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省名校聯盟年高三3月份聯合考試語文命題人:本溪市高級中學劉志鵬樊賀東審題人:本溪市高級中學劉志鵬樊賀東本試卷滿分分,考試時間分鐘。注意事項: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科學思想史與哲學思想史有很多相同之處,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應用哲學史的研究方法來研究科學思想史。哲學家的著作是研究哲學史的根據,科學思想史研究也應當重視分析科學家的著作,因為著作是學者表述思想的主要形式。哲學思想史與科學思想史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到目前為止,哲學史只是哲學思想史,很少有人研究哲學事業史,哲學家一般也沒有相對獨立的、系統的哲學活動。哲學家的研究成果就是他們的哲學思想。除此以外,哲學家沒有別的形式的研究成果,而哲學家的思想都是有文字記錄的。科學家的成果除思想成果外,還有科學活動的成果,甚至還有某些物的成果。有的科學家有豐富的科學著作,有的則著作不多;有的科學著作敘述了概括程度較高的科學理論思想和哲學思想,有的則缺少這方面的敘述。這就給科學思想史的研究帶來了困難。面對歷史事實,我們可以“追問”人們行為的動機。我們研究科學思想史,也可以這樣“追問”。有的科學家的著作敘述的都是具體的科學成果,多為經驗描述(如觀察、實驗的記述)和數學演算,缺乏理論概括。但科學家(即使是實驗科學家)不可能沒有理論思維。我們可以通過其經驗成果,追溯其理論基礎,對其作出理論概括,即從經驗成果出發,“追問”其科學理論思想。有的科學家敘述了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卻沒有談論有關的哲學問題。但一個多年研究科學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學家,不可能沒有哲學思想。即使他對哲學著作沒有興趣,他在科學活動中也會自發地形成一第1頁/共22頁定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思想自覺或不自覺地要進入他的研究活動,滲透在他的科學成果之中。這些哲學思想實際上是它的科學理論思想的哲學基礎和信念。科學理論思想中,總蘊含著一定的哲學思想。這些哲學思想可能是科學家已經想到的,只是未寫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可能科學家并未意識到這些哲學思想,但這些思想已影響到他們的科研活動。牛頓對他的絕對時空觀做了明確的表述,但對于平直空間、自然變化的可逆性等問題幾乎沒有提及。我們可以從牛頓的力學理論中概括出這些思想,也就是說可以從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出發,“追問”其哲學思想。這兩種“追問”必須以科學家的經驗成果和科學理論思想為根據,不能從個人的愿望和想象出發,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家的科學活動來追問他們的科學思想。柯林武德認為:“己的心中重演過去的思想。”如何重演?只能靠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一個閱讀柏拉圖的哲學史家是在試圖了解,當柏拉圖用某些字句來表達他自己時,柏拉圖想的是什么。他能做到這一點的唯一方法就是由他自己來思想它。”思想只能由思想來把握,但這種把握必須有客觀的根據,而不能局限于個人純粹的①之中。研究科學家的②,應以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為據;研究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應以他們的經驗成果為據;而研究他們的經驗成果,又應以他們的③為據。所以,④的客觀根據,歸根到底是科學活動。材料二:近代科學具有分工精確的特點,當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科學之間漢界楚河、疆域分明。這時的哲學開始思考屬于自己的研究對象和領域,把本來不屬于自己的領域讓位于具體科學。特別是細胞學、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以及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發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把哲學對象規定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實現了哲學研究對象上的革命性變革。現代科學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特點,打破了傳統學科間那種分門別類的研究界限。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哲學的巨大飛躍。這種發展和飛躍,打破了自然科學成果和哲學原理各自為陣、外在聯系的格局,二者形成了有機的結合,進而使哲學原理獲得了新的發展和新的表述形式。科學成果不僅僅是作為某條哲學原理的某個例證和注腳,而是被吸收到哲學原理本身之中。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梳理,正確的一項是()著作情況:部分著作缺乏理論概括和理論思維A.科學研究主要成果:思想成果、科學活動的成果、物的成果第2頁/共22頁著作情況:是研究哲學史的根據B.哲學研究主要成果:以文字形式記錄的哲學思想追問依據:科學家在科研中自發形成的哲學思想C.科學思追問方式:以經驗成果為前提,追溯理論基礎并作出理論概

