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普查勘探采樣規定及方法1_第1頁
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普查勘探采樣規定及方法1_第2頁
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普查勘探采樣規定及方法1_第3頁
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普查勘探采樣規定及方法1_第4頁
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普查勘探采樣規定及方法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普查勘探采樣規定及方法1?一、引言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普查勘探工作對于了解礦產資源的分布、儲量及質量等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采樣作為其中關鍵的環節,直接影響著地質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而關系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性和經濟性。因此,明確采樣規定及方法是確保普查勘探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二、采樣的目的與原則(一)采樣目的1.獲取礦石化學成分準確測定礦石中各種有用元素及有害元素的含量,為礦石質量評價、選礦試驗及礦產資源儲量計算提供基礎數據。2.研究礦石結構構造通過采樣觀察礦石的結構、構造特征,了解礦石的形成過程和地質條件,有助于推斷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3.分析礦石物理性質如硬度、密度、磁性等,為礦石的開采、選礦及加工工藝設計提供依據。(二)采樣原則1.代表性原則所采樣品應能充分代表被采樣對象的整體特征。這要求在采樣過程中,合理選擇采樣位置和采樣方法,確保樣品涵蓋礦石的各種類型、品級及變化情況。2.隨機性原則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對采樣的干擾,使采樣具有隨機性。在礦體不同部位、不同方向上均勻采樣,減少偏差,保證樣品能真實反映礦體的實際情況。3.系統性原則采樣工作應按照一定的系統和程序進行,從礦體的整體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采集各類樣品,以便對礦體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4.適量性原則采集的樣品數量應滿足分析測試和研究的需要,既不能過多造成浪費,也不能過少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根據礦體規模、礦石類型復雜程度等因素合理確定采樣數量。三、采樣類型及適用范圍(一)刻槽采樣1.適用范圍適用于各種礦石類型,尤其是礦體厚度較小、礦石品位變化較大的情況。能較好地反映礦體內部的品位變化特征,是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普查勘探中最常用的采樣方法之一。2.采樣方法在礦體上沿走向或垂直走向布置采樣線,然后在采樣線上按一定間距刻鑿淺槽,槽的長度一般為1m,深度視礦體厚度而定,通常不小于10cm,寬度一般為510cm。將刻槽內的礦石全部采集作為樣品。(二)剝層采樣1.適用范圍主要用于研究礦體的分層結構、礦石品位沿厚度方向的變化以及礦體與圍巖的接觸關系等。適用于礦體厚度較大、品位變化較有規律的情況。2.采樣方法沿礦體走向或垂直走向,每隔一定距離剝去一層厚度均勻的礦石,剝層厚度一般為520cm。將剝下的礦石全部破碎縮分后作為樣品。(三)全巷采樣1.適用范圍當需要全面準確地了解礦體某一段的礦石質量時采用。適用于礦體品位變化大、礦化不均勻且要求高精度分析結果的情況。