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1第14講生態系統、人類與環境[考綱要求]1.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成分(a)。2.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及實例(b)。3.食物網的困難程度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b)。4.生物放大(b)。5.養分級(a)。6.生態金字塔(b)。7.初級生產量、次級生產量及生物量的含義(a)。8.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淌(c)。9.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c)。10.能量流淌和物質循環的關系(c)。11.生態系統的穩態(a)。12.穩態的調整(b)。13.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a)。14.人口增長的過程及其對環境的影響(a)。15.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影響(b)。16.愛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和意義(a)。1.生態系統中四種成分的分析(1)由上圖可知:非生物環境是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物質和能量的最終來源。(2)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固定在有機物中,從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3)從理論上講,消費者的功能活動不會影響生態系統的根本性質。(4)假如一個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的話,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就會積累如山,生態系統就會崩潰。(5)由圖示可知四種成分的關系分別是:①基礎:非生物環境;②橋梁:生產者、分解者;③主導(基石):生產者。提示澄清四個誤區誤區類型特例細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細菌是生產者;寄生細菌屬于消費者動物都是消費者蚯蚓、蜣螂等屬于分解者生產者都是真核生物藍細菌、硝化細菌等原核生物也是生產者植物都是生產者菟絲子營寄生生活,屬于消費者2.食物鏈(網)中各養分級生物數量變動狀況分析(1)若處于食物鏈中第一個養分級的生物(生產者)數量削減,整個食物鏈中的其他生物都會削減。簡潔記為“一級生物若削減,其他生物跟著跑”。(2)“天敵”一方削減,短時間內被捕食者數量會增加,但從長時間來看,會先增加后削減,最終趨于穩定,簡潔記為“假如天敵患了病,先增后減再穩定”。(3)若處于中間養分級的生物數量削減,則這種生物數量的變更依據詳細食物鏈而定:“中間生物被捕殺,不同狀況要分家”。大體遵循如下思路:①生產者數量相對穩定原則,即消費者某一種群數量發生變更時,一般不考慮生產者數量的增加或削減。②最高養分級的生物種群數量相對穩定原則,即當處于最高養分級的生物種群的食物有多種來源時,若其中一條食物鏈中某種生物削減,該種群的數量一般不會發生較大變更。如圖所示的食物網中,若食草鳥削減,則兔將更多地被鷹捕食而削減,而鷹的數量基本不變。③在食物網中,當某種生物因某種緣由而數量削減時,對另一種生物數量的影響,沿不同的食物鏈分析結果不同時,應以中間環節少的為分析依據。3.能量在各養分級間流淌過程分析(1)自然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人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人工補償輸入的能量。(2)能量去向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熱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養分級(最高養分級無該去向);③流入分解者;④短暫未被利用(定時分析考慮)。(3)三個等量關系式①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一個養分級的糞便量不屬于該養分級的同化量,而屬于上一養分級同化量的一部分。②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③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養分級同化量+未利用=同化量-呼吸消耗量。(4)特點:逐級遞減、單方向的、不行逆的。(5)提高對能量的利用率的措施:盡量縮短食物鏈;充分地利用生產者;充分利用分解者,如利用秸稈培育食用菌,利用植物殘體生產沼氣等。提示(1)流經生產者的總能量強調關鍵詞“固定”而非“照耀”。(2)流經各級消費者的能量強調關鍵詞“同化”而非“攝入”或“貯存”。(3)某一養分級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該養分級的全部生物,不代表單個生物個體,也不肯定是一個種群,也可能不屬于同一物種。(4)大約10%是相鄰兩個養分級之間的同化量傳遞效率,不是兩個個體之間的傳遞效率,也不是攝入量的傳遞效率。(5)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利用率①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鏈流淌的過程中,逐級遞減,若以“養分級”為單位,能量在相鄰兩個養分級之間的傳遞效率一般只有約10%。②能量利用效率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養分級越多,在能量流淌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鏈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4.對物質循環過程相關圖解的識別(1)物質循環過程示意圖(2)將上圖換成字母,如下面三種變式圖,據圖可推斷圖中字母所代表的成分①圖中雙向箭頭代表生產者、大氣中的CO2,其中其他全部成分都指向的為大氣中的CO2,即C為大氣中的CO2,A是生產者。