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播學綱要(第三版)OutlineofCommunication新編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第三部分課程內容第八章跨文化傳播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二、文化模式與跨文化傳播三、跨文化傳播的障礙和沖突類型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傳播好中國聲音
章節目標:知識目標1.掌握文化的定義、特點及對傳播的影響,把握跨文化傳播的定義、范圍和起源;2.了解東西方文化系統的宏觀差異,了解不同文化維度下的價值觀差異;3.領會文化休克的概念、心理演變過程及影響因素;了解其他傳播障礙;4.學會從受眾需求出發講好中國故事。1.能運用文化和跨文化傳播的概念、理論,深入剖析現實中的跨文化傳播現象;2.在跨文化交流場景中,能靈活運用語言和非語言傳播技巧,提高傳播效果。能力目標第八章跨文化傳播第八章跨文化傳播導入文化社群的穩定性人們之間日常的信息傳播活動大多是在同一生活共同體的范圍之內。從文化傳播的的角度來看,這個共同體可以被視為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社群”。在共享文化語境的同一個文化社群中,通常不存在明顯的傳播障礙,常常意識不到跨文化傳播的存在。跨文化成為常態其實,早在原始社會,當不同部落的人相遇時,跨文化傳播就開始了。我國與西方之間的絲綢之路、張騫通西域、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歷史,從另一個角度看,也都包含著跨文化的傳播活動。信息時代,跨文化的交流更已經成為常態,因而跨文化傳播成為人們經常意識到的問題,需要予以重視了。一、認識跨文化傳播關于什么是“文化”,說法很多。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B.Tylor,1832-1917)強調文化作為精神或社會心理層面上的意義,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慣”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Geertz,1926-2006)則認為這樣“大雜燴”式的定義過于模糊,他援引馬克思·韋伯的觀點,主張文化“實質上是一個符號學(semiotic)概念”,即文化就是“一些由人類自己編制的意義之網”基督教的教堂作為文化的產物,其物質存在本身作為“情境”,會對傳播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一)文化的概念趙毅衡更直接地說,“文化,就是一個社會所有意義活動的總集合”。因此,文化不僅僅是精神性的,物質性要素如果成為意義活動的對象,也會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對傳播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一、認識跨文化傳播對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有以下幾點:文化是動態的既定文化是人們行為的無形向導和規范文化是后天的烙印文化作為社會遺產為人類所特有文化文化是一個共享的系統,共同的歷史和傳統幫助每個人回答“我是誰?”這個首要的問題。關于對世界的認識,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所處的文化系統獲得的。(一)文化的概念首先、文化作為社會遺產為人類所特有人發明了語言、文字等符號來傳承人類的文化。這不僅積累了個人經驗,還能累積別人的經驗,形成社會共同的經驗。語言和文字的發明與傳承社會學家費孝通指出,人的抽象能力和象征體系使得文化可以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來維持。抽象能力與象征體系費孝通認為,每個人的“當前”不僅包括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歷史對于個人是實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礎。歷史與個人文化決定了我們說漢語,英美人說英語,日本人說日語等,這些語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文化與語言文化還決定了人們信仰的不同,如有的人每周到教堂,有的人到清真寺,有的人到寺廟,還有的人選擇在家自我反省。文化與信仰文化影響個體的行為和習慣,如有些人喜歡安靜地在家思考,而有些人則喜歡在教堂、清真寺或寺廟中尋求心靈的慰藉。文化與個體行為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一)文化的概念第二、文化是后天的烙印文化環境的影響從出生起,個體的經驗和行為就受到所在民族習俗的塑造,文化習慣和信仰也隨之成為個人的一部分。文化的生理影響打噴嚏是生理現象,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此有不同的反應,如英美人會說"Godblessyou",中國人則認為打噴嚏意味著有人在思念或談到你。