想括追問依據:科學家的科學理論思想D.哲學思想追問方式:研究牛頓的力學理論,并從中加以概括得出A.AB.BC.CD.D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科學思想史的研究存在一些困難,主要表現在科學家著作數量的多少,著作是否具有科學理論思想和哲學思想等方面。B.有的科學家在著作中敘述了其科學理論思想,但沒有談論有關的哲學問題,這并不代表他們未意識到這些哲學思想。C.從近代科學的“分工精確”到現代科學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反映了自然科學同時代的發展而變革。D.隨著這種發展和飛躍,自然科學成果已經被吸收到哲學原理之中,而不僅僅是作為某條哲學原理的例證和注腳。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16B.C.D.4.請根據材料一對兩種“追問”的闡述,在文中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四字詞語。思想只能由思想來把握,但這種把握必須有客觀根據,而不能局限于個人純粹的________之中。研究科學家的____________,應以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為據;研究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應以他們的經驗成果為據;而研究他們的經驗成果,又應以他們的_________為據。所以,_________的客觀根據,歸根到底是科學活動。第3頁/共22頁5.請結合材料,就如何推動我國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發展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B2.A3.C4.①.主觀思考②.哲學思想③.科學活動④.科學思想5.①重視對學科著作的研究,加強理論體系建設;③將自然科學成果與哲學原理有機結合,助推二者共同發展;④堅持創新,以自然科學和哲學分析解決時代問題。【解析】【導語】材料一強調了科學思想史研究的復雜性,指出科學家的著作不僅包含思想成果,還涉及科學活動和物的成果,且科學家的哲學思想往往隱含在其科學理論中。材料二則探討了近代科學與現代科學的發展對哲學的推動作用,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研究對象上的革命性變革。整體而言,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和理論分析,展現了科學與哲學之間的互動關系,強調了科學活動在思想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部分著作缺乏理論概括和理論思維”錯,根據材料一第二段“但科學家(即使是實驗科學家)不可能沒有理論思維”可知,科學家不可能沒有理論思維,理論思維是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即使著作中沒有明確的理論概括,科學家的理論思維仍然存在。C.“追問依據:科學家在科研中自發形成的哲學思想”錯,材料一第四段“這兩種‘追問’必須以科學家的經驗成果和科學理論思想為根據,不能從個人的愿望和想象出發,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家的科學活動來追問他們的科學思想”可知,科學思想的追問依據是科學家的經驗成果,而非哲學思想。D.“研究牛頓的力學理論”錯,根據材料一第三段“我們可以從牛頓的力學理論中概括出這些思想,也就何從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出發,追問其哲學思想的一個具體案例。因此,牛頓的力學理論并不是唯一的追問對象,而是眾多科學理論中的一個例子。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著作是否具有科學理論思想和哲學思想等方面”錯,根據材料一第一段“有的科學家有豐富的科學著作,有的則著作不多;有的科學著作敘述了概括程度較高的科學理論思想和哲學思想,有的則缺少這方面的敘述”可知,應該是科學理論思想和哲學思想概括程度的高低,而非是否具有。第4頁/共22頁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的觀點有“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哲學的巨大飛躍”“必然要引起哲學對象哲學內容和哲學方法的重大變化”等。A.黑格爾的觀點強調哲學觀念的發展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前驅,這與材料二中“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哲學的巨大飛躍”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不適合作為論據。B.郭沫若的觀點強調科學需要幻想,這與材料二的內容關聯不大,不適合作為論據。C.恩格斯的觀點明確指出自然科學領域的劃時代發現會推動唯物主義的發展,這與材料二中“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哲學的巨大飛躍”以及“必然要引起哲學對象、哲學內容和哲學方法的重大變化”的觀點高度契合,因此最適合的論據。