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專題突破卷 10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解析版)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_第1頁
【高考政治】專題突破卷 10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解析版)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_第2頁
【高考政治】專題突破卷 10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解析版)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_第3頁
【高考政治】專題突破卷 10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解析版)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_第4頁
【高考政治】專題突破卷 10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解析版)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政治】專題突破卷10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解析版)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高考政治】專題突破卷10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解析版)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1/14【高考政治】專題突破卷10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解析版)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必修四單三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專題突破卷10(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題3分,共45分)1.(2023·湖南·高考真題)方圓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塊宋代銅鏡的背面浮雕上,我們有幸目睹一場“鏡上足球賽”—-有人高髻笄發,作踢球狀;有人戴幞頭,著長服,半蹲膝,身稍前傾,作認真接球姿勢。伴隨了中國人數千年的銅鏡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①浮雕畫面蘊含著古代中國人民朝氣蓬勃的體育精神②銅鏡與體育的生動融合拓寬了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③銅鏡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之一④銅鏡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集中體現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解析】①:銅鏡上的“鏡上足球賽”,生動描繪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體育競技場景,浮雕畫面蘊含著古代中國人民朝氣蓬勃的體育精神,①正確.②: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有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銅鏡與體育的生動融合并沒有拓寬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②排除.③:伴隨了中國人數千年的銅鏡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意象,映照至今,體現出銅鏡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之一,③正確。④: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銅鏡文化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集中體現,④排除.故本題選A。2.(2023·浙江·高考真題)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亞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開創了橄欖梯田耕作系統;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將獨特的水資源管理方法與沙漠知識相結合,形成了綠洲農業系統……今天,各國都在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進一步挖掘其價值。這表明()①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②文化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③農業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④每一種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國家的土壤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③④:今天,各國都在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進一步挖掘其價值,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農業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每一種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國家的土壤中,③④符合題意。①: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①錯誤。②:材料表明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造的成果,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不強調文化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②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D。3.(2023·湖北·高考真題)古人早就觀察到藕斷絲連的現象,并從荷花莖稈中提取出絲狀纖維,搓捻成線,用于織造。當代中國設計師不僅從古代文獻中恢復了失傳的藕絲織造技藝,而且推陳出新,制作出色澤自然、觸感柔軟又抗褶皺的個性化、藝術化的織物.傳統藕絲織造技藝的當代復興表明()①古代文獻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基礎②文化創新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要③傳統技藝的傳承不必囿于形式④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核心在于文化傳承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②③:當代中國設計師不僅從古代文獻中恢復了失傳的藕絲織造技藝,而且推陳出新,制作出色澤自然、觸感柔軟又抗褶皺的個性化、藝術化的織物,這說明文化創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要,也說明傳統技藝的傳承不必囿于形式,②③符合題意。①:文化創新要以社會實踐基礎,立足時代之基,古代文獻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基礎,①說法錯誤.④:文化傳承與創新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但不是其核心,④錯誤。故本題選C。4。(2023·云南·校聯考模擬預測)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一行考察了內蒙古自治區,來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赤峰市。習近平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說明了()①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③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④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非遺文化的傳承有利于教育人民認同本民族文化,并將其文化傳承下去,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說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①②正確.③:材料強調文化的功能,未涉及文化與載體的關系,③排除。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④錯誤.故本題選A。5.(2023·陜西安康·模擬預測)登上岳陽樓就可以欣賞到八百里洞庭湖的美景,正如范仲淹所寫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然而,范仲淹從未見過岳陽樓,更未來過岳陽,《岳陽樓記》是他參照好友寄來的一張畫作看圖完成的。從此一座觀湖小樓憑借詩文紅遍大江南北,一份憂國憂民的天下胸懷也隨江湖遠走,被人傳唱至今。這說明()①人們可以創造和享用文化②文化活動依托于社會實踐③文化具有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④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特有生命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范仲淹從未見過岳陽樓,更未來過岳陽,《岳陽樓記》是他參照好友寄來的一張畫作看圖完成的。從此一座觀湖小樓憑借詩文紅遍大江南北,一份憂國憂民的天下胸懷也隨江湖遠走,被人傳唱至今。