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室內環境技術規程-標準全文_第1頁
住宅室內環境技術規程-標準全文_第2頁
住宅室內環境技術規程-標準全文_第3頁
住宅室內環境技術規程-標準全文_第4頁
住宅室內環境技術規程-標準全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ECS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

住宅室內環境技術規程

Technicalcodeforresidentialindoorenvironment

(征求意見稿)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

刖百

根據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關于印發【2018年第二批協會標準制定、修訂計劃】的

通知》(建標協字(2018)030號)的要求,編制組經認真調研,總結實踐經驗,參考國內外

有關標準,并在廣泛征求相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共分8章和2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是:總則、術語和符號、基本規定、室內環境

指標、建筑規劃設計、施工、檢測及評定、運營及維護等。

請注意本標準的某些內容可能直接或間接涉及專利,本標準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

專利的責任。

本標準山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建筑環境與節能專業委員會歸口管理,由河南省建筑

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解釋單

位(地址:河南省鄭州市豐樂路4號;郵政編碼450053;電話電子郵件:

28103515@qq.com)

主編單位: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慶大學

參編單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

江蘇綠色建筑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消華大學建筑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三門峽像建工程檢測有限責任公司

許昌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站

河南豫美建設工程檢測有限公司

河南省國安建筑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

周口公正建設工程檢測咨詢有限公司

湖南博聯工程檢測有限公司

江蘇瑞利山河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

昆明必和必真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

鄭州市科瑞建設工程檢測有限公司

鄭州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主要審查人:

目次

1總則.........................................................................................1

2術語.........................................................................................4

3基本規定....................................................................................3

4室內環境指標................................................................................4

4.1熱濕環境..............................................................................4

4.2室內空氣質量..........................................................................4

4.3聲環境................................................................................5

4.4光環境................................................................................5

5建筑規劃設計................................................................................7

5.1一般規定..............................................................................7

5.2熱濕環境..............................................................................7

5.3室內空氣質量..........................................................................9

5.4聲環境...............................................................................12

5.5光環境...............................................................................12

6施工........................................................................................12

6.1室內空氣質量.........................................................................14

6.2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系統安裝..........................................................14

6.3天然采光、人工照明...................................................................15

6.4隔聲.................................................................................16

7檢測及評定...........................................................................17

7.1一般規定.............................................................................17

7.2檢測.................................................................................17

7.3評定.................................................................................19

8運營及維護.................................................................................19

8.1一般規定.............................................................................19

8.2運營、維護措施.......................................................................19

附錄A廚房、衛生間氣味評定方法..............................................................21

附求B室內環境質量評定表格..................................................................23

本標準用詞說明,..............................................................................26

引用標準名錄..............................................................................27

附:條文說明29

Conten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4

3BasicRequirements........................................................................................................................................................3

4IndoorEnvironmentIndicators.....................................................................................................................................4

4.1ThermalEnvironment........................................................................................................................................4

4.2InteriorAirQuality.............................................................................................................................................4

4.3AcousticalEnvironment....................................................................................................................................5

4.4LightEnvironment.............................................................................................................................................5

5ArchitecturalPlanningandDesign..............................................................................................................................7

5.1GeneralRequirements........................................................................................................................................7

5.2ThermalEnvironment.......................................................................................................................................7

5.3InteriorAirQuality.............................................................................................................................................9

5.4AcousticalEnvironment...................................................................................................................................12

5.5LightEnvironment...........................................................................................................................................12

6Construction..................................................................................................................................................................12

6.1InteriorAirQuality...........................................................................................................................................14

6.2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14

6.3NaturalLightingandLight...............................................................................................................................15

6.4SoundIiibulaliun.............................................................................................................................................................16

7TestandEvaluation......................................................................................................................................................17

7.1GeneralRequirements......................................................................................................................................17

7.2Test.....................................................................................................................................................................17

73Evalualkm.........................................................................................................................................................19

8OperationandMaintenance........................................................................................................................................19