②除了C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頭的為分解者,即B為分解者。③三個圖的模式其實一樣,困難的地方在于消費者的劃分,圖甲中消費者只有D,圖乙中消費者有D、E,圖丙中消費者有D、E、F。④圖甲蘊含的食物鏈為A→D,圖乙蘊含的食物鏈為A→D→E,圖丙蘊含的食物鏈為A→D→E→F。5.能量流淌與物質循環的關系項目能量流淌物質循環(以碳循環為例)形式以有機物為載體主要是無機物特點單向流淌、逐級遞減全球性、循環性范圍生態系統各養分級生物圈(全球性)聯系兩者是同時進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行分割;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淌;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來回6.理解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整的內涵(1)穩態:生態系統內部的全部成分彼此相互協調,保持穩定,從而表現出物種多樣化、結構困難化和功能完善化。(2)穩態的緣由: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整功能。(3)穩態的調整——反饋調整。(4)穩態的標記:生態系統達到最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5)生態系統穩態的破壞①破壞緣由:外來干擾因素超過肯定限度,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功能就會受到損害。②破壞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③對生產生活的啟示:人類活動除了要講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外,還要特殊留意生態效益和生態后果。7.正反饋調整與負反饋調整的比較比較項目正反饋負反饋模型圖解調整方式加速最初發生變更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更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變更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更結果經常使生態系統遠離穩態能使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實例分析8.生態系統的生產量和生物量(1)初級生產量:指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機物質或所固定的能量,單位:g/(m2·a)或J/(m2·a)(a代表年)。①生產過程的化學反應式6CO2+12H2Oeq\o(→,\s\up7(2.8×106J),\s\do5(葉綠體))C6H12O6+6O2+6H2O②總初級生產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內的全部生產量,用GP表示。③凈初級生產量:在初級生產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長和繁殖,用NP表示,即NP=GP-R。凈初級生產量隨溫度和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2)生物量:凈生產量在某一調查時刻前的積累量。①單位:g/m2或J/m2。②NP=GP-Req\b\lc\{\rc\(\a\vs4\al\co1(>0,生物量增加,<0,生物量削減,=0,生物量不變))(3)次級生產量:異養生物(包括消費者和各種分解者)等次級生產者利用現成有機物質而生產出來的有機物質。①單位:g/(m2·a)或J/(m2·a)。②生產過程:次級生產者的同化量-呼吸量,即為次級生產量。9.探究生態金字塔項目能量金字塔數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態特點正金字塔形一般為正金字塔形(但可倒置)一般為正金字塔形(也可倒置)象征含義能量沿食物鏈流淌過程中具有逐級遞減的特性一般生物個體數目在食物鏈中隨養分級上升而逐級遞減一般生物有機物的總量沿食物鏈上升而逐級遞減每一階含義每一養分級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養分級生物個體的數目每一養分級生物的有機物總量特殊形態無樹→昆蟲→鳥極少1.生態系統養分結構的正誤推斷(1)食物網中的植食動物屬于不同的養分級(×)提示食物網中的植食動物屬于其次個養分級。(2)陸地生態系統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鏈為主(×)提示陸地生態系統中通常以腐食食物鏈為主。(3)捕食食物鏈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提示捕食食物鏈由生產者、消費者組成。(4)生態系統的結構指的是食物鏈和食物網(×)提示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和養分結構兩部分,養分結構為食物鏈和食物網。(5)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是由無機物、有機物、氣候、能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組成的(×)提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6)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個生態系統(×)提示缺少非生物環境。(7)DDT因不能通過代謝排出,通過食物鏈逐級積累和濃縮,在生物體內高度富集(×)提示DDT可以通過代謝少量排出體外。(8)次級生產者是指全部的消費者和分解者(√)(9)次級生產量是指用于次級生產者生長和繁殖的能量(√)(10)海洋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量比陸地生態系統少,但次級生產量比陸地生態系統多(√)(11)生態系統的生產量有初級生產量和次級生產量(√)(12)用字母表示總初級生產量與凈初級生產量之間的關系:GP=NP+R(√)2.生態系統功能的正誤推斷(1)干脆以低養分級的生物為食將消耗生態系統更多的能量(×)提示以低養分級的生物為食將削減生態系統的能量消耗。