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部分學校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1頁
2025年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部分學校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2頁
2025年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部分學校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3頁
2025年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部分學校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4頁
2025年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部分學校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部分學校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分)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雙槐樹遺址中,出土的骨質蠶雕藝術品﹣﹣牙雕蠶,其形狀符合家蠶的生物特點;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家蠶絲線、絲帶和絹片。以上考古發現與“嫘祖養蠶繅絲”的遠古傳說,可以相互印證的是()A.遠古傳說中的嫘祖確有其人 B.中國的農桑文明已經開始 C.中國是紡織業的唯一發源地 D.農耕時代社會分工的精細2.(2分)如表是西周中期一件青銅器的介紹,該青銅器最重要的歷史價值在于()鳥尊銘文說明鳥尊的蓋內和腹部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翻譯:晉國君主制造的祭天寶器)。據考證,鳥尊是第一代晉侯燮所擁有的高規格祭祀禮器。A.提供了研究晉國社會狀況的實物史料 B.體現漢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點 C.說明晉國是西周分封的第一個諸侯國 D.凸顯晉國青銅鑄造水平世界領先3.(2分)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這些活動必須建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下列有關中國古代工程的論述,與上述觀點相符的是()A.鑿峭壁,現神佛 B.天下轉漕,仰此一渠 C.深淘灘、低作堰 D.山川形便,犬牙相入4.(2分)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指出:“秦之失在于政。”《漢書?景帝紀》中寫道:“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以上兩則材料說明()A.秦漢的政治制度各有所長 B.漢朝完全摒棄秦朝的制度 C.法道兩家的理念水火不容 D.國家治理政策應適時調整5.(2分)如圖所示的局面,形成于()A.西漢初年 B.東漢末年 C.三國時期 D.兩晉時期6.(2分)《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百姓對姚崇的稱贊:“姚元崇為相,憂國如家,愛民如子。”這從側面反映了唐玄宗統治前期()A.注重文教 B.勤于政事 C.虛心納諫 D.重用賢能7.(2分)五代時沿用《唐律》,把“謀大逆”(侵犯皇帝尊嚴的行為)和“謀叛”(策劃背叛朝廷的行為)定為不赦之罪。據此推斷,下列屬于“謀大逆”“謀叛”的行為是()A.玄奘私出邊關西行 B.趙匡胤黃袍加身 C.寇準力勸皇帝親征 D.王安石主持變法8.(2分)如表是不同史書中關于岳飛的記載,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是()《宋史?岳飛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金朝將領)兀術怒,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與韓常之兵逼郾城。(岳)飛遣子云領騎兵直貫其陣,戒之曰:“不勝,先斬汝!”鏖戰數十合,賊尸布野。飛進軍朱仙鎮,方指日渡河,而(秦)檜欲畫淮以北棄之……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紹興十年六月:岳飛率兵攻金,收復穎昌。紹興十年七月:岳飛與完顏宗弼(金兀術)戰于郾城,敗之。紹興十年九月:秦檜主罷兵,召岳飛赴行在(宋高宗所在地方)。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下岳飛大理寺,賜死。A.岳飛在郾城大敗金兵,秦檜主張罷兵 B.宋高宗召見岳飛 C.岳家軍一鼓作氣收復了穎昌和朱仙鎮 D.大理寺賜死岳飛9.(2分)《明神宗實錄》中,對戚繼光的評價是:“血戰殲倭,勛垂閩浙,壯猷(俞大猷)御虜,望著幽燕(現北京一帶)。”此評價提到戚繼光的兩項功績是()A.開鑿靈渠,統一嶺南 B.出使西域,北擊匈奴 C.收復臺灣,營建北京 D.平定倭患,鎮守北方10.(2分)《明史》記載:“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李時珍)乃窮搜博采,芟(消除)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厘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可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A.其部卷分類一直是世界最先進的藥書編目 B.是對古代藥物學成果的鑒別、整理和補充 C.吸收了中國歷代農學家的成果和思想方法 D.收錄的藥物和藥方解決了世界醫學的難題11.(2分)學者鄭石橋指出:“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趨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此觀點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A.皇權掌管中央機構,相權主管地方行政,兩者互相監督 B.丞相為百官之首,是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不可或缺的助手 C.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 D.宰相由充當皇帝顧問到主持朝政,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12.(2分)恩格斯在評論某次戰爭時指出:“如果我們將當時所締結的各項條約比較一下,就不得不承認這樣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實:這次戰爭不是對英國和法國有利,而是對俄國有利。”恩格斯所評論的戰爭是指()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3.(2分)郭嵩燾于1875年受命出使英國后,他把從上海到倫敦途中的見聞寫成日記《使西紀程》,盛贊西方民主制度。該書少量印發給當朝官員閱讀后遭遇眾人口誅筆伐,朝廷將其書毀版。這表明()A.傳統夷夏觀念是近代化的障礙 B.清政府與英國外交關系的惡化 C.洋務運動抵制外國資本的入侵 D.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堅強意志14.(2分)1905年,京師大學堂鑒于英、德、美、日諸國均“以體育為法,而養成國民氣節”,特舉辦第一次運動會,希望造就“臨事不辭職,事君不惜死”之人才。該運動會反映了()A.新舊并存的救亡思想 B.近代學制的完善 C.師夷長技的自強精神 D.革命道路的探索15.(2分)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臨時約法》,給予國民財產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權利,解除之前強加給民族工業的各種限制;設立實業部,并通電各省都督設立實業公司。