8.1GeneralRequirements......................................................................................................................................19

8.2OperationandMaintenanceManagement................................................................................................................19

ApDcndixAAssessmcn【forKitchenandBaihroomSmell................................................................21

AppendixBAssessmentforInteriorAirOualhy................................................................................23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26

ListofQuotedStandards...................................................................................................................27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9

2

1總則

1.0.1為營造適宜的住宅建筑室內環境,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健康舒適,制定本規程。

1.0.2本規程適用于住宅建筑適宜室內環境的營造。

1.0.3本規程所指的住宅建筑適宜的室內環境指標包含熱濕環璜、室內空氣質量、聲環境、

光環境等。

1.0.4住宅建筑適宜室內環境的營造除應符合本規程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的有關標

準的要求。

3

2術語

2.0.1適宜的室內環境Suitableindoorenvironment

能滿足人體健康舒適的環境,包括熱濕環境、室內空氣質量、聲環境、光環境。

2.0.2室內空氣質量Indoorairquality

用化學、顆粒物等參數描述的室內空氣狀態。

2.0.3異味Offensiveodor

物質對嗅覺的不良刺激。

2.0.4全裝修Fullydecoratedroom

指住宅建筑工程交付使用前整體已進行裝飾裝修,室內所有功能空間的固定面全部鋪裝

或涂飾完成,功能間基本設備設施全部安裝到位。

2.0.5污染物預評估Pre-evaluationofpollutants

按照本規程要求的方法,在裝修的設計階段,通過輸入裝修材料的使用量、裝修材料的

污染物釋放速率等參數到特定的經驗公式中,得出裝修后室內預計達到的污染物濃度值的做

法。

2.0.6活動木家具Movablewcodfurniture

不屬于裝修工程的一部分,是在裝修完工后進入室內的木質家具。

2.0.7建筑設備Buildingserviceequipment

為滿足民用建筑日常使用需要,設置在建筑物中的各類設備。

2.0.8建筑設備結構噪聲Structure-bornenoiseofbuildingserviceequipment

建筑中由建筑服務設備產生的振動激勵引起,經過建筑結為傳播而來的噪聲。

4

3基本規定

3.0.1住宅建筑室內環境設計應滿足人體健康所需的熱濕環境、室內空氣質量、聲環境、光

環境耍求。

3.0.2住宅建筑室內環境設計、施工、運維等階段應選用節能仄保的設備和材料,并應符合

建筑防火、電氣安全及工程質量控制的通用性技術要求。

3.0.3住宅建筑竣工瞼收后投入使用前及運維過程中,可按照本規程對室內環境進行評定。

5

4室內環境指標

4.1熱濕環境

4.1.1住宅建筑室內熱濕環境控制指標包括室內溫度、相對濕度和風速。

4.1.2住宅建筑室內不同功能區的供暖與供冷熱濕環境設計參數應符合表4.1.2的規定要求。

表4.1.2住宅建筑室內不同功能區熱濕環境指標

功能區室內溫度(C)室內相對濕度(%)室內風速(m/s)

供暖供冷供暖供冷

臥室19~2226~29230W65WO.25

起居室18-2126-28分30W65C0.25

書房18~2126-28230<65<0.25

兒童房18-2226~28240W65<0.25

廚房215W30W70W75W0.5

衛生間28W30W75W75<0.3

4.1.3當采用加射末端時,室內設計參數應滿足現行《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

范》GB50736中的規定。

4.1.4當住宅室內未使用人工冷熱源時,室內熱濕環境參數應滿足現行《民用建筑熱濕環境

評價標準》GB/T50785中的規定。

4.2室內空氣質量

4.2.1住宅建筑室內空氣質量指標包含氨、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總揮發性有機化

