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顏淵篇讀書札記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只有做到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歸到禮的方面去,即合于禮。孔子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因人而異。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性情、秉性、經歷,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對于顏回的提問,孔子給出了一個非常高級的定義,就是“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復禮的根本就是管好自己的大腦,控制情緒,達到孔子所說的毋意、務必、毋固、毋我的層面。無論遇到什么事情,不憑大腦沖動做決定,要冷靜下來思考這件事情該不該做,合不合禮。孔子說:“哪怕只有一天能夠做到克己復禮,那么全天下都能回歸到仁德的境界。”生活中的大部分煩惱都來自于我們的內心。我們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世界的投射。希望周圍的環境變好,不是費力的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的心境。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感受到煩惱,那一定是思維方式錯了。有時候換一種方式看待世界,內心就會得到寧靜。這就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秉持著“君子思不出其位”,關照內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整個世界就好了。顏淵又問:“請問其目。”“目”是撒網捕魚時的網眼。這句話是顏回問孔子要想實現克己復禮怎么做?孔子給出簡潔有力的四句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句話依然是提醒行動之前停一下,思考該不該做。要做到克己復禮,就要對自己的行為有敏銳的覺知力。不以善小而不無,不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人的改變,是由微習慣決定的。作為教師,這段話我們要深刻體會,領悟其中的道理,就會為日常的育人中提供幫助。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仲弓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眾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不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不抱怨。”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仲弓即冉雍,也來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給出的答案與顏回的不一樣。他說:“每天出門,就像是見非常重要的客人,像去參加祭祀一樣虔誠認真,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好。”衣著端莊,心態積極,是生活的一種態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叫我們如何待人,換位思考,自己不愿的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句話極具力量。無論在哪,做什么事,擁有仁便能安之若素,內心安定。做事對得起自己的內心,又能遵守禮的要求,更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的理解世界。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司馬牛問什么是仁,孔子說:“仁人,他的言語顯得謹慎。”司馬牛說:“言語謹慎,這就可以稱作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難,說話能不謹慎嗎?”讱:(rèn):說話謹慎,不容易出囗。司馬牛問什么是仁?孔子告訴他要忍住表達欲,不要口無遮攔,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就說明沒有做到克己復禮。孔子對于三個學生問仁給與不同的答案。司馬牛對孔子的回答有所質疑,覺得孔子給出的答案太簡單。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人意識不到“做比說難”這一事實,往往喜歡呈口舌之快。孔子因材施教,因為司馬牛多言而浮躁,所以孔子特別針對他這一缺點,告訴他說話要和緩謹慎,少說話多行動,強調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希望我們在忍不住說大話、輕易許諾別人的時候,想想孔子的這句話。仁者,其言也仞。我們說話做事要沉得住氣。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問什么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叫君子嗎?”孔子說:“內心反省而不內疚,那還有什么可憂慮和恐懼的呢?”孔子對弟子們的教育都帶有很強的針對性。因為司馬牛正直善言而性情急躁,內心不安定。所以孔子提醒他,要不憂不懼。當司馬牛發出質問時。孔子告訴他,一個人在反思時問心無愧,還有什么憂懼呢。想要做到坦坦蕩蕩,就要內省不疚。“內疚不醒”,就是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可能會出錯,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和道德原則,愿意承擔后果。當一個人無論做什么,都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不至于每天擔驚受怕。擔驚受怕的根源就是內心缺乏原則,在意外界的反饋。所以,要心胸開闊、坦蕩,建立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時刻反省自己,就會不憂不懼。就像王陽明對人生過往的總結:此心光明,亦復何言。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由命運決定,富貴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認真謹慎地做事,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司馬牛感嘆自己沒有兄弟,因為自己的三個兄弟在宋國造反,他跑到魯國跟孔子學習。