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_第1頁
初中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_第2頁
初中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_第3頁
初中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_第4頁
初中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外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講解版)

文言文翻譯方法

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

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一一沛公

的侍衛樊噲?!罢咭病笔钦Z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

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

“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

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

成“(湖面)風平浪靜”。

文言文文意理解題常見錯誤的類型

I.詞義曲解

2.張冠李戴

3.移花接木

4.無中生有

5.邏輯混亂

6.強加關系

文言文斷句方法

1.弄通文意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

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于什么文體,寫了什么內容,想表達什么意思。要

注意文言文單音詞占多數的特點,抓住兒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對話標志斷句。

常以“日"、“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

只用"日"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3.借助文言虛詞斷句。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

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

【句首發語詞】

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

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

也、臭、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

哉、夫等經常用于感嘆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

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聯詞】

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

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其它的詞】

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

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4.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

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題①馬無故亡而入

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②其馬將胡駿馬

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5.借助名詞(代詞)斷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

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

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

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

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語法結構斷句。

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

有",“孰與……乎”、"為……所……”、"受……于……”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7.利用總分關系斷句。

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如《謀攻》

的最后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

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边@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

日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

法了。

8.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

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

效果。

例:秦孝公據嶗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

西河之外

這一段文字之中,“據靖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

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內”“外”是對照。根據這樣的語言特點,斷句也就容易多了。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語。例

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覷。”(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

民無所措手足”。

9.利用對稱句式。

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

如“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句式工整,都為四字一句,據此可正

確斷句。

當然,斷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根據押韻規律斷句、根據間隔反復斷句、特殊句式等

斷句,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效果會更好。

關鍵方法小結:根據語意斷句,根據語法斷句,根據詞句結構斷句,根據語氣詞斷句。

文言文閱讀過關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4題。

晉侯之弟揚干亂行曲梁,魏絳①戮其仆②。晉侯怒,謂羊舌赤③曰:“合諸侯,以為榮

也。揚干為戮,何辱如之?必殺魏絳,無失也!"對日:“絳無貳志,事君不辟難,有罪不逃

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言終,魏絳至,授仆人書,將伏劍。士魴、張老止之。公④讀

其書曰:“臣聞師眾以順為武,軍事有死無犯為敬。君合諸侯,臣敢不敬?君師不武,執事

不敬,罪莫大焉。臣懼其死,以及揚干,無所逃罪。不能致訓,至于用鉞。臣之罪重敢有不

從以怒君心請歸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親愛也。吾子之討,軍禮也。寡人

有弟,弗能教訓,寡人之過也。子無重寡人之過,敢以為請。”

晉侯以魏絳為能以刑佐民矣,與之禮食⑤,使佐新軍。

(選自中華書局《左傳》,有刪節)

【注釋】①魏絳:晉國中軍司馬,主管軍法。②仆:指駕車的人。③羊舌赤:與后文的

士魴、張老同為晉國大臣。④公:指晉侯。⑤禮食:國君在太廟宴請臣子。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失也失:耽誤

B.其將來辭辭:陳說

C.吾子之討討:處罰

D.子無重寡人之過重:看重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見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于司寇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侯在曲梁舉行盟會,大會諸侯,揚干擾亂了軍隊行列,魏絳殺了他的車夫。

B.魏絳不懼晉侯問罪,主動來見晉侯,卻遭將士伏擊,幸得士魴、張老二人解救。

C.魏絳認為軍中將士要服從命令,寧死也不應觸犯軍紀,所以一定要從嚴治軍。

D.晉侯了解了魏絳的心意后,承認了自己的過失,不但沒有殺魏絳,還重用他。

4.將第三大題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絳無貳志,事君不辟難,有罪不逃刑。

1.D2.C3.B4.魏繹沒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難,有了罪責不逃避懲罰。

【參考譯文】

晉侯的弟弟揚干在曲梁擾亂軍隊行列,魏絳殺了他的車夫。晉侯發怒,對羊舌赤說:“我

認為召集諸侯會盟是榮耀的事?,F在揚干被羞辱,我們何時受過這等羞辱?我一定要殺掉魏

絳,不要耽誤了!"羊舌赤回答說:“魏絳沒有二心,侍奉君主從不躲避危難,有了罪責也不

逃避懲罰。他會來陳說情況的,何必勞駕您下命令呢?”話剛說完,魏絳就到了,交給奏事

官一封信,就要用劍自殺。士魴、張老勸阻了他。晉侯讀他的信,信上說:“我聽說軍隊以

服從命令為武,軍人做事以寧死不觸犯軍紀為敬。您召集諸侯會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

的軍隊不服從軍令,辦事的人不嚴格執法,沒有比這更大的罪過了。我害怕自己因不嚴格執

行軍法而犯死罪,所以懲治了揚干,這罪過無可逃避。事先我沒能進行教導,以至于要動用

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從刑罰而使打王發怒?就讓司寇判我死罪吧晉侯光著腳

跑出來,說道:“我之前說的話,是因為寵愛自己的兄弟。你處罰揚干的車夫,是執行軍法。

我有弟弟,卻沒有教導好,這是我的過錯。請你不要讓我再次犯錯,拜托你了!”

