害基本信息、7.5.2年度歷史災害調查:調查1978年至今的年度地震發生水平、年度氣象要素、年度水文要素、年7.5.3歷史災害事件調查:調查1978年至今的年度災害事件的發生時間、影響范圍、7.5.4重大災害事件災情專項調查:調查1949年至今的年度重大災害事件的發生時間、影響范圍、致7.6.1調查區內應調查地質災害影響范圍內危害對象,等方式開展,調查內容詳見表3。針對調查區內大規模工程活動,應開展專題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1人員居住、工作或旅游等人員數量和人員結構23工業與民用建筑,道路交通,水利設施、生活設施、通信設施等財產457.6.2單體地質災害承災體調查應補充調查承災體的特征屬性信息,如人員的結構特征、房屋的建筑類型等。單體地質災害承災體調查詳見附錄D中表D.12。8.1.1應收集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防治及與地質災害相關的氣象、水文、98.1.2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初步分析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狀況、形成條件與誘發因素。8.1.3通過綜合分析,結合遙感解譯,進行預編圖。8.2.1宜根據調查區實際情況選擇遙感技術方法,分析地質災害類型、邊界育規律等,初步圈定地表變形區和地質災害隱患。地質災害遙感及隱患識別技術方法詳見附錄J。8.2.2在調查區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時應選用空間分辨率優于2m的多光譜遙感數據。在重點調查區應選用空間分辨率優于1m的多光譜或無人機遙感數據。8.2.3最新影像數據時效性不宜超過2年,云、雪等覆蓋率不宜大于5%,應選擇地震、強降雨等對地8.2.4應解譯出影像圖中圖斑面積大于4mm2的地質災害和長度大于2mm的線狀地物,小于解譯精度的應用規定符號表示。解譯的界線與影像誤差不應大于2mm。8.2.5應對識別出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野外核查,確認后統一納入精度要求的承災體可解譯后再現場核實。遙感解譯及野外核查應按附錄D中表D.1填寫相關內容。8.3.1孕災地質條件調查宜采用追索法及穿越法,應按照調查精度要求布設調查線路和控制點,查明8.3.2對重大、典型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應開展不小于1:2000比例尺的工程地質測繪,對泥石流、地面沉降嚴重區應開展不小于1:10000比例尺的工程地質測繪。應對典型斜坡開展1:20008.3.3在野外調查過程中,原則上滑坡調查點定在滑坡后緣中部,泥石流調查點定在堆積扇扇頂,崩塌(危巖體)調查點定在崩塌(危巖體)前緣,地面塌陷調查點定在塌陷坑的周緣,地面沉降調查點定在地面沉降中心,地裂縫調查點定在裂縫位移最大區(段)。8.4.1應重點布設在典型斜坡區(段)、地質災害隱患點、崩塌(危巖體)源區、地面塌陷區、泥石流堆積扇、采空區等位置,結合測區地形地物條件,合理布置物探測線,重點探測工程斜坡結構類型、基覆界面、軟弱層、風化程度、塌陷坑、地下空洞、地下水位、節理裂隙、滑面(帶)8.4.2勘查剖面方向應按垂直探測對象的總體走向或沿著地質災害8.4.4探測深度應大于地質災害厚度、基覆界面深度、裂縫深度、塌陷坑深度、地下水埋深、軟弱層8.4.5地球物理勘查工作應在工程地質鉆探之前進行,成果應結合鉆探成果進行驗證和二次解釋,提8.4.6地球物理勘查成果報告應論述工作方法、地質體的地球物理8.4.7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選擇應按DZ/T0261的相關規定執行。8.5.1鉆探工作量應重點布設在具有代表性的斜坡體、工程地質區(段)及地質災害隱患點上。8.5.2鉆探應以揭露地質結構為目的,重點揭露控制性結構面、軟弱層、潛在滑面(帶)、覆蓋層、8.5.3鉆孔編錄應按鉆進回次逐次記錄,鉆孔地質編錄應按統一表格記錄。8.5.4巖心采取率不應低于80%,鉆孔深度應穿過目標層位3m~5m。8.5.5巖心的地質編錄應重點描述8.5.6鉆孔竣工后,應及時提交鉆孔柱狀圖和剖面圖、鉆孔施工設計書、開孔終孔通知書、鉆探8.5.7鉆孔驗收后,對不需保留的鉆孔宜進行封孔處理。8.5.9鉆探其他要求按照GB50021規定執行。8.6.1山地工程應以探槽和淺井為主,調查探測對象的規模、邊界、物質組成、形成條件等,獲取現8.6.2山地工程應布置在重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勘查點及重點測繪區(段)等。8.6.3探槽、淺井的深度應根據調查需要和施工安制作比例尺為1:20~1:100的展示圖或剖面圖。8.6.4應提交地質編錄圖表、施工小結、照片集等;宜提交重要地段施工記錄(支護、變形情況、地下水排水措施等)、取樣記錄等。8.7.3室內試驗可用于測試巖土體物質成分及物理力學性質等。巖土體測試項目及參數詳見附錄K。8.7.4巖土體原位測試和室內試驗應按GB/T50123和GB/T50266規定執行。9.1.1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評價方法詳見附9.1.2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應在易發性、危險性、易損性評價基礎上,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四個等9.1.3調查區承災體易損性宜按半定量的方法確定,單體地質災9.1.4應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9.1.5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結果應實地核查,對區劃邊界、風險等級、異常區等進行9.21:50000調查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9.2.1地質災害易發性應采用統計模型方法(信息量、證據權、層次分析法等)進行評價,以孕災地9.2.2應在易發性評價基礎上,以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為評價指標,評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地9.2.3應分別評估人員和基礎設9.2.4將危險性和易損性評價結果疊加運算,形成風險評價與區劃結果。