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語文第一次模擬考試卷01語文·全解全析(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①費先生曾說:“又要西方,又要中國,我兩面都有了。”一方面,他提倡學術自立。他認為我們應當注意社會的個性。我們發(fā)展社會學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國式的人民的社會學。社會學絕對不是西化和洋化。另一方面,費先生時刻不忘和世界接軌。當年在評價關于鄉(xiāng)村與工業(yè)的論文時,他就指出鄉(xiāng)村工業(yè)這一研究課題具有世界意義。費先生提出的要建立“文化自覺”也是指,既要培育好、發(fā)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閉關自守,隔離于世界文化之林,而應該努力融入世界這個大家庭。②費先生在其八十壽辰聚會上,針對當年在倫敦經(jīng)濟學院的老同學艾德禁·李奇對他工作的批評,曾經(jīng)意味深長地講了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推己及人》一書中,費先生進一步表達了這一世界文化觀:“在世界上生活的各個群體,在認為自己的傳統(tǒng)價值標準是‘美’的之外,各群體之間還應當求同存異,相互理解,承認別人的傳統(tǒng)價值標準也是‘美’的,做到‘美人之美’。在這個基礎上,全人類建立起一套大家愿意共同實行的價值標準,達到全人類和平共處、‘美美與共’的境界,實現(xiàn)‘天下大同’。”③毋庸置疑,中國社會學本土化的最終目的是把中國經(jīng)驗升華為一般的理論原則,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前者。中國社會學的本土化和國際化有賴于我們的共同努力。摘自王勛《費孝通是推動社會科學中國化的典范》材料二:①馬林諾夫斯基在《江村經(jīng)濟》一書的“序言”里,稱這部著作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的里程碑。盡管費孝通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后來成為人類學跨越“文野之別”的標志,但是從他進村之時寫的《江村通訊》來看,作為一個人類學領域已浸淫數(shù)年的研究者來看,他應該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對開弦弓村的造訪將會觸犯人類學的“文野之別”。②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清規(guī)戒律?人類學“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的形成,與這一學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歐洲殖民的歷史有極大的相關。十九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未開化民族開始接觸現(xiàn)代文明,人類學內(nèi)部開始滋生出文化相對主義,加之隨著學科之間的交叉,在以未開化民族為研究對象的人類學與以西方現(xiàn)代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之間發(fā)生了接近與融合。③如果說“文野之別”的跨越動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那么對傳統(tǒng)上的研究“異文化”的人類學來說,這種轉變在費孝通那里還存在著對“他己之別”的跨越。④利奇一再強調,某些社會人類學家,欲圖研究本社會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實上也值得稱贊,但危害重重。按照人類學當時的觀點,研究熟悉的社會,先入之見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見,如果是單純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要避開利奇的憂慮,保證研究的客觀公正,或者說要實現(xiàn)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須具備費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強調但青年時代已逐漸養(yǎng)成的能力——文化自覺。⑤我認為,在社會學領域你必須具備如米爾斯所說的“社會學想象力”,對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類學家來說,則必須養(yǎng)成費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可以說,正是有賴于這種同樣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質,費孝通才能在江村調查中實現(xiàn)對“文野之別”的從容跨越。⑥一般而言,在從事文化或者社會研究之時,與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關的問題通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間,以避免熟視無睹或情感涉入,再或無法客觀的研究問題。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者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以避免囫圇吞棗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癢的問題。⑦針對上述問題,費孝通1997年在《人文價值再思考》一文中,以“進得去”和“出得來”六個宇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難題。⑧如果說與異文化的接觸能夠使研究者擺脫對家鄉(xiāng)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對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們這里所說的“文化自覺”,那么此時開弦弓在西方世界的沖擊下所發(fā)生的迅疾的社會變遷則快速促進了這種“知之”或“文化自覺”的養(yǎng)成。⑨如果說急速的社會變遷造成了原來浸淫其間的社會成員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布萊希特的“問離效果”),而這陌生化保證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來”,那么按費孝通的理解,在這多少被動的“陌生化”之外還有一條主動的“陌生化”路徑可走,即致力于“對一般人類學理論方法和海外漢學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了解”。⑩解決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時能夠“出得來”的問題,其實只是回應了前述“利奇之憂”的一半,另一半同樣甚至更為棘手:以費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學派為代表的中國人類學家的微型社區(qū)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能夠概括幅員遼闊、錯綜復雜的中國國情?用費孝通的話來說,“這個問題的矛頭直指我的要害,因為如果我學人類學的志愿是了解中國,最終的目的是改造中國”,那么,如果不能通過對江村及后來的云南三村的研究獲得對中國的概括性認識,所有的一切皆會前功盡棄。?費孝通通過《江村經(jīng)濟》及其后的微觀社會研究而認識中國的努力并非沒有留下遺憾。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來說,如果說無論是江村還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帶有某種偶然性的話,那么如何能夠保證在這種偶然的類型“捕獲”中不致掛一漏萬,依舊不僅是一個揉作上的難題,更是一個理論上的難題;而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說,費孝通的遺憾則更為鮮明,盡管那是一個需要歷史來負主責的問題。