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的根本理論
我國古代勞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醫療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人體內存在著一些“氣血”流行的通道。這個通道
被中醫稱之為經絡。
(1)經絡學說
經絡是什么呢?原來,我國古代勞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醫療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人體內存在著一些“氣
血”流行的通道。這個通道被中醫稱之為經絡。它內而臟腑,外而肢節,縱橫交錯,遍布全身,起到運行氣血的重要
作用(類似人體的心血管、淋巴管等)c同時,又通過經絡的復雜聯系,將人體內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臟六腑、
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筋脈皮肉各個局部,統一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與外界環境相適應(類似人體的神經、
內分泌:。經絡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是一個十分微妙、復雜的系統,這個經絡系統包括經脈和絡脈兩
大局部,其中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局部,大而直行,深而在里,又可分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兩大類,以及附屬
于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小而橫斜,淺而在表,又可分為較大的十五絡脈,
以及遍布全身的孫絡、浮絡。
當人體發生疾病時,陰陽失調,贓腑矢和,氣血偏盛偏衰,都與經絡、穴位有密切關系,只有熟悉了經絡的循環
分布、生理功能,才能用經絡學說說明病理變化,指導辨證歸經,進行針灸治療。
(2)臟腑證治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古人稱為“藏象”,藏,指藏于內,就是內臟: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內臟生理、病理所表
現于外之征象,中醫滿意、肝、脾、肺、仔為五臟:小腸、膽、胃、大腸、膀脫、三焦為六腑。臟腑學說的特點
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系五體、五宮、九竅等,連結成為?個“王臟系統”的整體。其所表達的臟腑名稱
雖與西醫的臟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上有很大差異。
臟腑證治是中醫各種辯證論治的根底,它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結合八綱、病因、經絡等理論,
通過四診合參,對疾病的證候進行分析歸納,借以推斷病因病機,病變部位及性質、正邪盛衰,以確定所患何證,
然后根據證來決定治療原那么和方藥。
針灸治病在臟腑證治方面的應用較多,如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稱作腌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腌
穴與臟腑密切相關,在疾病情況下,H俞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一般通路為:邪氣一經絡系統一臟腑功能失調一表
現病癥[常在臉穴位置)。治療時,通過調節經絡系統而祛邪安臟。
(3)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根本理論,是古人通過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對自然界觀察和認識的總結。
是古人用以認識和解釋自然界的方法論,古人用五行著重闡述“生化”,陰PH著重闡主"極變”,相當于現代的“量變”
和“質變它自從被應用到中醫學領域之后,便成為臟腑、經絡的理論根底,并作為一種認識人體生命過程和疾
病過程(即生、老、病、死全過程)的方法論,說明人體的生理現象、杭理變化,指導對疾病的辨證論治。
陰陽理論認為,自然界是物質的,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發生、開展和變化的。作為自然科學的中醫學來
說,也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這一樸素的先進的哲學理論。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管是生理功能的發揮,還是病
理過程的演變,都處于陰陽的變化過程之中,故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都是陰陽失調的結果。運用針灸治療疾病,
都是以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為口的。在針灸臨床上常有左右互取以及前后上下對應取穴法,這是陰陽互引的針灸法
那么,充分表達了針灸療法重視平衡陰陽的核心思想。
五行理論的根本意義是以自然界五種根本物質代表五種抽象的功能屬性,借以反映事物之間相生相克現象及
其規律.五行學說對針灸臨床有著廣泛的指導和重要作用。
艾灸為什么能治病
艾葉是常用的中藥之一,性溫、味苦、辛辣、芳香,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成效,中醫醫生多在虛寒性的出血
癥、腹中冷痛、月經不調、崩漏下血時配伍應用。
每逢端陽節,在自家門上懸掛艾葉、昔蒲,借其芳香氣味來避穢、消災,是大多老年朋友熟知的常識,但艾
葉用在針灸方面來防治疾病,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艾葉是常用的中藥之一,性溫、味苦、辛辣、芳香,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成效,中醫醫生多在虛寒性的
出血癥,腹中冷痛、月經不調、崩漏卜.血時配伍應用。而用得較多的,還是針灸方面,把艾葉制成艾絨、艾炷、
艾條等點燃后,借炎火的熱力,給人體溫熱性剌激,并能使藥力內透,通過經絡腑穴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
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醫書《醫學人門》中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是除藥物、針刺之外的一種重要
治療方法。在傳統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種,此外,還包括用燈心草能油點燃淬燙為位的燈火灸,用一
些剌激性較大的藥物,如大
蒜:白芥子、旱蓮草等搗爛后敷貼體表,讓其發泡的無針灸,以及艾灸與其他方法配合運用,如在艾灸時里隔生
姜、食鹽、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條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針柄上的溫針灸等等。它們各有其特點和適應
癥,針灸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選用不同的灸法來治療的
針灸為什么可以治病
眾所周知,人有很多功能,我國古代老子就說過:人有天地間的功能:苣子也說過:人能勝天。
針灸為什么可以治病,古今中外一直在研究,說法很多,但至今尚無定論。究其原因,主要是當今對調整人
體機能的研究,常局限于神經反射、生化反響和生物分子物理運動的作用方面,而國內外對針灸的研究工作也
因此常停留在這些范圍內進行,未能深究到人體潛在功能的作用上。筆者經過長期的針灸治療探討與機理的研
究發現,針灸穴位所引起的神經沖動,能激活人體的潛在功能,對人體以神經系統為主的各個系統、器官組織
的功能產生強有力的調節作用,以防治各種疾病和抗衰老。這就是針灸的根本機能。
眾所周知,人有很多功能,我國古代老子就說過:人有天地間的功能;荀子也說過:人能勝天。現代科學也
證實了人體確實有很多功能,但其中僅芍10%是顯性的,常在應用,而90%是潛在的,還未被激活利用。人體怎