(2)兔吃草后排出的糞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提示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糞便中的能量為上一養分級同化量的一部分。(3)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4)探討能量流淌可調整能量流淌關系,使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類(×)提示生產者固定的能量不行能全部流向人類。(5)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糧食總量更少(×)提示因為能量流淌逐級遞減,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糧食總量更多。(6)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得到的能量必定大于消費者得到的能量(×)提示人工生態系統由于大量補償輸入,生產者得到的能量可能小于消費者得到的能量。(7)防治稻田害蟲可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提示防治稻田害蟲的目的是調整能量流淌關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8)陸地對調整大氣圈中含碳量的作用比海洋大(×)提示海洋對調整大氣圈中含碳量的作用比陸地大。(9)碳循環的基本路途是從大氣圈到植物和動物,再從動、植物通向分解者,最終又回到大氣圈(√)3.穩態與生態環境的正誤推斷(1)造成地面紫外線照耀增加的干脆緣由是南極冰川溶化(×)提示造成地面紫外線照耀增加的干脆緣由是臭氧層被破壞。(2)臭氧削減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功能明顯減退(√)(3)生態系統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進物種多樣性的提高(√)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使其他物種的生存阻力減小,可以促進物種多樣性的提高。(4)生物多樣性包括細胞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提示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5)酸雨、霧霾和溫室效應都與煤、石油和自然氣燃燒有關(√)考向一考查生態系統的養分結構1.下表是某農田生態系統中田鼠種群攝食植物后能量流淌狀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項目攝食量糞便量呼吸散失量能量[J/(hm2·a)]1.05×10103.50×1094.55×109A.田鼠糞便量包含在其攝食量之中B.田鼠攝食量減去糞便量和呼吸散失量即為同化量C.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約有35%用于其生長、發育和繁殖D.以田鼠為食的天敵可獲得的能量一般只有約10%答案B解析田鼠糞便量屬于其攝食量的一部分,A項正確;田鼠攝食量減去糞便量即為同化量,而呼吸散失量屬于同化量,B項錯誤;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用于其生長、發育和繁殖的比例為(1.05×1010-3.50×109-4.55×109)÷(1.05×1010-3.50×109)×100%=35%,C項正確;以田鼠為食的天敵可獲得的能量一般只有約10%,D項正確。2.(2024·浙江七彩陽光聯考)下列關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敘述,錯誤的是()A.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養分關系是單方向的B.任何生態系統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C.食物網越簡潔,生態系統就越簡潔發生波動和毀滅D.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就是沿著食物鏈進行的答案D解析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養分關系是單方向的,A項正確;任何生態系統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B項正確;食物網越簡潔,反抗外界干擾的實力越差,生態系統就越簡潔發生波動和毀滅,C項正確;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在生物和非生物環境間進行,D項錯誤。3.(2024·寧波五校聯考)某生態系統的成分關系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由于缺少________,故不能構成群落。(2)圖中仙人掌屬于生態系統的________(成分)。(3)若該生態系統被某重金屬污染,該重金屬會通過食物鏈逐級積累和濃縮,并對鷹造成嚴峻危害,這種現象稱為________。(4)要獲得該生態系統中老鼠的種群密度,常采納________法進行調查。(5)某段時間內調查發覺蛇的數量有所下降,但鷹的數量并沒有發生明顯變更,表明生態系統內部具有________功能。若由于氣候緣由導致蚱蜢數量快速增加,但當達到或者超過__________________,就會維持在該范圍內上下波動。解析(1)生物群落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而圖中食物網只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種成分。(2)圖中仙人掌屬于生態系統的生產者。(3)若該生態系統被某重金屬污染,該重金屬會通過食物鏈逐級積累和濃縮,并對鷹造成嚴峻危害,這種現象稱為生物放大。(4)要獲得該生態系統中老鼠的種群密度,常采納標記重捕法進行調查。(5)某段時間內調查發覺蛇的數量有所下降,但鷹的數量并沒有發生明顯變更,表明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整功能。若由于氣候緣由導致蚱蜢數量快速增加,但當達到或者超過環境容納量(或K值),就會維持在該范圍內上下波動。考向二考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淌和碳循環4.