9.31:10000重點調查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9.3.1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以斜坡單元開展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9.3.2在易發性評價的基礎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應結合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降雨工況或基本地震、多遇地震、罕遇地震工況,分別進行地質面沉降預測速率等因素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劃分為極高、高、中9.3.4將危險性和易損性評價結果疊加運算,形成風險評價結果,劃分地質災害風險區(段)。9.4.1應對單體地質災害調查點進行定性評價,確定風險等級。評價方法詳見附錄L.4。9.4.3在單體承災體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災害體潛在影響范9.4.4將危險性和易損性評價結果疊加運算,確定單體地質災害勘查點風險等級。9.5.11:50000調查區風險區劃結果應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依據,原則上極高風險區不應開展大9.5.21:10000重點調查區應編制地質災害風險管控建議圖件,對風險等級為極高和高的區(段),9.5.3地質災害風險等級為中和低的區(段),開發利用時應符合7.6.1的規定,并提出相應的風險10.1.1在分析研究已有成果和最新調查資料的基礎上編制圖件,坐標系應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險區劃圖和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圖等,其比例尺應不小于1:50000,重點調查區比例尺應不小于1:10000。10.2.1成果報告應按照縣級行政單元編制,綜合反10.2.2結合調查區防災減災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出a)數據庫建設以GIS平臺為基礎,統一b)數據庫建設應包含地質災害調查全過程;d)應編制數據庫建設報告,其編寫提綱詳見附錄N;e)數據庫中提交的附圖附件應全面,詳見附錄0。10.4.1.1應以項目設計書、設計審查意見書、項目任務書(或合同書)、任務變更和工作調整批復意見書、有關標準規范為依據。10.4.1.2應完成設計規定的野外工作并保證原始資料齊全、準確。原始資料應已經進行整理,并完成質量檢查和編目造冊。10.4.1.3應提供調查信息化數據、原始圖件、測量數據記錄、勘查編錄資料、樣品分析測試結果、物探和遙感解譯等野外資料,并提供質量檢查記錄和野外工作總結報告。10.4.1.4應按照不少于工作量3%的比例,對野外調查點、物探點、測繪點、測試點、取樣點等進行抽樣檢查和野外現場檢查。10.4.1.5應按照不少于工作量30%的比例,對鉆孔、槽探等山地工程工作情況進行檢查。10.4.1.6應開展分區結果與實際情況的一致性檢驗,分析可靠性、準確性和數據質量,形成野外驗收10.4.2數據庫驗收應檢查數據質量和可靠性,重點檢查各類空間數據庫內容的精度與質量。應在成果報告評審前完成野外調查數據庫驗收,形成調查數據庫驗收意見書。10.4.3報告評審成果報告評審時應提供項目任務書、項目設計書及審查意見、野外驗收意見、數據庫驗收意見、數據庫驗收意見、成果報告和圖件等相關資料。10.5資料歸檔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中形成的地質資料,均應整理立卷歸檔,資料歸檔按DA/T41要求執行。(資料性)地質災害調查新技術新方法及適用范圍地質災害調查新技術新方法及適用范圍詳見表A.1。表A.1地質災害調查新技術新方法及適用范圍經濟、技術特點復圖像對,根據干涉圖的響,可全天時、全天覆蓋的地區高形信息(DSM),有效識別山體蔽性災害植被類型影響設備較為輕便,數據無人機航拍區域進行高空拍攝獲取高清晰、大比例受地形影響較小,需要較好的氣象條件設備小型輕便,數據處理簡單,資料直觀,成本低受地形影響較小,需要較好的氣象條件設備較為輕便,數據高機載紅外探測收集外界紅外輻射進而聚集到紅外傳感器上,探響,需要較好的氣象設備較為輕便,數據原理與LiDAR類似,利用信息獲取高精度、大比例據植被類型影響設備小型輕便,數據原理與InSAR類似,利用形變信息勢,適用于隱患核查、波影響資料直觀,成本較高(規范性)規定符號圖示圖例規定符號圖示圖例詳見表B.1~表B.4。表B.1地質災害點調查類型圖示圖例圖例地質災害調查點地質災害測繪點地質災害勘查點△地質災害遙感解譯點孕災地質條件點地質環境遙感解譯點巖土體、水體采樣點表B.2地質災害類型、規模、相關特征要素及評價區劃規定符號圖示圖例實體勾繪圖示圖例高中低高中低月可可可兩司兩兩地面塌陷66注:圖例色號與表B.3中風險等級色號相同。