D.王國維的觀點討論的是中西學術的相互推動,這與材料二中自然科學與哲學的關系無關,不適合作為論據。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強調“這兩種‘追問’必須以科學家的經驗成果和科學理論思想為根據,不能從個人的愿望和想想,而要依據客觀的內容,如科學家的經驗成果和科學理論思想等,與前文表述的“不能從個人的愿望和想象出發”相呼應,突出把握思想需要客觀依據,避免主觀隨意性,所以此處填“主觀思考”。②從材料一“有的科學家敘述了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卻沒有談論有關的哲學問題。但一個多年研究科學想”可知,在研究科學家時,存在從其科學理論思想去“追問”哲學思想的情況。而且后面提到“應以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為據”,結合前文關于從科學理論思想“追問”哲學思想的闡述,這里說研究科學家的“哲學思想”,以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為依據是符合文意的,所以此處應填“哲學思想”。③材料一中明確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其經驗成果,追溯其理論基礎,對其作出理論概括,即從經驗成果出據,不能從個人的愿望和想象出發,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家的科學活動來追問他們的科學思想”,說明研究科學家的經驗成果是與他們的科學活動緊密相關的,經驗成果是科學活動產生的,研究經驗成果需要以科第5頁/共22頁學活動為依據,所以此處填“科學活動”符合文本中對研究科學家相關內容的邏輯關系。④整個材料一圍繞研究科學思想史展開,重點闡述了對科學家思想的“追問”,包括從經驗成果“追問”科學理論思想,從科學理論思想“追問”哲學思想,且強調這些“追問”的實質是通過科學活動來追問科學思想,同時指出各種“追問”都要有客觀依據,而客觀依據歸根到底是科學活動。所以“科學思想”是邏輯,強調了科學活動對于研究科學思想的重要性,因此此處應填“科學思想”。【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哲學家的著作是研究哲學史的根據,科學思想史研究也應當重視分析科學家的著作,因為著作是學者表述思想的主要形式”可知,無論是哲學還是科學,其著作都是研究相應思想的重要依據,通過對學科著作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學科思想,進而加強理論體系的建設。可以概括為,重視對學科著作的研究,加強理論體系建設。經驗成果和科學理論思想為根據,不能從個人的愿望和想象出發,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家的科學活動來追問他們的科學思想”,這表明科學活動是研究科學思想的基礎,通過對科學活動中產生的經驗成果和科學理其中的科學理論思想和哲學思想。③材料二指出“現代科學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特點,打破了傳統學科間那種分門別類的研究界限。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哲學的巨大飛躍。這種發展和飛躍,打破了自然科學成果和哲學原理各自為陣、外在聯系的格局,二者形成了有機的結合,進而使哲學原理獲得了新的發展和新的表述形式。科學成果不僅僅是作為某條哲學原理的某個例證和注腳,而是被吸收到哲學原理本身之中”,這說明自然科學和哲學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將自然科學成果與哲學原理有機結合,能夠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可以概括為,將自然科學成果與哲學原理有機結合,助推二者共同發展。④從材料二“特別是細胞學、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以及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發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把哲學對象規定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實現了哲學研究對象上的革命性變革”可以看出,自然科學的創新發現推動了哲學的變革,同時,哲學的發展也需要不斷創新,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可以概括為,堅持創新,以自然科學和哲學分析解決時代問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分)第6頁/共22頁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莫須有先生講國語(節選)廢名要小孩子知道寫什么,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你便能引得他們寫什么了。在這個文學革命時期,這個簡單的事當然是最艱難的事,只有莫須有先生勝任愉快,他能如孟子說的“惟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莫須有在全家寨小學教國語,有一回出了一個“蟋蟀”題,他預期喜歡捉蟋蟀的那個學生作“蟋蟀”了,結果失望,這個學生不寫自己的游戲,他寫的是“過中秋”。