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下期高二語文期末復習檢調(diào)卷(一)
(新高考地區(qū)通用)
(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主張順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為,強調(diào)制
名(禮)教、規(guī)范人性。這兩種類型思想的不同和對立是顯而易見的,而兩者在歷史上
相互補充、相互吸收,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華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樣也是
顯而易見的。誠如班固所說,“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
成也”。
人們經(jīng)常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一種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實,這很不全面,
也不準確。應當指出,在道家內(nèi)部存在著消極無為和積極無為兩種不同的學說,他們對
于無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莊子學派總的說來比較偏向于消極的無為,
他們追求一種“墮肢體,黜聰明”的“坐忘”(《莊子?大宗師》和“形如槁木”,“心
如死灰”的“吾喪我”《莊子?齊物論》)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學派
所說的無為就不完全是消極的了。老子所謂的無為,主要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六十四章)。他強調(diào)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五十一
章),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
聰明、不自以為是、不自居功勞、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為,
而是主張為而不恃,是栗以退為進、以曲求全、以柔勝剛。荀子在批評莊、老二家學說
時,一則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則說“老子有見于訕(曲),
無見于信(伸)”(《荀子?天論》),對于兩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處,抓得相當準確,
點得十分明白。
韓非在吸收老子無為思想時,強調(diào)的只是君道的無為,而臣道是應當有為的。韓非
認為,君主的任務主要是把握原則、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親,不僅忙不過來,也做不
好,而更嚴重的是,它將極大地妨礙和打擊臣下百官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君
道的無為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臣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漢初黃老之學所強調(diào)的無為而治,又進一步表彰臣道的無為。漢初的主要政治經(jīng)濟
政策是與民休養(yǎng)生息,強調(diào)盡可能少地去擾民,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百姓們的積極性和主動
性,以利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復蘇,漢初黃老之學同時表彰臣道無為,正是出于這
樣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書中,保存了不少漢初黃老的學說,其中論及無為思想處,
有許多積極的方面。如其說:“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言莫從已出也。”
(《主術訓》)總而言之,“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
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訓》)這里所講的
無為,都具有相當積極的含義,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
由此可見,道家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與有為截然不相容的,而從其積極精神方面講,
道家的無為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乃至于無不為。
同樣,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儒家主要經(jīng)典《論語》,也記載有孔
子稱頌天道自然無為的言論,如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陽貨》)又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wèi)
靈公》)儒家對于自然界的法則也是極為尊重的,強調(diào)人類在生產(chǎn)活動中定要按自然界
的法則去行動。如荀子說:“養(yǎng)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草木榮華滋碩之
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絕其長也。翟量、魚鱉、縱黛孕別之時,罔罟、毒
藥不入澤,不天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
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
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這些防止人類有為活動的
隨意干預,積極尊重自然法則的無為思想,是儒、道兩家一致認同的。
(摘編自樓宇烈《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有刪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知
其不可而為之”等等),一方面終于發(fā)展為荀子、《易傳》的樂觀進取的無神論(“制天
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則演化為莊周的泛神論。孔子對氏族成員個體人格的尊重(“三
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方面發(fā)展為孟子的偉大人格理想(“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為莊子的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理想(“彷
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表面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
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diào)。不但“兼
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jīng)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與憤世嫉俗,
“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闕”,也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常規(guī)心理及其藝術意念。但
是,儒、道又畢竟是離異的。如果說荀子強調(diào)的是“性無偽則不能自美";那么莊子強
調(diào)的卻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強調(diào)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
自然,即美和藝術的獨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狹隘實用的功利框架,經(jīng)常造成對藝術和
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那么,后者則恰恰給予這種框架和束縛以強有力的沖擊、解
脫和否定。浪漫不羈的形象想象,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fā),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它們從
內(nèi)容到形式不斷給中國藝術發(fā)展提供新鮮的動力。所以說,老莊道家是孔學儒家的對立
的補充者。
(摘編自李澤厚《美的歷程》,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雖存在不同與對立,但相互補充、相互吸
收、相滅相生、相反相成,都是顯而易見的。
B.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一種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這很不全面,也不準確,其
中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就是積極有為的。
C.韓非講求君道的無為,黃老之學講求臣道的無為,兩者追求不同,但都含有積極
意義,都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
D.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論語》《荀子》之中的句子是為了證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
護環(huán)境、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的思想。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班固論述儒、道兩家思想時說“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指出了儒、
道兩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絕對不可調(diào)和或相互統(tǒng)攝的。
B.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歷史時期,道家的無為可以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百姓們的積極性和
主動性,更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復蘇。
C.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強調(diào)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