合物等參數。安裝有新風系統的住宅建筑室內空氣質量指標還應包含PM.和PM,?o

4.2.2住宅建筑室內空氣質量應符合表4.2.2的要求。

表4.2.2住宅建筑室內空氣質地指標

污染物濃度

6

I級II級III級

氨(Bq/d)W100W100<150

甲醛(ng/m:')WO.04WO.07WO.10

氨(mg/m')WO.10WO.15WO.20

苯WO.03WO.06WO.09

甲苯WO.10WO.15WO.20

一甲苯(mg/nf)WO.15WO.2030.20

TVOC(mg/n):,)WO.3近0.5WO.60

PM..^(ug/m3)W25W35W75

PMio(Ug/m1)W504100W150

用房異味1級2級3級

衛生間異味1級2級3級

4.3聲環境

4.3.1住宅建筑室內聲環境控制指標為允許噪聲級。

4.3.2住宅建筑室內按不同的功能區提出不同的聲環境要求。

4.3.3住宅建筑室內不同功能區的噪聲級應符合表4.3.3的規定要求。

表4.3.3住宅建筑室內不同功能區允許噪聲級指標

功能區允許噪聲級(A聲級,dB)

晝間*夜間*

臥室W45W35

W45

起居室(廳)

注*1對高要求住宅,室內允許噪聲級應符合《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中的高要求住宅

規定。

2對存在建筑設備結構噪聲影響的住宅建筑,應同時滿足£民用建筑隔聲設“規范》GB50118

中規定的噪聲分頻值的要求。

4.4光環境

4.4.1住宅建筑室內光環境控制指標包括照度、顯色指數、照明功率密度、采光等級、采光

7

系數等。

4.4.2住宅建筑室內按不同的功能區提出不同的光環境要求。

4.4.3住宅建筑室內不同功能區的光環境應符合表4.4.3的規定要求。

表4.4.3居住建筑室內各功能區光環境指標

照明標準值采光指標

功能區參考平面及其鬲度

照度值()照明功率密度(2)采光等級采光系數標準值(%)

lxW/mRo

一般活動100

起居室0.75m水平面580N2.0

書寫、閱讀300,

i股活動75

巨卜室0.75m水平面580IV2.0

書寫、閱讀150.

0.75m水平面

餐廳150580V1.0

一般活動100

國房0.75m水平面580IV2.0

操作臺150,

衛生間0.75m水平面100580V1.0

注:*宜用混合照明

8

5建筑規劃設計

5.1一般規定

5.1.1住宅建筑周圍環境的空氣、上壤、水體等不應構成對人體的危害,與各種污染源的衛生防

護距離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5.1.2住宅建筑設計應按照被動措施優先的原則,優化建筑形體、空間布局、天然采光、自

然通風、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等,降低建筑供暖、通風、空調和照明系統的能耗,改善室內

舒適度,保障人員健康。

5.1.3住宅建筑宜設置防蚊蟲措施。

5.1.4住宅建筑選址、功能布局、圍護與分隔構造設計、室內裝修材料選擇以及建筑設備配

置應充分考慮隔聲降噪設計。

5.1.5宜對住宅建筑室內風環境進行氣流組織優化設計,應使建筑的環境設計、空間布局、

剖面設計、構造設計和門窗的設置等有利于室內自然通風。

5.1.6住宅建筑群的總體規劃起考慮減輕熱島效應。建筑的主朝向宜選擇本地區最佳朝向或

適宜朝向,且宜避開冬季主導風向。

5.2熱濕環境

5.2.1住宅建筑采用自然通風的房間通風開口設計應當符合以下規定:

1臥室、起居室(廳)的直接自然通風開口面積不應小于該房間地板面積的1/15;

2廚房的直接通風開口面積不應小于該房間地板面積的1/10,并不得小于0.6m?:

3衛生間、浴室的直接自然通風開口面積不應小于該房間地板面積的1/20并不得小于

0.15m2,并且衛生間的通風開口宜設置在房間上部。

5.2.2住宅建筑新風系統進風口的位置應當滿足以下要求:

1通風開口位置宜距離污染源(例如廚房排油煙口,煙囪,通風孔,排氣罩)2m以上距

離,宜處于上風向:或者將進風口設置在與己知污染源不同的方向;