晉侯認為魏絳能夠用刑罰來治理百姓,就在太廟宴請魏絳,并讓他擔任新軍副帥。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4題。

秦攻宜陽①,周君謂趙累②曰:“子以為何如?"對日:“宜陽必故也?!本眨骸耙岁柍?/p>

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③之軍二十萬,景翠④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

功?!睂υ唬骸啊赝醪宦犎撼几感种h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

日:“子為寡人謀,耳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日,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

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拔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仲慕公之為己

乘秦也,亦必盡其寶。”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⑤,韓氏果亦數重寶。景

翠得城于秦,受寶于韓,而俄東周。

【注】①宜陽:韓國的軍事要塞。②趙累:周大臣。③公仲:韓國國相。④景翠:楚國

大將。⑤煮棗:古邑名。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無碘的一項是

A.宜陽必球拔:攻下

B.4奈何且:將要

C.韓氏果亦尊重寶效:仿效

D.而便東周德:感激

2.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

A.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

B.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

C.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

D.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1E確的一項是

A.東周君認為宜陽城內筑城木材數量多,糧草充足,足夠抵御進攻,所以秦必無功。

B.趙累認為,秦王不聽群臣父兄建議執意攻打宜陽,為避免失敗,他必將背水一戰。

C.不同選擇會產生不同的后果,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景翠最終選擇發兵攻秦。

D.宜陽的戰事正趙累預料的那樣進行,最終,東周君和景翠各得其利。

4.將第三大題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不如背秦拔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

1.C(效:奉送,獻出)2.C3.A(“材士十萬”并非“筑城木材數量多”。)

4.不如肯叛秦國而去援助宜陽,你一出兵,秦國就害怕你會乘秦軍疲憊去襲擊它,一定

會把寶物奉送給你。(共6分,“背”“進”“乘其弊”“事”各1分,句意正確2分)

參考譯文

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成,東周君對大臣趙累說:“你認為事情的結果會怎樣?”趙軍回答

說:“宜陽必定會被秦國攻破。”周君說:“宜陽城方圓八里,有英勇善戰的士兵十萬,糧食

夠吃好幾年;(宜陽城附近)有韓國國相公仲的軍隊二十萬,還有楚國大將景翠率領的眾多兵

士,依山扎寨,相機援救,秦國一定不會成功?!壁w累四答說:....秦王不聽群臣父兄們的

建議進攻宣陽,宣陽攻不下來,秦王會以此為恥。所以我說宜陽一定能攻下來,”同君說:

“你替我謀劃一下,我們將要怎么辦?”趙累回答說:“請主君對楚將景翠說,你的爵位已經

高至執圭,你的官職也已經重為柱圍,就是打了勝仗,宮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勝,

就必遭死罪。不如背叛秦國而去援助宜陽,你一出兵,秦國就害怕你會乘秦軍疲憊去襲擊它,

一定會把寶物奉送給你。韓國國相公仲也會敬慕你為了援助宜陽乘虛攻打秦國,也會拿出所

有寶物送給你。”秦國攻陷宜陽以后,景翠果然發兵攻秦,泰國大為恐懼,趕緊把煮棗城獻

給景翠,韓國果然也拿出重寶獻給景翠。景翠從秦國得到了煮棗城,從韓國得到了財寶,所

以十分感激東周。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4題。

秦伐韓,軍于闋與①。趙王問廉頗:“韓可救否?"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問樂乘,

如頗言。及問趙奢,奢對日:“道遠險狹,譬之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蹦饲采輰⒍?,去邯

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鼻剀娷娢浒参?鼓噪勒兵,屋瓦皆振。軍中候有

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入,奢善食而遣之,間以

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闕與非趙地也?!壁w奢既已遣秦間,

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闕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

軍士許歷以軍事諫,奢曰:“內之?!痹S歷曰:“秦人丕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

待之不然必敗?!鄙菰S諾,許歷請就誅。趙奢日:“胥后令?!睔v復請諫,日:“先矗北山上者勝,

后至者敗。”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后至,爭山不得上。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遂解闋

與之圍。

【注】①闋與:地名。②候:哨兵,偵察兵。③胥:等待。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走確的一項是

A.秦伐韓,軍于閾與軍:駐扎

B.乃遣奢將而往將:將要

C.去邯鄲三十里去:距離

D.奢曰:“白之”內:讓……進來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

A.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

B.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

C.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

D.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無珍的一項是

A.趙王就“救韓”一事征詢三位將軍的意見,廉頗和樂乘都認為此事不可行。

B.秦國間諜從趙奢駐扎軍隊、增強壁壘中看出趙軍實力不行,肯定得不到閥與之地。

C.趙奢利用秦國間諜傳消息麻痹敵人,為自己的軍隊贏得最終的勝利搶占了先機。

D.趙奢能解闋與之圍,得益于許歷“以軍事諫”,準確分析形勢并積極出謀劃策。

4.將第三大題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趙奢既已遣秦間,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1.B(將:率領)2.C3.B(文中“不行”并非實力不行,而是指就地駐扎不行軍。)