在功利,淡化美和藝術的獨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來離異而對立,但實際上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diào),內(nèi)在原因在于,它
們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觀發(fā)展演化而來。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能支持“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這一
觀點的一項是()
A.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
B.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駕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C.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
D.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在學完先秦諸子單元后,小明對材料給出的“‘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jīng)常是后
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請從中國古代文人中任舉一例,結合材料談談你
對本句的理解。
【答案】1.A2.D3.A
4.材料一按總分的論證思路展開論述。先提出觀點,指出儒、道兩家在歷史上相互補
充、相互吸收,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華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點論述道
家的無為并非與儒家的有為截然不相容,而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乃至于無不為;最
后簡單論述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
5.“兼濟天下”是儒家的有為,“獨善其身”是道家的無為,兩者看似矛盾,實際上是
相互補充、相互吸收的,可以通過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境遇時追求的側重點不同來
體現(xiàn)。
示例一:陶淵明早期有“兼濟天下”的壯志雄心,曾多次出仕為官。經(jīng)歷了東晉政治的
酷虐和官場的黑暗后,最終選擇了辭官歸隱,獨善其身,表現(xiàn)出他順應自然、樂天知命
的逍遙無為思想。
示例二:蘇軾一生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但始終未泯滅“兼濟天下”的有為思想,他為官的
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績。另一方面他又透過無限的時空來思考人生,觀照自然,物
我兩忘,表現(xiàn)出“獨善其身”的無為思想。
【解析】L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B.“其中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就是積極有為的”錯誤。材料一第二段的“而道家的老子
學派所說的無為就不完全是消極的了”,是說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有積極的成分,也有
消極的部分,直接將其判定為“積極有為的”太過絕對。
C.“兩者追求不同”錯,文章指出“黃老之學進一步表彰臣道的無為",說明也支持“君
道的無為”,與韓非的追求沒有不同。
D.“是為了證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護環(huán)境、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的思想”錯,材料一最
后一段的引用是為了證明“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這一觀點,而非保
護環(huán)境、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D.“內(nèi)在原因在于,它們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觀發(fā)展演化而來”錯誤,強加因果關系。結
合“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另一方面則演化為莊周的泛神論”
“表面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
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diào)”等分析,選項中“儒、道表面看來離異而對
立,但實際上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diào)”與“它們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觀發(fā)展演化而來”之間
無因果關系。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的能力。
A.意思是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不會因為堯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
改變,用正確的社會政治措施適應它就吉祥,用錯誤的社會政治措施違背它就兇險。主
要講遵守自身規(guī)律,且規(guī)律不會改變。能體現(xiàn)“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
B.意思是駿馬跨躍一下,也不會超過十步的路程;劣馬拉車連走十天,功效來源于走個
不停。這里在強調(diào)堅持的作用,強調(diào)“有為”。
C.意思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
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闡述的是單純的儒家有為的思想,沒有揭示和無為的關系。
D.意思是生養(yǎng)了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有作為于萬物而不因功成業(yè)就自居,助萬物成長而
不宰割它們。佐證的是道家的無為思想,不符合題意。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開頭第一段首先提出觀點,指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然后點明”這兩種類型思想的
不同和對立,歷史上相互補充、相互吸收,都是顯而易見的”。
分論一:第二段講人們片面認識道家的無為,然后點明在道家內(nèi)部存在著消極無為和積
極無為兩種不同的學說。第三段講韓非的觀點,即''強調(diào)的只是君道的無為,而臣道是
應當有為的”。第四段講漢初黃老之學所強調(diào)的無為而治,又進一步表彰臣道的無為。
第五段得出結論“從其積極精神方面講,道家的無為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乃至于無
不為"。這五段主要講道家的無為不是與儒家的有為截然不相容的,是為了達到更好的
有為,乃至于無不為。
分論二:第六段講“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儒、道兩家也有一致認
同的思想觀點。
可見材料一是按總分的論證思路展開論述。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探究問題提出見解的能力。
“兼濟天下”,同時救濟各個方面。使天下民眾、萬物都受到恩惠和幫助,這是儒家的
有為。“獨善其身”,原指不得志時也要注意自身的修養(yǎng),后指只顧自己好而不顧他人或
全局,是道家的無為。“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結合“道家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與
有為截然不相容的,而從其積極精神方面講,道家的無為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乃至
于無不為”“表面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
一個消極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diào)”分析,“儒家的有為”和“道家的
無為"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diào)。
從古至今,就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說法,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yǎng)個
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可以統(tǒng)一在同一個人身上,表現(xiàn)為不同時期,
不同境遇,追求的側重點不同。
如陶淵明,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xiàn)自己“大濟蒼
生”的宏愿。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但他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
權的黑暗現(xiàn)實,最終選擇了辭官歸隱,獨善其身,表現(xiàn)出順應自然、樂天知命的逍遙無
為思想。
如蘇軾,蘇軾在政治上奮發(fā)有為、希望實現(xiàn)他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思想時,曾經(jīng)批判過釋、
道思想,但始終未泯滅“兼濟天下”的有為思想。在他處于逆境時,即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
理想難以實現(xiàn)而個人又遭受到排斥打擊時,則又更多地接受清靜無為、超然物外的思想,
在釋、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現(xiàn)為“獨善其身”的無為思想。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天下黃河
卓然
我知道黃河,是父親和母親告訴我的。
小時候,母親常常對我們說,夜間睡覺的時候把耳朵貼在枕頭上,靜靜地聽,可以
聽到黃河的濤聲。秋蟲唧唧,夜涼如水,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頭上聽黃河。似乎確有一
陣又一陣濤聲如歌傳來,①一忽兒澎湃交響,一忽兒宛若絲竹,隱約如春雷,又像冬天
的風。
父親曾不止一次帶我們到山頭上去看黃河。怕山不夠高,父親就把我們輪流架在肩
膀上,說那樣就一定能夠望到黃河。天色微明,遙遠的天地之間真的會有一條黃色或者
褐色的帶子,一忽兒漪波紋瀾,清晰可見,一忽兒又漾源無際,渾淪不清。這時候,父
親會很自信地指著那條渙漫而神奇的影子對我們說:“看啊,那就是黃河!”
