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油儲藏技術規范_第1頁
糧油儲藏技術規范_第2頁
糧油儲藏技術規范_第3頁
糧油儲藏技術規范_第4頁
糧油儲藏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糧油儲藏技術規范本文件界定了糧油儲藏的術語和定義,規定了糧油儲藏的總體要求、倉儲設施與設備的基本要求、糧油進出倉、儲藏期間的糧情與質量安全檢測、儲藏技術、有害生物控制要求。本文件適用于糧食、油料的儲藏。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5491糧食、油料檢驗扦樣、分樣法GB/T8946塑料編織袋通用技術要求GB17440糧食加工、儲運系統粉塵防爆安全規程GB/T17913糧油儲藏磷化氫環流熏蒸裝備GB/T18835谷物冷卻機GB/T20569稻谷儲存品質判定規則GB/T20570玉米儲存品質判定規則GB/T20571小麥儲存品質判定規則GB/T21015稻谷干燥技術規范GB/T21016小麥干燥技術規范GB/T21017玉米干燥技術規范GB/T22184谷物和豆類散存糧食溫度測定指南GB/T22497糧油儲藏熏蒸劑使用準則GB/T22498糧油儲藏防護劑使用準則GB/T24534(所有部分)谷物與豆類隱蔽性昆蟲感染的測定GB/T24904糧食包裝麻袋GB/T24905糧食包裝小麥粉袋GB/T25229糧油儲藏糧倉氣密性要求GB/T26880糧油儲藏就倉干燥技術規范GB/T26882(所有部分)糧油儲藏糧情測控系統GB/T29374糧油儲藏谷物冷卻機應用技術規程GB/T31785大豆儲存品質判定規則GB/T37491低氧防治儲糧害蟲一般規則GB/T38773儲糧害蟲防治技術應用評價方法GB/T42228糧食儲藏大米安全儲藏技術規范GB/T43994糧食安全儲存水分GB50057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LS/T1201磷化氫熏蒸技術規程LS/T1202儲糧機械通風技術規程LS/T1205糧食烘干機操作規程LS1207糧食倉庫機電設備安裝技術規程LS1212儲糧化學藥劑管理和使用規范LS/T1213二氧化碳氣調儲糧技術規程LS/T1220平房倉橫向通風技術規程LS/T1221儲糧害蟲在線監測技術規程LS/T1223應急儲備大米儲藏技術規程LS/T1224花生儲藏技術規范LS/T1225氮氣氣調儲糧技術規程LS/T1226糧庫智能通風控制系統LS/T1227惰性粉儲糧防蟲技術規程LS/T1809糧油儲藏糧情測控通用技術要求LS/T3549糧油儲藏橫向通風風機技術要求LS/T6132糧油檢驗儲糧真菌的檢測孢子計數法LS8004糧食倉房維修改造技術規程LS/T8012氣膜鋼筋混凝土圓頂倉設計規范LS/T8013氣膜鋼筋混凝土圓頂倉工程施工與驗收規范LS/T8014高標準糧倉建設標準NY/T1087油菜籽干燥與儲藏技術規程糧食倉庫建設標準(建標172-2016)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糧食grain原糧和成品糧的統稱。3.1.1原糧rawgrain未經加工糧食的統稱。3.1.2成品糧grainproduct原糧經加工而成的符合一定標準的產品統稱。3.2油料oilseed用來制取食用植物油的原料的統稱。3.33儲糧有害生物storedgrainpest危害儲存糧食、油料的昆蟲、螨類、微生物、鼠類和雀類。3.4常規儲藏conventionaltechniqueofgrainstorage在自然氣候條件下,對儲藏的糧食和油料采取清潔衛生、自然通風、扒溝翻倒糧面、定期監測糧情等一般技術處理和常規管理措施的儲藏方法。3.5控溫儲藏temperature-controlledstorage對儲藏的糧食和油料采取谷物冷卻、低溫通風、空調降溫、內環流控溫等技術處理和控制管理措施的儲藏方法。3.6安全儲存水分safemoisturecontentforstorage在常規儲藏和控溫儲藏條件下,糧食和油料能夠在當地安全度夏而不發熱、不霉變的最高水分含量。3.7危險水分dangerousmoisturecontentforstorage在常規儲藏和控溫儲藏條件下,糧食和油料極易發熱、霉變的最低水分含量。3.8半安全水分semi-safemoisturecontentforstorage介于安全儲存水分與危險水分之間的水分含量。3.9高水分糧食和油料highmoisturegrainsandoilseeds在常規儲藏或控溫儲藏條件下,水分含量超過安全儲存水分的糧食和油料。3.10高溫糧食和油料hightemperatureofgrainandoil-seeds由于烘干、熱入倉等原因造成的糧溫明顯超過正常糧溫或明顯超過鄰近區域糧堆平均溫度的糧食和油料。3.11發熱糧食和油料heatingspotgrainsandoilseed害蟲、微生物繁殖為害等原因引起的糧溫異常升高的糧食和油料。