文化習慣的體現日常行為明顯受到后天文化學習的影響,如非東北人模仿東北的炕上坐姿會感到不適。文化的色彩差異文化決定了人們對顏色的不同聯想,如白色在中國與死亡相關聯,而在美國則是黑色,伊朗則是黃色。文化傳承性質文化具有傳承性,但并非生理遺傳,而是后天的學習。個體的文化身份由其生活的文化環境決定。文化學習的普遍性通過文化學習,一個嬰兒可以成長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部落民、印第安農夫或都市居民。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一)文化的概念第三、既定文化是行為的無形向導和規范人們可能意識得到顯性的物質文化,比如服裝、食物、建筑,但隱性的精神文化無意識地規范著人們的行為,猶如人對空氣沒有感覺,但實際上無法脫離一樣。比如一日三餐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天經地義,在另外的文化下可能并非如此。只有在跨文化交流時,由于存在明顯對比,人們才可能深切地感覺到自己所處的文化特征。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文化決定了某些民族會把狗、牛、豬當做優良肉質的來源吃掉,滿族人會把狗供奉起來,印度人會把牛當神一樣,穆斯林忌諱提到豬,而在美國新教徒那里,狗可以爬上主人的床鋪睡覺,豬也會成為寵物。文化決定了中國面對夸獎常常回應“哪里哪里”以表謙遜,而美國人會毫不吝嗇贊美自己并心安理得地享受所有的溢美之詞。不同文化引導不同行為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一)文化的概念第四、文化是動態的文化雖然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但在與外部交流過程中也會發生緩慢的演變(特殊情況下急遽變化),在與異文化不斷的交流、互動過程中吐故納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對文化亦然,頑固堅持原有傳統而拒絕變化的文化,往往不是消亡,便是被其他文化所替代。文化在交流互動中更新我國1949年后經歷了很多政治變故,不同時期的思維、話語和行為因受外部文化的影響而發生很大。例如“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文化思維:即使犧牲生命也要保住集體的財產;而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由于中國與其他文化發生了密切接觸,于是一種新的認識替代了原來的,即人的生命遠比財產重要,不論它屬于國家的,集體的還是私人的。以我國為例0102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一)文化的概念一對石獅子引發的爭議2003年,日本一款汽車“豐田霸道”的廣告引發中國公眾的抗議,因為廣告圖的石獅中,一只向開過來的“豐田霸道”敬禮,另一只向車子鞠躬。獅子有象征中國的意味,獅子向一輛日本品牌的汽車敬禮、鞠躬,不能不讓人聯想起盧溝橋、石獅子、抗日三者之間的關系,由此感到憤恨。這幅廣告因此被撤下。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二)跨文化傳播一雙筷子引起的風波2018年,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納(Dolce&Gabbana)在上海時裝秀前發布了名為“起筷吃飯”預熱宣傳片,片中旁白的“中式發音”、語氣以及“中國模特”以錯誤的姿勢用筷子吃披薩等片段,被網友認為是歧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行為。輿論發酵后,大量明星宣布退出時裝秀,兩位品牌創始人礙于壓力發布中文道歉視頻跨文化傳播的定義這些事件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一種跨文化傳播,只不過表現為沖突而已。美國跨文化傳播學者薩默瓦(LarrySamovar,1935-)關于跨文化傳播的定義是:“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流,他們的這些不同足以改變交流事件。“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二)跨文化傳播010203文化影響的主導性文化作為傳播情境跨文化傳播的差異在跨文化傳播中,哪一方熟悉對方的文化、掌握對方的符號組合規范和意義,哪一方就能首先影響對方。這種文化上的主導性,可以決定交流的方向和深度。從傳播的角度看,“文化”是傳播的“情境”。在這一情境中,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是自然的一旦進入跨文化傳播的情境,傳播就成了一件顯在的事情。由于傳播的符號組合、規范、意義存在差異,這時的交流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敏感性來理解和適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與傳播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二)跨文化傳播跨文化傳播的多種表現:跨文化傳播不僅表現為不同種族、民族、國家之間的交流,人們因分屬不同群體或階層而形成的各種亞文化之間的交流,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視為跨文化傳播。