有點羨慕別人的兄弟之情和思鄉之情。子夏告訴他一個人憂慮是沒有用的,這都是天命決定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個人所能決定的,憂慮沒有用,要讓自己豁達一點。“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就是盡量不要出錯,與人交往要細心,禮數周到。只要做到這樣,才可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一個人真正做到君子狀態,就不用擔心自己沒有兄弟。所以,讓我們以更加開闊,更加豁達的態度面對世界,面對生活。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槊,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槊,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子張問什么是明智。孔子說:“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兒都行不通,就可以稱得上明智。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說是有遠見。”浸潤之譖(zèn):像水浸潤物件一樣逐漸傳播的讒言。譖,誣陷。膚受之愬(su):像皮膚感受到疼痛一樣的誣告,即誹謗。愬,同“訴”。子張跑來問孔子什么是明智。孔子告訴他要做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浸潤之譖”就是像水一樣滲透身邊的讒言。“膚受之愬”是指貼近肌膚,讓人能夠有感受的誣告。這兩個詞能準確生動的描摹出我們被他人的言語影響的內心狀態。對于領導地位的執政者而言,這句話顯得很重要。有道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能使無孔不入的讒言和誹謗行不通,那可真是明智而且有遠見的人了。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朝廷。”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兩項中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那么國家就站立不住了。”子貢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的充足,老百姓有飯吃;軍隊要強大,這樣才能維護國家尊嚴;同時還要讓老百姓足夠信任政府。”如果條件不允許要去掉一下,孔子給出了去掉的順序。“民無信不立”,信任是管理的基礎。如果失去信任,就會導致老百姓內心惶恐,社會動蕩,即使有足食足兵,也可能會出現民變。所以,無論作為哪一階層的管理者,都要做到誠信待人,才能樹立威信。8.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kuo)猶犬羊之鞟。”棘子成說:“君子有好本質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貢說:“可惜呀!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文采如同本質,本質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這兩樣皮革就沒有多大的區別了。”棘子成說,一個人只要足夠有內涵,外在就不要裝樣子。子貢不贊同。他說:文不是假裝,而是一個人由內而外所生發出來的良好素養。文和質其實就是一回事,緊密相連。外在的變化是內在的反映。關于文與質的關系問題,子貢認為應文質兼備,表里一致,這一思想源于孔子。文采和本質同樣重要,文采是以本質為基礎的,離開了本質,那么文采就沒有載體和方法得以彰顯;而本質亦須文采來具體表現,離開了文采,本質也就無所依托。兩者一內一外,互為表里,密不可分。外在修養至關重要。9.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魯哀公問有若說:“年成歉收,國家備用不足,怎么辦呢?”有若回答說:“何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呢?”哀公說:“十分抽二,尚且不夠用,怎么能去實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說:“如果百姓用度足,國君怎么會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國君用度怎么會足呢?”徹,西周時流行于諸侯國的一種田稅制度。指的是十分抽一稅。有若是孔子的弟子。這是和魯哀公的一段對話。有若闡述了“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提出身為統治者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認為只有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統治者的個人利益才可能得到滿足。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一個側面。無論何時,一定要照顧到老百姓的利益,這是作為管理者最起碼的責任。管理國家的底層邏輯,是藏富于民。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去提高品德修養和辨別是非。孔子說:“以忠厚誠實為主,行為總是遵循道義,這就可以提高品德。對于同一個人,愛的時候希望他長期活下去;厭惡的時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長壽,又要他短命,這就是迷惑。‘這樣對自己實在是沒有益處,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罷了’。”子張屬于那種雷厲風行的人,有時候思想比較偏激。他問孔子什么是“崇德”和“辯惑”。孔子說:“以忠信為根本,將忠信作為處事的原則,不能太僵化,要有靈活性,要因時而變。如果沒有原則,因自身的好惡去判斷外界事物,就會陷入困惑。”“崇德”是一個人如何尊崇德行。“辯惑”是指如何分辨令人疑惑的問題。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情感偏激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于矛盾的心理,就要頭腦清楚,不受感情的蒙蔽,雖然不能說做到絕對的客觀,但是要盡量做到不偏不倚,不夾雜個人感情。1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治。