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避災與自救互救培訓課件1_第1頁
煤礦避災與自救互救培訓課件1_第2頁
煤礦避災與自救互救培訓課件1_第3頁
煤礦避災與自救互救培訓課件1_第4頁
煤礦避災與自救互救培訓課件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煤礦井下避災與自救互救培訓主講:王向倫單位:河南煤礦平安培訓中心:E-mail:主要內容:一、自救互救根底知識二、各類災害事故時避災自救與互救措施三、創傷急救一、自救、互救根底知識〔一〕自救、互救的根本概念:自救:就是礦井發生意外災變事故時,在災區或受災變影響區域的每個工作人員進行避災和保護自己而采取的措施及方法。互救:那么是在有效地自救前提下為了妥善地救護他人而采取的措施及方法。〔二〕井下自救、互救及避災的重要意義:礦井發生事故后,礦山救護隊不可能立即到達事故地點進行搶救。礦井發生災害事故時,災區人員正確開展救災和避災,能有效地保證災區人員的自身平安和控制災情的擴大。實踐證明,在事故發生初期,井下工人如能及時采取措施,正確進行救災、自救、互救措施,可以減小事故危害程度,減少人員傷亡。為了防止事故發生,并在一旦發生事故時能有效地阻止事故擴大和迅速搶救人員,?煤礦平安規程?第九條規定:“煤礦企業必須編制年度災害預防和處理方案,并根據具體情況及時修改。災害預防和處理方案由礦長負責組織實施。煤礦企業每年必須至少組織1次礦井救災演習。〞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方案(四〕發生事故時在場人員的行動原那么1.及時報告2.積極搶救3.平安撤離4.妥善避災災害事故發生后在事故地點及附近的人員應利用或派出人員,迅速將事故的性質、發生地點、原因及危害程度向礦井調度室匯報。

災區人員要根據事故的性質和蔓延趨勢,以最迅速有效的方式,向可能受威脅的人員發出警報。返回準確地分析災情:1.分析事故的發生地點,并對災害可能涉及的范圍和災害程度作出判斷。2.根據事故的性質和發生地點,結合井下巷道布置、通風系統、人員分布等情況,迅速判斷有無誘發和伴生其它災害事故的可能性。3.了解、掌握自己所在地點的平安條件,人員傷亡情況,判斷現場有無進行搶救的手段和條件。返回當災害事故開展迅猛,無法進行現場搶救,或災區條件急劇惡化。可能危及人員平安時,或接到上級撤退命令時,井下職工應立即有組織地撤離災區。撤離災區前,應根據?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方案?的要求和災變發生后的實際情況,確定撤退的目的地。返回

所有遇險人員都要服從領導,聽從指揮。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各行其事,單獨行動。途中遇到溜煤眼,積水區,冒落區等危險地段時,應探明情況,謹慎通過。事故會造成災區有毒有害氣體含量增高,危及人員生命平安。因此撤退前,所有遇險人員必須使用必備的防護用品和器具,特別是自救器,以防有毒有害氣體侵襲,造成人員中毒或窒息。〔五〕自救器和避難硐室?煤礦平安規程?第10條規定:入井人員必須隨身攜帶自救器。第209條規定:突出礦井入井人員必須攜帶隔離式自救器;采掘工作業時,隔離式自救器應當懸掛或存放在其3m的范圍內。第213條規定:在突出煤層采掘工作面附近、爆破時撤離人員集中地點必須設有直通礦調度室的,并設置有供給壓縮空氣設施的避難硐室。自救器的分類和使用方法自救器過濾式自救器隔離式自救器化學氧自救器壓縮氧自救器它是利用裝有化學氧化劑的濾毒裝置將有毒空氣氧化成無毒空氣供佩戴者呼吸用的呼吸保護器。僅能防護一氧化碳一種氣體。適用于災區內空氣中氧氣濃度不低于18%和一氧化碳濃度不高于1.5%。由于其局限性,因此并不能完全保證佩戴者的平安。為此,世界上不少國家〔如美國、法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都已經或正在淘汰過濾式自救器。〔1〕過濾式自救器