這說明人們可以創造和享用文化,而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特有生命力,其影響深遠持久,①④符合題意。②:社會實踐是文化的來源,但是材料沒有體現文化活動依托于社會實踐,②不符合題意。③:優秀文化具有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③不選。故本題選B。6.(2023·山東威海·統考二模)亞洲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2023年4月24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在陜西西安舉行,一系列文化遺產合作項目相繼實施。從中國文物赴日舉辦“三國志”展,到故宮博物院與巴基斯坦共同主辦的“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亮相紫禁城……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步伐中,文物展覽講述著()①文化遺產獨具特色的內涵和文化價值②各國人民在平等交流中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③各民族文化共同的價值追求和普遍規律④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推動人類文明的繁榮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①④:從中國文物赴日舉辦,到宮博物院與巴基斯坦共同主辦,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步伐中,文物展覽講述著文化遺產獨具特色的內涵和文化價值,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推動人類文明的繁榮,①④符合題意。②:材料主要講述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亞洲文明在交流的積極意義,而未涉及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②不符合題意。③:各民族文化有著普遍規律,同時也有著本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文化由于地理環境、歷史、人文環境等存在差異,價值追求也會存在著差異,③排除。故本題選B.7.(2023·重慶九龍坡·重慶市育才中學校考模擬預測)2023年4月,中尼民俗文化交流節活動成功舉辦.通過精彩的中國民樂表演、傳統舞蹈展示、中國書法團扇、尼泊爾海娜手繪體驗等人文交流環節搭建“友誼之橋”,加強中尼文化交流,拓寬涉僑企業合作領域,助推合作項目落地生根,為兩國交流發展做出貢獻。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有利于()①加強相互借鑒,推動世界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②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展現可親的中國形象③縮小文化差異,促進兩國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趨同統一④深化兩國的經濟、文化等多領域合作,促進民心相通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①:應該是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推動世界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說法錯誤,①排除.②④:中尼兩國通過精彩人文交流環節搭建“友誼之橋”,拓寬涉僑企業合作領域,助推合作項目落地生根,為兩國交流發展做出貢獻,這說明中尼民俗文化交流節活動的成功舉辦有利于增強中華文明走出國門,展現可親的中國形象,也有利于深化兩國多領域合作,促進民心相通,②④符合題意。③:文化具有民族性,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而不是“縮小文化差異”,也不是不同國家的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趨同統一,③錯誤。故本題選C。8。(2023·云南保山·二模)從中國北京到法國巴黎,一場相隔1萬公里的浪漫演繹拉開帷幕.玫瑰與茉莉、鋼琴與琵琶,中央民族樂團首席琵琶演奏家趙聰與法國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再攜手,一起演奏《紅玫瑰與白茉莉》,流淌出和諧的音樂之美。材料表明()①中西文化在音樂中實現了良性互動②跨文化對話是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③中西元素交融為音樂之美增色添彩④精通中西文化是音樂創新的根本途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材料表達的是中法音樂家用鋼琴和琵琶攜手演奏,體現出音樂的和諧之美,表明了中西文化在音樂中實現了良性互動;中西元素交融為音樂之美增色添彩,①③符合題意。②:此說法夸大了跨文化對話的作用,②說法錯誤.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9.(2023·全國·校聯考模擬預測)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于2023年2月16日至20日在陜西省榆林市舉行,年會以“打造非遺年度名片,綻放非遺絢麗色彩”為主題。來自全國多地近200個非遺項目、400余位非遺傳承人相聚榆林,游客可以品各地非遺美食,觀各地非遺風情,賞中國傳統技藝,購特色非遺產品.這一活動的價值在于()①展示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讓人們了解真實歷史②展現文化多樣性,引導人們回歸歷史生活方式③展示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和當時的社會文明④借助強大的經濟實力展示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游客可以品各地非遺美食,觀各地非遺風情,賞中國傳統技藝,能夠展示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讓人們了解真實歷史;展示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和當時的社會文明,①③正確。②:該活動有利于展示文化多樣性,了解歷史生活方式,并不是回歸,②排除。④:通過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游客可以品各地非遺美食,觀各地非遺風情,賞中國傳統技藝,購特色非遺產品,體現了文化的作用,未強調經濟對文化的作用,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0。(2023·河南·模擬預測)2023年4月5日,第17屆中法文化之春正式啟動。從4月到7月,超過65個文化項目將在中國二十多座城市展開,涵蓋音樂、戲劇、電影、美術等多個領域,包括中法藝術家聯合演出和展覽,中法文化論壇、中法電影周以及中法青年交流等活動。開啟中法文化之春的意義在于()①增強中法民眾對彼此文化的認同②促進中法文化取長補短去除差異③推動中法文化在互融互鑒中共進④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深化政治互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①:文化認同是針對本民族文化而言的,①錯誤。②:促進中法文化取長補短去除差異,其中“去除差異”的說法違背了文化的多樣性,②錯誤。③④:開展中法文化之春活動,讓中法文化項目在中國二十多座城市展出,有利于促進中法文化交流互鑒,共同發展,有利于通過文化交流增進中法政治互信,③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1.(2023·廣東汕頭·統考三模)粵歌,是粵劇開出的、活潑可愛的另一枝花:粵歌以粵劇為種子,粵地生活為土壤,粵人鄉音為雨露,文化自信為陽光;以大眾的關注與呵護為四時更迭、晝夜輪回.機緣和合,始成粵歌。粵歌的創作()①表明藝術和經濟基礎之間存在直接對應關系②為粵劇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呈現形式③推動了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④展現了嶺南文化的時代風貌與時代魅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①:“藝術和經濟基礎之間存在直接對應關系”表述不當,并不是直接對應,故①不選。②③:題干強調粵歌是粵劇開出的、活潑可愛的另一枝花,粵歌以粵劇為種子,表明粵歌是對粵劇的繼承、發展和創新,而沒有強調粵歌的創作為粵劇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呈現形式,故②不符合題意,③符合題意。④:粵歌以大眾的關注與呵護為四時更迭、晝夜輪回,表明粵歌的創作緊貼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與時代同振中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永恒的魅力,故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2.(2023·廣東廣州·模擬預測)60年來,雷鋒的名字家喻戶曉,雷鋒的事跡深入人心,雷鋒精神滋養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心靈.某社區青年志愿者配合物業對不文明現象進行整治。他們不怕臟、不怕累,用青春踐行著雷鋒精神。這一精神()①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居于指導地位②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物質力量③具有提升全民族文明素養的功能④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①: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居于指導地位,①不符合題意。②:雷鋒精神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精神力量,不是物質力量,②說法錯誤。③:弘揚雷鋒精神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③符合題意。