我知道父親指給我們看的并不是黃河,知道母親讓我們聽的也不是黃河的濤聲,已
經(jīng)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遠居于太行深處的父親母親,為什么那
么喜歡黃河、向往黃河?我不知道我們的父親母親,為什么那么想引來黃河水,滋潤兒
女們的心靈,澆灌兒女們的夢?
對于這個問題,我當然要問一問父親的。父親聽了,憨厚地笑了笑,說:,宓口祺
祖輩輩都是這樣的……”父親的話似乎只說了半截,他沒有清楚地告訴我,他為什么那
樣喜歡黃河;也沒有說清楚,我們的祖祖輩輩為什么“都是這樣的”。
我能夠理解了我們的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的”,是生活在我們麓谷洞的男人們和女
人們慢慢告訴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飛雪點點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在
簡陋的小四合院中,在望得見河漢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邊的老槐樹底,無
不有祖祖輩輩用自己靈巧的或者笨拙的雙手,以剪紙、面塑、泥塑、石雕、木刻、布藝、
瓦器、陶瓷,表現(xiàn)他們心中的黃河。女人會剪一對黃河鯉魚,剪一朵開在黃河岸上的臘
梅花兒,貼在小屋的墻上,貼在暖烘烘的炕頭上,貼在勻著春光的窗戶上,貼在家里的
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貴,感覺到都是安詳,都是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那么
純真而質樸。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彎一較,無不帶著對黃河的向往。
最讓人心動的,是回響在黃河兩岸的民歌。風塵仆仆的黃河兒女,站在黃土高坡上,
頂著西北風,可著嗓子吼: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東山上點燈西山上明……”
“桃花你就紅來杏花你就白……”
“三十三棵養(yǎng)麥九十九道楞……”
每一首歌,都是我們祖祖輩輩生命的根。似乎只有這樣,我們的祖祖輩輩才活得自
信,活得風光,活得滋潤,活出精神。
為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的”,我決定去尋找黃河,去體驗黃河,去尋找和體驗
屬于我們祖祖輩輩的黃河。
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頭俯瞰黃河。在我腳下,那是一條波瀾雄闊,又婉孌
多姿的黃河。
然而,畢竟是站在高處,畢竟是俯視黃河,我忽然就有了一種莫名的恐慌與愧疚。
因為從我腳下流過的黃河,有一點瘦弱,有一點卑微。我感覺我輕慢了黃河,褻瀆了黃
河。于是,我決定走下太行山頭,走到黃河邊上,去親近黃河,去擁抱黃河,去拜謁黃
河。
時間正是晚秋,我循著曹操走過的羊腸坂徒步下山。幾處殘痕,幾若斷腸,被秋風
裹在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給人一種瑟瑟發(fā)冷的感覺。石崖上,“古羊腸坂”
四個老字還在,放眼望去,滿目滄桑。秋風勁厲,掠過枯黃的衰草,發(fā)出尖細的哨鳴,
我似乎聽得見曹操在沉吟:“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
淅淅瀝瀝的秋雨,把曹孟德口中吐出來的每一個字都打得又濕又冷。羊腸坂逼仄,彎彎
曲曲,難道,羊腸坂也在尋尋覓覓,②尋找魏武當年的鞭影?
③我又在尋找什么呢?
