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中、安慶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沖刺(三)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慶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沖刺(三)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慶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沖刺(三)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慶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沖刺(三)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慶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沖刺(三)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慶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沖刺(三)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洪武三年,明太祖命士人戴四方平定巾;洪熙年間,明仁宗令士人著青衣;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詭異,顏色鮮麗,花樣多變,但屢遭政府禁止。這反映出明代A.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 B.社會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士大夫階層的逐步衰落 D.服飾生產受到官府壟斷2.《舊唐書·桓彥范傳》載:時有墨敕授方術人鄭普思秘書監,葉凈能國子祭酒,彥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曰:“既要用之,無容便止。”彥范又對曰:“陛下自龍飛寶位,遂下制云:‘軍國政化,皆依貞觀故事。’……至如普思等是方伎庸流,豈足以比蹤前烈?臣恐物議謂陛下官不擇才,濫以天秩加于私愛。惟陛下少加慎擇。”帝竟不納。由此可知當時A.缺乏系統完善的用人機制 B.政事堂成為國家權力中樞C.方術破壞了國家政治秩序 D.君權和相權矛盾依然尖銳3.與普羅泰格拉同時代以及后來的許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體。亞里士多德明確地把奴隸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內涵理解為理性、城邦與自由。超越上述理解的藩籬是從希臘城邦解體開始的。據此可知,古希臘對人的認識歷程的解讀合理的是A.忽視了道德的作用 B.第一次將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C.夸大了個人的作用 D.從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視人的價值4.某同學制作抗戰前期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的網頁,設置了“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三個欄目。如果要補充一個同類欄目,最恰當的是A.平型關大捷B.百團大戰C.淞滬會戰D.滇緬戰役5.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慶祝十月革命的閱兵式發表講話:“讓我們偉大的祖先……的名字,在這次戰爭中鼓舞著你們!讓偉大列寧的旗幟指引著你們向勝利前進!”受閱部隊直接開赴前線作戰,此次戰役發生于如圖中的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6.對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共同歷史作用表述正確的是A.都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B.都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C.都促進了盛世局面的出現 D.都是地主階級的杰出政治代表7.恩格斯指出,“羅馬法……包含著資本主義時期的大多數法權關系”,是“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這表明羅馬法A.是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法典 B.是羅馬帝國統治的有力支柱C.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是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基礎8.“從(二里頭遺址)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的上述言論A.否認了夏王朝的存在 B.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C.揭示了二里頭文化與中國國家起源的關系 D.揭示了原始農耕與文明起源的關系9.據記載,從1901年到1907年六年間,維新知識分子把政治小說作為譯介域外文學文體的首選,其中有《美國獨立記演義》(1903年),《多少頭顱》(1904年)和《蘇格蘭獨立記》(1906年)等。此時,維新知識分子翻譯政治小說的主要目的是A.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B.從文學角度革除國民舊觀念C.激發民族主義意識 D.向中國社會介紹西方的文化10.西班牙人找不到同等競爭力的貨物同中國商人交換,就將美洲殖民地生產的大量白銀運往菲律賓,支付給中國商人。這就是當時著名的中國、菲律賓、西屬美洲殖民地之間以中國商品和美洲白銀為交換的、跨越整個太平洋的國際大三角貿易。從材料可以推知當時A.中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B.中國白銀大都來自與西班牙貿易C.西班牙經濟發展程度遠低于中國D.西班牙的貨物質量低劣竟爭力低11.在歷史學習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歷史現象”與“歷史結論”的區別問題。“歷史結論”是在對歷史現象的理性認識和基本判斷基礎上形成的結論。下列屬于“歷史結論”的是A.在193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胡佛在四面楚歌聲中下臺B.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對資本主義產生深遠影響C.孫中山提倡的三民主義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D.為實現工業化,中國人民以飽滿熱情投身于國家建設當中12.