某草原生態系統一條食物鏈A→B→C中,各種群對能量的同化、利用、傳遞等數量關系如表(單位:百萬千焦)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種群同化量凈同化量呼吸消耗傳遞給分解者傳遞給下一養分級未被利用的能量A65.53.015.041.5B14.05.00.52.02.5C2.00.61.4微量(不計)無A.種群A、B、C構成了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B.種群B個體數量的變更是由于種群C對其有選擇捕食的結果C.能量從B到C的傳遞效率為12%D.種群A的凈同化量為59.5百萬千焦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包含該生態系統中全部的生物,還應有分解者,A項錯誤;種群B的數量不僅取決于種群C,還會受到種群A數量多少和種群B的種內斗爭的影響,B項錯誤;能量從B到C的傳遞效率為2.0÷14.0×100%≈14.3%,C項錯誤;種群A的凈同化量=3.0+15.0+41.5=59.5(百萬千焦),D項正確。方法技巧關于能量在養分級之間傳遞的計算(1)能量在食物鏈中傳遞的計算①在一條食物鏈中,若某一養分級的總能量為n,能量傳遞效率為10%時,傳到下一養分級的能量為n×10%(即0.1n)。②在一條食物鏈中,若某一養分級的總能量為n,能量傳遞效率為10%時,上一養分級的能量為n÷10%=10n。(2)能量在食物網中傳遞的計算①若一食物網中,已知最高養分級增重為N,要求最多消耗第一養分級多少能量時,應按最長食物鏈計算。②若一食物網中,已知第一養分級能量為M,要求最高養分級最少獲得多少能量時,應按最長食物鏈計算。5.下圖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淌圖解,N1~N6表示能量數值,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A.蜣螂同化的能量來自其次養分級B.最高養分級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流入分解者C.草食動物N5/N4的比值大于肉食動物的這一比值D.高養分級生物呼吸散失量占自身同化量的比值通常大于低養分級的生物答案D解析蜣螂同化的能量來自一級消費者的糞便,而一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是其沒有同化的能量,屬于第一個養分級同化的能量,A錯誤;最高養分級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其中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B錯誤;不同養分級的生物同化量與攝入量的比值無法推斷,C錯誤;高養分級生物呼吸散失量占自身同化量的比值通常大于低養分級的生物,D正確。6.(2024·紹興3月模擬)如圖是某湖泊生態系統能量流淌狀況的示意圖,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單位:cal/(cm2·a)]:(1)該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為四層,各層中生物分布有差異,這體現了群落的________結構。其中,動、植物殘體的腐敗和分解過程主要發生在________層。(2)據圖中的能量沿養分級流淌的數據關系可得出,從第一個養分級流入其次個養分級的能量有__________cal/(cm2·a),能量流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3)假如在該湖泊中養殖了一些鰱魚和鳙魚,從能量流淌的角度看,須要定期投入飼料的緣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為養殖導致湖泊中原有的一些魚類被取代,這種狀況屬于________演替。答案(1)垂直底泥(2)15.0單向不行逆,逐級遞減(3)該生態系統輸出的能量超過了生產者固定的能量次生解析(1)該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為表水層、斜溫層、靜水層和底泥層,各層中生物分布有差異,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其中,動、植物殘體的腐敗和分解過程主要發生在底泥層。(2)據圖中的能量沿養分級流淌的數據關系可知,植食動物獲得的能量是3.0+0.5+4.5+7.0=15.0[cal/(cm2·a)],則從第一個養分級流入其次個養分級的能量有15.0cal/(cm2·a)。能量流淌具有單向不行逆,逐級遞減的特點。(3)在該湖泊中養殖了一些鰱魚和鳙魚,須要定期投入飼料的緣由是該生態系統輸出的能量超過了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假如養殖導致湖泊中原有的一些魚類被取代,這種狀況屬于次生演替。7.(2024·浙江4月選考)某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部分示意圖如下: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的字母________表示大氣中的CO2,由于很多因素的影響,使其含量夏季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冬季。(2)CO2被生產者汲取轉變成體內物質進入生物群落,再被圖中的A、B的_____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燒,轉變成CO2后再重新循環。若此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處在正常演替過程中,生產者汲取的CO2量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整個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將本題圖修改為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淌示意圖,可將D的含義改為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義不變,還須要修改之處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答案(1)D低于(2)呼吸作用大于(3)無機環境取消“D→A”解析(1)分析題圖,A、B、C、E均有箭頭指向D,說明D表示大氣中的CO2。