2通風開口應當確保進風不受積雪、植物等的阻礙,必要時應當在風口加裝防止雜物進入

的網罩且網孔不應大于10mm。

5.2.3住宅廚房在設置有自然通風的基礎上,還應當滿足以下要求:

1應當設置或者預留獨立的局部排油煙設施;

9

2局部排油煙設置的風量應當滿足本條規范4.2中的耍求。

5.2.4非封閉式廚房應當設置根據使用需要啟停的局部排風機,排煙管道須安裝止回閥,且

排油煙機排風量不小于75L/s>

5.2.5住宅的衛生間與浴室在設置有自然通風的基礎上,還應設置有防止回流功能的機械通

風設施或預留機械通風設施安裝位置。

5.2.6當符合下列條件時,住宅宜設置有組織的全面通風換氣裝置滿足新風量的需求:

1住宅設置集中或半集中供暖、空調系統時:

2住宅自然通風無法滿足通風換氣要求;

3室外污染嚴重:

4住宅不具備自然通風條件。

5.2.7住宅集中供暖、空調系統的設計應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50736與《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中的相關規定。

5.2.8住宅采用低溫熱水地面輻射供暖系統時,宜采用干式地暖的形式。

5.2.9住宅供暖、空調系統的設備在墻體內嵌入安裝時,應有消音降噪措施,不宜設置在鋼

筋混凝土墻上。

5.2.10當陽臺或建筑外墻設置空調室外機時,應統一規劃安裝平臺位置,并滿足《建筑外

墻空調器室外機平臺技術規程》T/CCES10的相關要求。

5.2.11應合理設計送風氣流組織,避免送風氣流直接吹向室內人員面部。

5.2.12空調室外機為美觀而設置的遮蔽百葉,葉片面與水平線的夾角不宜大于15°,百葉

間距至少為50mm,透氣率應達到90%以上。

5.2.13空調器室外機平臺應集中設置室內機冷凝水、室外機化需水排水立管和地漏,并應

滿足《建筑外墻空調器室外機平臺技術規程》T/CCES10的相關要求。

5.2.14住宅外部圍護結構應做好保溫、隔熱措施,住宅外墻可采用垂直綠化,屋頂可設置

屋頂綠化或遮陽設施。

5.3室內空氣質量

5.3.1新建住宅宜實施全裝修,建筑設計與裝修設計應同步進行。

5.3.2住宅裝修設計應因地制宜地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最大程度地

減少裝修對室內環境帶來的污染。

5.3.3住宅建筑防氫措施設計應按《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奧控制標準》GB50325的要求

10

執行。

5.3.4住宅建筑的公共用房(裙房)等不宜布置有廢氣污染的商業性設施。如確需布置應有

相應的預防廢氣排出的措施。

5.3.5住宅建筑主體材料、室內裝修材料及裝修工藝應控制有害物質的釋放量或含量,材料

的選擇應保證其污染物釋放量或含量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

準》GB50325的規定。建筑節能工程使用的材料其有害物質的釋放不得對室內外環境造成污

染.

5.3.6用于地暖上的木地板或地毯、地毯襯墊,參照《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GB36246

中的熱環境艙法進行檢測,其污染物釋放量應滿足《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

GB50325環境艙法對木地板和地毯、地毯襯墊的污染物釋放限量要求。

5.3.7住宅建筑室內裝飾裝修設計應有污染控制措施,宜根據表4.2.2的等級要求,按照《住

宅建筑室內裝修污染控制技術標準》JGJ/T436或《民用建筑綠色裝修設計材料選用規程》

T/CECS621標準中的方法控制裝飾裝修材料使用量和材料污染物釋放量等影響室內空氣質

量的因素,并進行裝修設計室內污染物預評估。

5.3.8住宅建筑室內的活動木家具污染物釋放量應滿足《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

質限量》GB18584的規定要求,

5.3.9衛生間及洗衣機旁的地漏設置應滿足《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的規定要求,

