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五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及人與環境一、種群和群落1.列舉種群具有種群密度等特征,舉例說明影響種群特征的因素。2.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3.舉例說明陽光、溫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生物的種群特征。4.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特征,并可隨時間而改變。5.闡明一個群落替代另一個群落的演替過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類型。6.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與該群落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和分布特點。二、生態系統及人與環境1.闡明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的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完成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2.闡明生態系統通過自我調節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來干擾,維持或恢復自身結構與功能的相對平衡狀態。3.闡明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有著深遠的影響,依據生態學原理保護環境是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知識網絡構建][基礎知識檢測](一)判斷有關種群和群落說法的正誤1.內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個種群。(×)2.常用的取樣方法包括等距取樣法和五點取樣法。(√)3.年齡結構是預測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4.種群的“J”形增長過程中,增長率不變。(√)5.在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K值逐漸增大。(×)6.呈“S”形增長的種群在數量達到K值時,增長速率為0。(√)7.生物在地球上由赤道向兩極的分布不同,這是由于光照的不同引起的。(×)8.在食物豐富的年份,松鼠的種群密度較食物匱乏年份增加,說明食物會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9.一定區域內所有動物和植物構成群落。(×)10.單位面積或體積中某物種的個體數量稱為物種豐富度。(×)11.群落是比種群更高層次的系統,主要研究性別比例、種間關系以及群落的空間結構等問題。(×)12.主要的陸地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荒漠等類型。(√)13.草原群落中動植物種類會隨雨季分布而發生劇烈變化。(√)14.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經歷的時間長。(√)15.大火后的草原進行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16.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環境條件,諸如氣候、地貌、土壤和火等。(×)(二)判斷有關生態系統及人與環境說法的正誤1.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交錯連接成食物網的原因是多種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占有不同營養級。(√)2.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組成河流生態系統。(×)3.在生態系統中,連接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的兩個重要組成成分是生產者和分解者。(√)4.能量只能沿著食物鏈傳遞,捕食關系是不能逆轉的。(√)5.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其原因是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營養級利用,一部分能量以熱能的形式散失,還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6.稻田生態系統中,防治稻田害蟲可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7.生物量金字塔、數量金字塔同能量金字塔一樣都是正立的。(×)8.碳的循環在生物群落內部是以CO2的形式進行的。(×)9.在碳循環中生產者除了固定CO2外,還可通過呼吸作用將CO2釋放到非生物環境中。(√)10.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是沿著食物鏈(網)進行的。(√)11.成年大熊貓經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巖石或樹干上進行標記,這種行為傳遞的信息類型屬于化學信息。(√)12.信息傳遞的方向只能從低營養級到高營養級。(×)13.在果園中種植除蟲菊防治蚜蟲的方法屬于生物防治。(√)14.負反饋調節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不存在。(×)15.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比熱帶雨林的抵抗力穩定性低。(√)16.應將生態缸放在陽光能夠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證獲得足夠的能量。(×)17.生態足跡的值越大,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就越大。(√)18.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質的大量排放。(×)19.盲魚作為進化研究的材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20.在植物園引種栽培紅豆杉的措施屬于易地保護。(√)21.生態工程是一類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的工程體系。(√)22.根據協調原理,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種群的數量不應超過環境容納量。(√)(二)長句應答——與高考同行1.根據種群密度的概念判斷,“一塊麥田中所有的蝗蟲”不是對種群密度的描述,原因是種群密度的概念強調的是“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種群的個體數”,而一塊麥田不是對“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的描述。2.調查森林中金翅雀的種群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標記重捕法,估算數值一般要比實際數據偏大,原因是標記物脫落;第一次捕捉并標記的個體,在第二次捕捉時更難被捕捉等。3.種群的最大數量不是環境容納量,原因是環境容納量是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而實際數量有可能超過K值,只不過超過K值后,環境阻力增大,數量會再降下來。4.在種內競爭激烈時,種群數量降低的原因是在劇烈的競爭過程中,必定會有競爭的失敗者,這部分個體缺乏營養和繁殖場所,容易受捕食者、疾病、惡劣天氣條件所侵害,不能進行繁殖,死亡率高,限制了種群數量增長,使種群數量降低。5.在捕食關系曲線圖中,判斷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依據是先增加或先減少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加或后減少的是捕食者。6.人類的生產、生活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原因是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產生影響,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新的關系,因此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7.從物質和能量角度分析,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的理由是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從而為生態系統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8.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原因是能量流動是沿著食物鏈傳遞的,食物鏈中的食性關系是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不能逆轉,因而能量流動是單向的。9.生態系統中人們為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要經常到田間除草、滅蟲、滅鼠。這樣做的目的是合理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10.氮元素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間能循環,仍然需不斷向農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是農田是人工生態系統,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類,滿足人類的需要為目的的。農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產,加之農產品源源不斷地從農田生態系統輸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歸還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11.施用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性引誘劑誘捕農田害蟲屬于生物防治,理由是性引誘劑誘捕害蟲是利用了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原理進行的。12.