老紅衛兵與城南市井子弟團伙例如作家王山(1953-2012)的小說《血色青春》描述的“文革”時期在北京發生的老紅衛兵與城南市井子弟團伙之間的沖突中高層官僚與下層黑社會再如賈魯生1988年發表的報告文學《黑話》,講述當代中國社會中高層官僚、下層黑社會性質的團伙使用的言語沖突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二)跨文化傳播一般認為,跨文化傳播研究始于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Hall,1914-2009)的小冊子《無聲的語言》(1959年)。(圖8-3)隨后,這類研究逐漸遍及歐美。在我國,初期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主要研究對外國際交流。研究起源圖8-2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中文版封面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二)跨文化傳播社會學家齊美爾提出陌生人理論:所謂跨文化傳播,實際上就是與文化上的陌生人進行交流,這里的“陌生人”不是指同一文化圈內的陌生人。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Simmel,1858-1918)1908年就此提出了“陌生人”(stranger)理論,陌生人是指那些今天來、明天走的漫游者,或者不完全被社會系統的其他成員接受的人。屬于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彼此間是陌生人。齊美爾認為,陌生人用不同于我們的方式觀察社會系統,帶來了遠距離視角的獨特優勢在與群體的交往中擁有多元文化視角,因而能在交流中以對方的視角看問題,成為文化體系之間的漫游者。這樣的人是向交流自由里填充了內容的人,是與世界發生普遍交往關系的人,因而是真正自由的人。陌生人作為文化漫游者理論簡介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三)陌生人理論圖8-3格奧爾格·齊美爾齊美爾兩方面解讀中心詞:陌生在陌生人身上顯現著跨文化傳播的基本元素:社會距離、跨界生存、同質與異質的關系、開放與封閉的文化系統基本元素恐懼和排外跨文化傳播首先是基于文化差異和文化陌生感的,陌生人的存在提供了跨文化傳播的內在心理動因。因此,“陌生”也是理解跨文化交往的一個中心詞在跨文化傳播中,我們可能處在本地社會的位置,與陌生人進行互動;也可能闖入另一文化背景的社會,成為陌生人。對于大多數社會成員而言,“陌生人”的行為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人們容易會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心理,繼而發展到仇視,引發種種非理性的“排外行為”,例如當今社會很多當地人與外來群體發生的沖突。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三)陌生人理論遷移者和邊緣人羅伯特·帕克在齊美爾“陌生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遷移者”(migrant)和“邊緣人”(marginalman)兩個概念,指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對兩個世界都陌生的人,他們也是“文化混血兒”,是在未完全相融的文化邊緣生活的個體。與移民現象直接相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量新移民來到美國。當時美國社會存在著排斥新移民的現象,如何使這些新移民同化,是當時美國主流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馬克思的觀點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世界交往,人才能得到全面發展。一個人的“特性怎樣發展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決定于世界交往的發展,決定于他和他所生活的地區在這種交往中所處的地位。“010203理論拓展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三)陌生人理論語言反映文化語言建構文化美國語言學家、人類學家愛德華·薩丕爾(EdwardSapir,1884-1939)指出:“人們處于成為該社會表達手段的特定語言的支配之下。“現實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們的語言構筑起來的。該理論主張語言即文化。語言不僅反映人們的思維,而且語言的結構、詞匯等決定人們的思維、信念、價值觀等文化中深層次的東西。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文化依靠語言而得到傳承;另一方面文化對語言進行滲透,詞匯的構成、運用無不帶著文化的意味。