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部分高考講座一1高考非選擇題25分材料問答題規范答題講練教學案_第1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部分高考講座一1高考非選擇題25分材料問答題規范答題講練教學案_第2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部分高考講座一1高考非選擇題25分材料問答題規范答題講練教學案_第3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部分高考講座一1高考非選擇題25分材料問答題規范答題講練教學案_第4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部分高考講座一1高考非選擇題25分材料問答題規范答題講練教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高考講座(一)中國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選擇題突破大家都知道高考評閱非選擇題是網上閱卷。為了有效應對高考網上閱卷,解答非選擇題要留意“一個前提,兩個原則”。1.“一個前提”(1)答案要精確規范,書寫要工整,要答在規定的答題框內。(2)每年高考中都會有一些試卷,因卷面字跡潦草,序號亂置,模糊不清,答題空間支配不合理,使閱卷老師找不到要點。2.“兩個原則”(1)答案“點要多、面要全、話要短”。回答非選擇題要留意答案要多角度,要點多而全,回答干脆,盡量運用歷史專用詞句,太簡潔易漏學問點,影響得高分,可適當實行“多多益善”的方法,但要留意“多”是答案的點多,是追求“廣度”,而“深度”要適可而止,說明“話要短”,不要重復、啰唆。(2)盡量把答案得分的“關鍵詞”寫前面。要緊扣設問,把要求回答的要點,以最簡潔的語句按①②③分別寫來,每個小要點后,用冒號進行說明,讓閱卷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點。這樣做簡單得高分,最至少能少失分。[例1](2024·全國卷Ⅰ)(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后,村民自治成為中國億萬農夫的宏大創建。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滴蹙拍觐C布了鄉約組織必需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據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時人認為“地方自治者,為今世界立國之基礎……于救亡之事,至為切要”。1909年,清政府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區劃分城鎮和鄉兩級,設立議事會為議決機關,議員由選民互選充任?!獡埡yi主編《中國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紀80年頭后,村民自治快速發展,到1997年底,全國共有91萬個村民委員會的村干部由村民干脆選舉產生,大部分農村有90%以上的選民參與了選舉。1998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是我國農村基層社會的群眾自治組織?!獡潞甑戎骶帯吨腥A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更,并說明鄉約制度的主動作用。(1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清末城鎮鄉地方自治的歷史背景。(9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村民自治的意義。(4分)為了保證高考閱卷的公允公正,各閱卷點除有標準答案外,閱卷細則即“補充說明”,具體說明閱卷的采分點,下面是2024年全國卷Ⅰ第41題的評分細則:第(1)問:變更標準答案: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3分);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3分)。補充說明:假如學生答出“鄉約組織從個別地方擴展到全國”“由一些地方到廣泛建立”,體現出范圍的擴大。也可以給3分。即答出隨意兩點,都可以得6分。主動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2分);有利于發展生產(2分);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2分)。補充說明:第一點答出維護封建統治、鞏固政權等意思即可得2分;其次點答出有利于經濟發展、農業發展等意思即可得2分;第三點答出促進儒家文化或傳統道德傳播等意思即可得2分。第(2)問:歷史背景標準答案:內憂外患(3分);西方民主思想傳播(3分);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補充說明:第一點答出社會沖突激化、統治危機、農夫起義不斷等內憂的意思,或者民族危機嚴峻、列強入侵等外患嚴峻的意思,或者內憂外患的一些具體表現(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即可得3分;其次點答出西方民主思想、啟蒙思想、西方民主制度之一,即可得3分;第三點答出清末新政、清末預備立憲、政治改革之一,即可得3分。第(3)問:意義標準答案:鄉村治理的創新,國家治理體系的健全(2分);推動基層民主,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2分);改革基層社會治理制度,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2分)。補充說明:留意:本問總分共4分,第一點和第三點同為“治理”問題,答出隨意一點給2分,不重復賦分,其次點的關鍵在“基層民主”。假如能夠從鄉村治理和基層民主建設兩個層面答題,表述精確,即可得4分。1.高考閱卷老師寄語每位考生(1)避開馬虎,平常解答非選擇題應嚴格依據“一個前提”“兩個原則”訓練。(2)強化對主干學問與重要概念的精確理解識記。(3)科學審題是方法,規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精確駕馭基礎學問是一切的前提,應下苦功。2.閱卷老師希望看到的是能夠減輕閱讀量的卷面(1)卷面清潔,這是最基本的要求。(2)書寫工整,字跡清晰。(3)在規定的答題區域答題,否則就是做無用功。