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青浦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卷附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年上海青浦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卷附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年上海青浦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卷附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年上海青浦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卷附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年上海青浦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卷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上海青浦區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卷(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2025.4一、積累運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1分)(2)屈平之作《離騷》,_________。(司馬遷《》)(2分)(3)《<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兩句,指出了車子、器皿、屋室能供人方便利用的原因。(2分)2.按要求選擇。(5分)(1)下列現象中與語段中的“極光”命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項是()。(2分)極光,是太陽帶電粒子進入地球磁場后與大氣層中的氣體分子碰撞產生的發光現象,因色彩絢麗如綢緞舞動而得名。,,。,,每過十余年才有機會在中緯度地區目睹。此次極光在2023年12月達到亮度峰值,許多攝影愛好者用普通相機便記錄下了綠色與紫色交織的夢幻光帶。A.滾軸云B.厄爾尼諾C.哈得利環流D.海市蜃樓(2)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3分)①因而在低緯度地區肉眼可見的極光極為罕見②大多數極光發生在高緯度地區③這類極光的爆發周期與太陽活動周期密切相關④通常需要遠離城市光污染的環境才能清晰觀測⑤2023年引發全球關注的“超級極光”是因強烈的太陽風暴而罕見延伸至中緯度地區的一次現象A.⑤①④③②B.②④①⑤③C.②①⑤③④D.③①④⑤②二、閱讀70分(一)閱讀以下材料,完成第3-7題。(17分)小明在閱讀生物學史文獻時被《人類:一種也沒什么特別的動物》這一標題吸引。人類為何“沒什么特別”?他決定對此進行一番學習和探究。人類:一種也沒什么特別的動物(以)尤瓦爾·赫拉利①人類早在有歷史記錄之前就已存在。早在25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非常類似現代人類的動物。然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他們與一同共享棲地的其他生物相比,并沒什么特別突出之處。②如果到200萬年前的東非逛一逛,你很可能會看到一群很像人類的生物:有些媽媽一邊哄著小嬰兒,一邊還得把玩瘋的小孩抓回來,忙得團團轉;有些年輕人對社會上種種規范氣憤不滿,也有些垂垂老矣的老人家只想圖個清靜。這些遠古時期的人類已懂得愛和玩樂,能夠產生親密的友誼,也會爭地位、奪權力,不過,這些人和黑猩猩、大象也沒什么不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后代某一天竟能在月球上漫步、分裂原子、了解基因碼,還能寫寫歷史書。③生物學家把所有生物劃分成不同的“物種”。從同一個祖先演化而來的不同物種,會屬于同一個“屬”。例如獅子、老虎、豹和美洲豹,雖然是不同物種,但都是“豹屬”。