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語文詩歌鑒賞+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及練習題(答案)
一、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訓練
1.古詩詞閱讀
長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1)根據上面兩首《長相思》,說說“長相思”詞的寫作特點。
(2)兩首《長相思》都寫到“山”"水〃,但蘊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分析。
【答案】(1)①一首36字。②上下闕格式相同,一闕4句。③一韻到底,有疊韻。
④取材上多寫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長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婦的心隨著流水追隨丈夫遠去。“吳山點點
愁"用擬人化的手法,婉轉地表現少婦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詞表達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
思念與怨恨。②納蘭《長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與“風一更,雪一更"的兩相映
照,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體驗。愈是路途遙遠、風雪交加,就愈需要親人
關愛之情,這首詞表達納蘭“思歸”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題兩首“長相思”的字數相同,都是36個字。兩首上下闋的格式
相同,四句18個字。都押韻。白居易詞韻腳是“ou〃,表達思念親人的情感。納蘭性德詞
韻腳是“ing〃,表達思念家鄉的情感。
(2)白居易《長相思》他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征悠悠綿綿的離情別緒,深沉的思
念和由此而產生的怨恨情緒;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長長的流水,點點的遠山,與思婦內心世
界中悠悠的思怨,極為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整首詞表達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思念與怨
恨。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詞人翻山
越嶺,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離家鄉愈遠。這兩句運用反復的修辭方法,將"一程"
二字重復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了行旅的方向。詞人在
這里強調的是〃身〃向榆關,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我們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
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表達了征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意。
故答案為:⑴①一首36字。②上下闕格式相同,一闕4句。③一韻到底,有疊韻。④
取材上多寫相思之情;
⑵①白居易《長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婦的心隨著流水追隨丈夫遠去。“吳山點點愁”
用擬人化的手法,婉轉地表現少婦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詞表達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思
念與怨恨。②納蘭《長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與“風一更,雪一更”的兩相映照,
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體驗。愈是路途遙遠、風雪交加,就愈需要親人關愛
之情,這首詞表達納蘭“思歸"的委婉心境。
【點評】⑴本題考查了學生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能力。這種題型主要考查我們對詩歌表現
手法的賞析和領悟。首先要了解常見的表達技巧,它包括:①修辭方法,主要包括比喻、
擬人、對偶、夸張、對比、比興等;②表現手法(寫作手法或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托物
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相間、小中見大、以樂寫哀、烘托渲染、對比映襯、多角度描寫
等;③表達方式,主要有描寫,議論,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而間
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鑒賞時要準確指出詩中運用的修辭方法
(或表現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結合詩句和具體詞語作分析,分析時要指出這種表達技
巧表現了什么內容,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⑵本題考查詩歌對比閱讀中意象表達情感是否一致的辨析;應注意詩人對意象所用的修飾
語,以此品味詩人的情感。
2.古詩詞閱讀
采桑子①(其四)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濠濠,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攏,雙燕歸來細雨中。
[注釋]①本詞作于熙寧四年(1071年),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來到額州西湖游
玩,心生喜悅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與小涵對此詩的討論。請根據你的理解將對話補充完整。
小文:從“殘紅〃“春空”等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傷春之詩,表達作者對春光易逝的傷感。
小涵:未必是這樣的。賞析詩歌要注意方法。
【答案】可用知人論世(結合注釋)的方法,從注釋中可看出歐陽修辭職后游玩是喜悅
的,詩歌盡管寫暮春時節“狼籍(藉)殘紅〃,但"飛絮漠濠"、"垂柳闌干〃、“雙燕歸來”都含
蓄地透露出輕靈歡娛之情;其次還可抓關鍵詞"好"字,"好”寫出詩人游玩之樂以及對春天
的卷戀和贊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見是“表達作者對春光易逝的傷感",是通過對"殘紅〃"春空”等詞
分析出來的。小涵對他的這種分析方法及分析出來的情感給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
一種方法分析,并得出與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論世并結合詩歌內容的
分析方法。知人論世是了解詩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從注釋中可看出歐陽修辭職后
游玩是喜悅的,詩歌用詞含蓄,透露的是輕靈歡娛之情。還可分析詩眼“好〃,表達的是同
樣的情感。
故答案為:可用知人論世(結合注釋)的方法,從注釋中可看出歐陽修辭職后游玩是喜悅
的,詩歌盡管寫暮春時節“狼籍(藉)殘紅”,但"飛絮濠濠"、"垂柳闌干"、"雙燕歸來”都含
蓄地透露出輕靈歡娛之情;其次還可抓關鍵詞"好"字,"好"寫出詩人游玩之樂以及對春天
的眷戀和贊美之情。
【點評】此題考查賞析詩歌的方法。賞析詩歌可以從詩歌意境、煉字、修辭等角度入手。
無論從哪個角度賞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同時也不能忽視寫作背景。