沿著黃河向上走,一邊走,一邊欣賞那有生命、有思想、有靈魂的黃河之水。漪流
回瀾,總是能讓人陷入回憶之中。
在我記憶中,黃河似乎自古以來就是一條苦難的河。災難總是發(fā)生在春夏之交,或
者夏秋之間。其時,總會有一群又一群黃泛區(qū)的災民逃上太行山來,擁到村子里挨家挨
戶乞討。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黃河說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來的災民,
很少會有人在我們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會在災后回到黃河邊上,再種粟菽,重整桑梓。
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靈。他們選擇了黃河,把黃河當作母親,黃河也把
他們當作兒女。母親用圣潔的黃河水為兒女們洗禮,洗出了一身永遠不能夠褪去的金黃
色。
唯其苦難太多,九十九道彎才彎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剛性,那么有韌性。像一張
又一張弓,發(fā)出一支又一支歲月無法阻擋的響箭,風雨無法銷蝕的飛鐳。
浩浩湯湯的大河,在帶走泥沙的同時,是不是也帶走了苦難,帶走了軟弱,帶走了
屈辱和卑怯?
又過去了數(shù)十個冬夏春秋,而今,黃河順流而下,原來清流婉轉的地方水更清了,
原來濁流橫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個又一個水上公園,柳如綠絳,荷如錦氈,橋影如虹,
游人如織,笑聲盈盈。這是不是黃河的時代高度呢?這是不是黃河的歷史高度呢?
到了這個時候,我才理解了黃河。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彎彎曲曲,尋尋覓覓,④原來黃河在尋找自己的錦繡前程……
(選自韓小蕙編《2021中國散文年選》)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時候母親讓我聽黃河的濤聲,父親帶我看黃河的影子,雖然都不是真正的黃河,
卻體現(xiàn)了祖祖輩輩對黃河的向往。
B.回響在黃河兩岸的民歌最讓我心動,是因為我從歌聲中感悟到當?shù)匕傩粘錆M自信
而又有滋有味的生活。
C.黃河是一條苦難的河,這與黃河水的泛濫有關。黃泛區(qū)的災民對黃河既恨又愛,
災后還會返回故里,重新開始生活。
D.文章寫了父母口中的黃河、我長大后尋找到的黃河、我記憶中的黃河以及今天的
黃河,多角度展現(xiàn)了黃河的不同風韻。
7.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句式整齊,語言優(yōu)美形象,充滿詩意,這種語言現(xiàn)象在很多文章中十分常
見。
B.句子②中的“魏武當年的鞭影”使用典故“魏武揮鞭”,極大地延伸了文章的時空
跨度。
C.句子③語義上與上下文緊密相連,起了過渡作用,問句單獨成段,更易引起讀者
思考。
D.句子④的省略號在文末,本為表明文本是節(jié)選,卻產(chǎn)生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
效果。
8.文中劃波浪線的“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的……”“這樣”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祖祖
輩輩為什么“都是這樣的”?請根據(jù)文意概括回答。
9.研讀此文后,讀書小組要寫一篇黃河之于中華民族的價值和作用的文學短評。經(jīng)討
論,讀書小組提出一組關鍵詞:災難?滋養(yǎng)?文明。請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
【答案】6.C7.D
8.“這樣”指的是我們的祖祖輩輩雖遠居于太行深山卻喜歡黃河、向往黃河,并希望用
黃河精神教育、熏陶下一代。
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的原因:①黃河讓祖祖輩輩熱愛生活,讓他們的生命充滿了巨大
的剛性與韌性;②黃河塑造了他們純真而質樸的性格。
9.①提出觀點。正視黃河給中華民族帶來無盡災難的事實,也要看到黃河滋養(yǎng)了中華
文明,那些災難也讓中華民族更有剛性和韌性。②舉例論證。黃河的確曾無數(shù)次泛濫,
給兩岸的人民帶來了苦難;但世世代代生活在兩岸的人們?nèi)匀粍?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這離
不開黃河提供的水資源和給中下游帶來的沖積平原,也離不開災難塑造了我們的民族性
格。③得出結論。我們要感恩黃河,治理黃河,讓黃河為現(xiàn)代文明發(fā)揮更大更廣泛的作
用,而且我們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結論鮮明)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黃泛區(qū)的災民對黃河既恨又愛”錯,“大都會在災后回到黃河邊上,再種粟菽,重
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靈。他們選擇了黃河,把黃河當作母親,
黃河也把他們當作兒女”可見,文章沒有表現(xiàn)災民對黃河的“恨”。故選C。
7.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的分析鑒賞能力。
D.”句子④的省略號在文末,本為表明文本是節(jié)選”錯,文末的省略號本意不是為表明
文本是節(jié)選,它的作用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
文中劃波浪線的“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的……”中的“這樣”,指的是我們的祖祖輩
輩雖遠居于太行深山卻喜歡黃河、向往黃河,并希望用黃河精神教育、熏陶下一代,如
文中寫道“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飛雪點點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無不帶著
對黃河的向往”“最讓人心動的,是回響在黃河兩岸的民歌”等。
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的原因:
由“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靈。他們選擇了黃河,把黃河當作母親,黃河
也把他們當作兒女。母親用圣潔的黃河水為兒女們洗禮,洗出了一身永遠不能夠褪去的
金黃色”“唯其苦難太多,九十九道彎才彎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剛性,那么有韌性”
可見,黃河讓祖祖輩輩熱愛生活,讓他們的生命充滿了巨大的剛性與韌性;
由“又過去了數(shù)十個冬夏春秋,而今,黃河順流而下,原來清流婉轉的地方水更清了……
這是不是黃河的歷史高度呢”可見,黃河塑造了他們純真而質樸的性格。
9.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
首先,提出觀點。正視黃河給中華民族帶來無盡災難的事實,如文中寫道“在我記憶中,
黃河似乎自古以來就是一條苦難的河。災難總是發(fā)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間。其時,
總會有一群又一群黃泛區(qū)的災民逃上太行山來,擁到村子里挨家挨戶乞討”,也要看到
