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速記清單
01,基礎知識
Q單元重點字詞梳理
第22課《好的故事》
字音及組詞
擱:g?(耽擱、擱置、擱淺)
綜:zong(綜合、綜述、錯綜復雜)
澄:ch6ng(澄靜、澄澈、澄凈
萍:ping(萍蹤、浮萍、萍水相逢)
藻:ZQO(水藻、綠藻、海藻)
漾:yang(蕩漾、漾奶)
焰:ydn(烈焰、火焰、氣焰)
削:xue(削減、削除、剝削)
瞬:shun(瞬間、轉瞬、瞬息萬變)
凝:ning(凝聚、凝視、屏氣凝神)
驟:zhou(驟然、急驟、暴風驟雨)
擲:zhi(拋擲、投擲、擲地有聲)
陡:dou(陡峭、陡壁、陡變)
多音字
差:C1(參差不齊)chi(差生)
曾:c6ng(曾經)zeng(曾祖父)
澄:cheng(澄澈)deng(澄清)
削:xue(瘦削)xiao(削鉛筆)
暈:yun(頭暈)yun(暈車)
近義詞
預告一一預報幽雅----幽靜昏暗一一暗淡
參差----雜亂朦朧一一模糊仿佛----好像
澄碧一一清澈瘦削一一枯瘦趕忙一一趕緊
退縮一一畏縮凝視注視
反義詞
縮小一一擴大昏暗一一明亮朦朧一一清晰
幽雅——喧雜退縮——前進有趣——乏味
參差一一齊整結束一一開始瘦削一一豐滿
理解詞語
預告:事先通告。
昏沉:暗淡。
幽雅:幽靜而雅致。
錯綜:縱橫交叉。
澄碧:清而明凈。
蕩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
參差:長短、高低、大小不齊;不一致。
瘦削:形容身體或臉很瘦。
潑剌:形容魚在水里跳躍的聲音。
驟然:突然;忽然。
陡然:突然。
第23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多音字:
挨:ai挨打ai挨門挨戶
扁:bidn扁擔piGn扁舟
號:hdo怒號hGo號召
針:zd包扎zha扎針zha掙扎
詞語解釋:
殯儀館:供停放靈柩和辦理喪事的機構。
追悼:沉痛地懷念(死者)。
失聲:因悲痛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問其家屬。
愛撫:疼愛撫慰。
團聚:①相聚(多指親人分別后再相聚)。
圓冏吞棗:把棗兒整個兒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張冠李戴: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弄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
碰壁:比喻遇到嚴重阻礙或受到拒絕,事情行不通。
恍然大悟:忽然間明白過來。恍然:忽然醒悟的樣子。
黃包車:舊時一種用人拉的車,有兩個橡膠車輪,車身前有兩根長柄,柄端有橫木相連,主要用
來載人。
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
深奧:(道理、含義)高深不易了解。
反義詞:
愛戴一一憎惡團聚---離別
慈祥一一狠毒深奧一一淺顯
詳細——簡略囪冏吞棗——細嚼慢咽
恍然大悟一一百思不解
近義詞:
驚異一一詫異愛戴一一尊敬
悔恨一一懊悔慈祥一一慈愛
深奧一一深刻恍然大悟一一茅塞頓開
第24課《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多音字
給:gei(給力)ji(給予)
場:chang(場地)chdng一場雪)
當:dang(當時)dang(上當)
著:zhe(看著)zhuo(著迷)zhao(著重)
近義詞
偉大---崇高俯下----低下不朽----永恒
情愿---甘愿摔垮----摔壞永遠----永久
抬舉一一器重
反義詞
偉大----渺小情愿----被迫
永遠一一暫時抬舉一一貶低
理解詞語
偉大:品格崇高;才識卓越。
不朽:永不磨滅(多用于抽象事物)。
情愿:心里愿意。
尸首:人的尸體。
下場:人的結局(多指不好的)。
抬舉:看重某人而加以稱贊或提拔。
、!”號啊
第22課《好的故事》
一、寫作背景
《好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于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當時的中國極其混亂,五四運動之后,
社會上出現了許多矛盾和沖突,魯迅在當時選擇了用文學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感慨。這篇文章是他對黑暗
現實的控訴,也是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通過對夢中美景的描繪,展現了他對于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同
時也反映出他對現實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二、作者介紹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他是20世紀中
國最杰出的文學家之一,其小說、散文、隨筆、雜文、翻譯以及長篇小說都有深遠的影響。魯迅的文學風
格獨特,語言犀利,思想深邃,作品多以反映社會矛盾和底層人民的苦難為主,同時也表達了對傳統文化
的批判和對新生活的向往。
三、主旨分析
1.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好的故事》中,魯迅通過描繪夢中的美景,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筆下的美好生活是和
平的、寧靜的,沒有戰爭和社會矛盾的干擾,人們能夠和諧共處,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這種向往表達了魯
迅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苦難的反思,也反映了他對人類共同理想的追求。
2.對自然的贊美
在《好的故事》中,魯迅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他描繪了清澈的河水、美
麗的花壇、翠綠的稻田等自然景色,這些描繪展現了他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通過贊美自然,魯迅也表達
了他對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向往,以及對破壞自然的行為的批判。
3.對現實的批判
雖然《好的故事》描繪的是夢中的美景,但魯迅并沒有完全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中。相反,他通過這種
美好的描繪,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矛盾。他用夢中的美景與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和黑
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更加突出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批判。
4.對人類未來的期望
在《好的故事》的結尾,魯迅表達了對人類未來的期望。他相信,只要人們能夠擺脫現實的束縛,克
服困難和矛盾,就一定能夠實現美好的生活。這種期望反映出他對人類未來的樂觀態度,也激勵著人們為
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綜上所述,《好的故事》是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自然的贊美、對現實的批判以及對人類未來的
期望的表達。這篇文章不僅展現了他的文學才華,更傳遞了他的思想情感和對社會人生的獨到見解。在當
