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孫犁 教案_第1頁
黃鸝孫犁 教案_第2頁
黃鸝孫犁 教案_第3頁
黃鸝孫犁 教案_第4頁
黃鸝孫犁 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鸝孫犁教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孫犁及其文學風格,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讓學生能夠概括文章圍繞黃鸝所寫的主要事件,理解作者對黃鸝生存環境及狀態變化的描寫。培養學生分析文中關鍵語句含義,體會作者情感變化以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體會作者細膩的情感表達。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文章中關于生命與美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珍惜美好事物的意識。引導學生思考生命與美的關系,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圍繞黃鸝所展開的行文思路,梳理文章結構。體會作者對黃鸝的喜愛之情以及借黃鸝所表達的對生命與美的思考。學習作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分析文中關鍵語句的象征意義。2.教學難點深入理解文章中蘊含的哲理,如生命與美的關系,以及作者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局限,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感悟文章所傳達的情感與思想,培養學生獨特的閱讀感悟能力。

三、教學方法1.朗讀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體會作者情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問題引導法: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內容、情感和主旨,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3.小組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共同探討文章中較難理解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4.情境教學法:創設與文章相關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關于黃鸝的描寫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1.多媒體展示黃鸝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觀察黃鸝的外形和姿態,提問學生對黃鸝的印象和了解。2.請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見到黃鸝的經歷或讀過的與黃鸝有關的文學作品,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引出課題《黃鸝孫犁》。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3分鐘)1.簡要介紹作者孫犁:孫犁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創始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詩意著稱,語言簡潔明快,情感真摯細膩,擅長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展現人性美和人情美。2.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本文寫于1962年,當時中國正處于經濟困難時期,孫犁通過對黃鸝的描寫,表達了他對生命、對美的獨特感悟,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內容。2.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文章圍繞黃鸝寫了哪些事情?請簡要概括。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3.學生發言,教師總結:文章圍繞黃鸝寫了以下幾件事:在抗日戰爭時期,作者在阜平山區看到黃鸝;在太湖邊看到黃鸝在柳林中自由自在地歌唱;在北京動物園里看到被關在籠子里的黃鸝;在鳥市上看到被拴著的黃鸝。文章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寫作者在抗日戰爭時期,在阜平山區看到黃鸝,感受到黃鸝的美麗與活力。第二部分(第46段):寫作者在太湖邊看到黃鸝在柳林中自由自在地歌唱,描繪了一幅和諧美好的畫面。第三部分(第710段):寫作者在北京動物園里看到被關在籠子里的黃鸝,以及在鳥市上看到被拴著的黃鸝,表達了作者對黃鸝失去自由的惋惜和對人類破壞自然的不滿。第四部分(第1112段):總結全文,點明主旨,作者認為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從而引出對生命與美的思考。

(四)文本研讀,深入分析(20分鐘)1.研讀第一部分(第13段)提問:作者是如何描寫阜平山區的黃鸝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作者通過描寫黃鸝的外形和歌聲,展現了黃鸝的美麗與活力。如"這種鳥兒,在我的家鄉好像很少見。童年時,我很迷戀過一陣捕捉鳥兒的勾當。但是,無論春末夏初在麥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紅靛兒,還是天高氣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樹下面網羅虎不拉兒的時候,都好像沒有見過這種鳥兒。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莊后邊高大的白楊樹上同黧雞兒一同鳴叫,也不在村南邊那片神秘的大葦塘里和葦咋兒一塊筑窠。"這段文字通過對比,突出了黃鸝在作者家鄉的罕見,也為下文作者對黃鸝的喜愛埋下伏筆。提問:作者在這部分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表達了作者對黃鸝的喜愛和好奇之情。2.研讀第二部分(第46段)多媒體展示太湖邊柳林的圖片,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描繪太湖邊黃鸝的生活場景。提問: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寫太湖邊的黃鸝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作者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描寫太湖邊的黃鸝。如"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氣,使我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這是一種極致。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這里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安居樂業的所在。"這段文字通過描寫太湖邊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等自然景觀,以及黃鸝的啼叫和飛翔,展現了黃鸝在自然環境中的和諧與美好,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美好景象的贊美之情。提問:這部分中描寫太湖邊的環境有什么作用?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襯托出黃鸝的美麗與自由,為下文作者對黃鸝失去自由的惋惜做鋪墊。3.研讀第三部分(第710段)分小組討論:作者為什么對北京動物園里被關在籠子里的黃鸝和鳥市上被拴著的黃鸝感到惋惜和不滿?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作者認為黃鸝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展現出它的美麗和活力,被關在籠子里或被拴著的黃鸝失去了自由,也就失去了它的極致。這反映了作者對人類破壞自然、束縛生命的行為的不滿,也表達了作者對生命自由的追求。提問:這部分中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將太湖邊自由的黃鸝與動物園里和鳥市上失去自由的黃鸝進行對比,突出了自由對于黃鸝的重要性,也引發了讀者對生命與自由的思考。4.研讀第四部分(第1112段)提問: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主旨句是"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這句話的含義是,每種事物都有其最完美的狀態,只有在適宜的環境中,才能展現出這種極致。作者通過黃鸝的例子,引申到對生命與美的思考,認為人類也應該尊重和保護自然,讓各種生命在合適的環境中展現其極致之美。提問:作者在這部分中是如何總結全文、點明主旨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作者先提出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這一觀點,然后以黃鸝為例進行闡述,最后點明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從而引出對生命與美的思考,使文章主旨得以升華。

(五)總結寫作特色(10分鐘)1.托物言志:作者通過對黃鸝的描寫,寄托了自己對生命、對自由、對美的追求,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2.對比手法:文章多處運用對比,如太湖邊自由的黃鸝與動物園里和鳥市上失去自由的黃鸝對比,突出了自由對于黃鸝的重要性,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3.細膩的描寫:作者善于運用細膩的描寫,如對黃鸝外形、歌聲、生活場景的描寫,使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黃鸝的美麗與活力,以及作者對黃鸝的喜愛之情。4.語言優美:文章語言清新自然,富有詩意,如"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這里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安居樂業的所在。"這些語句生動形象,富有畫面感,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六)課堂小結(5分鐘)1.請學生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情感和主旨,以及學習到的寫作特色。2.教師總結:本文通過對黃鸝生存環境及狀態變化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生命與美的獨特感悟。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借黃鸝寄托了自己對自由、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對人類破壞自然的不滿。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細膩,運用對比等手法增強了表現力。希望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學會欣賞自然之美,珍惜生命,尊重每一種生命的自由與尊嚴。

(七)布置作業(5分鐘)1.背誦課文第46段。2.以"我心中的極致之美"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

五、教學資源1.多媒體課件,包含黃鸝的圖片、視頻,以及與課文相關的文學作品片段等。2.教學參考資料,如《孫犁作品賞析》《中國現代文學簡史》等。

六、教學反思在本次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學習寫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