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高考七省02)(考試版A4)_第1頁
語文(新高考七省02)(考試版A4)_第2頁
語文(新高考七省02)(考試版A4)_第3頁
語文(新高考七省02)(考試版A4)_第4頁
語文(新高考七省02)(考試版A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擬考試卷02語文(新高考新七省)(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陶淵明在他的“自況”文《五柳先生傳》中,塑造了一位“愛讀書”“不慕榮利”的五柳先生形象。里面有一句引起頗多關注的話:“好讀書,不求甚解。”讀書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對“不求甚解”非議或曲解。其實,在另一首《移居》詩中,陶淵明還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兩句,可見他對閱讀,是有不同對待的。在《管錐編》中,錢鍾書專門引用了古人對此兩語的釋讀:仇兆鰲選林云銘《挹奎樓選稿》卷二《〈古文析義〉序》中,有“陶靖節‘讀書不求甚解’,所謂‘甚’者,以穿鑿附會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若不求‘解’,則‘義’之‘析’也何為乎?”仇兆鰲是明末清初學者,他的《杜詩詳注》至今是人們倚重的杜甫詩歌注本。他選的這篇文章作者林云銘,是明末學者。錢鍾書引號中“穿鑿附會失其本旨耳”后面,原文還有“后人不明此意,為鹵莽者藉口”。這位林云銘,把陶淵明兩句話解析到位:“不求甚解”,就是不過分穿鑿附會而失去了文章主旨;陶淵明讀書當然求“解”,不然在讀“奇文”時分析“疑義”干啥?錢鍾書大致同意林云銘的解說,自然也包括陶淵明要表達的意思。不過他還是借了他人句子來表達自己看法:“竊謂陶(淵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讀書難字過’也;陶之‘疑義相與析’又如杜甫《春日懷李白》之‘重與細論文’也。”以“重與細論文”比附“疑義相與析”,看來這一句的理解,大致清楚。對于杜甫“讀書難字過”,人們的解釋也頗有不同。字面意思,即書中難識讀的字,任其過去,錢鍾書以此比附“不求甚解”,顯然是一樣看法。可有人認為杜甫強調“無一字無來歷”,怎么可以如此讀書?應該作:經眼之字,難以輕易放過云云,這是往好處解說的一般讀書態度。接著前面征引的兩句杜甫詩,錢鍾書再引一西方學者的話:“培根論讀書云:書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圇吞者,亦有須咀嚼而消納者’;即謂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須細析者”英國學者培根論讀書的篇章,頗有名氣。他認為,有的書略略染指即可,有的書可以粗粗一通翻過,有的書卻需要細細閱讀,慢慢消化。說得夠明白。可錢鍾書卻認為此說“語較周密,然亦只道著一半”,還說得不夠全面。錢鍾書的看法:“書之須細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時;以詞章論,常只須帶草看法,而為義理考據計,又必十目一行”即使是必須細加考索分析的書,有時也可以“不求甚解”讀過。這看你此時的閱讀需要。倘若你欲領略其中修辭鑄句效果及蘊藏之文氣,可以掃眼過去,總括把握,以求文氣通暢,品得深致韻味;假若要寫作論文,則須細細讀來,緊扣其中脈絡,一字不可放過。錢鍾書總結:“一人之身,讀書之闊略不拘與精細不茍,因時因事而異宜焉”這就周全了。除去前人所謂的書可以“染指”“囫圇吞者”“須咀嚼而消納者”外,一個人讀書或“闊略不拘”,或“精細不茍”,也該因時因事不同而有所差異。體會一下自己的讀書過程,錢鍾書的補充確實說出了那種特別感受。《朱子語類》卷一九有《論語》要冷看,《孟子》要熟讀”。不過,對于朱熹說辭中的一個字,錢鍾書認為可探討:“朱熹雖以‘如雞伏卵’喻熟讀,而此節‘熟’字頗乖義理,《論語》豈不當‘熟讀’哉?”朱熹說:《論語》要冷看,《孟子》要熟讀。打眼看去,沒什么毛病,可細分析,就出現了錢鍾書提的問題:難道《論語》不須熟讀?這個“熟”字,錢鍾書認為在此處“頗乖義理”,邏輯道理上不通。朱熹意思大致還是清楚的,錢鍾書給他圓場:“‘熟’當作‘熱’字為長,謂快讀也,與‘冷’字相對。”完全正確,朱熹正是“熱讀”即“快讀”的意思。為何“熱”與“快”相聯系呢?錢鍾書再舉例:“如陶爽齡《小柴桑喃喃錄》卷上論草書云:熱寫冷不識’,熱’與‘急’每相連屬……”陶爽齡是明代文人。他說的這種情況很有趣,一些人寫字時極快,筆底飛龍纏繞,等寫完后,你問他其中某字,他也不能辨識。過去用毛筆、鋼筆時,這種情況多見,是可進笑話書的真事。