比如親屬稱謂,在中國講究“長幼有序”,兄長的地位明顯高于弟弟;而在英語中卻只有“brother”和“sister”來稱呼兄弟姐妹,大小不分。語言傳播(四)跨文化傳播的方式一、認識跨文化傳播01詞的基本意義或概念意義是對該詞表述對象的概括,除此之外的引申意義就是詞的文化意義。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中意義迥異。例如,“龍”通常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圖騰,在漢語運用中,龍也常與高貴、吉祥、生機等褒義相關,比如龍鳳呈祥、生龍活虎。而在西方,龍(dragon)卻常常是邪惡和可怕東西的象征。”02語用規則對順暢傳播的影響或許更大。語用規則的形成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不像語言規則那樣明顯可見,因此對傳播的制約和影響是隱含的。”語用規則影響傳播詞反映著特定文化內涵(四)跨文化傳播的方式一、認識跨文化傳播非語言傳播非語言傳播方式對跨文化的影響并不亞于語言傳播,甚至更為復雜。其意義的獲取依賴于對特定文化背景的了解。語言傳播之外的所有傳播方式即非語言傳播顏色是人的眼睛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物理的反映,但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文化中意義差別很大,因此也構成非語言傳播的一類。現象二:顏色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文化對不同的花卉賦予不同或相同的象征意義,例如玫瑰象征愛情遍及世界,而牡丹象征富貴是中國人的認識。現象四:花語語言傳播的斷裂即沉默。中國傳統文化比較推崇“沉默”,孔子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強調“訥于言而敏于行”。西方文化卻賦予“沉默”以消極意義,認為沉默意味著單調、灰暗、悲觀甚至狡猾等。現象一:沉默除了語言藝術之外,音樂、舞蹈、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都可以看作是非語言傳播。不同文化對藝術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例如繪畫,西方的油畫適于表現濃重的環境,而中國畫突出的是清淡和細膩的典雅。現象三:藝術人體或動植物發出的氣味,可能會給人造成生理上的愉悅或不適,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因此在交際場合,人們注重香水的使用,同時犧牲口腹之欲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品,里面有文化的考慮。現象五:氣味(四)跨文化傳播的方式一、認識跨文化傳播二、
文化模式與跨文化傳播引入語言和其他符號的理解和使用差異,以及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語言和其他符號的理解和使用的差異,直接影響跨文化傳播,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更是對跨文化傳播具有重大影響。本節討論的各種文化模式都是在民族、種族、國家等宏觀意義上的,不能簡單套用來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具體跨文化傳播現象,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同時屬于不同的微小文化群體,不可能與其所屬文化的某些宏觀的表現完全一致。全世界的文明如何分類?對于該問題有很多不同觀點,而且由于文明本身也是在歷史中發展流變的,有的文明在歷史中已經終結,另一些文明則在歷史中演化或獨立出來。這就導致答案非常多樣,甚至同一位學者自身也會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看法。例如,奎格利提出了16個明顯文明和另外8個的觀點;湯因比則列出了20個和23個文明。影響力較大的觀點如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中將當代世界分為七到八個文明。其中,他比較明確的五個主要文明分別是:中華文明、日本文明(作為中華文明后代但獨立發展出的獨立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歐洲、北美和部分拉美)。另外再加上三個分別是:東正教文明(區別于其母文明拜占庭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拉美文明(作為歐洲文明的后代,可被視為西方文明的次文明)、非洲文明(其當前的獨立存在受到一定質疑)。二、
文化模式與跨文化傳播(一)東西方兩大文化的宏觀差異從東方中國的視野出發,一種比較籠統的說法是將全世界簡單地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文化系統。其文化差異的簡單對比如下:東方
西方人事渾然人事分明來龍去脈,模糊語境語感直觀,寓意明確喜歡用“心”喜歡用“腦”人際關系工作關系歷史意識現代科技意識中庸、含蓄、自我中心直白、外露、自我實現情、理、法法、理、情二、