這些舉措()A.改善了近代經濟的發展環境 B.消除了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C.奠定了國家統一的物質基礎 D.推動了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16.(2分)某班同學為一些地方設計“歷史名片”宣傳語,下列適用于井岡山的是()A.辛亥首義,共和號角 B.五四中心,風云新途 C.八一槍響,軍旗升起 D.革命搖籃,紅軍故鄉17.(2分)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以下為《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第十三章的目錄(缺第五小節標題)。該書第十三章第五節的標題應是()第十三章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一、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制定三、黨在國民黨統治區斗爭策略的轉變四、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斗爭五、六、黨為早日實現全民族抗戰而斗爭A.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C.全民族抗戰的最終實現 D.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廣泛建立18.(2分)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這反映了當時()A.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 B.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 C.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19.(2分)如圖所示為1978﹣2006年商品零售環節三種價格形式的比重變化。據此可知,我國()A.多種所有制經濟開始共同發展 B.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 C.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全面接軌 D.政府完全放棄了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20.(2分)臺灣詩人余光中說:“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許多臺灣有識之士也提出“中華文化應是兩岸溝通的共同語言”。這說明()A.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 B.文化認同有助于實現兩岸和平統一 C.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持續創新力 D.“一國兩制”構想得到兩岸廣泛認可21.(2分)下表統計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個時間點與中國建交國家的數量。這說明新中國()時間建交的亞洲國家數量建交的非洲國家數量建交的歐洲國家數量建交的美洲國家數量1959年145152196928392917A.擺脫了意識形態的羈絆 B.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 D.已經適應了冷戰后的世界格局22.(2分)在《漢謨拉比法典》中,第42至52條是租借田地而出現的各種情形的規定;第114至119條是對各種債權債務的規定;第242至243條對牛的租賃價格做了明確規定。這些法律規定說明古巴比倫()A.商品經濟比較活躍 B.奴隸制度相當發達 C.種姓制度等級森嚴 D.民主政治達到高峰23.(2分)從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莊園在西歐逐漸流行開來。莊園大多以村莊為基礎,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荒地、池塘。莊園以農業為主,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滿足莊園的日常需求,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莊園還有鐵匠、金銀匠等。據此可知,莊園的特點是()A.雇傭進行生產 B.面向市場 C.具有司法審判權 D.自給自足24.(2分)《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為佛羅倫薩一位商人的妻子所畫的肖像畫,它以現實人物為主題,人物形象神態自若,嘴角含著一絲微笑,顯得恬靜,似乎又有點哀傷,富有生命的活力。畫家通過自己的作品想表達的思想是()A.天賦人權 B.自由主義 C.民主科學 D.人文主義25.(2分)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下列時間軸中,與③對應的事件是()A.法國大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 C.美國內戰 D.英國資產階級革命26.(2分)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后來,人們根據這一現象發明了早期的發電機。到19世紀70年代,經過不斷完善的發電機進入生產領域,電力開始作為動力帶動機器。隨后在各國發明家的共同努力下,發電機、電動機、電焊機、電鉆、電話、電車、電報等紛紛問世。由此,人類進入()A.電氣時代 B.蒸汽時代 C.信息時代 D.鐵路時代27.(2分)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裴迪南大公為了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6月28日,裴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一歷史事件成為了()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B.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標志 C.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D.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標志28.(2分)1933年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提到:“我們最重大的首要任務,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這一任務,政府對待這項任務就像對待戰爭的緊急狀態一樣。”為此羅斯福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以工代賑” B.整頓金融體系 C.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D.調整農業政策29.(2分)從1947年開始到1951年結束,馬歇爾計劃共花出去了131.5億美元,這些錢的相當部分以各種方式回到了美國企業家手里。從這些錢的用途來看,美國是通過馬歇爾計劃把國內過剩的產能轉移到了歐洲,給自己培養了戰后的新市場,并且讓歐洲比過去更加依賴美元。這反映出馬歇爾計劃()A.推進了冷戰政策的實施 B.導致了兩極格局的形成 C.消除了共產主義的影響 D.阻礙了歐洲的經濟恢復30.(2分)2023年10月7日以來,巴以沖突不斷加劇。巴以沖突爆發以來,某一國際組織積極調解矛盾,致力于構建和平世界、維護世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一國際組織是()A.世界貿易組織 B.歐盟 C.聯合國 D.七十七國集團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31.