一塊管理良好的棉田與內蒙古草原上的草場相比,其抵抗力穩定性較低,理由是棉田的成分單一、營養結構簡單。13.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研制的抗瘧藥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療瘧疾體現了野生生物的直接價值,判斷依據是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療瘧疾這種疾病,說明野生植物對人類有直接的藥用價值,屬于生物的直接價值。知識點一種群及其動態1.種群的數量特征(1)種群數量特征之間的關系?提醒:①誤認為年齡結構為增長型的種群密度一定會越來越大。年齡結構是預測種群發展趨勢的重要依據,但不能直接決定種群密度。②性別比例只影響種群的出生率,不影響死亡率,沒有性別分化的生物種群不具有性別比例特征。③封閉的海島上的生物種群不具有遷入(出)率特征。(2)種群密度調查方法(3)標記重捕法估算種群密度的誤差分析2.種群數量的變化和影響因素(1)“J”形曲線和“S”形曲線的聯系?提醒:兩種增長方式的差異主要在于環境阻力的影響,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如圖中灰色部分代表通過生存斗爭被淘汰的個體。兩種增長方式的變化:“J”形曲線eq\o(→,\s\up12(環境阻力逐漸增大),\s\do4())“S”形曲線(2)“三看法”辨別種群的“J”形增長和“S”形增長(3)K值與K/2值的應用(4)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技能提升種群增長率與種群增長速率(1)增長率=(末數-初數)/初數,(2)增長速率=(末數-初數)/單位時間,如下圖所示:,知識點二群落及其演替1.群落的結構?提醒:①不要認為草坪群落中無垂直結構:垂直結構是群落中各物種在垂直空間方向上的分布,是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合理利用資源或空間的配置格局,它應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②海岸不同潮間帶物種分布差異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不同潮間帶的條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動物分布等)差異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種類型不同,這應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而不屬于垂直結構。③種間競爭與捕食:看最后結果,若一種生物處于劣勢甚至滅亡則為種間競爭。④捕食者與被捕食者:先增先減為被捕食者,后增后減為捕食者。2.群落的演替?提醒:“三看法”判斷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命題熱點——種群數量的變化1.“J”形曲線和“S”形曲線的比較(1)區別項目“J”形曲線“S”形曲線前提條件理想狀態:在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天敵和其他競爭物種等條件下自然條件:資源、空間有限等種群增長速率K值無K值種群數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動(2)聯系2.種群數量的波動(1)在自然界,有的種群能夠在一段時期內維持數量的相對穩定。(2)大多數生物的種群數量總是在波動中。(3)處于波動狀態的種群,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可能出現種群爆發。(4)當種群長久處于不利條件下,種群數量會出現持續性的或急劇的下降。知識點三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穩定性1.生態系統的結構?提醒:①生產者一定為“自養型”,“自養型”一定為生產者。②分解者一定為“腐生型”,“腐生型”一定為分解者。③生產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產者。④消費者未必都是動物,動物未必都是消費者。⑤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1)能量流動的模型1(2)能量流動的模型2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1)碳循環(2)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碳循環)的關系4.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5.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生態平衡(2)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提醒:一般情況下二者呈負相關知識點二人與環境1.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示例示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CO2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水資源短缺淡水資源有限,人口劇增和人類活動加劇危機臭氧層破壞氟氯烴、哈龍等物質的使用土地荒漠化人類活動導致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環境污染最為常見的有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2.生物多樣性3.生態工程組題練習1.(2023·全國新課標卷)(2023?新課標)現發現一種水鳥主要在某湖區的淺水和泥灘中棲息,以湖區的某些植物為其主要的食物來源。回答下列問題。(1)湖區的植物、水鳥、細菌等生物成分和無機環境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能量流經食物鏈上該種水鳥的示意圖如圖,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其中①是;②是;③是。(2)要研究湖區該種水鳥的生態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答出3點即可)。該生態系統中水鳥等各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其意義是。(3)近年來,一些水鳥離開湖區前往周邊稻田,取食稻田中收割后散落的稻谷,羽毛艷麗的水鳥引來一些游客觀賞。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看,游客在觀賞水鳥時應注意的事項是(答出1點即可)。【考點】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生態系統的概念;食物鏈與食物網;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及保護措施.菁優網【專題】模式圖;種群和群落.【答案】(1)水鳥同化呼吸作用分解者利用(2)該水鳥的棲息地、食物、天敵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3)保持適當觀鳥距離(不大聲喧嘩、不追逐驅趕鳥等,合理即可)【分析】生態位:(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2)作用:決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決定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3)意義:它表示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解答】解:(1)結合能量流動示意圖,水鳥攝入的能量去向有通過糞便排出和水鳥同化,水鳥同化的能量大部分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遺體殘骸和動物糞便被分解者分解,能量最終以熱能形式散失。(2)生態位是一個物種在群落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該水鳥的生態位需要研究該水鳥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方面;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占據不同的生態位,這樣有利于各種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這是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的結果。(3)游客在觀賞水鳥時應注意不影響鳥類的正常生命活動,所以要保持距離、不大聲喧嘩、不追逐鳥類、不破壞鳥類的棲息空間、拍照時不使用閃光燈等,以不打擾鳥類的正常生活為準則。【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生物的生態位等內容,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并能靈活運用,屬于識記應用層次的考查。2.(2023·全國新課標卷)為了研究和保護我國東北地區某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哺乳動物資源,研究人員采用紅外觸發相機自動拍攝技術獲得了該保護區內某些野生哺乳動物資源的相應數據,為生態學研究提供了相關依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可以了解保護區內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的物種豐富度 B.與標記重捕法相比,采用該技術進行調查對野生哺乳動物的生活干擾相對較小 C.采用紅外觸發相機拍攝技術可調查生活在該自然保護區內東北豹的種群密度 D.該技術能調查保護區內東北豹種群中成年個體數量,不能調查幼年個體數量【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菁優網版權所有【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調查動物種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如樣方法,標記重捕法,往往需要直接觀察或捕捉個體。在調查生活在蔭蔽、復雜環境中的動物,特別是猛禽和猛獸時,這些方法就不適用了,可通過紅外觸發相機、糞便等進行調查。【解答】解:AC、在動物的棲息地布設若干臺紅外觸發相機,恒溫動物一靠近,就會觸發相機自動拍攝照片或視頻,通過計算機分析處理這些照片或視頻,就能確定所調查動物的種群數量,故采用紅外觸發相機拍攝技術可調查生活在該自然保護區內東北豹的種群密度,也可以了解保護區內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的物種豐富度,AC正確;B、采用紅外相機法與標記重捕法相比,優點是不對野生哺乳動物的生活產生干擾,操作簡單、監測范圍廣,可長時間持續調查且獲取的數據準確等,B正確;D、該技術通過視頻或照片處理后,可統計調查本區域的成年個體或幼年個體占比及數量,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及應用,旨在考查考生了解、掌握新的調查技術的程度,要求考生能明確相關知識點,并能結合題意分析作答。