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規定了干部必須閱讀的12本馬列主義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列寧斯大林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等。這說明中國共產黨A.確立思想為指導思想B.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C.加強對民眾的馬列主義教育D.積極為新政權建設培養人才13.據某回憶錄記載:“整個學校就像唱空城計一樣,一打聽,才知道同學們是上西山大煉鋼鐵去了。……總務處把好端端的火爐砸碎,放入高爐煉鋼。我當時曾以焦急的心情等待著母校也能放個衛星‘向黨報喜’,沒想到煉出來一堆廢渣。”這反映了當時A.“文革”對教育事業的沖擊B.人們對國防科技的關注C.人民公社“共產風”的盛行D.“大躍進”運動迅速開展14.觀察下圖相關信息,造成該狀況的原因是A.被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B.“一五”計劃提前超額完成C.借鑒蘇聯工業化建設經驗D.貫徹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5.“訴諸武力的辦法是由英王選擇的,北美大陸已接受了這個挑戰。”與這句話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美國獨立戰爭B.英國資產階級革命C.美國內戰D.第一次世界大戰16.據《考工記》記載:凡陶人、瓶人制作的器物,如果有斷足、損傷、破裂或突起不平的,就不拿到市場上去售賣。這說明當時A.工商食官制度已被完全打破 B.官營手工業存在商品性的生產C.官營陶器有嚴格的生產規范 D.民間制陶業無法滿足市場需求17.馬克思通過大量文獻和資料,深入分析了當時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初步闡述了剩余價值的思想,揭示了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這些成果和結論都寫進了《共產黨宣言》。馬克思的這些研究成果A.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學說B.揭示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社會問題C.提出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D.論述了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特征18.《漢書·食貨志》記載:“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人之所貴,主人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這表明A.朝廷重農,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農抑商C.百姓皆重商輕農 D.重農抑商政策出現上下相背離傾向19.下表是中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類型比重的變化情況表(不包括手工業)。此表可以說明當時新中國A.已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化 B.社會主義改造條件成熟C.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確立 D.資本主義工業備受挫折20.姜寨遺址是建國以來考古發掘的一個重要原始聚落遺跡。下列考古成果中,其中最能夠反映這一遺跡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是A. B.C. D.21.觀察如圖,該漫畫所反映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現在A.鴉片戰爭后的廣州 B.洋務運動時的天津C.“新政”期間的北京 D.進入民國后的上海22.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證)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證)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證)之矣。”這一材料的史學價值A.印證禮的產生最遲不晚于夏朝B.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孔子對史學很有研究C.佐證孔子時代已經關注文獻對史證的價值D.證明孔子時代已經產生孤證不立的史證意識23.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立憲政體的國家,并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使政體逐步完善,例如187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投票法案》,將口頭表決改為秘密投票。這部法案表明英國A.擴大選民投票范圍B.確立人民主權地位C.保護選民投票自由D.實現全民普選制度24.下面是1950—1962年蘇聯與西方主要國家經濟增長指標比較表。這說明當時A.蘇聯經濟效益與西方主要國家差距較大B.蘇聯的工業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國家C.冷戰的消耗使蘇聯經濟增長的勢頭減緩D.蘇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重嚴重失調25.下列是某同學整理的有關的大事年表:與上述大事年表中序號①②③分別對應的史實,正確的一組是A.宣政院、雍正帝、1860年 B.澎湖巡檢司、康熙帝、1895年C.安西都護府、乾隆帝、1894年 D.行省、順治、1901年26.“它是一種新的思想意識,直接向資產階級挑戰,它不僅提倡政治改革,而且還要求社會變革和經濟變革。它在19世紀后期,成為歐洲事務中的一種主要力量;在20世紀,成為世界事務中的一種主要力量。”文中的“它”是指()A.人文主義 B.自由主義C.社會主義 D.民族主義27.《近代中國工業史料》(第一輯)中對近代中、日、美三國工業作了比較如下表。該表足以印證20世紀初()中國日本(本部)美國人口面積工廠或制造戶工人數出品總值調查年439,425,00057,070,936105,253,3004,278,352方哩148,7562,970,1332,384,33320,966275,79111,095,9711,280,96410,658,8811,237,810,613元1,867,000,000日元24,246,475,000金元191619171916A.美、日兩國加緊對華經濟侵略 B.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得以加深C.中國工業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D.日本的近代化總量仍不及中國28.明太祖朱元璋流傳在世的畫像版本據說有16種之多,形象差別很大。下圖自左至石依次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畫像、《乾隆年制歷代帝王像真跡》收錄的“明太祖真像”、河南一位據稱是明朝后人家族珍藏的明代朱元璋畫像真跡。