今社會,我們仍然可以從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和啟示,為實現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
四、課文分段
第一段(1-2):介紹環境,引出下文。
第二段(3):寫夢見一個好的故事。
第三段(4-10):敘述這個好的故事。
第四段(11-12):寫“我”要追回故事,完成故事,留下故事。
第23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一、寫作背景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寫于1945年魯迅逝世九周年之際。當時,要求民主、反對獨裁成為一種社
會潮流,周建人也準備在紀念魯迅逝世九周年的時候寫一篇文章。周建人讓作者回憶一下魯迅生前哪些事
情印象最深,作者就想到了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一一伯父借談《水滸傳》啟發教育
作者認真讀書;伯父在笑談“碰壁”中抨擊舊社會;伯父熱情地救護和幫助黃包車夫;伯父關心女傭阿三。
于是,作者決定寫幾件事去紀念伯父魯迅先生。文章最后追述了伯父臨逝世前跟作者和另一位長輩的談話,
表現了魯迅認真戰斗的精神。全文語言精練,含義深刻,表達了作者對魯迅的深深懷念以及對魯迅的人道
主義精神的贊美。
二、作者介紹
周建人(1888年11月12日-1984年7月29日),生于浙江紹興都昌坊口,字喬峰,號長恨生。他是
魯迅(周樹人)的弟弟,周作人是他的哥哥。他是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著名社會活動家、生物學
家。
三、主旨分析
全文共回憶了魯迅先生的四件事:第一件事是借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第二件事是
經常在笑談中抨擊舊社會;第三件事是救助一位黃包車夫;第四件事是關心女傭阿三。
這四件事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魯迅先生愛憎分明、敢于斗爭、關心勞動人民的性格特點,表達了作者對
魯迅先生的深深懷念以及對魯迅的人道主義精神的贊美。文章語言樸素、自然、流暢,有些句子運用了修
辭手法,如“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運用了比喻、反語的手法,“天黑了,路燈發出微弱
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門口看著他們,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腳和手也有些
麻木了。”這段話運用了環境描寫和動作描寫,形象地寫出了天氣的寒冷,“我”的孤寂。
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稱敘事方式,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使文章真實感人,容易引起讀者感情上
的共鳴。文章敘事具體感人,有詳有略地重點記敘了“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等三件事。
作者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等描寫人物的方法,把伯父的品格刻畫得形神兼備。比如“救助車夫”這件事,
通過寫伯父給車夫包扎傷口、小心地夾著破片、不慎劃破了自己的手指等細節描寫,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
高尚品格。文章語言樸素、自然、流暢,有些句子運用了修辭手法。比如“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
壁嗎?”運用了比喻、反語的手法,“天黑了,路燈發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門口看著他們,突然
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腳和手也有些麻木了。”這段話運用了環境描寫和動作描
寫,形象地寫出了天氣的寒冷,“我”的孤寂。
第24課《有的人一一紀念魯迅有感》
一、寫作背景
《有的人》是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5年創作的一篇詩,該詩是為了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
寫,詩中通過兩種人的鮮明對比,深刻地歌頌了魯迅先生為革命而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批判了輕視人民、
騎在人民頭上的人。該詩寫于1945年魯迅逝世九周年之際,當時抗日戰爭剛剛勝利,漢奸、走狗、官僚等
投機分子在人民解放戰爭中紛紛倒戈,而英勇的勞動人民卻前赴后繼,奮不顧身。魯迅先生以他敏銳的目
光,看到了勞動人民的力量,他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對勞動人民的無比忠誠。這首
詩因此具有極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二、作者介紹
臧克家(1905年-2004年),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編輯家。他出生于山東省諸城縣的一個地
主家庭,自幼受到嚴格的封建家庭教育。1923年,臧克家考入國立青島大學,并于1930年轉入國立山東大
學學習。在大學期間,他開始接觸新文學并積極投身于文學創作。他的詩歌以真摯、清新、深沉而著名,
被譽為“詩壇上的常青樹”。他的代表作品有《烙印》、《罪惡的黑手》、《運河》等。臧克家是中國現
代文學史上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創作不僅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寶庫,而且對于推動中國現代詩歌
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主旨分析
《有的人》這首詩通過鮮明的對比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人性
的善惡和社會的冷暖。詩中的“有的人”指的是那些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終身的人,他們為了民族和人民的
利益而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而“有的人”則是指那些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他們不顧人民的疾苦
和死活,只顧自己的利益和享樂。這兩種人在詩歌中被賦予了極端的對立面:一個是高舉著為人民服務的
旗幟,一個是沉溺于個人的享樂之中。
這首詩不僅是對魯迅先生這位偉大人物的贊頌,更是對勞動人民和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革命者的歌頌。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惡和社會的冷暖,呼喚人們要珍惜人民的利益和幸福,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終身。
同時,這首詩也表達了詩人對那些輕視人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強烈譴責和批判。
在藝術表現上,《有的人》采用對比手法和鮮明而生動的語言,將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狀態呈現在
