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當代作家名人介紹_第1頁
林語堂當代作家名人介紹_第2頁
林語堂當代作家名人介紹_第3頁
林語堂當代作家名人介紹_第4頁
林語堂當代作家名人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林語堂INTRODUCTIONTOPPTBYFAMOUSCONTEMPORARYWRITERS當代作家名人介紹PPT演講人:XXX時間:20XX.XX名人介紹作家簡介PART01AUTHORPROFILE主要作品PART02MAINWORKS創作特點PART03CREATIVEFEATURES人物評價PART04CHARACTEREVALUATIONCONTENTS目錄作家簡介Part01AUTHORPROFILE作家簡介PART01AUTHORPROFILE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景星學社社員等職。林語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云》《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林語堂作家簡介PART01AUTHORPROFILE人物經歷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龍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后來到了德國。先在耶拿大學攻讀,1922年通過轉學分的方式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后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期間結識了同在德國留學,后成為一代教育大家的厲麟似。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作家簡介PART01AUTHORPROFILE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纂《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2年10月,《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編竣出版,林語堂視此為寫作生涯巔峰之作。01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出版《京華煙云》,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靈臺北,長眠于故居后園中,享年八十歲。02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54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因林語堂與南洋大學校董發生分歧,僅上任半年。1966年定居臺灣,出版《平心論高鶚》,討論《紅樓夢》后四十回真偽問題,引發紅學辯論

。成長經歷主要作品Part02AUTHORPROFILE主要作品PART02MAINWORKS漢譯英主要作品《詠悵集》《幽夢影》《西廂記序》《水滸傳序》《華陽散稿自序》《蘭亭集序》《秋醒詞序》《齊物論》《蝶夢》《英雄氣短說》《黛玉葬花詩》《鶯鶯札》《聲聲慢》《桃花源記》《石鐘山記》《愚溪詩序》《廬山草堂記》《貨殖列傳》《揚州瘦馬》《家書》《園宅》《鳳姐說茄子鲞》《雜事秘辛》《息機說》《浮生六記》

《不亦快哉》《東坡詩文選》《冥寥子游》《板橋家書》

主要作品PART02MAINWORKS散文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剪拂集》《吾國與吾民》《歐風美語》《大荒集》《我的話》(第1卷,又名《行素集》)《我的話》(第2卷,又名《拙荊集》)《生活的藝術》《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浮生若夢》《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新生的中國》《俚語集》《錦秀集》《中國圣人》《語堂文存》《諷頌集》《撥荊集》《愛與刺》《有不為齋文集》《雅人雅事》《第一流》《文人畫像》《無所不談》《優游人間》《道家是個幽默派》主要作品PART02MAINWORKS教育讀物書名出版年份出版社《開明英文讀本》

開明出版社《開明英文文法》

開明出版社《語言學論叢》1932年開明出版社《最新林語堂漢英辭典》

正中書局《中國新聞輿論史》1972年

《當代漢英辭典》1936年

創作特點Part03AUTHORPROFILE創作特點PART03CREATIVEFEATURES林語堂散文所涉領域極廣。他認為理想的散文“乃得語言自然節奏之散文,如在風雨之夕圍爐談天,善拉扯,帶情感,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如與高僧談禪,如與名士談心,似連貫而未嘗有痕跡,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欲罷不能,欲刪不得,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見《小品文之遺緒》)從他創造性地將西方的humour譯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詡為道家精神,林語堂始終保持這種談話風的藝術范式,并以閑適幽默為格調、性靈超遠為立場。散文創作創作特點PART03CREATIVEFEATURES林語堂小說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時空的比較文學現象,體現出鮮明的承續與超越特征,這種特征展現在“藝術家”、“世界”、“讀者”這種三元框架之中,小說創作透過“藝術家”把握林語堂的文化邊緣特征、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人格符號和人格滋養,領悟透過“世界”把握林語堂的性靈與表現中西合璧的審美世界觀,透過“讀者”把握林語堂的文學追求和文化傳播策略,構成了“在場”地把握林語堂小說創作和藝術成就的基礎創作特點PART03CREATIVEFEATURES翻譯作品林語堂的翻譯特點是通暢易懂,少用“行語”,中等文化的讀者都能看懂,這也是他探索的結果。1936年他“做”《生活的藝術》,寫到260頁,他覺得用語深奧,論辯枯燥,會失去讀者,于是推倒重來,換用一套話語,以風可吟、云可看、雨可聽、雪可賞、月可弄、山可觀、水可玩、石可鑒之類細膩動人的東方情調去觀照競爭殘酷、節奏飛快的西方現代生活,于是文風一變,空靈動人。他避用哲學概念,棄用政治口號,引俗入雅,降雅為俗,將雅俗融合,寫出了無學究氣、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創作特點PART03CREATIVEFEATURES林語堂時刻忘不了鄉音——閩南話。他在平和坂仔出生、生長,后來到廈門的就讀,閩南話作為最初的母語深入他生命深處。他在《來臺后二十四快事》中,不僅把聽鄉音的快樂列在其中,而且還擺在第二和第三位。林語堂的許多文章中都融入了閩南話、閩南文化的元素,其中體現最為集中的是他1963年寫的自傳體小說《賴柏英》,不僅僅這是他對初戀女友的回憶,還是閩南文化的傳播,在書中閩南話、閩南風俗集中得到了體現。思鄉之情人物評價Part04AUTHORPROFILE人物評價PART04CHARACTEREVALUATION林語堂早年已立志發明“中文打字機”。當時科學嚴謹的漢字檢索系統仍未建立起來;又由于漢字本身是符號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長期以來人們對制成中文打字機的可能性多持懷疑態度。為解決這一難題,林語堂在數十年間不斷研究探索,自斥資金,購置設備,一再嘗試,以致一度傾盡家財、負債累累,終于成功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于1946年在美國申請專利。1952年,取得該項發明的專利權。打字機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托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順利操作使用的心愿。除開“明快中文打字機”,他另有若干項小發明亦獲得專利,其中一件就是可以擠出牙膏的牙刷。發明創造人物評價PART04CHARACTEREVALUATION林語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種調味品。林語堂抗戰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謔稱為“幽默大師”。林語堂在自己的《八十自敘》中說:“并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里,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罷了。”人物評價林語堂被稱為幽默大師,他談吐詼諧,熱衷幽默。對中國幽默文學的異軍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況。他富有創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譯為中文的幽默,從而使幽默一詞在中國迅速流行開來。詼諧幽默人物評價PART04CHARACTEREVALUATION位于漳州薌城區,于林語堂105歲誕辰紀念日(2001年10月8日)當天開館。至2005年10月8日先后接待了7萬多名參觀者。該館坐落在其父母長眠的虎形山上香蕉林中,占地面積7畝,前眺林語堂故居,背蕉林環抱。主體為半圓形二層建筑,借鑒臺北林語堂故居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