3.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小即。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歌采用樂府古題“行路難”,以敘事開篇,漸而過渡到抒情。
B.詩人面對美酒佳肴卻“停杯投著”“拔劍四顧〃,透露出內心的迷惘痛苦。
C.“閑來〃兩句連用兩個歷史典故。表現詩人對乘舟垂釣悠閑生活的渴望。
D.詩人反復感嘆"行路難”,唱出了無窮憂慮、焦灼不安的心聲。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C
(2)這兩句話充滿對現實理想的堅定信念: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執著追求的豪邁情懷。
【解析】【分析】(1)C項理解不正確,詩人巧用典故"呂尚垂釣”“伊尹乘舟日邊”表明自
己雖然有著決意和無奈,但并沒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經坎坷的呂尚和伊尹,他們
的經歷又增強了詩人的信心和信念。
(2)本題要結合字里行間和詩歌的主題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時需要讀懂詩歌的內
容,并且能夠根據重點語句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本詩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執著追求的
豪邁情懷。
故答案為:⑴C:
⑵這兩句話充滿對現實理想的堅定信念;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執著追求的豪邁情懷。
【點評】⑴此題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時要結合全詩加以理解。
⑵本題考查體會詩歌感情的能力。了解全詩內容,抓住關鍵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
云帆濟滄海”來分析詩人的情感即可;要能寫出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即可。
4.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回答各題。
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糞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
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
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
斤,宮使驅將惜不得。豐匹紅紗一丈皺,系向牛頭充炭直。
(1)這首詩作者是(人名),詩中“直”一詞的意思是
(2)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一肖像描寫,把賣炭老人塵灰滿面,十指熏黑的
形象刻畫得極為傳神。
B.“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一極度反常的心理,突顯老翁內心的憂傷。
C.詩歌揭露了當時宦官假借“宮市”之名強取豪奪民間財物的社會現實。
D.詩歌表達了對受“宮市”之苦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1)白居易;同"值〃,價錢。
(2)B
【解析】【分析】(1)本題第一空要根據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答題,第二空要根據平時
積累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直”這里是通假字,通"值”,價值“
(2)ACD理解正確。B“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一極度反常的心理,寫出了
賣炭翁艱難的處境和復雜的內心矛盾。
故答案為:(1)白居易同"值",價錢。
⑵B
【點評】⑴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的枳累及理解詞語的能力。考查時一般會涉及古今中外的名
家名篇的基本知識。解答這類題H,要求學生熟記學過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紹。解答此
題,還要根據平時對課文注釋的識記及積累,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解釋。還要注意通假字、
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字詞。
⑵此題考查鑒賞古詩的能力。解答時要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語來鑒賞,可以從詞性、色
彩、修辭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內涵。
S.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小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黃鶴樓
崔潁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兩首詩都寫到愁情:《送友人》寫送別友人的愁情,《黃鶴樓》寫的愁情。
(2)以下對兩首詩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萬里”"千載〃都有悠遠之意。
B.“故人〃“昔人”都指曾經的老朋友。
C.“青山〃“晴川”都寫了山色秀美之景。
D.“浮云〃“白云”都暗示詩人漂泊的身世。
【答案】(1)思鄉
(2)A
【解析】【分析】(1)從《黃鶴樓》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可以看出
這首詩寫的是鄉愁,即思鄉愁緒。
(2)A理解正確。B“故人”指曾經的老朋友,"昔人",過去的仙人。C“青山"寫的是山色
秀美之景,但“晴川”,陽光照耀、.的晴明江面。D“浮云〃暗示詩人漂泊的身世,但“白云千
載空悠悠〃表達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概。
故答案為:⑴思鄉;⑵A
【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閱讀時要逐句
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別要關注詩歌中抒情的語句,然后再用簡潔、恰當的
語言進行概括。
⑵本題考查理解詩歌關鍵詞語的能力。理解詩歌關鍵語句不能孤立地理解這個詞語的意
思,要著眼于全詩,結合全詩內容和主旨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和表達的感情。
6.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①此棲遲②,萬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④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⑤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三年謫宦:賈誼被貶至長沙三年。②棲遲:停留,居留。③楚客:這里指客居
楚地的賈誼。④漢文:指漢文帝劉恒。⑤吊:憑吊。賈誼在長沙曾寫《吊屈原賦》憑吊
屈原。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著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
存在,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作者借古言今在這首詩中無處不在。首聯,表寫賈誼的一生,實則暗寓自己遷謫
的悲苫命運。頷聯看似寫是眼前所見,實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頸聯表寫文帝
與賈誼,實寫自己一貶再貶,沉淪坎坷,更是必然。尾聯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賈誼、
甚至屈原都是無罪而遭受不公的處罰!