文化模式與跨文化傳播(一)東西方兩大文化的宏觀差異二、文化維度荷蘭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期,荷蘭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Hofstede,1928-2020)(圖8-6)對來自53個國家的IBM公司雇員的相關材料進行研究,于1980年出版《文化的后果》一書,他認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在跨文化傳播中優劣勢并存,提出以下衡量價值觀的四個文化維度心理學家的研究二、
文化模式與跨文化傳播(二)文化維度衡量價值觀的四個文化維度1.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差異3.“權力距離”,即承認等級秩序程度的差異2.“不確定性規避”,即對社會變動適應度的差異4.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差異霍夫斯泰德將文化分為“高度不確定性規避”和“低度不確定性規避”兩類。前者的文化不希望變動,因此以明確的規章、典禮、儀式等規范來防范,低度不確定性規避的文化中,人們樂于接受外部和內部的變動,對不確定性容忍度較強。按照某一文化對個人、集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認識,霍夫斯泰德將看重個性和獨立精神的價值觀冠以“個人主義”或“自我導向”,而將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成員各就其位的價值觀冠以“集體主義”或“集體導向”,作為區分不同的文化的一種標尺。霍夫斯泰德將文化分為“較大權力距離”的文化和“較小權力距離”的文化。前者文化中的人們,崇尚權力威嚴,權力高度集中,等級間界限涇渭分明。在權力距離較小的文化中,人們認為權力只是為方便社會組織而發揮作用,社會應該有保障每個人獲取權力的機制。霍夫斯泰德還將文化分為男性特征的文化和女性特征的文化,當然,這只是一種喻證。男性特征文化強調性別角色,崇尚競爭、進取,認為社會由男性主導,男性應該勇敢、堅強、自信、重物質;而女性則應該謙遜、溫柔、重感情。二、
文化模式與跨文化傳播(二)文化維度語境的定義傳播的意義除了來自傳播符號的賦予,還更多地來自于語境。所謂語境,即傳播活動的具體時空環境以及宏觀的社會文化環境。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最大的語境。愛德華·霍爾美國學者愛徳華·霍爾根據語境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突出傾向,將文化分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又譯強勢語境和弱勢語境)兩大類。在高語境文化中,傳播的意義相當程度需要根據語境而不是可見(聽)的語言符號,因而傳播是含蓄而模糊的,注重“意會”。與此相反,在低語境文化中,傳播的意義主要依賴于語言符號,語境對傳播的意義并不明顯,因而傳播是直接而明確的,注重“言傳”。0102二、
文化模式與跨文化傳播(三)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在傳播中對意義的獲取,還需要根據語境進行推測和揣摩。這一特征遍及中國文化及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例如“原則上不可以”和“原則上可以”,就都需要根據具體語境去揣測。意義的展示主要依賴于直接的語言傳播,“有一說一”,直陳其事,強調傳播雙方對意義的直接交流。所以美國人很容易說“No”,而這個詞在中國,當事人會思前想后,憋很久也不一定敢大聲說出來。在農村社會,人與人相當熟悉,共享的信息很多,所以傳播屬于相對高語境。而在低語境環境下,重要的是通過詞語全面、準確地表達意思,沒有遺漏,如大城市的銀行、律師事務所、公證處等地方。同一個文化下的農村和城市,又分別屬于高語境和低語境。相反,美國是“低語境文化”中國屬于高語境文化二、
文化模式與跨文化傳播(三)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定義跨越文化進行交流時,原本熟悉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陌生起來,心理上的種種不適也隨之而來,這種情形被稱為“文化休克”。1960年,美國人類學家奧伯格(KalervoOberg,1901-1973)首次在一篇論文中提出“文化休克”(cultureshock)的概念,他寫道:“文化休克是由我們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會交流符號和標志所帶來的焦慮引發的."文化休克的心理演變過程奧伯格還分解了“文化休克”的心理演變過程(U形曲線):蜜月期、沮喪期、調整期、適應期。如下圖:三、