黃河滋養(yǎng)了中華文明,那些災難也讓中華民族更有剛性和韌性,如文中寫道“唯其苦難
太多,九十九道彎才彎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剛性,那么有韌性”。
其次,舉例論證。黃河的確曾無數(shù)次泛濫,給兩岸的人民帶來了苦難,如文中寫道的黃
河水災;但世世代代生活在兩岸的人們?nèi)匀粍?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這離不開黃河提供的水
資源和給中下游帶來的沖積平原,如文中寫道“那些逃上山來的災民,很少會有人在我
們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會在災后回到黃河邊上,再種粟菽,重整桑梓”,也離不開災
難塑造了我們的民族性格,如文中寫道“唯其苦難太多,九十九道彎才彎得那么有力度,
那么有剛性,那么有韌性……是不是也帶走了苦難,帶走了軟弱,帶走了屈辱和卑怯”。
最后,得出結論。我們要感恩黃河,治理黃河,讓黃河為現(xiàn)代文明發(fā)揮更大更廣泛的作
用,而且我們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文中寫道“又過去了數(shù)十個冬夏春秋,而今,
黃河順流而下,原來清流婉轉的地方水更清了……這是不是黃河的時代高度呢?這是不
是黃河的歷史高度呢”。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
木,生千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
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
塞。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
為。(《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疊凰之,―—艮惠迷藏者虛,一亥子盛德,.容貌若
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
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決曾。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
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
喜日:“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莫知其所終。
或日: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室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
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信見秦獻公日:“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
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俯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
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
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繼儒學,儒學亦細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
為自化,清靜自正。
(選自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
涂黑。
吾聞之A良B賈深藏C若虛D君子E盛德F容貌G若愚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的“于”字與“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中“于”
字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
B.賈,意為“商人”,與《琵琶行(并序)》中“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中“賈”
意思相同。
C.道家,先秦時期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
主張清靜無為。
D.細,在此處通“黜”,意為“貶抑”。文中指世上修習老子學說的人和修習儒家學
說的人互相貶抑對方的學說。
12.下列對文本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認為圣人要有高遠的追求。他強調(diào)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東西,要學習那
些常人所不學習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動、妄為。
B.唐代韓愈在《師說》中所寫的“孔子師鄭子、慕弘、師襄、老聃”,就包含了孔
子“問禮于老子”
C.關于老子歷史上有不同傳說。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李耳,二是與
孔子同時代的老萊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僧。
D.《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傳主老子和韓非子分別是道家和兵家的創(chuàng)始人,司馬
遷在《史記》中將他們合為一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或日檐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14.孔子問禮于老子,老子告誡孔子要從兩個方面注意,請你簡要概括。
【答案】10.ADF11.A12.D
13.(1)百姓行(做)事,總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如果能)像對待開始那樣慎
重對待結尾,就不會有失敗的事。
(2)有的人說太史僧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說不是,世上沒有人知道哪種說法正確。
14.①君子如果遇到好時機就要出去做官,時運不濟就順其自然。
②拋棄你的驕傲之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你做作的神態(tài)和過大的志向。
【解析】10.正確斷句為: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注意標志詞:之為代詞,做“聞”的賓語,“良賈、君子、容貌”名詞分別做后面三個
句子的主語。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辨析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
A.“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錯誤。用法相同,意義不同。介詞,從;句意:合抱粗的大
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介詞,向;句意: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