【解析】【分析】結合詩歌內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這是一首懷古詩,一般采用借古傷今
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時,要注意作者和“賈誼”之間的相似之處:遭誣陷被貶。詩人聯系
與賈誼遭貶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滿凄涼寥落之情。滿腹牢騷,對歷來
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將自己和賈誼融為一體。詩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
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故答案為:作者借古言今在這首詩中無處不在。首聯,表寫賈誼的一生,實則暗寓自己遷
謫的悲苫命運。頷聯看似寫是眼前所見,實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頸聯表寫文
帝與賈誼,實寫自己一貶再貶,沉淪坎坷,更是必然。尾聯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賈
誼、甚至屈原都是無罪而遭受不公的處罰!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古詩內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詩句內容,首先要抓住詩句中的
人、物、景、事進行分析,然后再把這些內容綜合起來考慮。而把握詩中詩人的思想感
情,要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作者所處的時代及詩歌的具體內容來理解,同時要聯系詩中
的景、物、意象來體會。
7.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
長壽山居元夕①
元好問
微茫燈火共荒村,黃葉漫山雪擁門。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黃昏。
【注】①寫此詩時,詩人任河南內鄉令,因母親去世,居喪于長壽山。②當時金統治者
日趨腐敗,蒙古軍入侵,人民死傷無數。
(1)請用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歌一二句所展現的畫面。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1)偏僻荒涼的村落里燈火星星點點,人煙十分稀少,柘黃的樹葉漫天遍野,
大雪堆積在門外。
(2)①表達了母親去世后對于親人的懷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達了作者對百姓在戰
爭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達了作者對敵軍侵犯國家的憤恨和心痛以及對國家
命運的擔憂。
【解析】【分析】(1)這兩句詩描寫的意象有:微茫的燈火、荒村、滿山的黃葉、擁堵著
門的大雪,通過這些意象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樣的畫面:偏僻荒涼的村落里燈火星星點點,
人煙十分稀少,枯黃的樹葉漫天遍野,大雪堆積在門外。
(2)結合詩歌內容、詩人的經歷、當時的背景理解詩人的感情:寫此詩時,詩人任河南
內鄉令,因母親去世,居喪于長壽山。詩句“只留孤影伴黃昏〃就非常直接地表達了母親去
世后對于親人的懷念,孤身一人的孤寂;一二句的景物描寫及“三十九年何限事”的感
嘆,則表達了作者對百姓在戰爭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以及對敵軍侵犯國家的憤恨
和心痛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故答案為:⑴偏僻荒涼的村落里燈火星星點點,人煙十分稀少,枯黃的樹葉漫天遍野,大
雪堆積在門外。
⑵①表達了母親去世后對于親人的懷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達了作者對百姓在戰爭
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達了作者對敵軍侵犯國家的憤恨和心痛以及對國家命
運的擔憂。
【點評】⑴此題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詩歌散文化的能力。歸納:答題步驟:步驟一、抓
住每個意象。步驟二、展開聯想把該意象進行描述。具體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飾詞或運
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步驟三、點出所用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⑵本題考查對詩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詩中詩人的思想感情,要結合詩歌的寫作背
景,作者所處的時代及詩歌的具體內容來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調,同時,要聯系詩中
的景、物、意象來體會。
8.閱讀詩歌,完成小題。
新晴野望
(唐)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①。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①氛垢:霧氣和塵埃。
(1)詩歌的前三聯寫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點?