(13分)“絲綢之路”綿延漫長的時間、穿行遙遠的距離、跨越巨大的區域而長盛不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關于絲綢之路的開通,學界說法不一。第一種觀點認為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第二種觀點認為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有了絲綢之路。問題(4分)若你支持第二種觀點,應選擇以下哪些史料作為證據?史料A《穆天子傳》“該文獻出土于戰國墓,記載了約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至西域一帶會見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給西王母“錦紐百純(匹)”的記錄。史料B 新疆阿爾泰巴澤雷克墓出土的絲織品,(約公元前5世紀)史料C東羅馬金幣,發現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史料D新聞報道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馬俑館前的一處磚瓦窯址時,發現了百余具骨骸。DNA檢測顯示,在提取的15個骨骸樣本中,有一個屬于比較典型的“歐亞西部T類群個體”。材料二仔細觀察題圖,與宋代對外貿易路線A段相比,明代鄭和航海路線B段有了新發展。問題(4分)指出明代鄭和航海路線B段新發展的具體表現,并結合所學,概括推動這一新發展的因素。材料三“絲綢之路”并非只是絲綢貿易的通道,也是東西方之間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交流通道。問題(3)(5分)請你從“開放、創新、文明”等關鍵詞中選擇其一,并結合歷史上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予以闡釋。32.(15分)20世紀以來,世界和平與發展、戰爭與動蕩并存。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一戰后國際局勢】材料一如表為關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論。評論人身份評語福煦法國元帥《凡爾賽和約》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列寧蘇俄領袖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1)(3分)請根據材料一的兩則評論概括“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特點,并用史實加以證明。【二戰后國際局勢】材料二圖1和圖2是20世紀后期英國和蘇聯關于馬歇爾計劃的漫畫。【注釋】英國漫畫:英國婦女腳踩著高蹺,兩只高蹺上分別寫著“MARSHALL(馬歇爾)”和“AID(援助)”,她前面的英文是“BETTERSTANDARDOFLIFE(更美好的生活)”。蘇聯漫畫:馬歇爾正在兜售套圈和軍火。套圈上寫著法國、德國(西德)、意大利、英國、荷蘭等西歐國家的名稱。(2)(3分)材料二兩幅漫畫的含義有何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兩幅漫畫含義不同的原因。(3)(4分)請評價材料二兩幅漫畫對研究二戰后國際局勢的史料價值。【當今國際局勢】材料三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但是,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聯盟或國家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4)(5分)根據材料三,指出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呈現的發展趨勢。在這種趨勢下,為構建當今世界和平與安全,我們應該秉持什么理念?3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照片及說明照片一20世紀50年代,北京市豐臺區東管頭鄉農民辦理加入合作社手續照片二1954年國慶節,游行群眾抬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模型通過天安門照片三1973年,袁隆平(左一)帶著科研團隊培育強優勢雜交水稻照片四1984年國慶節,群眾游行隊伍中的“聯產承包好”彩車照片五照片六2022年,第24屆冬季奧運會在北京開幕(1)(6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材料中照片五的說明。(2)(6分)選擇材料中至少兩幅相互關聯的歷史照片,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結構完整)

2025年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部分學校中考歷史一模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30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BACDBDBADBC題號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AAADACBBCA題號2324252627282930答案DDAAAAAC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分)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雙槐樹遺址中,出土的骨質蠶雕藝術品﹣﹣牙雕蠶,其形狀符合家蠶的生物特點;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家蠶絲線、絲帶和絹片。以上考古發現與“嫘祖養蠶繅絲”的遠古傳說,可以相互印證的是()A.遠古傳說中的嫘祖確有其人 B.中國的農桑文明已經開始 C.中國是紡織業的唯一發源地 D.農耕時代社會分工的精細【分析】本題考查炎帝和黃帝,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雙槐樹遺址中,出土的骨質蠶雕藝術品﹣﹣牙雕蠶,其形狀符合家蠶的生物特點;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家蠶絲線、絲帶和絹片。以上考古發現與“嫘祖養蠶繅絲”的遠古傳說,可以相互印證的是中國的農桑文明已經開始。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2.(2分)如表是西周中期一件青銅器的介紹,該青銅器最重要的歷史價值在于()鳥尊銘文說明鳥尊的蓋內和腹部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翻譯:晉國君主制造的祭天寶器)。據考證,鳥尊是第一代晉侯燮所擁有的高規格祭祀禮器。A.提供了研究晉國社會狀況的實物史料 B.體現漢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點 C.說明晉國是西周分封的第一個諸侯國 D.凸顯晉國青銅鑄造水平世界領先【分析】本題考查青銅器,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所學可知,“鳥尊”是第一手資料,有助于對晉國歷史的研究,故A符合題意;甲骨文能體現漢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點,故B不符合題意;由材料“晉侯太室寶尊彝”可知,晉侯鳥尊是晉侯燮命人所鑄,不能體現晉國是最早實行分封制的諸侯國,故C不符合題意;晉侯鳥尊體現了晉國的青銅鑄造藝術,但體現不出“領先”,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3.(2分)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這些活動必須建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下列有關中國古代工程的論述,與上述觀點相符的是()A.鑿峭壁,現神佛 B.天下轉漕,仰此一渠 C.深淘灘、低作堰 D.