B.正確。句意:年紀漸大,姿色衰退,只好給一個商人當老婆。
C.正確。
D.正確。
“世之學老子者則維儒學”句意:世上信奉老子學說的人就貶斥儒學。
故選A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傳主老子和韓非子分別是道家和兵家的創(chuàng)始人”理解錯
誤,韓非子不是兵家的創(chuàng)始人,而是法家的創(chuàng)始人。
故選Do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從事”,行事、做事;“幾”,接近;“慎終如始”,狀語后置句,應為“如始慎終”。
(2)“或”,有的人;“莫知”,沒有人知道;“然否”,正確與否。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文章信息的能力。
原文“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可理解為:況且君子遇到時機就坐上車
子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據(jù)此可以概括出:君子如果遇到好時機就
要出去做官,時運不濟就順其自然。
原文“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可以理解為:拋棄您的驕
傲之氣和過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態(tài)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
據(jù)此可以概括:拋棄你的驕傲之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你做作的神態(tài)和過大的志向。
參考譯文:
(一)
安穩(wěn)的局面容易控制,事變征兆未出現(xiàn)時容易策劃;脆弱時的事物容易化解,細微時的
事物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變化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治理要在禍亂沒有發(fā)生時
進行。合抱粗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數(shù)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泥土積累
起來的;上千里的行程,是從第一步開始行走的。按自己意志任意妄為的人肯定要失敗,
強行持有的人肯定要喪失。所以圣人順應自然而不妄為,所以沒有失敗;不強行持有所
以沒有喪失。人們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卻失敗了。必須象對待開始一樣謹慎
的對待結束,那樣就不會失敗了。因此圣人想要別人不想要的,而且不貪戀貴重的財物;
學習別人不愿意學的知識,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jīng)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
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二)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及其骨頭都已經(jīng)
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遇到時機就坐上車子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
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于經(jīng)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君子具
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鈍。拋棄您的驕傲之氣和過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態(tài)
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
孔子離開后,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
跑。會跑的可以織網(wǎng)捕獲它,會游的可制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
龍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風駕云上天。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龍一樣吧!”
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周
朝衰微了,于是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請盡力
為我著書吧。”于是老子就撰寫了一部書,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
字,然后才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闡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時代
的人。據(jù)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的人說活了二百多歲,這是因為他能修道養(yǎng)心
而長壽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書記載周太史僧會見秦獻公時,曾預言說:“當初秦國與周
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開了,分開七十年之后,就會有稱霸稱王的人出現(xiàn)。”
有人說太史僧就是老子,也有人說不是,世上沒有人知道哪種說法正確。(總之,)老子
是一位隱君子。
老子的兒子叫李宗,李宗做過魏國的將軍,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兒子叫李注,李注的兒
子叫李宮,李宮的玄孫叫李假,李假在漢孝文帝時做過官。而李假的兒子李解擔任過膠
西王劉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齊地。
世上信奉老子學說的人就貶斥儒學,信奉儒家學說的人也貶斥老子的學說。“主張不同
的人,彼此說不到一塊去”,難道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嗎?老子認為,無為而治,百姓自
然趨于“化”;清靜不撓,百姓自然會歸于“正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
鄂渚聽杜別駕彈胡琴①
劉長卿
文姬留此曲,千載一知音。
不解胡人語,空留楚客②心。
聲隨邊草動,意入隴云深。
何事長江上,蕭蕭出塞吟。
【注】①本詩寫于安史之亂后,當時詩人只身離開京城,就任鄂岳轉運留后。鄂渚,即
鄂州,治所在今武漢市武昌區(qū)。②楚客:客居他鄉(xiāng)的人。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彈奏的內(nèi)容。頷聯(lián)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寫出蔡文姬在匈奴