(2)詩歌的尾聯運用了襯托手法,顯得活潑、生動。試對這兩句詩作賞析。
【答案】(1)空曠,清新,秀美。
(2)生動地寫出了初夏田間農忙的歡快、活躍的氣氛,襯托出原野的無限生機,表現了詩
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題時要在讀懂原詩的基礎上作答。前三聯的意思是:雨后新
晴的原野格外開闊空曠,極目遠望不見半點霧氣塵埃。外城的門樓緊靠著擺渡的碼頭,村
莊邊的綠樹連接著溪流的入河口。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別明亮,
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現在山脊背后。寫出了雨后原野空曠、清新、秀美的特點。
(2)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正是農忙時節沒有悠閑的人,農民們一家一家全都在田畝間忙
碌著呢。生動寫出初夏田間農忙勞動的氣氛,襯托出原野的無限生機,表現了詩人對大自
然、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故答案為:⑴空曠,清新,秀美。
⑵生動地寫出了初夏田間農忙的歡快、活躍的氣氛,襯托出原野的無限生機,表現了詩人
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要在讀懂原詩的基礎上作答,要理
解詩歌的的內容,準確概括出要點。
⑵本題考查詩歌的鑒賞能力。要求考生讀懂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理解詩人創作詩歌的
手法和表現形式等,注意詩人的情感。
9.古詩閱讀
終南別業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D下列選項中與“興來每獨往"一句中的"獨”字蘊意相似的一項()。
A.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王維《秋夜獨坐》)
B.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王維《竹里館》)
C.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詩的最后一聯“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突出"偶然"二字。其實不止遇見這林叟是
出于偶然,詩中其他地方也處處流露出這樣的"偶然”。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這樣的“偶然”
所表現的情感。
【答案】(1)B
(2)“興來每獨往"一句中的"興來”可以看出,詩人出游本來就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兩句表明詩人出游并無特定的目的地,這自然又是偶然。可見
"偶然"二字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游的一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
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閑,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無拘束。寫出了詩人的天性淡然,超
然物外的風采。
【解析】【分析】(1)“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詩人的閑情逸致。“獨往”,寫
出詩人的勃勃興致。A寫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慨嘆一個
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B寫詩人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邊彈
琴,一邊欣賞美麗的月色。C表達游子的思鄉之情。故選B。
(2)“偶然"就是無意之中。首先要在閱讀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
情,然后再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那種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就像陶淵明
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意境,結合具體詩句分析,“興來每獨往”一句中的“興
來“可以看出,詩人出游本來就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兩句
表明詩人出游并無特定的目的地,這自然又是偶然。可見"偶然"二字貫穿上下,成為此次
出游的一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閑,
如行云流水般自由,亳無拘束。寫出了詩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風采。
故答案為:⑴B:
⑵“興來每獨往”一句中的“興來〃可以看出,詩人出游本來就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
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兩句表明詩人出游并無特定的目的地,這自然又是偶然。可見“偶
然”二字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游的一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
遇合一更顯出心中的悠閑,如行云流水般自由,亳無拘束。寫出了詩人的天性淡然,超然
物外的風采。
【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詩歌關鍵詞語意蘊的能力。答題時要結合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思想
感情理解詞語的意蘊。
⑵本題考查從思想感情的角度賞析語言的能力。體味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詩文
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詩歌的意象來確定詩文的感情基調,從詩歌所表現
的意境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古典詩詞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較為含蓄,詩人往往
將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寫中。
10.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1)下列對詩歌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連用兩個"難”,突出強調了“別亦難”。
B.頷聯兩個比喻新穎貼切,意義雙關,形象鮮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感情之深。
C.頸聯寫對方的相思之情,“云鬢改〃摹容貌,"月光寒〃寫心境,全從對方的角度設想,筆
法曲折,設想奇麗。
D.尾聯是一種寄語,希望青鳥代為傳信,表達了抒情主人公的喜悅之情。
(2)請賞析“東風無力百花殘〃的妙處。
【答案】(1)D
(2)“無力”和"殘〃緊扣暮春時節的景物特點,融情入景,渲染凄婉憂傷的離別氛圍。
【解析】【分析】(1)A:正確:B:正確;C:正確;D:錯誤,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
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里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征。
由“到死","成灰"的絕望,至上無多路",可見作者還是抱有希望,不肯決絕。
故選:Do
(2)本題考查對語句的賞析。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
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
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
故答案為:⑴D;
(2)“無力〃和“殘〃緊扣暮春時節的景物特點,融情入景,渲染凄婉憂傷的離別氛圍。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詩歌能容的理解。要結合語境與詩作的寫作背景,進行理解;
⑵本題考查了詩詞的賞析,答題時注意分析名句中關鍵詞的特點,根據具體情況從遣詞、
修辭、造句仔細揣摩、理解作者煉字的精妙。答題格式:("?”字運用了?修辭(描寫手法)寫
出了?的景象,表達了詩人?的感情或"?"字不僅寫出了劇中含義,而且表達了?效果,抒發
了詩人?的感情。)
二、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
11.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
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自: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
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
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香,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
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冬復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驟,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句津者。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還家