錢鍾書引用此例,是要證“熱”在此是“急”的意思。還有一個“熱慌”的詞,錢鍾書認為“即今語‘急忙’也”。“熱”字厘清了,“熱讀”意思就出來了。可錢鍾書還不直說,又用他人說辭:“‘熱讀’略類董說《西游補》第六回所謂‘用個帶草看法’‘懷素看法’。”《西游補》是明末董說的一部《西游記》續書作品。懷素乃草書大家,運筆行云流水,極是快暢。熱讀即快讀也。證明完畢,回到朱熹《孟子》要“熱讀”上,錢鍾書說:“蓋《孟子》詞氣浩乎沛然,茍十目一行,逐字數墨,便拆碎不成片段,難以領會其文瀾之壯闊。”《孟子》文章,條理暢達,氣勢流貫,讀來胸中有浩然之氣。正該是“熱讀”“快讀”的作品。反之,“‘冷看’則正是二程之‘《論語》逐句看也’”,“冷看”,自然是逐句追究清楚地細細“慢讀”。綜合全文下來,錢鍾書對于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及“疑義相與析”兩方面,甚至多方面,算是說清楚了。在筆者,“不求甚解”經過一番“疑義相與析”,與自己有限的閱讀經驗全然吻合起來。(摘編自楊建民《錢鍾書談讀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錢鍾書注意到了陶淵明對閱讀情形的兩種不同表述,在他的《管錐編》中專門引用了古人的相關釋讀進行闡述。B.有人主張“不求甚解”即不過分穿鑿附會而失去文章主旨,對書中難識讀的字無需理會,錢鍾書則認為不應輕易放過。C.無論是“不求甚解”還是“疑義相與析”,都與陶淵明的“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是為了追求精神上的滿足。D.錢鍾書對于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及“疑義相與析”有兩方面甚至多方面的理解,也包含陶淵明要表達的意思。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仇兆鰲認為“陶靖節‘讀書不求甚解’,所謂‘甚’者,以穿鑿附會失其本旨耳”,他對“不求甚解”的理解沒有林云銘通透。B.錢鍾書以杜甫《漫成》詩句“讀書難字過”對“不求甚解”作類比性闡釋,是往壞處解說讀書態度,這一點有別于通行的觀點。C.錢鍾書對名人培根論讀書的觀點有所補充,他認為讀書之“闊略”與“精細”,應因時因事而定,自信之中又頗有幾分自負。D.錢鍾書認為有些書必須細加考索分析,不可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讀,作者結合自己的讀書實踐,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錢鍾書觀點的一項是(3分)A.《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書》《論語》可以逐句看。(程頤)B.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張潮)C.人如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黃庭堅)D.為學須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約,中間一節甚廣大,到末梢又約。(朱熹)4.作者的“閱讀經驗”與錢鍾書的哪些觀點“全然吻合”?請簡要概括。(4分)5.《世說新語》中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這里的“熟讀”應如何理解?結合文本內容試作分析。(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長安的荔枝(節選)馬伯庸六月初一,貴妃誕辰當日,辰時。一騎朝著長安城東側的春明門疾馳而去。從嶺南到長安之間漫長驛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為各種原因中途損毀了。自從化出發一路浩浩蕩蕩的隊伍,最終抵達長安,只有區區一騎、兩壇。“良元,這次你做得不錯。”楊國忠輕輕揮動月杖,把一個馬球擊出兩丈遠,正中一座描金繡墩。李善德跪在下首,默然伏地一拜,幞頭邊露出幾縷白發。在他右腿旁邊,還擱著一把粗劣的藤拐杖,與金碧輝煌的內飾格格不入。這里是右相在宣陽坊的私宅,內中之豪奢難以描述。①有資格來這里述職的官員,在朝中不會超過二十個。“你是沒見到,貴妃娘娘看到荔枝送到時,臉上笑得有多開心。全國送來的壽辰賀禮,都被這小小的一枚荔枝給比下去了。”李善德依舊沒言語。“要說那荔枝的味道,我吃了一枚,就那么回事吧,不算太新鮮。不過圣人看中的是心意,貴妃娘娘高興,他也就心滿意足了。”楊國忠放下月杖,用汗巾子擦擦額頭,“以后這鮮荔枝怕是要辦為每年的常例了,你得多用心。”