以下解釋最為恰當的是A.左圖:著力刻畫朱元璋"姿貌雄偉"失去真實性B.中圖:表明清朝極力丑化朱元璋的形象更不可信C.左圖和右圖:形象較為接近能夠反映其真實面貌D.真實的朱元璋形象還需要新的歷史史料加以佐證29.一份11世紀的教會文獻指出:任何人接受皇帝、國王、公爵或侯爵任命為主教或院長,教會將不予承認,并剝奪其進人教會的權利。同樣地,皇帝、國王、公爵或侯爵若將主教職或其他神職授予他人,將受到天主的譴責,失去永生的機會。材料說明羅馬教會A.注重與君主協商教會事務B.嚴禁授予君主與貴族教職C.避免世俗君主干涉教會人事權D.防范教宗與世俗君主貴族合作30.胡適在《談新詩》中寫道:“初看起來,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問題,算不得重要。卻不知形式和內容有密切的關系。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由此可知胡適的主張旨在A.打破舊束縛促進思想解放B.廢除格律詩推廣新體詩C.廢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話文D.推翻舊制度建立新社會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原工業化”指“工業化之前的工業化”。原工業的生產形式基本上擺脫了行會的控制,商人資本直接參與制造業,參與市場競爭,生產形式主要是外放制(又稱作包買商制)。原工業化使英國農村中出現了農業和鄉村工業并重的“二元經濟”。在“二元經濟”模式下,農村勞動者的身份往往具有雙重屬性,既是耕作者,又是制造業工人。在前工業時期,英國從事農業的人口不斷下降。1520年,英格蘭鄉村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6%,110年為70%,1670年為1.5%,1700年為55%,1750年為46%。從農業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主要被原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吸收。——摘編自劉文超《近代英國商業和商業資本的演化過程及其對市場經濟發展形成的影響》材料二明清時期雖然興起一些手工業中心,但與此同時,農民的家庭生產多樣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別是傳統棉紡織技術普及后耕織結合的程度加強。那些手工業專業地區的產品長途販運并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農村更是銷量有限。這就限制了商業資本對制造業投資的興趣。明清民間商人雖富有,但最能累積巨額財富的卻是鹽商、茶商、洋商、票號、銅商等特許商人,特許經營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場規律,形成了惡劣的經營導向,商人們并不把發展的希望寄托于市場開拓和由此而增加對科技發明生產創新的興趣;而在于謀取流通領域的超經濟特權,其經營注意力始終游離于生產領域之外,市場和市場主體始終都得不到獨立自由的發展空間。——摘編自樊衛國《論明清經濟演進的內向化傾向》(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原工業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英國“原工業化”時期相比明清時期在商業運營上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導致不同的原因。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曹植《說疫氣》中說:“建安二十二年,疫癘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在臨床實踐中發憤著成了《傷寒雜病論》,“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到金、元時期………醫學家提出了溫病與傷寒不同。…….到明、清這兩個朝代,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疫病流行。當時大多是用傷寒法治溫病,這種治法無異于“抱薪投火”。…明清之際吳又可著《瘟疫論》,提出“戾氣說”,認為溫病是戾氣所致,“非風、非寒、非署、非濕”到清代葉天士著《葉香巖外感溫熱篇》使溫病學從傷寒學說中獨立出來,形成了新的學科。——摘自劉景源《溫病學講稿》材料二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從傳統到近代,應對疫病的重點基本上經歷了從避疫、治療到防疫的轉變,近代的防疫除了更強調預防以外,也確立了以清潔、檢疫、隔離和消毒等頭主要內容的基本模式。……這一轉變,至少有以下兩個值得關注之點:第一,傳統時期對病的應對基本上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個人行為……而近代的防疫則是一種重在預防,作為工衛生行政一部分的積極主動行為;第二,傳統有關戾氣、養內防病等一些認識,在觀念上并未與近代西方的防疫思想發生明顯的沖突,……它們很自然地被融入近代防疫體系之中。——余新忠《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近代演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溫病學說的發展過程,并簡析其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晚清衛生防疫觀念的演變,并分析其原因。33.材料早在明末,后金(清)勢力影響日漸擴大之時,東北地區其他少數民族勢力紛紛向金政權示好或臣服,出現了貢貂活動。康熙中期,貢貂制度最終形成。貢貂制度是清王朝差別對待生產、生活風俗習慣不同民族部落的總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服從、從屬和責任。它規定,貂戶每年只進貢一張貂皮,“戶部頒賜進貂人袍帽、靴襪、鞓帶、汗巾、扇子等物各一捆”。朝廷對進貢者的獎賞豐厚,同時設宴款待。貂戶通過一張貂皮就換來了平素難得的一些生活用品,貢繳積極踴躍。貂戶把全年獵獲的貂皮帶來備選,進貢后剩下的其他貂皮“不入等者,聽鬻”,出現“歲至寧古塔交易者二萬余”的局面。為了便于管理貢貂者,清政府把他們編入八旗,出則為兵入則為獵。每年貢貂時日臨近之前,當地的部族首領都要出面組織協調,一同前往繳貢。首領們受到清政府的優待,賞品不僅質優,且多為朝衣、朝褂、蟒緞等。——摘編自李鳳飛《貢貂制度與清代東北治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政府貢貂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政府推行貢貂制度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明代中后期,在工商業發展的基礎上,士人的服飾冠冕日趨個性多元化,沖擊了原有“四方平定巾”“青衣”的規矩和觀念,故選A項;題干中只提及“士人”,無法體現“普遍”提高,排除B項;明代,士大夫階層仍借助科舉制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排除C項;材料只說明官府對士人著裝的要求,與服飾生產無關,排除D項。2、D【解析】