③便拉向路
④處處志之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構思精巧,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敘述了一個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淵明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現他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奈。
C.“不足為外人道也",短短幾個字,卻能表現桃花源人淳樸謙遜、不喜張揚的品質。
D.本文以“忘路之遠近〃開篇,至上遂迷,不復得路〃結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虛幻。
(4)文中描繪了陶淵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圖景,春秋時期的老子也有類似的描述,試結合鏈
接材料,指出它們的相似點。
【鏈接材料】至治之極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
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極:國家治理得好極了。②甘:美味,以為甜美。
【答案】(1)交錯相通;同“邀”,邀請;沿著、順著;做標記
(2)①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②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
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3)C
(4)相似點是:都是當時不可實現的虛幻想象;都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狀態。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為:田間小路交錯相通。交通:交錯相通。②句意為:就
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請。③句意為: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扶:沿
著,順著。④句意為:處處都做了記號。志:做標記。
⑵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
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
成分補充完整。①芳草,芳香的青草;鮮美,鮮艷美麗;落英,落花。句意是:芳香的青
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②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無論,更不用說。
句意是:(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
朝了。
(3)C項有誤,"表現桃花源人淳樸謙遜、不喜張揚的品質〃錯誤,"不足為外人道也“反映了
桃花源人外人來打破他們安定和平的世界。
⑷“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雖只有寥寥幾句,卻留給人們一個心靈休
憩的場所,這里沒有剝削,沒有E迫,人們安居樂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
然自樂”也勾畫了一個環境優美,安定祥和,人們生活和樂幸福的理想世界。
故答案為:⑴①交錯相通;②同"邀〃,邀請;③沿著、順著;④做標記。
⑵①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②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
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⑶c;
⑷相似點是:都是當時不可實現的虛幻想象;都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狀態。
【點評】⑴本題考查解釋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答題時應注意,解釋文言文實詞意義包
括:重點動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同時注意聯系上下文理解
詞義。
⑵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答題時應注意,遵循—對應,字字落實〃的原則,把文言
文句子對換成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子,注意翻譯出來的句子要做到字字準確,忠于
原文,通順規范。
⑶本題考查理解內容和篩選信息,答題時應注意,把各個選項對照相應語段,找到關鍵語
句,然后提取最關鍵的核心的扣題的語句,比照辨析正誤。
⑷本題考查文章的對比閱讀,答題時應注意,理解全文,掃清文字做礙,疏通文意,讀懂
內容,這是歸納概括的前提和基礎。在準確理解詞意、句意、段意的基礎上,梳理各句之
間的內在聯系,依據題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
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
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
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
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
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
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
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
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
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
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
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
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
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
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
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
那里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
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
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鏈接材料】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
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12.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題。
【甲】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
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
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
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
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
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腐,可限而不
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節選自《為學一首示子侄》)
(1)請解釋句中劃線的字。
①嘗起百里外趨:
②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材: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②吾資之昏不逮人也。
(3)請劃分下面語句的朗讀節奏,只劃一處。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4)閱讀【甲】、【乙】兩文,分別歸納出“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和“聰與敏者自敗〃的
原因。
(5)請從文章內容、寫作手法等方面比較【甲】、【乙】兩文的異同點。
【答案】(1)快步走;通"才",才能
(2)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②我天資愚
笨,趕不上別人。
(3)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4)宋濂:勤奮好學,不怕艱苦;虛心求教。聰與敏者:不努力學習。
(5)相同點:內容上都是講學習問題;寫作手法上都運用了對比手法。
不同點:表達方式不同,【甲】文以記敘為主,【乙】文以議論為主。
【解析】【分析】(1)根據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并結合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驅〃是