莫須有先生在黑板上寫的題目總是很多很多的,任人自由選擇。莫須有先生便看他怎樣寫中秋。他寫的是:“光陰一天天地過去了,轉瞬間又到了中秋節,莫須有先生便替他大大地改正,而且在課堂上告訴大家,這樣作文是頂要不得的,這樣作文便是做題目,不是寫實了。寫“今天是中秋節”便可以,何須說“光陰一天天地過去了”呢?連忙問該生道:“你不是喜歡捉蟋蟀嗎?”“喜歡。”“你怎么不作‘蟋蟀’呢?”“那怎么作呢?”莫須有先生在黑板上寫了一句給學生看:“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于是把這句詩講給學生聽,而且問捉蟋蟀不能作文的學生道:“你為什么不寫蟋蟀?”那學生還是不能答。有一年齡最大的學生從旁答道:“”“你說《詩經》是什么呢?”《詩經》是詩,不是文。”莫須有先生頗贊美這學生,他能知道《詩經》是詩了。于是莫須有先生告訴他道:“作文應該同作詩一樣,詩寫蟋蟀,文也可以作蟋蟀。詩寫‘清明時節雨紛紛’,寫九月九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文也可以寫清明,寫九月九日登高。但中國的文章里頭你們讀過這樣的文章嗎?一篇也沒有讀過!這原故便因為以前的文章都是不是寫實,而詩則還是寫實的。我現在教你們作文,便同以前作詩是一樣,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寫的。以前的文章則是一切的事情都不能寫,寫的都是與生活沒有關系的事情。正同女人裹腳一樣,不能走路,不能操作。同唱舊戲一樣,不是說話是腔調,不是走路是臺步,除了唱戲還有什么用處?世上哪有這樣說話的方法?”他指著問學生道:“這句話的主詞是哪一個?”全場鴉雀無聲。慢慢地有一極細微的聲音答著“蟋蟀”。莫須有先生很是高興。大聲說道:“句話的主詞蟋蟀,是說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到了十月入我床下。我們這樣說文章便不好。第7頁/共22頁《詩經》的文章真是好得很。你們同意否?”“同意。”有幾個學生連忙答著。接著全場歡聲一片了。有一次作文,莫須有先生出的題目有“楓樹”“楓樹”“我家門前有兩株樹,一株是楓樹,還有一株,也是楓樹。”莫須有先生甚喜,覺得此人將來可是一個文學家,能夠將平凡的事情寫得很不平凡,顯出作者的個性。但碰到又一本“楓樹”卷子時,又是這樣的句子:“我的院子里有兩株樹,一株是楓樹,還有一株,也是楓樹。”莫須有先生便有點奇怪了,剛才的歡喜都失掉了。接著還有三本四本卷子都是如此起頭,莫須有先生知道事情不妙。他們一定是抄襲。于是去翻書,結果在魯迅的《秋夜》里有這樣的句子:“我的后院里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莫須有先生得了這個發現時,一則以喜,一則以怒光陰一天天地過去了,轉瞬間又到了發卷子的時候——話這樣說,決不是模仿,凡屬改作文的教師們一定同情,只有改卷子最覺得日子過得快,上一次剛完,下一次又來了。偉大的莫須有先生亦有此同感,然而莫須有先生確是不厭不倦的時候多,他見了學生總是很高興的,出題高興,自己總是技癢,碰得一本好卷子高興,善如己出,碰得一本極壞極壞的卷子雖是十分的感得混飯吃無意義,但慢慢地也慣了。到了發卷子的時候,莫須有先生特別將“楓樹”“你們為什么總是模仿呢?一個人為什么這樣不能自立呢?我總是教你們寫實,作文能寫實,也便是自立。你們模仿魯迅,你們知道魯迅作文是寫實嗎?他家后院里確是有兩株棗樹,這一說我也記起那個院子了,他的《秋夜》的背景,你們糊心,用心故不免做作的痕跡,隨便則能自然流露。他說他的院子里有兩株樹,再要說這兩株樹是什么樹,一株是棗樹,再想那一株也是棗樹,本是心理的過程。然而如果要他寫小說,他一定沒有這樣的不在乎,首先便把那個事情想清楚,也就是把兩株樹記清楚,要來極力描寫一番,何致于連樹的名字都不記得呢?寫起散文來,則行云流水,一切都不在意中,言之有物而已。你們只可謂之丑婦效顰而已。”人都是虛榮心用事,學生們聽了莫須有先生這番話,心想,你同魯迅是朋友嗎?至于話里的教訓,反而不暇理會了。莫須有先生則確乎是思慕魯迅,雖然他現在已經不是文學家,他是小學生的教師。(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提到此時處于“文學革命時期”,又寫莫須有先生能如孟子所說那樣“不失其赤子之心”,使尋常的國語教學有了時代的厚重感。B.話連篇,言之無物”是一致的。第8頁/共22頁C.對于魯迅寫“兩株棗樹”,莫須有先生認為這“本是心理的過程”,是指其并不極力加以描寫,顯得十分自然,沒有做作的痕跡。D.文中展現了莫須有先生出“蟋蟀”題、改“楓樹”卷子兩個場景,在莊重嚴肅的語言情境中體現出他對國語教學所持的精神立場。7.下列對莫須有先生“一則以喜,一則以怒”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莫須有先生感到喜悅,是因為他認為寫那本“楓樹”卷子的學生善于表達個性。B.莫須有先生讀到魯迅《秋夜》里的句子,如聞其語,如見其人,頓生懷念之感。C.莫須有先生認為魯迅寫散文不及寫小說用心,因此為學生對此模仿而大發雷霆。D.學生寫文章模仿抄襲他人,使莫須有先生十分憤怒,進而對中國文學感到失望。8.文中畫橫線的兩處都寫到“光陰一天天地過去了,轉瞬間又到了……”,用意有什么不同?9.莫須有先生提倡“寫實”,請結合文本說明“寫實”的具體內涵。【答案】6.D7.B8.①第一處:以學生寫“過中秋”為例,批評了不寫實的文章風格;②第二處:幽默地“模仿”學生文章中的語句,體現出莫須有先生改卷子時的真實感受。9.①作為一種寫作方式,寫實區別于虛構、模仿,要求作者觀察并記錄生活,反對描寫與之無關的內容;②寫實強調客觀描寫,不過度地刻意加以修飾,在行文中自然體現出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③寫實也意味著一種入世的、實踐的人格修養和生活態度,也就是人的“自立”。