由材料“彥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竟不納”可知,一個敢對皇帝諫言,一個敢于否定丞相的合理諫言,這說明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依然尖銳,故選D;用人問題僅是事情的起因,材料的重點更在于強調其后引發的君相矛盾,A項不符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宰相合理諫議,但皇帝卻并不采納,這說明相權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削弱,B項表述與此不符,排除;方術只是引子,其背后真正破壞國家政治秩序的,是獨尊的皇權,C項表述夸大了方術的作用,排除。3、D【解析】

“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體”“理性、城邦與自由”說明古希臘從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視人的價值,故選D;材料沒有涉及古希臘人對道德的認識,排除A;普羅泰格拉第一次將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中普羅泰格拉等人對人的概念和內涵等作了探討,但沒有夸大人的作用,排除C。4、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回憶再現所學知識,并作出正確認知和準確判斷的能力。根據題干材料“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等,本題實際上考查抗日戰爭相關內容——抗戰初期國民黨的有力抵抗。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判斷選項,可知:A項排除,本身屬于太原會戰里面的內容;BD兩項不符合“抗戰初期,國民黨”。進一步可知,C項符合史實和題意,正確。故,本題正確答案選C。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淞滬會戰5、B【解析】

依據材料“1941年11月7日”“讓我們偉大的祖先……讓偉大列寧的旗幟指引著你們向勝利前進”并結合二戰的過程可知,這場戰役指的是莫斯科戰役。②處是莫斯科,B正確;①處是列寧格勒,A錯誤;③處是斯大林格勒,C錯誤;④處是羅斯托夫,D錯誤。故選B。6、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三者都是古代有名的帝王,他們都在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B項符合題意。7、D【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恩格斯論述的是羅馬法與近代資本主義法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內在一致性和繼承性,說明羅馬法是近代歐美國家立法的基礎,D項符合題意;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法典是美國《1787年憲法》,A項錯誤;材料是表明羅馬法對近代歐美國家的影響,不是對羅馬帝國的影響,B項不符合題意;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材料無法體現,C項錯誤。故選D。8、C【解析】

根據材料“從(二里頭遺址)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結合所學可知二里頭遺址和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即國家的出現有關系,答案為C;材料提到“第一個王朝”但是并沒有否認和證實夏王朝的存在,AB錯誤;D在國家出現之前就存在,材料內容不能顯示農耕和文明起源的關系,排除。9、C【解析】

維新知識分子翻譯的小說多以“獨立”為主線,內涵反侵略色彩,結合翻譯時間可知,這一時期民族危機加重,翻譯政治小說目的在于激發民族主義意識,C正確;維新變法在1898年就已經失敗,排除A;B是新文化運動內容,排除;D未體現出政治小說的政治性,排除。10、A【解析】

據材料“西班牙人找不到同等競爭力的貨物同中國商人交換,就將美洲殖民地生產的大量白銀運往菲律賓,支付給中國商人……”可知,在當時著名的中國、菲律賓、西屬美洲殖民地之間以中國商品和美洲白銀為交換的、跨越整個太平洋的國際大三角貿易中中國處于主導地位,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即中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A正確;材料只是體現“當時著名的中國、菲律賓、西屬美洲殖民地之間以中國商品和美洲白銀為交換的、跨越整個太平洋的國際大三角貿易”,沒有涉及其它貿易,B說法絕對;材料沒有涉及西班牙和中國經濟發展狀況,C說法與材料無關;據所學可知,西班牙當時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奢侈腐化,不注重發展經濟,D錯誤。11、B【解析】