古今異義詞,這里是快步走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2)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句重點詞語有:"以
是",因此:"以一介詞,把;"假〃,借;“得〃,能夠。句意: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
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②句重點詞語有:“昏",愚蕓;"逮〃,不及,趕不
上。句譯: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
(3)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根據句意劃分朗讀節奏為:人
之為學/有難易乎。
(4)甲文的總結句“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在選文刪掉的部分,這一句交代了“故余雖愚,卒
獲有所聞”的原因,所以在作答時,圍繞“勤"和"艱"回答即可;乙文"聰與敏者自敗”的原
因,用原文語句“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來作答,用自己的語言就是“不學"或"不努力學
習〃。此題考查較為簡單。
(5)從內容、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三個角度作答。兩文都講了學習問題,都運用了對比
手法,但表達方式上有所側重:甲文以記敘為主,乙文以議論為主。甲文敘議結合,以記
敘為主;乙文是典型的議論文,原文中的事例是記敘,但是為論證中心論點服務的,以議
論為主。同此題考查較全面,也比較難。但如果課堂上認真聽講,課下認真復習,對記敘
文和議論文的常考知識點爛熟于心的話,得全分也很容易。正所謂"天下事有難易乎?為
之,則難者亦易矣〃。
故答案為:⑴快步走;通"才",才能
⑵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②我天資愚笨,
趕不上別人。
⑶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⑷宋濂:勤奮好學,不怕艱苦;虛心求教。聘與敏者:不努力學習。
(5)相同點:內容上都是講學習問題;寫作手法上都運用了對比手法。不同點:表達方式不
同,【甲】文以記敘為主,【乙】文以議論為主。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理解的能力。正確理解古文中字詞的意思,是學生學習文
言文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學習時一要熟讀強記,二要用心關注古文中詞語在用法上的變
化,比如由本義引申為文中的意思,課文注釋中提到的文言字詞,考到的頻率相當高,不
可不記
⑵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基本
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
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
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⑶此題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頓。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頓大概有句首發語詞、關聯詞語后面要
有停頓;根據語言順序來處理停頓,即主謂之間應停頓,動賓之間應停頓;利用對文意的
理解來確定停頓等幾種常用的技巧。
⑷本題考查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需要在文章各個部分尋
找關鍵的詞語,提取關鍵的信息來組織表達。
⑸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答這樣的題,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文章寫作手法,最后再從內容和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比較。
【附參考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做了,那么困難也變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變得
困難。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去學,那么困難也變得容易;不學,那么容易也
變得困難。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也趕不上別人。我每天將之以恒地提高自己,
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一倍;能力也超過別
人一倍,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
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
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
而努力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13.閱讀以下【甲】【乙】兩篇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周亞夫軍細柳
司馬遷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
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空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里。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
兵刃,骰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
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便使持節詔將
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
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
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呼,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
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乙】良將李牧
司馬遷
李牧者,趙之良將也。常用雁門,備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②〃,為士卒
費。日擊數牛饗③士,習射騎,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④,急入收保⑤,有敢
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起,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
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
趙王讓⑥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歲余,匈奴每來,出戰,數不
利,失亡多。復請李牧。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愿一
戰。于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萬人,教者十萬人,悉勒
習戰。李牧多為奇陣,大破殺匈奴十余騎。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刪改)
【注】①便(bi粉)宜:依照實際情況靈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饗(ximng):用
酒食招待。④入盜:入侵。⑤收保:收攏人馬物資退入營堡。“保"通"堡"。⑥讓:責
備。⑦百金之士:能沖鋒陷陣的勇士。
(1)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B.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
C.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D.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至細柳上自勞軍B.居無何常居雁門
C.乃便使持節詔將軍使他人代將D.己而之細柳軍趙之良將也
(3)對【甲】【乙】兩文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中有許多詞語和古代禮儀相關,如"持節〃"揖〃"拜"“改容式車"等,其中"改容式
車”是表現文帝為周將軍的威嚴整肅而動容,于是以身作則,恪守軍禮,以示君威。
B.【甲】文中漢文帝在細柳軍不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處處都要服從軍令,他卻對周亞
夫大加稱贊,體現了漢文帝的開明、識大體。
C.【甲】文中寫細柳軍吏全副武裝,寫軍門都尉、壁門軍士傳達將軍的指示,寫文帝及群
臣的反應,都是從側面襯托周亞夫"真將軍"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來,出戰,數不利,失亡多”從反面說明李牧之前對匈奴的用兵策略
是正確的。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
②如是數歲,亦不亡失。
(5)從以上兩文中看,李牧在治軍方面與周亞夫有什么共同點?李牧又有什么獨特之處?