而只要沒有意外,每一位在讀這本書的應該都是一個“Homosapiens”:人屬(Homo,指“人”)的人種(sapiens,指“明智”)。許多屬還能再歸類為同一科,例如貓科(獅子、獵豹、家貓)、犬科(狼、狐貍、豺)。同一科的所有成員,都能追溯到某個最早的雄性或雌性祖先。④至于智人,也是屬于某個科。雖然這件事看來再平凡不過,卻曾經是整個歷史上最大的秘密。智人一直希望自己和其他動物有所不同,仿佛整個科就只有自己的存在,沒有兄弟姐妹,最重要的是:沒有父母。但可惜這絕非事實。不論你是否接受,我們所屬的人科不僅成員眾多,而且還特別吵鬧,那就是一堆巨猿。與我們最相近的親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其中,黑猩猩與我們最為接近。不過就在600萬年前,有一頭母猿產下兩個女兒,一頭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頭則成了所有人類的祖奶奶。⑤智人還有另一個更見不得光的秘密。我們有許多堂、表兄弟姐妹,而且沒什么文明,但這還小事一樁;我們其實還曾經有很多更相近的兄弟姐妹。人類已經習慣以為自己是唯一的“人”,是因為在過去1萬年間,“人種”確實只剩下智人一種。然而,“human”一詞真正的意思是“屬于人屬的動物”,而在過去,這可不只“智人”而已。⑥最早的人類是從大約250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祖先是一種更早的猿屬“南方古猿”。大約200萬年前,這些遠古人類有一部分離開了家園而踏上旅程,足跡遍及北非、歐洲和亞洲的廣大地帶。北歐的森林白雪皚皚,印度尼西亞的熱帶叢林濕氣蒸騰,想活命顯然需要不同的特征,因此人類也開始朝著不同方向進化。在歐洲和西亞的人類成了“尼安德特人”。比起我們這種“智人”,尼安德特人更為魁梧,肌肉也更發達,非常適應西方的歐亞大陸在冰河時期的寒冷氣候。至于在東方的亞洲,住的則是“直立人”,一共存續了將近200萬年,是目前所知存續最久的人類物種,而我們智人看來也很難打破這項紀錄。光是1000年后還會不會有智人存在,現在看來都令人十分懷疑,所以和200萬年比起來,我們真的是小巫見大巫。⑦這幾個人種在歐洲和亞洲不斷演化的同時,其他在東非的人種演化也沒有停止,人類的搖籃繼續養育著許多新品種,例如“魯道夫人”“匠人”,最后還有我們自己的這種人種,而我們也頗為厚顏地把自己命名為“智人”。⑧在這些人種當中,有些高大,有些矮小,有些會兇殘地獵捕,有些只是溫和地采集著食物,有些只住在某個小島上,而大多是在整個大陸上遷徙移動;但不論如何,他們都是“人屬”,也都是人類。⑨有一種常見的錯誤,是認為這些人種是呈線性發展,從“匠人”變成“直立人”,“直立人”再變成“尼安德特人”,而尼安德特人再變成我們。這種線性模型誤以為地球在某個時間點上只會有單一人種,而其他更早的人種不過就是我們的祖先。但事實是,從大約200萬年前到大約1萬年前為止,整個世界其實同時存在多種不同人種。這其實也十分合理。就像今天,地球上還是有許多種的狐貍、熊或是豬,而在幾十萬年前的地球上,至少就有6種不同的人。從整個歷史來看,過去多種人種共存其實是常態,現在地球上只有“一種人”,這才是異常。(節選自《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有刪改)3.小明對生物分類的論述有困惑,以下對“屬”與“物種”表述正確的一項是()(2分)A.同一“屬”的生物必定屬于同一“物種”。B.兩個物種歸于同一“屬”是由于兩者演化路徑完全相同。C.若兩種生物生活在同一地理區域,則它們必定屬于同一“屬”。D.生物學家劃分“屬”的依據是物種間的演化關系,而非僅靠外貌相似性。4.小明梳理了文章論證“人類沒什么特別”的思路,以下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以生物分類學為基礎,揭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演化共性,最終消解“獨特性”預設。B.通過對比不同人種的外貌特征,強調智人的平凡性,進而否定人類文明的進步意義。C.以時間順序羅列人種的相關演化事件,進而證明人類特殊性其實是歷史偶然的產物。D.先提出爭議結論,再列舉科學數據反駁傳統觀點,最終呼吁讀者接受生物平等理念。5.能夠依據文章內容做出的一項推斷是()(3分)A.若尼安德特人未滅絕,現代人類可能會與其因資源競爭爆發大規模沖突。B.人類未來若移民火星,可能因環境差異朝著與地球智人不同的方向演化。C.黑猩猩若經歷數萬年演化,也將能夠發展出與人類相似的科技文明。D.