么會有這么多的功能呢?這是由于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從防御侵害、尋求事物和延續生命的三大活動中,
歷盡無數艱難險阻和疾病的折磨,設環境而生存產生某些能力,這些后天獲得逐漸進化為先天具有,其中有的
功能由于一直在應用,那么成為顯形:有的功能雖已遺傳下來,但因后天環境的改變而逐漸不應用了,那么為
潛在的。但凡功能具有一套行使其作用的功能裝置,它在人體內有機、緊密、精巧的結合,主要包括中權、內
臟、和軀體三大局部。人體的功能裝置內藏者錯綜復雜的分節性牽聯,故亦可稱神經節段功能裝置。在患病時
中樞內能建立病理反射來溝通許多功能裝置,以增強防治病患的措施,這也是機體在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生
存反響所形成的。
研究結果說明,針灸只需在經絡上,根據“切經”的信息取穴,再根據針感信息行針,就能夠激活人體的潛在
功能,活化其功能裝置,發揮強有力的調整作用。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治病療效,而且能治療大量的難治雜病和
絕癥,如男女性功能障礙、不育與不孕、小睪丸、幼稚子宮、乳腺增生、腦積水(或伴有腦萎縮)、血管性頭
痛、神經性耳茸、侏儒等。因此人體功能裝置.不僅是人體形態功能的局部單元,也是針灸“切經”和針灸治療的
局部單元,這就是經絡診治的奧秘。
各種氣功療法、推拿按摩療法、心理療法和行為療法等,實際上也是激活人體各種治病的潛在功能。而針灸
激活潛在功能的作用,較上述的氣功等療法快得多、療效高、簡單易行、無副作用,費用也極少。因此怎樣進
?步用針灸的方法,或病人易接受地類似針灸的改良方法,根據臨床實際需要平安、充分、靈活地激活人體防
治疾病和抗衰老等潛在功能,是值得深入研討研究的。這一原理有可能開創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醫學,造福于
人類
什么是針灸
針灸即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亳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拉、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
針灸即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亳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
燃燒者的艾絨按?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針灸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手法之一。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從外治內”
的治療方法。是通過經絡、臉穴的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手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
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區分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于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于表里、
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后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于相
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于調和,從而到達防治疾病的目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局部,也是我國特有
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下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奉獻,直到現在,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
為廣闊群眾所信仰。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局部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腌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
具,在形成、應用和開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于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
生的珍貴遺產。
中醫理論
中醫根底理論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體質學說,病
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等
五行配五臟平衡關乎健康
有些人不相信中醫,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不相信中醫的根底理論,特別是陜陽五行學說。
有些人不相信中醫,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不相信中醫的根底理論,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我認為,我們不妨從
更宏觀的意義上來理解古人創造五行學說的用意:天人合一學說是強調自然界的整體觀念,是一元論:明陽學
說是強調一對一的雙邊關系,是二元論:而五行學說那么是強調一對多的多邊關系,是多元論。
五行表達多邊關系
五行學說只是一個習慣說法,不是絕對的,但是它能夠用來說明自然界復雜的關系,這就是多邊關系C從相
生來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從相克來講,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
木。
五行學說強調多邊關系要有相對動態的平衡,失去平衡那么為疾病,就需要找到多邊關系中的失衡點,然后
有針對性地去調理,去治療,使其歸于平衡。理順復雜的關系,就像帶兵打仗,要分析各方面的利害關系,所
以中醫有“用藥如用兵”之說。
把五行從關系論來討論,意義非常重大。我前兩年看過一個女性患者,滿口都起瘡,舌頭也爛得可怕,西醫
診斷叫多形性紅斑。她來找我看,我根據中醫的五行學說來給她診治。宏觀地按五行歸類,舌頭屬心,舌為心
之苗,于是我給她用大劑量的中藥清心火,效果很不錯。
五行和五臟相配
關于五行學說,大家不要把它神化,它就是古人用來比喻物質世界分類的一個習慣說法,主要表達多邊關系。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
水五種根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認
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
木性可曲可直,枝葉條達,有生發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屬木。
火性濕熱,其性炎上。心陽具有溫煦之功,故以心屬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有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
故以脾屬土。
金性清肅、收斂。肺具清肅之性,肺氣以肅降為順,故以肺屬金。
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腎屬水。
五臟相生相克
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五臟之間既有相互滋生的關系,又有相互制約的關系。
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陽以溫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皿,等