跨文化傳播的障礙和沖突類型(一)文化休克在跨文化傳播中,人們因缺乏對異文化的敏感而下意識地按照自身文化的規范去要求別人,當所期望的事實沒有發生時就會形成傳播障礙,產生挫敗感。美國跨文化傳播學者斯道蒂(CraigStorti,1947-)描述了這種認識過程:期望對方與自己一樣——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現實與預期落差很大、引起文化沖突——感到憤怒、恐懼——決定退縮。1.認為別人與自己一樣看問題文化中心主義是一種普遍現象,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從生理的角度對其原因進行了解釋:“當人注視宇宙時,他對宇宙的奧秘不過是投之一瞥,而且這甚至可能是不可靠的。人類觀察者不得不從他本人所在的空間某一點和時間某一點上選擇一個方向,這樣他必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是成為人的一部分代價。因此他的觀點必然是片面的、主觀的。”3.文化中心主義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社會認知的一類,指人們先入為主,對某個社會群體、事物、人物的一種簡單而固定的看法。傳播學先驅李普曼就此寫道:“多數情況下我們并非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在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我們會優先認出自己的文化里已經定義的事物,然后又傾向于按照文化業已在自己腦海中設定好的刻板印象去理解這些事物。”2.文化刻板印象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不限于上述幾個方面,比如文化賴以形成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會對跨文化傳播造成影響。除了自然的障礙,傳播政策也是非常大的障礙,不同的政策會帶來不同的效果。其他方面三、
跨文化傳播的障礙和沖突類型(二)跨文化傳播的其他障礙1.客體沖突由具體的事件、問題引發的跨文化傳播沖突被歸納為“客體沖突”。這類沖突的特點是圍繞著客體發生有意無意的分歧和誤解,在同一個事物或問題上,不同的文化得出不同的結論。3.權重沖突權重沖突主要是指不同的文化相遇時關于道德判斷的沖突。所謂“權重”,在這里即在遇到具體問題時,把什么置于重要的位置。顯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常常相左。2.關系沖突“關系沖突”是指人們的行為對彼此的不同意義。跨文化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沖突各方在各自的文化框架內對權利、責任的不同認識,而這些認識是確立人的身份關系的基礎。4.解決跨文化沖突的基本思路解決沖突的第一步是承認對方及對方觀念的存在,不做是與非的絕對判斷。第二,把問題具體化。一些沖突集中在抽象的概念上,其實可以暫時撇開概念的沖突,把文化差異的問題暫時擱置,回到討論具體問題上來。第三,表明關心對方的誠意。尤其在沖突發生以后,有必要設法表達這種誠意,以便跨文化傳播得以繼續。三、
跨文化傳播的障礙和沖突類型(三)跨文化沖突的主要類型傳播學綱要----認識跨文化傳播(一)“三新”的要求和“三結合”的國際傳播創新路徑習近平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出打造“三新”,其重要性在于,它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沒有新的思路,所講的故事只能沿襲陳舊的思路。2013年8月19日2016年2月19日下午,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再次論證了國際傳播工作,再次提出“三新”,并自己回答了如何實現“三新”的思路。2016年2月19日2021年5月31日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在這次講話里,他第三次提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2015年5月4日2015年5月4日,習近平就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作出批示,對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做了第一次具體闡釋,他要求該報“總結經驗、發揮優勢、銳意創新,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成為增信釋疑、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2018年8月21日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再次指出:“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四、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傳播好中國聲音傳播學綱要-跨文化傳播較長時間內,中國的國際傳播將外國受眾視為“宣傳對象”,采用“以我為主”的單向傳播模式。這種模式忽視了“他者”文化需求的背景,導致傳播效果不盡人意。中國國際傳播的傳統模式01盡管現在對外的新聞、出版、影視、文藝已經有了一些改進,但一本版本多種文字的現象尚未根本改變。這忽視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需要更多的考慮和調整。傳播內容的改進需求02中國在國際場合的傳播內容偏重宏觀,缺乏細節,導致套話和空話較多。中國代表的發言或表態也缺乏個性和針對性,需要注意站在聽者的角度考慮表達方式和語言。