不能返異味,同時洗衣機地漏還要防止溢流,禁止洗衣機排水管直接插入普通地漏;多蚊蟲

地區宜采用防蚊蟲地漏。

5.3.10廚房洗滌盆、衛生間構造內無存水彎的衛生器具與生活排水管道連接時,在排水口

以下應設存水彎,存水彎的設計深度及存水彎與排水管道的連接方式應符合《建筑給水排水

設計規范》GB50015的規定要求,保證密封,不能返異味。

5.3.11廚房應設置共用排氣道,且排氣道的設計應符合《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的規定

要求,保證鄰里間不串味,排氣不倒灌。

5.3.12各層樓梯間前室、公共走道、電梯間前室、合用前室至少有一處宜設有可開啟外窗。

5.3.13夏熱冬冷地區、嚴寒地區及寒冷地區等采用自然通風的住宅建筑應保證最小通風換

氣次數不低于0.5次/h,必要時應采取機械通風換氣措施。

5.3.14有新風系統的住宅宜采取臥室、起居室進新風,廚房、衛生間排風的通風方式。

嚴寒、寒冷地區的建筑,冬季通風換氣裝置宜有熱回收功能。

5.3.15有新風系統的住宅建筑其新風系統的設計應滿足《住宅新風系統技術標準》JGJ/T

11

440的相關要求,保證新風系統對室外PM.有一定的過濾效率,且在使用周期內的新風量能

夠保障室內空氣質量的需求。

5.4聲環境

5.4.1住宅建筑選址時應考慮室外環境噪聲影響,不宜位于交通干線兩側或其他高噪聲環境

區域,當受條件限制無法避免時,應采用合理的降噪措施防止室外噪聲的干擾。

5.4.2住宅建筑平面布置、圍護結構的空氣聲隔聲性能及樓板撞擊聲隔聲量、設備噪聲及管

線安裝預埋等應滿足《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的相關要求。

5.4.3住宅建筑空調冷凝水應有組織排放,宜結合室外空調機的位置設置空調冷凝水專用

管,避免冬、夏季空調冷凝水排水噪聲對其他住戶的影響。

5.4.4應采用同層排水、旋流彎頭、螺旋管件等措施降低衛生間排水噪聲對下層住戶影響。

5.4.5高層住宅建筑的外門窗、外遮陽構件等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小風嘯聲;當易產生振動的

設備安裝在中間樓層時應采取有效的減振措施。

5.4.6住宅建筑運行時易產生噪聲的附屬設備,如電梯、冷卻塔、熱泵機組、水泵、風機、

空調室外機等,宜設置在建筑物中噪聲干擾較小的位置,當其噪聲排放超過現行國家標準《社

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22337規定時,應采取有效的降低或隔離噪聲措施。冷卻塔、