等。
通俗地講,五臟相互滋生的關系就像母親和孩子的關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可視為心的母親,而心那么
可視為肝的孩子。同樣,木就是火的母親,火那么是木的孩子,依次類推。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釋五
臟相互滋生的關系。在臨床治療中醫生就應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治療相關疾病。
由于木、火、土、金、水對應肝、心、脾、肺、腎五臟,中醫講木克士,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黃帝內經》中講克即為不勝之意,也就是說,水能勝火,火不勝水,由于克中有生、制那么生化,所以稱
它為主°
現在大家都講治未病,講究預防為主。中醫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領先實脾,就是要考慮整體,應用五臟
之間的和克關系來治病。
養生有五難
三國時期魏國的嵇康寫了一本書叫《答難養生論》,寫到養生的一些難處,他總結出共有五難。我們如果解
決了這五難,才能做到健康長壽。
第一,名利不滅。中醫認為養生第一難就是名利思想太重。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序里也批評很多人“孜
孜汲汲,唯名利是務工人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鉤心斗角,都是為了名利。中醫強調的是追求而不強求,你可
以追求名利,但不要強求,這就是養生的態度。
第二,喜怒不除。就是情緒不穩定。
第三,聲色不去。什么叫聲色不去?簡單地說就是好色。社會上有句話叫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其實這就是聲色不去帶來的問題。
第四,滋味不絕。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咻。有人明明是脂肪高、血脂高、膽固醉高、肥胖、心臟不好,可是每
天還胡吃海塞,這樣對養生肯定不好。
第五,神慮轉發。就是考慮的問題太多,活得不自在。人家看長壽的人,心態一般都非常寧靜加
陰陽是無所不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陰陽,而陰或陽之中又可再分出陰陽,可以一直劃分下去。
一說到中醫,很多人都想到陰陽五行,陰陽五行給人的感覺就像古代的算命先生或風水大師在給人看病,很
像迷信的東西。所以很多人不相信,特別是搞自然科學的人。
陰陽是個抽象的概念。《黃帝內經》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陰陽是無所不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
陰陽,而陰或陽之中又可再分出陰陽,可以一直劃分下去。《黃帝內經》中《素問?陰陽離合論》就說過:“陰
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i也。”
陰陽互相依存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的
最初含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口為陽,背口為陰。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
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i股來說,但凡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
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于陰。
陰陽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
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可以轉化為陽,
陽也可以轉化為陰。陰陽其實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無處不在、對立統i的,是
一種雙邊關系。
陰陽學說在中醫里的應用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部在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人牛有
形,不離陰陽。”人體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系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局部。人體結構的上下、
內外、表里、前后各局部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的協調關系的結果。如果以功能與物質相對
而言,那么功能屬于陽,物質屬于陰,物質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就是對立統一關系的表達。人體功能與物質的
關系,也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的關系。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別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此即《素問?生氣通
天論》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使機體的物質、功能之間保持著相對的陰陽協調關系,疾病的發生及其病理過程,那么
是因某種原因使陰陽失去了協調所導致的。
疾病的發生開展關系正氣和邪氣兩個方而。正氣,是指整個機體的結構與功能,包括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等: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和邪氣均可用陰陽區分其屬性: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斗爭,可用陰陽的消
長失調(即偏盛偏衰)來概括說明。
人體陰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現象,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
證可以轉化為陽證。如內熱很重的人當然應該屬于陽證,可是熱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手腳發涼〔中醫稱為熱
厥〕:而體內陽虛大寒的人,到了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出現發熱、煩躁、臉紅等表現。
4.用于疾病的診斷
由于疾病的發生、開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于陰陽失調,所以任何疾病,盡管它的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干變
萬化,但都可以用陰或陽來加以概括說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是說
診斷水平高的醫生,看人的面色、舌苔、號脈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先確定陰陽哪個地方失調了,為何失調了。
在辨證方面,雖然中醫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但八綱中又以陰陽為總綱,表、實、熱屬
陽;里、虛、寒屬陰。陰陽是可大可小的,大的話可以概括整個病癥是屬于陰證還是陽證,小的話那么可以分
析四診中一個具體的脈證。無論里、聞、問、切四診,都應以分別陰陽為首務,只有掌握陰陽的屬性,才能在
辨證中正確地區別陰陽。
5.用于養生與治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就是說醫生看病也好,給人養生調理也好,
根本目的都是細心分析陰陽的失衡點,來調理使身體歸于陰陽平衡。陰陽學說用以指導疾病的治療,一是確定
治療原那么,二是歸納藥物的性能。
用陰陽學說來指導養生和疾病的治療,可以確定其原那么.
