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平菇栽培技術規程FDIS_第1頁
無公害平菇栽培技術規程FDIS_第2頁
無公害平菇栽培技術規程FDIS_第3頁
無公害平菇栽培技術規程FDIS_第4頁
無公害平菇栽培技術規程FDIS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B39DB130DB1302/T306—20112011-08-01發布2011-08-15實施唐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DB1302/T306—2011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唐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本標準起草單位:遷安市隆興農業科技示范場、遷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楊興所、李麗媛、李連海、裴建華、孫海軍、金士廣、李淑蘭、曹桂鳳。DB1302/T306—2011無公害平菇栽培技術規程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無公害平菇生產的產地環境技術條件,肥料農藥使用原則和要求,生產管理等措施。本標準適用于唐山地區棚室無公害平菇生產。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8407.1—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NY5099-2002無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DB13/T454-2001無公害蔬菜生產肥料施用準則3產地環境條件4肥料、農藥使用的原則和要求無公害平菇生產中使用肥料的原則和要求,允許使用和禁止使用肥料的種類等按DB13/T454執行;農藥安全使用的原則和要求,允許使用和禁止使用農藥的種類等按DB13/T453執行。5栽培設施及栽培季節5.1栽培設施5.2栽培季節栽培適期多在秋冬季。氣溫不高于20℃是最理想的接種期,15℃是最適宜的出菇期。在設施條件較好能升溫降溫的環境中,可以周年生產。6品種選擇選用發菌快,抗逆性強,產量高,商品性好,子實體對溫度,通風,光線要求不嚴的品種,如世紀3號、TD-1、平茹89等。DB1302/T306—20116.2菌種質量6.2.1對未經過出茹試驗的栽培種不得使用。6.2.2選用菌絲密集、潔白、有爬瓶壁現象,培養基棉籽殼變白微黃色,菌絲分布均勻的菌種。6.2.3對有污染或菌絲生長有異常的菌種應淘汰。7栽培種制備7.1栽培種培養基7.1.1栽培種培養基配比7.1.2培養基要求培養基應拌勻,調節PH7.5~8.0,調節相對含水量60%,即手握拌好的原料用力攥,指縫間有水但滴不下來為宜。7.2裝瓶(袋)栽培種培養容器用500ml廣口瓶或長30~35cm、寬17cm的聚丙烯塑料袋。將料拌勻后堆悶3~5小時開始裝瓶(袋裝料量以瓶(袋)容量的2/3為宜,要求瓶(袋)的中下部稍松,上部用搗錘壓緊整平,用小棍在料中央扎1個直徑1.2~1.5cm通到底部的接種孔。廣口瓶瓶口用專用塑料膜封口,再用線繩或皮筋扎緊即可;塑料袋口封口用塑料線繩或皮筋扎緊。將裝好培養基的瓶(袋豎直放在常壓蒸汽鍋內滅菌,瓶(袋)之間不宜擺放太擠,待鍋內溫度達到100℃時,保持10小時,要注意滅菌過程及時向滅菌鍋內加水,切勿干鍋。7.4接種操作大批量接種可在無菌室內進行,或在菇棚內用農膜熱合縫口搭設的高2m、長寬各3m完全隔離只留0.6m寬1.5m高兩端設雙層門簾,可容一個人進出的門洞的簡易接種棚賬內進行。7.4.2接種場所消毒四壁和地面噴新潔爾滅或5%石灰水消毒,再按每立方米用5g高錳酸鉀加8ml甲醛對空氣進行熏蒸消毒,2h~4h后進行接種。DB1302/T306—20117.4.3.1接種者進無菌室或簡易接種棚賬內以前,應先洗手、換潔凈的工作服、戴口罩、帽子,雙手用75%酒精消毒后,換上經5%石灰水浸泡消毒過的雨鞋后再進入。7.4.3.2進入后,點燃酒精燈,對接種工具進行灼燒滅菌。