山川形便,犬牙相入【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史實,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深淘灘、低作堰”是指都江堰修建指導思想,意思是將河內的淤泥盡可能深的掏出去,以便能夠容納更多的河水,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成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典范,C項正確;A項是指在山上開鑿石窟,必然破壞植被等,是不尊重客觀規律的工程,排除;B項是指大運河的開鑿,人工開鑿運河會從個人主觀意圖出發,在一定程度影響周邊自然河流的流向進行干擾或改變,沒有尊重客觀規律,排除B項;D項是中國行政區劃的原則,與古代工程無關,排除。故選:C。4.(2分)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指出:“秦之失在于政。”《漢書?景帝紀》中寫道:“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以上兩則材料說明()A.秦漢的政治制度各有所長 B.漢朝完全摒棄秦朝的制度 C.法道兩家的理念水火不容 D.國家治理政策應適時調整【分析】本題考查秦的暴政、文景之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兩則材料說明國家治理政策應適時調整。秦朝實行暴政導致速亡,漢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國家繁榮富強。故選:D。5.(2分)如圖所示的局面,形成于()A.西漢初年 B.東漢末年 C.三國時期 D.兩晉時期【分析】本題考查了東漢末年的局勢。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解答】曹操是東漢末年人物,圖示形成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故如圖所示的局面,形成于東漢末年,B符合題意。故選:B。6.(2分)《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百姓對姚崇的稱贊:“姚元崇為相,憂國如家,愛民如子。”這從側面反映了唐玄宗統治前期()A.注重文教 B.勤于政事 C.虛心納諫 D.重用賢能【分析】本題考查開元盛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百姓對姚崇的稱贊:“姚元崇為相,憂國如家,愛民如子。”這從側面反映了唐玄宗統治前期重用賢能,任人唯賢,人盡其才。故選:D。7.(2分)五代時沿用《唐律》,把“謀大逆”(侵犯皇帝尊嚴的行為)和“謀叛”(策劃背叛朝廷的行為)定為不赦之罪。據此推斷,下列屬于“謀大逆”“謀叛”的行為是()A.玄奘私出邊關西行 B.趙匡胤黃袍加身 C.寇準力勸皇帝親征 D.王安石主持變法【分析】本題考查北宋建立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所學知,趙匡胤黃袍加身屬于“謀大逆”“謀叛”的行為。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選:B。8.(2分)如表是不同史書中關于岳飛的記載,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是()《宋史?岳飛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金朝將領)兀術怒,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與韓常之兵逼郾城。(岳)飛遣子云領騎兵直貫其陣,戒之曰:“不勝,先斬汝!”鏖戰數十合,賊尸布野。飛進軍朱仙鎮,方指日渡河,而(秦)檜欲畫淮以北棄之……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紹興十年六月:岳飛率兵攻金,收復穎昌。紹興十年七月:岳飛與完顏宗弼(金兀術)戰于郾城,敗之。紹興十年九月:秦檜主罷兵,召岳飛赴行在(宋高宗所在地方)。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下岳飛大理寺,賜死。A.岳飛在郾城大敗金兵,秦檜主張罷兵 B.宋高宗召見岳飛 C.岳家軍一鼓作氣收復了穎昌和朱仙鎮 D.大理寺賜死岳飛【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能力,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解答】由材料“鏖戰數十合,賊尸布野。飛進軍朱仙鎮,方指日渡河,而(秦)檜欲畫淮以北棄之……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和“岳飛與完顏宗弼(金兀術)戰于郾城,敗之”“秦檜主罷兵,召岳飛赴行在”可以得出,岳飛在郾城大敗金兵,秦檜主張罷兵。故選:A。9.(2分)《明神宗實錄》中,對戚繼光的評價是:“血戰殲倭,勛垂閩浙,壯猷(俞大猷)御虜,望著幽燕(現北京一帶)。”此評價提到戚繼光的兩項功績是()A.開鑿靈渠,統一嶺南 B.出使西域,北擊匈奴 C.收復臺灣,營建北京 D.平定倭患,鎮守北方【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取得抗倭戰爭勝利的民族英雄的相關史實。戚繼光抗倭保衛了我國東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抗倭功績永載史冊。【解答】依據“倭”“閩浙”可知與戚繼光抗倭有關。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壯猷(俞大猷)御虜,望著幽燕”與戚繼光鎮守北方有關。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D。10.(2分)《明史》記載:“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李時珍)乃窮搜博采,芟(消除)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厘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可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A.其部卷分類一直是世界最先進的藥書編目 B.是對古代藥物學成果的鑒別、整理和補充 C.吸收了中國歷代農學家的成果和思想方法 D.收錄的藥物和藥方解決了世界醫學的難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李時珍)乃窮搜博采,芟(消除)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厘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可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對古代藥物學成果的鑒別、整理和補充,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故選:B。11.(2分)學者鄭石橋指出:“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趨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此觀點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A.皇權掌管中央機構,相權主管地方行政,兩者互相監督 B.丞相為百官之首,是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不可或缺的助手 C.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 D.宰相由充當皇帝顧問到主持朝政,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分析】本題考查我國古代君權的加強。隨著君權的加強,相權不斷衰落。【解答】“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趨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ABD與材料不符,也不符合史實。