陰陽偏勝,也就是陰或陽的?方偏盛,為有余之證。由于陽勝那么陰病,陽勝那么熱,陽熱盛易于■損傷陰液。
陰勝那么陽病,陰勝那么寒,陰寒盛易于損傷陽氣。如果陰或陽偏勝而其相應的一方并沒有構成虛損時,就可
以采用“損其有余”的方法。如果其相對一方有偏衰時,那么當兼顧其缺乏,配合以扶陽或益陰的方法。陽勝那
么熱屬于實熱證,應該用寒涼藥來制約其陽,治熱以寒,也就是“熱者寒之”。陰勝那么寒屬于寒實證,應該用
溫熱藥來制約其陰,治寒以熱,也就是“寒者熱之”。因二者都屬于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那么為“損其有余”,
即“實者瀉之”。比方,陽太盛就是熱、火,就要用連翹、菊花、蓮子心甚至黃連、大黃等來清熱瀉火;陰太盛
了就變成寒,就要用丁香、干姜、小茴香、花椒,甚至是附子、肉桂等來溫里去寒。
陰陽就是個代號,是相對的,是用來解釋自然界現象和人體組織時的一種歸類方法,不能絕對化,更不能生
拉硬扯。天人合--的整體觀是一元論;陰陽學說是二元論,講的是一對一的雙邊關系。中醫調理、治病、養生
其實就是從關系論出發,調理人與自然、人體內部各臟腑組織之間的關系
養生與治那么
醫學的目的是治療疾病,延長生命,降低死亡率.;預防疾病,減少發病率;提高生命質量,優化生存環境,增進
身心健康。
醫學的目的是治療疾病,延長生命,降低死亡率;預防疾病,減少發病率:提高生命質量,優化生存環境,
增進身心健康。健康是整個身體、精神和社會諸方面的圓滿和諧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哀弱:它也是每
個人的根本權利之一。中醫學歷來以追求人群健康為目標,以“治病必求于本”和“養生莫假設知本”為其實踐宗
旨,致力于開掘和開展人的健康動力,謀求人的身心在與自然、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中的和諧共演開展。因此,
養生強體和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也是中醫學的主要任務。
養生
養生一詞,首見于《莊子?內篇》,古籍中又稱為攝生、道生等,意指保養生命,是為了實現預防疾病、保健強
身、延緩衰老的目的而進行的各種保健活動的總稱。
養生一詞,首見于《莊子?內篇》,古籍中又稱為攝生、道生等,意指保養生命,是為了實現預防疾病、保
健強身、延緩衰老的目的而進行的各種保健活動的總稱。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
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以及延年益壽的原那么和方法的系統理論。生命的過程
是一個按自然規律開展變化的過程,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因此,中醫學將人體生命相對固定的
壽限稱為“天年養生就是通過各種調攝保養,以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正氣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及抗病能力,
從而減少或防止疾病的發生,并使機體的生命活動過程處于陰陽協調、身心健康的最正確狀態,從而延緩衰老
的進程。所以,養生對于預防疾病、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和延年益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養生的根本原那么
養生原那么,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那么。
養生原那么,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那么。古人在長期的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
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并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
的影響卜,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原那么。遵循這些原那么,對于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開展創新,都
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
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
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并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
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口,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并做出自我調適的
能力。因此,人假設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那么處于陽陽和
諧的健康狀態;假設違逆自然,那么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御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
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那么災害生,從之那
么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那么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
握自然規律的根底上,主動采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
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
神的原那么與方法,并強調指出:“夫囚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征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
理論根底。?方面,形體為生命的根底,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根底。《靈
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樸子?內篇?