空氣源熱泵機組、分體式空調室外機等設備設置在樓頂或裙房頂上時,還應采取有效的隔振

措施。

5.5光環境

5.5.1建筑規劃布局應滿足日照標準,保證有一個臥室冬天能得到日照,且不得降低周邊建

筑的日照標準。臥室、起居室(廳)、廚房應有直接天然采光。

5.5.2臥室、起居室(廳)的采光窗洞口的窗地面積比不應低于1/7。

5.5.3住宅建筑公共場所的照明,應采用延時自動熄火或自動降低照度等節能措施。當應急

照明采用節能自熄開關時,必須采取消防時強制點亮的措施。

5.5.4居住區的干擾光限制應采用住宅建筑居室窗戶外表而上的垂直照度限值和照明燈具

朝向居室窗戶的發光強度限值評價。

5.5.5讀寫作業臺燈色溫不應超過6000K,藍光危險組別為RG0,一般顯色指數Ra不應小于

80,LED燈具R9應大于0。

5.5.6從臥室到最近的衛生間需由安全夜燈提供安全起夜路徑照明,夜燈安裝高度不得高于

地面0.3m,不得有超過水平線的光束角,光源波長不得低于550nm,每個夜燈光通量不得超

過15Imo

12

13

6施工

6.1室內空氣質量

6.1.1施工單位應按設計要求及本規程的有關規定進行施工,不得擅自更改設計文件要求。

當需要更改時,應按施工有關規定進行洽商變更。

6.1.2建筑場地的綜合防量措施宜按照《民用建筑量防治規程》JGJ/T349的規定進行。

6.1.3建筑、裝修材料進場前,應按設計要求及《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

GB50325的有關規定,對其污奧物含量或釋放量進行抽查復驗。嚴禁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

6.1.4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當多次重復使用同一裝飾裝修設計時,宜先做樣板間,并對其室

內環境污染物濃度進行檢測。樣板間污染物濃度的檢測方法按《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

控制標準》GB0325規定的方法進行。檢測不合格的應查找原因并修改設計方案。

6.1.5住宅室內裝修時,嚴禁使用有機溶劑清洗施工工具。對有揮發性的涂料、膠粘劑、水

性處理劑、稀釋劑和溶劑等,使用后,應及時封閉存放,廢料應及時清出。

6.1.6對止常使用中的住宅樓,不得在沒有采取有效防止污染措施情況下采用溶劑型涂料裝

修施工。

6.2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系統安裝

6.2.1通風設備與風管連接的位置應當加裝軟接頭,減少振動、噪音。

6.2.2安裝過程中,應保持風管、水管、制冷劑管及連接件內清潔,其中不應有雜物和積塵。

空調水系統管路應沖洗,排污合格且無雜物,當系統繼續運行2小時以上,水質保持穩定后,

方可與設備相貫通。

6.2.3復合材料風管的制作,當采用法蘭連接時,法蘭與風管板材的連接應可靠,絕熱層不

應外露,不得采用降低板材強度和絕熱性能的連接方法。

6.2.4空調水系統管道、制冷劑管道應做好保溫隔熱,施_L與安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

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規范》(GE50738)的規定。

6.2.5通風機組安裝時應控制過濾器與通風器風管之間的間隙.

14

6.2.6散熱器應當明裝,如果必須暗裝時應當保證裝飾罩有合理的氣流通道,足夠的通道面

積。

6.2.7分散式房間空調器的室外機安裝時,基礎周圍應做排水溝。

6.2.8分散式房間空調器、多聯機的室內機冷凝水管道設置應有坡度,保證排放暢通。

6.2.9當陽臺或建筑外墻設置空調室外機時,其安裝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設置在通風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應為室外機安裝和維護提供方便操作

的條件,可設置開口不小于0.5肝的檢修口:

2室外機進風側與墻壁等障礙物的距離不小于50nlln,出風側與墻壁等障礙物的距離不小

于2000mm;

3室外機上部機殼與建筑擋板距離控制在150-250mm之間:

4室外機兩螂與墻壁等障礙物的距離不小于200mm;

5如果同一平面內有多臺室外機左右排列安裝,則兩臺室外機之間的間隙不小于600mm。

圖629室外機布置要求示意圖

6.3天然采光、人工照明

6.3.1施L要求:照明工程采用的設備、材料及配件,施工中的安全技術措施應符合《建筑

電氣照明裝置施工與驗收規范》(GB50617-2010)3。

6.3.2驗收條件:當工程項目己完成裝修且未置入家具時,可進行人工照明、天然采光的驗

收。

15

6.3.3驗收內容:本技術規程中,照明功率密度應全數檢查:參考高度平面照度值、顯色性、

采光系數標準值可抽查主要房間。

6.3.4驗收方法:人工照明應依據《建筑電氣照明裝置施工與驗收規范》(GB50617-2010)。

6.4隔聲

6.4.1施工現場噪聲應符合《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O11的相關規定。

6.4.2在施工時,應充分考慮噪聲控制的耍求,并應采取以下措施:

1施工現場應優先選用低噪聲機械設備;