3.12糧堆結露grainpilecondensation糧食和油料儲藏期間由溫差引起的糧堆、圍護結構內表面出現凝結水或局部水分含量快速升高的現3.13糧情conditionofstoredgrainsandoilseeds糧食、油料在儲藏時的狀態以及影響其變化的各種因素和變化動態。注:主要包括糧溫、水分含量、儲糧有害生物的種類及數量、3.14糧倉granary用于儲存糧食且能滿足儲糧基本功能要求的建筑物或構筑物。3.15房式倉housetypewarehouse外形如房屋的糧倉(3.14)。43.15.1平房倉horizontalwarehouse形狀如平房的糧倉(3.14)。3.15.2高大平房倉largescalehorizontalwarehouse跨度21m以上,且設計堆糧高度不小于6m的平房倉(3.15.1)。3.15.3樓房倉multi-floorwarehouse多層的房式倉(3.15)。3.16筒式倉verticalsilo外形如筒狀的糧倉(3.14)。3.16.1淺圓倉squatsilo倉內直徑一般在20m以上,倉壁高度與內徑之比小于1.5的筒式倉(3.16)。注:包括氣膜鋼筋混凝土圓頂倉(簡稱氣膜倉、或糧食氣),薄殼結構的淺圓倉[來源:LS/T8012—2023.16.2立筒倉silo平面為圓形、方形及其他幾何外形的立體式垂直型的筒式倉(3.16)。3.17地下倉undergroundbin倉體的大部分或全部建于地下的糧倉(3.14)。如:巖體地下糧倉(如平洞倉、立洞倉)、土體地下糧倉(如窯洞3.18磚圓倉bricksilo以磚塊砌筑為主,穩固圓形結構的糧倉(3.14)。3.19低溫儲藏lowtemperaturestorage平均糧溫常年保持在15℃及以下,局部糧溫最高不超過20℃的儲藏方式。3.20準低溫儲藏quasi-lowtemperaturestorage平均糧溫常年保持在20℃及以下,局部糧溫最高不超過25℃的儲藏方式。3.21低氧lowoxygen糧堆空氣中氧氣濃度高于2%而低于12%的狀態。3.22四合一儲藏4-in-1storagetechnology在儲糧倉房中采用糧情檢測、環流熏蒸、機械通風、谷物冷卻等技術和裝備的集成及優化組合。3.235常規熏蒸coventionalfumigation在密閉糧倉或糧堆內,施用常規劑量的熏蒸藥劑,依靠藥劑轉化為氣態自然擴散的熏蒸技術。3.24環流熏蒸recirculationfumigation利用環流熏蒸設備強制熏蒸氣體循環,促使熏蒸氣體在糧堆內快速均勻分布的熏蒸。注:包括整倉豎向環流熏蒸、膜下豎向環流熏3.25就倉干燥in-bindrying新收獲的高水分糧食按規定裝入符合條件的倉房后,就在原倉采用機械通風方式干燥,干燥完成后糧食繼續在該倉內儲藏的技術。3.26三溫曲線圖threetemperaturecurvediagram反映糧食或油料儲藏期間氣溫、倉溫和糧溫變化關系的曲線圖。3.27內環流控溫circulationtemperatureuniformbyre-circulationinstorage利用冬季低溫蓄冷,在夏季采用小功率風機,在倉內環流均衡糧堆溫度以實現控溫儲糧的過程,或利用內環流系統對制冷的空氣進行環流以實現控溫儲糧的過程。3.28主要儲糧害蟲majorstoragepests鉆蛀式、綴食式和侵入式的第一食性儲糧害蟲。注:包括玉米象、米象、谷蠹、大谷盜、綠豆象、豌豆象、蠶豆象、咖啡豆4總體要求4.1一般要求4.1.1糧油儲藏應具備必要的儲藏設施,嚴格控制入倉糧食和油料的質量,采用合理的技術措施,減少損失損耗,防止污染,延緩品質下降,確保儲藏安全。4.1.2糧油儲藏應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儲糧技術應用水平。4.2選擇儲藏技術應考慮的因素糧油儲藏應根據以下因素采取適當的儲藏技術:——所處儲糧生態區域的特點,倉儲設施及設備性能;——儲藏糧食、油料的種類,及其耐儲性、耐熱性;——糧食和油料的水分含量、入倉質量、糧堆溫度和有害生物感染狀況;——預計儲藏時間和用途。4.3儲糧生態區域劃分4.3.1全國共劃分為7個儲糧生態區域:a)第一區:高寒干燥儲糧區;b)第二區:低溫干燥儲糧區;c)第三區:低溫高濕儲糧區;d)第四區:中溫干燥儲糧區;6e)第五區:中溫高濕儲糧區;f)第六區:中溫低濕儲糧區;g)第七區:高溫高濕儲糧區。4.3.2各儲糧生態區域特點及主要儲糧措施見附錄A。選擇主要儲糧措施時,還應考慮局部小生態區的影響。5倉儲設施與設備的基本要求5.1倉房基本要求5.1.1應根據糧食和油料儲備、中轉、收發功能的需要,設計相應的倉儲工藝,配置相應的設備。5.1.2倉房應符合建標172-2016的規定,能夠承載糧堆的動、靜載荷,能夠滿足儲糧防潮、防水、氣密、隔熱、通風、防結露、防止儲糧有害生物危害等要求,減少不利環境條件,特別是高溫、高濕對儲糧的影響,保障糧油儲藏安全。5.1.3每個糧油儲存區宜保留適當倉容作為備用倉容。5.1.4房式倉和落地式淺圓倉地坪應完好、平整、堅固并設防潮層。5.1.5儲藏散裝糧油的糧倉,廒間隔墻應為承重墻。5.1.6倉房內側墻面應完好平整并設防潮措施,墻體無裂縫,墻壁與倉頂、相鄰墻壁、地面結合處應嚴密無縫;散裝糧食房式倉和筒式倉墻面應設計裝糧線及高度標尺,房式倉宜在裝糧線處設置密封槽。