這一次,李善德沒有躬身應諾,而是沙啞著嗓子道:“下官可否斗膽問一件事?”楊國忠笑了笑:“放心好了,荔枝使還是你的。不過你本官品級確實太低,回頭我讓吏部把你掛到駕部司去,以后徐徐再升上來,你莫要心急。”李善德道:“下官問的,不是這個。”楊國忠一怔,難道這家伙是要討賞嗎?他正要開口,李善德已說道:“荔枝轉運,靡費非小。雖說右相曾言錢糧不必下官勞心,可下官始終有些惶恐。可否解惑一二?”“反正日后也要你來管,不妨現在說說好了。”楊國忠背起手來,緩緩踱步,“荔枝轉運的費用,其實是頗有為難的。從太府寺的藏署出并不合適,國用雖豐,自有法度,總要量入為出;而從大盈庫里拿,等于是從圣人的錦袋里掏錢,也不是不行,但咱們做臣子的,非但不為陛下分憂,反而去討債,不是為臣之道。”李善德的姿勢一動不動,聽得十分專注。“所以在你奔忙轉運之時,中書門下也發下一道牒文:要求沿途的都亭驛館,所領長行寬延半年;附地的諸等農戶,按丁口加派白直徭役,準以荔枝錢折免。”換了旁人,聽到這一連串術語只怕要一頭霧水,李善德卻聽得明明白白。各地驛站的日常維持經費,都是驛戶自己先行墊付。每三個月計賬一次,戶部按賬予以報銷,謂之“請長行”。長行寬延半年,意味著驛戶要多墊付整整六個月的驛站開銷,朝廷才會返還錢糧。這樣操作下來,政事堂的賬上便平白多了一大筆延付的賬。至于驛站附近的農戶,他們在負擔日常的租庸之外,突然要再服一期額外的白直徭役,沒人愿意。沒關系,那么只消繳納兩貫荔枝錢,便可免除這項徭役。“如此一來,國庫、內帑兩便,不勞一文而轉運饒足,豈不是比你那個找商人報效的法子更好?”楊國忠話音剛落,李善德已脫口而出:“下官適才磨算一下。荔枝轉運路程四千六百里,所涉水陸驛站總計一百五十三處,每驛月均用度四十貫,半年計有三萬六千七百二十貫;每站附戶按四十計,一共有六千一百二十戶,丁口約萬人,荔枝錢總有兩萬貫上下。合計五萬六千七百二十貫。”“好快的算計。”楊國忠眼睛一亮。李善德欽佩道:“本次荔枝轉運,總計花費三萬一千零二十貫,尚有兩萬五千七百貫結余。下官淺陋駑鈍,只想著怎么找圣人要錢;您事情做完,居然還幫圣人賺了錢,還是右相有手段。”這恭維話,楊國忠聽著總有點不自在。這小吏太不會講話,難怪在九品蹉跎了近二十年。他捋了捋胡髯,決定在李善德說出更難聽的話之前,終止這次會面。不料李善德從懷里拿出一卷泛黃的文卷,恭敬地擱在膝前的毯子上,肩膀一松,②似乎剛剛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楊國忠嘴角一抽,不會吧?你一個明算及第的老吏,難道也想學人家投獻詩作?李善德把文卷徐徐展開,里面不是詩句,而是涂滿了數字與書法拙劣的字跡。“原本我在預算里,特意做進了貼直錢,給驛戶予以補貼。沒想到您妙手一翻,竟又從中賺得錢來。內帑固然豐盈,這驛戶的生死,您就不顧了嗎?”“右相可知道,為了將這兩甕新鮮荔枝送到長安城,在嶺南要砍毀多少樹?三十畝果園,兩年全毀!一棵荔枝樹要長二十年,只因為京城貴人們吃得一口鮮,便要受斧斤之斫。還有多少騎手奔勞涉險,多少牧監馬匹橫死,多少江船槳櫓折斷,又有多少人為之喪命?”楊國忠的表情越發不自然了,他強壓著怒氣喝道:“好了,你不要說了!”“不,下官必須說明白,不然右相還沉浸其中,不知其理!”李善德彎著身子,壓抑了近二十年的能量,從瘦弱的身軀里爆發出來,令堂堂衛國公一時都不能動彈。“右相適才說,不勞一文而轉運饒足,下官以為大謬!天下錢糧皆有定數,不支于國庫,不取于內帑,那么從何而來?只能從黃草驛、嶺南荔園榨取,從沿途附戶身上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談何不勞一文?”“你……你瘋了!”楊國忠揮起月杖,狠狠砸在了李善德的頭上,登時打出一道深深的血痕。李善德不避不讓,目光炯炯:“為相者,該當協理陰陽,權衡萬事。荔枝與國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權衡,圣人心中,又覺得孰輕孰重?”月杖再次揮動,重重地砸在李善德的胸口。他仰面倒了下去,口中噴出一口血來。“滾!滾出去!”(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開篇描寫李善德跪拜楊國忠的場景,刻畫出一位普通小吏在權貴面前懦弱卑下的形象。B.文中畫橫線①處說明李善德完成荔枝轉運任務,受到了楊國忠的欣賞和認可。C.文中畫橫線②處的“決定”指的是李善德要為民請命,即便官運前途盡失也在所不惜。D.楊國忠多次想要終止會面,李善德始終不肯善罷甘休,終于觸怒了楊國忠。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文使用對比手法,將從化出發時浩蕩的隊伍與到長安時的一騎對比,引發讀者對大唐這一帝國終將隕落的思考。B.本文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對李善德綜合運用了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手法來刻畫。