它是利用化學生氧物質產生氧氣,供礦工從災區撤退脫險用的呼吸保護器。用于災區環境大氣中缺氧或存有有毒有害氣體的條件下。〔2〕隔離式化學氧自救器化學氧自救器的正確佩戴與使用方法:視頻它是利用壓縮氧氣供氧的隔離式呼吸保護器,是一種可反復屢次使用的自救器,每次使用后只需要更換新吸收二氧化碳的氫氧化鈣吸收劑和重新充裝氧氣即可重復使用。用于有有毒氣體或缺氧的環境條件下。(3)隔離式壓縮氧自救器1)使用方法。①攜帶時挎在肩膀上。②使用時,先翻開外殼封口帶扳把。③再翻開上蓋,然后左手抓住氧氣瓶,右手用力向上提上蓋,此時氧氣瓶開關即自動翻開,隨后將主機從下殼中拖出。④摘下帽子,挎上挎帶。⑤拔開口具塞,將口具放入嘴內,牙齒咬住牙墊。⑥將鼻夾夾在鼻子上,開始呼吸。⑦在呼吸的同時,按動補給按鈕,大約1—2s,氣囊充滿后立即停止(使用過程中發現氣囊空,供氣缺乏時,按上述方法操作)。⑧掛上腰鉤。2)本卷須知。①高壓氧氣瓶儲裝有20MPa的氧氣,攜帶過程中要防止撞擊磕碰,或當座墊使用。②攜帶過程中嚴禁開啟扳把。③佩用撤離時,嚴禁摘掉口具、鼻夾或通過口具講話。隔離式壓縮氧自救器使用方法及本卷須知小常識:2、避難硐室避難硐室是供礦工在遇到事故無法撤退而躲避待救的設施。分永久避難硐室和臨時避難硐室2種。避難硐室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永久避難硐室事先設在井底車場附近或采區工作地點平安出口的路線上。對其要求是:設有與礦調度室直通,構筑鞏固,凈高不低于2m,嚴密不透氣或采用正壓排風,并備有供避難者呼吸的供氣設備(充滿氧氣的氧氣瓶或壓氣管和減壓裝置)、隔離式自救器、藥品和飲水等;設在采區平安出口路線上的避難硐室,距人員集中工作地點應不超過500m,其大小應能容納采區全體人員。臨時避難硐室是利用獨頭巷道、硐室或兩道風門之間的巷道,由避災人員臨時修建的;所以,應在這些地點事先準備好所需的木板、木樁、粘土、砂子或磚等材料,還應裝有帶閥門的壓氣管。避災時,假設無構筑材料,避災人員就用衣服和身邊現有的材料臨時構筑避難硐室,以減少有害氣體的侵入。在避難硐室內避難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有衣物、礦燈等明顯標志,以便救護隊發現。(2)待救時應保持安靜,不急躁,盡量俯臥于巷道底部,以保持精力、減少氧氣消耗,并防止吸入更多的有毒氣體。(3)充分、合理地選用水、食物和壓縮空氣,最大限度地延長生存時間,等待救援。(4)硐室內只留一盞礦燈照明,其余礦燈全部關閉,以備再次撤退時使用。(5)間斷敲打鐵器或巖石等發出呼救信號。(6)全體避災人員要團結互助、堅決信心。(7)被水堵在上山時,不要向下跑出探望。水被排走露出棚頂時,也不要急于出來,以防SO2、H2S等氣體中毒。(8)看到救護人員后,不要過分沖動,以防血管破裂。在災區避難而又無法到達永久避難硐室時,可就地取材,構筑平安防護設施,如防護板、支架、臨時風障等臨時避難所。在災區避難時,應保持鎮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狀態,去除悲觀情緒,樹立可以獲救脫險的信心。團結友愛、互相扶助,以旺盛的斗志和堅強的毅力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堅持到平安脫險。

遇險人員應在避難硐室外或所處地點采用文字、遺留物品、礦燈等方式,設置明顯的標志,為救護人員指示營救目標。在避難地點,應用呼喊、敲擊頂幫或金屬物等方式發出求救信號。避難期間,如覺察所在地點條件惡化,可能危及人員平安時,應立即轉移到其他平安地點。轉移途中應設置明顯標記,以便營救人員跟蹤尋找。救護人員來營救時,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不可慌亂和過分沖動。脫離災區時,應發揚先人后己的風格,保持良好的秩序,注意自身和他人的平安,防止造成意外傷害。二、各類災害事故時避災

自救與互救措施

(一)瓦斯與煤塵爆炸事故時的自救與互救礦井瓦斯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從采落下來的煤炭中釋放出來。2、從采掘工作面煤壁、煤巷、巖巷兩幫及頂底板中涌出來瓦斯。3、從采空區內涌出來。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對瓦斯進行監測檢查,防止瓦斯積聚超限,否那么,就可能造成瓦斯事故。防止瓦斯爆炸時遭受傷害的措施