等級圖示圖例RGBCMYK易發性高00中70低60非00000高70中040低00001高50中000低0防治重點防治區00次重點防治區080一般防治區900點類型圖示圖例近期防治點近中期防治點中遠期防治點遠避群排工專業監測專警(資料性)包括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震、水第二節地質災害現狀第二節總體工作部署分節論述適合于調查區并將采用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不同比例尺地質災害風險第一節組織管理措施第二節人員組成及分工第二節技術保證措施第三節安全及保密措施預期成果:包括調查報告、專題研究報告、數據庫、成果圖件、圖冊表冊等。成果應用轉化及服務產品:服務于調查區防災減災工作和社會公眾防災避險的通俗性報告、圖件等。設計書應提交的附(插)圖包括:調查區交通位置圖,工作部署圖、地質災害現狀分布圖、地質災害遙感解譯圖等。(規范性)野外調查格式及調查表野外記錄內容及相關調查表格詳見表D.1~D.14。表D.1遙感解譯點信息表自然地理位置黑龍江省市縣(市、區)鄉(鎮)村組面積(m2)遙感影像規模(m3)解譯點口滑坡口崩塌口泥石流口地面塌陷口地裂縫口地面沉降口地形地貌口地質構造口斜坡結構口地層巖性口土地利用口人類工程活動結果結果照片核查與否審核人項目負責:解譯人:驗證人:解譯單位:驗證時間:日期地點路線編號調查路線人員路線小結表D.3一般觀測點記錄表黑龍江省市縣(市、區)鄉(鎮)村組坐標點類型災害點野外編號災害點名稱點描述素描圖或示意圖圖例2表D.4孕災地質條件調查表注:主要用于區域代表性斜坡結構類型、活動構造、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黑龍江省市縣(市、區)鄉(鎮)村組點類型斜坡坡向傾向(°)傾角(°)傾向(°)傾角(°)斷層孕災地質條件特征描述基礎地質環境條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等。)地、溝谷、沖積扇等,微地貌組合特征、相對時代及其演化歷史;人工地貌形態、規模及其穩定性。)地質構造:(斷裂主斷面的產狀、性質、斷距(垂直、視垂直),斷層兩側巖層時代與產狀,巖石變形情對災害的控制描述。)易崩易滑地層控災作用。)地表水與地下水:(地表水體發育情況,河流的洪水位、枯水位、流量等,相對河流的的井、泉、濕地類型,含水層、隔水層特征等,地表水、地下水對地質災害的影響。)D.4孕災地質條件調查表(續)孕災地質(條件特征描述旱地、水田、草地、灌木、森林、裸地、建設用地、工礦企業用地等及其與地質災害的關系。)質災害的影響程度。)潰決等。)現象素描或(示意圖圖例8調查編號黑龍江省市縣(市、區)鄉(鎮)村組滑體類型口土質斜坡(口黏性土類斜坡口碎石類斜坡口黃土類斜坡)口巖質斜坡(口順向坡口斜向坡口橫向坡口逆向坡口近水平層狀坡口塊狀結構斜坡)(潛在)滑面類型口穩定活動狀態滑動時間傾向(°)傾角(°)傾向(°)傾角(°)斷層主滑方向實體勾繪口是口否長寬面積mmmmm(人)(萬元)災情等級(人)(萬元)險情等級表D.5滑坡及隱患調查表(續)防治措施防治類型防治措施建議遙感解譯點勘查點測繪點防災預案/群測群防點地質環境條件滑坡基本特征滑體巖性、厚度、結構,滑面及滑帶形態、巖性、產狀等冒滲混水等。)穩定性分析等。)危害程度對基礎設施的破壞方式,潛在威脅對象及可能的損失。)平面圖和剖面圖 568表D.6崩塌(危巖體)調查表調查編號黑龍江省市縣(市)鄉村組口土質斜坡(口黏性土類斜坡口碎石類斜坡口黃土類斜坡)口巖質斜坡(口順向坡口斜向坡口橫向坡口逆向坡口近水平層狀坡口塊狀結構斜坡)崩塌類型面類型口穩定活動狀態口休止階段時間主崩方向最大落差最大水平位移崩塌源面積崩塌源體積mmmmm傾向(。)傾角(。)傾向(。)傾角(。)斷層堆積體平均厚度堆積體面積堆積體體積mm(人)(萬元)災情等級(人)(萬元)險情等級口鐵路m口水庫座口電站座口輸電線路m口通訊設施座表D.6崩塌(危巖體)調查表(續)防治措施防治類型防治措施建議遙感解譯點勘查點測繪點防災預案/群測群防點地質環境條件崩塌(危巖體)基本特征穩定性等。)崩塌路徑區:(路徑區斜坡幾何形態、地層巖性、植被發育情況;是否有建筑設施等。)穩定性分析(不同概率降雨、地震或人工擾動情況下特定規模崩塌穩定性分析。)危害程度(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情況;崩塌影響范圍內的人員、財產、設施等情況及可能的成災模式。)表D.6崩塌(危巖體)調查表(續)平面圖和剖面圖圖例[8圖例45678記錄:校核:項目負責:調查編號黑龍江省市縣(市、區)鄉(鎮)村組口泥流高程溝口m溝長m水源類型m扇頂至扇緣主軸坡降(‰)扇面發展趨勢扇寬擴散角(°)離(m)土地利用情況(%)陡坡耕地規模等級口特大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實體勾匯(人)(萬元)災情等級(人)(萬元)險情等級防治措施防治類型防治措施建議遙感解譯點勘查點測繪點防災預案/群測群防點泥石流溝(己有造成損失情況及破壞方式,沖擊、淤埋、淹沒;未來可能造成損失的范圍、破壞的方式。)說明泥石流綜合評判1.不良地質現象2.補給段長度比(%)4.主溝縱坡(‰)5.新構造影響6.植被覆蓋率(%)7.沖淤變幅(m)±10.山坡坡度11.溝槽橫斷面口V型谷(谷中谷、U型谷)12.松散物平均厚13.流域面積(km2)14.相對高差(m)15.堵塞程度123456789總分易發程度口極易發口易發口輕度易發口不易發口發展期口活躍期口衰退期口停歇或終止期示意圖:ll圖例1345[7[8記錄:校核:項目負責:填表日期:年月日表D.8泥石流評分參考表序號極易發(A)得分中等易發(B)得分輕度易發(C)得分不易發生(D)得分1土流失(自然和力侵蝕嚴重,多育育,多淺層滑坡蓋,沖溝發育無崩塌、滑坡、微12長度比(%)813偏移受迫偏移7149615區域構造影響強抬升區,6級以上地震區9級地震區,有中斷層75響小或無影響1697517變幅(m)86418巖性影響6軟硬相間5育的硬巖419量(10°m3/km2)65416541斷面型谷5431平均厚度(m)5431流域面積(km2)543143314中等321注:建議根據得分劃分為極易發(116~130),易發(87~115),輕度易發(44~86),不易發(15~43黑龍江省市縣(市、區)鄉(鎮)村組塌陷成因口巖溶型塌陷口土洞型塌陷口冒頂型塌陷口其他:口巖石口土體口碎屑口復合口趨增強口趨減弱口停止口其他:口定向擴展口周緣擴展口深度加大口無擴展空間塌陷時間口不詳口巨型口特大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口礦產資源開發口其他:m個塌陷坑群延伸長軸方向塌陷坑群影響范圍度度度塌陷坑最大陷落體積。