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戰守策教案_第1頁
教戰守策教案_第2頁
教戰守策教案_第3頁
教戰守策教案_第4頁
教戰守策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戰守策教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理解《教戰守策》中作者所闡述的觀點,包括重視備戰、居安思危以及教民習武等主張。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翻譯文章。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論證方法,學習作者嚴謹的論證邏輯,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結合現實生活,思考文章觀點的現實意義,增強知識遷移能力和思維的深度與廣度。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居安思危的意識,使其認識到在和平時期做好應對危機準備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體會古人的智慧和擔當,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把握作者的觀點。2.教學難點領會作者居安思危、教民習武的深刻內涵,并思考其現實意義。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中一些較為復雜的論證邏輯和表達方式。

三、教學方法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加深對文意的理解。2.講授法:講解文言知識、文章結構和論證方法等,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3.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文章的觀點、現實意義等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合作探究能力。4.情境教學法:創設相關情境,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分鐘)同學們,在當今這個和平繁榮的時代,我們生活得安穩而幸福。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和平是否能永遠持續下去呢?歷史上,有許多曾經繁榮昌盛的國家和朝代,因為在和平時期放松了警惕,最終遭受了巨大的危機和災難。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和平與危機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北宋文學家蘇軾的《教戰守策》,看看他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3分鐘)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時期,表面上社會相對安定,但實際上卻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內部政治腐敗,財政危機加劇;外部遼和西夏不斷侵擾邊境。蘇軾深感憂慮,于是寫下了這篇《教戰守策》,希望統治者能重視國防,教民習武,以防不測。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氣。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初步理解文章大意。3.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糾正讀音和節奏方面的錯誤。4.思考問題:文章圍繞什么中心展開論述?作者提出了怎樣的主張?

明確:文章圍繞"教戰守"這一中心展開論述。作者主張重視備戰,居安思危,教民習武,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戰爭和危機。

(四)疏通文意(20分鐘)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課下注釋,逐句翻譯課文,圈畫出難以理解的字詞和句子。2.小組合作交流,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小組,適時給予指導。3.教師檢查小組學習情況,重點講解以下文言知識:實詞"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患:禍患,災難;安:哪里)"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所以:用來......的辦法;至:周到)"其剛心勇氣,消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鈍眊:衰退,遲鈍;痿蹶:腿腳萎縮,不能行走)虛詞"而""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表并列)"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且服其水土。"(表遞進,而且)"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則出于北。"(表選擇,不是......就是......)"以""教以行陣之節"(用)"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以"后省略賓語"之",即"不為(之)計",為這件事想辦法)句式"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在官之庶人,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司盜之役民,授以擊刺之術")"戰者,必然之勢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4.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教師進行點評和糾正,確保學生準確理解文意。

(五)文本分析(20分鐘)1.分析文章結構引導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明確: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指出當今生民的禍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引出下文教戰守的主張。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問題,闡述教民習武的必要性。從王公貴人、農夫小民、天下之勢三個方面進行論證。第三部分(第5段):解決問題,提出教戰守的具體措施。2.分析論證方法提問: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舉例說明。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總結歸納:舉例論證:如"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通過王公貴人和平民百姓對氣候變化的不同反應,論證了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身體衰弱,而勞動能使人適應自然變化,增強體質。對比論證:如"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將王公貴人過度安逸的生活與農夫小民終年勤苦形成對比,突出了安逸對人的危害,進而論證教民習武的必要性。比喻論證:如"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把天下之勢比作人的身體,形象地說明了國家面臨的形勢如同人的身體一樣,需要通過教民習武來增強抵抗力,抵御外患。3.分析作者觀點提問:作者為什么主張教民習武?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總結:作者認為當今社會雖然表面和平,但潛在的危機依然存在。王公貴人養尊處優,身體衰弱,一旦遇到戰爭或危機,將無法應對;農夫小民雖然勤勞,但缺乏戰斗技能。只有教民習武,使百姓具備戰斗能力,才能在國家面臨危機時保衛自己,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六)小組討論(10分鐘)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蘇軾在《教戰守策》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教民習武的觀點,在當今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2.各小組推選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3.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當前國際形勢、社會熱點問題等進行深入思考,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認識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并明白增強自身能力、提高國防意識等對于國家和個人的意義。

(七)課堂小結(5分鐘)1.請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文言知識、文章結構、論證方法和作者觀點等。2.教師進行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教戰守策》,了解了作者針對北宋社會現實提出的居安思危、教民習武的主張。通過學習,我們不僅積累了文言知識,提高了文言文閱讀能力,還學會了分析文章的論證方法和結構。希望同學們能深刻領會作者的觀點,將居安思危的意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八)布置作業(5分鐘)1.背誦課文。2.以"居安思危"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闡述自己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五、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教戰守策》的文意有了較為準確的理解,掌握了文中的文言知識,能夠分析文章的結構和論證方法,領會了作者居安思危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