摘編自周曉虹《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學的中國化》1.下面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費孝通先生主張社會學研究要走中國化道路,既要培育好、發(fā)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同時不忘和國際接軌。B.材料一費孝通先生以“各美其美”強調了在世界上生活的各個群體之間應當彼此尊重,求同存異,相互理解的世界文化觀。C.材料指中以費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學派為代表的中國人類學家的研究,實際上是通過“陌生化”避免先入之見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見。D.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文化自覺”強調學術上的冷靜與理性,與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文化自覺”側重點不同。2.根據(jù)材料的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得去”要求以當?shù)厝艘暯恰⑹澜缬^對陌生文化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避免淺薄。B.“出得來”要求對本土民族成員或文化調查研究時能夠盡量做到客觀,避免偏見。C.研究西方相關理論的主動“陌主化”和“文化自覺”有助于調查研究者“進得去”。D.急速社會變遷導致的被動的“陌生化”(間離效果)有助于調查研究者“出得來”。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第一自然段采用總分結構,先總體概括,再分別談到費先生學術研究的本上化和世界化。B.材料二第七段以“進得去”和“出得來”分別概括了第六段“其一”和“其二”這二個難題。C.材料一第二段分別以舉例論證、引用論證解讀了費先生的十六字箴言,闡釋了他的世界文化觀,D.材料二層層遞進,采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4.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談一談費孝通先生是如何認識“他己之別”的。5.《鄉(xiāng)土中國》的“名實的分離”一章中關于“社會變遷”有這樣的論述:社會變遷卻是指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任何社會絕不會有一天突然變出一個和舊有結構完全不同的樣式。所謂社會變遷,無論怎樣快,也是逐步的。所變的,在一個時候說,總是整個結構中的一小部分。社會結構自身并沒有要變動的需要。社會結構的變動,是人讓他變的。要讓它變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復人的需要。社會變遷是發(fā)生在舊有社會結構不能應付新環(huán)境的時候。新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人們最初遭遇到的是舊方法不能獲得有效的結果,生活上發(fā)生了困難。結合上述材料,請分析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十九世紀30年代的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影響。【答案】1.D2.C3.B4.(1)費孝通先生堅持社會學研究的本土化與國際化,既要走自己的路,又不忘和世界接軌。(2)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3)迅疾的社會變遷和致力于“對一般人類學理論方法和海外漢學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了解”帶來的“陌生化”,使研究者既能抽身其間,又能深入研究。(4)費孝通先生認為社會學研究要“進得去”,也要“出得來”。5.(1)急速的社會變遷促使人類學與社會學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2)急速的社會變遷造成了原來的社會成員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3)急速的社會變遷促進了研究者養(yǎng)成“文化自覺”,保證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來”。【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同時不忘和國際接軌”錯誤,結合材料一“又不要閉關自守,隔離于世界文化之林,而應該努力融入世界這個大家庭”,材料二“對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類學家來說,則必須養(yǎng)成費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覺’……發(fā)展趨向”可知,主要是材料一提到與國際接軌,材料二側重談的學術研究本土化。選項“同時不忘”曲解文意。B.“以‘各美其美’”強調了……相互理解的世界文化觀”錯誤,結合原文“各群體之間還應當求同存異,相互理解,承認別人的傳統(tǒng)價值標準也是‘美’的,做到‘美人之美’”可知,“強調了在世界上生活的各個群體之間還應當彼此尊重,求同存異,相互理解”屬于“美人之美”,選項“以‘各美其美’”強調了……世界文化觀”張冠李戴。C.“實際上是通過‘陌生化’避免先入之見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見”錯誤,結合原文“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間,以避免熟視無睹或情感涉入,再或無法客觀的研究問題”“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以避免囫圇吞棗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癢的問題”“解決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時能夠‘出得來’的問題,其實只是回應了前述‘利奇之憂’的一半,另一半同樣甚至更為棘手……錯綜復雜的中國國情”可知,“以費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學派為代表的中國人類學家的研究”實際上是如何“進得去”,以避免囫圇吞棗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癢的問題,而不是“出得來”的問題,即“如何抽身其間,以避免熟視無睹或情感涉入,再或無法客觀的研究問題”。選項“實際上是通過‘陌生化’避免先入之見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見”屬于“出的來”的問題,曲解文意。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研究西方相關理論的主動‘陌生化’和‘文化自覺’有助于調查研究者‘進得去’”錯誤,結合原文“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可知,“研究西方相關理論”屬于“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應當通過“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才能夠“進得去”,而不是選項說的通過主動“陌生化”“進得去”。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以‘進得去’和‘出得來’分別概括了第六段‘其一’和‘其二’這二個難題”錯誤,結合原文“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間,以避免熟視無睹或情感涉入,再或無法客觀的研究問題。