mmmⅢ伴生群縫影響范圍(人)(萬元)(人)(萬元)災情等級險情等級遙感解譯點勘查點測繪點防災預案/群測群防點地面塌陷主要對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及組合關系、地質構造、植被及土地利用、人類工程活動等進行描空間展布特征、規模,變形跡象及變形歷史等質構造、開采邊界、工作面推進方向等的關系。)形的特征值;分析建筑物變形情況、塌陷坑的處理措施等。)在不同降雨、地震、干旱或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情況下特定規模塌陷發生的可能性分析。能性。 圖例2 圖例237黑龍江省市縣(市、區)鄉(鎮)村組經度:緯度:"口人工口自然式口走向擴展延伸口其他:_發生時間口不詳口巨型口特大型口大型口中型口小型口其他:裂縫延伸m條裂縫群延伸長軸方向影響范圍影響范圍(兩側寬度)ⅢmⅢmmm縫排列口平行口斜列口環圍口雜亂無章性質口拉張口平移口下錯口逆沖口其他:育部位口古河道上方口黃土濕陷區口基底起伏處口地下缺陷(人)(萬元)(人)(萬元)災情等級險情等級遙感解譯點勘查點測繪點防災預案/群測群防點件山坡、山腳或平原土坎的走向關系。)分析建筑物變形情況、裂縫的處理措施等。)在不同降雨、地震、干旱或人類工程活動等情況下特定規模地裂縫發生的可能性分析。范國內的人員、財產、設施等的可能損失及成災模式分平面圖記錄:表D.11地面沉降調查表調查編號發生時間口不詳沉降區面積(km2)累計沉降量(mm)近3年內平均沉降量(mm)厚度(m)結構空間變化規律年開采量(m3/a)年補給量(m3/a)地下水埋深(m)年水位變化幅度(m)引發沉降原因發展趨勢死亡人數(人)(萬元)威脅人數(人)威脅損失(萬元)災情等級險情等級主要危害及造成損失治理措施遙感解譯點勘查點測繪點防災預案/群測群防點平面圖表D.12單體地質災害(勘查點)承災體調查表調查時間災害名稱經度"地點黑龍江省市縣(市、區)鄉(鎮)村組人口總人口(戶、人)口0-14歲人口15-59歲人□60歲及以上人結構類型總建筑面積(m2)最大樓層數(層)總價值(萬元)常住人口(人)類型總長度(m)總價值(萬元)(車/h)口輸水線路m口油氣線路m總價值(萬元)表D.13農村切坡建房隱患調查表點位名稱黑龍江省市縣(市、區)鄉(鎮)村組ot口巖質口土質口土、巖復合口土質斜坡(口黏性土類斜坡口碎石類斜坡)口塊狀結構斜坡)mmⅢ曾發生過災害時間人員傷亡和死亡失蹤(人):財產損失(萬元):已采取措施發展趨勢口分散農戶口聚居農戶財產(萬元):防治措施建議口其他:記錄:校核:項目負責:表D.13農村切坡建房隱患調查表(續)照片(全特征等)注:調查編號:共13位,6位行政區編碼+2位類型碼(15)+5位順序號;點位名稱:××小區(安置點或農戶)切坡建房隱患記錄:校核:項目負責:填表日期:年月日本 統一編號起點高程(m)剖面線總方向圖幅名終點高程(m)黑龍江省市縣(市、區)鄉(鎮)村組測點距離(m)方向(樣品照片等)問距(規范性)地質災害分類E.1.1根據物質組成、滑面與巖層面關系、滑體厚度、始滑部位及運移形式、誘發因素和形成年代,可按表E.1分類。表E.1滑坡分類表名稱類別特征說明滑面與巖層面關系沿層面滑動的滑坡,發生在巖層傾向與坡向一致,且傾角滑動面與巖層面相切,常沿傾向山外的一組軟弱結構面發生,多分布在逆向中層滑坡復合式滑坡由施工開挖、建筑物加載和水庫蓄水等工程活動引起的滑坡自然滑坡由自然地質作用產生的滑坡E.1.2根據滑坡滑體體積的規模,可按表E.2分類。表E.2滑坡滑體體積分類規模等級巨型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E.1.3根據滑體變形發展過程中的運動速度,可按表E.3分類。表E.3按照運動速度對滑坡分類災害破壞力巨大,地表建筑完全毀滅,滑體的沖高速滑坡中速滑坡距離坡腳一定距離的固定建筑能夠幸免;位于滑體上部的如果滑動時間較短并且滑坡邊緣的運動分布于廣泛型維修措施,道路與固定建筑可以得到保留一些永久建筑未產生破壞,即使因滑動產生破壞也是可以修復的發生在土體中的崩塌,也稱為土崩發生在巖體中的崩塌,也稱為巖崩自然動力型崩塌由降雨、沖蝕、風化剝蝕、地震等自然作用形成的崩塌由工程擾動、爆破、人工加載等人為作用形成的崩塌E.2.2根據形成機理,可按表黃土、直立或傾坡內的巖層多為軟硬相間的巖層多見于軟硬相間的巖層多為垂直節理,陡傾上部為垂直節理,下多為風化裂隙和垂直拉張裂隙垂直裂隙發育,通常無傾向臨空的陡坡通常大于55°陡坡主要受傾覆力矩作用滑移面主要受剪切力下部軟巖受垂直擠壓自重引起的剪切力起始運動移、傾倒下錯,墜落示意圖E.2.3根據崩塌(含危巖體)的規模等級,可按表E.6分類。表E.6崩塌(含危巖體)的規模分類巨型崩塌大型崩塌中型崩塌小型崩塌體積V(萬m3)E.2.4根據危巖體頂端距離陡崖坡腳高差大小,可按表E.7分類。高位危巖中位危巖高差H(m)E.3泥石流水源類型由暴雨因素激發形成的泥石流由水庫、湖泊等潰決因素激發形成的泥石流由冰、雪消融水流激發形成的泥石流由泉水因素激發形成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或狹長條形,溝谷地形,溝長坡緩,規模大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狀,無明顯流通區,形成區與堆積區直接相連,溝短坡陡,規模小由細粒徑土組成,偶夾砂礫,黏度大,顆粒均勻由土、砂、石混雜組成,顆粒差異較大由砂、石組成,粒徑大,堆積物分選性強固體物質提供固體物質主要由滑坡堆積物組成固體物質主要由崩塌堆積物組成固體物質主要由溝床堆積物侵蝕提供固體物質主要由坡面或沖溝侵蝕提供流體性質山體破碎不穩,日益發展,淤積速度遞增,規模小旺盛期泥石流1次/a≤n<10次/a中頻泥石流E.3.2根據泥石流堆積物體積,