A、D之間是雙向箭頭,說明A是生產者,進而推知B是消費者。由于很多因素的影響,特殊是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較冬季旺盛,使夏季大氣中CO2的含量低于冬季。(2)CO2被生產者汲取,通過光合作用轉變成體內的含碳有機物進入生物群落,再被圖中的A、B的呼吸作用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燒,轉變成CO2后再重新循環。若此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處在正常演替過程中,則隨著演替的進行,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特殊是生產者的種類和數量漸漸增多,因此生產者汲取的CO2量大于整個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將本題圖修改為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淌示意圖,可將D的含義改為無機環境,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義不變。因能量流淌起源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特點之一是單向流淌,所以還須要修改之處有:增加“光→A”、取消“→E→D”、取消“D→A”。考向三考查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量與生產量8.(2024·蕭山區校級模擬)如圖表示夏季某地湖中凈初級生產量和次級生產量與水深的關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曲線中隨水深增加,凈初級生產量下降,可能緣由是光強度下降B.若該生態系統長期處于C點所示的狀態,則不能處于穩定狀態C.次級生產量都是由消費者固定的能量D.凈初級生產量用于植物的生長和繁殖,A處的植物長勢最好答案C解析次級生產量是異養生物(包括各種分解者)利用現成有機物質而生產出來的有機物質。9.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的相關量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中全部消費者、分解者都干脆依靠初級生產量B.海洋面積比陸地大,因此凈初級生產量海洋比陸地多C.甲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量大于乙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量,而甲生態系統的次級生產量不肯定大于乙生態系統的次級生產量D.生態系統各養分級的生物量金字塔肯定呈正金字塔形答案C解析全部消費者和分解者都干脆或間接依靠初級生產量為生,A項錯誤;海洋的年凈初級生產量只有陸地的一半,B項錯誤;陸地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量大于海洋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量,而陸地生態系統的次級生產量卻小于海洋生態系統的次級生產量,因為海洋中植食動物利用藻類的效率很高,C項正確;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立的,D項錯誤。考向四考查物質循環和能量流淌的關系10.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淌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運用糞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實現了對能量的多級利用B.物質是能量的載體,生態系統的能量是伴隨物質而循環利用的C.碳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進行的D.食物鏈中一級消費者數量越多,二級消費者能夠獲得的能量就越少答案C解析運用糞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產生的物質可以被植物利用,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再生,但能量在分解過程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A錯誤;生態系統的能量是單向流淌、不行循環利用的,B錯誤;碳元素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環,C正確;二級消費者能夠獲得的能量多少與一級消費者的數量無關,D錯誤。11.圖甲是某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其中A、B、C、D表示生態系統內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關的生理過程,圖乙為該生態系統中某一食物鏈及部分能量流淌狀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甲中,B位于食物鏈的第四個養分級B.圖甲中2、3、4、5過程是呼吸作用,只有D代表消費者C.在圖乙的食物鏈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與狼(生物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D.在圖乙中③和④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圖甲中,B為分解者,不屬于生態系統的養分結構,因此食物鏈不包括B,A錯誤;圖甲中2、3、4、5過程是呼吸作用,A和D均代表消費者,B錯誤;在圖乙的食物鏈中,②是狼的同化量,①是兔的同化量,所以②/①的比值代表兔與狼(生物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C正確;在圖乙中③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為草同化的能量,④表示兔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錯誤。