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之經典好題單元練(十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教師版)_第1頁
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之經典好題單元練(十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教師版)_第2頁
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之經典好題單元練(十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教師版)_第3頁
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之經典好題單元練(十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教師版)_第4頁
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之經典好題單元練(十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之經典好題單元練(十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閱卷人一、選擇題得分1.(2024八下·自流井期末)與下面統計圖中③段趨勢相關的史實是()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大躍進” D.“文化大革命”【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2.(2024八下·赤坎期末)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時間軸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其中正確的是()A.①段,主要任務是走向社會主義制度B.②段,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C.③段,出現大躍進等“左”的錯誤D.④段,優先發展重工業【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文化大革命”;第一個五年計劃3.(2024八下·吉林期末)“1952、1953兩屆理工科大學生全部提前一年畢業奔赴建設崗位;至1953年,約有2000名歐美留學生陸續回國。”這些知識分子是為了()A.參與基層選舉 B.籌備新中國成立C.支援工業建設 D.加入生產合作社【答案】C【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4.(2024八下·科爾沁左翼中旗期末)以下歷史人物都屬于()A.抗美援朝的戰斗英雄 B.社會主義建設的模范C.改革開放的時代先鋒 D.航天事業的領軍人物【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5.(2024八下·科爾沁左翼中旗期末)新中國成立后,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事件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計劃超額完成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6.(2024八下·石泉期末)下列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成就,完成于1957年的是()A.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B.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試制成功C.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并通車 D.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生產出來【答案】C【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7.(2024八下·宣化期末)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回眸70年前,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出的重大決議是()A.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B.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C.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答案】C【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8.(2023八下·德宏期末)云南現存最古老的藥店福林堂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1956年,福林堂同其他藥店公私合營成立了昆明市藥材公司。我國在公私合營過程中采取的創新舉措是()A.贖買政策 B.獨立生產 C.無償捐獻 D.停業整頓【答案】A【知識點】公私合營【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材料中的“1956年,福林堂同其他藥店公私合營成立了昆明市藥材公司”,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到1956年,中共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采取了公私合營的方式,實行了贖買政策的創舉,所以A項正確;

B項、C項、D項與三大改造中對資本主義改造無關,均應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三大改造的理解,側重考查學生聯系歷史基礎知識解析史料的能力。9.(2024八下·彭陽期末)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改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都興高采烈來接受這種改變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這種“和平方法”指的是()A.贖買政策 B.公私合營 C.合作化 D.集體化【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10.(2024八下·安鄉縣期末)“鐵人精神”是王進喜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忘我拼搏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諸多內涵。這一精神產生在()A.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開始時期C.“文化大革命”時期 D.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11.(2024八下·阿榮旗期末)面對下列表格中的巨大差異,我國政府()項目中國(1952年產量)印度(1950年產量)美國(1950年產量)鋼產量(人均)2.7千克4千克538.千克發電量(人均)2.6千瓦時10.千瓦時2949千瓦時A.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B.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D.進行三大改造【答案】C【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12.(2024八下·阿榮旗期末)觀察1949—1978年我國糧食產量情況變化圖,據此可知()A.糧食產量的增減同國家的政策緊密相關B.20世紀五六十年代糧食呈現增產趨勢C.農民生產積極性是糧食增產的決定因素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答案】A【知識點】土地改革;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3.(2024八下·白堿灘期末)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等時代精神共同反映出的特定內涵是()A.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B.救亡圖存、民族解放C.科技創新、勇攀高峰 D.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答案】D【知識點】“兩彈一星”;社會主義建設成就14.(2024八下·石林期末)1954年9月,一位記者記錄了一場盛事:“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放下鉗子,放下犁耙,放下筆桿、圓規……同他們所愛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一起,商量著國家大事。”這場“盛事”()A.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初步奠定我國工業化基礎C.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D.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答案】D【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15.(2024八下·古浪期末)下列幾組詞匯,準確反映新中國“過渡時期”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業化、三大改造、抗美援朝 B.大躍進、人民公社、自然災害C.大字報、階級斗爭、兩彈一星 D.反臺獨、經濟特區、一國兩制【答案】A【知識點】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第一個五年計劃16.(2023八下·深圳月考)向社會主義過渡好比一只展翅高飛的大鳥,實現工業化是它的主體,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則分別是大鳥的兩個翅膀。我們可以稱之為“一體兩翼”。對此解讀正確的有()A.表明國家正在有計劃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B.體現了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要協調發展C.我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完全不受蘇聯模式的影響D.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中國得以重返聯合國【答案】B【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實施中發展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發展工業化屬于生產力,社會主義改造屬于生產關系,B項正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提出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A項;

一五計劃是受到蘇聯的影響,排除C項;

中國重返聯合國是1971年,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三大改造以及歷史影響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17.(2024八下·長沙期末)下列成就見證了共和國的成長,對這些成就的取得,表達最確切的是()A.東北是共和國的長子 B.三大改造成果顯著C.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 D.新中國初我國注重交通建設【答案】C【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18.(2024八下·期末)到1956年,從俄文譯成中文的教科書約有1400種,中國派往蘇聯的留學生達7000余人,實習生5000人,當時在中國高等院校任教的蘇聯教師近600人。這種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是()A.“一五”計劃的實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C.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D.土地改革的開展【答案】A【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據材料“到1956年,從俄文譯成中文的教科書約有1400種,中國派往蘇聯的留學生達7000余人,實習生5000人,當時在中國高等院校任教的蘇聯教師近600人”,結合所學可知,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時期,我國學習借鑒蘇聯工業化建設經驗,蘇聯幫助我國興建156個工業項目,所以一五期間,我國大量翻譯俄文書籍,派往蘇聯大批留學生,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故選A項。