5.1.7用于低溫或準低溫儲藏的糧倉墻體應有良好的隔熱性能,其導熱系數宜如下:——第五、七區:0.46W/m2·K~0.52W/m2·K;——第四、六區:0.53W/m2·K~0.58W/m2·K;——第一、二和三區:0.59W/m2·K~0.70W/m2·K。5.1.8倉頂應完好,并有隔熱層和防水層,并符合相關設計規范要求。如采用集中排水方式,倉頂檐槽的下水管應設置在倉墻外面。倉頂的導熱系數要求如下:——第五、七區:不大于0.35W/m2·K;——第四、六區:不大于0.40W/m2·K;——第一、二和三區:不大于0.50W/m2·K。倉頂傳熱系數達不到以上要求時,倉內頂部宜噴涂阻燃性隔熱材料或加設隔熱吊頂,吊頂與倉頂的間距宜在0.3m以上。5.1.9倉頂、墻體外表面應為淺色或用高反射率的材料。5.1.10倉房氣密性應符合GB/T25229的規定。5.1.11門窗、通風口要嚴密并有隔熱、密封措施。門窗應設防蟲線、防蟲網、防鼠板、防雀網或密閉等其他有效防護手段。通風口應設防蟲線。所有穿墻管道、配電間電纜管兩端應密實處理。配電箱門要密實無縫隙。5.1.12倉房內應安裝防塵、節能的照明燈具。燈具的防爆要求按GB17440執行。5.1.13倉房需進行維修改造時,應按LS8004的規定執行。5.2其他設備與設施基本要求5.2.1應根據所處的儲糧生態區域、倉型和儲藏技術需要,配備消防和質量安全檢驗設備設施,選擇配備干燥、清理、輸送、計量、糧情檢測、通風、制冷、氣調、熏蒸、扦樣等設備設施。糧食倉庫機電設備的安裝應符合LS1207的規定,糧情測控系統應符合GB/T26882的規定,機械通風系統應符合LS/T1202的規定,氣調系統應符合LS/T1213、LS/T1225的規定。75.2.2筒式倉應配備符合GB17440規定的除塵、防爆設備。5.2.3應按照GB50057的規定安裝避雷裝置。5.2.4高大平房倉、筒式倉等大型糧倉應配備深層扦樣設備。5.2.5第三區至第七區,散裝糧食、油料高度6m及以上的倉房應配備符合GB/T17913、LS/T1213或LS/T1225規定的環流熏蒸或氣調設備,并統籌考慮熏蒸和氣調等儲糧技術多管多機聯用。第一區和第二區,宜配備符合GB/T17913規定的環流熏蒸設備。6糧油進出倉6.1入倉前的準備6.1.1應對空倉、設備、器材和用具進行檢查,確認倉房無破損、滲漏、返潮等現象,門窗和照明燈等完好能正常使用,所有設備運轉正常。6.1.2空倉、貨場及作業區應清掃干凈,清除倉內的殘留糧粒、塵渣和雜物。6.1.3空倉、包裝器材、裝糧用具和輸送設備有活蟲時,應采用國家允許使用的殺蟲劑進行殺蟲處理并做好隔離工作。6.1.4裝糧用麻袋應符合GB/T24904的規定,編織袋應符合GB/T8946的規定,小麥粉袋應符合GB/T24905的規定。其他裝糧用袋符合食品安全相關規定。6.2入倉糧油質量要求6.2.1水分含量宜符合安全儲存水分要求。6.2.2長期儲藏的糧食、油料的常規質量指標應符合相關國家質量標準規定,儲存品質指標應符合GB/T20569、GB/T20570、GB/T20571、GB/T31785的宜存標準及相關規定。6.3入倉要求6.3.1糧食和油料應按種類、生產年度等分倉儲藏。安全儲存水分、半安全水分的糧食、油料宜分倉儲藏,危險水分的糧食、油料應單獨儲藏,優質品種、普通品種宜分倉儲藏,不同等級宜分倉儲藏。6.3.2應根據入倉糧食、油料的質量、倉房條件和預期儲藏時間合理堆存,減少重復搬倒。6.3.3成品糧應分開儲藏,小麥粉、大米等成品糧宜包裝碼垛低溫儲藏,并劃設堆垛位置線。6.3.4已感染害蟲的糧食、油料宜單獨存放,并根據蟲糧等級按9.1.2的規定處理。發現糧食、油料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中的病蟲或雜草種子,應立即封存并按國家有關規定處理。6.3.5入倉應減少破損、降低揚塵。入倉過程中宜采取多點拋糧等措施,降低自動分級,避免雜質聚集。6.3.6除塵作業應在倉外進行,防止揚塵和倉內粉塵爆炸。6.3.7包裝糧食堆碼時糧包應合理交錯、騎縫堆碼、整齊牢靠、避免歪斜,堆碼高度應確保儲糧設施及人員安全。圍包散儲的原糧和油料裝糧高度不應超過5m,糧垛應距墻、柱0.6m以上。高水分糧食堆碼高度不應超過3m,高水分油料堆碼高度不應超過1m,并應盡快處理。包裝成品糧堆存時應有鋪墊,堆垛大小、高度應以確保糧食質量安全為原則。粉狀成品糧應小垛堆存,便于降溫散濕。6.3.8大宗原糧宜采用散裝儲藏。房式倉儲存除稻谷以外的種類時,不應超過設計裝糧線;儲存糧食密度超過800kg/m3的,應當由糧倉設計單位確認最大儲存量,糧堆高度不應超過設計裝糧線;儲存稻谷時,糧面與屋蓋水平構件之間的凈高不應小于1.8m;對于長期儲存的糧食,應平整糧面。筒式倉儲糧不應超過設計倉容。86.4出倉要求6.4.1平房倉出倉時,應注意廒間兩側的壓力平衡。淺圓倉出倉時,有下部出糧口的宜先從下部中間出糧口出糧,其他出糧口應注意均衡對稱出糧,無下部出糧口的應對稱出糧。6.4.2立筒倉和淺圓倉出倉作業期間,人員不應進入倉內。