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組卷_第1頁
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組卷_第2頁
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組卷_第3頁
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組卷_第4頁
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組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玉溪一中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年級第一次月考歷史學科試卷總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命題人:高2026屆備課組審題人:試題研究中心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1.戰國時期,墨子主張選拔賢人管理政治,“不別貧富、貴賤、遠邇、親疏”;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韓非主張“任能而授官”。這反映出()A.諸子百家思想趨于一致 B.傳統民本思想逐漸形成C.各國變法取得顯著成效 D.社會關系出現劇烈變動2.春秋時期,卿大夫普遍擁有采邑,并以采邑的收益作為其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至戰國時期,列國逐漸建立官員“量功受祿”的制度,“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這一轉變()A.導致土地私有制的產生 B.規范了政府施政行為C.使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 D.有利于社會階層流動3.北魏前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宗主驅使依附于他的人戶為之耕種,依附者不在官府簿籍中。孝文帝頒布均田令,對受田的對象、種類、數量、還受方法等,都加以詳盡規定。由此可知,均田令的頒布()A.取消了封建依附關系 B.擴大了世家大族的影響力C.推動了莊園經濟發展 D.增強了國家對基層的控制4.北京中軸線建筑群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種都城形制的最早典范,是成形于一千多年前的漢魏洛陽城(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都城)中軸線。如今的漢魏洛陽城遺址,基本上是北魏遺留的規模布局,已探明的中軸線地標建筑是:太極殿、閶闔門、銅駝街、永橋、四通市、圜丘。它們從北向南直線排列,形成了一條縱貫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北魏洛陽城設中軸線意在A.促進洛陽經濟的恢復發展 B.彰顯民族政策的開明

C.凸顯北魏的華夏正統地位 D.緩和南北政權的矛盾5.宋代“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鎮置監鎮官。如景德鎮設鎮后,朝廷在此設監鎮官,兼管商稅及窯稅,或佐理監陶。《河南強氏家譜》記載強子魁“宋紹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學進,仕饒州通判,以監陶得至浮梁景德鎮”。據此可推知,宋代()A.鎮的經濟功能凸顯 B.營商環境較寬松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官營手工業繁榮6.朱熹在《堯典》注中討論了天文學的歲差、置閏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討論了早期的混天說、混天儀的結構。朱熹對地質、天文、生物與人類起源、中醫、農業等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朱熹開展這些研究的目的是()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規律 B.實現經世致用的儒家理想C.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 D.建立自然科學的理論體系7.元大都“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于江南”,因而,劃直修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運河已是勢在必行。同時,從江蘇劉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運輸也開辟全線通航。這些交通建設的創舉()A.使大都成為國際性商業大都會 B.極大地縮小了南北經濟差距C.得益于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 D.組成以大都為中心的交通網8.下列史料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序號史料結論①周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而后王斟酌焉。商周政體具有原始民主傳統②秋冬歲盡,各計縣戶口墾田,錢谷出入,盜賊多少,上其集(計)簿。秦漢的中央監察體系有利于澄清吏治③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魏晉九品中正制度抑制了門閥士族的發展④王陽明曰:今凡爾同約之民,皆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里。明朝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鄉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作為教育救國措施之一,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明確指出:“至于立學宗旨,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歸于純正,而后以西學明其智識,練其藝能。”