歷史結論是歷史觀點的一種體現,由歷史解釋得出歷史結論。B項是對羅斯福新政開創的模式的影響作出的結論,故B正確;A和C都屬于歷史的現象,排除;D屬于歷史事件的原因分析,不屬于歷史結論,排除D。故選B。12、D【解析】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建設具有重大作用,要求干部閱讀馬列主義著作就是為新中國的成立培養人才的表現,故D正確。思想確立為指導思想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故A錯。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故B錯。材料是提到要求干部閱讀書籍而非民眾,故C錯。13、D【解析】

由材料中“放入高爐煉鋼”“放個衛星”“一堆廢渣”可知,回憶錄反映的是以大煉鋼鐵為核心的“大躍進”運動,故答案為D項。材料雖然描述了對學校教育的沖擊,但當時并不是在“文革”時期,排除A項;材料中的“放衛星”不是指國防科技,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大躍進”運動,不是人民公社化運動,排除C項。14、A【解析】

據表格信息1949—1955年由國家加工、訂貨、包銷、收購的產品占私有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是持續上升,說明國家把私有企業納入到國家計劃的軌道上來,實行國家資本主義,A正確;“一五”計劃是工業化為主體,提前超額完成是1957年,與材料不符,B錯誤;據材料不能體現借鑒蘇聯工業化建設經驗,C錯誤;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1958年提出的,與材料不符,D錯誤。15、A【解析】

從題干材料中的關鍵詞“由英王選擇”、“北美大陸”可以判斷這個事件應該是1775年開始的北美13個殖民地為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而進行的美國獨立戰爭,故A正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本土,不是美洲大陸,B錯誤。美國內戰與英王選擇沒有關系,C錯誤。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在北美大陸,故D錯誤。16、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考工記》是春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范和制造工藝的文獻。因此,材料信息“凡陶人、瓶人制作的器物,如果有斷足、損傷、破裂或突起不平的,就不拿到市場上去售賣”說明當時官營手工業也存在商品性的生產,故B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工商食官制度已被完全打破,故A正確;材料主旨未強調官營陶器的生產規范,故C錯誤;材料信息和民間制陶業無關,故D錯誤。17、B【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揭露,無法體現社會主義理論問題,且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社會主義理論學說是19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深入分析了當時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并結合所學可知,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共產黨宣言》發表于1848年,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相關內容,且這一理論不屬于《共產黨宣言》的內容。故C項錯誤。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之一,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符合《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時間,故D項錯誤。18、D【解析】據材料“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當時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與社會實際情況相違背,說明重農抑商政策出現上下相背傾向,故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百姓抑商的信息,故A項錯誤;“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農抑商”說法過于絕對,故B項錯誤;材料也不能說明當時百姓皆重商輕農,故C項錯誤。故選D。19、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到1952年社會主義工業和國家資本主義工業的比重占據絕對優勢,這說明當時社會主義改造的條件走向成熟,B正確;當時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剛完成,A錯誤;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國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C排除;D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20、C【解析】

新石器時代是指以打磨結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距今約7000—5000年,黃河中上游地區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姜寨聚落遺址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精細加工的石錛是當時生產力水平的代表,故C符合題意;A反映的是夏、商與西周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生產力成就,故A不符合題意;B反映了遠古先民豐富文化生活水平和社會組織生活的水平,故BD不符合題意。故選C。21、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最早在民國建立以后,上海等大城市開始流行中山裝和旗袍,D項正確;鴉片戰爭后、洋務運動時和“新政”時期,都不會出現售賣“中山裝”和“新式旗袍”的現象,ABC三項錯誤。22、C【解析】

根據材料主旨可知,孔子認為夏商制度因為有文獻依據,可以證實,杞宋政治制度因為文獻不足而不能證實,可見孔子注重文獻對史證的價值,選項C正確;禮在材料中指代的是政治制度,選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探究孔子對史學的研究,選項B排除;材料強調文獻的重要性,并不能證明其是否認為孤證不立,選項D排除。23、C【解析】

題干“口頭表決改為秘密投票”,選民更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意愿,選民的投票自由權得到切實保護。故答案為C項。A項,題干只能反映出投票方式的改變,并沒有擴大選民的投票范圍,排除;B項,題干與人民主權地位無關,排除;D項,題干體現不出實行全民普選,排除。24、A【解析】