3.(2023·全國甲卷)某旅游城市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后,城市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水體魚明顯增多,甚至曾經消失的一些水鳥(如水鳥甲)又重新出現。回答下列問題。(1)調查水鳥甲的種群密度通常使用標志重捕法,原因是。(2)從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角度來看,水體中的魚,水鳥屬于。(3)若要了解該城市某個季節水鳥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圍繞除食物外的調查的內容有(答出3點即可)。【答案】(1)鳥類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2)消費者(3)環境條件、天敵和競爭者等【解析】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標記重捕法,計算種群數量時利用公式計算若將該地段種群個體總數記作N,其中標記數為M,重捕個體數為n,重捕中標志個體數為m,假定總數中標記個體的比例與重捕取樣中標志個體的比例相同,則N=Mn/m,(1)水鳥甲的活動能力較強,活動范圍較大,通常運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2)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魚和水鳥均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屬于消費者。(3)環境容納量是指一定地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該數量的大小由環境條件決定,影響環境容納量的因素包括食物、天敵、氣候、生存空間等,圍繞除食物外的調查內容有環境條件、天敵和競爭者等。4.(2023?全國甲卷)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著食物鏈傳遞,食物鏈中的每個環節即為一個營養級。下列關于營養級的敘述,錯誤的是()A.同種動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可能屬于不同營養級 B.作為生產者的綠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來源于太陽 C.作為次級消費者的肉食性動物屬于食物鏈的第二營養級 D.能量從食物鏈第一營養級向第二營養級只能單向流動【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能量流動的特點及相關計算.菁優網版權所有【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指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散失的過程。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能量的流動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能量傳遞效率是指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同化量之比,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解答】解:A、各種生物之間通過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建立了食物鏈和食物網,同種動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可能屬于不同營養級,如雜食性動物可屬于第二營養級,也可屬于第三營養級,A正確;B、綠色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綠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來源于太陽,B正確;C、作為次級消費者的肉食性動物屬于食物鏈的第三營養級,C錯誤;D、食物鏈是經過長期捕食關系建立起來的,能量只能沿著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流動,即能量從食物鏈第一營養級向第二營養級只能單向流動,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能量流動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5.(2023?全國乙卷)農田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屬于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回答下列問題。(1)某農田生態系統中有玉米、蛇、蝗蟲、野兔、青蛙和鷹等生物,請從中選擇生物,寫出一條具有5個營養級的食物鏈:。(2)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請從負反饋調節的角度分析,森林中害蟲種群數量沒有不斷增加的原因是。(3)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高于農田生態系統,原因是。【考點】食物鏈與食物網;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和類型;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菁優網版權所有【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答案】(1)玉米→蝗蟲→青蛙→蛇→鷹(2)森林中,害蟲數量增多時食蟲鳥也會增多,食蟲鳥增多則會加強對害蟲的捕食,則害蟲種群的增長就受到抑制,害蟲數量不會不斷增加;從食物角度分析,害蟲增多食物減少,限制害蟲的不斷增加(3)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多,食物網(營養結構)復雜【分析】1、一般而言,生態系統組成成分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強。2、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調節。【解答】解:(1)食物鏈是生物之間通過捕食關系建立起來的營養結構,通常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捕食的最高營養級,故農田生態系統中有玉米、蛇、蝗蟲、野兔、青蛙和鷹等生物,可建立起的具有5個營養級的食物鏈可表示為:玉米→蝗蟲→青蛙→蛇→鷹。(2)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從負反饋調節的角度來說,森林中害蟲種群數量沒有不斷增加的原因是:森林中,害蟲數量增多時食蟲鳥也會增多,食蟲鳥增多則會加強對害蟲的捕食,則害蟲種群的增長就受到抑制,害蟲數量不會不斷增加;從食物角度分析,害蟲增多食物減少,限制害蟲的不斷增加。(3)一般而言,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越高,與農田生態系統相比,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多,食物網(營養結構)復雜,抵抗力穩定性高。【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屬于理解與表達能力的考查。6.(2022·全國甲卷)為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某研究小組對某林地的動植物資源進行了調查。回答下列問題。(1)調查發現,某種哺乳動物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發現該種群中幼年個體數較多、成年個體數適中、老年個體數較少。(2)若要調查林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樣方法;若要調查某種鳥的種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標記重捕法。(3)調查發現該林地的物種數目很多。一個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4)該林地中,植物對動物的作用有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空間(答出2點即可);動物對植物的作用有幫助植物傳粉和種子傳播(答出2點即可)。解析:(1)預測種群數量變化主要依據的是年齡結構,是指不同年齡在種群內的分布情況,對種群內的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影響,當幼年個體數較多、成年個體數適中、老年個體數較少時呈增長型,此時種群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調查林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可采用樣方法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鳥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調查其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標記重捕法。(3)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個種群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4)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為動物提供食物,同時可以為動物提供棲息空間;動物的活動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如蜜蜂采蜜可幫助植物傳粉,鳥類取食可幫助植物傳播種子。7.(2022?全國甲卷)在魚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種魚苗,一段時間內該魚的種群數量、個體重量和種群總重量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若在此期間魚沒有進行繁殖,則圖中表示種群數量、個體重量、種群總重量的曲線分別是()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菁優網版權所有【專題】坐標曲線圖;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分析題干,種群中所有個體的總重量即種群總重量,題中三個量的關系可以表示為:種群總重量=(平均)個體重量×種群數量。