【解析】【導語】這篇節選自廢名的《莫須有先生講國語》的文章,通過莫須有先生的教學場景,展現了其在國語教學中的獨特理念與方法。文章以“寫實”為核心,批判了傳統文章的虛浮與脫離生活,強調作文應如作詩一般,源于生活、表達真情。莫須有先生通過具體事例,如“蟋蟀”題與“楓樹”卷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反對模仿與抄襲,倡導獨立思考與個性表達。【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鑒賞的能力。D.“莊重嚴肅的語言情境”錯。文中師生在課堂上作“蟋蟀”文章的一段對話,莫須有先生改“楓樹”卷子時發現“事情不妙”,以及文末“心想,你同魯迅是朋友嗎?至于話里的教訓,反而不暇理會了”等情境,都體現出活潑幽默的語言氛圍。不能因為莫須有先生“大發雷霆”,就認為小說的整體風格是莊重嚴肅的。故選D。【7題詳解】第9頁/共22頁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是因為他認為寫那本‘楓樹’卷子的學生善于表達個性”錯,莫須有先生感到喜悅是因為“得了這個發現”,即讀到了魯迅《秋夜》里“兩株棗樹”的句子;C.“莫須有先生認為魯迅寫散文不及寫小說用心”錯,莫須有先生并非因為魯迅寫散文不如寫小說用心而發怒,而是因為學生盲目模仿和抄襲魯迅的《秋夜》中的句子,缺乏獨立思考和寫實精神,他通過分析魯迅的寫作過程,強調散文的自然流露和寫實的重要性,批評學生“丑婦效顰”,即缺乏創新和真實表達。因此,莫須有先生的憤怒是針對學生的模仿行為,而非對魯迅寫作方式的否定。文中說“用心故不免做作的痕跡,隨便就能自然流露”,所以他對此并不持否定態度,而是想以此告訴學生“寫實”的道理;D.“進而對中國文學感到失望”錯,文中并未提到莫須有先生對中國文學感到失望,而是強調學生模仿抄襲行為讓他憤怒,莫須有先生提倡“寫實”,并指出以前的文章與生活脫節,但他并未對整個中國文學表示失望。開篇寫道“只有莫須有先生勝任愉快,他能如孟子說的‘惟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說明他對教學和文學仍充滿熱情,可見這一說法夸大其詞。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①第一處:原文中提到莫須有先生在全家寨小學教國語,出了“蟋蟀”題,預期喜歡捉蟋蟀學生寫“蟋樣的表述,這是對學生作文內容的具體呈現,引出后續莫須有先生對其作文的評價和修改。莫須有先生認為這樣作文是“做題目,不是寫實”,他主張寫“今天是中秋節”即可,何須說“光陰一天天地過去了”,所以此處引用學生的話,是以學生寫“過中秋”為例,批評了不寫實的文章風格,體現了莫須有先生注重寫實的教學理念,即讓學生真實地記錄事情,而不是使用一些空洞、套路化的表述。②第二處:原文明確提到“話這樣說,決不是模仿,凡屬改作文的教師們一定同情,只有改卷子最覺得日子過得快,上一次剛完,下一次又來了”,莫須有先生在這里幽默地“模仿”學生文章中“光陰一天天地須有先生改卷子時的真實感受,即他也覺得改卷子的日子過得很快,同時也表現出他對改卷子這件事的一【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內涵的能力。①原文中莫須有先生看到學生寫“光陰一天天地過去了,轉瞬間又到了中秋節”,認為這是做題目,不是第10頁/共22頁寫實,而寫“今天是中秋節”才可以,體現了他認為寫實應是實實在在記錄當下的生活場景,而不是用一些虛泛的套話來寫作。當學生模仿魯迅“我的院子里有兩株樹,一株是楓樹,還有一株,也是楓樹”這樣的句子時,莫須有先生大發雷霆,指出學生是模仿而不是寫實,強調了寫實要區別于模仿,要寫自己真實觀察到的生活。②莫須有先生認為《詩經》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寫得好,因為它是寫實的,沒有過多的修飾,客觀地寫出了蟋蟀在不同時間的位置,是對生活中事物的如實描繪。莫須有先是在寫作中不過度刻意修飾,能夠讓真情實感自然地在行文中流露出來。③莫須有先生對學生說“你們為什么總是模仿呢?一個人為什么這樣不能自立呢?我總是教你們寫實,作文能寫實,也便是自立”,將寫實與做人的“自立”聯系起來,表明寫實時不模仿、真實地表達自我,也是一種入世的、實踐的人格修養和生活態度,體現了作者在生活與寫作中都要保持獨立、真實的精神。二、古代詩文閱讀(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戰,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兵勢不利;彼或遠來,糧餉不絕,皆不可與戰,宜堅壁持久以敝之,則敵可破。法曰:“不戰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帥兵渡河東討劉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時年十七,從軍,與太宗登玉壁城觀賊陣,顧謂道宗曰:“賊恃其眾,來邀我戰,汝謂如何?”對曰:“群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與力競。今深溝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能持久,糧運將竭,當自離散,可不戰而擒也。”太宗曰:“汝見識與我相合。”后果食盡夜遁,追入介州,一戰敗之。材料二:武侯問曰:“若敵眾我寡,為之奈何?”起對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阨。故曰:以一擊十,莫善于阨;以十擊百,莫善于險;以千擊萬,莫善于阻。