根據圖表內容可以看出蘇聯固定資本年平均投入遠遠高于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卻沒有優勢,說明投入多,產出少,即產出與投入的比與西方國家相比比值最小,表明蘇聯經濟效益與西方主要國家差距較大,答案為A;材料不能顯示蘇聯的工業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國家,B錯誤;CD在材料中均不能體現,排除。25、B【解析】

元朝時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1684年康熙帝設立府,隸屬于福建省;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日軍占領,故答案為B項。元朝宣政院管理西藏、青海等地,排除A項;唐朝時期設立安西都護府,管理今新疆等地,排除C項;1885年建省,是在清朝時期,排除D項。26、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獲取材料信息、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抓住題干時間信息“19世紀后期,成為歐洲事務中的一種主要力量”,再結合“它是一種新的思想意識,直接向資產階級挑戰”的信息可知,它指的是社會主義,故C項正確;AB項都屬于資產階級思想,與題干信息“直接向資產階級挑戰”不符,排除;民族主義自古以來就有,與題干信息不符,故D項排除。考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27、C【解析】

由表格數字以及中國工廠數量、工人數、出口總值可知,20世紀初的中國工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工業化水平有所提高,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美日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故A項錯誤;表格雖呈現美國、日本的工業發展狀況,與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沒有直接關聯,故B項錯誤;僅從表格數據得不出中日兩國近代化總量的高低的,故D項錯誤。28、D【解析】

據題意可知,不同版本的朱元璋畫像存在較大差異,而且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哪一版本是最準確的,所以真實的朱元璋形象還需要新的歷史史料加以佐證,故選D;ABC中的說法都有一定的主觀臆斷性,有待商榷,故排除。故選D。29、C【解析】

依據材料“任何人接受皇帝、國王、公爵或侯爵任命為主教或院長,教會將不予承認,并剝奪其進人教會的權利”“皇帝、國王、公爵或侯爵若將主教職或其他神職授予他人,將受到天主的譴責,失去永生的機會”來看,教會這么做主要就是為了避免世俗權力干涉教會內部事務。故答案為C項。A項材料未體現出與君主協商解決教會事務,排除;B項材料只是說明對私自干涉教會事務的君主、貴族處罰,并非針對所有的君主、貴族,以偏概全,排除;D項材料未體現出二者的合作,排除。30、A【解析】

從材料“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可知,胡適強調文的形式的目的是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故A正確;材料中沒有具體強調廢除和推廣的詩體,故B排除;“廢止”說法過于絕對,故C排除;材料中強調的是思想文化方面,沒有提到政治制度,故D排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征:手工工場發展迅速;商人參與;使用雇傭勞動。影響:有利于調整英國的社會經濟結構,解放社會生產力,促進國內市場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奠定基礎。(2)不同:中國以家庭為主要單位,長途販運能力較弱;商業活動以特許經營和官商制度為主;商人的經營注意力在生產領域以外,不注重市場開拓和科技創新;市場經濟得不到獨立自主的發展空間。原因:君主專制制度到達頂峰;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國傳統思想中對商業的輕視;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響。【解析】

(1)根據“商人資本直接參與制造業,參與市場競爭,生產形式主要是外放制”、“農村勞動者的身份往往具有雙重屬性,既是耕作者,又是制造業工人”、“英國從事農業的人口不斷下降。……從農業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主要被原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吸收”等內容可知英國“原工業化”的特點主要是手工工場發展迅速;商人參與;使用雇傭勞動。影響結合所學可知主要從調整深灰經濟結構、解放社會生產力、促進國內市場發展和為工業革命奠定基礎的角度進行總結。(2)根據“農民的家庭生產多樣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別是傳統棉紡織技術普及后耕織結合的程度加強”、“那些手工業專業地區的產品長途販運并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農村更是銷量有限”、“最能累積巨額財富的卻是鹽商、茶商、洋商、票號、銅商等特許商人,特許經營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場規律”、“經營注意力始終游離于生產領域之外,市場和市場主體始終都得不到獨立自由的發展空間”等內容可知明清時期在商業運營上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中國以家庭為主要單位,長途販運能力較弱;商業活動以特許經營和官商制度為主;商人的經營注意力在生產領域以外,不注重市場開拓和科技創新;市場經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