由于種群沒有進行繁殖,故種群數量會不斷減小,個體會逐漸生長最終死亡。【解答】解:在魚池中投放一批某種育苗,理想情況下魚苗會經歷幼年、成年、死亡的過程。隨時間變化的過程中,由于該魚種群沒有進行繁殖,種群數量在投放時最大,而后逐漸減小,直至趨近于0,故種群數量對應的曲線是丙;魚苗由幼年到成年,不斷攝食、生長,個體重量會逐漸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后基本不變,最終死亡,故個體重量對應的曲線是乙;由于前期種群中個體增重比較快,個體死亡數量比較少,前期種群總重量會逐漸升高,而后期個體死亡率增大,且個體增重速率減小或基本不再增重,所以后期種群總重量會減小,故種群總重量對應的曲線是甲。D正確,AB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結合新的情境和曲線圖,考查種群數量變化和生物量的變化,學生要能夠準確分析題干信息,把握特定情況下種群數量變化的趨勢,把握個體重量與種群總重量的關系,再結合曲線圖做出準確判斷。8.(2022?全國乙卷)某研究小組借助空中拍照技術調查草原上地面活動的某種哺乳動物的種群數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選取樣方、空中拍照、識別照片中該種動物并計數。回答下列問題。(1)為保證調查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選取樣方時應注意的主要事項有(答出3點即可)。(2)已知調查區域總面積為S,樣方面積為m,樣方內平均個體數為n,則該區域的種群數量為。(3)與標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調查方法的優勢有(答出2點即可)。【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菁優網版權所有【專題】簡答題;種群和群落.【答案】(1)①隨機取樣②樣方的大小③樣方的數目(2)(3)①誤差小,準確度高②操作更便捷,避免資源浪費【分析】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在抽樣時要使總體中每一個個體被抽選的機會均等,且每一個個體必須與其他個體間無任何牽連,那么,這種既滿足隨機性,又滿足獨立性的抽樣,就叫做隨機取樣或簡單隨機取樣。隨機取樣不允許摻入任何主觀性,否則,就難以避免調查人員想獲得調查屬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調查結果偏大。這種方法適用于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的取樣調查,主要用于移動能力較低,種群密度均勻的種群。【解答】解:(1)為保證調查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選取樣方時要注意隨機取樣以及根據物種的特點來選取合適的樣方數目和樣方大小。(2)已知調查區域總面積為S,樣方面積為m,樣方內平均個體數為n,則平均面積中的個體數目為,則該區域的種群數量為。(3)與標志重捕法相比,空中樣方法的優勢有誤差小,準確度高,操作更便捷,避免資源浪費等優點。【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樣方法的使用以及利用樣方法計算種群數量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9.(2022?全國乙卷)分層現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內容。下列關于森林群落分層現象的敘述,正確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層現象提高了生物對環境資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從上到下可分為不同層次,最上層為灌木層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層現象與對光的利用有關④森林群落中動物的分層現象與食物有關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層現象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層現象的形成是由動物種類決定的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①④⑤⑥【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狀態,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分層現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許多層次的現象。影響植物群落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響動物群落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為食物和棲息空間。【詳解】①森林群落的分層現象在占地面積相同情況下提供了更多空間,提高了生物對陽光等環境資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確:2)森林植物從上到下可分為不同層次,最上層為喬木層,②)錯誤:③)影響植物群落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層現象與對光的利用有關,③正確:④)森林群落中動物的分層現象與食物和棲息空間有關,④正確;⑤)群落垂直結構的分層現象、群落的水平結構等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正確:6)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層現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決定的,錯誤。A正確,BCD錯誤。故選A。10.(2023·廣東·統考高考真題)上世紀7090年代珠海淇澳島紅樹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灘被外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據,天然紅樹林秋茄(喬木)老鼠簕(灌木)群落僅存32hm2。為保護和恢復紅樹林植被,科技人員在互花米草侵占的灘涂上成功種植紅樹植物無瓣海桑,現已營造以無瓣海桑為主的人工紅樹林600hm2,各林齡群落的相關特征見下表。紅樹林群落(林齡)群落高度(m)植物種類(種)樹冠層郁閉度(%)林下互花米草密度(株/m2)林下無瓣海桑更新幼苗密度(株/100m2)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株/100m2)無瓣海桑群落(3年)3.23703000無瓣海桑群落(8年)11.038015100無瓣海桑群落(16年)12.5290000秋茄老鼠簕群落(>50年)5.74900019回答下列問題:(1)在紅樹林植被恢復進程中,由裸灘經互花米草群落到無瓣海桑群落的過程稱為。恢復的紅樹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護林,也是多種水鳥棲息和繁殖場所,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2)無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實現紅樹林恢復和控制互花米草的雙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無瓣海桑是引種自南亞地區的大喬木,生長速度快,5年能大量開花結果,現已適應華南濱海濕地。有學者認為無瓣海桑有可能成為新的外來入侵植物。據表分析,提出你的觀點和理由。(4)淇澳島紅樹林現為大面積人工種植的無瓣海桑純林。為進一步提高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根據生態工程自生原理并考慮不同植物的生態位差異,提出合理的無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議。10.(1)次生演替間接(2)無瓣海桑生長快,比互花米草高,在競爭中占優勢(3)隨著時間的推移,無瓣海桑群落中植物種類逐漸減少,林下沒有無瓣海桑和秋茄更新幼苗,可能會被本地物種所替代,所以不會成為新的入侵植物(4)適當控制引進樹種規模,擴大本土樹種的種植,增加物種,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分析】隨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種類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詳解】(1)由題意可知,紅樹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灘被外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據,則由裸灘經互花米草群落到無瓣海桑群落的過程稱為次生演替。恢復的紅樹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護林,也是多種水鳥棲息和繁殖場所,這是紅樹林在生態系統方面的調節作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2)無瓣海桑是速生喬木,種植后由于其生長速度較快,在與互花米草在陽光等的競爭中占據優勢,能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蔓延。(3)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無瓣海桑群落中植物種類逐漸減少,林下沒有無瓣海桑和秋茄更新幼苗,則無瓣海桑的種群數量不再增加,可能會被本地物種所替代,所以不會成為新的入侵植物。(4)通過適當控制引進樹種規模,擴大本土樹種的種植,增加物種,使營養結構變得復雜,可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還能防止新的物種的入侵。11(2023·湖南·統考高考真題)瀕危植物云南紅豆杉(以下稱紅豆杉)是喜陽喜濕高大喬木,郁閉度對其生長有重要影響。研究人員對某區域無人為干擾生境和人為干擾生境的紅豆杉野生種群開展了調查研究。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為干擾使部分上層喬木遭破壞,但尚余主要上層喬木,保持原有生境特點。無人為干擾生境下紅豆杉野生種群年齡結構的調查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調查紅豆杉野生種群密度時,樣方面積最合適的是400m2,理由是。由圖可知,無人為干擾生境中紅豆杉種群年齡結構類型為_。