7.4.3.3打開原種瓶(袋)封口,將瓶(袋)內菌種用經酒精擦洗消毒和酒精燈燒灼后冷卻的工具切成1~2cm見方的接種塊。7.4.3.48、9月份溫度較高,接種時把接種塊放入接種瓶內,栽培袋要兩端接種,接完后立即將封口在酒精燈火焰上輕灼后按原樣封好口。7.4.3.5把接種室或棚賬內的一批料一次完成接種,之后在接種棚賬內原地培養發菌10d以上再轉入發菌室或出菇棚。7.5栽培種培養7.5.1濕度期管理發菌室保持干燥通風,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培養料溫度控制在20℃~30℃,最好在25℃左右。發菌室應定期消毒,可撒石灰粉或噴灑5%石灰水、2%來蘇爾或500倍多菌靈水溶液。一般每7d~10d對栽培菌種瓶(袋)檢查一次,對有異常的菌種堅決及時淘汰,對雜菌污染較輕的菌種移出菌種室后可向發病部位注射0.1%高錳酸鉀后改作隔離出菇培養。避免陽光直射和藍光照射。同時預防蟲害、鼠害。7.5.6栽培種要求培養25d左右,白色菌絲長滿瓶(袋優先選擇菌絲密集、潔白、均勻,有爬瓶壁現象的栽培種用于栽培生產。8栽培生產8.1栽培原料平菇栽培主料有麥秸、稻草、玉米秸、玉米芯、豆秸等作物秸稈,要求新鮮、干燥、無雨淋霉變。麥秸、稻草截成6cm的小段或整草不截;玉米秸、玉米心、豆秸用粉碎機粉碎過直徑15mm篩孔。輔料有麥麩、玉米粉、石膏、生石灰、復合肥、尿素、硫酸鎂、過磷酸鈣、雞糞(提前發酵腐熟)等。所有原料的選擇符合NY5099規定。8.2常用配方8.2.1配方1DB1302/T306—2011玉米秸粉100kg、麥麩5kg-10kg、豆餅粉3kg、尿素0.5kg、過磷酸鈣1kg、硫酸鎂0.1kg、石灰5kg、水200kg-220kg。8.2.2配方2棉籽皮100kg,麥麩5kg,細玉米粉2kg,石灰粉3kg,50%多菌靈或40%克霉靈0.1kg,鈣鎂磷肥0.5kg,尿素0.2kg,水125kg。8.38.3.1拌料與處理拌料栽培料按上述配方調配,調制要達到“兩勻一充分”,即各種干料拌勻,料水拌勻,原料吸水充分。調制好的栽培料適宜含水量應為6065%(即用手盡力握指縫有水珠,但不下滴),pH值5.5~6.5。8.3.2栽培料處理8.3.2.1處理方法將拌勻栽培料按每堆300kg堆成圓錐形,蓋上塑料膜,24h后升溫到55℃~65℃以上,翻堆一次并重新堆好,此后每天翻堆一次。8.3.2.2處理時間氣溫高時約4d~5d即可發酵成熟,氣溫低時則需5d~7d。8.3.2.3處理要求發酵成熟的料內長有大量白色放線菌,無酸臭及其他異味,而有清香氣味。8.4接種裝袋8.4.1接種前準備工作栽培種接種前的準備工作和栽培種的制備一樣,要做好接種場所及器具的消毒。8.4.2菌種準備打開栽培種瓶(袋)封口,將栽培種切或撕成0.5cm的小塊。8.4.3裝袋接種8.4.3.1栽培袋規格8、9月份氣溫在20℃~28℃時,將栽培袋一端扎口解開,裝約2cm菌種,裝后扎緊口,再將另一端扎口解開,裝約2cm菌種,裝后扎緊口。8.5發菌期管理將接好種的栽培袋放在發菌室內,氣溫高于25℃時,采取單行單層發菌;氣溫15℃~18℃時,采取菌袋2層~3層單排擺放;氣溫在10℃時菌袋3層~4層擺放。DB1302/T306—20118.5.2.1室內溫度保持在20℃~28℃為宜。8.5.2.2空氣新鮮,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如果空氣相對濕度降到45%以下,要在地面上噴5%的石灰水,以增加濕度。發菌期間最好在黑暗條件下進行,避免放在直射條件下。一般10d~15d左右菌絲可發滿袋,再繼續培養5d~10d,菌絲密實后轉入出菇棚進行出菇管理。8.5.4.1發菌整個過程都要仔細觀察雜菌發生情況。發菌開始時,為防止雜菌污染,可向地面、袋面撒比例為3:1的石灰與多菌靈混合劑,也可撒石灰。8.5.4.2若培養時間不長料色就變黃,發黏,有酸臭味,平菇菌絲不能生長,多是受了細菌污染,應將料倒出來,加石灰調整酸堿度,重新加大接種量裝袋接種。8.5.4.3綠霉、曲霉等雜菌對平菇菌絲威脅最大,若污染面積大,只能將栽培袋深埋或燒掉;局部污染時,可用5%的石灰水、5%的甲醛或3%的氫氧化鈉水溶液注射。還可以將污染面的塑料膜割開,撒上石灰粉另放培養。8.5.4.4如栽培袋內料溫持續高溫,料色暗褐,應及時翻袋降溫,若溫度降不下來,則噴冷水降溫。8.6.1.1白天溫度控制在15℃~22℃,夜間降溫到7℃~15℃。