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者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以避免囫圇吞棗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癢的問題”可知,第六段“其一”是“出得來”,“其二”是“進得去”,選項“進得去’和‘出得來’分別概括了第六段‘其一’和‘其二’”曲解文意。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結合原文“一方面,他提倡學術自立”“既要培育好、發(fā)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費先生時刻不忘和世界接軌”“而應該努力融入世界這個大家庭”可知,費孝通先生堅持社會學研究的本土化與國際化,既要走自己的路,又不忘和世界接軌。結合原文“對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類學家來說,則必須養(yǎng)成費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覺’……可以說,正是有賴于這種同樣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質,費孝通才能在江村調查中實現(xiàn)對‘文野之別’的從容跨越”可知,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結合原文“如果說急速的社會變遷造成了原來浸淫其間的社會成員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即致力于‘對一般人類學理論方法和海外漢學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了解’”可知,迅疾的社會變遷和致力于“對一般人類學理論方法和海外漢學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了解”帶來的“陌生化”,使研究者既能抽身其間,又能深入研究。結合原文“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間,以避免熟視無睹或情感涉入,再或無法客觀的研究問題。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者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以避免囫圇吞棗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癢的問題”可知,費孝通先生認為社會學研究要“進得去”,也要“出得來”。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結合原文“十九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未開化民族開始接觸現(xiàn)代文明,人類學內(nèi)部開始滋生出文化相對主義,加之隨著學科之間的交叉,在以未開化民族為研究對象的人類學與以西方現(xiàn)代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之間發(fā)生了接近與融合”可知,急速的社會變遷促使人類學與社會學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結合原文“如果說急速的社會變遷造成了原來浸淫其間的社會成員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可知,急速的社會變遷造成了原來的社會成員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結合原文“對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類學家來說,則必須養(yǎng)成費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覺’”“而這陌生化保證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來’,那么按費孝通的理解,在這多少被動的‘陌生化’之外還有一條主動的‘陌生化’路徑可走”可知,急速的社會變遷促進了研究者養(yǎng)成“文化自覺”,保證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來”。(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木雛林斤瀾上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在圓湖村里“蹲點”,樹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過渡到共產(chǎn)主義的典型,很招人參觀。春天,來了十來個大學生,一個老師帶著。這老師是剛畢業(yè)的留校學生,頂多是個助教吧。但農(nóng)民分不清大學里的職稱。反正助教也是老師,便戳著脊梁嘀咕道:怎么有這么個老師?還是大學老師?他比他帶的學生大個三兩歲吧。可是按農(nóng)民說,①要“木”十歲。木就是不活泛,見人不會說話,不知道招呼。又說要“雛”十歲。雛是幼稚。一天早上,我那房東在院子里澆水,巴掌大一塊地上,正有新綠鉆出來,不到兩寸高,幾個學生有的說是蔥,有說是蒜苗,有的要打賭。房東覺著好玩,說:“想必大學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蔥葉兒是圓的,蒜葉兒是扁的。”沒想到那位老師正經(jīng)摸出小本子,往上寫字,嘴里咕咕著:“蔥,圓的。蒜,扁的。”房東撐不住笑起來,那幾個學生因為老師的“迂腐”感覺不好意思,轉頭跑了。老師只管寫著,全不知覺。我探過頭去瞅瞅,不懂,看樣子是英文。我可憐這個知識分子,小聲跟房東說,人家會英語。②可是房東不清楚英語是什么,更加笑開了,說:“還劃洋碼呀。”過了兩天,房東家里發(fā)雞瘟,十來只雞死了一多半。房東心疼得吃不下飯,那位老師走來問病雞和好雞,怎么認?房東蹲在那里沒好氣,說:“認屎唄。”老師不懂眼色,追問好雞的屎什么樣?房東沒奈何,又說:“溏屎。”“溏?屎?”老師傻著眼,可又摸出小本子來了。房東扭過臉去,六歲的小兒子咧著嘴,唱兒歌一般說道:“一堆兒,一堆兒。帶尖兒,帶尖兒。下邊黑黃黑黃,是紅溏,尖兒白花白花,是白溏。”老師往本上寫,房東站起來往屋里走,嘀咕道:“一個雞屎,也劃洋碼。”他覺著晦氣。老師卻一邊寫,一邊往地上張望,小兒子指著一堆叫道:“這就是,嘗嘗不?”老師只管端詳著,隨口嘀咕道:“不嘗,不嘗。”小兒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聲“哎喲”,一會兒,打發(fā)小兒子到紅醫(yī)站給拿膏藥,說是笑岔了氣。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幾天我在晚報上看見圓湖村兩個養(yǎng)雞戶,收入論千,從不死雞,雞瘟進不了他家的門兒。我順便去看看,就是那房東家,不過老房東兩口子都去世了。當年的小兒子現(xiàn)是當家人,當年種蔥蒜的那塊地,現(xiàn)在拉上籬笆,養(yǎng)著上百的來亨雞,血紅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個個神氣活現(xiàn)。正想說幾句什么,聽見腳步響,那青年當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門口,迎著一位中年胖子。細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師嗎?他見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幫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著院外的杏樹。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煙霧,青年當家人說:“怕是大年哩,杏花要‘舊’,桃花要‘喧’。”老師摸出小本子,我看見他寫著字,可咧開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來了。