故選:C。12.(2分)恩格斯在評論某次戰爭時指出:“如果我們將當時所締結的各項條約比較一下,就不得不承認這樣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實:這次戰爭不是對英國和法國有利,而是對俄國有利。”恩格斯所評論的戰爭是指()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分析】本題考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史實。【解答】恩格斯的評價表明這次戰爭的受益者包括英國、法國和俄國,而俄國受益最大,據此判斷這次戰爭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因為俄國在這次戰爭后,除了獲得英法所取得的特權外,還割占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鴉片戰爭沒有俄國參與,甲午戰爭主要是日本,故排除A、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也不是俄國獲得的利益最多。故排除D項。故選:B。13.(2分)郭嵩燾于1875年受命出使英國后,他把從上海到倫敦途中的見聞寫成日記《使西紀程》,盛贊西方民主制度。該書少量印發給當朝官員閱讀后遭遇眾人口誅筆伐,朝廷將其書毀版。這表明()A.傳統夷夏觀念是近代化的障礙 B.清政府與英國外交關系的惡化 C.洋務運動抵制外國資本的入侵 D.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堅強意志【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郭嵩燾于1875年受命出使英國后,他把從上海到倫敦途中的見聞寫成日記《使西紀程》,盛贊西方民主制度。該書少量印發給當朝官員閱讀后遭遇眾人口誅筆伐,朝廷將其書毀版。這表明清政府仍堅守傳統的“華夷觀”,傳統夷夏觀念是近代化的障礙。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14.(2分)1905年,京師大學堂鑒于英、德、美、日諸國均“以體育為法,而養成國民氣節”,特舉辦第一次運動會,希望造就“臨事不辭職,事君不惜死”之人才。該運動會反映了()A.新舊并存的救亡思想 B.近代學制的完善 C.師夷長技的自強精神 D.革命道路的探索【分析】本題考查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鑒于英、德、美、日諸國均‘以體育為法,而養成國民氣節’,特舉辦第一次運動會”說明京師大學堂學習西方的教育方式,但是目的是“造就‘臨事不辭職,事君不惜死’之人才”,依然體現的是忠君思想,所以該運動會反映了新舊并存的救亡思想,故A正確;舉辦運動會與近代學制無關,排除B;師夷長技的自強精神指的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排除C;舉辦運動會沒有體現革命道路,排除D。故選:A。15.(2分)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臨時約法》,給予國民財產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權利,解除之前強加給民族工業的各種限制;設立實業部,并通電各省都督設立實業公司。這些舉措()A.改善了近代經濟的發展環境 B.消除了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C.奠定了國家統一的物質基礎 D.推動了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公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給予國民財產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權利,解除之前強加民族工業的各種限制;設立實業部,并通電各省都督設立實業公司”說明南京臨時政府鼓勵發展民族工業,解除了以前對民族工業的限制,表明這些舉措的積極意義主要是改善了經濟的發展環境,故A正確;BCD材料未體現,排除。故選:A。16.(2分)某班同學為一些地方設計“歷史名片”宣傳語,下列適用于井岡山的是()A.辛亥首義,共和號角 B.五四中心,風云新途 C.八一槍響,軍旗升起 D.革命搖籃,紅軍故鄉【分析】本題考查對井岡山的認識。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建成的隊伍。【解答】A.“辛亥首義,共和號角”指的是辛亥革命,發生在武昌,與井岡山無關;B.“五四中心,風云新途”指的是北京和上海,與井岡山無關;C.“八一槍響,軍旗升起”指的是南昌起義,與井岡山無關;D.“革命搖籃,紅軍故鄉”指的是井岡山。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故選:D。17.(2分)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以下為《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第十三章的目錄(缺第五小節標題)。該書第十三章第五節的標題應是()第十三章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一、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制定三、黨在國民黨統治區斗爭策略的轉變四、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斗爭五、六、黨為早日實現全民族抗戰而斗爭A.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C.全民族抗戰的最終實現 D.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廣泛建立【分析】本題考查西安事變。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黨中央派周恩來等到西安調停,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預示著團結抗日新局面到來,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故A符合題意。故選:A。18.(2分)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這反映了當時()A.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 B.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 C.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分析】本題考查重慶談判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由材料:“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并結合所學知,這反映了重慶談判,共產黨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抗戰勝利后人民渴望和平,為實現和平建國帶來了曙光,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C是正確的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9.(2分)如圖所示為1978﹣2006年商品零售環節三種價格形式的比重變化。據此可知,我國()A.多種所有制經濟開始共同發展 B.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 C.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全面接軌 D.政府完全放棄了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分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圖片可知,1978年以來政府定價的商品持續減少,而市場調節價的商品持續增加,這反映了我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故選:B。