C.本文圍繞李善德與楊國忠的對話展開,這些對話在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和人物矛盾沖突的同時,推動了情節的發展。D.小說開頭對楊國忠私宅的環境描寫,寥寥幾筆,不僅寫出了私宅的豪華奢侈,而且側面反映了唐朝存在官員腐敗現象。8.皇帝敕令荔枝使在貴妃誕辰之前從嶺南運來鮮荔枝,這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九品小吏李善德卻讓“一騎紅塵妃子笑”得以實現。請結合文本,梳理概括李善德在執行任務時遇到的重重困難。(4分)9.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過討論,甲組提出一個關鍵詞:人如其名;乙組提出一個關鍵詞:以小見大。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擬寫文學小短評,不超過200個字。(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材料一:宰我①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節選自《論語·陽貨》)材料二:文帝之喪,臣民皆從權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猶素冠疏食,哀毀如居喪者。八月,帝將謁崇陽陵群臣奏言秋暑未平恐帝悲感摧傷。帝曰:“朕得奉瞻山陵,體氣自佳耳。”又詔曰:“漢文不使天下盡哀,亦帝王至謙之志。當見山陵,何心無服!其議以衰绖②從行。群臣自依舊制。”尚書令裴秀奏曰:“陛下既除而復服,義無所依;若君服而臣不服,亦未之敢安也。”詔曰:“患情不能跂及耳,衣服何在!諸君勤勤之至,豈茍相違。”遂止。中軍將軍羊祜謂傅玄曰:“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而漢文除之,毀禮傷義。今主上至孝,雖奪其服,實行喪禮。若因此復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玄曰:“以日易月,已數百年,一旦復古,難行也。”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禮,且使主上遂服,不猶愈乎!”玄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為但有父子,無復君臣也。”乃止。戊辰,群臣奏請易服復膳,詔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終苴绖之禮,以為沉痛。況當食稻衣錦乎!適足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朕本諸生家,傳禮來久,何至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相從已多,可試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無事紛紜也!”遂以疏素終三年。(節選自《資治通鑒·晉紀一》,有刪改)[注]①宰我(前522—前458):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魯國人,思想家、儒家先賢,孔子著名弟子。②衰绖:喪服。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帝將A謁崇陽B陵C群臣D奏言E秋暑F未平G恐帝悲感H摧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衣,指穿衣,“一鼓作氣”的“鼓”意為擊鼓,兩者用法相同。B.安,指心安,與《鴻門宴》“沛公安在”中的“安”詞義不相同。C.除服,文中指除去喪服,關系親疏不同,除服的時間先后不一。D.紛紜,指言論等多而雜亂,與現在的“眾說紛紜”中的“紛紜”意思不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面對宰我“服喪三年時間太長”的發問,孔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導他理解父母撫養子女的不易,最終讓宰我信服,取得了很好的教育作用。B.在尚書令裴秀看來,晉武帝已經除去喪服又再穿上,這樣的做法于禮儀而言沒有依據,如果君王穿喪服而臣下卻不穿,會讓做臣子的心里不安。C.羊祜認為三年之喪,即使尊貴為天子也要身穿孝服,傅玄則認為恢復古制很難行得通,在傅玄的堅持下,羊祜沒有再提讓天下恢復古制的看法。