讀者面前。詩中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和形象生動的比喻,使得詩歌充滿了活力和感染力。此外,詩歌還運
用了節奏明快、音韻鏗鏘的韻律和節奏感,使得詩歌更加易于傳唱和記憶。
總之,《有的人》這首詩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它不僅是對魯迅先生的緬懷和
贊頌,更是對勞動人民和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革命者的歌頌和敬仰。這首詩對于我們今天來說仍然具有重
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要珍惜人民的利益和幸福,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終身。
課外古詩詞誦讀
《長歌行》
一、寫作背景
《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是漢代的一首樂府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樂府詩是漢代朝廷音樂機關樂府采集、
編纂的民間詩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這首詩可能是漢代民間流傳的勸誡詩,旨在激勵人們珍惜時光,
奮發向上。
二、作者簡介
這首詩的作者是無名氏。漢代樂府詩多為民間創作,作者多為無名氏,因此具體作者已不可考。
三、詩歌大意
詩歌以園中掛著朝露的葵菜在日光的照射下生機勃勃的景象起興,引出對萬物盛衰的思考。詩人以春天的
陽光雨露使萬物生機勃勃,秋風到來花葉衰敗為喻,說明時間流逝之快,光陰一去不返。最后勸誡人們要
珍惜青春年華,努力奮斗,以免年老時一事無成,空留悲傷。
四、藝術特色
1.托物起興:詩歌以園中葵起興,由物及人,引出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2.比喻生動:以朝露易晞、花葉秋落、流水東去等自然現象比喻光陰易逝,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3.語言樸素:詩歌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卻飽含哲理,深入淺出。
4.情感真摯:詩歌情感真摯,勸誡有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義。
五、詞句賞析
1.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以園中掛著朝露的葵菜在日光的照射下生機勃勃的景象起興,引出對萬物盛
衰的思考。
2.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用春天的陽光雨露使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比喻人生的青春時期,充滿希望
和活力。
3.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以江河東流入海,一去不復返,比喻光陰易逝,不可挽回。
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全詩的主旨句,勸誡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努力奮斗,以免年老時一事無
成,空留悲傷。
六、主旨理解
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界的盛衰變化,比喻人生的短暫和無常,勸誡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及時努力,不要
虛度光陰,以免年老時一事無成,空留悲傷。詩歌表達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啟發和
教育意義。
《絕句江碧鳥逾白》
一、寫作背景
《絕句江碧鳥逾白》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草堂,暫
時安定下來。盡管在這難得的安寧中,詩人依舊心系國家,擔憂尚未平息的戰火,期盼著早日返回故鄉。
這首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通過描繪明媚的春天景色,表達了杜甫深沉的思鄉之情。
二、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稱為“詩圣”。他出生于河南
鞏縣,家境優厚,自幼好學,七歲能詩。杜甫一生歷經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充滿了對國家和人民的關懷。他的詩作具有極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與李白并稱“李杜”。
三、詩歌大意
詩歌前兩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光圖:江水碧綠,襯得水鳥的羽毛更加
潔白;山色青翠,紅花似火。后兩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筆鋒一轉,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深思
念:眼看今年春天又要過去,但歸鄉之日卻遙遙無期。
四、藝術特色
1.情景交融: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反差,突出了詩人的
思鄉之情。
2.色彩濃艷:詩中運用了碧綠、青翠、瑩白、緋紅等鮮明的色彩,使畫面生動鮮明,極具視覺沖擊力。
3.煉字精巧:“逾”字凸顯了鳥羽的白,“欲”字賦予了花朵動態,使景物更具表現力。
4.言簡意賅:全詩僅二十八字,卻包含了豐富的意象和情感,言已盡而意無窮。
五、詞句賞析
1.江碧鳥逾白:江水碧綠,更加襯托出水鳥羽毛的潔白,一個“逾”字,使色彩對比更加鮮明,畫面感極
強。
2.山青花欲燃:山色青翠欲滴,紅花鮮艷如火,仿佛要燃燒起來,一個“欲”字,將花朵的嬌艷與生機展
現得淋漓盡致。
3.今春看又過: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對歸鄉之日的期盼。
4.何日是歸年:結尾一句,以問句形式表達了對故鄉的深深思念,情感深沉而真摯。
六、主旨理解
《絕句江碧鳥逾白》通過描繪春天美景,反襯出詩人內心的思鄉之情。在安史之亂的背景下,杜甫雖身處
暫時的安寧,卻時刻牽掛國家與故鄉,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淮中晚泊犢頭》
一、寫作背景
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秋冬之際,蘇舜欽因被政敵構陷,削職為民,逐出京都。他由水路南行,于次
年四月抵達蘇州。這首詩是他在旅途中泊舟于淮河邊的犢頭鎮時所作。此詩創作于詩人政治生涯的低谷期,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其內心的情感。
二、作者簡介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號滄浪翁,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實際生于開封(今
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等職,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后因反對派的傾陷被罷職閑居蘇州。蘇舜
欽的詩與梅堯臣齊名,風格豪健,文多論政之作,辭氣慷慨激切,著有《蘇學士文集》。
三、詩歌大意
詩歌描繪了春日晚間詩人泊舟淮河邊的景象。春天的陰云籠罩四野,草色青青,偶爾有幽暗的花朵在樹上