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堆積物體積V(萬m3)巖溶地面塌陷巖溶地區由于隱伏下部巖溶洞穴擴大而致頂板巖體塌陷或上覆巖土層的頂作用下失去平衡產生下沉或塌陷而引發的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地下采掘活動形成的采空區,其上方巖土體失去支撐,引發的地面塌陷其他地面塌陷由于自然作用(如水流入滲、水位漲落、重力作用、地震作用等)引起的地面塌陷;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與氣體資源引起的抽汲型地面塌陷E.4.2根據地面塌陷的規模,可按表E.1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塌陷變形面積S(km2)表E.12基于主導因素的地面沉降分類由于欠固結土層壓密固結而引起的地面下沉,如土體自然固結作用形成的地面沉降;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液體與氣體資源引起的抽汲型地面沉降;由于重大建筑及蓄水密下沉引起的荷載型地面沉降;由大型機械、機動車及爆破等引起的地面非土體固結(壓密)型由于自然作用形成的地面沉降,如構造活動型地面沉降、海面上升型地面沉降、地震型地面沉降、火山型地面沉降、凍融蒸發型地面沉降等;由于采掘地下礦藏形成巨型地面沉降中型地面沉降小型地面沉降沉降面積S(km2)累計沉降量h(m)注:沉降面積和累計沉降量任一個界限值只要達到上一等級的下限即定為上一等級類型。非構造型以人類工程活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油氣資源及水資源引起地面沉降過程中的巖土體開裂而形成的不均勻沉降地裂縫;地下工程開發與采掘活動形成的地裂縫,如采空區塌陷地裂縫;由荷載等附加作用以及動荷載附加作用致使地基土發生變形集中形成地面負重下沉地裂縫;由自然外營力作特殊土變形形成的地裂縫,如膨脹土因脹縮作用形成的地裂縫、黃土裂縫、凍土因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裂縫、鹽丘因鹽脹作用形成的地裂縫、構造型以自然內營力由地震活動作用產生的地裂縫;由斷層運動作用引起的地裂縫和蠕滑地裂縫等巨型地裂縫中型地裂縫累計長度L(m)地質災害等級界限值只要達到上一等級的下限即定為上一等級災害,一次災害事件造成的傷亡人災情等級大型中型小型死亡人數n(人)直接經濟損失S(萬元)險情等級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直接威脅人數n(人)潛在經濟損失S(萬元)(資料性)土的類型與結構F.1根據地質成因,可劃分為殘積土、坡積土、洪積土、沖積土、淤積土、冰積土和風積土等。F.2根據土的顆粒組成分析結果和塑性指數,可將土分為: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等四大類型,并可進一步細分,詳見表F.1。表F.1土的顆粒組成分類漂石(塊石)卵石(碎石)圓礫(角礫)中砂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質量不超注:定名時應根據顆粒級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確定。F.3土層的結構類型劃分如下:a)當土層厚度大于0.5m時,宜單獨分層。對同一土層中相間呈韻律沉積,當薄層與厚層的厚度比大于1/3時,宜定為“互層”;厚度比為1/10~1/3時,宜定為“夾層”;夾層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層,且多次出現時,宜定為“夾薄層”。b)根據土層中黏性土層、砂土層、碎石土層的組合情況,劃分土層結構類型:單層結構、雙層結構、多層結構。1)單層結構:土層由一種類型的土組成,常見的有砂土、粉質黏土、黏土;2)雙層結構:土層分上下兩層并由不同類型的土組成,從上到下常見的有“黏性土~砂土”、“砂土~黏性土”;3)多層結構:土層由三層以上不同類型土組成,從上到下常見的有“黏性土~黏性土砂土互層~黏性土”。(資料性)巖體結構類型及劃分巖體結構類型劃分,詳見表G.1。表G.1巖體結構類型劃分結構結構面少,一般不超過3組,延或含少量碎屑巨型塊狀結構面一般2組~3組,裂隙延續定結合力受構造破壞或較輕的中厚層差,有時也有軟弱夾層或層間錯動差薄層狀結構厚度小于30cm,在構造作用下發生強烈褶曲和層間層、層間錯動和小斷層不時出現,一般發育于脆硬巖層中,結以規模不大的結構面為主,但組填充或充填少量碎屑形狀不規則,但菱角顯著以層面、軟弱夾層和層間錯動面以碎塊狀、板狀、短交切塊,形狀多種,不規則裂隙和節理很發達,無規則巖屑、碎片、碎塊、(資料性)d)IV:巖土復合斜坡,下部為基巖,上覆松散堆積物b)Ⅱ類巖質斜坡可根據基巖層面傾向與地形坡向組合關系進一步劃分為以下6個亞類:1)順向坡:巖層傾向與坡向夾角<30°的斜坡類型;2)斜向坡:巖層傾向與坡向交角在30°~60°、120°~150°的斜坡類型;3)橫向坡:巖層傾向與坡向交角在60°~120°的斜坡類型;4)逆向坡:巖層傾向與坡向交角在150°~180°的斜坡類型;5)近水平層狀坡:巖層傾角<5°的斜坡類型;6)塊狀結構斜坡:沒有明顯的層理構(資料性)巖石風化程度劃分及其判定巖石風化程度劃分及其判定,詳見表I.1。表1.1巖石風化程度劃分表組織結構已完全破壞,呈松散狀或僅外觀保持原除石英晶粒外,的斷口中心尚保持原外觀具原巖組織結構,布,疏松易碎;疏松物質與堅硬塊體混雜易風化礦物均已著減弱,單塊為新發啞聲保持新鮮巖石特點物質沿節理裂隙面出弱,單塊為新鮮巖隙有風化現象,無疏松物質錳質乎不變,力學強度略有減弱(資料性)區域性地質災害隱患識別應根據監測對象特點,結合監測區SAR數據接收情況,選擇采用空間分辨率優于2m的國產衛星遙感影像及相關專題產品數據。