國際場合的傳播問題03在跨文化交流中,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文化。要克服文化差異,最大限度地達到傳播效果,需要因地、因時制宜,了解交流對象的信息需求和表達習慣。跨文化交流的挑戰與應對04唯有開放、包容、共享、多贏,尊重各地區和各國人民的愿望和選擇,中國才能在世界上得到各國人民發自內心的尊重。這是中國國際傳播的重要方向和目標。尊重多樣性與實現多贏05(一)“三新”的要求和“三結合”的國際傳播創新路徑四、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曉紅用一句話就點到了問題所在:“無論是視頻還是圖片,大家說我們要學會講故事,拍到了一個人物,拍到一個故事,為什么不感人,很多時候我覺得沒有把人物還原到日常生活狀態中去,我們往往從功利的角度去宣傳他。”功利化,即過于強烈的宣傳意識,讓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來你是在宣傳,這樣一來就談不上傳播效果了。因此,在國際傳播上,需要注重以下幾點:國際傳播的問題所在(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四、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傳播好中國聲音1量體裁衣,選對主題:外國人想聽什么?對于中國當下的國際傳播目標而言,應該首先做到意義共享,這是一個從了解到理解,再從理解到認可的動態構建過程。“在跨文化傳播中,實現意義共享是相對的,關鍵要找到實現共享意義的路徑。想辦法盡可能擴展跨文化傳播的共通意義空間,將文字符號轉換為雙方更容易接受的視覺符號、圖像符號是一種可行的路徑,它降低了跨文化傳播中的差異。2013年在中國出版的漫畫《一個中國人的一生》(圖-8-19)(法文版2010年出版)是一個集中體現視覺符號這一人類共享符號的跨文化傳播案例。視覺符號、圖像符號(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四、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傳播好中國聲音2.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斯圖亞特·霍爾講過:“意義生產依靠于詮釋的實踐,而詮釋依靠我們積極地使用符碼,將事物編入符碼——以及靠另一端的人們對意義進行翻譯或者解碼來完成”。因此,中國的國際傳播中要減少不同語境中我方“編碼”的障礙,就得考慮對方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將“中國故事”講述成“包含中國元素的國際故事”。中國故事進入“國際表達”的路徑可以有以下的思路:A.對接。即通過挑選合適的話題,進入到適合雙方共同的關注點上。成功的例如趙啟正、帕羅合著的《江邊對話》、2018年BBC拍攝的《中華的故事》……B.嫁接。即把中國文化的碎片鑲嵌到外國故事的大框架里。成功的例如新聞報道《梅根與中醫》,通過報道英國王妃梅根使用中醫療法,介紹了中國。C.重構。即按照對方的話語方式,裝進我方的內容。成功的例如2000年李安導演的電影《藏龍臥虎》,榮獲第7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中外管理思想比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數據庫原理與應用(MySQL)》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藝術專業大學英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交通大學《綜合英語聽說》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紅巖子大橋施工方案
- 2025水電勞務施工合同
- 2025涉外知識產權許可合同范本:知識產權許可合同模板
-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信號檢測與估值》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船舶上水吊裝方案范本
- 遼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互動媒體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保密觀知識測試題及答案
- 開學第一課:學習哪吒精神勇闖難關做陽光少年2024-2025學年初中班會課課件
- 2024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數學試卷真題(含答案逐題解析)
- 走進現代舞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學
-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 2025年P氣瓶充裝考試題(附答案)
- 《慢性支氣管炎》課件
- 山地體育賽事活動的策劃與執行案例分享
- 《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課件
- 2025年中國人保財險江蘇省分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