20.(2分)臺灣詩人余光中說:“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許多臺灣有識之士也提出“中華文化應是兩岸溝通的共同語言”。這說明()A.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 B.文化認同有助于實現兩岸和平統一 C.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持續創新力 D.“一國兩制”構想得到兩岸廣泛認可【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考生可結合材料“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中華文化應是兩岸溝通的共同語言”進行分析。【解答】由材料中“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中華文化應是兩岸溝通的共同語言”可知,海峽兩岸的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文化認同有利于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兩岸的文化交流,A項排除;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只提及“詩人”“有識之士”,未提及“兩岸廣泛認可”,D項是對材料的誤讀,排除。故選:B。21.(2分)下表統計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個時間點與中國建交國家的數量。這說明新中國()時間建交的亞洲國家數量建交的非洲國家數量建交的歐洲國家數量建交的美洲國家數量1959年145152196928392917A.擺脫了意識形態的羈絆 B.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 D.已經適應了冷戰后的世界格局【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相關知識。【解答】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1959““1969”“1979“。從圖中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30年中,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數目不斷上升.這從個側面體現了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故C正確;A項說法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故排除;早在建國初我國就突破了美國外交孤立政策,故排除B;冷戰于1991年結束,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D。故選:C。22.(2分)在《漢謨拉比法典》中,第42至52條是租借田地而出現的各種情形的規定;第114至119條是對各種債權債務的規定;第242至243條對牛的租賃價格做了明確規定。這些法律規定說明古巴比倫()A.商品經濟比較活躍 B.奴隸制度相當發達 C.種姓制度等級森嚴 D.民主政治達到高峰【分析】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在《漢謨拉比法典》中,第42至52條是租借田地而出現的各種情形的規定;第114至119條是對各種債權債務的規定;第242至243條對牛的租賃價格做了明確規定”可知,這些法律規定說明古巴比倫商品經濟比較活躍。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古巴比倫奴隸制度相當發達,排除B;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級制度,排除C;古巴比倫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排除D。故選:A。23.(2分)從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莊園在西歐逐漸流行開來。莊園大多以村莊為基礎,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荒地、池塘。莊園以農業為主,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滿足莊園的日常需求,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莊園還有鐵匠、金銀匠等。據此可知,莊園的特點是()A.雇傭進行生產 B.面向市場 C.具有司法審判權 D.自給自足【分析】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概況,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西歐中世紀的莊園中,主要是農奴和農民在領主的土地上勞動,他們對領主有人身依附關系,并非雇傭關系,排除。B.材料中明確指出“莊園以農業為主,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滿足莊園的日常需求,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說明莊園生產的產品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并非是為了在市場上銷售,排除。C.題干材料主要圍繞莊園的生產生活設施以及產品的用途等方面進行描述,并沒有涉及到司法審判權的內容,排除。D.根據材料“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滿足莊園的日常需求,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莊園還有鐵匠、金銀匠等”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歐中世紀的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莊園在生產和生活方面基本能夠自己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不需要依賴外部市場,體現了自給自足的特點,符合題意。故選:D。24.(2分)《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為佛羅倫薩一位商人的妻子所畫的肖像畫,它以現實人物為主題,人物形象神態自若,嘴角含著一絲微笑,顯得恬靜,似乎又有點哀傷,富有生命的活力。畫家通過自己的作品想表達的思想是()A.天賦人權 B.自由主義 C.民主科學 D.人文主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為佛羅倫薩一位商人的妻子所畫的肖像畫,它以現實人物為主題,人物形象神態自若,嘴角含著一絲微笑,顯得恬靜,似乎又有點哀傷,富有生命的活力。畫家通過自己的作品想表達的是人文主義的思想。達?芬奇把藝術創作和科學探索結合起來,創作了許多完美生動的人物形象,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D符合題意。故選:D。25.(2分)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下列時間軸中,與③對應的事件是()A.法國大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 C.美國內戰 D.