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壞那么水不留矣:
方之于燭,燭糜那么火不居矣。身勞那么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
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清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
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那么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
可以反響地作用于精和氣,影響甚至餉控整個生命過程。對于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絢石在《理虛元鑒》
中曾精辟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那么精生氣,氣生神;以后天運用之主宰論,那么神役氣,氣役精。”
正由于形神統一是生命的根本特征,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到達“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聚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
氣貴乎安,安那么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那么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于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
抗御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于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敝于精者,春不病溫。”后世醫家符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
先天之本。張介賓《類經?攝生
養生原那么,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匏遵循的總的法那么。
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那么氣盛,氣盛那么神全,神全那么身健,身健那么病少,神氣
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到達惜精固木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欲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欲,也不縱欲:
假設縱情泄欲,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那么身憊。故欲不
節那么精耗,精耗那么氣衰,氣衰那么病至,病至那么身危。”另一方面,精稟于先天,有賴后天水谷精氣以充
養,假設后天充盛,五臟安和,那么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
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藥食調補以壯其精,來到達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于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
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笄精氣;,其起居、陰勞傷以笄生,可使臟腑功能
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藥物保健
那么借助藥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梃《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
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欲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
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
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防止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那么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
壽的愿望,也很難到達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適宜度、持之以
恒地進廳調攝,才能真正到達“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
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缺乏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
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于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于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于年
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
有益于健康,到達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
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并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
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并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
說:“故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那么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
后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
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
的體質又有偏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
活習慣乂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采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
于健康H勺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到達防治疾病、