今有少卒卒起,擊金鼓于阨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故曰: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材料三: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沖軍相當,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敵人夜來,或攻吾左,或攻吾右,在軍震動,吾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謂之震寇。利以出戰,不可以守。選吾材士強弩,車騎為之左右,疾擊其前,急攻第11頁/共22頁其后,或擊其表,或擊其里,其卒必亂,其將必駭。”武王曰:“敵人遠遮我武王曰:“敵人遠遮我前,急攻我后,斷我銳兵,絕我材士,吾內外不得相聞,三軍擾亂,皆散而走,士卒無斗志,將吏無守心,為之奈何?”太公曰:“明哉,王之問也!當明號審令出我勇銳冒將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如此,必知敵人所在,或擊其表里,微號相知,令之滅火,鼓音皆止,中外相應,期約皆當,三軍疾戰,敵必敗云。”10.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當明號A審令B出我勇銳C冒將之D士E人F操炬火G二人同鼓。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B.恃,依賴、依靠,成語有“恃強凌弱”“有恃無恐”,三者“恃”的意思相同。C.D.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世民率軍東渡黃河討伐劉武周,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李道宗也隨軍出征,二人雖作戰意見相合,但由于輕敵,結果率軍連夜追到介州后,敗于敵軍。B.對于如何扭轉敵眾我寡的被動局面這一問題,吳起認為,要避免在平坦地形與敵軍交戰,而是要借助險隘地形,發揮以一擊十、以千擊萬的效果。C.武王進一步提問:當敵軍前后突擊,以至我方“三軍擾亂,皆散而走”,此時又該如何應對?太公認為這個問題問得很高明,并給出了相應的作戰策略。D.太公指出,若我軍面臨即將潰敗的緊急關頭,應大造聲勢,以弱示強,弄清敵情,進攻時確保“中外相應,期約皆當”,而后“三軍疾戰”,方可勝利。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群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與力競。(2)今有少卒卒起,擊金鼓于阨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14.請簡要說明。【答案】10.BEGD12.A13.(1)眾多賊寇鋒芒正銳,不可抵擋,很容易采取計謀使他們屈服,很難單憑武力同他們爭斗。第12頁/共22頁(2)現在用少數兵力突然出擊,在狹隘道路上擊鼓鳴金,敵人雖多,但也沒有不驚慌騷動的。14.①“不戰”是針對一般的作戰情形,以此來消耗敵方軍力。②“利以出戰”是在敵國境內遭敵軍夜襲的特殊情形下所采取的措施。【解析】【導語】這三則材料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堅守、選擇地形、主動出擊等策略來取得勝利。材料一講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討劉武周時,通過深溝高壘的策略,最終擊敗了敵人。材料二講述了吳起對于敵眾我寡情況下避免在平坦地形與敵人交戰,而是選擇險要地形進行攔截,以少勝多。材料三講述了太公對于敵眾我寡情況下,認為應主動出擊,迅速攻擊敵人的前后方,使敵人混亂,最終取得勝利。【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應當明確號令,審慎發布命令,派出我們勇敢精銳的將士,手持火炬,兩人一起擊鼓。B處斷開;E處斷開;G處斷開;故選BEG。【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正確。句意:而應當加固營壘,持久防御,來使對方敗壞。/依靠別人的力量來損害他。B.正確。句意:敵人依仗其兵多勢眾。/依仗自己的強大力量去欺負弱小的人。/因為有依靠或支持,所以無所畏懼。C.正確。穩固/頑固。句意:以防守穩固。/你的思想如此頑固,頑固到無法改變。D.錯誤。約定/訂立盟約。句意:約定一致。/契丹與我們結為兄弟。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能力。A.“但由于輕敵,結果率軍連夜追到介州后,敗于敵軍”錯誤。材料一中提到“追入介州,一戰敗之”,李世民率軍追到介州,一戰而把劉武周軍打得大敗,說明李世民最終取得了勝利,而非由于輕敵,敗于敵軍。故選A。第13頁/共22頁【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材料一認為面對“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局面“不可與戰”。因為此時“兵勢不利”,敵人處于有利條件,可以“堅壁持久以敝之,則敵可破”,即應采取防守策略,等待敵人疲憊后再出擊。這是針對一般來,或攻吾左,或攻吾右,在軍震動”,深入敵國作戰,又遇到敵人夜間偷襲,軍中震動,這種情況下,需要“利以出戰”,迅速攻擊敵人。這是針對在敵國境內遭敵軍夜襲的特殊情形下所采取的措施。