(2)調查發現人為干擾生境中,樹齡≤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無人為干擾生境,可能的原因是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為干擾使部分上層喬木遭破壞,導致郁閉度下降,土壤濕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長。分析表明,人為干擾生境中6~25年樹齡紅豆杉的比例比無人為干擾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選擇性采伐與紅豆杉生態位重疊度_(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紅豆杉野生種群的自然更新。(3)關于紅豆杉種群動態變化及保護的說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①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會改變紅豆杉林的群落結構和群落演替速度②在無人為干擾生境中播撒紅豆杉種子將提高6~25年樹齡植株的比例③氣溫、干旱和火災是影響紅豆杉種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約因素④氣候變濕潤后可改變紅豆杉的種群結構并增加種群數量⑤保護紅豆杉野生種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11.(1)紅豆杉屬于高大喬木,且是瀕危植物增長型(2)人為干擾生境下6~25年樹齡的個體獲得更多的陽光,有利于其生長高(3)①③④【分析】樣方法也是調查種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具體方法: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對每個樣方內的個體計數,計算出其種群密度。2、調查對象:植物昆蟲卵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如蚜蟲、跳蝻等。3、取樣方法:五點取樣法、等距取樣法。【詳解】(1)紅豆杉屬于高大喬木,且是瀕危植物,因此調查其種群密度時,應選取較大樣方面積。由題圖可知,樹齡≤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樹齡個體所占比例小,年齡結構呈現為增長型。(2)郁閉度是指林冠層遮蔽地面的程度,由題意可知,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為干擾使部分上層喬木遭破壞,導致郁閉度下降,土壤濕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長。人為干擾生境中6~25年樹齡紅豆杉的比例比無人為干擾生境中6~25年樹齡紅豆杉的比例高11可能是人為干擾生境下625年樹齡的個體能獲得更多的陽光,有利于其生長。若要有利于紅豆杉野生種群的自然更新應選擇性采伐與紅豆杉生態位重疊度高的部分植物,從而減少競爭。(3)①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等人類活動會改變紅豆杉林的群落結構和群落演替速度,①正確;②在無人為干擾生境中播撒紅豆杉種子將提高0~5年樹齡植株比例,②錯誤;③氣溫、干旱和火災等自然因素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③正確;④由題意可知,紅豆杉是喜陽喜濕高大喬木,氣候變濕潤后可改變紅豆杉的種群結構并增加種群數量,④正確;⑤保護紅豆杉野生種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⑤錯誤。故選①③④。(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2021年,棲居在我國西雙版納的一群亞洲象有過一段北遷的歷程。時隔一年多的2022年12月,又有一群亞洲象開啟了新的旅程,沿途穿越了森林及農田等一系列生態系統,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回答下列問題:(1)植物通常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供養著眾多的和分解者。亞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從植物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的傳播。亞洲象在食草的食物鏈中位于第營養級。(2)亞洲象經過一片玉米地,采食了部分玉米,對該農田群落結構而言,最易改變的是群落的結構;對該玉米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降低了多樣性。這塊經亞洲象采食的玉米地,若退耕后自然演替成森林群落,這種群落演替類型稱為演替。(3)與森林相比,玉米地的抗干擾能力弱、維護系統穩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項中屬于其原因的是哪幾項?A.物種豐富度低 B.結構簡單C.功能薄弱 D.氣候多變(4)亞洲象常年的棲息地熱帶雨林,植物生長茂盛,凋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12.(1)消費者繁殖體二(2)水平遺傳次生(3)ABC(4)分解者將有機物快速分解為無機物【分析】1、群落的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狀態,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成層現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許多層次的現象。群落的水平結構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狀況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現特征是鑲嵌性。2、群落演替的類型: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3、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詳解】(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植物通常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供養著眾多的消費者和分解者。動物既從植物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繁殖體的傳播。亞洲象食草的食物鏈中,亞洲象屬于初級消費者,位于第二營養級。(2)亞洲象采食了部分玉米,最易改變的是群落的水平結構;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其中部分玉米被取食,降低了遺傳多樣性。退耕后仍保留原有土壤條件及繁殖體,這種群落演替類型稱為次生演替。(3)ABC、與森林相比,玉米地的物種豐富度低,結構簡單,功能薄弱,抵抗力穩定性弱,即抗干擾能力弱、維護系統穩定的能力差,ABC正確;D、氣候與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無關,D錯誤。故選ABC。(4)在雨林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分解者將有機物快速分解為無機物,故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13.(2023·廣東·廣州市第二中學校聯考模擬預測)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將陸地的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甲、乙、丙、丁四種群落類型的代表動植物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甲乙丙丁代表動物蜥蜴、蛇松鼠、蜂猴旅鼠斑馬、獅子代表植物仙人掌、駱駝刺三葉橡膠樹、望天樹地衣、苔蘚尖毛草A.甲中植被極度稀疏,動物均有獨特的生存方式以適應環境B.乙中的植物種類豐富,其中生活著大量樹棲和攀緣動物C.丙中物種少,群落結構非常簡單,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層現象D.丁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勻的區域,魚類及其水生動物相對較少13.C【分析】據表格分析:甲表示荒漠,乙表示森林,丙表示苔原,丁表示草原。【詳解】A、甲中代表植物為仙人掌、駱駝刺,說明甲為荒漠,荒漠分布在極度干旱區,植被極度稀疏,動物均有獨特的生存方式以適應環境,A正確;B、乙表示森林,乙中的植物種類豐富,其中生活著大量樹棲和攀緣動物,B正確;C、丙表示苔原,物種少,群落結構非常簡單,但生物群落依舊存在垂直分層現象,C錯誤;D、丁表示草原,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勻的區域,動植物種類相對較少,D正確。故選C。14.(2023·河北·統考模擬預測)高原鼢鼠種群密度超過環境容納量會導致草地鼠害發生,造成草地生產力下降和水土流失。科研人員通過長時間的定點監測,并調查研究區的氣候(溫度、降水等)、土壤和植被等特征,估算不同季節高原鼢鼠的種群數量,其變動規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可采用標記重捕法對研究區高原鼢鼠的種群密度進行估算B.溫度、降水等氣候因素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C.種群數量在2019年秋季達到峰值,依據種群數量可推測出當年高原鼢鼠的出生率D.高原鼢鼠種群數量在不同季節表現出了一定的規律性14.C【分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決定因素。在自然資源和空間有限的條件下,種群的數量最終呈現S形增長。環境容納量是指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又稱K值。2、調查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其中樣方法適用于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而標記重捕法適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詳解】A、高原鼢鼠活動力強,可采用標記重捕法對研究區2017—2022年高原鼢鼠的種群密度進行估算,A正確;B、溫度、降水等氣候因素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B正確;C、種群密度在2019年秋季達到最高,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共同決定高原鼢鼠種群密度的大小,依據種群數量不能推測出其出生率,C錯誤;D、高原鼢鼠的種群數量在不同季節表現出了一定的規律性,除2017年秋季2018年春季外,當年秋季至次年春季其種群數量均呈現降低的趨勢;除2020年外,當年春季至秋季其種群數量均呈現增加的趨勢,D正確。