益壽延年的目的
養生的主要方法
養生方法是在養生原那么指導下制訂的具體方法。中醫學十分重視養生,古今醫家枳累、總結的養生方法豐富多
彩。
養生方法是在喬生原那么指導下制訂的具體方法。中醫學十分重視養生,古今醫家積累、總結的養生方法豐
富多彩,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順時攝養
順時攝養,是指順應四時氣候、物候變化的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諸方面進行綜合調攝的養生方
法。順時攝養的根本要求為春季宜疏肝涼宜,夏季宜瀉心補氣,長夏宜健脾燥濕,秋季宜澗肺溫補,冬季宜溫
腎填精。明?高源《遵生八箋》聚集歷代養生理論,設“四時調攝箋”專論順時養生,并在四時總論之后,分論了
十二個月養生的“事宜”、"事忌”、"修養法”、“導引坐功圖”等,使四季逐月養生程式化。
另外,《內經》還提出“一日分為四時'’的觀點,一日之中,早晨、中午、黃昏、入夜,人體陽氣如四季春夏
秋冬,有生發、
旺盛、收斂、內敏等變化特點,故養生也要順應晝夜陰陽消長規律,安排起居,攝養精神,鍛煉身體,調嚀飲食
等。特別是氣功鍛煉,更應重視時間因素的影響。有研究說明,不同的功法,或同一功法的不同階段,在特定
的時間練功,可助神經內分泌及免疫功能趨于最正確狀念,有利于內臟功能的調節。
2.調攝精神
調攝精神,是指采用各種心理調節技術以保持心理平衡,維護和增強心理健康。歷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精神
的調攝,將其視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藥。《淮南子》即言:“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
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調神的具體方法,除四季調神外,還包括正確認識與完善自我、學
會使用心理調節、立志修德養性等,其中最為常用的為心理調節方法,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1)防止不良情緒的產生.:《老老恒言》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備。”認為調神攝生,首在靜養:而靜養之
要,重在節欲,即要求人們做到對一切聲名物欲應有所節制,到達虛懷假設谷、淡泊名利、超然脫俗的精神
境界。《醫學入門?保養說》說:“主于理,那么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如果過分地貪求
種種尸名物欲,所欲不遂就會產生憂郁、失望、悲傷、苦悶、惱怒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導致氣
機紊亂而發病:只有少私寡欲,心靜和藏,才可使臟腑氣血和調,氣機調暢,抗病力強,有利丁?延年益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快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
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太上老君養生訣》那么提出:”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運駐百
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出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究其實質,
都在于降低人的需要,以減少人的需求與客觀事物之間的矛盾,防止不良情緒的產生。當然,中醫養竺并不
排斥順情從欲以養神,《靈樞?師傳》已認識到:“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當
盡量滿足人對衣食住行及工作條件的需求,使其心情舒暢,怡然喜悅,清靜養神還可采用凝神斂思的方法,
使心神專注于一點,排除朵念,消除煩惱,保持神思清靜,并使人體生理功能處于最正確狀態。《醫鈔類編》
說:“養心那么神凝,神凝那么氣聚,氣聚那么神全。”假設每日煩惱不安,神不守舍,那么易衰老。
另外,改變自己的認知,重新認識、評價自己的需要與客觀現實的關系,也是防化不良情緒產生的重要方
法。《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低不相慕。”這已具有心理防御機制口合理
化的意義,即當個人的動機和行為不被社會所接受,或從事某項工作失敗時,為減輕因動機沖突或失敗挫折
所產生的緊張和焦慮,并維護個人自尊,可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開
脫,自圓其說。其具體方法,一是百般強調但凡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稱之為“甜檸檬”心理:一是認為自己
得不到或沒有的東西就是不好的,不值得關注和爭取,稱之為“酸葡萄”心理。總之,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
生活的一局部,失去的還會再來,本屬于你的東西,決不會與你失之交臂。應該學會對自己說“沒關系”,如此
可使心靈提脫煩惱,獲得安謐。
(2)抑制外界刺激的侵入:首先可采用移情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到自信和愉快
的事情上去。《臨證指南醫案》華岫云說:“情志之郁,由于隱情曲意不伸.....郁癥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可借助音樂、歌舞、琴棋、竹畫、花鳥、垂釣、游覽觀光、運動鍛煉等方法以轉移情志,陶冶性情。對此,
《理涌駢文》強調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其次,可采用分解的方法,把
一個個具體的煩惱分解開,一一予以解決,不要把不同的煩惱聯系起來,把現在的煩惱與過去的煩惱聯系起
來,更不要和想象中未來的煩惱聯系起來,或把一個煩惱看作另一個煩惱的原因或結果。另外,對于刺激和
煩惱要做到不記憶、不思考、不聯想,以盡可能地弱化煩惱。
(3)節制情緒以防過極:《呂氏春秋》說:“欲有情,情有節,圣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調攝
精神,就要調和、節制情感,防止七,青過極,以維護心理平衡。節制情緒,主要在于戒怒。《老老恒言?戒
怒》指出:“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那么氣逆而不順,室而不舒,傷我氣,
即足以傷我身制怒之法,古人記述較多,貴在“忍”和“忘”.《古今醫統?雜著類》載“和氣湯”,專治一切
怒氣、怨氣,其書言:“先用一個忍字,后用一個忘字,右二味和勻,用不語唾咽下。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
之忿也,繼之以忘,可無終身之憾也。”說明欲怒之時,先閉口不語,使情緒平緩,此時冷靜考慮,以理性克
制感情上的沖動,怒氣可迅速得以控制;然后以樂觀大度的態度泰然處之,忘卻煩惱。換言之,要學會忍耐
和寬容,忍耐和寬容可以給人們一個重新思索生活的時機。另外,人世滄桑,諸事紛繁,喜怒哀樂,此起彼伏,
對于任何重大變故,都要盡可能排除情緒和欲望的干擾,以寵辱不驚之處世態度,分析發生的原因,冷靜地
審察情勢和處理問題,從而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