孔子回答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說:“好哇!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夠吃得著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過去的“三綱五常”。國君像國君的樣子,臣子像臣子的樣子,父要像父的樣子,子要像子的樣子。每個人都要各安其位的在自己的位置上運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正確和諧的關系就是各安其位。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孔子說:“根據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訴訟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沒有說話不算數的時候。”折獄:即斷案。獄,案件。宿諾:拖了很久而沒有兌現的諾言。這里說子路聽雙方說幾句話,或者聽到一半就能把案子斷了。他在審理刑獄方面卓有才干,更重要的是說明他信譽卓著,辦事能力強,威望高。古時候人際關系簡單。但是,面對現代復雜的人際關系和錯綜復雜的事情時,不能夠片言折獄,這樣就太輕率,可能無法解決矛盾,讓問題更加復雜化。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一樣(沒有什么高明之處)。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孔子當過魯國的大司寇,相當于現在的最高法院院長。“聽訟”是孔子每天要做的工作。孔子的愿景是天下息訟,沒有人打官司。要想使老百姓和睦相處,減少紛爭,必須依靠教化。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覺得之所以有訴訟案件發生,是因為民風還沒有歸于淳厚,而民風沒有歸于淳厚,又是因為教化沒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來,明察善斷固然必要,但通過教化減少訴訟才是使社會達到和諧的最重要途徑。無訟是孔子的理想。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做人做事要心平氣和,減少與他人發生矛盾,凡事三思而后行,謹言慎行。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子張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居于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居之無倦”就是為官不疲倦不懈怠。無倦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人長期習慣性的待在一個環境中可能會疲倦,做事憑借習慣,減少主動思考。所以,無論在一個崗位上干多久,都要認真恭敬的把事情干好,不懈怠。“行之以忠”就是做事要表里如一。這段話孔子告訴子張,在做官的過程中,要減少慣性思維,做事的時候秉承一顆忠心,認真做好每件事,就是為政之道。15.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并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離經叛道了。”一個人如果只有博學,沒有禮的約束,很有可能流于放蕩。如果只有約束,沒有博學,很有可能導致拘謹。所以,二者要同時修行,才是做學問之道,才是中庸之道。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什么是成人之美?是指有德行的人總是想著讓別人好,盡力為別人創造條件,成全別人的好事。這種“助人達成善良愿望”的思想,體現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君子成人之美,出于對他人的關懷和尊重,是一種博大的情懷。這種助人達成美好愿望的情懷,不但給人帶來情感上的慰藉,還能給人以生活或事業上的幫助,是在積德行善。“小人反是”就是做一些不好的成人之美。所以,我們要朝著君子的方向努力,在對別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要把握原則,成人之美,不能能成人之惡。17.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向孔子詢問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說:“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季康子是季世家族的掌門人,是迎接孔子回魯國的人。為政者,首先要正派。正派意味著公正正直,沒有私心雜念。打鐵還需自身硬,一個領導者要向基層的人保持正直,自己必須要做出表率。孔子十分注重為政者的模范帶頭作用。在上位的為政者能夠做到正己,就可以不令而行,上行下效,使天下人都歸于正道。政治公允是身為管理者的必要條件。18.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季康子為盜竊事件多發而苦惱,來向孔子求教。孔子對他說:“如果您不貪求太多的財物,即使獎勵他們去偷,他們也不會干。”季康子憂患盜賊太多,向孔子請教怎么辦。在古代,偷財產的叫做盜,傷人的叫做賊。孔子告訴季康子:“作為領導者,欲望不要那么強烈。”領導者欲望太過強烈,會激發百姓的不合理欲望,最終導致盜賊四起,民生混亂。孔子論述的仍然是“上行下效”的問題,依然強調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則,所不同的是,這里偏重于要求在上位者要廉潔自律。如果領導能夠不貪戀財物,那么下屬也會在他的影響下,變得正直廉潔,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19.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季康子向孔子問政事,說:“假如殺掉壞人,以此來親近好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怎么想到用殺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國,百姓也就會好起來。君子的品如風,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風,草一定會倒。”季康子想獲得一個好名聲,得到孔子的肯定,想出殺無道這招,詢問孔子的意見。結果孔子用風和草來比喻這件事。一個人做事情向外用功,希望改變周圍的人和環境,甚至殺人尚且不足。