④:雷鋒精神閃爍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光芒,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向善”等的精神追求,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3.(2023·廣西·模擬預測)2023年2月18日首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游大會在海南開幕,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通過論壇、展覽、演出、美食文化體驗、文創大賽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展現蘇東坡的家國情懷、豁達人生、為民意識和文學成就,給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留下了獨特的“海南印記”。這表明()①文化創新意在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②立足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引發世界的共鳴③關注群眾的精神需求是文化創新的重要條件④貼近群眾的表現形式能更好地彰顯文化價值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③④:通過論壇、展覽、演出、美食文化體驗、文創大賽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展現東坡文化,給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留下了獨特的“海南印記”,體現了關注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創新的重要條件,貼近群眾的表現形式能更好地彰顯文化的價值,③④符合題意。①:文化創新的目的在于推動文化發展,進而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是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①不符合題意。②:我國的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只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引發共鳴,立足實踐,而不能說立足民族傳統文化,②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4.(2023·河南·模擬預測)2023年3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承辦2023非遺品牌太會在廣州市開幕.大會以“堅持守正創新,擦亮非遺品牌"為主題。非遺品牌展主要包括中國傳統工藝品牌展、研培計劃成果展、非遺工坊品牌展、“海絲·灣區·廣作華章"展等板塊,涵蓋近150個中國非遺品牌.這一活動的舉辦旨在()①合理吸收一切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②展示對非遺創造性轉化的工作成果③保障我國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④彰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①:2023非遺品牌大會展示的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涉及外來文化,①不符合題意。②④:2023非遺品牌大會包括多個板塊,涵蓋100多個中國非遺品牌,舉辦這一活動有利于展示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工作成果,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②④符合題意.③:2023非遺品牌大會有利于展示對非遺創造性轉化的工作成果,而與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無關,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5.(2023·河北唐山·開灤第二中學校考模擬預測)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此舉旨在()①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②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③提煉和形成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④實現人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增強中國的影響力,故①②符合題意。③: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展現的是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而材料涉及的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提煉和形成精神標識無關,故③不符合題意。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主要涉及的是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關系問題,與人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無關,故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6.(2023·河北滄州·校聯考三模)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題中應有之義。數字技術的發展,既深刻改變著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格局,也為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面向未來,我們必須順應趨勢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建設,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有利于()①利用新興技術手段,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②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③豐富中華文化內涵,展示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④創新文化消費模式,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①:數字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著文化產品的傳播格局,說明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有利于利用新興技術手段,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①符合題意。②: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②錯誤。③: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并未“豐富中華文化內涵”,③錯誤。④:數字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著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因此,我們必須順應文化數字化發展的趨勢,加快數字技術文化建設,推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說明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有利于創新文化消費模式,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二、非選擇題(52分)17.(2023·湖南·高考真題)【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文明沖突論"認為,世界各種文明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會導致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沖突、敵視甚至戰爭。中國式現代化破解“文明沖突論",緊緊扎根中國土壤,立足中華文明發展邏輯,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基礎上,以辯證方式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2)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知識,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沖突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的。【答案】①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堅持各民族平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化解文明沖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展,推動各種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③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既胸懷天下、保持開放,又立足中國國情,堅守中華文化發展立場,推動人類文明在深度交流與交融中進步。【解析】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要求運用文化知識,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沖突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的。本題屬于措施類試題,解答本題要把握材料關鍵信息,調動運用教材知識分析回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可聯系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和遵循原則。