1956年底,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

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開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的工業化準備了條件,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一五計劃建設。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一五計劃的相關史實。19.(2024八下·期末)“一五計劃期間,要在西南修寶成鐵路。現在西南的糧食很賤,有的地方老百姓沒有褲子穿。這是因為農產品運不出來,工業產品運不進去。”可見,寶成鐵路的修建有利于()A.加強國防 B.發展旅游 C.引進外資 D.改善民生【答案】D【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一五計劃期間,要在西南修寶成鐵路”“這是因為農產品運不出來,工業產品運不進去”,材料表明西南地區交通不便,不利于人民的生產生活,所以寶成鐵路的修建有利于推動西南地區與外界的經濟交流,以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故選D項。

材料反映了寶成鐵路的修建有利于改善民眾生活,沒有涉及國防建設,排除A項。

材料反映了寶成鐵路的修建有利于改善民眾生活,與發展旅游業無關,排除B項。

材料反映了寶成鐵路的修建有利于改善民眾生活,沒有體現引進外資,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寶成鐵路是,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0.(2024八下·玉州期末)1954年全國選舉產生1226名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代表中有無產階級和民主黨派代表人物,工農業勞動模范,武裝部隊英雄人物,著名文學、藝術、科學、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代表人物。這反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A.提高決策科學性 B.強調制度穩定性C.權力具有至上性 D.具有廣泛代表性【答案】D【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閱卷人二、材料分析題得分21.(2024八下·厚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侮不再過窮困生活的基本保證,因此這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國人民必須同心同德,為這個最高利益而積極奮斗。材料二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經過多年的努力,完成了憲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歷時3個月上億民眾參加的討論、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摘自郭大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材料三我們的新制度,當然放棄了舊民主主義中所謂的總統制,內閣制那一套陳腐的舊東西……根據我們的民主集中制,中國人民把政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張瀾(1)材料一反映出70年前全國人民的夢想是什么?為了實現這一夢想,黨和政府采取了什么舉措?(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過程的突出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我國歷史上有何重要地位?(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答案】(1)夢想:實現工業化。舉措: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2)特點:參與群眾多,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地位: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3)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用: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一五計劃。根據材料一中的“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可知,當年全國人民的夢想是實現工業化;根據所學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2)本題考查我國第一部憲法。根據材料二中的“上億民眾參加的討論”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過程中參與群眾多,這說明憲法的起草過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根據所學可知,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3)本題考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據材料三中的“民主集中制,中國人民把政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結合所學可知,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據材料三中的“中國人民把政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結合所學可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故答案為:

(1)夢想:實現工業化。舉措: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2)特點:參與群眾多,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地位: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3)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用: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部憲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知識。難度適中,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題干信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22.(2023八下·玉州期中)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為什么要進行這種改革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中國原來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樣,當作一個階級來說,就在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這一階級,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種改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

一一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1950年6月)材料二: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完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

——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末,我國糧食人均產量變化圖:

材料四:聯產承包制采取了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展。這一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必將使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的具體道路更加符合我國的實際……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化。

一一中共中央《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1983年)(1)材料一中“原來的土地制度”指什么?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土地改革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的原因。(2)材料二中“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是通過什么事件來完成的?請結合所學知識,對這一事件進行客觀評價。(3)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導致材料三中1957-1960年糧食人均產量變化趨勢出現的政策因素。(4)根據材料四,分析中共中央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意圖。(5)針對不同歷史時期我國出臺的不同土地政策,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答案】(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因:徹底摧毀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了;農民從封建土地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清了障礙。(2)事件:三大改造。評價: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在改造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3)政策因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4)意圖:克服人民公社體制下的弊端;推動農業生產合作化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5)啟示:政策的制定應實事求是,符合國情,符合人民利益;生產關系的調整應適應生產力發展;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等。【知識點】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的意義【解析】【分析】

(1)土地制度:根據材料一“簡單地說,就是因為中國原來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結合所學可知,土地改革前,中國原來的土地制度指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原因:根據材料一“當作一個階級來說,就在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這一階級,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結合所學可知,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了;農民從封建土地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清了障礙。

(2)事件:根據材料二“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完成了”,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至1956年,我國通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實現了

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評價:根據所學可知,對于三大改造的評價,可以從積極性與不足等方面評析。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在改造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3)原因:根據材料三“我國糧食人均產量變化圖”可知,1957-1960年,我國糧食人均產量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1958年國家推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先后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地忽視了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業生產,導致糧食大量減產。

(4)意圖:根據材料四“這一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必將使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的具體道路更加符合我國的實際”可知,中央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推動農業生產合作化的發展;根據材料四“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化”可知,中共中央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結合所學可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形式,以克服人民公社體制下的弊端,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5)啟示: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解答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