(4)化解不良情緒:當不良情緒產生后,應及時采用各種方法化解不良情緒,以免引發疾病。常用的方
法有體諒、解脫、升華、抵消、利用、合理宣泄等。體諒,即要換位思考,不要對別人要求過高,要允許別
人犯錯誤。解脫是要善于看到不幸中的萬幸。升華,是把強烈的情緒沖動引導到積極有益的方向上去,使之
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和價值,如孔子厄而著《春秋》、太史公腐而《史記》出。抵消,即中醫學中的以情勝情
法,是當某一刺激引起不良情緒時,有意識地采取某一行動,尋求另外一種刺激,用以抵消原有刺激的作用。
如張子和所說:“以悲制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以喜治悲,以謔浪戲狎之言娛之:以恐治喜,以恐懼死亡
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以思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利用,即我們常說的“壞事變
好事”,如生病住院時,可利用此無人打攪的安靜時機看書、思考問題。合理宣泄,是指把郁積于心中的不良
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泄出去,以盡快恢復心理平衡,如悲哀時的哭泣、郁悶時的狂喊、憂愁時的問友人
傾訴等等。
3.起居調攝
起居調攝主要是指對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使其符合I1生要求,有序有度。孫思迎《千
金要方》指出:“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臟,與五臟各有其親和性,五味偏嗜過
多、過久,易致相應臟腑功能失調,問時,可引起機體其他營養物質的困乏而患病。《保生要錄?論飲食門》
說:“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那么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那么臟氣不均。”其三是不宜過食肥甘
厚味之品。《素問?通評虛實論》說:“消瘴、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那么膏粱之疾也。”認
為肥甘厚味易致脾胃功能障礙,易于化熱、生痰、致瘀,進而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故《呂氏春秋?孟春紀》
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日爛腸之食。”
(4)三因調食:即因時、因地、因人以調節飲食。就時令氣候的陰陽變化而言,一般認為,春令陽氣升
發,宜食辛甘發散之品,生冷黏雜之物應少食;夏季炎熱,用熱遠熱,但飲食亦不可過寒,食宜清淡而不宜
肥甘厚味;秋燥易傷津液,宜進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冬季寒冷,飲食忌冷宜熱,并宜用熱量較高的膳食
以補養。因地調食,即根據山地、平原、濱海地區等不同區域的氣候、地理環境特點和飲食物來源的特點,
具體分析該地域人群飲食習慣的宜忌利弊,趨利避害,以制訂相適應的食譜,特別要注意針對地表化學元素
分布的不均衡,如缺碘、高氨等進行飲食調養。因人調養,即根據人的不同年齡、體質、生活習慣等特點,
以選月相應的食養方法。如少兒飲食應以營養充足,易于消化為原那么,并注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老年
人那么應考慮其精氣缺乏及消化功能減退的特點。宋?陳直《壽親養老新書?飲食調治》指出:“老人之食,大
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黏、硬、生、冷。”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
涼:形體肥胖者多痰濕,食宜清淡而忌肥甘;丹酸偏多者,那么不宜酸咸食品等。
5.運動鍛煉
生命在于運動,傳統養生亦十分重視運動,并創立了形式多樣、種類繁多的運動健身方法,如五禽戲、太
極拳、易筋經、八段錦、各種氣功以及武術運動等。傳統運動養生具有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注重意守、調息
和動形協調統一,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特點,強調形動神靜,即加強形體的活動鍛煉,同時
要求將神專?注寧靜。運動養生首先要掌握鍛煉的要領。傳統練功要領是總守、調息、動形的統一,而關鍵是
意守,即以意領氣,以氣動形。只有精神專注,方可寧神靜息,呼吸均勻。如此,內煉精神、臟腑、氣血,
外煉經脈、筋骨、四肢,可使內外和諧,氣血周流。其二是運動量要適度。《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彩勞而
不倦”,歷代醫家也都一再告誡:“形欲常動,但不可大疲耳。”其三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最后,運動鍛煉
也要因人而異,根據年齡、性別、體質特點等選擇相宜的鍛煉方法。
另外,推拿、針灸及藥物,不僅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去養生學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推
拿與針灸以經絡學說為理論根底,以調整經絡、刺激腌穴為根本手段,促進和維持營衛氣血的正常運行,從
而到達調理臟腑陰陽,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的作用。中藥中具有延長平均壽命及改善衰老指征作用的藥物,
稱為廷年益壽藥物,運用這類藥物來到達保健強身、延緩衰老目的的方法,稱為藥物養生。由于脾胃為后天
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主要靠脾胃供應:骨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元陰元陽之
所在,腎氣充盛,機體新陳代謝旺盛,衰老的速度也緩慢。因此,藥物養生多立足于固護先天與后天,以扶
正為本,輔以消痰化飲、活血化瘀、理氣排毒等祛邪方法,用藥以平調中和為原那么,辨質用藥,緩圖其功,
或與食物相互配合,使食助藥力,藥助食威,以補偏救弊,燮理陰陽,而達抗衰延年之目的。
治那么
治那么是在中醫根本理論指導下制定的對防治疾病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那么。
治那么是在中醫根本理論指導下制定的對防治疾病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那么。中醫治那么是中醫根底理
論的重要組成局部,它以占代辯證法為整體觀、運動觀、矛盾觀為指導,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在中醫防治疾
病過程中的具體表達。
中醫治那么體系的內容十分豐富,可以根據治那么抽象程度的上下及其在臨床中的地位、作用,將其劃分
為治療觀和根本治那么兩個層而。治療觀是治療過程中最高層次的原那么,其抽象程度較高,對醫師的治療
行為起主導作用;根本治那么是指導具體病證治療過程的原那么,是治療觀的具體化,對具體治療方案、方
法的選擇與確定起重耍的指導作用。治療觀和根本治那么是治療疾病過程中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大組成
局部。一般而言,治療觀具有抽象性、靈活性的特點,而根本治那么抽象程度相對較低一些,針對性強一些;