基因編輯技術可消除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生物差異,實現“去特殊性”。6.小明在閱讀本文后產生困惑:作者說“人類沒什么特別”,但人類確實在科技、文化等方面遠超其他動物。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這一矛盾。(4分)7.小明準備在班級讀書分享會上闡述“人類是自然演化的普通一員,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認識,請根據文中觀點,寫一段200字左右的發言提綱。(5分)(二)閱讀下文,完成第8-11題。(16分)措日尕則山阿來①風雨大作。②面前一面石碑,用阿拉伯數字標出山頂的海拔:4610。③距峰頂還有二三十米,邁開步子準備攀爬,強勁的風就橫吹過來。缺氧的人想張嘴大口呼吸,不太缺氧的人也張開嘴,想在這天低地闊處喊一嗓子,都被這毫無預兆的風給噎住了。④風從天上撕扯下來那么多云霧,一下就把山頭和一行人包裹起來。⑤一分鐘前,天空還在聚集陰云,那個隆起的山頭后面,還現出一片藍天。身后的鄂陵湖上也是藍天。現在,強勁的風驟然而至,風聲中,云霧翻騰,伸手可觸的那面石碑一下子變得模糊而遙遠。緊接著,雨也來了。雨水不是從上往下,而是隨強風一道橫掃過來,冰涼,強暴,抽打在臉上。趕緊用沖鋒衣的帽子罩住腦袋,把背朝向風,稍作遮擋。雨聲,風聲,還夾雜著雷鳴與閃電。閃電過后,空氣中有火藥燃燒的味道。低頭,看見腳邊青草間蹦跳著顆顆雪霰。⑥十幾分鐘前,從湖邊沿著盤山公路上山,頭頂還是晴空一片。山頂背后,藍空里,還停著一片有某種形狀,卻說不上來像個什么的耀眼云團。⑦轉眼間,就身處在風暴中間,濃霧翻卷,雨水像鞭子。好在,它自己迅速變成了沒那么兇橫的雪霰。凍結的霧氣不再那么洶涌地翻卷。⑧不確定該往哪個方向走。也邁不開步子。只好站在原地不動。借那面石碑的遮擋,減緩一點風雨的沖擊。直到腳下雪霰四處迸濺。又不到十分鐘,風小了,或者說,風暴裹挾著霧氣往東去了。⑨風暴掠過,風暴遠去。⑩東邊,山勢急速降低,一下就降到了湖邊。離開了這座山頭,懸空的風暴失去了威力,只是攜帶著大團翻滾的云霧,上方烏黑的深處,電閃雷鳴,下方雨腳明亮,橫過草原,橫過湖岸。陽光重新降臨大地,青草間的雪霰開始融化,幾只云雀出現,站在頂坡草皮的裸巖上,張嘴鳴叫,大地重新發出了聲音。一條曲折的流水在青碧的草原上蜿蜒曲折,亮光閃閃。那是黃河,蜿蜒流淌在瑪多縣城以西以北的荒原之上。早上,我們就是從瑪多縣城出發,西行約一百公里,來到了此山。也是剛剛才知道,此山叫作措日尕則山。那面碑上寫著的4610,正是它的標高。山下,南邊,一面大湖,鄂陵湖,波光耀眼。黃河源頭地區,天遠地闊,理論上知道身處某地,某一座山上,某一條水旁,卻因為地理面積過于廣大,總對自己是不是身處在那個坐標點上感到茫然。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大地向任何一個方向隨意鋪展,低陷處,谷地寬闊。聳起的丘崗也不算高峻,我們置身的這個山頂,方圓幾百幾千里范圍內的最高處,也只比最低處的湖面高出三四百米。丘崗的頂部,也因為數十數百萬年來風雨冰雪的剝蝕變得平坦渾圓。所以,不能確信自己身在何處的茫然之感如影隨形。為克服這種迷茫,隨時打開手機地圖已經是一種強迫癥了。還好,山上就有移動公司基站,我在手機上打開地圖。圖上,鄂陵湖的藍色比眼前要深,那是一汪純正的藍。而我眼前,湖水藍中帶灰,這是映照出的天空還未完全轉晴的色彩。稀薄云霧的色彩。湖的形狀像一只葫蘆,底部朝南。隔著浩渺煙波,隱約可見南邊一抹黛青色的山脈蜿蜒,那就是著名的巴顏喀拉山脈。眼前山下,水波拍岸處,是葫蘆的頂端,湖的北岸。黃河水正在從不遠處湖口溢出,一路接納高寒草甸上,沼澤中漫流而出的眾多有名無名的溪流,蜿蜒曲折,流向東南。舉目四顧,依然是浩渺湖面,依然是高原面上起伏不大的綠色草甸和云彩稀薄的長天。習慣了各種人工建筑作為地標的我,依然有點不辨東西南北。我在渾圓的山頭上坐下來,視線從虛空轉向地面。看見一株正在開花的草本植物。就六七厘米高,但在那些貼地糾纏的薄草地上卻相當引人注目。它蓮座狀叢生的基生葉是鳥羽的形狀,比周圍所有的草葉都顯得青翠可喜。直挺的花莖飽滿多汁,很是一枝獨秀的樣子。花形很奇特,下方像某種動物下唇,裂為了三瓣,花瓣淺黃色。這種花的上半部,本來該是上唇形狀,卻變異成了盔狀,那是為了護住嬌嫩的花蕊,抵御嚴寒。因為嚴寒,那承擔了護衛職責的盔狀部份,都呈現出被凍傷的紫黑色。盔狀的前端向前探出,成為鳥喙的形狀。花朵就像一只頭頂紫黑的小鳥,下唇金黃,試圖歌唱,或正在歌唱。只是,我不能聽懂它的語言。