D.晉武帝不顧群臣的上奏請求,堅持不去更換正常的服飾和膳食,素食素服度過了三年,他希望以堅持儒家喪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感情。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4分)(2)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為但有父子,無復君臣也。(4分)14.晉武帝讓群臣“試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的原因是什么?(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小題。送邢桂州①王維鐃吹喧京口,風波下洞庭②。赭圻③將赤岸,擊汰復揚舲。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明珠④歸合浦,應逐使臣星。【注】①邢桂州:指邢濟,作者的友人。桂州治所在今廣西桂林。②洞庭:邢濟此行蓋自京口溯江而上,取道洞庭湖、湘水赴桂州。③赭圻:《元和郡縣志》卷二十八:“赭圻故城在(宣州南陵)縣西北一百三十里。”赤岸:赤岸山,在今江蘇南京市六合區東南。④“明珠”句:據《后漢書》記載,合浦(在今廣西)原產珠寶,因官吏搜刮珠寶漸移他地,人物無食,貧者餓死在道上。孟嘗調任合浦太守后,革除前弊,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商賈流通。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的上句先聲奪人,以鐃吹之聲描繪詩人送別友人的場景,“喧”字點明送別場景之熱鬧。B.首聯對仗工整,其中下句使用“下”字,寫出友人乘風破浪、遠去洞庭湖的情景,生動形象。C.頷聯在描寫友人行舟途中的景色時選取不同的色彩,畫面豐富有層次,富有極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D.尾聯用語直率而又真誠懇切,所運用的藝術手法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最后兩句不相同。16.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指出,唐人作詩用地名“尚有用意,非徒點綴”。本詩中,詩人使用多個地名有哪些“用意”?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賈誼《過秦論》中,“,”最能體現秦始皇守天下時防范之嚴。(2)孟子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名句,在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意思與之相近的兩句話是:“,。”(3)《燕歌行并序》用“,”兩句寫邊塞的陰慘景象,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凄涼。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中國的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這點誰都知曉。在歷史上,風箏的用途曾有過多次轉換。根據史書記載,風箏的最初功用是用于軍事。唐宋時期,由于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休閑娛樂的玩具,廣受老百姓的歡迎。風箏自從成為一項大眾化的娛樂活動,無論是大人和小孩,都喜歡在晴天外出放風箏。明清時代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并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近年來,中國的風箏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放風箏開始作為體育運動項目普及起來。18.下列句子中的“誰”和“這點誰都知曉”中的“誰”,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B.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C.我已經深刻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D.“手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