1、掘進工作面瓦斯爆炸后礦工的自救與互救措施如發生小型爆炸,掘進巷道和支架根本未遭破壞,遇險礦工未受直接傷害或受傷不重時,應立即翻開隨身攜帶的自救器,佩戴好后迅速撤出受災巷道到達新鮮風流中。對于附近的傷員,要協助其佩戴好自救器,幫助撤出危險區;不能行走的傷員,在靠近新鮮風流30~50m范圍內,要設法抬運到新鮮風流中,如距離遠,那么只能為其佩戴自救器,不可抬運。撤出災區后,要立即向礦調度室報告。如發生大型爆炸,掘進巷道遭到破壞,退路被阻,但遇險礦工受傷不重時,應佩戴好自救器,千方百計疏通巷道,盡快撤到新鮮風流中。如巷道難以疏通,應坐在支護良好的棚子下面,或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建立臨時避難硐室,相互撫慰、穩定情緒,等待救助,并有規律的發出呼救信號。對于受傷嚴重的礦工要為其佩戴好自救器,使其靜臥待救。并且要利用壓風管道、風筒等改善避難地點的生存條件。例:1987年6月,某局某礦掘進工作面發生瓦斯爆炸,支部書記在附近的掘進上山聽到響聲后下來,見支架倒塌、設備橫七豎八,判斷已發生瓦斯爆炸,向外撤已不可能,就組織工人利用風筒建立了兩道臨時風障,命令所有工人必須鎮靜,聽從指揮,等待救援。救護隊在爆炸后一小時趕到現場,在偵察中發現有風障,立即翻開,給他們佩戴自救器,引導他們撤出,6名礦工平安脫險。2、采煤工作面瓦斯爆炸后礦工的自救與互救措施如果進回風巷道沒有垮落堵死,通風系統破壞不大,所產生的有害氣體較易被排除。這種情況下,采煤工作面進風側的人員一般不會受到嚴重傷害,應迎風撤出災區。回風側的人員要迅速佩戴自救器,經最近的路程進入進風側。如果爆炸造成嚴重的塌落冒頂,通風系統被破壞,爆源的進、回風側都會聚積大量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氣體,該范圍所有人員都有發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為此,在爆炸后,沒有受到嚴重傷害的人員,要立即翻開自救器佩戴好。在進風側的人員要逆風撤出,在回風側的人員要設法經最短路線,撤退到新鮮風流中。如果冒頂嚴重撤不出來,首先要把自救器佩戴好,并協助重傷員在較平安地點待救;附近有獨頭巷道時,也可進入暫避,并盡可能用木料、風筒等設立臨時避難場所,并把礦燈、衣物等明顯的標識物,掛在避難場所外面明顯的地方,然后進入室內靜臥待救。假設巷道破壞嚴重,不知撤退是否平安時,可以到棚子比較完整的地點躲避,等待救護隊來營救。

采掘工作面發生瓦斯爆炸,容易形成嚴重的塌落冒頂,通風系統被破壞、爆源的進回風側都會積聚大量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氣體,為防止中毒,要佩戴好自救器避災。