據材料可知清政府()A.教育理念發生根本性改變 B.教學的內容以西學為本C.儒學成為救國的主要內容 D.教育改革適應政治需要10.歷史上,西南地區瘧疾疫情十分嚴重,長期被視為“瘴癘之地”。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通過組織建設、宣傳教育、普及服藥、衛生掃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這反映了建國初期()A.地域發展差異縮小 B.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善C.國家治理效能顯著 D.西部大開發初見成效11.1954年7月,毛澤東提到“爭取與法國改善關系,建立邦交”,并“團結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孤立和分化美國”。11月,中國轉告相關人士,中方打算邀清“一個以法國議員為主的代表團來我國訪問,希望其成員具有較高聲望和地位,組織上代表性廣泛”。這()A.促使了中法兩國實現了建交B.旨在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C.導致資本主義陣營走向分化D.體現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2.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時代相結合,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法治發展規律、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包括黨的民主法制理論、“一國兩制”理論、民族關系理論等等。這表明我國的法制建設()A.完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 B.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C.積極踐行依法治國理念 D.凝聚著全人類核心價值13.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發布訓令,未經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國家的教士向君主納稅。1301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首次召開三級會議,尋求民眾的支持,宣稱卜尼法斯是一名應該從教廷中開除的異教徒和罪犯。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王權與教權的沖突推動民族意識產生B.推動法國此后進入絕對君主制階段C.法國要求打破教會束縛進行宗教改革D.工商業發展促使權力結構發生改變14.18世紀初,法國城市中,其面包填飽肚子不成問題,牛奶、肉類、糖、咖啡等食品開始進入尋常人家,鄉村生活總體上還保持著傳統面貌,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習俗等有了些許變化。這反映出法國()A.政體轉型推動了經濟發展 B.物種交流改善了人們生活C.工業革命推動了科技進步 D.城鄉近代化出現不平衡性15.在反對拿破侖的戰爭中,英國不斷為參戰國提供槍支彈藥等軍需用品,以商品為載體,英鎊被裹挾其中,慢慢向世界各國滲透。因此,有學者認為:“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不列顛軍隊的勝利,也是市場經濟的勝利。”據此可知,拿破侖戰爭助推了()A.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崩潰 B.英格蘭銀行的創立C.國際金本位制度的形成 D.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確立16.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推行“地方治理現代化”改革,將公立醫院、社區服務、社會治安、基礎教育等公共領域的管理權逐步下放至相關公司。通過市場競爭機制讓大量私有部門和志愿部門參與到地方自治中來,從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這一舉措反映了英國()A.調整福利國家的支出 B.推行商業化的社會保障制度C.國家干預經濟的加強 D.政府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轉變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大題,17題12分,18題14分,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573年大帆船貿易的首航,標志著由哥倫布開啟的西班牙人新航路開辟的真正完成。一個常規性而持久的跨洋聯系在亞、非、歐、美四個大陸之間真正建立起來。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品(絲織品、瓷器、茶葉等)從南中國海出發,通過東太平洋航線和西太平洋航線,跨洋貿易,行銷全球,白銀作為支付手段成為世界貨幣,并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使中國占到世界白銀產量的1/4或1/3,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的“中心”。大帆船貿易承載的是資本、商品、人員、文化的交流,是真正的“海道大通”的實現。因此,大帆船貿易的開始也就成了真正的“海道大通”的標志,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點。——摘編自韓琦《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對明王朝的影響》材料二: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進出口商品的種類、數量和貿易額迅速增加,出現了歐美、歐亞的跨洋貿易和全球性的經濟關系,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如美洲以種植業為主,生產大量的砂糖、咖啡、煙草及棉花,并銷往歐洲等地;其所必須的日用品如糧食、布匹等卻需從歐洲進口,同時種植園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大,三角貿易因此繁榮起來。