倉內糧食、油料結拱或堵塞無法自流出倉時,應立即停止出倉作業。應進倉破除結拱,消除堵塞,人員入倉前應先檢測倉內氧氣濃度,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人員被埋、砸傷等事故發生,待人員及工具全部撤離后方可繼續出倉作業。6.4.3采用低溫儲藏或準低溫儲藏的糧倉,在高溫季節出倉時,應采取措施,防止結露。7糧情與質量安全檢測7.1糧情檢測7.1.1溫濕度檢測7.1.1.1檢測方法散裝糧食、油料溫度檢測方法按照GB/T22184的規定執行。采用濕度傳感器、干濕球濕度計或其他濕度計檢測倉內外空氣的相對濕度。檢測糧溫、倉溫和氣溫,并繪制三溫曲線圖。重點關注最高糧溫、糧堆表層和邊皮溫度。7.1.1.2檢測周期檢測周期如下:——低溫儲藏的安全水分糧食、油料或基本無蟲糧15d內至少檢測1次;半安全水分糧食、油料或一般蟲糧10d內至少檢測1次;危險水分糧食、油料5d內至少檢測1次。——平均糧溫高于15℃或最高糧溫高于25℃時,安全儲存水分糧食、油料或基本無蟲糧7d內至少檢測1次;半安全水分糧食、油料或一般蟲糧5d內至少檢測1次;危險水分糧食、油料每天至少檢測1次。——新收獲的糧食、油料入倉后3個月內適當增加檢測次數,直至糧情穩定。7.1.1.3檢測設備應采用符合GB/T26882(所有部分)和LS/T1809要求的糧情檢測系統或其他測溫儀器。7.1.1.4溫濕度檢測點的設置溫濕度檢測點設置如下:——檢測點設置應按照LS/T1809的規定執行,必要時可以增設,包裝糧和成品糧檢測點參照設置;——檢測點周圍不應有照明燈具及其它熱源;——處于后熟期、水分含量和雜質分布不均勻、局部有害蟲的糧食、油料,應增設機動溫度檢測——倉外檢測點應設在倉外空曠地帶距地面約1.5m處的百葉箱內。7.1.2水分含量檢測7.1.2.1檢測周期水分含量檢測周期如下:9——安全儲存水分糧食、油料每半年至少檢測1次。出現異常糧情,每季度至少檢測1次;——半安全水分糧食、油料每月至少檢測1次;——危險水分糧食、油料應根據糧溫每3d~5d檢測1次,發現糧溫升高時應隨時扦樣檢測。7.1.2.2水分含量檢測點的設置在水分含量容易變化的位置設置檢測點,具體如下:——房式倉:分上、中、下三層,在距糧面、倉底、倉壁0.3m處均勻設點,并按糧堆大小在糧堆中部增設3個~10個檢測點。靠近門、窗和通風道的部位應增設檢測點;——立筒倉:分上、中、下三層,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在距糧面、倉底、筒壁0.3m處均勻設點,并按糧堆大小在糧堆中部增設3個~10個檢測點。靠近檢查孔、進糧口、出糧口和通風道的部位應增設檢測點;——淺圓倉:分上、中、下三層,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在距糧面、倉底、筒壁0.3m處均勻設點,并應按糧堆大小在糧堆中部增設3個~10個檢測點。靠近檢查孔、自然通風孔、進糧口、門、出糧口和通風道的部位應增設檢測點;——其他倉型參照以上設置檢測點。7.1.2.3扦樣方法安全儲存水分的糧食、油料以層為單位,將每層各檢測點的扦樣量各取50g混合均勻作為1個檢測樣;半安全水分和危險水分糧食、油料除以層為單位外,應在水分含量容易變化的地方設置的檢測點按點分別扦樣,各檢測點扦樣量不少于100g。發現糧溫異常點應及時對該點扦樣。扦樣方法按照GB/T5491的規定進行。7.1.2.4檢測方法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的方法檢測。7.1.3害蟲密度檢測7.1.3.1檢測周期害蟲密度檢測周期如下:——糧溫低于15℃時,每月檢測1次;——糧溫在15℃~25℃時,15d內至少檢測1次;——糧溫高于25℃時,7d內至少檢測1次;——嚴重蟲糧處理后的3個月內,每7d至少檢測1次。7.1.3.2散裝糧扦樣方法應在害蟲容易發生的位置設置檢測點,具體如下:——扦樣點設置:長方形糧面的糧倉除四角各設1點外,墻的長邊設兩點,短邊設1點。圓形糧面外周圍均勻設點,淺圓倉設6點,立筒倉和地下倉等圓形糧面設4點,柱周圍、倉門內、人員進出口、排風扇口、通風道口、溫度異常變化點和曾發生過蟲害的部位各設1點,每點距墻0.1m~0.5m,按糧堆大小應在糧面中部區域設3點~10點。糧堆內扦樣層按糧堆高度設置2層~4層,即糧堆高3m以下設2個扦樣層,分別設置在距底部約0.5m以下和距糧面約0.5m以上;糧堆高3m~6m的,在上下兩層之間等距離增設1個~2個扦樣層。——扦樣:用電動扦樣器在每個扦樣點處分層扦樣,表層可人工扦樣。每層每點扦樣量不少于1kg。每層每點所扦樣品作為1個檢測點的樣品。7.1.3.3包裝原糧扦樣方法包裝原糧害蟲密度扦樣方法如下:——扦樣點設置:以貨位為取樣單位,根據包裝糧總包數確定扦樣比例,500包以下的取10個扦樣包,500包以上按總數的2%確定扦樣包,扦樣包最多不超過500包。分區分層確定扦樣包位置,外層適當多設扦樣點。分區分層參照散裝糧扦樣點設置原則。——扦樣:扦取包內樣品,必要時可拆包或倒包扦樣。花生、蠶豆等大粒糧食、油料應拆包扦樣。每包扦樣量不少于1kg。