擬采用的相關專題產品數據包充分利用現有地質災害調查、山地丘陵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等數據成果,綜合分析地陰影、疊掩、水體、平坦地區和人類工程活J.2.5野外核查(資料性)試驗項目比重G液限OL、塑限Op、土的縮限On單位:百分比(%)砂的相對密度D.單位:g/cm3干密度單p。單位:g/cm3承載比CBR單位:百分比(%)回彈模量試驗回彈模量E。單位:kPa滲透系數k單位:cm/s固結試驗孔隙比e、壓縮系數a。(MPa?1)、壓縮模量E。(MPa)、體積壓縮系數m(MPa1)、壓縮指數C,和回彈指數C、固結系數C(cm2/s)、回彈模量E(MPa)內摩擦角φm(°)、黏聚力cm(kPa)、有效內摩擦角φ'(°)、有效黏聚力c(kPa)、總應力內摩擦角φcm(°)、總應力黏聚力cu(kPa)凍土密度pr單位:g/cm3凍結溫度T單位:℃未凍含水率0。單位:百分比(%)凍土導熱系數λ(W/(mK))凍脹率η單位:百分比〈%)融沉系數α?、融化壓縮系數αe單位:MPa1試驗項目含水率@單位:百分比(%)顆粒密度p。單位:g/cm3塊體密度p。單位:g/cm3吸水率試驗吸水率0。單位:百分比(%)巖石軸向自由膨脹率V、巖石徑向自由膨脹率Vo率V單位:百分比(%)巖石二次循環耐崩解性指數Ia2單位:百分比(%)巖石凍融質量損失率M單位:百分比(%)巖石平均彈性模量E(MPa)、平均泊松比μav、割線彈性模量E?(MPa)、泊松比μ?o點荷載強度試驗(資料性)a)建立系統層級結構時它又受上一層次因子的支配,形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的遞2)指標層:把影響地質災害的孕災地質條件因素歸為m個主要方面,并列出評價的基本指3)評價因子層:根據評價指標,將上述地質環境因子進一步細分n個二級評價因子。對于各評價因子,運用T.L.Sattyl—9標度(詳見公式L.1),兩兩比較得到判斷矩陣P。判斷矩陣表L.1層次分析法的判斷矩陣標志及其含義13579因素與比較得到判斷Xu,則因素與i比較的判斷X?=1/X………5)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n——判斷矩陣階數;W;——第i個特征向量。6)一致性和隨機性檢驗由于客觀事物的復雜及對事物認識的片面性,構造的判斷矩陣不一定是一致性矩陣(也不強求是一致性矩陣),但當偏離一致性過大時,會導致一些問題的產生。因此得到后,還需進行一致性和隨機性檢驗。檢驗公式為:C.I——一致性指標;n——矩陣階數;R.I——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C.R——隨機一致性比率。只有當C.R<0.10時,判斷矩陣才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所獲取值才是合理的。L.1.1.1.2信息量模型地質災害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信息量模型反映了一定地質環境下最易致災因素及其細分區間的組合;具體是通過特定評價單元內某種因素作用下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與區域地質災害發生頻率相比較實現的。對應某種因素特定狀態下的地質災害信息量可用公式(L.9):IAj→B——對應因素A、j狀態(或區間)下地質災害B發生的信息量;N;——對應因素A、j狀態(或區間)下地質災害分布的單元數;N——因素A、j狀態(或區間)分布的單元數;S——為調查區單元總數。當IAj→B>0時,反映了對應因素A、j狀態(或區間)下地質災害發生傾向的信息量較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較大,或者說利于地質災害發生;當IAj→B<0時,表明因素A、j狀態(或區間)條件下,不利于地質災害發生;當IAj→B=0時,表明因素A、j狀態(或區間)不提供有關地質災害發生與否的任何信息,即因素A、j狀態(或區間)可以剔除掉,排除其作為地質災害預測因子。由于每個評價單元受眾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各因素又存在若干狀態,各狀態因素組合條件下地質災害發生的總信息量可用公式(L.10)確定:I——對應特定單元地質災害發生的總信息量,指示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可作為地質災害易N;——對應特定因素、第狀態(或區間)條件下的地質災害面積或地質災害點數;Si——對應特定因素、第i狀態(或區間)的分布面積;N——調查區地質災害總面積或總地質災害點數;S——調查區總面積。L.1.1.1.3證據權模型證據權模型通過對與地質災害形成相關的影響因素的權重指數進行疊加分析,開展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其中,每種影響因素都被視為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的證據因子,各證據因子對地質災害易發性的貢獻由該因子的權重值來表征。一般將各證據因子圖層網格化為不連續的二值化圖層:1代表因子對災害發生的證據存在;0代表不存在。通過證據權模型給出該二值化的證據因子圖層的權重,最終疊加多元圖層,實現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證據權法的分析流程如下:a)權重計算計算每一個證據因子的權重,首先要把整個調查區柵格化;利用條件概率計算證據因子圖層所有單元對地質災害發生的貢獻權重。假設調查區被劃分成面積相等的T個單元,其中D為地質災害單元數,D為非地質災害單元數。對于該證據因子,B/D和B/D分別表示證據因子在地質災害單元和非地質災害單元內存在的單元數,B/D和B/D分別表示證據因子在地質災害單元和非地質災害單元內不存在的單元數。其權重定義為:式中:W+——證據因子存在區的權重值;W-——證據因子不存在區的權重值。證據因子權重由落入特定證據因子圖層的災點數和全部災點數之比與證據因子圖層面積和調查區總面積之比的比值決定。