生活的孤獨。
B.頸聯(lián)虛實結合,詩人沉醉在音樂中,眼前似乎看到了邊境上衰草隨風搖動,天空
中烏云彌漫。
C.全詩主要運用正面描寫來描寫音樂,這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運用側面描寫
有所不同。
D.本詩融音樂與歷史于一體,既是一首描寫音樂的佳作,又兼具詠史詩的特點,構
思新奇。
16.本詩尾聯(lián)在表現(xiàn)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陽樓》中的詩句“戎馬關山北,憑軒
涕泗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兩首詩進行分析。
【答案】15.C16.①表現(xiàn)手法:兩首詩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劉詩尾聯(lián)描寫
了兩種景象:漂泊的詩人和戰(zhàn)馬的出塞。前者是實景,后者是詩人的想象。杜詩也描寫
了兩種景象:北方邊境的戰(zhàn)火和岳陽樓上倚著欄桿流淚的詩人。前者是詩人的想象,后
者是實景。
②情感:兩首詩都寫出了詩人自身漂泊之苦,表達了憂國憂民之情。劉長卿由音樂想到
蔡文姬因國家戰(zhàn)亂而漂泊異鄉(xiāng),再到對自身漂泊的感傷,進而表達了對國家前途命運的
擔憂。杜甫身在岳陽樓,內(nèi)心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一顆憂
國憂民的至誠之心。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nèi)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C.“全詩主要運用正面描寫來描寫音樂”分析錯誤,全詩主要運用的是側面描寫,主
要是寫詩人聽胡琴的感受。如:“聲隨邊草動,意入隴云深”等。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思想感情、表達技巧以及比較鑒賞的能力。
題目要求從表現(xiàn)手法和情感兩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答題也應該從這兩方面來答。表現(xiàn)手
法上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劉長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卻在邊塞。由此,可以看出這是
一實一虛。“長江上”,是詩人自身實景,點出了漂泊之苦。”蕭蕭出塞吟”是虛寫,詩
人想象自己騎著戰(zhàn)馬出塞打仗。一虛一實,表現(xiàn)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杜甫“戎馬關山
北”是虛寫邊關的戰(zhàn)事,”憑軒涕泗流”是實寫眼前的景色和詩人的心情。
情感上,結合注釋,詩歌指向安史之亂,劉長卿離開長安,到了鄂州,詩人滿是漂泊的
傷感。自然可以得出雖然在漂泊,但是心系國家。''蕭蕭出塞吟”,暗用蔡文姬的典故,
蔡文姬去國懷鄉(xiāng),因戰(zhàn)亂而漂泊,作者也是如此,不免自傷身世際遇。同時作者內(nèi)心裝
著整個天下,國家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詩人希望為國分憂,說明詩人有一顆憂國憂民
的赤誠之心。杜詩尾聯(lián)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
綜合起來,從表現(xiàn)手法來看,杜甫身在岳陽樓,但是心卻在邊關。劉長卿身在鄂州,但
是心卻在邊塞。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實一虛。從情感來看,杜甫顛沛流離,漂泊到了
岳陽。劉長卿離開長安,到了鄂州,都有漂泊只苦。結合注釋,兩首詩都指向安史之亂,
自然可以得出雖然都在漂泊,但是都心系國家。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學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論身份高低,都應將加強個人品性修養(yǎng)作為根
本的句子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之志體現(xiàn)儒家禮樂理想,成語“沂水
春風”由“,”演變而來。
(3)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
人就都稱贊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答案】(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2)浴乎沂風
乎舞零(3)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詳解】易錯字詞:“壹”“舞零”“復”。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1(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題。
在學校,總有學生抱怨該記的東西記不住,好不容易記住了,又很快忘記了。我們
先看看記憶是什么,記憶就是我們過去經(jīng)歷或學習過的經(jīng)驗,被人的大腦所保存,一旦
在生活或工作學習中需要這種經(jīng)歷或經(jīng)驗時,就能及時呈現(xiàn)出來。譬如:見糖知甜、見
鹽知咸等。①,即識記、保持、再認、回憶和特殊環(huán)節(jié)遺忘。識記是對學
習材料進行編碼、組織并儲存在記憶系統(tǒng)中;保持是對學習過的事物在腦中保留一段時
間;再認是指當感知過的事物重新出現(xiàn)在眼前時,能夠識別出來;回憶是指已感知過的
事物不在眼前時,仍然重新回想起來;遺忘是不能再認和回憶或錯誤地再認和回憶原先
識記過的內(nèi)容。
在信息的處理上,記憶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據(jù)科學家證實,
②,可是每個人的記憶寶庫僅挖掘了10%,還有更多地記憶發(fā)揮空間。
③?這是因為,有些人只關注了記憶的當時效果,卻忽視了記憶中的
更大的問題,記憶的牢固度問題,這就涉及到心理學上常說的遺忘的規(guī)律,即“先快后
慢”。
18.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例文橫線處“先快后慢”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
分)
A.像他這種“聰明人”,社會上還是越少越好。
B.他的“一抓準”“一口清”絕技,他創(chuàng)造的整套服務經(jīng)驗和服務藝術,至今為全
國廣大商業(yè)、服務業(yè)職工所學習和稱頌。
C.包身工沒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D.他看上去更像一個地道的湖南農(nóng)民,這使我想起了農(nóng)民送給他的“泥腿子專家”
“泥腿子院士”的稱謂。
19.請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得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
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①②③
【答案】18.C