一閃而過。黃昏時分,詩人將孤舟停泊在古舊的祠堂下,在滿河風雨中觀看潮水上漲。通過對自然景物的
描寫,詩人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孤寂與憤懣,同時也展現出鎮定自若、處之夷然的心態。
四、藝術特色
1.動靜結合:前兩句寫動態的舟行所見,后兩句寫靜態的泊舟所感,動靜相宜,富有層次感。
2.色彩對比:春陰垂野的暗淡與幽花一樹明的鮮亮形成強烈對比,增強了視覺效果。
3.情景交融:詩人將內心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使詩歌富有感染力。
4.結構嚴謹:首句“春陰垂野”與尾句“滿川風雨”相互呼應,結構緊湊。
五、詞句賞析
1.“春陰垂野草青青”:這句詩通過“春陰”和“草青青”的描繪,營造出一種朦朧凄迷的春日景象,為
全詩奠定了基調。
2.“時有幽花一樹明”:在昏暗的天色背景下,一樹幽花的閃現帶來了明亮的色彩,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
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發現與欣賞。
3.“晚泊孤舟古祠下”:“孤舟”與“古祠”的搭配,營造出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反映了詩人內心的
孤獨與落寞。
4.“滿川風雨看潮生”:這句詩描繪了風雨中潮水上漲的壯觀景象,展現了大自然的力量,同時也隱喻了
詩人面對困境時的鎮定與從容。
六、主旨理解
《淮中晚泊犢頭》通過對春日黃昏自然景物的生動描繪,抒發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產生的孤寂、憤懣之情。
同時,詩人在風雨中觀看潮生的情景,也表達了他對未來的希望和樂觀精神,展現出一種鎮定自若、處之
夷然的心態。全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體現了蘇舜欽詩歌豪健而富有感染力的藝術風格。
《觀書有感》
一、寫作背景
此詩作于南宋時期,具體時間有多種說法,但普遍認為是在朱熹晚年。當時,朱熹為避權臣韓儒胄之禍,
與門人講學于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期間創作了這首詩。這首詩是朱熹
《觀書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反映了他對讀書與學問的深刻感悟。
二、作者簡介
朱熹(H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
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
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朱熹不僅在儒學上有卓越貢獻,其詩歌也富含哲理,
深受后人喜愛。
三、詩歌大意
這首詩通過描繪江邊春水上漲,大船得以自由航行的景象,表達了讀書與學問的感悟。昨夜江邊春水大漲,
原本沉重的大船變得輕盈,以往需費力推移,如今卻能自在順流。詩人以此比喻學問積累到一定程度后,
思想豁然開朗,能夠自由馳騁。
四、藝術特色
1.借景喻理:全詩以江邊春水和大船為景,巧妙地比喻學問的積累與豁然開朗的心境,使抽象的道理具象
化,易于理解。
2.對比手法:詩中通過“昨夜”與“此日”的對比,以及“枉費推移力”與“自在行”的對比,突出學問
積累前后的變化,增強了表達效果。
3.意象鮮明:春水、大船等意象生動鮮明,使詩歌富有畫面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4.言近旨遠:詩歌語言平易近人,但蘊含的哲理深刻,體現了朱熹詩歌“以理入詩”的特點。
五、詞句賞析
1.“昨夜江邊春水生”:此句點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為全詩設定了背景。春水上漲,象征著新的生機與
希望。
2.“朦臆巨艦一毛輕”:運用夸張手法,將大船比作羽毛,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水上漲后大船的輕盈狀態,
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3.“向來枉費推移力”:回顧以往,大船在淺水中難以行進,需費力推移,表達了學問積累不足時的困境
與無奈。
4.“此日中流自在行”:與上句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學問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思想豁然開朗,能夠自由
馳騁的境界。
六、主旨理解
這首詩通過描繪江邊春水和大船的景象,表達了朱熹對讀書與學問的深刻感悟。他認為,學問的積累如同
春水上漲,只有不斷汲取新知識,才能使思想保持活躍與進步。當學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能豁然開朗,
如同大船在春水中自在航行。因此,這首詩鼓勵人們不斷學習、積累知識,以達到心靈的自由與思想的升
華。
103/考點突破
第22課《好的故事》
一、段落分析:
首先,文章描繪了一個美麗夢境,這個夢境具有夢幻般的美感和強烈的視覺效果。夢境中的事物充
滿了生機和活力,如“美的人”、“美的事”、“美麗的花”、“各種奇幻的景物”等,這些形象生動
鮮明,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作者反復強調“美的人和美的事”,這是因為這些形象代表了他內心深處的憧憬和向往。他
希望在生活中能夠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體驗更多美好的情感。這種向往和憧憬,也是每個人內心深處
都有的追求。
再次,作者描繪的美麗夢境與“昏沉的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昏沉的夜”可以理解為作者
所處的現實環境,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內心的迷茫和困惑。而美麗夢境則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是人們內心深處的光明和希望。這種對比突出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也啟示人們要勇敢地追
求自己的夢想。
最后,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自己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追求,同時也揭示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他希
望人們能夠擁有美好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夢想,并且保持善良和正義。這種思想情感是積極向上的,也
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
二、簡答題
1.問題:《好的故事》一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答案:《好的故事》主要講述了作者魯迅在昏沉的夜中,通過夢境所描繪的一個美麗、幽雅、有趣
的“好的故事”,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
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愿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
2.問題:魯迅在《好的故事》中是如何描繪“好的故事”的?