故選C。15(2023·河北·河北巨鹿中學校聯考三模)《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某魚塘為增加經濟收入,需定期多次投放養殖魚的魚苗,科學利用生態學原理增加魚類產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為了持續獲得最大捕撈量,捕魚后種群數量應維持在K左右B.定期多次投放養殖魚的魚苗會提高該魚塘的物種豐富度和基因多樣性C.增加餌料的投放,養殖魚的環境容納量不會發生改變D.用網眼較粗的漁網捕撈后,魚種群的年齡結構會變為增長型15.D【分析】S形曲線中,種群數量增長率:開始時,種群的增長率為0;種群數量達到K/2之前,種群的增長率在增大,種群數量增長速度加快;種群數量為K/2時,種群增長率最大,此時種群數量增長速度最快,可見蟲害的防治應在K/2點之前;種群數量在K/2~K之間時,受到環境阻力的影響,種群的增長率在減小,種群數量增長速度減慢;種群數量為K時,種群的增長率為0,種群數量到達最大值(K值)。【詳解】A、K/2時種群數量增長較快,較易恢復,因此為了持續獲得最大捕撈量,捕魚后種群數量需要維持在K/2左右,A錯誤;B、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定期多次投放養殖魚的魚苗不一定提高該魚塘的物種豐富度,B錯誤;C、增加餌料的投放,魚的食物增多,環境容納量可能增大,C錯誤;D、網眼較粗的漁網往往捕撈的是大魚,因此捕撈后魚種群的年齡結構會變為增長型,D正確。故選D。16.(2023·河北·河北巨鹿中學校聯考三模)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我國生態修復的標志性工程,對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起著決定性作用。防護林中的樹木可以降低溫度、提高濕度,林冠表面的葉片還可以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污染物,緩解霧霾。回答下列問題:(1)三北防護林可以抵御風沙、降低溫度、提高濕度、緩解霧霾,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2)在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過程中,生物的生態位會發生變化。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寫出兩點)(3)若要調查防護林中某種鳥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林場建設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雄蟲,可降低蟲害的發生率,其原理是,屬于防治。減小生態足跡的方法,除了增加綠色植被改變周邊環境外,還有_。(寫出兩條)16.(1)間接(2)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3)標記重捕法破壞害蟲正常的性別比例,降低種群的出生率生物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開發清潔新能源、綠色出行等【分析】生態位:(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2)研究內容:①植物:在研究領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②動物: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3)特點: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4)原因:群落中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5)意義: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詳解】(1)三北防護林可以抵御風沙、降低溫度、提高濕度、緩解霧霾,主要體現在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方面,因此屬于間接價值。(2)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因此,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3)鳥的活動范圍比較廣、活動能力比較強,調查其種群密度常用標記重捕法。林場建設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雄蟲,可降低蟲害的發生率,其原理是破壞害蟲正常的性別比例,降低種群的出生率,從而降低害蟲的種群密度,該防治方法屬于生物防治。減小生態足跡的方法,除了增加綠色植被改變周邊環境外,還有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開發清潔新能源、綠色出行、多食蔬菜少食肉食等。17.(2023·湖北·模擬預測)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提出的“胡煥庸線”揭示了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的奧秘。這條線的兩側,全國的人口數量、地形地貌以及經濟發展情況有著巨大的差異(如圖)。令人驚奇的是,中國人口從1935年的4.7億增長到2021年的13億,這條神奇的分界線勾勒的人口疏密關系仍穩固不變。“胡煥庸線”既是一條我國人口疏密程度的分界線,又是我國自然生態環境的分界線——由東部的青山綠水變成了西部的草原、大漠與雪山。請回答下列問題:(1)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和經濟文化等因素導致“胡煥庸線”兩側人口密度相差巨大。人口密度的調查方法是;從種群特征角度分析,東側人口密度高于西側的直接原因可能是_。(2)位于“胡煥庸線”西北側的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自然沙漠景觀、天然沙生植被、野生動物、明代古長城、沙坡鳴鐘等人文景觀及其自然綜合體。在保護過程中,流入該保護區的總能量是;其中,分解者通過分解植被凋落物和可獲得沙生植被同化的能量。(3)位于“胡煥庸線”東南側沿海海岸分布有較為廣泛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對保護海岸和調節氣候具有顯著作用。由于人類活動頻繁,污染嚴重,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制定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進行專項整治。①一般來說,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_;②由于污染,一只生活在濕地中的雜食動物(12Kg)死亡。假如這只動物的食物有1/3來自植物,1/2來自植食性動物,1/6來自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小型肉食動物,按能量流動最大效率計算,該只動物生長過程中最少需要Kg植物。③國家對保護紅樹林專項整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17.(1)逐個計數法東側遷入率高遷出率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2)生產者固定的所有能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微生物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能量)和人為投入的能量(外界有機物的直接輸入)第二營養級(或以植被為食的動物或植食動物)的糞便(3)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420間接【分析】1、影響種群密度的直接原因是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1)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使用意義,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2)間接價值:對生態系統起重要調節作用的價值(生態功能)。(3)潛在價值:目前人類不清楚的價值。【詳解】(1)人口密度的調查方法是逐個計數法。由于東側比西側經濟較發達,社會建設較完善,所以從種群特征的角度分析,造成兩側人口密度明顯差異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東南側較西北側出生率和遷入率高,死亡率和遷出率低。(2)該保護區受到人類活動干預,流入保護區這個生態系統的能量除了生產者固定的所有能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微生物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能量),還有人為投入的能量(外界有機物的直接輸入)。沙生植被是生產者,屬于第一營養級,其捕食者(第二營養級)的糞便量屬于第一營養級即沙生植被的同化量,且糞便中的能量會流向分解者,因此分解者通過分解植被凋落物和第二營養級(或以植被為食的動物或植食動物)的糞便可獲得沙生植被同化的能量。(3)①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和營養結構(即食物鏈和食物網)。②能量傳遞效率一般為10%~20%,按能量流動最大效率20%計算,根據題意可知,該只動物生長過程中最少需要的量為:12×1/3÷20%+12×1/2÷20%÷20%+12×1/6÷20%÷20%÷20%=420kg。③紅樹林是生產者,能夠利用二氧化碳并合成有機物,對生態系統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國家對保護紅樹林整治專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即生態功能。18.(2023·青海西寧·統考模擬預測)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歸真地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是以有機物的形式進行循環的B.植樹造林、節能減排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碳排放的問題C.人類生活中利用石油和利用新能源對維持碳平衡沒有太大區別D.自養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可以降低大氣中的CO2的含量18.D【分析】碳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是以二氧化碳形式進行循環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機物形式存在,大氣中的碳主要通過植物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過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氣中。