19.①人要記住東西需要幾個過程②人的記憶能力是十分驚人的③可為什么
人們總抱怨記不住東西呢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
文中“先快后慢”引號表強調(diào)。A.表反語否定。B.表特殊含義。C.表強調(diào)。D.表特
定稱謂。故選C。
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下句“即識記、保持、再認、回憶和特殊環(huán)節(jié)遺忘”具體解說記憶的過程,故
可填“人要記住東西需要幾個過程”。
第二空,前文“據(jù)科學家證實”后文“可是每個人的記憶寶庫僅挖掘了10猊還有更多地
記憶發(fā)揮空間”,中間應該是“人的記憶能力是十分驚人的”。
第三空,前文強調(diào)“人的記憶能力是十分驚人的”,問號提示這里是提出問題,與上文
轉折,下文“這是因為”是解釋記不住東西的原因,故可填“可為什么人們總抱怨記不
住東西呢”。
(二)語言文字運用11(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題。
由于承載了人們太多的情感與幽思,使清明節(jié)成為永不間斷的一個文化話題。
這一天,我們懷念親友,感恩生命的饋贈和陪伴。父母賜予我們生命,師友教會我
們?yōu)槿恕R宦纷邅恚麄兞粝碌募绎L家訓、叮囑教誨、日常點滴,早已成為我們生命
①的一部分。祭奠故人、追憶風骨,不僅是提醒我們珍惜眼前的人生,更是對
逝者生命的另一種延續(xù)。
這一天,我們禮敬先賢,聆聽歷史深處的人文回響。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jīng)五千年而
不衰,離不開豐厚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從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到仁義禮智信的倫理
道德,從上下求索的鉆研精神,到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燦若繁星的往圣先賢指引
著一代代中華兒女披荊斬棘。重溫傳統(tǒng)文化的古老智慧,能夠給予我們②
的精神動力。
這一天,我們緬懷英烈,鹿續(xù)熱血與赤誠鑄就的民族信仰。救民族于水火的志士仁
人、誓死捍衛(wèi)民族尊嚴的愛國將士、和平年代逆向而行的平凡英雄、為人民事業(yè)
"③、死而后已”的無雙國士……他們正是直迅筆工“中國的脊梁”,夏氏族最
閃亮的坐標。銘記英烈事跡、弘揚英烈精神,才能不負他們用生命換來的無恙山河。
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簡要分析其構成及表達效果。(4分)
2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
意。(4分)
【答案】
20.①不可分割(或“不可或缺〃“密不可分〃)②源源不絕(或“無窮無盡”)③鞠躬盡
瘁
21.①由本體"他們"、喻體"脊梁、坐標"和比喻詞"是"構成(把"他們〃比作“‘中國的脊梁',
民族最閃亮的坐標");②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英烈的不屈與偉大,表達了對英烈的敬佩與
緬懷以及向英烈學習的決心。
22.由于承載了人們太多的情感與幽思,清明節(jié)成為一個永不間斷的文化話題。
【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①處,從文中可知此處語境強調(diào)的是家風家訓、叮囑教誨、日常點滴已成為我們生
命的一部分,此處應填一個表示聯(lián)系密切的成語,可填“不可分割(不可或缺/密不可分)”。
不可分割:不容許割裂、拆開。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點缺失,不能少一
點。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緊密,不可分割。
第②處,此處要填一個修飾“精神動力”的成語,而前面寫“重溫傳統(tǒng)文化的古老智慧”,
則表明"古老智慧”能帶來接連不斷的精神動力,故此處可填“源源不竭"或"無窮無盡"。
源源不竭:形容接連不斷,沒有盡頭。無窮無盡:沒有止境,沒有限度。形容非常之多。
第③處,此處要填與“死而后已"為常見搭配的成語,可填"鞠躬盡瘁〃。鞠躬盡瘁:指恭
敬謹慎,竭盡心力,不辭勞苦,一直到死為止。形容盡心盡力地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
直至生命終結。
2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的能力。
“他們正是魯迅筆下‘中國的脊梁’"把他們比作“中國的脊梁",突出這些英烈在民族中的重
要作用;"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把他們比作“坐標",突出其引領民族方向的作用。
“脊梁,,”坐標,,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形象,表現(xiàn)了英烈精神的不屈與偉大,表達了對英烈
的敬佩與緬懷之情。
22.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
一是主語殘缺,“由于〃和"使"任意去掉一個;
二是多項定語次序不當,數(shù)量詞"一個"應置前,改為“一個永不間斷的文化話題”。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象棋博弈中,“炮”和“馬”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意思的是“炮”要想轟擊
敵人,必須有“遮擋”的棋子做炮架,才能發(fā)揮威力;而“馬”若有“遮擋”的棋子,
則會絆住馬腿,寸步難行。“遮擋”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作用。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
如此呢?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
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
象棋,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蘊含著無窮的智慧,給人以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熱工測量及儀表基礎知識
- 燒傷基礎知識
- 液壓基礎知識入門必看輕易懂
- 實施基因芯片數(shù)據(jù)分析質量控制
- 加強醫(yī)療機構遠程診療服務
- 勞務分包人工合同
- 乳化瀝青購銷合同
- 合同協(xié)議返租協(xié)議
- 基護考試題庫及答案
- 微信公眾號運營指南
- 人教版四年級美術下冊單元測試題及答案全套1
- 腦梗死的健康宣教及指導
- 美容院背部培訓課件
- 【一例犬胃扭轉的診斷與治療5400字(論文)】
- 2023年河南測繪職業(yè)學院單招考試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國家二級公立醫(yī)院績效考核醫(yī)療質量相關指標解讀
- 土地復墾技術標準(整理)
- 醫(yī)療廢物管理PPT演示課件
- 常用康復護理技術課件
- 海康監(jiān)控陣列不可用數(shù)據(jù)不保留處理
- 中國古代文學史元明清文學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