不光是“雛”了,還透著“傻”來。我心里一動,走過來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來,我又說起他帶的學生,好像想起來了。為什么說是“好像”,因為沒有這種時候常有的歡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還透著“僵”來。我還要敘舊,但當家人打斷我的話,直跟老師解釋,什么“舊”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語,不知道科學不科學。琢磨著怕跟風啦雨啦有聯(lián)系,杏花開得早,是起風的時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他只怕解釋不細、不全、不當,不留點空子讓我說話。我只好探過頭去,看看老師寫什么,寫的漢字不像漢字。這回,我斷定是日文。老師寫著寫著,挪步往杏樹那邊走了。當家人回過頭來,只管去轟他的雞。我只好跟過去,想想問道:“這老師,現(xiàn)在,是個干什么的?”青年當家人頭也不回,說:“一個老專家,不是說空話的人。”我噎了一下。不過這些年也添了些涵養(yǎng)了,不動聲色地還問道:“什么專家呢?”“化學。”“化學……”我知道化學里邊還分好些專業(yè)呢,可又一時使不上嘴。那當家人說:“我這兒沒死過雞,仗著‘長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④“我當他……他……他老了呢,都張著嘴流口水……”青年當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著:“有病。讓造反學生扇的。”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部分,簡單幾句話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為下文大學老師在農(nóng)村的生活故事的展開作鋪墊。B.老師隨身攜帶的小本上,認真記錄著蔥和蒜的區(qū)別、病雞和好雞如何辨認等,通過細節(jié)描寫,凸顯了人物的形象。C.作者將老師在生活細節(jié)上的無知與專業(yè)知識上的精鉆進行對比,突出了老師既迂腐可笑又讓人敬重和愛戴的形象。D.小說的結尾突轉,給人強烈的震撼,這樣寫讓人體會到文中籠罩的痛楚和傷痕,時代對知識分子的影響,尤使人感慨。7.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解釋了“木”和“雛”的含義,既照應了標題,又形象展現(xiàn)了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的特點。B.句子②中“還劃洋碼呀”一句,人物語言中透露出文中的老師與農(nóng)村的老百姓之間有點格格不入。C.句子③中的“僵”字,傳神地刻畫出二十年不見老師的“我”再見他時,老師的變化之大帶給“我”的震動。D.句子④中三處省略號的含義相同,都是表明語意未盡,目的是要照應上文“我”這些年增添的“涵養(yǎng)”。8.有評論指出,林斤瀾的小說在敘事上常給讀者以“奇崛”的審美情趣。試以本文為例,簡要分析。9.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jīng)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執(zhí)著·怪異·時代;乙組提出了一個關鍵詞:傷痛。請任選其中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的思路。【答案】6.C7.D8.參考答案:①“奇崛”在敘事視角上,采用第一人稱有限視角。本文通過“我”來講述故事,通過“我”的見證,真實地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遭遇和傷楚。②“奇崛”在敘事方式上,回憶與現(xiàn)實相結合。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憶,回憶了20年前在村里“蹲點”所見所聞;文章后半部分寫現(xiàn)實,寫自己再見故人時的疑惑和震驚。③“奇崛”在情節(jié)敘述安排上,巧設突轉。結尾寫“我”從房東兒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應了上文的背景介紹和再見時一系列的奇怪表現(xiàn)。9.參考答案一:加入甲組:①“怪異”: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稱為“木雛”的知識分子,他在當?shù)厝搜劾镉字汕也换罘骸N闹型ㄟ^一系列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了他種種“怪異”的行為。②“執(zhí)著”:文中的老師當年被村民嘲笑,在特殊的時代遭到了粗暴對待,但他卻扎根農(nóng)村,致力于學,用自己勤學善問、心無旁騖、為民服務的執(zhí)著獲得了敬重與愛戴。③“時代”:怪異和執(zhí)著的反差,指向了關于時代的主題,展現(xiàn)了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的痛楚與傷痕。參考答案二:加入乙組:①村民的“傷痛”:他們當時的無知,對于滿腹才華,扎根農(nóng)村,致力于學的知識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識分子的“傷痛”:他們在當時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識無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對待。③時代的“傷痛”:國家對于潛心研究為民服務,身體力行為人民做貢獻的知識分子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對待,這期間的錯誤決定讓國家損失太大。【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的能力。C.“將老師在生活細節(jié)上的無知與專業(yè)知識上的精鉆進行對比”錯,文中只是客觀呈現(xiàn)老師的形象特點,沒有對比。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句子的分析與鑒賞的能力。D.“含義相同”錯誤,三處的含義不盡相同,前兩處是說話斷斷續(xù)續(xù),后者表示語猶未盡。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藝術特點的能力。①從敘事視角上看,“上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在圓湖村……我可憐這個知識分子,小聲跟房東說,人家會英語……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幾天我在晚報上看見圓湖村兩個養(yǎng)雞戶……老師摸出小本子,我看見他寫著字,可咧開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來了……不光是‘雛’了,還透著‘傻’……青年當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著:‘有病。讓造反學生扇的’”,可見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有限視角,通過“我”來講述故事,通過“我”的見證,真實地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遭遇和傷楚。此處體現(xiàn)敘事視角“奇崛”;②從敘事方式上看,“上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在圓湖村里‘蹲點’……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憶,回憶了20年前在村里“蹲點”所見所聞;“前幾天我在晚報上看見圓湖村兩個養(yǎng)雞戶……迎著一位中年胖子。細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師嗎……老師摸出小本子,我看見他寫著字,可咧開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來了。不光是‘雛’了,還透著‘傻’來。我心里一動”,文章后半部分寫現(xiàn)實,寫自己再見故人時的疑惑和震驚。