【答案】⑴B
(2)C
(3)A
(4)①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縱馬奔馳。②像這樣連續幾年,也沒有什么傷亡損失。
(5)共同點:①治軍嚴謹(恪盡職守、令出如山)。②堅持原則1剛正不阿、不取悅君
主)。
獨特之處:李牧做到了厚遇戰士(在戰略戰術上以退為進,蓄勢以待)。
【解析】【分析】(1)根據句意及語法結構斷句,這句話的大意是:李牧到任,按照原來
的法規,號令辦事,匈奴好幾年一無所得。據此斷句為: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
得。故選B。
(2)A駐軍,動詞;軍隊,名詞。B停留;居住。C派。D至U;的。故選C。
(3)A【甲】錯在"以示君威”,"改容式車”是表現文帝為周將軍的威嚴整肅而動容,于是
以身作則,以示敬意。BCD理解和分析正確。
(4)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①約:規定;軍:軍營;驅馳:縱馬奔馳。故此句可以翻譯為:
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縱馬奔馳C②如:像:是:這樣;歲:年;亡失:傷亡損失。故
此句可以翻譯為:像這樣連續幾年,也沒有什么傷亡損失。
(5)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等分析,共同點,從“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
之詔。,〃“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等都從側面表現周亞夫治軍嚴謹(恪盡職守、令出如
山);堅持原則(剛正不阿、不取悅君主)。從"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李
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可以看出李牧治軍嚴謹(恪盡職守、令出如山)。②堅
持原則(剛正不阿、不取悅君主)。李牧獨特之處,從“每天殺幾頭牛犒勞士兵,操練射
箭、騎馬,優待戰士"可以看出李牧做到了厚遇戰士,從李牧平時只操練不出兵,出兵就要
給匈奴痛擊,可以看出李牧在戰略戰術上以退為進,蓄勢以待。
故答案為:⑴B;⑵C;⑶A;
⑷①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縱馬奔馳。②像這樣連續幾年,也沒有什么傷亡損失。
⑸共同點:①治軍嚴謹(恪盡職守、令出如山)。②堅持原則(剛正不阿、不取悅君
主)。獨特之處:李牧做到了厚遇戰士(在戰略戰術上以退為進,蓄勢以待)。
【點評】⑴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誦讀語句,通過誦讀,力求
對語句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
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
⑵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答題時應注意,理解文言文中詞語的含義時,要
聯系原句來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單個字詞的含義。另外,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比
如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盡量做到解釋準確、恰當。
⑶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答這樣的題,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個選項并作出選擇。
⑷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
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
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
⑸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這樣的題,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內容和主旨的基礎
上結合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譯文】
李牧是趙國(鎮守)北部邊境的優秀將領。常年駐扎在代地雁門郡,防御匈奴。(他有
權)根據實際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稅收都送進將軍幕府中,作為士兵的費用。(他下
令)每天殺幾頭牛犒勞士兵,操練射箭、騎馬,優待戰士。(他)制定說:"匈奴如果侵入
邊境來搶掠,(應)立即進入營壘堅守,有膽敢(擅自)捕捉俘虜的處斬刑。〃匈奴每次入
侵,烽火臺就嚴謹地舉烽火報警,(戰士們)隨即進入營壘防守,不敢應戰。這樣過了好
幾年,也沒有什么傷亡和損失。可是匈奴認為李牧是膽小怕事,就連趙國的邊防兵也認為
“我們將軍膽小怕事〃。
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樣。趙王發怒,調他回京,派別人替代他邊將的職
務。(這樣過了)一年多,匈奴每次來侵犯,(新將領都)出戰。多次失利,傷亡損失很
多,又請李牧出山。李牧說:“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讓)我像以前那樣做,我才敢接受
命令。"趙王答應了他。李牧到任,按照原來的法規,號令辦事,匈奴好幾年一無所得。守
邊將士每日得到獎賞卻不被任用,都希望與匈奴一戰。這時(李牧)就準備了經過挑選的
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曾經獲得)百金(獎賞)的勇干五萬人,弓
弩手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進行軍事演習。大張旅鼓地允許放牧,[讓)人民布滿山野。
匈奴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裝敗逃,把幾千人丟給匈奴。匈奴單于聽到這個消息,率
領大批軍隊入侵,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戰陣,大敗匈奴十幾萬人馬。這以后十幾年,匈奴
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邑。
14.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低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
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籟,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