如果距離新鮮風流太遠或退路被堵,應首先到井下避難所暫進。也可尋找有壓縮空氣管路或鐵風管巷道、硐室躲避。這時要把管子的螺絲接頭部卸開,形成正壓通風,延長避難時間,并設法與外界保持聯系。(10)在煙霧不嚴重的情況下,即使為了加快速度也不應直立奔跑,而應盡量躬身彎腰,低著頭快速前進。如煙霧大、視線不清或溫度高時,那么應盡量貼著巷道底板和巷壁,摸著鐵道或管道等爬行撤退。(11)在高溫濃煙的巷道撤退還應注意利用巷道內的水,浸濕毛巾、衣物或向身上淋水等方法進行降溫,改善自己的感覺,或是利用隨身物件等遮擋頭面部,以防高溫煙氣的刺激等。(三)礦井透水事故時自救與互救礦井水的來源:1.地面水源。包括大氣降水和地表水。大氣降水的滲入或流入.往往是開采地形低洼且埋藏較淺的煤層的主要水源。地面的河流、湖泊、水庫、池塘水也會流入井下成為礦井水。2.地下水源。包括含水層水、斷層水和老空水、有些巖層具空隙,并含有地下水;有的斷層帶積存水;采過的小煤窯及礦井里廢棄的巷道也常常有很多積水,這些都是地下水源。井下發生的水害,有時是一種水源造成的,有時是幾種水源同時造成的,并且要有通道把它釋放出來。因此,只要把礦井水的來源與通過搞清楚,并采取相應措施,對礦井水害就會做到防患于未然。井下透水的征兆:1.煤層發潮發暗;2.巷道壁或煤壁“掛汗〞;3.煤壁變涼;4.工作面溫度降低;5.頂板來壓、淋水加大或底板鼓起,出現滲水;6.出現壓力水流〔俗稱水線〕;7.水叫,煤巖層裂縫中有水擠出,發出〞嘶嘶〞的響聲;8.工作面有害氣體增加;9.煤壁或巷道壁“掛紅〞;10.打鉆時有水流出或鉆孔底松軟。〔1〕透水后,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透水的地點、水源、涌水量、發生原因、危害程度等情況,根據災害預防和處理方案中規定的撤退路線,迅速撤退到透水地點以上的水平,而不能進入透水點附近及下方的獨頭巷道。〔2〕行進中,應靠近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他固定物體,盡量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流,并注意防止被水沖倒及水中滾動的矸石和木料撞傷。〔3〕如透水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標,迷失行進方向時,遇險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透水事故自救措施〔4〕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護人員的注意。〔5〕人員撤退到豎井,需從梯子間上去時,應遵守秩序,禁止慌亂和爭搶。行動中手要抓牢,腳要蹬穩,切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平安。〔6〕如惟一的出口被水封堵無法撤退時,應有組織的在獨頭工作面躲避待救,嚴禁盲目潛水逃生等冒險行為。〔7〕現場人員被涌水圍困無法退出時,應迅速進入預先筑好的避難硐室中避災,或選擇適宜地點快速建筑臨時避難硐室避災。迫不得已時,可爬上巷道中高冒空間待救。避災過程中遵守在避難硐中避難的本卷須知。

例如:某礦發生了透水事故,涌水順著西二平巷灌入九行下山,迅速淹沒車一平巷以下區域的巷道,透水初期,在東二平巷工作的3名礦工發現大水襲來,便向外跑,因水勢兇猛,2名礦工在途中被水打翻而遇難,另一名礦工發現難以跑出車二平巷,便返回掘進工作面一高頂處,抱一根支柱,在齊肩深的污水中堅持了8小時,排水后被救護隊救出。

水害事故發生后,在現場和附近地點工作的人員,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突水的地點、水的來源、涌水量、發生原因和危害程度等情況,并報告調度室。同時,向下部水平和其他可能受威脅區域的人員發出警報。躲避

撤退途中日冒項或積水堵住退路,嚴禁盲目采取潛水等冒險行為來脫離險區,因為潛水易被水中雜物纏繞或撞擊而溺水死亡。老空水涌出,使所有地點的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增高時,現場人員應立即佩戴隔離式自救器或壓縮氧自救器。在尚未確定所在地點的空氣成分能否保證生命平安時,決不能摘掉自救器的口具和鼻夾以免中毒、窒息事故的發生。(四)冒頂事故時的自救與互救

井下冒頂和偏幫,易造成人員傷亡。破壞巷道砸設備,影響正常生產。頂板冒落原因之一:松軟破碎的頂板常有小的局部冒頂;堅硬難冒的頂板會有大冒頂,少數礦井還有沖擊地壓。如果采掘過程中遇到了斷層,褶曲等地質構造,更容易發生冒頂。頂板回落原因之二:采煤機切割煤壁或工作面放炮時,改柱、回柱和放頂時,對頂板的震動破壞較大,比進行其他工作時容易冒頂。頂板冒落原因之三:運輸機機頭和機尾處;不按規格要求打支柱的地方;工作面與回風巷和進風巷連接的上下出口;工作面煤壁與頂板交接處,都是容易發生冒頂的地方。頂板冒落原因之四:初期來壓和周期來壓時,頂板下沉量和下沉速度都急劇增加,支撐受力猛增,頂板破碎,還會出現平行煤壁的裂縫,甚至頂板出現臺階狀下沉,這時冒頂的可能性最大。頂板冒落原因之五:托偽頂、留煤頂開采,厚煤層用竹芭、荊芭、金屬網作假頂開采,工序復雜,管理不好就要冒頂。頂板冒落都有預兆:其一是聲響。巖層下沉斷裂,頂板壓力增加,木支架就會發出劈裂聲,甚至抗梁斷柱;金屬支柱的活塞急速下縮,也發出聲響。其二是掉渣。在人工頂板下,掉下的碎矸石和煤渣更多,工人稱之為“煤雨“。