(4)表述是要依據分值思索要點,盡量細分,用分號或①②③④等符號清晰表述。(5)語言要簡潔,切中要害。(6)語言表述要規范,盡量用專業術語。假如卷面做到了以上6點,在“可給分可不給分的狀況,從寬給分”的高考評分原則下,將無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碼。1.(2024·全國卷Ⅲ)(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蘭人曾先后進攻澳門、臺灣,遭到明朝官民的堅決反抗而失敗。160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發出指示:“我們必需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厚。”162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也支配占據臺灣,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臺灣南部。1642年,其勢力擴張到臺灣北部。1661年,鄭勝利進軍臺灣,并正告荷蘭駐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島嶼上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并耕種這一土地”。荷蘭人試圖以賠款的方式換取鄭勝利退兵,被拒絕。鄭勝利收復臺灣后,臺灣依據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社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開科取士,“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很多文人學士隨之入臺,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文學作品;大量移民涌入,臺灣的人口快速增加?!幾躁惪琢⒅骶帯杜_灣歷史綱要》(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荷蘭侵占中國臺灣與澎湖的歷史背景和目的。(15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臺灣的收復在哪些方面促進了國家的統一。(10分)解析:解答本題應留意運用“以一個前提”“兩個原則”規范答題應對網上閱卷,本題考查西方國家早期殖民擴張之荷蘭侵占中國臺灣,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之鄭勝利收復臺灣等,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讀材料、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的實力。第(1)問,第一小問“歷史背景”可以依據材料一中的時間信息“1602年”“1608年”“1621年”分析,可知當時中國正處于明末時期,社會動亂,明政府為應付困難的社會沖突,無暇他顧;同時結合此時國際背景進行分析,這一時期處于新航路開拓和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結合材料一中信息“我們必需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厚”可以得出背景之一是荷蘭海外貿易的發展,以及與東方貿易可以獲得優厚的利潤。其次小問“目的”結合材料一中“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蘭人曾先后進攻澳門、臺灣”可以概括為建立殖民據點;結合材料“我們必需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厚”可以概括為擴大對中國的殖民貿易,攫取高額利潤;結合材料“162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也支配占據臺灣,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可以概括為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第(2)問,依據材料“鄭勝利進軍臺灣,并正告荷蘭駐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可以得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依據材料“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社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開科取士,‘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很多文人學士隨之入臺,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文學作品”等可以分析得出實行祖國大陸政治、文化制度,并且進一步證明收復臺灣增加了民族、文化認同;依據材料“大量移民涌入”分析得出接受移民,進一步親密了兩岸的往來和聯系。答案:(1)歷史背景:新航路開拓,殖民擴張;荷蘭海外貿易快速發展;與東部的貿易利潤巨大;明末戰亂之際,中心政府無暇他顧。(8分)目的:建立殖民據點;擴大對中國的殖民貿易,攫取高額利潤;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7分)(2)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實行祖國大陸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進一步親密了兩岸的往來和聯系;增加了民族、文化認同。(10分)