文章回憶與現(xiàn)實相結合,敘事“奇崛”;③從情節(jié)敘述安排上看,前文提到老師的“木”和“雛”,被農(nóng)民嘲笑,被自己的學生小瞧;結尾老師“傻”了,“咧開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來了”“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青年當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著:‘有病。讓造反學生扇的’”,文章最后才寫“我”從房東兒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應了上文的背景介紹和再見時老師一系列的奇怪表現(xiàn)。情節(jié)“奇崛”,巧設突轉。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擬寫短評的能力。甲組。①“怪異”:“他比他帶的學生大個三兩歲吧。可是按農(nóng)民說,要‘木’十歲。木就是不活泛,見人不會說話,不知道招呼。又說要‘雛’十歲。雛是幼稚”,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稱為“木雛”的知識分子,他在當?shù)厝搜劾镉字汕也换罘骸N闹型ㄟ^“老師正經(jīng)摸出小本子,往上寫字,嘴里咕咕著:‘蔥,圓的。蒜,扁的’”“老師不懂眼色,追問好雞的屎什么樣”等一系列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了他種種“怪異”的行為。②“執(zhí)著”:“小兒子指著一堆叫道:“這就是,嘗嘗不?”“老師只管端詳著,隨口嘀咕道:‘不嘗,不嘗。’”“一個老專家,不是說空話的人。”“我這兒沒死過雞,仗著‘長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文中的老師當年被村民嘲笑,被自己的學生輕視,在特殊的時代遭到了粗暴對待,但他卻扎根農(nóng)村,前后二十多年致力于學,看到雞瘟最終研究出治療的配方,用自己勤學善問、心無旁騖、為民服務的執(zhí)著獲得了敬重與愛戴。③“時代”:一些心無旁騖、內(nèi)心執(zhí)著的知識分子可能有些行為顯得怪異,但最終卻能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貢獻,但他們的怪異卻不能被當時的社會理解和接受,最終受到巨大傷害,怪異和執(zhí)著的反差,指向了關于時代的主題,展現(xiàn)了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的痛楚與傷痕。乙組。①村民的“傷痛”:“小兒子指著一堆叫道:‘這就是,嘗嘗不?’”“老師只管端詳著,隨口嘀咕道:‘不嘗,不嘗。’”“小兒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聲‘哎喲’,一會兒,打發(fā)小兒子到紅醫(yī)站給拿膏藥,說是笑岔了氣”,體現(xiàn)了他們當時的無知,對于滿腹才華,扎根農(nóng)村,致力于學的知識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識分子的“傷痛”:“房東撐不住笑起來,那幾個學生因為老師的‘迂腐’感覺不好意思,轉頭跑了”“青年當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著:‘有病。讓造反學生扇的。’”可見他們在當時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識無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對待。③時代的“傷痛”:老師作為助教來到農(nóng)村,關注各種農(nóng)業(yè)現(xiàn)象,認真學習,執(zhí)著研究,后來卻被學生打傻……這說明國家對于潛心研究為民服務,身體力行為人民做貢獻的知識分子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對待,更沒有基本的保護,這期間的錯誤決定讓國家損失太大。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齊桓公時,有處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見。桓公曰:“吾聞布衣之士不輕爵祿,無以易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亦無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見之。或曰:桓公不知仁義。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故伊尹①以中國為亂,道為宰于湯;百里奚以秦為亂,道為虜于穆公。皆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辭卑辱,故謂之仁義。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將欲憂齊國,而小臣不行,見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謂仁義仁義者不失人臣之禮不敗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內(nèi),執(zhí)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職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眾,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謂仁義。仁義不在焉,桓公又從而禮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隱也,宜刑;若無智能而虛驕矜桓公,是誣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則戮。桓公不能領臣主之理而禮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輕上侮君之俗教于齊國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義。(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賢主則不然。士雖驕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歸,天下從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窮巷之中、甕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驁祿爵者,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世多舉桓公之內(nèi)行,內(nèi)行雖不修,霸亦可矣。誠行之此論,而內(nèi)行修,王猶少。(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慎大覽·下賢》)【注】①伊尹,曾借烹飪之事言治國之道,輔助商湯滅夏。②執(zhí)禽,古時朝見君主有持禽類作禮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忘民A不可B謂仁義C仁義者D不失E人F臣之禮G不敗H君臣之位者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說的“處士”,具體指小臣稷。B.中國,指中原地區(qū)或中原地區(qū)華夏政權;今義與之相比,屬于“詞義的擴大”。C.禮,文中指禮遇、以禮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兩者用法相同。D.甕牖,用甕做窗戶,形容貧窮;與“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中“甕牖”的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齊桓公認為君主能做到禮賢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對仁義有追求,韓非子認為君主一定要擺正君與臣之間的關系。