每包樣品作為1個檢測點的樣品。7.1.3.4檢測方法害蟲密度檢測方法包括:——篩檢法:用于蟲糧等級判定。采用蟲篩篩理采集的糧食、油料樣品,篩出糧粒外部的害蟲,揀出篩上的害蟲合并計數,結果以每千克樣品篩出活蟲頭數表示該點害蟲密度;——清點法:用于糧包外害蟲密度的檢測。直接清點糧包外部活的害蟲的頭數,以每包活蟲頭數表示,即為包外害蟲密度;——視頻監測、誘捕檢測和傳感器檢測法:用于儲糧害蟲在線檢測和預測預報。視頻監測按照LS/T1221執行,誘捕檢測方法見附錄B;——隱蔽性害蟲感染的檢測按照GB/T24534(所有部分)的規定執行;——包裝糧食、油料應先檢測包外害蟲密度,再檢測包裝內糧食、油料害蟲密度。7.1.3.5器材和場所害蟲檢測方法器材和場所害蟲密度檢測方法如下:——裝具和其他器材按2%~5%比例抽樣檢測,以件計算活蟲頭數表示該點害蟲密度;——空倉、貨場或鋪墊苫蓋物等參照7.1.3.2扦樣點設置抽樣檢測,每點抽樣面積為1m2,以每平方米活蟲頭數表示該點害蟲密度。7.1.3.6害蟲密度確定和蟲糧等級判定以各扦樣點害蟲密度最大值代表全倉(囤、垛)的害蟲密度,按表1確定蟲糧等級。主要害蟲密度、除書虱以外的害蟲密度和書虱密度等三項指標均符合同一蟲糧等級的,判定為該等級蟲糧;三項指標中有一項或以上符合較為嚴重一級蟲糧等級的,即判定為較嚴重一級蟲糧。害蟲數量按7.1.3.4中的“篩檢法”執行。蛾類害蟲以幼蟲數量計算,其他害蟲以成蟲數量計算。包裝糧包外害蟲密度(頭/包)大于包內害蟲密度(頭/kg)時,將包外害蟲密度(頭/包)作為該點害蟲密度(頭/kg)。散裝糧倉內空間害蟲密度不作為確定全倉(囤、垛)害蟲密度的依據。表1蟲糧等級劃分及等級指標>30>10>30 >0>0>30注:進境植物檢疫性儲糧害蟲以最新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7.1.4微生物檢測當糧堆中存在異常糧溫(含已熏蒸處理后的發熱點)時,宜在異常糧溫點或區域位置扦樣(至少200g),參照LS/T6132方法進行檢測。7.1.5糧情檢測結果登記糧溫、相對濕度、害蟲密度以及水分含量等糧情檢測結果應做好記錄,并對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糧溫、相對濕度、害蟲密度,每月至少分析1次,水分含量半年至少分析1次。檢測分析中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處理措施。7.2質量安全檢測7.2.1儲存品質檢測7.2.1.1儲藏過夏的糧油應每年春、秋季各檢測1次;儲藏不過夏的至少檢測1次。7.2.1.2儲存品質檢測:稻谷按GB/T20569執行,玉米按GB/T20570執行,小麥按GB/T20571執行,大豆按照GB/T31785執行。7.2.2質量檢測在進倉后、出倉前和儲藏期間,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的方法進行檢測。7.2.3食品安全檢測按國家相關規定執行。8儲藏技術8.1控溫儲藏技術8.1.1糧倉條件低溫或準低溫儲糧倉房應符合LS/T8014規定的性能要求,墻體的導熱系數應符合5.1.7的規定,倉頂的導熱系數應符合5.1.8的規定,門窗、與倉體直接相連的各孔洞的蓋板或閘板應有隔熱、密閉措施。8.1.2糧食和油料降溫措施8.1.2.1采用自然通風、機械通風、谷物冷卻或其他機械制冷等措施降低糧溫,包括整倉降溫、糧堆熱皮降溫或局部降溫。谷物冷卻機的性能、參數應符合GB/T18835的規定,并按GB/T29374的規定進行操作。8.1.2.2糧食進倉后,在秋冬季節氣溫較低時,采用自然通風、機械通風將糧溫逐步降低至15℃以下(視各地最低氣溫而定并在氣溫轉暖之前采取糧堆表面覆蓋等密閉隔熱措施。在氣溫較高季節實施低溫或準低溫儲藏時,應采用谷物冷卻機、空調等制冷設備將平均糧溫控制到15℃以下或20℃以下。8.1.2.3在高溫季節,采用谷物冷卻機、空調等其他制冷設備、內環流裝置、熱皮降溫系統等技術進行降溫保濕通風,降低整倉、糧面表層、或糧堆局部溫度,以保持糧食安全儲藏。8.1.2.4當糧堆出現發熱、結露時,可采用機械通風或谷物冷卻機進行通風,消除發熱、結露。8.2儲糧通風技術8.2.1通風的作用和分類通風用于降低、均衡糧食或油料的溫度,降低或調節糧食、油料水分含量,防止糧堆或油料結露或水分轉移,排除糧堆內異味或有毒有害氣體。按其功能分為降溫通風、降水通風和其他通風。采用的通風技術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8.2.2自然通風8.2.2.1自然通風主要用于降溫。在倉外大氣溫度低于倉溫和糧溫、倉外大氣濕度低于糧堆平衡相對濕度、風力3級~7級時采用自然通風。8.2.2.2宜在糧面扒溝,開啟門窗或利用糧堆內設的通風道進行通風。應注意防止因氣溫低于糧堆露點溫度而引起的局部結露。8.2.2.3包裝糧食、油料應堆碼通風垛。8.2.3機械通風8.2.3.1常規機械通風(豎向通風):——儲糧機械通風系統由糧倉、糧堆、風網、通風機以及操作控制設備等組成。