冒頂預兆其三是片幫。冒項前煤壁所受壓力增加,變得松軟,片幫煤比平時多。

冒項預兆之四是裂縫。這里指的是由于采區頂板下沉引起的采動裂縫,縫里有煤泥、水銹的不危險,這是老的自然裂縫。茬口新的有危險,如果裂縫不斷加深、加寬,說明頂板繼續惡化,這就有冒頂危險了。冒項預兆之五是脫層。頂板快要冒落時,往往出現脫層現象。“敲幫問頂時〞,如果聲音清脆,說明頂板完好,如果發出“空空〞的響聲,說明上下巖層之間已經脫離,有冒頂危險。冒頂預兆之六是漏頂。破碎的偽預或直接頂,在大面積冒頂之前,有時因為背頂不嚴和支架不牢出現漏項現象。如果頂板巖石繼續冒落就會造成大冒項。(1)迅速撤退到平安地點。當發現工作地點有即將發生冒頂的征兆,而當時又難以采取措施防止采煤工作面頂板冒落時,最好的避災措施是迅速離開危險區,撤退到平安地點。(2)遇險時要靠煤幫貼身站立或到木垛處避災。從采煤工作面發生冒頂的實際情況來看,頂板沿煤壁冒落是很少見的。因此,當發生冒頂來不及撤退到平安地點時,遇險者應靠煤幫貼身站立避災,但要注意煤壁片幫傷人。另外,冒頂時可能將支柱壓斷或推倒,但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壓垮或推倒質量合格的木垛。因此,如遇險者所在位置靠近木垛時,可撤至木垛處避災。1.采煤工作面冒頂時的避災自救措施(3)遇險后立即發出呼救信號。冒頂對人員的傷害主要是砸傷、掩埋或隔堵。冒落根本穩定后,遇險者應立即采用呼叫、敲打(如敲打物料、巖塊,可能造成新的冒落時,那么不能敲打,只能呼叫)等方法,發出有規律、不間斷的呼救信號,以便救護人員和撤出人員了解災情,組織力量進行搶救。(4)遇險人員要積極配合外部的營救工作。冒頂后被煤矸、物料等埋壓的人員,不要驚慌失措,在條件不允許時切忌采用猛烈掙扎的方法脫險,以免造成事故擴大。被冒頂隔堵的人員,應在遇險地點有組織地維護好自身平安,構筑脫險通道,配合外部的營救工作,為提前脫險創造良好條件。2.獨頭巷道迎頭冒頂被堵人員避災自救措施(1)遇險人員要正視已發生的災害,切忌驚慌失措,堅信礦領導和同志們一定會積極進行搶救。應迅速組織起來,主動聽從災區中班組長和有經驗老工人的指揮。團結協作,盡量減少體力和隔堵區的氧氣消耗,有方案地使用飲水、食物和礦燈等。做好較長時間避災的準備。(2)如人員被困地點有,應立即用匯報災情、遇險人數和方案采取的避災自救措施;否那么,應采用敲擊鋼軌、管道和巖石等方法,發出有規律的呼救信號,并每隔一定時間敲擊—次,不間斷地發出信號,以便營救人員了解災情,組織力量進行搶救。(3)維護加固冒落地點和人員躲避處的支架,并經常派人檢查,以防止冒頂進一步擴大,保障被堵人員避災時的平安。(4)如人員被困地點有壓風管,應翻開壓風管給被困人員輸送新鮮空氣,并稀釋被隔堵空間的瓦斯濃度。但要注意保暖。