不知這種語言,此時所說,是一種外化的情感,還是某種內在的觀念。這種奇異植物名叫歐氏馬先蒿。在青藏高原上,更多分布于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同行的人看著我,那是催促起身上路的目光。黃河上游,地理廣闊,每一天的路都很漫長。起身,下山。此時,裹挾著雨與雪的風暴已經遠去。霧氣升高,變成潔白的云朵,停在藍天下面。湖水因此從灰白變得一片蔚藍。(節選自《黃河源傳》,有刪改)8.賞析第④段中的兩個加點動詞。(4分)9.第和段兩次描寫鄂陵湖的湖水顏色,請分析其對主題表達的作用。(4分)10.第段對“歐氏馬先蒿”的描寫極具象征意味,請結合其形態特征加以分析。(4分)11.有人認為第段使用“手機地圖”的細節與文章主題沖突,請結合文本闡釋你的觀點。(4分)(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題。(7分)新晴山月(宋)文同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畫地。徘徊愛其下,夜久不能寐。怯風池荷卷,病雨山果墜。誰伴予苦吟?滿林啼絡緯①。【注釋】①絡緯:紡織娘,一種昆蟲。12.以下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首聯以“漏疏月”寫月光透過高松的縫隙灑落,松影斑駁如畫,畫面清幽靜謐。B.頷聯用“夜久不能寐”表現了詩人因流連月下美景以致于錯過睡覺時間的懊惱。C.頸聯借“荷卷”“果墜”的細節,以動襯靜,表現詩人對自然變化的敏銳感知。D.本詩通過擬人化自然景物與動靜相生手法,營造月夜幽寂的意境,極富畫面感。13.有人認為尾聯“滿林啼絡緯”與全詩清幽的意境不協調,對此,你是否認同?請結合全詩內容闡述你的觀點。(5分)(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4-19題。(19分)偃師知縣盧君傳(清)劉大櫆①盧君者,德州人也。君名道悅,字喜臣,嘗知河南偃師縣,既老而休矣,而偃師之民思其德。偃師有潯溪,君為治時,嘗游息其地。民于是創為生祠,歲時率子弟羅拜其下,稱觥為君壽。其鄉先生有道過偃師者,父老知為君之里人,皆更來問:“我公康強無疾病否?”告以無恙,皆相與額手稱慶。以君之既去而民思之如此,則知君之德常在民也。②君之未治偃師,初出為陜之隴西縣。寇賊環境,民困于悉索,而君拊循之,如恐不至。然亦用是得過于上官。上官誣以罪,而君乃罷去。③盧君年三十成進士,當康熙之九年。又七年,知隴西,未及一年罷;罷八年,復起為偃師。偃師是時旱三年矣而同郡登封縣方興徭役米價騰踴有婦人餓死于室而夫猶忍饑就役。君為請于大府,發帑以賑,民皆戴大府而不知君之為陰德也。然君終不自言。君既歿,其門人從敝簏中得其上書遺稿知之,然則君之德在偃師者何如也?④余與君之子見曾交,而后得聞君之賢。見曾字抱孫,澄然豁達有度,讀其詩閎俊可喜,以是知盧氏世有聞人矣。古有克家不隕其先緒,其抱孫謂邪!14.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1)然亦用是得過于上官()(2)民皆戴大府而不知君之為陰德也()15.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選擇正確的義項。(2分)(1)稱觥為君壽()A.稱量酒器B.敲擊樂器C.舉杯祝壽D.陳述功績(2)民困于悉索()A.全面搜尋B.竭力搜刮C.用繩索捆綁D.了解情況16.可填入第③段方框處的一項是()。(1分)A.則B.乃C.安D.豈17.第③段畫線部分有四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四處標識出來。(4分)偃師是時旱三年矣而同郡登封縣方興徭役米價騰踴有婦人餓死于室而夫猶忍饑就役。18.將第①段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文。(5分)以君之既去而民思之如此,則知君之德常在民也。19.本文為盧道悅作傳,卻在第④段寫了評價其子的內容,請分析作者這樣寫的目的。(5分)(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1分)甲①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②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乙堯不以天下與丹朱而與舜,世皆謂圣人至公無我,知愛天下而不知愛其子。