考向五考查穩態與調整、人類與環境12.探討者以北美東部25個不同大小的湖泊為調查對象,統計生態系統最大養分級位置(食物網中食物鏈長度的平均值)及生態系統單位體積的生產力(同化有機物量),結果如圖所示。據此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大型湖泊的復原力穩定性往往較強B.食物鏈的長短與生態系統的大小無關C.較高單位體積生產力支持更多養分級D.最大養分級位置主要取決于湖泊體積答案D13.(2024·湖州模擬)近年來浙江深受霧霾天氣的嚴峻影響,生態環境的變更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下列有關生態的說法錯誤的是()A.人口眾多對于我國的生態環境雖還未產生沉重的壓力,但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造成了自然災難的頻繁發生B.可持續發展觀念是針對全球性生態環境等問題形成的新思維,它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長久而協調的發展C.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更、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D.愛護生物多樣性關鍵是要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答案A解析人口眾多對于我國的生態環境已經產生沉重的壓力,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造成了自然災難的頻繁發生,A錯誤;可持續發展觀念是針對全球性生態環境等問題形成的新思維,它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長久而協調的發展,B正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更、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C正確;愛護生物多樣性關鍵是要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D正確。14.(2024·浙江4月選考)藥物A由于某種緣由隨著污水進入并影響湖泊生態系統,該過程的部分示意圖如下圖。回答下列問題:(1)在食魚鳥類體內檢測到較高濃度的藥物A,該藥物會使鳥類產生不良反應,這種現象屬于____________。生物殘體、糞便等主要在湖泊的________層被分解者分解。(2)若含藥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該湖泊,使某些藻類種群大暴發,造成水體的________現象,會導致魚類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________作用使該生態系統遠離穩態。(3)若藥物A只是抑制某種雌魚的生殖實力,導致誕生率降低,則該魚類種群的________________將下降,最終導致種群密度下降。(4)若對該湖泊進行污水處理使其凈化,則水體中魚類種群數量將以________增長方式復原。答案(1)生物放大底泥(2)富養分化正反饋(3)自然增長率(4)邏輯斯諦1.某人工投喂魚塘中生活著浮游植物、植食性浮游動物、植食性魚a和植食性魚b等生物,現為增加收益向該魚塘中引入一種以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c。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該魚塘中的最高養分級是第三個養分級B.流經該魚塘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等于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C.調查植食性魚a的種群密度可采納標記重捕法D.該魚塘中的雜食性魚c與植食性魚b存在競爭關系答案B解析依據題意分析,該生態系統中浮游植物屬于第一個養分級,植食性浮游動物、植食性魚a和植食性魚b等生物屬于其次個養分級,雜食性魚c屬于其次、第三個養分級,A正確;流經該魚塘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等于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和飼料中有機物含有的能量,B錯誤;調查魚的種群密度可以用標記重捕法,C正確;該魚塘中的雜食性魚c與植食性魚b都以浮游植物為食,兩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D正確。2.(2024·浙江11月選考)下列關于海洋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A.海洋生態系統以捕食食物鏈為主,陸地生態系統也是如此B.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時,其數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C.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氣圈,但CO2還能通過擴散作用從大氣圈得到補充D.由于海洋面積約占地球的71%,該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量高于陸地生態系統的三倍答案C解析海洋生態系統以捕食食物鏈為主,陸地生態系統以腐食食物鏈為主,A錯誤;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數量金字塔不肯定也倒置,B錯誤;海洋的初級生產量之和只有陸地初級生產量的一半,D錯誤。3.(2024·浙江七彩陽光聯考)下列關于生態系統能量流淌的敘述,正確的是()A.穩定的生態系統不須要從外界輸入能量B.每個養分級所同化的能量都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養分級、分解者分解、未利用等4個去向C.蜣螂以羊的糞便為食,說明羊同化的能量有部分流入蜣螂D.植物只能把照耀到植物體上太陽能的1%~2%轉化為化學能貯存下來答案D解析穩定的生態系統也須要從外界不斷輸入能量,A項錯誤;頂位肉食動物所在養分級所同化的能量包括自身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未利用3個去向,沒有流入下一養分級,B項錯誤;羊的糞便為羊未同化的能量,是草同化的能量,C項錯誤;植物只能把照耀到植物體上太陽能的1%~2%轉化為化學能貯存下來,D項正確。