答案:魯迅在《好的故事》中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描繪,展現了一個美麗、幽雅、有趣的“好
的故事”。他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夢境中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如“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于無窮”。
3.問題:《好的故事》中,“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各有什么象征意義?
答案:在《好的故事》中,“好的故事”象征著美好的事物和理想的生活狀態,它代表著作者對未
來的熱切向往和追求。而“昏沉的夜”則象征著黑暗的社會現實和人們生活的沉重壓迫,它反映了作者
對現實的不滿和批判。
4.問題:魯迅在《好的故事》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魯迅在《好的故事》中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追求,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以及對
黑暗現實的批判和不滿。他通過描繪“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熱切期
望和對現實的深刻反思。
5.問題:《好的故事》中的“美的人和美的事”具體指的是什么?
答案:《好的故事》中的“美的人和美的事”指的是夢境中所描繪的各種美好景象和人物,包括美
麗的風景、優美的音樂、善良的人們等。這些“美的人和美的事”構成了“好的故事”的主要內容,反
映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贊美。
6.問題:魯迅在《好的故事》中為什么要描繪“飛動”的景象?
答案:魯迅在《好的故事》中描繪“飛動”的景象,是為了突出夢境中景象的動態美和生命力。這
種“飛動”的景象不僅使畫面更加生動和立體,還象征著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是充滿活力和動
力的。
7.問題:《好的故事》中的“云錦”和“萬顆奔星”分別有什么寓意?
答案:在《好的故事》中,“云錦”寓意著美麗、多彩的生活景象,它象征著豐富多彩的人生和美
好的社會環境。而“萬顆奔星”則寓意著無數閃耀的希望和夢想,它象征著人們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和追
求。
8.問題:魯迅在《好的故事》中為什么要以夢境作為故事的載體?
答案:魯迅在《好的故事》中以夢境作為故事的載體,是為了通過夢境的奇幻和超脫現實的特點,
來更好地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現實的不滿。夢境作為一個虛幻的空間,為作者提供了一個可
以自由發揮和想象的平臺,使他能夠更加深入地探討內心的情感和思考。
9.問題:《好的故事》中“我”的形象有何特點?
答案:《好的故事》中“我”的形象是一個追求美好、熱愛生活的青年。他有著敏銳的感知力和豐
富的想象力,能夠捕捉到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并將其轉化為動人的故事。同時,“我”也是一個勇于面對
現實、敢于批判的青年,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批判精神也是文中一個重要的主題。
10.問題:如何理解《好的故事》中的“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
答案:《好的故事》中的“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是一句充滿詩意的描繪。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向往之情,同時也暗示了這些美好事物之間的聯系和交織。這些
“美的人和美的事”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美麗而豐富的世界,就像一天云錦一樣絢麗多彩。
11.問題:《好的故事》中“我”為什么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答案:在《好的故事》中,“我”之所以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是因為“我”深深地被
這個“好的故事”所吸引和打動。這個“好的故事”代表了“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是“我”
心中理想生活的縮影。因此,“我”要追回這個故事,完成它的敘述,留下它的記憶,以便在現實中不
斷追尋和創造這樣的美好。
三、句子解析
1.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于無
窮。
通過想象,把“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錦”“萬顆奔星”,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這夢境的幻
化無窮,充滿生機,以及這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
2.(紅錦)帶織人狗中,狗織人白云中,白云織人村女中....在--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
運用頂針的修辭手法,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突出地表現了夢境中“美的人和美的事”虛
虛實實、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3.我正要凝視他們時,驟然-驚,睜開眼,云錦也已皺蹙,凌亂,仿佛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水波
陡然起立,將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運用通感,將“我”在夢境中的感受形象地轉化為視覺體驗,生動地寫出了夢的美好,表達了作者的
憧憬之情。“碎影”這正是含蓄地控訴了反動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對人民理想的扼殺,抒發了作者
深沉的憂憤。
4.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魚,一同蕩漾。
“倒影”表現了水面平靜,倒影著河岸的各種景物;“夾帶”寫出了陽光照射在水面上泛起點點光芒;
“蕩漾”表面上是水面精致的變化,更寫出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縈繞心頭。
四、問題歸納
1.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
本文是魯迅第一篇描寫夢境的文章。寫在現實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單惶恐,做了一個夢,通過
用一大堆意象來描繪這個夢境,展示了一個美麗、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現
實,夢境破碎,但作者總記得在“昏沉的夜”的這個“好的故事”。
2.作者要寫“好的故事”,為什么開篇要用兩個自然段寫自己的現實處境?