系統的設計、配置應符合LS/T1202的規定;——儲糧機械通風的基本要求、操作和管理應按LS/T1202的規定執行;——采用膜下通風時,宜在薄膜下面設置回風管道。8.2.3.2橫向通風:——橫向通風系統由密閉糧堆、橫向通風管網、風機以及糧情檢測系統等組成。系統的設計、配置應符合LS/T1220的規定,風機應符合LS/T3549的規定;——儲糧橫向通風的基本要求、操作和管理應按照LS/T1220的規定執行。8.2.3.3采用智能通風時,控制系統應符合LS/T1226規定。8.3氣調儲藏技術8.3.1氮氣、二氧化碳氣調儲藏8.3.1.1在密閉倉房或糧堆中充入氮氣或二氧化碳改變糧堆氣體成分,用以防治蟲螨、抑制霉菌和延緩糧食、油料品質下降。8.3.1.2氣調糧倉的氣密性應符合LS/T1225或LS/T1213的規定,氣調糧倉配套部件應符合GB/T25229的規定。糧倉氣密性達不到要求的,應采用塑料薄膜進行單面、5面或6面密封糧堆。入倉后應做好糧面、門窗、通風口等處的密封。用于密閉糧堆的塑料薄膜帳幕應滿足抗拉強度大、無污染、無異味、氣密性好等要求,所用粘合劑應有足夠的粘接強度并無污染。8.3.1.3用于殺滅各種蟲態的害蟲和螨類時,密閉糧堆中二氧化碳氣體濃度應達到35%以上,并保持15d以上。氮氣氣體濃度一般應達到98%以上,保持時間與糧溫、蟲種和蟲態等有關,一般應保持30d8.3.1.4操作按照LS/T1225、LS/T1213的規定執行。8.3.1.5成品糧、油料、雜糧等采用小包裝氣調儲藏,所用的密封材料應符合國家相關要求。8.3.2密閉低氧儲藏8.3.2.1密閉糧堆采用自然降氧或氣調劑降氧進行低氧儲藏,用以防治蟲螨、抑制霉菌、延緩糧食、油料品質下降。8.3.2.2密閉儲藏糧倉的氣密性應符合GB/T25229中氣調儲藏三級及以上的規定。8.3.2.3密閉糧堆后,利用新收獲糧食、油料或其他生物體的呼吸作用消耗糧堆中氧氣,緩慢降低糧堆氧氣濃度,達到自然降氧的目的,實現低氧儲藏。8.3.2.4采用塑料薄膜密封糧堆,宜在密封糧堆表面放置脫氧劑進行降氧,置入的脫氧劑應采用透氣性材料包裝,使用后回收,避免混入糧堆。8.3.2.5采用低氧防治儲糧害蟲所需的濃度、時間,按照GB/T37491的規定執行。8.3.2.6密閉儲藏糧食、油料的水分含量應符合安全儲存水分規定。8.3.2.7人員進入密閉儲藏糧倉前,應先檢測糧倉內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如倉內氧氣含量低于19.5%,進倉人員應配戴好空氣呼吸器或長管呼吸器等防護用具后方可進入糧倉。8.4儲藏技術優化組合8.4.1概述根據不同儲糧生態條件,組合應用密閉、壓蓋隔熱、通風降溫、儲糧化學藥劑防治儲糧害蟲等技術,形成“雙低儲藏”、“三低儲藏”和“四合一儲藏”等儲藏技術優化組合,以達到安全儲糧目的。8.4.2雙低儲藏新糧食或油料入倉后,用塑料薄膜密閉糧堆,利用糧食或油料后熟期間強烈的呼吸作用,使糧堆中的氧氣濃度降低到12%以下的低氧狀態,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到4%以上,達到以上效果后,再按照附錄E規定進行低有效濃度磷化氫熏蒸殺蟲,或“低溫/準低溫+低氧”、“準低溫+低有效磷化氫濃度”等技術預防害蟲。采用雙低儲藏的糧食或油料,水分含量應不超過安全儲存水分。8.4.3三低儲藏在秋、冬季通風降低糧溫,并采取壓蓋糧面隔熱等措施,使糧堆長期保持較低的溫度,再進行密閉低氧儲藏后,按照附錄E規定采用低有效濃度磷化氫熏蒸進行害蟲防控。8.4.4四合一儲藏在房式倉、淺圓倉、立筒倉儲糧中,采用機械通風、環流熏蒸、糧情檢測、谷物冷卻等儲糧技術和裝備的集成及其應用。包括:在運用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控糧情的基礎上,對入庫新糧實施磷化氫低有效濃度環流熏蒸防治,秋冬季利用自然低溫進行機械通風,排除結露風險,春季密閉隔熱控溫,夏季排除積熱,實現常年安全儲藏。8.4.5其他儲藏技術組合長期儲藏的糧食、油料,宜采用通風降溫、壓蓋隔熱、密閉、氣調、內環流、環流熏蒸、糧情檢測、谷物冷卻等技術組合。8.5糧油儲藏技術要點8.5.1原糧儲藏各類原糧宜分別采用密閉、雙低、三低、準低溫、低溫、氣調、四合一儲藏等技術或組合,具體如——小麥儲藏:宜采用熱入倉密閉、雙低、三低、準低溫、四合一等儲藏技術或組合。儲藏技術要點是害蟲防治,特別是麥蛾和玉米象的防治。采用熱入倉密閉儲藏小麥時,應選擇夏季晴朗的天氣,將小麥攤曬到50℃左右,水分含量降到安全儲存水分以下,并在高溫條件下聚堆保持2h,趁熱入倉,散堆壓緊,整倉密閉,使糧溫在40℃以上保持10d,以達到殺蟲效果。入倉時應避免因倉內溫度過低引起糧堆局部結露。秋冬季來臨前及時降溫散濕,預防結露;——稻谷儲藏:宜采用準低溫、低溫、氣調、四合一等儲藏技術或組合。優質稻應采用低溫、準低溫、氣調等組合儲藏技術。儲藏技術要點是第二、三區要做好高水分稻谷降水工作。安全儲存水分的稻谷通風降溫時,宜采用軸流風機。第四至第七區要做好防止糧溫升高及害蟲防治工作,特別是谷蠹、米象和玉米象的防治;——玉米儲藏:宜采用雙低、三低、準低溫、低溫、氣調、四合一儲藏技術或組合。