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制度革新_第1頁
隋唐的制度革新_第2頁
隋唐的制度革新_第3頁
隋唐的制度革新_第4頁
隋唐的制度革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隋唐的制度革新一、三省六部制1.隋朝時形成和確立②三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①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2.唐朝發展完善C.尚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①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劃分三省的職權。A.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B.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2②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③六部為尚書省下設機構,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B.戶部主管戶口、賦稅等;C.禮部主管國家的禮儀制度;D.兵部主管軍政;E.刑部主管刑法;F.工部主管國家的工程建設。3三省六部制皇帝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工部民部刑部吏部禮部兵部州縣(郡)決策機構審議機構行政機構有分工、合作相互牽制、互相監督“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4③影響深遠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標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3.三省六部制的積極作用和意義①進一步完善中央機構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②加強了皇權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5思維拓展:

1.秦初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存在兩大基本矛盾:A、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矛盾;——主要通過收權和監察來解決。B、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主要通過分散宰相權力解決。6思維拓展:

2.從秦漢到隋唐時期,中央官制的變化趨勢是什么?

宰相的權力因不斷分散而削弱,皇帝的權力不斷加強。7例: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其積極的意義在于()A、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選擇人才,保證政治清明C、加強了皇權D、中央機構有明確的分工與制約,提高工作效率D8大家學習辛苦了,還是要堅持繼續保持安靜9例:貞觀年間,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運作機制是()A、尚書——中書——門下B、尚書——門下——中書C、中書——門下——尚書D、門下——中書——尚書C10二、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1、含義: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科,是考試科目;舉,是選拔人才;——選官制度11

思考:科舉制開創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從魏晉以來經濟、階級關系、政治等方面的發展變化角度來思考)12二、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2、科舉制開創的原因:①經濟上:封建經濟發展(中小地主經濟和小農經濟實力壯大);

②階級關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勢力衰落,庶族地主發展,要求參與政權;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導致士族壯大,不利于中央集權;13二、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3、沿革:1)隋代創立2)唐代完善隋文帝——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建立進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

武則天——增加人數,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地位,后為定制14

思考:隋唐的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特點?

九品中正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選官制度,選官注重門第。15二、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4、特點:1)不再以家世名望為選官標準,而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

2)把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歸中央;(加強皇權)16

思維拓展:依據上述分析,你對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有何看法?①科舉制的實行是封建經濟發展和庶族地主階級地位上升的產物,適應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要求,是歷史的進步;

②科舉制實行的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擴大統治基礎;

③科舉制雖擴大了官吏的標準,但仍是代表地主階級的選拔選官制度;17二、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5、評價:

積極作用:消極作用:A、它禁錮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致力于四書五經,脫離了實際;壓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B、科舉制維護了封建社會,是造成中國封建社會長于他國的因素之一;

C、最嚴重的是繼續阻礙了知識分子放開眼看世界,是造成了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18

思考:漢代實行怎樣的選官制度,其后又是如何演變的?漢、唐選官制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1)漢代察舉制(舉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2)最初重德才,到東漢中后期重視門第郡望,其后逐步發展為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聲望);3)唐代實行科舉制;19漢、唐選官制度的比較:自下而上的推薦中央政府分科考試西漢至東漢前期:才能和品德;東漢后期:出身門第以才能(主要是考試成績)實質:把官員的選拔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20《唐言》卷一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21例題:科舉制度的起因有哪些?長期以來人們對科舉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積極作用,但也有消極作用。(二)主要是消極的,但也有積極作用。請按照自己的理解,說明你同意哪種看法并闡述理由。(注意:本題旨在考查獨立思考能力,不論同意哪種看法,只要有理有據,均同等評分。)22例:科舉制的實行,從根本上反映了()A、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動B、統治者注重選拔人才C、封建制度日趨衰落D、選拔人才標準日趨完善A23例:隋唐以來的歷代封建統治者都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根本原因是科舉制()A、以儒家思想為考試內容B、有利于統治階級選拔人才C、能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D、有利于封建專制統治的鞏固D24例:科舉制的作用不包括()A、強化了封建國家的統治基礎B、調整子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C、削弱了士族地主的勢力D、禁止了士族地主入朝作官D25例:下列現象較能反映唐朝進士科難考的有()①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②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③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終不為美;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C26有益于國家的統一、富強和民族的融合。三、從府兵制到募兵制1.隋文帝繼承和改革府兵制①改革內容把軍人戶籍編入州縣,同樣分到田地,不再實行軍民異籍。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有利于農業生產,增加了政府賦稅收入擴大了兵源,壯大軍事實力清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跡。②作用27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身上。2.唐朝調整、健全府兵制(唐太宗)(1)內容(2)影響增加了軍府的數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軍府駐守關中實行兵將分離府兵服役期間免征租庸調,出征時要自備武器、糧食有利于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283.府兵制的崩潰①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②由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較多;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斷下降,貴族、官僚用府兵為私家役使,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從武則天時衰落到開元年間,府兵制崩潰。(1)原因(2)過程29高宗以后,隨著戰爭的增多,兵役給農民造成的負擔越發沉重,各地出現了農民逃避兵役的情況,而且越來越嚴重。