證據因子和災點正相關表示為W+>0,W-<0,負相關為W+<0,W-<0,不相關時權重為0。對于原始數據缺失區域,其權重值為0。相對系數C=W+-W-,用來度量證據圖層和地質災害之間的相關性大小。b)證據綜合在上述權重值計算及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證據層的優選,選擇權重值較大、與地質災害關系密切的證據層,剔除權重值較小、與地質災害關系不密切的證據層;進一步進行證據因子相對災點的條件獨立性檢驗,剔除地質災害權重值相對較小而與其他證據因子相關性大的證據層。對最終篩選出的n個關于地質災害點條件獨立的證據因子,根據貝葉斯法則,研究區任一單元K為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即對數后驗概率可表示如下:式中:0——是指概率,0(D)=D/(T-D);D——存在地質災害的單元網格數;Bi——代表第i個證據層;K(i)——在第i個證據因子層存在時是+,不存在時是-;Wi——第i個證據因子存在或不存在的權重。最后計算后驗概率:P=0/I+0=exp(F)/(1+exp(F)…………………后驗概率值的大小指示易發性的高低,其值在0~1之間。后驗概率值越大,表示易發性越高;后驗概率值越小,表示易發性越低。L.1.1.2易發性評價因子易發性評價因子需根據對各地質災害影響因素的主控因素分析結果,對所有可能影響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基礎環境因素中提取與地質災害發育相關性最大的若干因子,如地質環境條件、斜坡結構、人類工程活動等,構建易發性評價指標體系。L.1.2危險性評價L.1.2.1危險性評價方法采用易發性和誘發因素相疊加的計算方法,計算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規?;驈姸龋绊懛秶?。L.1.2.2危險性評價因子調查區宜采用歷史月累積降雨量(大于5年)或地震動峰值加速度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重點調查區結合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降雨工況或多遇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工況,分別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L.1.3易損性評價L.1.3.1調查區易損性評價L.1.3.1.1建筑物易損性建筑物為人員分布的基礎載體,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經濟價值,采用對建筑物面積歸一化處理的方法,取歸一化值作為調查區內的基礎易損性。L.1.3.1.2人員易損性根據調查獲取地質災害點及隱患點的威脅人員數量,可采用核密度算法獲得人員易損性,再進行重分類。易損性賦值詳見表L.2。L.1.3.1.3交通設施應按不同設施類型和等級進行易損性賦值。易損性賦值詳見表L.2。L.1.3.1.4其他生活設施應按不同設施類型進行易損性賦值。易損性賦值詳見表L.2。表L.2調查區承災體易損性賦值建議表承災體類型分級≥1000人100人~<1000人10人~<100人<10人分級國家級公路地質公園分級人口人口密度(人/m2)老年)結構類型分級建筑類型醫院<3層≥15層設施類型1國家級公路工程類型1單體地質災害勘查點按照表L.3對各類承災體進行賦值,結合地質災害的作用強度、影響范圍等因易損性高中低高中高高中中中高高中低低高中低低采深(采厚)比和終采時間等評價因子,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四個等級。發育程度設場地面積%%強發育地表存在塌陷和中等發育弱發育b)確定各因子分級的量值標準;c)將評價區網格化,確定各因子各網格的分級量值;d)選用層次分析法等方法確定各評價因子權重,根據公式(L.15)計算各網格的危險性指數(表征危險度),將危險性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四個級別。V——地面塌陷危險度;W;——各評價因子權重;N;——各評價因子分級量值;N——評價因子個數。e)繪制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將不同級別的網格連片成圖,得到危險性評價分區圖。L.2.3易損性評價L.2.3.1評價因子L.2.3.1.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表征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人口密度越大,城市化程度越高,易損性越大。概據區城內的人口資料,按人口密度(萬人/km2)進行分區,可分為大、較大、中等、較小、小五級。L.2.3.1.2單位面積GDP單位面積GDP是表征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單位面積GDP越大,易損性越大。根據區域內的GDP數據資料,按單位面積GDP(億元/km2)進行分區,可分為大、較大、中等、較小、小五級。L.2.3.1.3建設用地比重單位面積建設用地所占比重反映房屋建筑、公益設施規模等。比重越大,易損性越大。根據區域內的建設用地資料,按建設用地比重(%)進行分區,可分為大、較大、中等、較小、小五級。L.2.3.1.4重大線性工程密度地面塌陷會對線性工程產生嚴重影響,威脅線性工程(包括重要交通干線、重要供水供油管線、輸調水工程等)的運營安全。根據線性工程實際分布情況,按單位面積重大線性工程密度(km/km2)進行分區,可分為大、較大、中等、較小、小五級。L.2.3.1.5減災防護投入為應對地面塌陷,各地采用不同措施講行減災防護,包括地面塌陷監測站、采空區工程治理、移民搬遷、建筑物加固與修復等。這些設施的投入,降低了地面塌陷易損程度。單位面積減災防護投入越大,承災區易損性越小。