儲藏技術要點是防止糧溫升高及蟲霉防治,特別是玉米象的防治。進出入倉時宜在入糧口處設置緩沖裝置等措施,避免高空拋糧產生破碎;——大豆儲藏:宜采用密閉、準低溫、低溫儲藏技術。儲藏技術要點是防止糧堆表層水分和溫度升高。8.5.2油料儲藏宜采用準低溫儲藏。儲藏過程應嚴格控制水分含量,采取防潮、隔熱、密閉等措施,不宜長期儲藏,具體如下:——油菜籽儲藏:儲藏時宜采用低溫儲藏,干燥、避光,做好通風降溫。采用散裝儲藏時,應根據水分含量確定堆料高度,水分含量不超過8%時,堆高不超過2m;水分含量在8%~10%之間時,堆高不超過1.5m;水分含量在10%~12%之間時,堆高不超過1m;水分含量超過12%的油菜籽,應先干燥降水后再入倉儲藏,應按NY/T1087的規定執行;——花生儲藏:花生宜以花生果形式儲藏。應按LS/T1224的規定執行。8.5.3成品糧儲藏成品糧應以包裝短期儲藏為主,采用準低溫、低溫、氣調儲藏技術或組合,儲藏過程應防止污染,不應使用防護劑防治害蟲和螨類,具體如下:——小麥粉儲藏:宜采用準低溫、低溫等儲藏技術。儲藏技術要點是防止糧溫升高、防潮及害蟲防治,特別是粉螨和擬谷盜屬害蟲的防治。新出機的小麥粉溫度較高,應經冷卻之后再包裝儲藏。避免與其他有異味的物質一起儲藏。儲藏過程中應根據氣候條件適時揉包倒垛;——大米儲藏:宜采用通風、準低溫、低溫、氣調等儲藏技術。儲藏技術要點是防止糧溫升高、防潮及蟲霉防治,特別是米象和玉米象的防治。夏季應做好防潮、防霉工作,適時就倉倒垛,并按照GB/T42228的規定執行。小包裝大米可采用充二氧化碳密封儲藏、抽真空密封儲藏或脫氧劑密封儲藏;應急儲備大米按LS/T1223的規定執行。8.6特殊情況的處理8.6.1高溫糧食和油料的處理夏季入倉溫度較高時,應采用自然通風、機械通風、谷物冷卻機通風或倉內翻倒、倒倉等措施降溫。8.6.2發熱糧食和油料的處理8.6.2.1因水分含量過高引起的糧堆發熱,應先采取機械通風、倉內翻倒或臭氧滅菌處理、機械倒倉、用谷物冷卻機制冷或熏蒸殺蟲滅菌等措施降低糧溫,再采取就倉通風干燥或出倉晾曬、烘干等措施降低水分含量。8.6.2.2因后熟作用引起的糧堆發熱,應采用機械通風降溫。8.6.2.3因害蟲和螨類活動引起的糧堆發熱,應先適當通風降溫至30℃以下后熏蒸殺滅害蟲和螨類,再進行通風降溫。8.6.2.4因局部雜質過多引起的糧堆發熱,宜清除雜質或進行單管通風處理。8.6.2.5油料發熱要立即采取機械通風、谷物冷卻機等措施降低糧溫,并采取攤晾等措施降低水分含量。8.6.2.6發熱糧食處理時,宜按LS/T6132進行霉菌檢測或監測。8.6.3糧堆結露的處理8.6.3.1表層糧堆發生輕微結露時,應翻動糧面,開啟門窗自然通風散濕散熱;出現明顯水滴的糧堆結露應采取機械通風消除結露,或將表層糧食、油料出倉進行干燥處理。8.6.3.2糧堆內部、倉壁內側或底層結露時,應采取機械通風消除溫差、降低局部糧食、油料水分含量或翻倉倒囤、出倉干燥。8.6.3.3小麥在后熟期產生糧堆結露時,應進行機械通風消除溫差、降低局部糧食水分含量。8.6.3.4低溫糧倉、地下糧倉儲糧出現結露時,可采用除濕機、谷物冷卻機或吸潮劑吸濕等方式處理,當外界溫度、濕度較高時禁止開倉通風。8.6.4高水分原糧的降水處理8.6.4.1晾曬降水:應根據日照、氣溫、風力、水分含量和曬場地坪等條件,確定原糧、油料平攤厚度,晾曬時宜適當扒溝,并適時翻動。晾曬后的原糧、油料入倉要經過冷卻(不包括熱入倉小麥)和清雜處理。稻谷晾曬要避免在高溫下強烈曝曬,防止出現爆腰龜裂。必要時可采用篷布晾曬方式處理。8.6.4.2機械降水:原糧水分含量超過常溫時安全儲存水分3%以上,應按照LS/T1205的規定采用烘干機降水;原糧水分含量超過常溫時安全儲存水分但在3%以內的,可按照LS/T1202規定采用機械通風降水。稻谷、小麥和玉米干燥降水分別按照GB/T21015、GB/T21016、GB/T21017的規定執行。8.6.4.3就倉干燥:選擇氣溫在15℃~25℃,相對濕度70%以下進行。當相對濕度高于70%時,宜采用輔助加熱措施使通入糧堆的空氣升溫5℃。就倉干燥的其他技術參數與操作按GB/T26880的規定執8.6.4.4利用冬季自然低溫儲藏的高水分原糧、油料,在春季氣溫回升前,應及時進行降水處理。8.6.5高水分成品糧的降水處理應采用倉內攤晾、拆包、站包、碼通風垛等方法自然通風降水或機械通風降水,或按國家相關規定執行。9有害生物控制9.1基本要求9.1.1有害生物控制應遵循“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控制措施應符合安全、衛生、經濟、有效的原則。9.1.2基本無蟲糧和害蟲發生點糧溫不超過15℃的一般蟲糧,應加強檢測,做好防護工作,不需進行殺蟲處理;害蟲發生點糧溫15℃以上的一般蟲糧,應在15d內進行除治;嚴重蟲糧應在7d之內進行除治。危險蟲糧應立即隔離并在3d內進行徹底的殺蟲處理。9.2害蟲與螨類的預防措施9.2.1按6.2的要求做好空倉與器材的清潔衛生和殺蟲處理。9.2.2采用控溫控濕、氣調或密閉低氧儲藏技術抑制害蟲種群增長。9.2.3采用儲糧防護劑防止或者減少害蟲和螨類感染儲糧。