這樣寫先交代了做夢的環境,于昏沉的背景之中,在夢境中打開了一種帶著明亮暖色和淡淡溫馨的回
憶畫卷,為表達魯迅思想深處的那種執著的美好追求埋下伏筆,做好鋪墊。同時文章起于昏沉的夜,
結于昏沉的夜。而在這起結之中,以漸漸地縮小了的燈火,燃起了一種美好的希望,展開了一幅美好
的回憶圖景。
3.課文題目是“好的故事”作者為什么最后寫“夢境破碎”呢?
這里包含著魯迅的懷疑思想。他向往夢中的桃源一般的世界,但是他又懷疑根本不可能有這樣一個世
界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把故事說出來,而是告訴人們,有這樣一個地方,在他的夢中,是那么的美
好,那里是如此安寧……
4.談談你對開頭和結尾兩次寫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兩次寫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舊中國的黑暗,但同時也表
達了另一種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總會過去,天總是要亮的,太陽終究會照亮大地。
五、課后習題
1.本文寫于現代文學的初創時期,語言表達與現在不完全一樣,有些詞語比較難懂。初讀課文時,遇
到難懂的詞語可以先跳過去。再讀課文時,試著聯系。上下文理解它們的意思。
朗讀指導:在讀一些比較生澀難懂的文章時我們不要苛求一遍就讀懂,可以通過反復閱讀,逐漸理解
文章內容。本文的語言表達與我們現在相比有較大的差異,一方面是一些詞語的含義與現在有差異,
另一方面是句子的語序的差異。比如朗讀第1自然段時我們會對“石油又不是老牌”這樣的語句以及
作者描寫環境的作用等產生疑問。對于這些疑問我們可以先略過去,在通讀完全文后,再結合全文內
容來理解語句的含義,分析其作用。
2.”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夢境。這個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哪里?結合課文內容說一
說。
這個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景物具有江南特色,畫面充滿生活氣息、;景物的色彩鮮艷明
麗,畫面中的景物兼具靜態美和動態美,搖曳多姿,充滿生機與活力。另外,作者將各種景物置于蕩
漾的水中,景物本身與倒影交相輝映、虛實相間,趣味十足。
這個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包含了水鄉景象之美和“我”游歷的感受。這里的幽雅,大約指這--
世外桃源與塵世隔絕,在水鄉的深遠處別有洞天。這樣的幽雅之景,一是記憶中山陰道的河上景觀,
二是“現在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的景觀。這里的有趣,表達“我”游歷時的主觀感受,“我”在看到
“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時,很想凝視,在美景失去“驟然--驚”時,“我"還想”追回他,完成他,
留下他”,可見夢幻中所見水鄉美景的魅力之大,讓“我”極度神往。總之,這一水鄉之景,是一個
夢幻的景象,作者沒有寫水鄉的真實情景,而是寫水鄉的水中幻影,本身即有幻想之意,這種美麗,
幽雅,有趣的景象和感受來得快,去得也快。
3.結合“閱讀鏈接”中的材料,說說對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理解。
作者想要表達他對故鄉的熱愛,他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夢里那陽光普照的故鄉作者用“昏沉
的夜”暗喻舊中國的黑暗,表達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痛恨。而“好的故事”中則隱含著作者的另一種
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總會過去,天總是要亮的,太陽終究會照亮大地的,展現了作者對美好未來
的憧憬。
第23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一、段落分析:
1.第一自然段:描述了伯父去世時的情況,表達了作者對伯父的深深懷念之情。
2.第二自然段:通過作者對伯父的回憶,展現了伯父的智慧和幽默,以及他對于生活的熱愛。
3.第三自然段:描述了伯父與作者的一次對話,展現了伯父對于社會現實的深刻見解。
4.第四自然段:通過作者對伯父與社會的對比,凸顯了伯父的高尚人格和責任感。
5.第五自然段:作者對于伯父逝世的哀悼,再次強調了伯父在他心中的地位和影響。
二、簡答題:
1.《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的人物形象是什么?
2.作者通過哪些細節描寫來刻畫魯迅的形象?
3.魯迅對作者產生了哪些影響?
4.魯迅對社會現實有哪些深刻的見解?
5.魯迅為什么能夠成為作者心中的楷模?
6.作者通過哪些方式表達對魯迅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7.你認為魯迅的智慧和幽默體現在哪些方面?
8.你如何理解魯迅對于生活的熱愛?
9.你認為魯迅的高尚人格和責任感體現在哪些方面?
10.你對《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有何評價或感想?