常用于研究礦床的某些特殊地段或礦體復雜部位。2.采樣方法在礦體中按一定長度(一般為1050m)掘進平巷,將平巷內的全部礦石作為樣品。這種方法獲得的樣品代表性強,但成本較高,工作量大。(四)方格法采樣1.適用范圍適用于礦化均勻、礦體厚度較大且變化較小的情況。常用于大面積的地質普查階段,快速獲取礦體的大致品位信息。2.采樣方法在礦體表面按一定規格的方格網布置采樣點,方格邊長一般為1050m。在每個采樣點上采集一定量的礦石作為樣品,樣品數量根據方格大小和礦體情況確定。(五)揀塊采樣1.適用范圍常用于礦石品位均勻、礦化連續性好的礦體。當對礦體品位要求精度不高,且需要快速了解大致品位情況時可采用。也可作為一種輔助采樣方法,與其他采樣方法結合使用。2.采樣方法在礦體表面或松散礦層中,每隔一定距離(如15m)隨機揀取一定數量(如1020塊)的礦石碎塊組成樣品。揀塊時應盡量保證碎塊具有代表性,避免揀取特殊塊度或品位異常的礦石。四、采樣點的布置(一)采樣點間距的確定采樣點間距應根據礦體的規模、形態、礦石品位變化程度等因素綜合確定。一般來說,礦體規模大、品位變化小的,采樣點間距可適當增大;礦體規模小、品位變化大的,采樣點間距應減小。1.在地質普查階段,對于礦化均勻的礦體,采樣點間距可在50100m左右;對于礦化不均勻的礦體,采樣點間距一般為1050m。2.在詳細勘探階段,采樣點間距應進一步加密。對于品位變化較穩定的礦體,采樣點間距可控制在520m;對于品位變化劇烈的礦體,采樣點間距可能需要縮小到15m。(二)采樣線的布置采樣線應垂直礦體走向布置,以便更好地控制礦體品位的變化。在地形起伏較大或礦體走向變化復雜的地段,采樣線可適當調整方向,使其盡量垂直礦體的主要延伸方向或最大厚度方向。1.對于走向較為規則的礦體,采樣線應相互平行,且間距應根據礦體規模和品位變化情況合理確定,一般為20100m。2.當礦體走向有明顯轉折時,應在轉折處增設采樣線,以準確控制礦體品位的變化特征。(三)特殊地段采樣點的布置1.礦體邊緣部位為了準確圈定礦體邊界,在礦體邊緣應加密采樣點。采樣點應布置在礦體與圍巖接觸帶附近及礦體內部邊緣,以確定礦體品位的邊界變化情況。2.礦化異常地段對于礦化強度明顯高于或低于礦體平均水平的異常地段,應重點布置采樣點。通過加密采樣,詳細了解異常的范圍、強度及變化規律,為進一步研究礦化特征和找礦方向提供依據。3.不同礦石類型接觸部位當礦體存在不同礦石類型時,在其接觸部位應設置采樣點,研究不同礦石類型之間的品位差異及漸變關系,對于準確劃分礦石類型和估算資源儲量具有重要意義。五、采樣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一)采樣工具的要求1.刻槽采樣工具應使用尖銳、耐用的刻槽工具,如鋼釬、鑿子等。工具的刃口應保持鋒利,以確保刻槽的質量,避免礦石破碎不完整或刻槽深度、寬度不均勻。2.剝層采樣工具常用的有鐵鍬、鎬等。工具應能保證剝層厚度均勻,且便于操作。在使用過程中,要定期檢查工具的磨損情況,及時更換磨損嚴重的工具,以保證采樣質量。3.全巷采樣工具主要包括掘進設備及輔助工具。掘進設備應性能良好,能夠保證巷道的規格符合要求。在掘進過程中,要注意控制掘進速度和方向,避免巷道超挖或欠挖影響樣品的代表性。同時,對于采集的礦石要及時妥善處理,防止混入雜質。(二)樣品的采集與包裝1.采集過程嚴格按照規定的采樣方法進行樣品采集,確保所采樣品具有代表性。在采集過程中,要避免樣品受到污染,如不能在有油污、泥污等環境下采集樣品。對于不同類型的樣品,要分別進行采集和標識,防止混淆。2.包裝采集后的樣品應及時進行包裝,防止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受到損壞或污染。一般采用布袋、紙袋或塑料薄膜袋等包裝樣品,對于易氧化的樣品,應采取特殊的包裝措施,如充入惰性氣體或密封保存。在包裝上應標明樣品編號、采樣地點、采樣時間、樣品類型等信息。(三)樣品的運輸與保管1.運輸樣品運輸過程中要采取防震、防潮、防污染等措施。對于易碎樣品,應單獨包裝并妥善固定,防止在運輸途中破碎。盡量縮短運輸時間,避免樣品長時間暴露在不利環境中。2.保管樣品應存放在專門的樣品庫中,樣品庫要保持干燥、通風良好,溫度和濕度應控制在適宜范圍內。不同類型、不同編號的樣品應分類存放,并建立詳細的樣品登記臺賬,記錄樣品的出入庫情況。