B.伊尹與百里奚不顧自身卑賤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為天下的災害而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齊桓公非常欣賞這類人。C.韓非子認為,作為臣子理應執(zhí)禮朝見君主;對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隱匿不為,還是無才能而驕傲自夸,都應受到法律懲處。D.面對有道士人的傲視,不肖之君與賢明之君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攬土人,最終會招來天下人歸附。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2)縱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14.兩則材料對齊桓公的評價有什么不同?請簡要說明。【答案】10.CDG11.C12.B13.(1)有道的士人,本來就傲視君主;不賢明的君主,也傲視有道的士人。(2)縱使先生他看輕俸祿爵位,我怎么敢看輕王霸之業(yè)呢?14.①材料一認為齊桓公未擺正君臣關系,不懂仁義;②材料二認為齊桓公禮賢下士,足以稱霸。【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忘記民眾的行為不能稱作仁義。仁義的人,不會失掉作為臣子的禮節(jié),不會破壞君臣之間的尊卑秩序。“忘民不可謂仁義”主謂賓結構完整,“義”后斷開,選C;“仁義者”作主語,獨立斷開,起到強調的作用,選D;“不失人臣之禮”和“不敗君臣之位”都以“仁義者”為主語,結構相同,之間斷開,選G。故選CDG。11.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B.正確。中原地區(qū)或中原地區(qū)華夏政權;現(xiàn)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屬于“詞義的擴大”。C.錯誤。名詞作動詞,禮遇,以禮相待;使動用法,使……變?nèi)酰魅酢>湟猓憾约簠s越發(fā)以禮對待他們。/來削弱天下的百姓。D.正確。句意:他朝見過的住在窮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個。/然而,陳渉不過是一個用破甕做窗子、用繩系著戶樞的貧窮人家子弟。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齊桓公非常欣賞這類人”說法錯誤,是韓非子非常欣賞這類人。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本來;“驕”,傲視;“人主之不肖者”,定語后置,不賢明的君主。(2)“縱”,縱使;“驁”,看輕;“庸”,怎么。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領臣主之理而禮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輕上侮君之俗教于齊國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義”可知,材料一認為齊桓公未擺正君臣關系,不懂仁義;由材料二“士雖驕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歸,天下從之”“世多舉桓公之內(nèi)行,內(nèi)行雖不修,霸亦可矣。誠行之此論,而內(nèi)行修,王猶少”可知,材料二認為齊桓公禮賢下士,足以稱霸。參考譯文:材料一:齊桓公時期,有個沒做官的讀書人名叫小臣稷,齊桓公去了三次也沒能見到他。齊桓公說:“我聽說普通的士人不看輕爵位俸祿,就沒有輕視大國君主的資本;大國君主不愛好仁義,也就沒有謙卑地對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見到小臣稷。有人說:齊桓公不懂得仁義。所謂仁義,就是為天下的災害而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不顧及個人身處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這才是仁義。所以伊尹因為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動亂,通過做廚師向商湯獻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為秦國出現(xiàn)動亂,通過做俘虜(進入秦國)向秦穆公獻策得到任用。他們都是為天下的災害而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不顧及個人身處卑賤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稱作仁義。現(xiàn)在齊桓公謙恭地去見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是在為齊國的政事憂慮,但小臣稷卻不愿出來做官,可見小臣稷忘記了民眾。忘記民眾的行為不能稱作仁義。仁義的人,不會失掉作為臣子的禮節(jié),不會破壞君臣之間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內(nèi),拿著鳥獸作為禮物朝見君主的稱臣;臣子的下屬官吏按不同的職務管理政事的稱作萌。現(xiàn)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卻違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稱作仁義。仁義已經(jīng)不在小臣稷那兒了,齊桓公卻按照仁義之士的規(guī)格禮遇他。如果小臣稷確有智慧才能卻躲避齊桓公,這是想隱匿起來不為君主做了、應當對他施以刑罰;如果小臣稷沒有智慧才能卻虛偽地在齊桓公面前驕傲自滿、自我夸耀,這就是故意欺騙,應當把他殺掉。小臣提的行為,不是該處罰就是該殺。齊桓公不能整治(擺正)君臣之間的關系而去禮遇一個該罰該殺的人,這是齊桓公在用輕視和侮慢君主的風氣教化齊國臣民,不是用來作為治國之道的辦法。所以說:齊桓公不懂得仁義。材料二:有道的士人,本來就傲視君主;不賢明的君主,也傲視有道的士人。賢明的君主就不是這樣。(有道的)士人雖然以傲慢的姿態(tài)對待自己,而自己卻越發(fā)以禮對待他們,這樣,士人怎么會不歸附呢?士人歸附了,天下的人就會跟著他們歸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見過的住在窮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個。(這件事,)周文王開了頭而沒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沒有完成,周公旦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這不正說明周成王親自禮賢下士嗎?齊桓公去見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沒能見到。跟隨的人說:“大國的君主去見一個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沒能見到,就可以停止了。”齊桓公說:“不對。看輕俸祿爵位的士人,本來就輕視君主;看輕王霸之業(yè)的君主,也會輕視士人。縱使先生他看輕俸祿爵位,我怎么敢看輕王霸之業(yè)呢?”于是齊桓公見到了小臣稷,隨從沒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責齊桓公私居時的品行,他私居時的品行雖然不好,但稱霸還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則去做,而且私居時的品行又好,就是稱王恐怕還不止呢。(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甲詩: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其二)元好問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乙詩:同梅溪①賦秋日海棠二章(其二)元好問翠袖紅妝又一新,秋風秋露發(fā)清真。