而一個人向內用功時,才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德行影響周圍的人。美好的品德像風一樣撫慰人。孔子對領導者的道德修養層面有很高的要求。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張問:“士要怎么樣才可說是通達?”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什么呢?”子張回答說:“在諸侯的國家一定有名聲,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聲。”孔子說:“這是有名聲,不是通達。通達的人,本質正直而喜愛道義,體會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時常想到對別人謙讓。這樣的人在諸侯的國家一定通達,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達。有名聲的人,表面上要實行仁德而行動上卻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遲疑。他們在諸侯的國家一定虛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虛有其名。”子張問孔子,怎樣才能算得上通達。達是古代儒生追求的一個標準,就像仁、義、君子。孔子反問子張所理解的通達是什么。子張說在諸侯和卿大夫那都有名聲,孔子告訴子張這不叫通達,頂多算“有名”。孔子理解的通達是,一個人內心有原則、有立場,對外察言觀色,也懂得變通。我們真的需要做到外圓內方嗎?只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夠嗎?在這個世界,我們還是需要做一些妥協的,需要替別人找想,試著理解別人。但通達絕不是巧言令色,犧牲自己利益去迎合別人。子張顯然是把“聞”和“達”搞混了。孔子進行了詳細論述,認真區分了二者之間的區別,幫助子張端正觀念。孔子認為“聞”的本質是“偽”,特指的是那些徒有虛名、沽名釣譽,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違”,欺世盜名之輩。而“達”的本質是“誠”,是指品德高尚,“達人”則是通情達理、睿智練達的人。孔子區分“聞人”與“達人”,告訴子張若能做到“達”,那么必定能夠實現“聞”;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聞”,就是偽飾做作,成為沽名釣譽的小人。21.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辯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也?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起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游覽,說道:“請問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改正過失,辨別是非?”孔子說:“問得好啊!辛勞在先,享樂在后,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嗎?檢查自己的錯誤,不去指責別人的缺點,這不就消除潛在的怨恨了嗎?因為一時氣憤,而不顧自身和自己的雙親,這不就是迷惑嗎?修慝(tè):改惡從善。修,治,指改正。慝,邪惡。“舞雩”,魯國求雨的地方。樊遲是孔子的車夫,特點是勇敢武斷,求知心切。他問了孔子三件事。崇德,修慝,辯惑。怎樣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如何改正自己的過失。怎樣辨別是非。孔子說:“先事后得,非崇德也。”要想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要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要努力在先,不能讓欲望走在前面。“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要想改變自己的問題,要多反思自己,而不是整天找別人的毛病。挑別人毛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對自己幫助不大,不進行自我反思,自己就不會得到任何改變,也談不上修慝。“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一時的暴怒,關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禍及父母安危,什么都忘了,這不就是迷惑嗎?孔子擅長因材施教,他說的這些情況可能就有樊遲的影子。這既是提醒他,也是叮囑他。先事后得,莫問結局如何,但求落幕無悔。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要學會先事后得,嚴己寬人,不感情用事,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什么是智,孔子說:“善于知人。”樊遲沒有完全理解。孔子說:“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使他們的位置在不正直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醫用耗材(試劑)采購合同匯編
- 2025深圳租賃合同范文
- 共同買地皮合同標準文本
- 廈門民宿建筑施工方案
- 促進班主任與學生關系的策略計劃
- 急診工作安排方案計劃
- 冷卻塔管道施工合同樣本
- 中介口罩合同標準文本
- 信息通道租賃合同樣本
- ledoem代加工合同樣本
- 《智能網聯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 車載終端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
- 《醫療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的質量規范標準》
- 口服抗栓藥物相關消化道損傷防治專家共識(2021)解讀
- 2025年華能青海分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健康進課堂》2024年幼兒園家長助教醫療版
- 新能源微電網(光儲柴混)海外市場及經典案例分享-中騰微網
- JCI醫院評審標準(第六版)
- 品管圈PDCA獲獎案例-提高保護性約束使用的規范率醫院品質管理成果匯報
- FOCUS-PDCA品管工具改善案例-手術室與外科病區提高手術患兒交接過程正確率成果匯報
- 勞動力材料投入計劃及保證措施機械設備投入計劃
- 《吸光度與透過率》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