根據減災防護實際情況,按單位而積減災防護投入(萬元/km2)進行分區,可分為大、較大、中等、較小、小五級。L.2.3.2數據來源主要來自最新統計年鑒、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和自然資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城市規劃管理部門資料等。L.2.3.4評價流程c)以縣(市、區)或鎮(街道)為單元,收集評價因子數據并進行分級,確定各因子分級量值;d)選用層次分析法等方法確定各因子權重,開展地面塌陷易損性綜合評價。根據公式(L.16)計算不同單元的易損性指數(表征易損度),將易損性劃分為高、較高、中等、較低、低五個級V——地面塌陷易損度;N;——各評價因子分級量值;N——評價因子個數。定量評價過程中,將危險性、易損性與風險均劃分為極高、L.2.4.2評價流程b)依據公式(L.17)計算得出相交區的風險地面沉降易發程度的判別要素主要有地形地貌、松散沉積物厚度、黏(軟)土層厚度、地下水主采層數量等,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易發程度分級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非易發區判別松散沉積物厚度(m)黏(軟)土層厚度(m)地下水主采層數量(層)210評價因子主要包括地面沉降易發程度、地面沉降發育程度(近五年平均沉降速率和累計沉降量)、地面沉降發育程度的判別要素為近五年平均沉降速率發育程度分級發育程度強區發育程度中區發育程度弱區近五年平均沉降速率(mm/a)累計沉降量(mm)區內地勢高程按照影響程度進行分區,可分比例尺精度應優于1:50000。地面沉降速率采用近五年平均沉降速率(單位mm/a)、累計沉降量為歷史累計地面沉降量(單位mm)??刹捎肐nSAR監測數據或水準測量數據等,精度應為毫米級。d)選用層次分析法等方法確定各評價因子權重,根據公式(L.18)計算各網格的危險性指數(表征危險度),將危險性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四個級別。Wi——各評價因子權重;N——評價因子個數。e)繪制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將不同級別的網格連片成圖內的人口資料,按人口密度(萬人/km2)進行分區,可分為大、較大、中等、較小、小五級。的建設用地資料,按建設用地比重(%)進行分區,可分為大、較大、中等、較小、小五級。地面沉降會對線性工程產生嚴重影響,威脅線性工程(包括重要交通干線、調水工程等)的運營安全。根據線性工程實際分布情況,按單位面積重大線性工程密度(km/km2)進行越小。根據減災防護實際情況,按單位面積減災防護投入(萬元/km2)進行分區,可分為大、較大、中L.3.3.2數據來源主要來自最新統計年鑒、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和自然資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城市規劃管理部門資料等。L.3.3.3評價方法建議采用加權模型,其中各因子權重通討層次分析法確定。L.3.3.4評價流程a)根據當地實際特點選擇合適的評價因子;b)確定各因子分級的量值標準;c)以縣(市、區)或鎮(街道)為單元,收集評價因子數據并進行分級,確定各因子分級量值;d)選用層次分析法等確定各因子權重,開展地面沉降易損性綜合評價。根據公式(L.19)計算不同單元的易損性指效(表征易損度),將易損性劃分為高、較高、中等、較低、低五個級別,得到易損性評價圖。V——地面沉降易損度;Wi——各評價因子權重;N;——各評價因子分級量值;N——評價因子個數。L.3.4風險評價L.3.4.1風險評估利用以下公式進行風險度計算。R——風險度;V——易損度。定量評價過程中,將危險性、易損性與風險均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四個等級,對應的危險度、易損度和風險度的取值范圍為[0,1]。L.3.4.2評價流程a)提取地面沉降危險性評價等級量化結果和易損性等級量化成果,進行區相交分析;b)依據公式(L.20)計算得出相交區的風險評估結果;c)對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設置參數,區劃成圖,形成結果圖層;d)根據地面沉降風險評估等級,合并風險等級相同的評價單元,劃分為不同的地面沉降風險防控區域。L.3.4.3風險防控對策與建議警網、禁止或限制地下水開采、實施地下水回灌、提出年均地面沉對于未開展地質災害勘查、資料或數據較少的地質災害調查點,在地質災害活動性(表L.8)和危害性(表L.9)等級劃分的基礎上,進行單體地質災害調查點風險定性評價(表L.10)?;顒有缘燃壟R空,坡度陡且常處于地表徑流的沖刷之被有新的變形跡象。結構面發育,存在軟弱移跡象,有積水或存在積水地形。裂隙水和下,有季節性泉水出露,巖土潮濕、飽水。坡面上有多切裂縫發育泥石流流域內斜坡變形強烈,新增物源豐富,主要來自崩塌、滑坡等,溝谷片蝕、側蝕發育。高臨空,坡度較陡,受地表徑流沖刷,有一定變形發展趨勢,并有少量季節性泉水出物、植被有少量新的變形跡象,裂隙較發育移跡象,有積水或存在積水地形,裂隙水和地表徑流流經,巖土較潮育,后緣壁上較為明顯變形溝谷,有少量滑坡、崩塌等。山逐步擴大,流通區較短,堆積區中臨空,有間斷季節性地表徑流流經,巖土在軟弱結構面,有小裂縫,無明顯變形跡象,存在積水地形,裂隙發育,地下水排泄較干燥,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縫,其上建筑物、植被少量變形跡象。后緣有斷續的小裂縫發育,后緣壁上有不明顯變形跡象泥石流流域內斜坡變形較小,新增物源中等,以溝槽搬運及側蝕供給為主。山坡以凹型為主,形成區減少,流通區向上延伸,小,泥石流發生頻率中等低位移跡象,無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