2施工過程中應進行場地圍蔽,并做好噪聲監測記錄;

3對施工物品的搬運通道、施工機械設備及施工場所關鍵部位采取必耍的防撞、減振等降

噪措施:

6.4.3建筑圍護結構(包括墻體、門、窗等)產品應提供具有CMA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

出具的檢測報告,其隔聲性能應滿足設計要求。

644嚴格按圖施工,避免出現空鼓、滲水等現象發生。

16

7檢測及評定

7.1一般規定

7.1.1室內環境質量評定應在建筑竣工驗收后投入使用前或運維過程中進行。

7.1.2室內環境質量評定應以戶為單位。

7.2檢測

7.2.1室內空氣質量檢測應在每個功能房間布點。小于50m,'的房間設1個點,50~100nf'的房

間設2個點,100痛以上的至少設3個點。在對角線上或梅花式均勻分布。采樣點應避開通

風口,離墻壁距離應大于0.5m,采樣點高度原則上與人在不同功能房間的呼吸帶高度一致,

具體如下:

表7.2.1不同功能房間采樣點的設置高度

房間起居室臥室兒童房書房廚房衛生間

采樣點設置高度(m)0.6~0.80.50.450.8'1.20.8^1.50.6~0.8

7.2.2室內空氣質量指標中化學污染物的采樣對于自然通風的住宅在門窗關閉12h后進行,

有新風的住宅在新風系統運行lh后進行。

7.2.3室內空氣中甲醛、紈的檢測方法應按照《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方法第二部分:化學污

染物》GB18204.2的規定進行,其中甲醛采用酚試劑分光光度法,氨采用靛酚藍分光光度法。

7.2.4室內空氣中的紫、甲苯、二甲茶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檢測方法按照《民用建筑工

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GE50325的相關規定進行。

7.2.5室內空氣中氨濃度檢測方法應符合建設工程協會標準《建筑室內空氣中氨檢測方法標

準》T/CECS569的有關規定。

17

7.2.6可吸入顆粒物PMp濃度口勺檢測方法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室內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衛

生標準》GB/T17095的有關規定執行。北方地區應選擇采暖期口室外PH。大于150ug/m'的

工況天氣進行采樣:采樣前保持門窗關閉,新風系統運轉1小時后進行采樣。

7.2.7可吸入顆粒物PM”的檢測方法應按照《建筑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JGJ/T309的

規定進行。北方地區應選擇采暖期且室外PM。大于75ug/n?的工況天氣進行采樣:采樣前

保持門窗關閉,新風系統運轉1小時后進行采樣。

7.2.8廚房、衛生間異味評定按照附錄A的方法進行,評定應在入住至少1個月后進行。起

居室、臥室不進行氣味評定。

7.2.9溫濕度測量條件

1測量時應關閉戶門和外窗;

2測量時傳感器應避免陽光直射或其它冷、熱源干擾:

3測量讀數時應保持環境穩定:

4測最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規定.

7.2.10溫濕度測量時間

1測量周期宜為24h~48h,溫度、濕度、空氣流速測量時間間隔應小于30min,并應取測

量時間段內最不利時刻的值;

2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平均輻射溫度的測量時間不應少于3min,且不大于15min。空氣

流速的測量時間應為3min,瞬時速度的測量時間為2so

7.2.11溫濕度測點數量:

1室內面積不足16m,時,測室中心?點:

21601,以上,但是不足30nr,測2點(居室對角線三等分,其兩個等分點作為測點);

3303以上但是不足60伍測三點(居室對角線四等分,其三個等分點作為測點);

460nf以上測五點(二對角線上梅花設點)

7.2.12溫度、相對濕度、空氣流速、平均輻射溫度測點位置確定

1測點應當距離墻壁或者熱源0.5m以上;

2平均輻射溫度測量高度采取歷屋的中心高度;

3其余物理量的測定,臥室兒童房測點高度在0.5-0.8m,其余房間的測點高度在0.8-1.6m.