4.趙奢這走秦國間諜后,于是讓軍隊卷起鎧甲急速行軍,一天一夜就趕到了。(共6

分,“既已”“遣”“卷甲”“趣”各1分,句意正確2分。)

[參考譯文]

秦國為攻打韓國,駐軍在闌與。趙王問廉頗:“韓國有救嗎?”廉頗回答:“道遠地險路狹,

難救?!壁w王又問樂乘,他的見解也和廉頗相同。趙王再問趙奢,趙奢回答說:“道遠地險

路狹,就如同兩只老鼠在洞里爭斗,哪個勇猛哪個得勝?!庇谑勤w王命趙奢率兵前往。趙奢

行軍到距邯鄲三十里的地方時,下令軍中:“凡敢議論軍事的,一律處死。”當時秦軍駐扎

在武安以西,派兵布陣,鼓噪喧嘩,聲震屋瓦。趙軍有一名偵察兵建議急救武安,趙奢立刻

把他殺了。全軍留守二十八天,不僅不向前推進,反而加固了防守工事。秦軍派間諜混入趙

營,趙奢好好款待他后放他回去。秦軍奸細回報告秦將,秦軍將領非常高興說:“離開國都

三十里就不敢前進,反而增修壁壘,闞與之地不會屬于趙國了?!壁w奢送走了秦軍的奸細后,

就命令上兵卸下鎧甲快速前進,一天一夜之間撲到前線,派弓箭手在距離闌與五I?里處扎營。

剛扎好營,秦軍聽說了,傾巢而來。軍士許歷請求發表軍事意見,趙奢說:“讓他進來?!?/p>

許歷說:“秦軍絕對料想不到我軍兵馬會到,而且來勢洶猛,將軍一定要嚴陣以待。否則,

這一戰必敗?!壁w奢點頭稱是。許歷說:“(如失?。┪仪樵附邮芨|的刑法?!壁w奢說:

“等候命令吧”(到快要開戰前),許歷又請求發表意見,說:“先占領北山頭的軍隊將得

勝,后來的一方將失敗?!壁w奢同意了他的看法,派一萬士兵直奔北山頭,秦軍晚到,想上

山卻不行。趙奢下令全面攻擊,大破秦軍,成功解除了闌與之圍。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4題。

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

之御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

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

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

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

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

過人,一世之杰,莪、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庇鹈理汍祝?/p>

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節選自中華書局《三國志?關羽傳》)

【注釋】①先主:指劉備。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馬超的字。④益德:張飛的字。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主于鄉里合徒眾合:聚集

B.先主斜趣漢津趣:奔赴

C.適與羽船相值適:前往

D.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抵御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A.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B.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C.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D.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關羽流亡到涿郡后,與張飛一起幫助劉備抵御外侮。

B.關羽、張飛和劉備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場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荊州后,劉備從樊城南渡長江,派關羽率戰船到江陵會合。

D.諸葛亮認為馬超文武雙全,能與張飛比肩,但兩人的才能都不及關羽。

4.將第三大題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l.C2.C3.B4.關羽看信后非常高興,把信給賓客看。

譯文

關羽,字云長,原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人。因戰亂逃亡到涿郡。劉備在家鄉招集兵馬,

關羽和張飛擔任他的護衛。劉備任平原國國相后,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管所轄軍隊。

劉備與關、張二人連睡覺都同一張床,親如同胞兄弟。關、張二人在大庭廣眾之中,整日侍

立在劉備身旁,跟隨劉備對敵作戰,從不懼避艱險

關羽跟隨劉備依附劉表。劉表死后,曹操平定荊州,劉備自樊城準備南渡長江,另派關羽統

率數百艘船只走水路,約定在江陵會師。曹操追擊劉備至當陽長阪,劉備抄小路逃往漢津,

正碰上關羽的船隊,于是一起趕到夏口。孫權派兵協助劉備打敗曹操,曹操退歸北方。劉備

乘勝占有江南數郡,然后封拜各有功將士,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派他駐軍江北。

后來劉備西進平定益州,授權關羽督掌荊州大政。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他過去與馬超毫

不相識,于是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才干與誰人可以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氣傲心

高,于是回信答道:“馬孟起文武兼備,勇猛超群,不愧一代人杰,是英布、彭越一類的人

物,可與張飛并駕齊驅,但不及美髯公超凡出眾、卓爾不群?!标P羽蓄著一副漂亮的長須,

所以諸葛亮稱他美髯公??戳酥T葛亮的回信,關羽十分高興,把它交給賓客幕僚們傳閱。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4題。

魯肅簡公勁正

魯肅簡公①勁正,不徇愛憎,出于天性。素與曹襄悼②不協,天圣中因議茶法,曹力擠

肅簡,因得罪去;賴上察其情,寢前命,止從罰俸,獨三司使李諂奪職,謫洪州。及肅簡病,

有人密報肅簡,但云”今日有佳事”。魯聞之,顧婿張顯(wen)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

試往偵之,果襄悼謫隨州。肅簡曰:“得上殿乎?”張日:“已差人押出門矣。”張說:“已經

派人把他押出國門(京城門)了。魯大驚曰:“諸公誤也。利用何罪至此?