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歐陽公②作州之二年,構③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
名之義。既又直④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②凡公與州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醍心而望,以見夫群山
之相環,云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
則其心灑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噫!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
③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吾君優游而無為于上⑥,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公樂
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樂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節選自曾鞏⑦《醒心亭記》
(注釋):①涯:岸邊。②歐陽公:即歐陽修。③構:搭建。④直:當,臨。⑤灑
然:灑脫的樣子,形容亳無拘束。⑥吾君:指皇帝;優游:悠閑自得;無為:清靜自然。
⑦曾鞏(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應其師歐陽修之托而寫
的。
(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
①低僂提攜()
②耳新乎其所聞()
③非絲非竹()
(2)下列各組劃線詞在句子中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臨溪面漁/則必即醒心面望
B.行者休工樹/所欲有甚土生者(《魚,我所欲也》)
C.以見夫群山之相環/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
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幺道(《孔孟論學習》)
(3)將選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
(4)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第一段描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個場景,充分表現了滁人、賓
客、太守的歡樂。
B.甲文寫滁州的老老少少互相提攜出游,前后呼應,歌聲不斷的情景,正是政通人和的具
體體現,由此可見,歐陽修雖遭貶,但他并不消沉,而是為政一方,造福一方。
C.甲乙兩文都寫了太守的醉和眾賓的歡,都表現了與民同樂的主題,而乙文的景色更富于
變化,更能表現作者愛好游樂的性格。
D.在滁州西南泉水邊,有“豐樂亭”和“醒心亭”;"醒心亭”在“豐樂亭”的東邊,地勢比“豐樂
亭”高。歐陽修與眾賓客游樂時,一般是在“豐樂亭”飲酒喝茶,有時醉了或感覺疲勞時就到
"醒心亭”去眺望風景。
(5)(甲)文的“太守之樂”與(乙)文中的“公之樂”分別指什么?
【答案】(1)彎腰曲背,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鮮);弦樂器
(2)B
(3)①(那個)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②這
大概可以稱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間尋找快樂了。
(4)A
(5)"太守之樂”是指與民同樂,樂民之樂;“公之樂”指國家安定,百姓豐衣足食。
【解析】【分析】(1)此題多古今異義詞,如“新”:使……(感到)新鮮。“絲:弦樂器。
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而“低僂〃作為生僻詞的意思,所以說理解好上下文內容(句意)
是作答的關鍵。
(2)A.都是表修飾的連詞。B.前者“在〃,后者“比〃。C.都是主謂之間的助詞,取獨,不
譯。D.都是“用”之意。故選B。
(3)本題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蒼顏〃:臉色蒼老。"頹然”:顰醺醺地。"乎":于。
“其":這。還有“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判斷句
的翻譯。
(4)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都是陪襯太守的樂。主要表現作者與民同樂的情懷。所以
”充分表現了滁人、賓客、太守的歡樂〃錯。故選A。
(5)比較閱讀。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兩文,掃清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證券考試知識點押題及試題答案
- 了解全部金融工具與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的考察關系試題及答案
- 持續反饋助力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復習成功體驗試題及答案
- 注冊會計師備考過程中情緒管理與學習動機提升的相關性研究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會考試在線學習試題與答案
- 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投資框架建立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重難點試題及答案
- 試題及答案:感染病與微生物關系
- 注冊會計師考試國家政策與財務標準試題及答案
- 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稅務規劃試題及答案
- 婦產科護理學 簡答題
- 感染性疾病臨床診療規范2021版
- 畢業論文工程量計算與造價控制
- 人機料安全等方面應急措施及處理方法
- DL-T 748.8-2021 火力發電廠鍋爐機組檢修導則 第8部分:空氣預熱器檢修
- 麻醉學課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 2023年中石油職稱英語考試通用選讀
- GB/T 24128-2018塑料塑料防霉劑的防霉效果評估
- GB/T 22864-2009毛巾
- GB/T 21403-2008噴灌設備文丘里式差壓液體添加射流器
- 給水廠畢業設計正文(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