1.命題形式一般是2個材料、2個設問,每問分值在10分以上,一般每問包含兩小問。2.考查學問以縱向或者橫向命題為主,以當前社會熱點及學術熱點等切入,考查學生縱向綜合及橫向對比的實力。3.考查實力以概括、比較等設問方式呈現,考查學生閱讀材料信息、概括和歸納信息、對比分析的實力。1.整體分析要逐段逐句逐層概括。依據材料長文分段;短文分句;分號并列;省略號兩頭不行省等進行概括,同類要概括,進行逐層概括,能夠結合所學學問的要依據對應學問進行概括。同時概括時要留意從現象到本質;從個體到整體;由此及彼。2.歸納比較首先明確比較對象,要依據材料和問題明確比較的是哪幾類歷史事物或者比較哪些歷史人物。其次明確比較方向,要確定須要比較的是二者的相同點還是不同點,或者既比較相同點又比較不同點。最終找準比較角度,即找準比較點,這是解題的關鍵步驟。事物(歷史事務)類的比較可以從背景、性質、方式、特點、主動作用、歷史局限性、影響等方面考慮,人物類的比較可以從其歷史活動的目的、內容、影響等角度去考慮。3.學科術語答案用語要求運用學科語言,盡量運用所學學問,尤其要留意教材中結論性語言,不能表述過于口頭化也不能濫用文學性的修飾語。4.看分值答題問題的分值既是答案詳略的提示,也往往是答案要點個數、角度的示意。高考文綜歷史試題的答案,一般是2分一個要點,也有3分一個要點的。[例2](2024·全國卷Ⅲ)(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么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系親密,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量。據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運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袤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幾詣⒓液?、王敦書《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材料二漢武帝強化中心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行統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儒家提倡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分,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運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變更的文字。經驗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治,統一的觀念深化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漸漸被稱為“漢人”?!獡稘h書》《后漢書》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16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漢朝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9分)【命題立意】本題以國家治理問題切入,考查漢朝和羅馬國家治理的異同以及漢朝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體現了“中外關聯”的命題原則。通過對漢朝和羅馬帝國國家治理方式的比較,強調漢朝在確立中國基本疆域、強化民族認同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增加民族自信念和驕傲感,體現了歷史試題的人文性和現實性,是對新修訂課程標準中家國情懷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干脆呼應?!就ǚㄎ虻馈拷獯鸨绢}要留意整體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歸納比較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并留意運用學科術語,看分值答題。解析:第(1)問屬于比較異同類設問?!巴币罁牧稀傲_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一制度、法令”等可知,都是疆域寬闊的大帝國;由羅馬實行行省制度,漢朝實行郡縣制可知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爱悺睆闹螄矫婵矗_馬強調法律,漢朝是禮法并用;從中心與地方的關系看,漢朝實行中心集權,羅馬地方有肯定自治權;從內部聯系看,漢朝有統一的文字,羅馬沒有統一的文字;漢朝同等對待各地民眾,羅馬區分對待境內各民族等。第(2)問,漢朝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要以治理為中心進行發散性思維,從對國家統一、民族認同、思想統一等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分析其對后世,也就是對國家治理模式的影響。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國家;制定了統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異:漢朝郡縣嚴格執行統一的制度法令,羅馬帝國行省權力較大;漢朝實現了文字統一,羅馬帝國未能實現語言文字的統一;漢朝強調教化、教化和倫理規范的作用,羅馬帝國重視法律的作用;漢朝制度上對各地區民眾同等對待,羅馬帝國境內民族區分對待較明顯。(16分)(2)意義:確立了中國的基本疆域;強化了民族認同;形成了追求統一的價值觀;創立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模式。(9分)2.(2014·全國卷Ⅱ)(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間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內遷。東北地區出現“沃野千里,有土無人”的狀況。清廷把東北地區視為“龍興之地”,在此設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實施軍事化管轄,設置關口,長期禁止關內人口遷居,往來須持有官方頒發的路票?!耙泼裰幼∮薪?,田地之墾辟有禁,森林礦產之采伐有禁,人參東珠之掘擄有禁”。從乾隆年間起先,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者日盛?!懊坎檗k一次,輒增出新來流民”。他們“不但不愿回籍,抑且呼朋引類,日積日多”,清廷對東北地區時開時禁。——摘編自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清朝與俄國的東段邊界。但直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