【詳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循環的,A錯誤;B、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碳排放的問題,B錯誤;C、石油燃燒會產生CO2,因此人類生活中利用石油不利于維持碳平衡,而利用新能源有利于維持碳平衡,C錯誤;D、自養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利用CO2,從而降低大氣中的CO2的含量,D正確。故選D。(2023·北京大興·校考三模)豹子每次覓食羚羊都要花上好多心思,講究策略,本來隱藏得很好準備突擊時,一陣風過來可能所有羚羊就跑了,因為豹子身上有很重的氣味,而羚羊嗅覺又很靈敏。豹子為了去掉自身的氣味,它會找到羚羊的尿或其它動物的屎尿在地上滾動,身上沾上尿屎后再去攻擊羚羊。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豹子很重的氣味和羚羊靈敏的嗅覺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豹子在自己領地活動范圍大,通過擴大生態足跡宣示主權C.豹子的種群數量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響D.豹子身上的氣味在調節種間關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19.B【分析】生態足跡也稱“生態占用“。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生態系統)吸納,并以生物生產性土地(或水域)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詳解】A、豹子和羚羊在相互選擇中協同進化和發展,因而可推測,豹子很重的氣味和羚羊靈敏的嗅覺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B、生態足跡用于衡量一個人生存所需的資源及容納其排放的廢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積大小的量,不是針對豹子的研究量,因此,豹子在自己領地活動范圍大宣示主權,不屬于生態足跡范疇,B錯誤;C、影響生物種群數量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豹子也不例外,其種群數量也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響,C正確;D、豹子身上的氣味能用于調節其與羚羊的關系,可見信息傳遞在調節種間關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D正確。故選B。20.(2023·廣東·廣州市第二中學校聯考模擬預測)《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中提到,要全面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在于加強黑土地保護和坡耕地綜合治理,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黑土并非是指黑色的土壤,而是指腐殖質含量很高的土壤,其黑色來源于腐殖質的黑色。請回答:(1)黑龍江平原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大力推行生態農業,遵循可持續發展規律,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持續推進,因墾荒而消失的黑土地、濕地正在逐步恢復生機,此過程中群落發生了。在對受污染后的濕地進行修復時,工作人員選擇了凈化能力較強的多種水生植物并進行合理布設,同時考慮節省投資和維護成本,該做法主要遵循了生態工程建設的原理。(2)①北緯45°左右的黑龍江流域夏季植物生長茂盛,秋末大量枯枝落葉堆積在地面上,冬季寒冷而漫長,而黑土的形成需要經歷數萬年的腐殖質的積累。試分析我國黑土只分布于上述區域的主要原因是_。②電捕蚯蚓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是。(3)在“一號文件”中還提到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林下種養等。從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看,上述提及的措施可以。(4)為保護珍貴的黑土資源,當地近年來大力推廣免耕種植技術。該技術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翻整土地,不清理作物殘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種,播后作物生育期間不使用農具進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從生態系統功能的角度分析免耕農業的優點。(1點即可)20.(1)次生演替自生、整體(2)冬季低溫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活動,(植物的殘骸無法及時被分解),每年有機質的積累量超過分解量蚯蚓屬于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為無機物,增加土壤肥力(3)幫助人們將生物在時間、空間上進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4)不清理作物殘茬,使殘茬被微生物分解,有利于促進當地農田的物質循環,增加土壤肥力,減少化肥的施用量【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士壤條件基本保存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詳解】(1)由于墾荒而消失的黑土地、濕地正在逐步恢復生機,發生了群落結構的變化,保留了相應的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條件條件,此過程中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結合題干“工作人員選擇了凈化能力較強的多種水生植物并進行合理布設,該做法遵循了生態工程建設的自生原理,“同時考慮節省投資和維護成本”該做法兼顧了經濟、生態的發展,遵循了生態工程建設的整體原理。(2)①由題干信息可知,黑龍江冬季寒冷而漫長,低溫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活動,故動植物的遺體殘骸和殘枝落葉以及動物的排泄物不能及時被分解掉,故每年有機質的積累量超過分解量。形成富含腐殖質的黑土地。②蚯蚓屬于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為無機物,增加土壤肥力,因此電捕蚯蚓會導致蚯蚓數量下降,對土壤中的有機物的分解作用降低,使土壤肥力下降。(3)根據信息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林下種養等措施都可以幫助人們將生物在時間、空間上進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可充分地利用空間和資源,獲得更大的收益。(4)不清理作物殘茬,使殘茬被微生物分解,有利于促進當地農田的物質循環,增加土壤肥力,減少化肥的施用量,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種,可以增加作物產量且可以減少因使用化肥造成的環境污染。21.(2023·四川南充·閬中中學校考二模)樹懶是一種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哺乳動物,形狀略似猴,嗅覺靈敏,視覺和聽覺不太發達,行動遲緩,活動范圍小,主要以樹葉、果實為食,其天敵主要是蟒蛇和猛禽(如角雕)等。樹懶身上長有綠藻,使其外表呈現綠色。樹懶身上有大量的樹懶蛾,樹懶蛾以嫩葉為食,且能幫助樹懶養殖綠藻。樹懶的糞便為樹懶蛾幼蟲提供食物和繁育場所。項目GPXR甲12.62.99.7乙838.2166.0672.2丙0.90.40.5丁105.038.866.2分解者184.523.8160.7(1)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和營養結構。(2)調查樹懶種群密度的方法是_,樹懶與樹懶蛾的關系有。根據樹懶的生活習性推測藻類使樹懶外表呈現綠色的意義是。(3)如上表是研究人員對該熱帶雨林的能量流動情況進行調查的結果。表中甲、乙、丙、丁為不同營養級,GP為同化量,R為呼吸消耗量,單位:102kJ/(m2.a),丁與下一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是%。(4)樹懶排便要到離棲息地數較遠的地方,以防止天敵根據糞便中的氣味信息發現其家族成員,降低被捕食風險。可見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能夠。21.(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2)樣方法競爭和互利共生形成保護色,適應環境,有利于樹懶躲避天敵的捕食(3)12%(4)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分析】1、分析表格: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的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乙是生產者,丁是初級消費者,甲是次級消費者,丙是三級消費者。2、能量傳遞效率是指下一營養級的同化能與上一營養級的同化能之比。【詳解】(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兩部分。(2)樹懶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調查其種群密度應采用樣方法。樹懶身上有大量的樹懶蛾,樹懶蛾以嫩葉為食,樹懶也以嫩葉為食,兩者之間屬于競爭的關系;同時樹懶蛾能幫助樹懶養殖綠藻,樹懶的糞便為樹懶蛾幼蟲提供食物利場所,由此可見,樹懶和樹懶蛾又屬于互利共生的關系。樹懶活動能力弱,藻類使樹懶外表呈現綠色,這是一種保護色,適應環境,有利于樹懶躲避天敵的捕食。(3)樹懶以樹葉、嫩芽、果實為食,則其處于丁第二營養級,結合表格數據,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傳遞效率=12.6÷105.0×100%=12%。(4)樹懶通過排便的氣味防止天敵捕食同類,體現了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能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2.(2023·湖南長沙·雅禮中學校考二模)丹東東港市沿海養殖區充分利用海水的深度發展立體養殖。