參考譯文:材料一:大凡作戰,如果處于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兵力對比于我不利的形勢下,或者敵人雖遠道而來但糧餉供應源源不斷,對于此種敵人都不可立即與其進行決戰,而應當加固營壘,持久防御來使對方疲憊、困乏,這樣就可以最后打敗敵人。誠如兵法所說:“不輕易與敵決戰的主動權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軍東渡黃河討伐割據勢力劉武周。江夏王李道宗當時十七歲,隨軍從征,與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觀察敵人陣勢。李世民回過頭來問道宗說:“敵人依仗其兵多勢眾,企圖與我軍決戰,你說我們應當怎么辦?”道宗回答說:“同它爭勝。如今我們挖深壕溝筑高營壘,來挫敗敵人鋒芒,烏合之眾不能持久作戰。等到其糧草耗盡,必定自然離散,那時我們將不戰而擒獲敵人。”李世民稱贊地說:“你的見解與我的想法完全相合。”人果然糧盡而連夜北逃,李世民率軍追到介州,一戰而把劉武周軍打得大敗。材料二:武侯問道:“如果敵眾我寡,該如何應對?”吳起回答說:“在平坦的地形上避開敵人,在險要的地形上阻擊敵人。所以說:以一敵十,最好在險要之地;以十敵百,最好在險峻之地;以千敵萬,最好在險阻之地。現在有少數士兵突然出現,在險要的道路上敲擊金鼓,即使敵人人數眾多,也必定會驚慌失措。所以說:用兵多者要選擇平坦之地,用兵少者要選擇險要之地。”材料三:第14頁/共22頁武王問太公說:“率領軍隊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正面交鋒,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敵人夜間來襲,或攻擊我左翼,或攻擊我右翼,軍中震動,我想以進攻取勝,以防守穩固,該如何應對?”太公回答說:“‘震寇’。此時利于出戰,不宜防守。應挑選我方的精銳士兵和強弩手,車騎部隊在左右兩側,迅速攻擊敵人的前方,猛烈攻擊敵人的后方,或攻擊敵人的外表,或攻擊敵人的內部,敵人的士兵必定混亂,將領必定驚慌。”武王說:“敵人從遠處阻擋我前方,猛烈攻擊我后方,切斷我精銳部隊,斷絕我精銳士兵,我內外無法互通消息,三軍擾亂,紛紛潰散,士兵沒有斗志,將領沒有守心,該如何應對?”太公回答說:“大王的問題真是高明!此時應當明確號令,派遣我方的勇猛精銳之士,手持火炬,兩人同擊鼓。這樣,必定能知道敵人的位置,或攻擊其外表,或攻擊其內部,暗中傳遞信號,命令熄滅火炬,鼓聲停止,內外相應,約定一致,三軍迅速作戰,敵人必定敗退。”(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雉帶箭韓愈原頭火燒靜兀兀,野雉畏鷹出復沒。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沖人決起百余尺,紅翎白鏃隨傾斜。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注]①將軍:指節度使張建封。②離披:斑駁分散的樣子。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詩分合交錯地描寫了獵射者、觀獵者以及獵物,波瀾起伏,神采飛動。B.詩人在開篇寫將軍獵射前的靜景,與下文獵射時的動景形成了強烈的對照。C.第七句寫將軍騎馬迅速沖向圍觀的人群,隨后便看到了“雉帶箭”的景象。D.第九句以“仰笑”突出將軍志得意滿的神情,使全詩在熱烈的氛圍中收尾。16.詩中寫將軍想要“以巧伏人”,其“巧”體現在哪里?請簡要分析。15.C16.領的時機發弓;②射技之“巧”:野雉受驚乍飛的一剎那,將軍從容地將弓引滿,迅猛地將其精準射中,干脆利落。【解析】第15頁/共22頁【導語】通過生動的場景描寫和細膩的情感刻畫,展現了將軍獵射的英姿與技藝。詩中動靜結合,以“盤馬彎弓惜不發”凸顯將軍的沉著與智慧,而“沖人決起百余尺”則描繪了獵物的驚險瞬間。結尾的“仰笑”與“五色離披”相映成趣,既表現了將軍的得意,又為全詩增添了熱烈氛圍,體現了唐代狩獵文化的豪邁與風采。【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將軍騎馬迅速沖向圍觀的人群”錯誤。根據語境以及該聯中“決起”“隨傾斜”等關鍵詞可推知,主語應該是野雉。此處要理解詩人所營造的氛圍,描寫“雉帶箭”時的掙扎景象,使全詩的敘述忽起波瀾,盤屈跳蕩。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①“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意思是將軍想當眾表演自己的神功巧技,故而,騎馬盤旋不進,拉滿勁弓,卻并不輕易發箭。將軍不專恃武功取勝,他盤馬彎弓,審情度勢,選擇最能表現自己精湛射技的時機。體現運籌之“巧”。②“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意思是地形逐漸變窄觀看的士兵越來越多。野雉受驚而飛,蓄滿強有力的箭,迅猛而準確地命中雉雞,干脆利落。體現射技之“巧”。(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語文課上,葉老師使用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話,引導學生在學習上要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2)暮春時節,家長們帶孩子到公園游玩,閑看湖水蕩漾,感受和風吹拂,這氛圍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所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相似。