進退大臣,豈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樞密院,盡忠于朝廷,但素不學問,倔強不識好惡耳,此

外無大過也?!编祰@久之,遽覺氣塞。急召醫視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動其氣脈已絕不

可復治?!笔窍?,肅簡薨。李珞在洪州,聞肅簡薨,有詩曰:''空令抱恨歸黃壤,不見崇山謫

去③時?!鄙w未知肅簡臨終之言也。

【注釋】①魯肅簡公:即魯宗道,曾與李i咨討論茶稅法。②曹襄悼:即曹利用。武人出

身,真宗時恃功逞威,仁宗時被罷免,自縊而死。③崇山謫去:此處借典故說曹利用被貶。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肅簡公勁正..勁正:剛正

B.因得罪.?去得罪:冒犯

C.謫.洪州謫:降職

D.但.素不學問但:只是

2.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動其氣脈已絕不可復治

A.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動其氣/脈已絕/不可復治

B.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動其氣/脈已/絕不可復治

C.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動其氣/脈已絕/不可復治

D.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動其氣脈/已絕/不可復治

3.下列對文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宗道與曹利用素來不和,他被貶官也是因為曹利用的排擠。

B.皇上了解了實情后撤銷了對魯宗道的罷官令,只是扣了他的俸祿。

C.魯宗道認為曹利用還是盡忠職守的,只是不學無術,脾氣倔強。

D.李瞪的詩,表達了對魯宗道為曹利用抱不平而氣絕身亡的遺憾。

4.將第三大題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進退大臣,豈宜如此之遽!

1.B(得罪:獲罪。解析:考點為古今異義。這里的“得罪”應為動賓結構,獲罪。)

2.C(解析:“氣脈”在文言文中應分開解釋,在這句話里應該分別形成一個完整結構。)

3.D(李i咨為魯宗道遺憾的是未能親眼看見曹利用被貶。)

4.貶謫大臣,怎么能這么倉促!(共4分,“進退”“豈遽”各1分,句意正確1分.

“進退”在此處本為偏義復詞,如果解釋為“提升或貶謫”亦可。)

譯文

魯肅簡公為人剛正,行事不循從個人愛憎,這是出于他的天性。他一向與曹襄悼不合,

天圣中曾因討論茶稅法,曹極力排擠肅簡;因此導致肅簡獲罪被罷職;不過隨后賴皇上察覺

到真實情況,又撤銷了先前的罷官令,僅給了他扣罰俸祿的處分,只有三司使李諂被削去官

職,貶到了洪州。等到肅簡公病重時,有人給他傳遞宮中密報,但只是說:“今天有好事”。

魯聽到消息后,回頭對女婿張品之說:“這一定是指曹利用要罷官了。”張顯之試著去打聽,

果然,曹利用被貶官到隨州。肅簡說:“皇上召見他了嗎?”張說:“已經派人把他押出國門

(京城門)了?!濒斅劼牬篌@,說:“這事幾個主事大臣辦得不對,利用的罪過怎么能到著地

步?貶謫大臣,怎么能這么倉促!利用在樞密院,還是盡忠于朝廷的,只是他向來不學無術,

倔強得很,有時不識好歹,此外并無大過錯。”他嗟嘆了好一陣子,突然覺得悶得慌。家人

急忙請醫生來看,醫生說:“這一定是有大不如意的事讓他動氣了,現在氣脈已斷絕,沒法

再治?!碑斕焱砩希C簡謝世。李諂在洪州,聽到肅簡去世的消息,曾寫詩曰:“空令抱恨歸

黃壤,不見崇山謫去時?!彼蟾胚€不知道肅簡公臨終所說的話。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4題。

耶律孟簡,字復易。孟簡性穎悟。六歲,父晨出獵,俾賦《曉天星月詩》,孟簡應聲而

成,父大奇之。既長,善屬文。大康初,樞密使耶律乙辛以奸險竊柄,出為中京留守,孟簡

與耶律庶箴表賀。未幾,乙辛復舊職,銜之,謫巡磁窯關。時雖以讒見逐,不形辭色。遇林

泉勝地,終日忘歸。明年,流保州。及聞皇太子被害,不勝哀痛,以詩傷之,作《放懷詩》

二十首。大康中,始得歸鄉里。詣闕上表曰:“本朝之興,幾二百年,宜有國史以垂后世。”