丹青寫入梅溪筆,桃李從今不算春。【注】梅溪:元好問的朋友史達祖,字邦卿,號梅溪。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開頭兩句,樹枝間新綠重重疊疊,僅可見藏于其間數(shù)點花蕾,色彩搭配的效果上,與“綠肥紅瘦”,有相似之處。B.甲詩“鬧春風”中“鬧”一字,與《玉樓春·春景》“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一樣,化靜為動,暗示春意盎然,生機勃勃。C.乙詩是與友人史達祖一同賦詩,見海棠花開即事有感,抒發(fā)當下心境,借秋風秋露來襯托海棠花的清秀純真。D.兩首詩都是借物抒懷,將情感寄托在海棠上,描寫細膩獨到,用詞簡潔精煉,語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摯誠懇。16.歐陽修《六一詩話》提及,“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請結合兩首詩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15.B16.甲詩前兩句寫海棠未開時綠肥紅瘦的妙景,用詞精準,“一重重”寫出枝葉重疊狀,“深藏”“數(shù)點”寫出隱秘其中的花蕾小巧;色彩對比強烈,“新綠”更顯“重重”枝葉綠得清新,“紅”以“數(shù)點”修飾,更能呈現(xiàn)出在繁多綠葉中花蕾小而艷麗的奇妙景象。后兩句詠物言志,將海棠和桃李對比,實則借此告誡子孫處世要淡泊名利,保持內(nèi)心的純潔,不可自吹自擂。乙詩前兩句寫秋日海棠綻放時的景象,“翠袖”“紅妝”將海棠比擬做女子,“又一新”再次渲染,從色彩上生動形象寫出海棠清新脫俗,加上“秋風秋露”襯托出其清真風姿,更見海棠的形神具佳之景。后兩句,寫友人將眼前海棠畫于畫作中,借此對比桃李,既表達對海棠的喜愛,也含有對友人史達祖高超畫技的贊美。【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B.“……一樣,化靜為動,暗示春意盎然,生機勃勃”錯誤,“且教桃李鬧春風”,不在于寫景,而在議論抒情,借此教導兒輩要謙虛,愛惜才華,不可自吹自擂。因此不存在“化靜為動”,也沒有借此表達對春意的贊美。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賞析詩歌思想感情及藝術特點的能力。甲詩前兩句意思是“海棠枝間新長出的綠葉層層疊疊的,小花蕾隱匿其間微微泛出些許的紅色”。詩句寫海棠未開時綠肥紅瘦的妙景,作者用詞精準,“一重重”寫出海棠枝葉繁茂的重疊狀;“深”字,表明海棠花的小,如不細心是不會被人發(fā)現(xiàn)的。同時色彩對比強烈,“新綠和“紅”合在一起使色彩更絢爛,枝葉綠得清新,而“數(shù)點”“紅”更能呈現(xiàn)出在繁多綠葉中花蕾小而艷麗的奇妙景象;后兩句意思是“一定要愛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輕易地盛開,姑且讓桃花李花在春風中盡情綻放吧”。句中將海棠和桃李對比,詠物言志,由作者有這句詩來看,寫海棠,觀賞海棠花時,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樹、梨樹或李樹。和熙的春風中,它們競相開放,爭奇斗妍,但這熱鬧畢竟是短暫的,幾度風雨之后,它們也就都紛紛墜落、凋零了。海棠花卻不同了,無意爭春,謙虛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盡后,才綻開她美麗的容顏,這也應合了“最后的笑,才是勝利的笑”這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借此告誡子孫處世要淡泊名利,保持內(nèi)心的純潔,不可自吹自擂。乙詩前兩句寫秋日海棠綻放,借秋風秋露來襯托海棠花的清秀純真。“翠袖”“紅妝”本指美麗的女子,此處將海棠花比擬做女子,寫出其美麗動人。“又一新”補充說明海棠花顏色清新脫俗,再次渲染中滿含著作者對海棠花的喜愛之情。“秋風秋露”使海棠花更潤澤,更搖曳多姿,從而襯托出其清真風姿,更見海棠的形神具佳之景;乙詩后兩句,寫友人史達祖將眼前海棠畫于畫作中,桃花李花也黯然失色,算不上春天了,說明友人畫技高超。詩句把海棠花和桃花李花對比,既凸顯自己對海棠的喜愛,也含有對友人史達祖高超畫技的贊美。(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杜甫的《登岳陽樓》中,與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2)《琵琶行》中,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寫琵琶女一曲終了,人們久久沉浸在美妙的樂曲聲中的句子是“,”(3)新冠疫情爆發(fā)之后,無數(shù)“逆行者”用大愛撐起生命的重擔,為全社會樹立起一座座道德精神的豐碑。我們可以用《屈原列傳》中“”一句來贊美他們可比日月的精神。新時代的青年擔負著國家社會興盛的重責,應當學習榜樣的精神,以《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學習讀書人的志向與性格。【答案】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士不可以不弘毅【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詞:坼、乾坤、舫、唯、弘毅。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亞運賽事正酣,中秋佳節(jié)共度,①,盡顯“中國式浪漫”。通過亞運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文盛會、江南情致,②,為世界打開了一扇觀察中華文化的時代新窗。特別是開幕式上,國風少年以地為畫、踏墨而舞,“一抹丹青”將時光拉回千年前……“中國風”貫穿始終,“中國味”融入細節(jié),“中國情”感動人心,中國元素刷新了體育盛會的審美,撥動著無數(shù)人的心弦。文化是歲月的陳釀、時間的沉淀,不僅關乎過去,③。可以說,透過一屆“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人們既能思接千載,感受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視通萬里,看見中國的時代風采,見證新時代中國的發(fā)展進步和精神風貌。杭州亞運會如同一座橋,不僅讓不同文化以體育為媒交流互鑒,更讓活躍在某一地區(qū)的特色項目映入大眾視野。杭州亞運會把“你”“我”匯聚成了“我們”,架起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人民溝通的橋梁,為多樣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舞臺,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強大動力。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①體育盛會遇見傳統(tǒng)節(jié)日②杭運會體現(xiàn)著獨特的中國氣派③更關乎現(xiàn)在與未來19.杭州亞運會如同一座橋,不僅讓活躍在某一地區(qū)的特色項目走進大眾視野,更讓不同文化以體育為媒交流互鑒。【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此處是對“亞運賽事正酣,中秋佳節(jié)共度”的評論和總結,應填“體育盛會遇見傳統(tǒng)節(jié)日”。②此處點評杭運會的特點,結合后文闡釋“特別是開幕式上,國風少年以地為畫、踏墨而舞……”可知,杭運會獨居中國特色,應填“杭運會體現(xiàn)著獨特的中國氣派”。③此處和“不僅關乎過去”構成遞進句,應填“更關乎現(xiàn)在與未來”。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線句子有兩處語病:一是“不僅讓……,更讓……”遞進分句語序不當,應先說“讓活躍在某一地區(qū)的特色項目走進大眾視野”,后說“讓不同文化以體育為媒交流互鑒”;二是“映入”與“視野”搭配不當,改“映入”為“走進”。