余謂帝堯此舉,固所以愛天下也,尤所以愛丹朱也。異時云行雨施,萬國咸寧,虞賓①在位,同其福慶,則安家而厚蒼生,兩得之矣。若使丹朱以傲虐之資,輕居臣民之上,則毒痡四海,不有南巢之放,必有牧野之誅,尚得為愛之乎?曾子曰:君子愛人以德。龐德公曰:吾遺子孫以安。堯舜之于子,亦不過愛之以德,遺之以安耳。故愛子者,人之常情也,堯舜豈外人之常情以為異哉?([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注釋】①虞賓:指丹朱。20.對甲文第②段內容分析恰當的一項是()。(2分)A.堯去世三年后,舜將丹朱遷到南河的南邊。B.眾人無論是申訴還是贊美,都不選擇丹朱。C.舜憑上天的力量踐位天子,稱為“帝舜”。D.丹朱與舜作為的不同,構成內容上的對比。21.請分析乙文如何論證堯主要是出于“愛丹朱”而讓位于舜的觀點。(4分)22.請分析甲、乙兩文畫線句內涵與作用的不同。(5分)三、寫作70分23.生活中,人們常寄希望于努力提升自己來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認識和思考。要求:(1)題目自擬;(2)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一、積累運用(10分)1.(1)萬里悲秋常作客(1分)(2)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2分)(3)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2分)2.(1)A(2分)(2)B(3分)二、閱讀(70分)(一)(共17分)3.D(2分)4.A(3分)5.B(3分)6.從生物分類學角度來看,人類與其他動物(如黑猩猩)同屬人科1分,在生物演化的源頭上并無本質區別1分;而人類的先進科技和獨特文化是在在近萬年的演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這種“特殊性”體現在演化結果而非生物本性,兩者所指“特別”的內涵不同1分。(4分)7.答案示例:同學們,生物學研究表明:我們與其他動物在演化源頭上并無本質不同,比如人類和黑猩猩源于同一祖先1分;地球曾共存多種人種(如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單一智人存活是演化特例,而非“天生特殊”1分,所以人類是自然演化的普通產物。而且人類并非線性進化的“頂端”1分,過去多種人種共存是生物演化的常態(如狐貍、熊等物種也存在多個分支),如今“單一人種”反而是異常現象1分,保護現存生物多樣性可留存演化資源,避免重蹈“人類異常”的風險1分。(5分)(二)(共16分)8.“撕扯”將風擬人化,以暴力性動作展現風的不可抗拒,寫出風的狂暴與破壞性1分;“包裹”將云霧籠罩山頭和人的場景具象化(也可說擬人),(既寫出云霧瞬間籠罩的突發性),又通過空間壓縮感強化人類在自然中的孤立無援1分,兩個動詞都充滿暴力性與壓迫性,渲染出措日尕則山極端嚴酷(變幻莫測)的環境1分,通過人對自然的無力抵抗,暗示自然力量的絕對主導地位1分。(4分)9.湖水從“藍中帶灰”到“一片蔚藍”源于天氣的變化,凸顯自然環境的瞬息萬變1分和自然力量的宏大1分,反映人物在環境中“茫然感”與“適應感”的交替1分,呼應全文“自然無常”與“人類渺小”的主題1分。(4分)10.植株矮小卻在貼地薄草中“一枝獨秀”,象征個體在浩瀚自然中雖然渺小1分,但又以獨特姿態宣示生命價值1分;“盔狀紫黑”的變異形態是植物對高原嚴寒的進化適應,既暗示生命要在極端環境中求得存續須付出代價1分,又贊美了生命的頑強1分。(“頭頂紫黑”源于嚴寒的環境,暗示生命要在極端環境中求得存續須付出代價,試圖歌唱的“金黃下唇”象征生命的獨特價值和追求)(4分)11.答案示例:觀點一:科技元素與自然主題沖突。手機地圖作為現代工具,將讀者從對自然的直觀體驗拉回科技依賴的現實中,打斷了對自然純粹性的審美1分;這種科技依賴與自然宏大性的矛盾,削弱了文本對“人在自然中卑微”的原始表達1分。(2分)觀點二:科技元素深化認知困境。手機地圖雖提供坐標,卻無法消解“茫然感”1分,其“純正藍”的標準化色彩更暴露科技對自然動態性的簡化1分,當作者意識到“地圖上的藍色比眼前要深”,實則揭示了科技理性與自然真實之間的永恒鴻溝,突顯人類認知的局限1分,深化主題,呼應“敬畏自然”的核心思想1分。(4分)(三)(共7分)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