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法國大革命,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可知,與③對應的是《人權宣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制憲會議于1789年由頒布《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A項正確;《獨立宣言》是1776年杰斐遜起草的,發表于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獨立宣言》是第一個以國家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綱領性文獻,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排除B項;1862年,美國內戰期間聯邦政府審時度勢,頒布了《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排除C項;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此后,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排除D項。故選:A。26.(2分)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后來,人們根據這一現象發明了早期的發電機。到19世紀70年代,經過不斷完善的發電機進入生產領域,電力開始作為動力帶動機器。隨后在各國發明家的共同努力下,發電機、電動機、電焊機、電鉆、電話、電車、電報等紛紛問世。由此,人類進入()A.電氣時代 B.蒸汽時代 C.信息時代 D.鐵路時代【分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題干“到19世紀70年代電報等紛紛問世”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發電機、電動機等眾多電氣設備紛紛問世,電力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人類社會由此進入“電氣時代”,A項正確;“蒸汽時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特征,當時主要是以蒸汽機作為動力來源,推動生產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發展,排除B項;“信息時代”是以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標志,出現在20世紀中后期,和題干中19世紀70年代不符,排除C項;“鐵路時代”是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車的發明和鐵路建設的發展而出現的,強調的是鐵路交通的發展,并非電力的應用,排除D項。故選:A。27.(2分)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裴迪南大公為了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6月28日,裴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一歷史事件成為了()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B.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標志 C.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D.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標志【分析】本題考查薩拉熱窩事件,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為了到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檢閱軍隊,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史稱“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一戰的導火線,符合題意。B.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標志著一戰爆發,排除。C.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宰場”和“地獄”。此役后,戰略主動權開始轉移到協約國一方,因此凡爾登戰役被認為是一戰轉折點。排除。D.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標志著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排除。故選:A。28.(2分)1933年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提到:“我們最重大的首要任務,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這一任務,政府對待這項任務就像對待戰爭的緊急狀態一樣。”為此羅斯福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以工代賑” B.整頓金融體系 C.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D.調整農業政策【分析】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我們最重大的首要任務,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這一任務”可知,這說明羅斯福新政的首要任務是增加就業,降低失業率。羅斯福推行“以工代賑”,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如水庫、發電站、公路、橋梁、機場、運動場、公園等,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故A符合題意;羅斯福為增加就業,降低失業率采取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賑”,BCD都不能直接增加就業,排除。故選:A。29.(2分)從1947年開始到1951年結束,馬歇爾計劃共花出去了131.5億美元,這些錢的相當部分以各種方式回到了美國企業家手里。從這些錢的用途來看,美國是通過馬歇爾計劃把國內過剩的產能轉移到了歐洲,給自己培養了戰后的新市場,并且讓歐洲比過去更加依賴美元。這反映出馬歇爾計劃()A.推進了冷戰政策的實施 B.導致了兩極格局的形成 C.消除了共產主義的影響 D.阻礙了歐洲的經濟恢復【分析】本題考查馬歇爾計劃,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從這些錢的用途來看,并且讓歐洲比過去更加依賴美元。”和所學知識可知,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渡過難關的同時,也進一步在經濟上依賴美國,鞏固資本主義陣營,有利于冷戰政策的實施,A項正確;1955年,華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排除B項;馬歇爾計劃做為美國冷戰的一部分,只能遏制共產主義,而非消除共產主義,排除C項;馬歇爾計劃促進了歐洲經濟的恢復,排除D項。故選:A。30.(2分)2023年10月7日以來,巴以沖突不斷加劇。巴以沖突爆發以來,某一國際組織積極調解矛盾,致力于構建和平世界、維護世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一國際組織是()A.世界貿易組織 B.歐盟 C.聯合國 D.七十七國集團【分析】本題考查了聯合國的成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2023年10月7日以來,巴以沖突不斷加劇。巴以沖突爆發以來,某一國際組織積極調解矛盾,致力于構建和平世界、維護世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所學知識可知,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其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二戰后至今,聯合國在國際沖突調解、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派遣維和部隊、進行外交斡旋、推動和平談判等方式,致力于解決地區沖突和爭端。