關鍵詞②:緊緊扎根中國土壤,立足中華文明發展邏輯,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基礎上,以辯證方式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可聯系立足中國國情,堅守中華文化發展立場。關鍵詞③: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可聯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相結合。18。(2023·山東·高考真題)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精神家園]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在歷史演進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在這里,茶馬古道、河西走廊……成為民族團結融合之路;長江、黃河、瓷器、絲綢……成為引發強烈共鳴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鴉片戰爭以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面對劫難。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華各民族一榮俱榮、休戚相關。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各族人民洗雪恥辱、扭轉自身命運,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迎來了全體中華兒女踔厲奮發、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新時代。(1)習近平指出,“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知識,闡述新時代我們應如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答案】(1)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發展動力的重要來源,要推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塑造中華文化的豐滿形象和精神面貌。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在新時代,應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凝聚民族合力、賡續民族精神,不斷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③中國共產黨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新時代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繼續增強中華文化自覺,堅定中華文化自信.④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其全社會價值追求“最大公約數"的作用,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凝聚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價值追求,引領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與發展。【解析】【分析】背景素材: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考點考查: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有關知識能力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小問1解析】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要求闡述新時代我們應如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調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從措施角度進行分析。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成為引發強烈共鳴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可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推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關鍵詞②:成為民族團結融合之路→可聯系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關鍵詞③:洗雪恥辱、扭轉自身命運,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可聯系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教材信息與材料、時政信息相結合.19。(2023·廣東高三模擬)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質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以人文交流為紐帶,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分析材料,說明在“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交融中應如何正確對待外國文化?【答案】①在文化交流融合中,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②在吸收外國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論”;③尊重文化多樣性,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分析】背景素材: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考點考查: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相關知識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解析】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是結合材料,說明在“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交融中應如何正確對待外國文化.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關鍵詞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可聯系在文化交流融合中,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關鍵詞②: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聯系尊重文化多樣性,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等相結合。20.(2023·河北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經典傳承有魅力)央視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用和詩以歌的方式讓古老的詩詞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該節目由文化學者、音樂界名人組成鑒賞團,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為觀眾解讀經典背后的文化內涵。節目將經典古詩詞與現代流行音樂相融合,以獨特創意贏得觀眾喜愛,讓經典照進現實;選擇惜時勵志親情友情家國等主題的詩詞,點燃美德之火、信念之光;在傳播形式上,節目打造出融媒體跨屏交互的創新模式,為每首歌曲量身定制4種不同的新媒體產品,憑借優質的內容引發裂變式傳播,走進公眾視野.(強國建設頌英雄)革命戰爭中的風云兒女、新中國創業史上的最美奮斗者、改革開放大潮中的改革先鋒、在平凡中感動中國的道德楷模、抗疫斗爭中白衣為甲的人民英雄……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非凡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奮斗者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出無數感天動地的英雄模范。他們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鮮血和生命,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模范都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1)結合《經典詠流傳》這一成功案例,闡明我國文化發展的基本途徑。(2)結合材料,說明禮贊和學習英雄對于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答案】(1)①促進文化發展應當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該節目以健康向上的內容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滿足了群眾走近經典的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群眾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質.②促進文化發展應當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該節目通過創新方式解讀經典,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激發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懷,發揮了優秀文化教育人民、服務社會的積極作用。③促進文化發展應當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該節目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