乃編耶律曷魯、屋質、休哥三人行事以進。上命置局編修。乾統中,遷六院部太保。處事不

拘文法,時多笑其迂。孟簡聞之曰:“上古之時,無簿書法令而天下治。蓋簿書法令適足以

滋奸幸,非圣人致治之本。”改高州觀察使,修學校,招生徒。遷昭德軍節度使。以中京饑

詔與學士劉嗣昌減價炭粟事未畢卒。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簡性穎悟穎悟:聰慧過人

B.既長,善屬文屬文:撰寫文章

C.以奸險竊柄竊柄:竊取權力

D.非圣人致治之本致治:管理統治

2.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以中京饑詔與學士劉嗣昌減價祟粟事未畢卒。

A.以中京饑詔/與學士劉嗣昌減價娓粟事/未畢/卒。

B.以中京饑/詔與學士劉嗣昌減價梁粟/事未畢/卒。

C.以中京/饑詔與學士劉嗣昌/減價祟粟事/未畢卒。

D.以中京饑詔與學士/劉嗣昌減價祟粟/事未畢卒。

3.下列對文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簡因上表慶賀耶律乙辛出任中京留守遭忌恨而被貶。

B.為了悼念皇太子,表達哀傷之情,孟簡作《放懷詩》。

C.因孟簡上表,皇上命令設置相關部門來編修國史。

D.孟簡處理政事依據簿書法令,時人多嘲笑他迂腐。

4.將第三大題文言文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時雖以讒見逐,不形辭色。

1、D解析:“致治”的意思是,達到好的統治的意思,而不是管理統治。2、B解析:

“詔”為動詞,所以這里應該隔開;“卒”這里表示死去的意思,所以應該與前面的內容隔

開;“事未畢”這里的“事”指代的是前面“減價之事”,所以應該隔開。3、D解析:語

意與原文相反。原文中為“不拘文法”。

4、當時(他)雖然因為讒言被放逐,但他(內心的情緒)并沒有表露在言辭和神色上。

解析:關鍵詞為:見、形、辭色。

譯文

孟簡生性聰慧。六歲,父親在早晨出獵,讓他賦《曉天星月詩》,孟簡應聲做成,父親

十分驚奇。成年后,擅長做文。大康初(1075),樞密使耶律乙辛因為奸詐陰險竊奪權柄,被

出為中京留守,孟簡與耶律庶箴上表祝賀。不久,乙辛官復原職,銜恨于他,貶為磁窯關巡

官。當時他雖因讒言被斥逐,但不滿之意并未形于言表。遇到林泉勝地則終日忘歸。次年

(1076),流放到保州。及至聽說皇太子被殺害,哀痛不已,以詩悼之,做《放懷詩》二十首。

大康年間(1075?1084),才得以回歸鄉里。到朝中上表說:“本朝之興國,將近二百年,

應該有國史以流傳后世?!庇谑蔷幾申卖敗⑽葙|、休哥三人之事跡呈進?;噬舷铝钤O置

史局編修。乾統年間(1101?1110),遷六院部太保。處事不拘泥于法律條文,時人多嘲

笑他迂腐。孟簡知道后說:“上古之時,沒有簿書法令,而天下大治。大抵簿書法令,恰恰

容易滋長邪惡和僥幸之心,而并非是圣人實現太平盛世之根本?!备臑楦咧萦^察使,修造學

校,招收學生。遷昭德軍節度使。因中京饑荒,皇上詔令他與學士劉嗣昌以低價出售粟米。

事未畢,卒。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2題

秦將伐魏。魏王四之,夜見孟嘗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

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尊子之行也。”

又北見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約兩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

“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日:“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

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件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痔煜聦⒂写笞円??!蓖?/p>

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

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

燕王日:“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選自《戰國策》,有刪改)

【注釋】①孟嘗君:即田文,此時在魏國為相。②效:獻,呈獻。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呼之聞:聽說

B.寡人厚子之行也愿:愿望

C.燕王尚未必也許:答應

D.王且何利利|:好處

2.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A.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B.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C.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D.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3.下列對文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得知秦國將要攻打魏國的消息,魏王連夜召見孟嘗君詢問對策。

B.孟嘗君認為,如果有其他諸侯國的救援,魏國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連續兩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遙遠為由婉拒救助魏國。

D.孟嘗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國后馬上就會組織聯軍進攻燕國。

4.將第三大題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1.B2.C3.D

4.魏王(就會)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讓土地,將半個魏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秦

國一定會撤兵。

附譯文:秦國將要討伐魏國。魏王聽說,夜里去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進攻魏

國了,您替寡人謀劃一下,怎么辦?”孟嘗君說:“有諸侯援救的國家就可以保存下來。”魏

王說:“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說

(選文省略文段: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壁w王

日:“寡人不能?!泵蠂L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蓖踉唬骸翱傻寐労酰俊泵蠂L君曰:“夫

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

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

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壁w王許諾,為趙兵十萬,車三百乘。)

(鄭重地為孟嘗君準備了百輛馬車。孟嘗君來到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從趙國借些

軍隊去救魏國?!壁w玉說:“寡人不能借?!庇蹏L君說:“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為了以此效