4.(2024·浙江嘉興9月聯考)下表是某水域DDT的污染狀況: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鯽魚烏鱧DDT含量(μg/kg)0.10.76.321.037.919.4124.4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表中數據表明DDT具有生物放大現象B.表中所列消費者中烏鱧的養分級最高C.DDT在生物群落各養分級間循環往復D.鯽魚攝入的DDT有部分隨代謝產物排出體外答案C解析表中數據表明,DDT沿著食物鏈進行富集和累積,體現了生物放大現象,A項正確、C項錯誤;表中烏鱧的DDT含量最高,其養分級最高,B項正確;鯽魚攝入的DDT也有一部分隨著代謝產物排出,D項正確。5.如圖是某人工魚塘生態系統能量流淌過程中部分環節涉及的能量值[單位:103kJ/(m2·a)]。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圖中a代表的生理過程是細胞呼吸B.其次個養分級到第三個養分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5.625%C.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是96×103kJ/(m2·a)D.捕食關系一般不行逆轉,所以能量流淌具有單向性答案C解析第一個養分級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其次個養分級、被分解者分解和細胞呼吸中以熱能形式散失。圖中a代表的生理過程是各種生物的細胞呼吸,A項正確;肉食性動物從植食性動物獲得且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103=2.5×103[kJ/(m2·a)],植食性動物的同化量=(2.5+4+9+0.5)×103=16×103[kJ/(m2·a)],能量傳遞效率=2.5÷16×100%=15.625%,B項正確;該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有兩個,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機物輸入的能量,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3+70+23)×103kJ/(m2·a)+流入植食性動物的能量,C項錯誤;食物鏈是以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關系形成的聯系,捕食關系的單向性確定了能量流淌的單向性,D項正確。6.生物體內殘留有機汞的狀況如下表所示,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鏈構成應是()生物體ABCDE有機汞濃度(ppm)0.0570.51680.39A.D→B→C→E→A B.C. D.A→E→C→B→D答案B解析在生態系統中,有毒物質沿著食物鏈傳遞積累,因此養分級越高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越多,養分級越低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越少。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有毒物質有機汞的殘留從少到多依次是A0.05、E0.39、C0.51、B7、D68。其中,E0.39和C0.51有毒物質差不多,可能是養分級別相同,因此食物鏈最可能是。7.科研人員對某一受到污染的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發覺該濕地公園主要河道沿途有很多生活污水的排污口,下表表示對幾種生物探討的相關結果。下列分析正確的是()生物毒素含量(μg/L)銨鹽汲取率有機物去除率硅藻0.152%0藍細菌0.55478%0紅假單胞光合細菌087%92%A.據表分析,治理污水效果最好的生物是藍細菌B.輸入該生態系統的能量僅僅來源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C.公園中群落演替的類型是次生演替D.河道中各種魚類生活在不同水層的意義是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答案C解析據題表分析可知,治理污水效果最好的生物是紅假單胞光合細菌,因為其不產毒素且對銨鹽和有機物的去除率較高,A項錯誤;輸入該濕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有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污水中的)化學能,B項錯誤;公園中群落演替的類型是次生演替,C項正確;各種魚類生活在不同的水層,這一現象體現了群落具有垂直結構,這種結構顯著提高了利用環境資源的實力,D項錯誤。8.如圖表示甲、乙兩個特定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下列有關說明正確的是()A.一個吃玉米的人所獲得的能量肯定比一個吃牛肉的人獲得的能量多B.能量沿食物鏈單向流淌,傳遞效率隨養分級的上升而逐級遞減C.若甲和乙中玉米的數量相同,能量傳遞效率為10%,且甲能養活10000人,則乙能養活500人D.若土壤中含相同濃度的DDT,則甲中的人比乙中的人體內DDT濃度低答案D解析能量流淌的特點是單向流淌、逐級遞減,但是一個吃玉米的人所獲得的能量不肯定比一個吃牛肉的人獲得的能量多,A項錯誤;能量傳遞效率一般約為10%,不會隨養分級的上升而變更,B項錯誤;若甲和乙中玉米的數量相同,能量傳遞效率為10%,且甲能養活10000人,則乙能養活1000人,C項錯誤;DDT在沿食物鏈流淌時,存在生物放大現象,即養分級越高,體內積累的DDT越多,D項正確。9.我國嫦娥四號完成了人類在月球表面進行的首次生物試驗。搭載嫦娥四號上月球的“罐子”中有土壤、空氣、水和透亮設備等,搭載著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果蠅和酵母菌六種生物。在條件合適的狀況下,這個“罐子”能形成一個簡潔的微型生態系統。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罐子”中的六種生物分別屬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B.