8.6.1.2以保濕為主,空氣相對濕度85%~90%。8.6.1.3給予散光射光,避免直射光和藍光照射。8.6.1.4提供新鮮空氣,二氧化碳最高不能超過0.2%,每天輕緩通風2次。進入出菇管理7d左右,解開袋兩端封口,將袋口外翻或部分剪除,使菇蕾盡快全面發生。8.6.1.5檢查培養料的含水量是否達到65%~70%,若料內水分不足,結合料面搔菌(即用小鐵絲耙將料面劃出一道淺溝痕)對栽培料用水槍進行補水。8.6.1.6發現有霉菌污染,要盡早鏟除,并撒一層石灰粉消毒。8.6.1.7對未出菇的料面仍以保溫為主,細霧輕噴,一掠而過。8.6.2.1當袋口剛有菇蕾出現時,將袋兩端的塑料膜卷起,露出料面,將袋平臥在地面,排成一排成底層,底層上再排放第二層、第三層,逐步摞高,摞袋成菌墻。8.6.2.2菌墻高度不得超過1.5m,每間隔2m筑一磚垛,以增加菌墻的穩定性。菌墻的長度,根據室、棚的大小靈活掌握,菌墻間距及四周留有60cm的距離。8.6.2.3菌袋摞好后,向地面、墻壁、空間噴霧,使環境的相對濕度提高到85%-90%。DB1302/T306—20118.6.2.4溫度控制在7℃~22℃,若溫度過低,夜間可覆蓋加厚草苦,或用火爐升溫,白天掀起草苫讓陽光射入提高棚內溫度;如果氣溫過高,白天在塑料棚上蓋草苫,往草苫上噴水降溫,把門窗、通風口關閉,以防熱空氣進入,晚上再打開。8.6.2.5平菇進入成長形成期后,生長加快,此時每天要長時間噴水及通風1~2次。噴水時噴頭向斜上方,水量以菌蓋濕潤為準,大約每平方米600g~1000g水,噴水后注意及時通風,控制相對濕度80%~90%。采完后,把殘留在培養料面上的菌根、死菇、干菇用刀清理掉,然后重噴水,并蓋好塑料薄膜,保持棚內濕度,減少通風量,保溫保濕,催菇轉潮。栽培料菌棒出1~2潮菇后,脫去塑料袋,采用菌墻水槍補水出菇管理,可繼續出菇到5~6潮。可用負壓補水器給出過2潮菇的菌棒按料重的20%補加營養溶液,營養溶液配方為0.5%糖、0.2%尿素、0.1%磷酸二氫鉀、0.1%石灰。補充營養水后,碼成3~5層高菌墻繼續出菇管理。采收時可將帶泥的菇腳剪掉,下腳料煮開水過濾冷卻后用于噴施追肥。9采收9.1適期采收最佳成熟采收期菌蓋大小固定不變,顏色由深變淺,邊緣展開但不反卷,菌皺未變成深色,孢子未大量彈射時。根據市場需要,采收期可提前到菌柄伸長末期,菌蓋邊緣未展開前。9.2采收方法采收前噴一次水,采收料面清理干凈。采收時用左手按住培養料,右于握住菌柄旋轉扭下;也可用刀子在子實體基部緊貼料面處割下,不要留茬過高。采收時,不論大小,一次采完。10病蟲害防治10.1防治原則病蟲害防治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防治,達到安全、優質的平菇生產目的。10.2病害10.2.1病理性病害10.2.1.1病理性病害種類常見病害有木莓菌(綠霉)、褐斑病、青霉、綿腐病、脈孢霉(鏈孢霉或紅色面包莓)、根霉、曲霉、鬼傘等腐生性病害。10.2.1.2發病條件多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環境下發生。DB1302/T306—201110.2.1.3控制措施a)在生產菌種和接種操作時,嚴格按無菌操作規程操作。b)培養室、栽培場地保持衛生清潔。c)控制棚內溫濕度,保持棚內空氣新鮮。d)如果輕度發生、局部污染時,可將感染病害的培養料及子實體上有病害的部分清除,重者丟棄或燒毀。e)可在棚內墻壁,地面噴灑5%濃石灰水,來蘇爾或5%石碳酸溶液。10.2.2生理性病害a)菌絲徒長:菌絲長滿料面后,加強通風換氣、降低溫度,促進子實體形成。培養料面結成菌塊或菌束網狀時,用刀劃破菌塊、菌束網,噴1次重水,加大通風。b)子實體畸形生長:加強菇房通風、透風;合理使用藥物,改用優良菌種等。c)幼菇萎縮:配料時,將栽培基質含水量調整到60%左右;菇房加強通風;原基形成時,注意噴水管理。10.3菇棚蟲害蟲害主要有菇蚊、菇蠅、菇蚋(癭蚊)、跳蟲(彈尾蟲、煙灰蟲)等。搞好周圍環境衛生,減少蟲源,菇房嚴格消毒,嚴防害蟲進入。根據發生情況,有針對性開展防治。a)菇蠅、菇蚊:如出菇前發生,用1:1000倍的敵敵畏噴霧;如出菇后發生,用1:800~1000倍的除蟲菊酯噴灑;菇蚊也可用燈光誘殺,燈下放盛有0.1%的敵敵畏水盆,菇蠅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