答案:
1.魯迅在文章中是一位熱愛生活、智慧幽默、有深刻見解和高尚人格的人。
2.作者通過回憶伯父的言行舉止、與他的對話和交流等細節來刻畫魯迅的形象。
3.魯迅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智慧的啟示、人格的塑造和生活態度的引導等方面。
4.魯迅認為社會的現實是殘酷的,需要有人站出來揭示真相,喚醒民眾。他對于貧富懸殊、道德淪喪
等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5.魯迅成為作者心中的楷模,是因為他具備高尚的人格、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這些都是
作者所敬仰和追求的品質。
6.作者通過敘述自己的感受、描繪伯父的形象和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等方式來表達對魯迅的感激和懷
念之情。
7.魯迅的智慧和幽默體現在他的言談舉止中,他能夠用幽默的語言化解尷尬的氣氛,同時也能用智慧
的言辭啟迪人心。
8.魯迅對生活的熱愛體現在他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和享受上,他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并且以積極的
態度去面對和感受。
9.魯迅的高尚人格和責任感體現在他勇敢地揭示社會現實的真相,為民眾發聲,同時也關注弱勢群體
的命運,并積極為他們爭取權益。
10.《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過作者對伯父的回憶,展現了魯迅的高尚品質和
人格魅力。文章語言樸實真摯,情感豐富細膩,讓人感受到了親情和友情的溫暖。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深
入地了解了魯迅的思想和為人處世的態度。
三、課內問題:
1.課文寫了關于魯迅的哪幾件事?給每件事加個小標題。
答:(1)趣談《水滸傳>>⑵笑談“碰壁"(3)喜放煙花⑷救助車夫(5)關心女傭。
2、課文中的魯迅先生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答: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作為一個長者,他關心下一代的
成長:作為一個革命者,他為人民說話,為勞苦大眾吶喊而四處“碰壁”;作為一個先生,他救助車
夫、關心女傭,同情勞動人民。同時,他又有著美好的憧憬,向往光明、美好、快樂的生活。正如他
自己說的那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第24課《有的人一一紀念魯迅有感》
一、段落分析:
1.第一節:開門見山,表明全文的主旨。
2.第二節:從對人民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對比中,鮮明地指出: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只能作為
人民的牛馬”,而“給人民當牛馬”的人,人民“永遠記住他”。
3.第三節:指出:在人民疾苦面前,那些有“兇殘潑辣”作風的人,“人民把他摔垮”;而“給人民作牛
馬”的人,“人民永遠記住他”。
4.第四節:對比兩種人得到的結果:“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人民會“把他摔垮”:“他活著為了多數
人更好地活”,人民會“永遠記住他”。
5.第五節:通過對比得出結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
處是青青的野草”。
6.第六節:得出結論:“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二、簡答題:
1.《有的人》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多少周年而寫的?
答案:1949年10月19日,是魯迅逝世13周年紀念日。
2.《有的人》這首詩中,“有的人”共出現幾次?分別都是指哪些人?
答案:在這首詩中,“有的人”出現了七次,都是為了強調兩種人絕對不同的品格。前四種人屬于前一種
人,后三種人屬于后一種人。
3.《有的人》這首詩中,“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的含義是什么?
答案:“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的含義是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甘愿為人民付出一切,像牛那樣勤勤
懇懇、默默無聞地工作。
4.《有的人》這首詩中,“給人民作牛馬”的含義是什么?
答案:“給人民作牛馬”的含義是指那些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終身的人,像牛一樣俯首甘為孺子牛,像馬一
樣為人民的幸福而奔騰不息。
5.《有的人》這首詩中,“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有哪些特點?
答案:”給人民作牛馬”的人具有無私奉獻、崇高理想、為人民利益而奮斗不息的特點。他們把人民的利
益放在首位,不計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問題歸納
1.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
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詩中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和與魯迅截然相反
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
2.既然是紀念魯迅的文章,為什么不寫出魯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
本文不僅寫魯迅,而且寫了像魯迅一樣的人。
3.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魯迅是一個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
一、古詩詞知識點及應試技巧大全
(一)古詩詞鑒賞常見題型
1“詩眼”煉字型2.名句賞析型3.表達技巧型4.語言特色型5.情感賞析型
(二)詩歌鑒賞的基本概念
意象:意與象的結合,即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形象。
明月: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夕陽、落日、暮色」斶悵、失落、凄涼。
流水、落花:常代表生命的短暫;惜春、傷時的惆悵、對于死亡的焦慮、憂傷,器。春水:這一意象來比喻愁怨
的濃厚和不絕。
子規、猿啼:悲慘、凄惻、哀傷、鄉愁、鄉思,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
鴻雁:常借指書信,常寄托思鄉懷人的情思。
楊柳:送別、留戀、傷感。籬笆、雞啼、犬吠:田園的閑適、悠然。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潔、堅貞不屈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志向、氣節。(菊:隱逸、高潔
頑強;梅:不畏嚴寒堅強不屈;松柏:堅挺、傲岸;竹:節氣、閑趣)
意境:“意”是指主觀的思想感情“境”是指客觀景物。意境是作品通過描寫表現出的境界和情調,是作家
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古詩中常見意境:幽靜、蕭瑟、冷清、悲涼、蒼茫、悠閑、恬靜、生機勃勃、靜謐…三)詩歌(三)常
見主題(思想情感)
田園詩:熱愛、向往悠閑平靜自由的生活,表達恬淡閑適的心情。
寫景詩:描繪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達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贊美之情。
送別詩:依依不舍的留戀;對友人的思念;勸勉安慰的豁達坦陳心志,的告白。
邊塞詩:渴望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決心;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久居邊關思念親人的憂傷、孤獨。