忠大王啊?!壁w王說:“可以說給我聽聽嗎?"盂嘗君說:“趙國的軍隊并非比魏國的軍隊戰斗

力強,魏國的軍隊也并非比趙國的軍隊戰斗力弱。然而趙國的土地沒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脅,

百姓也沒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魏國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脅,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

為什么?閡為魏國在西面為趙國作了遮蔽?,F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同秦國欹血結盟:這

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也將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一年一年地死去。

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壁w王答應了,為魏國發兵十萬,戰車三百輛。)

盂嘗君又北上拜見了燕王,說:“從前家父經常為燕、魏兩王的交往約會,現在秦國將

要進攻魏國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國?!毖嗤跽f:“我國已經連續兩年收成不好,觀在又要跋涉

幾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怎么辦呢?"盂嘗君說:“跋涉幾千里去拯救別人,這將給國家帶來

好處?,F在魏王出城門盼望燕軍,其它諸侯即使想跋涉幾千里來幫助,可以做到嗎?"燕王

還是沒有答應。盂嘗君說:“在下獻上好的計策給大王,大王卻不采用臣下忠誠的計策,我

請求離開了,恐陷天下將有大的變化了。”燕王說:“您說的大的變化,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嘗君說:“泰國攻打魏國,(選文省略:未能克之也,而臺已燔,游已奪矣。)(不能攻克,

但是游觀的臺榭已被燒毀,游觀的樂趣已被奪走了。)然而燕國劫不去援救魏國,魏王屈節

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秦兵撤離魏國后,魏王傾韓國、魏國的全

部軍隊,又西借秦國軍隊,再依靠趙國軍隊,用四個國家的力量攻打燕國,大王將會得到什

么好處呢?好處自己會跋涉幾千里去幫助人嗎?”(選文省略: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

(好處會出燕國的南門而盼望援軍嗎?那么對于四國軍隊來說道路與鄉里很近,補給給養又

很容易。大王還能得到什么好處呢?)

燕王說,“您走吧,寡人聽從您的了?!庇谑菫橛蹏L君發兵八萬,戰車二百輛,跟從

孟嘗君。(選文省略: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鼻赝醮罂?,割地請講

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山文。)(魏王大喜,說:“您借燕國、趙國的軍隊多而且快?!?/p>

秦王很害怕,割讓土地同魏國講和。魏國于是歸還了燕國、趙國的軍隊并且封賞了孟嘗君。)

八.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4題

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是歲,文侯卒,太子立,是為燕易王。易王初立,齊宣王因

燕喪伐燕,取十城。易王謂蘇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資先生見趙,遂約六國從。今

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蘇秦大慚,曰:“請為王取之?!?/p>

蘇秦見齊王,再拜,俯而慶,仰而吊。齊王曰:“是何慶吊相隨之速也?"蘇秦曰:“臣聞饑

人所以饑而不食烏喙者,為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今燕雖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

利其十城,而長與強秦為仇。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烏喙之

類也齊王愀然變色曰:“然則奈何?"蘇秦日:“臣聞古之善制事者,轉禍為福,因敗為

功。大王誠能聽臣計,即歸燕之十城。燕無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歸燕之十

城,亦必喜。此所謂棄仇儺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齊,則大王號令天下,莫敢不聽。

是王以虛辭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業也。”王曰:“善?!庇谑悄藲w燕之十城。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為燕易王為:就是

B.而先王資先生見趙資:資助

C.大王誠能聽臣計誠:真誠

D.夫燕、秦懼事齊事:侍奉

2.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

B.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

C.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

D.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易王之所以能說動蘇秦出面,是因為先王曾經有恩于蘇秦,令蘇秦深感慚愧

B.蘇秦與齊王剛見面,就以先表慶賀后念悼詞的方式,緊緊地抓住了齊王的心。

C.蘇秦以即使饑餓也不食烏喙作比,勸說齊王不可因十座城池招致禍患。

D.齊王最終能被蘇秦說服,是因為蘇秦讓齊王認為歸還十城可成霸業。

4.翻譯下列句子成現代漢語。(6分)

大王利其十城,而長與強秦為仇。

1.【答案】:c【難度】:易解析:考察常用實詞四個選項詞均是初中接觸過的字義,

需注意一詞多義和詞性辨析。解答此題,找到選項對應的文中原句,將選項意思帶入原文進

行檢驗,可得到正確答案。聯系上下文,可知“誠”應翻譯為“確實”即可知道C錯誤。

A項詞義需注意一詞多義,出自課文《公輸》(此為何若人?)在選項中結合語境可得

是表“這”,為表“就是",是為翻譯做“這就是”;

B項詞義與現代漢語差別不大,可用組詞法得出;

C項詞義出自課文《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誠表“確實,果真”;

D項詞義應注意詞性辨析,事字作名詞用有“政事、事情”之意,作動詞用為“侍奉”