《新唐書》卷五○《兵志》:“府兵之法浸壞,番役更代多不以時,衛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衛不能給。宰相張說乃請一切募士宿衛。〔開元〕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華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長從兵,共十二萬,號“長從宿衛”,……明年,更號曰‘彍騎’”。唐玄宗開元年間,征發府兵停止了。這樣,唐前期的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就宣告結束了。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30募兵制的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天寶年間,地方節度使自行募兵,成為軍閥割據勢力。4.唐玄宗時實行募兵制(1)目的增強軍事力量(2)內容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①募兵制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3)影響②國家也建立了強有力的軍隊。③也給以后的藩鎮割據埋下了禍根31征兵制——募兵制與府兵制的兵農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種職業兵制。在募兵制下,發生了一些影響全局的變化。首先,因為邊疆形勢的緊張,唐玄宗時在緣邊地區設置了節度使,節度使是一個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手下的兵是由節度使自行招募的。這樣,府兵制下的兵、將分離變成了兵將合一。而且,節度使的勢力不斷壯大,府兵制下內重外輕的軍事布局不復存在了。中央為了加強實力,又建立一支常備職業化軍隊,就是中央禁軍。軍費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

32比較府兵制和募兵制的主要不同點1、士兵的性質不同:府兵制:兵農合一;募兵制:職業兵2、兵將關系不同:府兵制:兵將分離;募兵制:兵將間有隸屬關系3、糧食、武器來源不同:府兵:自備;募兵:國家供給4、影響不同:府兵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募兵制容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33四、租庸調制1.隋朝租調制和賦役制度的改革①沿用北魏以來的租調制,租調數量比北周輕,農民服役時間也短。②后又規定交納一定的絹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開始部分推行。2.唐朝的租庸調制①在隋的基礎上,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實行租庸調制。34②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鞏固。這些都使國家富強起來。3.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①農民生產的時間較有保證,賦役負擔相對減輕,使許多荒地開墾出來;②唐朝租庸調制規定: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B.繳納定量的絹和布,叫作“調”;C.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齡限制。352目的: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而實行。3內容: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役、雜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五、兩稅法1.歷史背景①由于土地兼并嚴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租庸調制無法維持。②安史之亂以后,國家的財政收入已大為減少。363.兩稅法的作用和意義①使唐朝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稅收;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③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④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37

概括西漢至唐中期賦稅制度的演變及趨勢演變:西漢:實行編戶制度北魏:實行租調制隋和唐前期:實行租庸調制唐中期:實行兩稅法趨勢:1、稅種由繁多向單一發展2、征稅標準由按人丁收稅逐漸發展為按土地、財產收稅,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由不定時到基本定時4、勞役地租向實物地租過渡38小結隋唐制度的革新政治制度經濟制度軍事制度三部六省制(隋確立的中央政府機構)科舉制(隋開始形成的選官制度)均田制(隋唐沿用北魏以來的土地制度)租庸調制(隋和唐前期實行的賦役制度)兩稅法(唐中期以后實行的賦役制度)府兵制(西魏到唐前期實行的兵制)募兵制(唐玄宗開始實行)39⒈下列對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都是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調整政策后出現的B.都出現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結果C.出現的重要原因是當朝帝王的良好的個人素質D.盛世時期,階級矛盾非常緩和,不會出現激化的結果,也沒有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D2唐朝政權中,處于行政節制中心重要位置的是A.中書省B.尚書省C.門下省D.六部B40

3唐高宗修訂《姓氏錄》規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這一原則所產生的最直接影響是A.加強了中央集權B.鞏固了士族門閥特權C.打擊了土族門閥特權D.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D4唐太宗在談到中央某機構的職權時說:“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這個機構應是A.中書省和門下省B.尚書省和中書省C.尚書省和門下省D.禮部和吏部A415、唐朝中期,均田制無法實行的主要原因是

A.賦稅沉重導致農民逃亡,土地荒蕪

B.安史之亂造成農業生產破壞

C.國家把土地分配給皇室和官僚地主

D.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D6、兩稅法體現出楊炎的理財思想是

A.輕徭薄賦B.無奪農時

C.平均負擔D.開源節流C427、兩稅法體現出楊炎的理財思想是A.輕徭薄賦B.無奪農時C.平均負擔D.開源節流C43

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

——摘自《資治通鑒》

材料二初,府兵之置,居無事耕于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于府,將歸于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

——摘自《新唐書》44(1)材料一中反映中書省、門下省的職能分別是什么?(2)比較唐朝三省與美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