井下有冒頂預兆,應及時采取措施。如果無法防止時,應迅速撤離。

冒頂突來時未及時撤離,應背靠煤壁站立;注意煤壁片幫傷人。

為防止搶救人員觸電,應暫停向冒落區附近的機電設備供電。冒落范圍大時,回采工作面運輸機、采煤機等機電設備,應全部停止供電。

冒頂被困沉住氣.呼喊敲打來告急;為給營救創條件.發出信號要規律。如果遇險人員靠近放頂區,可沿放頂區由外向里掏洞;分層開采時底板是煤層,遇險人員在金屬網或荊條假頂下面時,可沿底板燒層邊支護邊掏洞;如果工作面上、下出口同時冒落,把人員堵在中間,也可沿煤層重開切眼到達救人的目的。營救人員進人冒落區,要注意檢查冒項地點附近支架情況,發現有折損、歪扭、變形的柱子,要立即處理好,以保障在營救被埋人員的退路的平安。營救過程中要指派專人觀察頂板。清理冒活物時要小心使用工具,防止傷害遇險人員。三、創傷急救井下急救應遵守三先三后的原那么,即:1.對窒息的傷員,先復蘇,后搬運。2.對出血的傷員,先止血,后搬運。3.對骨折的傷員,先固定,后搬運〔一〕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搶救傷員的一種急救措施:但凡由于觸電、溺水、缺氧窒息、二氧化碳及瓦斯窒息或一氧化碳中毒而處于假死狀態的傷員,均可對其施行人工呼吸急救措施。施行人工呼吸前,首先將患者抬到新鮮風流較溫暖的地方.使其躺在擔架上或衣服上,迅速解開其上衣和腰帶,脫掉膠靴;取出口中、鼻孔中之堵塞物,并用棉被或毯子將身體蓋好,以免受涼;檢查有無內外傷,以便決定采用何種人工呼吸法。

口對口呼吸法

將傷員仰臥,急救者一手托起傷員下頜,并盡量使其頭部后仰,另一手捏緊傷員的鼻子,急救者深吸氣后,緊接著將氣吹入傷員口中,使其吸氣;松開捏鼻子的手,并用一手壓其胸部以幫助呼氣,如此保持一定的節律,以每分鐘14~16次速率均勻進行,并應注意不漏氣;注意吹氣時切勿過猛、過短、也不宜過長,以占一次呼吸周期的1/3為宜。俯臥壓背法

俯臥壓背法。將傷員俯臥,頭偏一側,腹部放一枕墊。傷員一臂伸向頭側.另一臂屆曲,使頭枕于臂上。急救者騎跨在傷員的大腿旁,面向頭部,兩臂伸直。兩手平放于傷員背部,拇指指向脊柱,其余四指向上外伸開。急救者身體向前傾,以身體重量壓迫傷員胸部,使胸腔縮小,將肺中空氣逼出,傷員呼氣;隨后,急救者身體后仰,除去兩手壓力,使傷員胸部自然擴張。空氣進入肺中而吸氣。如此重復動作,每分鐘以14~16次為宜。仰臥壓胸法

使傷員仰臥,頭偏向一側,盡可能將舌頭拉出。背部墊枕,使胸部抬高,上肢放在身體兩側。急救者跨跪在傷員大腿兩側面向傷員頭部,兩手放在傷員肋弓部,拇指向內,其余四指向外,壓迫傷員胸部,使肺中空氣排出,然后松手,胸腔自行擴張使空氣吸入肺中,如此有節奏地進行,每分鐘14~16次。這種姿勢,對于淹溺及胸部創傷、肋骨骨折傷員不宜使用。〔二〕止血1、概述

成年人血液總量是體重的7%~8%,失去血液總量的1/4~1/3時,就會有生命危險。2、出血的三種類型:一是動脈出血,血液是鮮紅的,隨心臟跳動的頻數從傷口向外噴射,速度很快,危害性很大;二是靜脈出血,血液是暗紅或紫紅色的,徐緩均勻地從傷口流出;三是毛細血管出血,血液是紅色的,像水珠樣地從傷口流出,多能自身凝固止血。3、止血的方法:1.指壓止血法:2.止血帶止血法:上臂大腿3.絞緊止血法:上臂大腿4.屈關節止血法:前臂小腿5.加壓包扎止血法:全身各部止血帶使用本卷須知:1.止血帶不能直接扎在皮膚外表2.要注明上止血帶的時間,每隔30分鐘~1小時放松一次,放松時間2~3分鐘;3.止血帶只能扎上臂和大腿;4.松緊要適度,使傷口不出血為止。簡易包扎方法根據傷員不同部位的傷情,現場常采用的簡易包扎方法有:螺旋式包扎法、螺旋反折包扎法、“8〞守環形包扎法等。螺旋式包扎通常先做環形纏繞開頭的一端,再斜向上繞,每圈蓋住前圈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此法適用于四肢、胸背、腰部等處。螺旋反折包扎先用環形法包扎開頭的一端,再斜旋上升纏繞,每圈反折一次。此法適用小腿、前臂等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