定期對樣品進行檢查,防止樣品變質或丟失。(四)采樣質量的檢查1.內部檢查采樣人員在采樣過程中應進行自我檢查,確保采樣操作符合規定要求。同時,采樣小組組長要對采集的樣品進行定期檢查,檢查內容包括采樣點位置、采樣方法、樣品質量等,發現問題及時糾正。2.外部檢查地質勘查單位應定期組織外部質量檢查,可邀請上級主管部門、專業技術人員或第三方檢測機構對采樣工作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采樣記錄、樣品代表性、分析測試結果等。通過外部檢查,發現采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提高采樣質量。六、樣品的加工與分析測試(一)樣品加工1.破碎采集的塊狀樣品需進行破碎,以便后續縮分和分析測試。破碎過程應逐步進行,一般先使用顎式破碎機將樣品破碎至一定粒度,然后再用圓錐破碎機或球磨機進一步破碎,最終使樣品粒度達到分析測試要求。在破碎過程中,要注意防止樣品飛濺和混入雜質。2.縮分破碎后的樣品需要進行縮分,以減少樣品數量,同時保證縮分后的樣品仍具有代表性。常用的縮分方法有四分法、圓錐四分法、棋盤法等。縮分比例應根據樣品數量和分析測試要求合理確定,一般縮分至分析測試所需的樣品量即可。3.篩分對于需要進行粒度分析的樣品,還需進行篩分。通過篩分,將樣品按不同粒度級別進行分離,了解樣品的粒度分布情況,為某些分析測試方法提供基礎數據。篩分設備一般采用振動篩,根據分析測試要求選擇合適的篩網孔徑。(二)分析測試1.分析測試項目根據普查勘探的目的和要求,確定樣品的分析測試項目。常見的分析測試項目包括礦石中各種有用元素(如銅、鉛、鋅、鐵、金、銀等)的含量測定,以及有害元素(如硫、磷、砷等)的分析。此外,還可能根據需要進行礦石物理性質分析、礦物成分分析等。2.分析測試方法選擇合適的分析測試方法是保證分析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常用的分析測試方法有化學分析法、光譜分析法、電化學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等。不同的分析測試方法具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和精度要求,應根據樣品性質和分析測試項目選擇恰當的方法。3.分析測試質量控制為確保分析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要對分析測試過程進行質量控制。包括定期使用標準物質進行分析測試,檢查分析測試儀器的性能和準確性,參加外部質量考核等。分析測試人員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確保分析測試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七、采樣數據的記錄與整理(一)采樣記錄內容1.采樣點信息詳細記錄采樣點的位置,包括坐標、高程、所在礦體的編號、采樣點在采樣線上的序號等。2.采樣方法及規格記錄采用的采樣方法(如刻槽采樣、剝層采樣等),以及采樣的規格參數,如刻槽的長度、深度、寬度,剝層的厚度等。3.樣品描述對采集的樣品進行詳細描述,包括礦石類型、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等特征。4.采樣時間及人員記錄采樣的具體時間和參與采樣的人員姓名。(二)數據整理1.數據錄入將采樣記錄中的各項數據及時準確地錄入計算機系統,建立采樣數據庫。數據錄入過程中要認真核對,避免錄入錯誤。2.數據審核對錄入的數據進行審核,檢查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和邏輯性。審核人員可通過對比不同采樣點的數據、分析數據之間的關系等方式進行審核,發現問題及時與采樣人員溝通核實。3.數據匯總與分析對采樣數據進行匯總,計算礦體的平均品位、品位變化系數等參數。通過繪制品位變化曲線、等值線圖等方式,直觀地分析礦體品位的變化規律,為礦產資源儲量計算和礦體評價提供依據。八、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