在巴以沖突中,聯合國積極參與調解,符合其職責和使命,C項正確;世界貿易組織關注的重點是經濟領域的貿易問題,而非國際沖突和安全問題,排除A項;歐盟的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巴以沖突屬于中東地區的問題,超出了歐盟的職責范圍,排除B項;七十七國集團是發展中國家在反對超級大國的控制、剝削、掠奪的斗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國際集團,其主要目的是在國際經濟領域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重點關注的是經濟發展問題,而非國際沖突調解,排除D項。故選: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31.(13分)“絲綢之路”綿延漫長的時間、穿行遙遠的距離、跨越巨大的區域而長盛不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關于絲綢之路的開通,學界說法不一。第一種觀點認為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第二種觀點認為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有了絲綢之路。問題(1)若你支持第二種觀點,應選擇以下哪些史料作為證據?史料A《穆天子傳》“該文獻出土于戰國墓,記載了約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至西域一帶會見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給西王母“錦紐百純(匹)”的記錄。史料B新疆阿爾泰巴澤雷克墓出土的絲織品,(約公元前5世紀)史料C東羅馬金幣,發現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史料D新聞報道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馬俑館前的一處磚瓦窯址時,發現了百余具骨骸。DNA檢測顯示,在提取的15個骨骸樣本中,有一個屬于比較典型的“歐亞西部T類群個體”。材料二仔細觀察題圖,與宋代對外貿易路線A段相比,明代鄭和航海路線B段有了新發展。問題(2)指出明代鄭和航海路線B段新發展的具體表現,并結合所學,概括推動這一新發展的因素。材料三“絲綢之路”并非只是絲綢貿易的通道,也是東西方之間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交流通道。問題(3)請你從“開放、創新、文明”等關鍵詞中選擇其一,并結合歷史上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予以闡釋。【分析】本題考查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宋代的經濟發展、鄭和下西洋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若我支持第二種觀點即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有了絲綢之路,應選擇史料B、史料D作為證據,因為史料B、史料D都是第一手史料;史料A不是第一手史料,史料C是唐朝,比漢代晚。(2)明代鄭和航海路線B段新發展的具體表現是由印度直達非洲東海岸,結合所學可知,推動這一新發展的因素是指南針的應用、航海技術的進步等。(3)從“開放、創新、文明”等關鍵詞中選擇開放,結合歷史上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可知,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這說明開放有利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等。故答案為:(1)史料B、史料D。(2)由印度直達非洲東海岸;指南針的應用、航海技術的進步等。(3)選擇開放: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這說明開放有利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等。32.(15分)20世紀以來,世界和平與發展、戰爭與動蕩并存。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一戰后國際局勢】材料一如表為關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論。評論人身份評語福煦法國元帥《凡爾賽和約》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列寧蘇俄領袖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1)請根據材料一的兩則評論概括“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特點,并用史實加以證明。【二戰后國際局勢】材料二圖1和圖2是20世紀后期英國和蘇聯關于馬歇爾計劃的漫畫。【注釋】英國漫畫:英國婦女腳踩著高蹺,兩只高蹺上分別寫著“MARSHALL(馬歇爾)”和“AID(援助)”,她前面的英文是“BETTERSTANDARDOFLIFE(更美好的生活)”。蘇聯漫畫:馬歇爾正在兜售套圈和軍火。套圈上寫著法國、德國(西德)、意大利、英國、荷蘭等西歐國家的名稱。(2)材料二兩幅漫畫的含義有何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兩幅漫畫含義不同的原因。(3)請評價材料二兩幅漫畫對研究二戰后國際局勢的史料價值。【當今國際局勢】材料三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但是,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聯盟或國家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4)根據材料三,指出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呈現的發展趨勢。在這種趨勢下,為構建當今世界和平與安全,我們應該秉持什么理念?【分析】本題以三則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及特點、美國的冷戰政策、二戰后國際局勢、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呈現的發展趨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一“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說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定程度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創設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獲得高速發展。根據材料一“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凡爾賽體系是帝國主義戰勝國妥協分贓產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爭奪世界的矛盾,為二戰爆發埋下禍根。由此可以看出它的特點是體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體系具有不全面性和矛盾不可調和性。證明:二戰前,德國納粹黨撕毀《凡爾賽條約》,擴軍備戰,導致二戰爆發。(2)根據漫畫英國漫畫看待馬歇爾計劃是肯定的態度;蘇聯漫畫看待馬歇爾計劃是揭露馬歇爾計劃的實質,美國對西歐國家的控制。產生這種態度不同原因是因為美蘇冷戰對峙,兩者政治立場不同。(3)根據所學知識,漫畫中英國、蘇聯對馬歇爾計劃產生不同的態度可知,是二戰后形成兩極格局,美國鞏固在歐洲的勢力,鞏固資本主義制度,遏制蘇聯在歐洲勢力,在兩極格局中占主導。(4)根據所學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