之意,根據句子結構,此處用為動詞。

2.【答案】:B【難度】:易可根據句子語法結構和虛詞位置快速得出答案。通讀全文,

可知此句大意“燕王勸說蘇秦出使齊國,時還燕國被侵占的十城”。

第一處斷句,考慮主謂賓結構的完整性,應斷為“今齊先伐趙”,排除A、D項;

第二處斷句,根據“以?為?”的固定搭配,和最后半句話的主謂賓結構,排除C項,最

終確認答案為B項。

3.【答案】:A【難度】:中解析:對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題,要

找到每個選項在原文中的對應句,依據文章內容進行解答。尤其要注意重點字眼的正確與否,

和選項信息是否完整。A項對應原文“往日先生至燕??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關鍵信息

遺漏,燕王能說動蘇秦不僅是因為先王有恩于蘇秦,更重要的是齊國伐燕,燕國失去領土一

事和蘇秦有直接關系,所以A項不正確。

4.翻譯:大王得到了十座城池的利益,卻長久地和強大的秦國結為仇敵。

解析:考生解答時候應逐字對應翻譯,尤其注意詞性問題和關鍵字詞。

【譯文】:秦惠王把他的女兒嫁給燕國太子做妻子。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

這就是燕易王。易王剛剛登位,齊宣王趁著燕國發喪之機,攻打燕國,一連攻克了十座城池。

易王對蘇秦說:“從前先生到燕國來,先王資助您去見趙王,于是才約定六國合縱。如今齊

國首先進攻趙國,接著又打到燕國,因為先生的緣故被天下人恥笑,先生能替燕國收復侵占

的國土嗎?”蘇秦感到非常慚愧,說:''請讓我替大王把失地收回來。”蘇秦見到齊王,拜

了兩拜,彎下腰去,向齊王表示慶賀;仰起頭來,又向齊王表示哀悼。齊王說:“為什么慶

賀和哀悼相繼這么快呢?”蘇秦說:“我聽說饑餓的人,寧愿饑餓而不吃烏頭這種有毒植物

的原因,是因為它越是能填滿肚子就和餓死的災禍越是沒有區別啊?,F在,燕國雖然弱小,

但燕王卻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占了他十座城池的便宜卻長久地和強秦結成仇怨。如今,使

弱小的燕國像大雁一樣相繼飛行,強大的秦國跟在它的后面做掩護,從而招致天下的精銳部

隊攻擊你,這和吃烏頭是相類似的啊。”齊王的臉色一下子變得凄愴而嚴肅,說「既然如此,

那怎么辦呢?”蘇秦說:“我聽說古代善于處理事情的人,能夠把災禍轉化為吉祥,通過失

敗變為成功。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立即歸還燕國的十座城池。燕國白白地收回十城,

一定很高興。秦王知道因為他的關系而歸還燕國的卜城,也一定很高興。這就叫做放棄仇恨

而得到牢不可破的友誼。燕國、秦國都來奉事齊國,那么大王對天下發出的號令,沒有敢不

聽的。這就等于用虛夸不實地依附秦國,實際上卻以十城的代價取得天下,這是稱霸天下的

功業啊。”齊王說:“好”。于是就歸還了燕國的十座城池。

九.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4題。

詐疾生法

漢末孫堅舉兵誅董卓,至南陽,眾數萬人,檄南陽太守張咨請軍糧。咨日:“堅,鄰二

千石耳,與我等,不應調發?!本共慌c。堅欲見之,又不肯。堅曰:“我方舉兵,而遂見阻,

何以威后?”遂詐稱急疾,舉軍震惶,迎呼巫醫,禱祀山川,而遣所親人說咨,言欲以兵付

之。咨心利其兵,即將步騎五百人,持牛酒詣堅營。堅臥見,無何,起設酒飲咨。酒酣,長

沙主簿入白:”前移南陽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咨。"咨大懼,欲去,兵陳四固,不得出。有

頃,主簿入白:“南陽太守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討,請收按軍法從事。”遂縛于軍門斬之,一

郡震悚,無求不獲,所過郡縣皆陳模糧以待堅軍。君子謂堅能用法矣。法者,國之植也,是

以能開東國。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方舉兵方:剛剛

B.而遣所親人說咨說:勸說

C.即將步騎五百人將:將要

D.持牛酒詣堅營詣:到…

2.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前移/南陽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咨

B.前移南陽/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咨

C.前移南陽/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咨

D.前/移南陽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咨

3.下列對文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咨不給孫堅糧草援助的原因是過去孫堅有二千石糧食不曾給他。

B.孫堅派人故意告訴張咨愿意交付兵權是為了引誘張咨前來。

C.孫堅誘殺張咨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舉兵大計不再受阻。

D.孫堅殺掉張咨以后,打仗所過之處再也沒有人敢不提供糧草了。

4.將第三大題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法者,國之植也,是以能開東國。

1.C(帶領)2.C3.A(張咨認為孫堅俸祿二千石,其職位與自己相等,不應該為他調

撥糧草。)