行旅詩:游子漂泊在外(久戍邊關、久宦在外)的孤獨寂寞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詠物詩:借某物的特點來表達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懷古詩:悲嘆懷才不遇的感慨;抒發昔盛今衰的憤慨;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
苦。
閨怨詩:對丈夫的思念,離別的孤獨寂寞之感;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附:詩歌常見的感情基調或風格:清新、明麗、低沉、幽怨、哀傷、凄涼、剛勁、積極消極、浪漫、現實、
豪邁、奔放、委婉
(四)詩歌常用手法
1、修辭:比喻、擬人、夸張、對比、雙關、借代、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2、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烘托襯托(以動襯靜、
以聲襯靜、借古諷今、以樂寫哀)、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白描手法、比興手法、對比手法、象
征手法、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運用典故、路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
3、詩歌常見表達方式:記敘、描寫(工描與白描)、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議論。
4、手法作用答題格式:①運用了……手法,②具體分析這種手法的運用,③生動、形象、突出…。④表達
了……情感,或具有……哲理。
(五)詩歌常見鑒賞技巧
1、賞析某個詞語。
點撥:一般要注意詞語在描慕情狀、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答題一般要先解釋詞義,再描述其所描繪的情狀,
進而探究其深層情思。
格式:①先解釋詞義,②采用了……手法,③描繪了……情狀④表達了……思想情感。
2、賞析名句(包括含義、手法、形象、畫面、情感、哲理等)
答題思路:⑴這句話是什么意思;⑵運用什么手法;3)有什么效果;(4)刻畫了什么形象。(5)描繪了什么畫
面;(6)抒發了什么情感;(7)表達了什么哲理。(不一定面面俱到)
3、分析語言特色。
題型:⑴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2)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語言風格:豪放、婉約、恬淡自然、清新、沉郁等
語言特征:簡練傳神、生動形象、婉轉、凝練、對仗工整、質樸淡雅、歡快風趣、清新自然、形象生動、
含蓄雋永、雄渾、悲涼等。
作家風格:陶淵明(超脫自然);李白(想象奇特、雄健奔放、飄逸灑脫);杜甫(沉郁現實);白居易(平易自然、
明白曉暢);王維(詩中有畫);蘇東坡(豪放曠達);辛棄疾(悲壯雄放);李清照(婉約含蓄)
4、描述畫面方法:1.找出景物,構造畫面2借助想象,豐富畫面;3.巧用修辭,點亮畫面。答題時一般采用分
一總的思路。
5、景物描寫的作用:開頭點題,交代環境,渲染氣氛、奠定基調;中間離情于量,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結
尾借景抒情,強化形象,激發想象。
(六)古詩鑒賞方法總結
詩歌鑒賞五步驟:第一步:判斷詩歌題材,確定詩歌類型;第二步:到詩詞后部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
要表達的志);第三步:看前半部分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么畫面,這些畫面有什么特點,對詩歌
的中心有什么作用;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題目(題日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作品風格、
身世、經歷);必看注釋(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詩眼常常在此);必看題干(題
干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第五步: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鑒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
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乂字詞句)含義+(修辭、表現等)手法+表達作用(效果)+抒發情感(揭示道理)
二、精美作文開頭20例
1.踏上人生的漫漫旅途,前方或許是荊棘密布、充滿艱難險阻的叢林,黑暗中似乎隱藏著無數未知的
危險;又或許是鋪滿鮮花、充滿希望的康莊大道,陽光灑落,微風輕拂。但無論怎樣,只有勇敢地啟程,
邁出堅定的步伐,才能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去擁抱那夢寐以求的美好。
2.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先賢以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如同璀璨的星辰,為我們樹立了永恒的豐碑。屈
原沉吟澤畔,面對國家的衰敗和個人的不幸,他九死不悔,用生命詮釋著忠誠與執著;魏武帝揚鞭東指,
壯志凌云,那份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讓他在亂世中開創出一片天地。他們的選擇,如同歷史長河中激蕩的浪
花,成就了千古流傳的偉業,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3.親情,是孟郊筆下的“慈母手中線”,那細細的絲線牽動著游子的心,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感受
到母親的溫暖;是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嘆,遠在他鄉的孤獨與思念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第六單元之2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學設計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7.2.4人的性別遺傳教學設計
-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學看平面圖教學設計1 人教新課標版
- 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數學五年級下冊人教版
- 九年級化學上冊 8.2.1 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教學設計 (新版)北京課改版
- 勞動鑄就夢想致敬勞動者-勞動節班會教學設計
- 信息技術“第二單元 第一節 獲取信息的渠道”的教學設計
- 測繪基礎知識培訓
- 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教學設計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五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教學設計
- 店長勞務合同協議
- 2024年地理中考模擬考試地理(江蘇泰州卷)(A4考試版)
- 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25年版)解讀
- 2024年上海嘉定區區屬國有企業招聘真題
- 2025河北建投水務招聘29人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常德輔警考試題庫
- GB/T 18655-2025車輛、船和內燃機無線電騷擾特性用于保護車載接收機的限值和測量方法
- 2025年高壓電工作業考試國家總局題庫及答案(共280題)
- 2024年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24版
- 2024年北京中考地理試卷
- 廉潔合作承諾書(簡單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