(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你一個人漫游的時候,你就會在青草里坐地仰臥,甚至有時打滾,因為草的和暖的顏色自然地喚起你童稚的活潑;在靜僻的道上你就會不自主的狂舞,看著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種種不同的變相,因為道旁樹木的陰影在他們紆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樂;更不必說你的胸襟自然會跟著漫長的山徑開拓,你的心地會看著澄藍的天空靜定,你的思想和著山壑間的水聲,山罅里的泉響,①流,流,流入涼爽的橄欖林中,流入嫵媚的阿諾河去……每逢這樣的游行,你不但不須游伴,你也不必帶書。什么偉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優(yōu)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②在風籟中,云彩里,山勢與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顏色與香息里尋得?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這書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梨夢湖與西子湖,建蘭與瓊花,杭州西溪的蘆雪與威尼斯市夕照的紅潮,更不提一般黃的黃麥,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長,同在和風中波動——他們應用的符號是永遠一致的,他們的意義是永遠明顯的。只要自己心靈上不長瘡,眼不盲,耳不塞,這無形跡的最高等教育便永遠是你的名分,這不取費的最珍貴的補劑便永遠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認識了這一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方向。20.句式的靈活使用可以讓文字表達更靈動優(yōu)美。請從句式的角度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進行賞析。21.顏色詞的使用可以產(chǎn)生特殊的表達效果,請賞析加點詞的妙處。22.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xiàn)力。文中兩處畫橫線部分,請任選一處,分析其中的逗號是怎樣增強表現(xiàn)力的。【答案】20.示例一:長短句結合,句式錯落有致,富有節(jié)奏感。兩個短句、兩個長句分別形成對偶。短句干脆利落表達了置身自然的內(nèi)心感受,長句悠閑舒緩地表達了大自然帶給心靈的長久的滋養(yǎng)。示例二:整散句結合,靈活自然,富有變化,音節(jié)和諧。整句結構相同長短一致,對偶典雅、淺易,十分整飭;與散句配合使用,整齊中寓疏落蕩漾之致,顯出了大自然帶給心靈的長久的滋養(yǎng)。21.①顏色詞“黃”“紫”“青”,形象地描寫出大地上生長的黃麥、紫藤和青草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②三種色彩濃淡相宜,構成排比,極富畫面感和意境美,③寫出了田園里色彩悅目但又恬淡舒心的特點,表達出置身自然的快樂之情。22.選①處。“流,流,流入涼爽的橄欖林中”連用的兩個逗號,隔開“流”字,突出強調了“流”的動作;且形式上給人一種不斷流淌的生動感,表達了山中漫游的快樂和閑適之情。選②處。“在風籟中,云彩里,山勢與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顏色與香息里”中間可以不用停頓,與本句前半截語勢形成對比;這里用逗號將四個狀語分隔開,既可舒緩語氣,又能突出強調置身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思想上的觸動。【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眼不盲,耳不塞”為短句,“這無形跡的最高等教育便永遠是你的名分,這不取費的最珍貴的補劑便永遠供你的受用”為長句,長短句結合,句式錯落有致,讀來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感;兩個短句、兩個長句分別形成“眼不盲,耳不塞”為對偶句,“這無形跡的最高等教育便永遠是你的名分,這不取費的最珍貴的補劑便永遠供你的受用”也是對偶句。短句“眼不盲,耳不塞”干脆利落,平易質樸,表達了置身自然的內(nèi)心感受,長句語意集中凝練,兩個“永遠”強化語意,整個句子悠閑舒緩地表達了大自然帶給心靈的長久的滋養(yǎng)。也可以從整句散句的角度賞析,兩組對偶句即是整句,首句為散句。整個句子整散句結合,更有靈動性,整齊而富有變化,音節(jié)和諧讀來朗朗上口;整句結構相同長短一致,對偶“眼不盲,耳不塞”“高等教育便永遠是你的名分、最珍貴的補劑便永遠供你的受用”等句子在內(nèi)容上既典雅、淺易,句式上又十分整飭;與散句配合使用,整齊中又有錯落,顯出了大自然帶給心靈的長久的滋養(yǎng)。21.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詞語表達效果的能力。“一般黃的黃麥,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長,同在和風中波動”中,顏色詞“黃”“紫”“青”都是相關植物的本色,它們形象地描寫出大地上生長的黃麥、紫藤和青草充滿生機、活力的樣子;“黃”和“紫”相對顏色濃一些,“青”的顏色相對淡一些,三種色彩濃淡相宜,構成排比,極具形象性,極富畫面感和意境美;黃麥、紫藤、青草,各自都是一般顏色,讓人放心,讓人賞心悅目又心情舒暢,顏色詞的運用表達出置身自然的快樂之情。22.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①處。“流,流,流入涼爽的橄欖林中”,連用的兩個逗號,使“流”字單獨成句,突出強調了“流”的動作,呈現(xiàn)“流”的過程,使文字具有了形象性;“流,流,”在形式上給人一種不斷流淌的生動感,心思也隨波流轉,自由淳樸,從而表達了山中漫游的快樂和閑適之情。②處。“在風籟中,云彩里,山勢與地形的起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櫸木門市場現(xiàn)狀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民用絲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正方圓角盤行業(yè)發(fā)展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橡膠促進劑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棱形網(wǎng)布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楓木枋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松木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機械管材市場現(xiàn)狀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木質素纖維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期貨交易系統(tǒng)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AI在護理查房中的應用
- 2025養(yǎng)殖場租賃合同(合同版本)
- 2025年山西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雅安雨城區(qū)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試題及答案
-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計算題100道(含答案)
- 中藥輻照滅菌技術指導原則Word版
- AAOS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循證醫(yī)學指南(第二版)
- 高血壓危象搶救流程
- B類表(施工單位報審、報驗用表)
- 閥門檢驗記錄表
- 醫(yī)療安全不良事件分析記錄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