7.2.13溫度、相對濕度、空氣流速、平均輻射溫度測試方法應按《建筑熱環境測試方法標

準》JGJ/T347-2014執行。

18

7.2.14采光系數測量依據《采光測量方法》(GBA5699-2008)6。

7.2.15住宅建筑的照明測量場所和照度測點位置、高度及推薦測量間距依據《照明測量方

法》(GB/T5700-2008)7.2,平均照度按《照明測量方法》(GB/T5700-2008)6.1規定計算:

照明功率密度計算依據《照明測量方法》(GB/T5700-2008)6.6。

7.2.16室外環境噪聲測量應在晝間、夜間兩個不同時段內進行,測點應選擇場地邊界或靠

近噪聲敏感建筑處進行,檢測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的規定。

7.2.17住宅建筑室內噪聲級的測量應在晝間、夜間兩個不同時段內進行,并選擇臨路一側

最不利房間測定。室內噪聲的檢測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的規定。

7.2.18住宅建筑內配套服務設備引起的室內結構噪聲影響時,應對該房間進行檢測,至少

選取一個測點,該測點必須位于房間中央,同時測量過程中應美閉門窗。建筑服務設備結構

噪聲測量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的規定。

7.2.19住宅建筑圍護結構構件(含墻體、門、窗等)的隔聲性能和樓板撞擊聲的測量值表

達方式有兩種,其中采用計權隔聲量與粉紅噪聲頻譜修正量之和,其指標值是構件的實驗室

測量值,供設計師隔聲設計選材使用:采用計權標準化聲壓級差與粉紅噪聲頻譜修正量之和,

其指標值是現場測量值,是住宅建成后實際要達到的值。建筑圍護結構構件隔聲性能和樓板

撞擊聲的檢測方法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聲學建筑和建筑構件隔聲測量》GB/T19889的

相關規定。

7.3評定

7.3.1當室內空氣質量單項指標抽測的所有檢測點都滿足表4.2.2的要求時,判定該單項指

標滿足表4.2.2的相應等級要求。

7.3.2當室內空氣質量各項污染物的濃度均滿足表4.2.2的I、1【、HI級時,評定室內空氣

質量指標分別為I級、H級或II【級。

7.3.3當室內各功能區熱濕環境相關參數分別滿足表4.1.2的規定要求時,判定室內熱濕環

境符合要求。

7.3.4當室內各功能區聲環境相關參數滿足表4.3.3的規定要求時,判定室內聲環境分別符

合要求.

7.3.5居住建筑各功能空間參考平面采光系數標準值及照明標準值應符合表4.4.3的規定。

一般情況下,設計照度值與照度標準值相比,可有不超過±10%的偏差。

19

7.3.6照明功率密度值滿足表4.4.3規定的視為達標。

7.3.7住宅主要功能空間光源顯色指數(Ra)滿足表4.4.3,即不小于8()視為達標。

7.3.8住宅建筑居室窗戶外表面的垂直照度限值不超過《室外照明干擾光限制規范》(GB

35626-2017)5.1.2表2的規定,視為達標。

7.3.9當戶內的熱濕環境、光環境、聲環境均符合本規程,室內環境的等級按室內空氣質量

達到的等級判定為I、II、川級,反之判定該住戶室內環境不達標。

7.3.10室內環境質量評定表格樣式見附錄B。

20

8運營及維護

8.1一般規定

8.1.1住宅建筑運營過程中應保障建筑內各種設備、設施的正常運行,及時進行設備的維護

和維修,保證提供給建筑內人群適宜的熱濕環境、室內空氣質量、聲環境和光環境。

8.1.2住宅建筑內各種設備、設施的維護、維修不應破壞建筑結構原有的各種功能。

8.2運營、維護措施

8.2.1有新風系統的住宅建筑,其新風系統應根據系統形式、設備材料供應模式、物業管理

模式等,由設備材料供應商、物業公司或業主負責其運行與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