在某海水池塘立體養殖生態系統中,上層養殖以浮游動物為食的海蜇,中間進行魚類養殖,底泥養殖濾食浮游植物及魚類糞便的縊蛭。下圖表示該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部分圖解,其中a?和b?分別為第二、第三營養級從上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d?和d?為從飼料中同化的能量。請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題意判斷、縊蛭屬于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填成分)。海蜇作為海水立體養殖的主打品種輸出到市場,其雖可濾食水體中的浮游動物,但規模養殖仍需定期投喂飼料。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2)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產者固定的能量,第二和第三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用圖中字母表示)。(3)上述海水池塘立體養殖模式的外貌和結構會隨每年四季變化發生規律性改變,體現了群落的。在不同的水層養殖不同種類的生物、大大提升了群落方向上結構的復雜程度,據此分析海水立體養殖的優勢為。(4)在構建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時,需充分考慮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積,即;還需考慮所養殖生物的生態位差異、種間關系,并且使這些物種形成互利共存的關系等,即遵循生態工程中的原理。22.(1)(初級)消費者和分解者海蜇作為該生態系統的輸出產品,輸出的元素不能回歸該生態系統(2)大于%或%(3)季節性垂直能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空間和資源)(4)生態足跡/生態占用自生【分析】生態足跡,又叫生態占用,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詳解】(1)根據題意,縊蛭濾食浮游植物,說明其屬于生態系統的(初級)消費者,濾食魚類糞便,說明其又是分解者,故縊蛭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初級)消費者和分解者。海蜇作為該生態系統的輸出產品,輸出的元素不能回歸該生態系統,故規模養殖需要定期投喂飼料,保證海蜇的輸出。(2)流經該生態系統的能量包括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和人工飼料中的化學能,所以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大于生產者固定的能量,第二營養級同化量=a?+d?,第二和第三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b?/(a?+d?)×100%,又由于能量守恒,第二營養級同化量也可表示為b?+b?+b?,因而上述能量傳遞效率也可表示為b?/(b?+b?+b?)×100%。(3)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上述海水池塘立體養殖模式群落的垂直結構表現在可以在不同的水層養殖不同種類的生物,能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空間和資源)。(4)在構建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時,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生態足跡大小,還需要考慮所養殖生物的生態位差異、種間關系,并且使這些物種形成互利共存的關系等,即遵循生態工程中的自生原理。23.(2024湖北省新高考模擬卷)下圖左是某地建立的人工生態系統示意圖。請分析回答:(1)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工生態系統的目的是。(2)蘑菇和蚯蚓在該生態系統中屬于。(3)右上圖表示在一定時間內,農田中某一地段蚯蚓數量的變化,B點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則該點的含義為,K值的含義是,如果環境條件發生改變,該值(填“能”或“不能”)發生改變。【答案】(1)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分解者(3)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環境所能承載的這一種群的最大值能【解析】【分析】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工生態系統的目的是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蘑菇和蚯蚓在該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曲線圖中的B點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則該點種群數量增長率最大,種群數量增長最快。K值表示環境所能承載的這一種群的最大值,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19題詳解】生態農業的最大優點是廢物資源化,從而實現了能量和物質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加速物質循環的速度。【20題詳解】分解者是指營腐生生活的生物,蘑菇和蚯蚓在該生態系統成分中屬于分解者。【21題詳解】該曲線是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B點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此時曲線的斜率最大,代表種群增長速率最大,K值就是環境容納量,也就是在環境條件不改變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一個種群的K值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點睛】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成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環境容納量等知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培養了學生分析圖形、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4.下圖為某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箭頭表示碳元素的流動方向,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濕地生態系統中物種豐富,湖中挺立著荷花湖面漂浮著浮萍水中金魚藻起舞,這種現象體現了群落的結構,這種結構的意義在。(2)圖中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可以表示為(用字母和箭頭表示),圖中缺少的一個箭頭在之間。碳元素在AB之間以形式傳遞,E糞便中的能量屬于第營養級同化的能量。(3)人們每年都要從該濕地生態系統中捕撈一定數量的鯉魚,使鯉魚的種群數量保持在K/2左右,這樣做的原因是。24.(1)垂直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資源的能力(2)A→D→E→FDB有機物二(3)此時鯉魚的增長速率最大,有利于鯉魚的種群數量恢復【分析】圖為某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箭頭表示碳元素的流動方向,據圖分析,A與C之間為雙向箭頭,故C為大氣中的CO2,A為生產者,則D為植食動物,E為次級消費者,F為三級消費者,B是分解者,形成的食物鏈是:A→D→E→F,圖中在B和D之間應該有箭頭從D指向B,據此分析。(1)湖中挺立著荷花湖面漂浮著浮萍水中金魚藻起舞,這種現象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這有利于提落利用光能等資源的能力。(2)圖中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可以表示為:A→D→E→F,圖中缺少的一個箭頭在D、B之間。碳元素在AB之間即在生產者和分解者之間以有機物形式傳遞,E糞便中的能量屬于上一營養級中的能量,即第二營養級同化的能量。(3)種群數量在K/2時鯉魚的增長速率最大,有利于鯉魚的種群數量的恢復,故人們從該濕地生態系統中捕撈鯉魚時應使鯉魚的種群數量保持在K/2左右。【點睛】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求學生能根據圖中箭頭的方向判斷圖中各字母代表的含有,并能識記種群和群落的相關概念。25.某村建立了立體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中鐵物資集團西北有限公司公開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1.4 機械能及其轉化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14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
- 包班制教學培訓
-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第三單元第3課時 練習課教案
- 專題十五走進社會生活(教學設計)2024年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部編版上冊
-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業務培訓
- (三模)2025年寶雞市高考模擬檢測試題 (三)語文試卷(含答案)
- 初中政治 (道德與法治)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我們共同的世界第二課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和平與發展第一課時教案及反思
- 車間大修安全教育培訓
- GB∕T 17626.5-2019 電磁兼容 試驗和測量技術 浪涌(沖擊)抗擾度試驗
- 《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培訓結業考核試題附答案
- 基于SolidWorks球閥參數化設計
- 首件檢驗記錄表(標準樣版)
- 重慶森林工程林業項目營造林檢查驗收辦法(試行)
- 《江南園林分析》ppt課件
- 市政工程施工質量檢查表
- 施工日志填寫范本
- 土及部分巖石力學參數經驗值
- 如何做好銀行業IT審計
- 國內外硅鋼片牌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