(3)小樊來江邊觀潮,看到江面上潮水奔涌,波濤澎湃,卷起巨大的浪花,不禁想起了古代詩詞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善始者實繁②.能克終者蓋寡③.浴乎沂④.風乎舞雩⑤.驚濤拍岸⑥.雄)【解析】第16頁/共22頁【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三、語言文字運用(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昆明菌子極多。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雞樅,味道鮮濃,無可比方。有一種菌子,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①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②這東西這么好吃?!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喝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作“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18.此,請加以體會分析。19.文中加點的兩個“有”,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8.第①處:側重表達質疑,同時能夠體現出作者對干巴菌外觀所帶有的輕視意味。第②處:側重表達贊美,也突出了干巴菌的味道帶給作者強烈的驚喜感。19.①第一個“有”字表示事物的存在;②第二個“有”字表示估量、比較。【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標點符號的作用的能力。第①處:從原文可知,作者在描述干巴菌時,先提到“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為后面的疑問做了“顏色深褐帶綠,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這樣獨特且不符合常規菌子模樣的外觀,讓作者對干巴菌外觀的嫌棄與輕視。作者從第一印象上就對干巴菌的樣子不滿意,所以在疑問中也摻雜著這種輕視的情感,更加凸顯了對其外觀的不認可。第17頁/共22頁第②處:結合前文,作者詳細描述了處理干巴菌的過程“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出了作者的預期。而問號與感嘆號的組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驚訝和贊美之情,因為之前作者對干巴菌的外觀持有懷疑和輕視態度,可品嘗后卻發現味道如此美味,巨大的反差帶來了強烈的驚喜感,通過這句話得以充分體現,突出了干巴菌味道給作者帶來的震撼。【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不同語境下同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的能力。眾多菌子當中,存在著干巴菌這樣一個類別。通過這個“有”,構建了干巴菌在當地菌子體系中的存在事實,讓讀者知曉有此一物,聚焦到對干巴菌的介紹。球大小作為參照,去估量、比較昆明楊梅的尺寸,直觀地讓讀者感知到昆明楊梅的大小程度,突出其個頭之大,使讀者能更清晰地在腦海中形成昆明楊梅的形象。(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盛夏吃冰,自古有之。①早在宋朝時期,②就有在暑熱天食用冰飲的現象已十分常見。③現今,夏日“刨”字有“páo”和“bào”在“刨冰”中為什么讀“bào”?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刨”讀“páo”,是指“使用鎬、鋤頭向下向里用力”;讀“bào”,指“刨子或刨床”“用刨子或刨床刮平木料或鋼材等”。《天工開物·錘鍛》說“刨”是“磨礪嵌鋼寸鐵,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從中可知,在“刨”這一動作完成后,被刨的物品表面不平整的部分會被“刨”出。仔細觀察刨冰機刨過的冰塊,可以發現,其底面多是平整的,刨冰機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的刨床,因此刨冰其實就是冰塊在刨床上通過“刨”(冰與刀摩擦形成冰花)這一動作而得到的。由此可見,“刨”讀“páo”時的意思與“刨冰”并無明顯的關聯,因此,“刨冰”的“刨”應讀“bào”。20.改變原意。21.下列句子中的括號和文中第三段的括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巨著《四庫全書》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始修纂,十年后完成。第18頁/共22頁B.C.D.南方古猿的腦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類和現代類人猿。22.出講解要點。要求思路清晰,語言流暢,不超過50個字。【答案】20.21.A22.示例一:“刨坑”。①意思是挖出一個坑;②“挖”這一動作需要使用工具向其表面用力;③因此,其中的“刨”應讀“páo”。示例二:“刨光”。①意思是使物體表面變得平整光滑;②這需要使用工具對其進行打磨;③因此,其中的“刨”應讀“bào”。【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