4.政令法紀是國家的根本,因此(孫堅)能夠創立東吳國。共4分?!爸病?、“是以”、“開”

各1分,其余句意正確1分。

【參考譯文】

漢朝末年,長沙太守孫堅發兵討伐董卓,到達南陽時,聚兵眾幾萬人,行公文給南陽太

守張咨,請求調撥軍糧。張咨說:“孫堅,不過是領二千石的太守,與我同等級,不應調撥

軍糧給他。”張咨竟不發糧。孫堅想見他,張咨又不肯見。孫堅想:“我才起兵就遇到阻力,

今后怎么建立威信呢?”于是假稱得了急病,全軍士兵震驚惶恐,到處招呼著請來巫醫,祈

禱神靈祭祀山川,孫堅又派親信的人告訴張咨說,準備將軍隊交給張咨統領。張咨貪圖孫堅

的軍隊,便立即率領步兵騎兵五百人,帶著牛肉、美酒來到孫堅的軍營。孫堅躺在床上接見

他,不久起身,設酒宴款待他。酒喝得正暢快時,長沙主簿進來說:“先前大軍來到南陽,

前行的道路沒人管理,軍需物資沒人準備,請求收審張咨!"張咨很害怕,想要離開,但四

周布滿上兵,無法突圍。一會兒,主簿又進來說:“南陽太守拖延了義軍進兵,使賊人不能

及時受到討伐,請求拘捕張咨,按軍法處治!”于是將張咨捆綁起來,在軍門外斬首,南陽

全郡為之震驚,從此對孫堅的要求無不照辦,所要經過的郡縣都準備好干糧款待孫堅的軍隊。

君子說孫堅可以稱得上是很善于用法的人。政令法紀是國家的根本,因此(孫堅)能創立東

吳國。

十.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4題。

蕭穎士風節

蕭穎士為唐名人,后之學者但稱其才華而已。予反復考之,蓋有風節識量之士也。為集

賢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見之,穎士不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詣史館又不屈愈見疾至免官

更調河南參軍。安祿山寵恣,穎士陰語柳并日:“胡人負寵而驕,亂不久矣。東京其先陷乎!”

即托疾去。祿山反,往見郭納,言御守計,納不用。嘆曰:“肉食者以兒戲御劇賊,難矣哉!”

聞封常清陳兵東京,往觀之,不宿而還,身走山南,節度使源治欲退保江陵,穎士說曰:“襄

陽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公何遽輕土地,取天下笑乎?”淆乃按甲不出。消

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見。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墮永王亂中,為終身累。穎士,

永王召而不見,則過之焉。

(選自《容齋隨筆》,有刪改)

L下列對劇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穎士陰語柳并日陰:暗中

B.胡人負寵而驕負:依仗

C.往客金陵客:旅居

D.則過之焉過:責備

2.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后召詣/史館又不屈/愈見疾至/免官更調河南參軍

B.后召詣史館/又不屈/愈見疾/至免官更調河南參軍

C.后召詣/史館又不屈愈/見疾至免官/更調河南參軍

D.后召詣史館/又不屈愈見/疾至免官/更調河南參軍

3.下列對文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蕭穎士對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見均辭而不去。

B.蕭穎士預言了安祿山即將叛亂且東京將會陷落。

C.郭納、封常清沒有采納蕭穎士的守城計策。

D.節度使源清聽從了蕭穎士堅守襄陽的勸說。

4.將第三大題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肉食者以兒戲御劇賊,難矣哉!

1.D.2.B.3.C.

4.那些身居高位要職的人抵御來勢兇猛的叛賊如同玩兒戲,想抵擋住也太難了!

參考譯文:

蕭穎上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學者只稱贊其才華出眾而已,把他鞭笞童奴作為他的過錯.我

反復考察有關資料后發現,他還是一位高風亮節有膽識、有抱負的人.在他擔任集賢殿校理

時,當時的權相李林甫想召見他,他卻辭而不去,李林甫對他不屈從于自己很惱火.后來,

李林甫又讓他到史館任職,他仍然不屈服,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職務

外調到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任參軍.當時,安祿山自恃玄宗的寵信,恣意妄為,蕭穎上私

下對柳并說:“胡人(指安祿山)依仗著皇上的寵信而驕橫跋扈,他反叛朝廷的時間不會太

久了.東都洛陽到時會最先陷落!”不久,他便托病很快離開了洛陽.安祿山反叛以后,蕭

穎土去見河南采訪使郭納,向他進獻防守抵御叛軍的策略,可郭納不予采用.蕭穎士感嘆道:

“那些身居高位要職的人抵御來勢兇猛的叛賊如同玩兒戲,想抵擋住也太難了!”他聽說大

將封常清陳兵東都洛陽,就去觀察了一番,結果很失望,連夜返回,南逃到山南東道(今湖

北襄樊)避亂.當地節度使源治想放棄襄陽,退保江陵(今湖北江陵),蕭穎士規勸道:“襄

陽是天下的咽喉要沖,兵家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