治療觀在治療領域具有統帥作用,根本治那么在治療觀的指導下制定,同時又反映治療觀;隨著醫療實踐的
深入,治療觀不斷豐富開展,相應地根本治那么也不斷充實、完善。
治法是在治那么指導下制定的針對疾病與證侯的具體方法,治法更為具體和靈活多樣。審證立法,依法用
方,故治法是制方、用方、選藥的依據,各種療法如針灸、推拿、外治、氣功、食療等,在具體運用中均須
貫徹治法的精神。治那么指導治法確實立,治法是治那么的具體化,它由治那么所規定,并附屬于一定的治
那么。所以,治法上貫治那么,下統方藥,承上啟下,是中醫治療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治法也有層次上下的
差異。高層次治法可稱為一般治法,是針對不同種類病因病機提出的治法。《素間?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寒者
熱之,熱者寒之”以及后世所言的汗、吐、下、和、消、清、溫、補八法等,當屬于一般治法。低層次治法可
稱為具體治法,是貫穿表里上下、臟腑經絡的病理,結合病證特點,區別主次,具有具體化意義的治法。如
辛溫解表法、辛涼解表法、清暑解表法、疏表祛濕法、疏表潤燥法等均隸屬于解表法;固澀法可分為斂肺止咳、
澀腸匚瀉、澀精止遺、固蜉縮尿、固沖止帶、固衛斂汗、收斂止血、安胎止滑等。
治療觀
未病先防,是指在健康未病態時,采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一)治未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并形象地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說:
“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己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未病可分為四種狀態:
御康未病態,即機體尚未產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
劭病未病態,即機體內已有潛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臨床表現的狀態,病理信息的開展尚未達至「
顯化''的程度:
顫病未病態,指機體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但在臨床上尚不能明確診斷其病證類型,即疾病處于早期階
段,剛剛呈現少數先兆病癥或體征:
?專變未病態,即某一臟器已有病,根據傳變規律及器官相關法那么將要影響其他器官發病但尚未發病的狀
態。所以,治未病應當包括未病先防和早治防變等內容。
未病先防,是指在健康未病態時,采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一般多從扶助正氣、
糾治體質氣質偏差、講究衛生、藥物預防及人工免疫等方而著手,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病邪入侵,減
少發病幾率。《丹溪心法》指出:“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說明
未病先防多屬于中醫養生學的范疇。早治防變,是指針對潛病未病態、前病未病態及傳變未病態,要旦期診
治,截斷病傳,防止疾病的深入開展和傳變,將病理損害減少至最小程度,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此屬于根
本治那么的范疇。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尋找出疾病的本質,并針對其本質進行治療。治病求本是貫穿于中醫
治療學始終的重要觀念,明?李中梓《醫宗必讀》曾形象地比喻治病求本的重要性說:“本之為言,根也。世未
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經也”。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早已
提出:“治病必求于本。”對于“本”的具體涵義,前人理解.、表述并不一致。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認為
“本于羽陽”:朱震亨《丹溪心法》認為“不離于陰陽二邪”:張介賓《景岳全書》指出本于表里虛實寒熱:周慎
齋《慎齋遺書》認為本于病因病機:而李中梓《醫宗必讀》那么認為本于脾腎,各言其一個方面。然就中醫
臨床實踐看,病機不僅包含病因、病住、病性、邪正關系及病勢諸要素,也包含病原體、機體反應性、體質
等因素,是中醫學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因此,"本''當指疾病的病機,此與中醫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相結合的精
神也是一致的。
機體內在的病理變化,總會表現出一定的病癥、體征。但病理變化的本質,有顯而易見者,有幽隱難明者,
有真假疑似者,有癥見于彼而病在乎此者,育內在微觀病理改變而病癥體征暫缺如若,因此,||缸床就必須借
助望閏問切及現代檢測手段,仔細收集資料,并根據中醫根本理論,準確辨析病機。只有抓住并解決病變的
根本機理,才能做至治病求本。“直取其本,那么所生諸病,無不隨本皆退”(《景岳全書?求本論》)。從
本質與現象的范疇不,全部根本治那么都表達了治病求本的精神,因此,治病求本是中醫治療學最根本的治
療觀。
(三)知常達變
常與變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臨床上,各種疾病過程,其表現和機理是極其
錯綜復雜的,有時又摻雜著多種特殊變因。正如李中梓《醫宗必讀》所說:“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
徐大椿《醫學源流論》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健身器材合同標準文本
- 低價原木轉讓合同標準文本
- 股權質押反擔保合同格式模板
- 合伙開公司要簽訂5個協議
- 抵押借款簡單合同書
- 汽車鈑金噴漆修理廠轉讓協議二零二五年
- 自愿放棄繳納社保協議書
- 二零二五房屋出租代理委托書
- 汽車居間服務協議二零二五年
- 上海景觀園林養護合同樣本
- 2025陜西核工業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招聘2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考物理試卷(含答案)
- 【公開課】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課件+2024-2025學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
- DL∕T 5161.8-2018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 第8部分:盤、柜及二次回路接線施工質量檢驗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儀表系統工程設計規范
- (2024年)橋梁施工質量控制要點
- 2024年全國初中數學聯賽試題及答案(修正版)
- NB-T 47013.15-2021 承壓設備無損檢測 第15部分:相控陣超聲檢測
- 應聘人員面試評分表
- 毛坪角隧道溶洞處理方案(共32頁)
- 引水工程壓力管道水壓試驗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