“罐子”生態系統的結構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構成C.“罐子”生態系統的養分結構簡潔,反抗力穩定性較低D.“罐子”登月為人類今后建立月球基地供應探討基礎和閱歷答案B解析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屬于生產者,果蠅屬于消費者,酵母菌屬于分解者,A正確;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食物鏈、食物網,B錯誤;生物種類越多,養分結構越困難,反抗力穩定性越高,“罐子”生態系統的養分結構簡潔,反抗力穩定性較低,C正確;月球生物科普試驗為人類今后建立月球基地供應探討基礎和閱歷,D正確。10.如圖是生物圈中碳循環示意圖,下列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A.生物圈通過碳循環實現碳元素的自給自足B.A是消費者,C是生產者,各成分間以CO2的形式傳遞碳元素C.對E過度開發利用會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D.碳循環過程須要能量驅動,同時又是能量的載體答案B解析生物圈通過碳循環實現碳元素的自給自足,A項正確;A是消費者,C是生產者,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以CO2的形式傳遞碳元素,而在生物群落內部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碳元素,B項錯誤;對E(煤、石油、自然氣等化石燃料)過度開發利用會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C項正確;碳循環過程須要能量驅動,同時又是能量的載體,D項正確。11.某池塘中,早期藻類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動物水蚤大量繁殖,藻類削減,接著又引起水蚤削減。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死亡的水蚤又加重了污染,導致更多水蚤死亡。關于上述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A.早期屬于正反饋調整,后期屬于負反饋調整B.早期屬于負反饋調整,后期屬于正反饋調整C.早期、后期均屬于負反饋調整D.早期、后期均屬于正反饋調整答案B解析早期藻類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動物水蚤大量繁殖,藻類削減,接著又引起水蚤的削減,屬于負反饋調整;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死亡的水蚤又加重了污染,導致更多水蚤死亡,屬于正反饋調整。12.近年來,我國較多城市霧霾天氣頻發,改善生態環境勢在必行。“退耕還林”持續進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等快速綻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B.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須要大量引進外來物種C.退耕還林過程增加了物種豐富度D.退耕還林過程經驗了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得以提高,群落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A正確;外來物種引入不當會導致生態災難,因此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須要謹慎引進外來物種,B錯誤;退耕還林的過程是在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的基礎上進行的次生演替過程,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物種豐富度會漸漸增加,C、D正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全國電子工業版初中信息技術第一冊第3單元3.1活動1《走進“互聯網+”》教學設計
- 獎懲及改進工作記錄表
- 過程質量檢查表
- 九年級英語上冊 Module 5 Museums Unit 2 If you ever go to London make sure you visit the Science Museum第三課時教學設計(新版)外研版
- 人教版(三起)(2001)三年級上冊 第7課 玩打字游戲 教學設計
- 2024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白城分公司勞務派遣項目招聘6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中考作文專題訓練:《審題立意》教學設計
- 2024北京首旅置業集團有限公司市場化選聘總經理助理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人教新目標 (Go for it) 版八年級上冊Section B第2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
- 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一章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設計2 (新版)新人教版
- 2025年入團考試練習試題(100題)附答案
- 感染性休克指南解讀
- JGJ/T235-2011建筑外墻防水工程技術規程
- (正式版)HG∕T 21633-2024 玻璃鋼管和管件選用規定
- BLM(含樣例)(培訓調研)課件(PPT 121頁)
- 第4期一文打盡xps圖譜分析教程及在各領域的應用avantage操作指南
- 公司流程文件管理規范
- 平原東站維修工區軌道車庫施工組織設計
- 在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文件
-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等]像藝術家一樣思考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