亞洲的茶葉、絲綢、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現在全球各地。世界聯系的加強,引起了廣泛的物種交流。——摘編自李仲生《世界人口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帆船貿易給中國帶來的影響。(6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世紀頻頻爆發的霍亂、天花等傳染病考驗了城市化時代國家的管理能力。英國政府于1848年頒布《公共衛生法》,全面介入公共衛生管理,并確立相關的權力介入規則。英國成立了衛生總署,以便作為中央機構監督指導法案施行,地方衛生管理機構則被稱為地方衛生委員會……英國首次將地方城市治理納入中央行政管制體系中,初步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以公共衛生治理為主要職能的城市管理體系。在此之前,英國在城市治理方面一直遵循中世紀以來的地方自治傳統,各級政府較少干預相關事務。英國政府于1855年頒布《污染物清除法》,1866年再度頒布《衛生清潔法》。到1870年代末,英國944個城鎮衛生機構中,官營供水公司達44%,1890年末更升至三分之二。當時民眾普遍認為,身體健康程度與事業成功間聯系密切。經過公共衛生管理制度的發展,到1914年,英國已擁有了一套實施福利政策最重要的基礎——完整的公共衛生管理法律體系。——摘編自王廣坤《試論19世紀中后期英國公共衛生管理中的政府權力擴展及影響》材料二:近代以前,除京師以外中國城市多為省、府、州、縣的治所,沒有專門機構負責公共衛生事業,城市的污水處理、垃圾清理、傳染病防治,多由有關行會或士紳、居民等社會力量負責,基本處于半無政府狀態。19世紀中葉,隨著中西交流逐漸增多,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逐漸醞釀、開展。1910~1911年間,東北鼠疫大爆發,中華基督教博醫會派出傳教醫師與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學生以及沈陽等地的傳教醫師一起參加控制和撲滅東北鼠疫的工作。傳教醫師在廣州、上海等許多大城市進行實物宣傳,一些基督教出版機構發行了大量宣傳物品。19世紀60年代起,中國出使人員有感于中國與歐美城市公共衛生的巨大差距,開始發起改善公共衛生的議論。上海租界等外國人居住集中的地區,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20世紀初,北京、武漢、廣州等城市在公共衛生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據記載,20世紀初,當醫生要求給北京一些居民的兒童進行免費牛痘接種時,竟遭到拒絕,理由是“此痘瘡乃孩兒之疫病,非患一次不可,故人為預防乃違天理。多有以種痘為邪法而排斥者”。——摘編自何小蓮《論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中后期英國公共衛生管理中政府權力擴展的背景,并分析其影響。(6分)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近代英國相比,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不同之處,并說明其原因。(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漕運”始于秦漢,終于晚清。由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小農社會、地區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商品交換關系尚不發達,全國的經濟重心一直不斷南移,與統治者固守在西北或北部的政治、軍事中心又相去日遠,專制政府欲滿足其自身日益增長的官俸、軍餉和宮廷靡費需要,而當時首都和畿輔周圍附近的生產水平根本不足以供給,并且亦無全國性的商品市場予以不足,因此不得不憑借國家政權力量,每年通過田賦的征收,從富庶的重點產糧區攫取巨額的糧食和其他物資,通過水路,長途跋涉,運往都城或指定地點,用以充實京師,或者供應軍旅,抑或分儲廒倉,以充上述用途。漕運維護中央政權的穩定,是朝廷發展軍事、進行戰爭以及賑濟災荒、平糶市場的堅強后盾。同時,漕運也對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的交流、區域開發等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摘自彭云鶴《明清漕運史》材料二:清代是漕運制度發展的頂峰和衰亡時期。清代中期以后漕運官員中飽私囊,勒索州縣,雖然“屢經申諭,但相沿已久,積習難除”。再加之各級官吏“征漕額數倍于民,以致之農憔悴,百室怨咨,抗漕、鬧漕不斷”。清后期,商業資本更為活躍,商幫活動頻繁,逐漸出現了由征集漕糧向購買漕糧的轉變趨勢。近代運輸業興起后,輪船的引進和應用,使得花費甚巨,弊端嚴重的漕運業顯得落后而多余。至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運。

——摘編自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中國古代漕運的形成的背景及作用。(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代中后期漕運制度的變化趨勢及原因。(6分)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如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變化(節選)時期飲食文化特色先秦時期貴族飲食有“八珍”之說,對用料、烹飪、數量、餐具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秦漢時期外來食物黃瓜、菠菜、胡蘿、茴香、芹菜、扁豆、大蔥、大蒜登上國人餐桌,炸油餅、芝麻糊、燒餅等受到熱捧。隋唐時期士人任官或升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