9.2.4糧食和油料儲藏期間,在害蟲易感染發生季節或位置應進行害蟲預防。9.3害蟲與螨類的物理防控9.3.1氣調防控按8.3的規定執行。9.3.2食品級惰性粉防控食品級惰性粉施用方法按LS/T1227的規定執行。9.3.3低溫防控將糧堆溫度控制在15℃以下,抑制害蟲的發生與發展。常見儲糧害蟲和螨類種群增長的最適、適生溫區見附錄C。9.3.4過篩除蟲根據糧粒和蟲體大小選擇適當篩孔的清理篩,在糧食、油料入倉時篩除害蟲。篩除時應與儲糧場所隔離,清理篩的篩下物出口應套布袋收集篩下物,有利用價值的篩下物應在熏蒸、烘炒或粉碎后再利用,無利用價值的篩下物應焚燒或深埋。9.3.5壓蓋防蟲適用于蛾類害蟲的防治。用于壓蓋糧面的材料應干燥無蟲,如麥糠包、稻殼包等。宜在冬末春初糧溫較低且第一代蛾類幼蟲羽化前進行。壓蓋時應由遠離倉門的地方開始向倉門口逐步壓蓋。壓蓋后應平整嚴密,壓蓋物、糧面、墻壁之間應無空隙。糧食、油料壓蓋防蟲時應基本無蟲,水分含量符合安全儲存水分規定。9.3.6高溫殺蟲適用于小麥、赤豆、綠豆、豌豆、蠶豆等耐熱性強的原糧入倉時殺蟲。小麥入倉時先進行高溫曝曬,當水分低于安全儲存水分時,使糧溫達到50℃以上,保持2h后趁熱入倉,壓蓋密閉低氧殺蟲;豌豆、蠶豆等耐熱性強的糧食和豆類宜采用高溫曝曬后密閉低氧儲藏。9.3.7其他物理防控技術采用捕食螨等天敵防控、信息素彌散誘集、誘捕等技術對害蟲進行防控。9.4害蟲與螨類的儲糧化學藥劑防控9.4.1儲糧化學藥劑的種類和使用要求防治儲糧害蟲的儲糧化學藥劑種類有空倉器材殺蟲劑、防護劑和熏蒸劑,使用要求如下:——儲糧化學藥劑及使用劑量應按照附錄D的規定執行;——儲糧化學藥劑防治儲糧害蟲的操作與管理應按照LS1212的規定執行;——除熏蒸氣體和防護劑外,其他儲糧化學藥劑嚴禁直接接觸糧食和油料;——采用熏蒸劑熏蒸殺蟲后,要做好隔離與防護,以免再次感染;——使用的熏蒸劑或防護劑在糧食、油料中的殘留量應符合相關規定。9.4.2空倉器材殺蟲劑防控9.4.2.1除惰性粉之外的空倉器材殺蟲劑,不應與糧食、油料直接接觸。9.4.2.2空倉、設備、器材和裝具帶有儲糧害蟲活體時,宜用附錄D所列的空倉器材殺蟲劑處理。9.4.3儲糧防護劑防控9.4.3.19.4.3.2劑。9.4.3.39.4.3.49.4.3.5操作。9.4.3.6防護劑僅用于原糧且經過國家農藥管理部門農藥登記。常用藥劑見附錄D。在第三至第七區,儲藏時間超過1年的糧食,宜對糧堆底層和上層0.3m厚的糧食施用防護防護劑的載體應使用與儲糧種類相同的糧食糠殼或無毒性的惰性粉。采用噴霧機械施用防護劑,宜在皮帶輸送機輸送糧食、油料入倉時定點定量施藥。使用防護劑的操作人員應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使用時應嚴格按照GB/T22498的規定進行與糧食接觸的植物源農藥、信息素和生長調節劑等生物制劑,應經國家農藥管理部門登記。使用方法與儲糧防護劑相同。9.4.4儲糧熏蒸劑防控9.4.4.1使用的熏蒸藥劑應經國家農藥管理部門的農藥登記。常用的儲糧熏蒸藥劑見附錄D。9.4.4.2實施磷化氫熏蒸殺蟲的糧倉應符合GB/T25229規定的氣密性要求。9.4.4.3進行磷化氫熏蒸殺蟲時,應根據害蟲的耐藥性和糧溫,按附錄E設定磷化氫最低濃度和密閉9.4.4.4根據推薦的磷化氫濃度,參照附錄D和附錄F選定單位用藥量。需要補充施藥時,根據實際測定的最低濃度與設定濃度的差值,按附錄E確定補充用藥量。9.4.4.5磷化氫環流熏蒸設備應符合GB/T17913的規定。9.4.4.6熏蒸投藥和散氣應在白天工作時間進行。熏蒸后開倉散氣時,應從倉外打開門窗或密閉膜。先開下風向門窗,后開上風向門窗。開倉或通風散氣時,倉房或貨位周圍應設置警戒線,并按規定做好磷化氫濃度檢測,防止非相關人員靠近。9.4.4.7熏蒸、散氣操作人員應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熏蒸時應嚴格按照GB/T22497、LS/T1201和LS1212的規定進行操作。9.5儲糧害蟲防治效果評價儲糧害蟲防治效果的評價,按照GB/T38773規定執行。做好儲糧害蟲抗性跟蹤檢測與分析,為合理用藥提供依據。9.6微生物的控制9.6.1預防措施9.6.1.1嚴格控制入倉糧食、油料水分含量和倉內濕度。9.6.1.2適時進行通風均衡糧溫,預防和消除糧堆結露。9.6.1.3采用低溫或準低溫儲藏。9.6.1.4采用氣調儲糧、密閉低氧儲糧,包括充入高濃度氮氣、二氧化碳或降低糧堆氧氣濃度。9.6.2應急處理9.6.2.1當儲糧出現發熱生霉跡象時,應及時向糧堆或局部糧堆通入臭氧或采用高濃度磷化氫熏蒸處理,殺滅霉菌,抑制發熱,并降低水分含量至安全儲存水分及以下。具體要求如下:——采用臭氧發生器,利用糧倉通風設施或多管、單管通風機向糧堆通入臭氧,保持糧堆中臭氧濃度在75mg/m3(35mL/m3)以上,直至糧溫恢復正常;——采用磷化氫熏蒸糧堆或局部糧堆,保持糧堆中磷化氫濃度在600mL/m3以上,直至糧溫恢復正9.6.2.2高水分原糧不能及時干燥時,采用丙酸等有機酸防霉劑(食品級)進行應急處理,短期抑制霉菌的發生發展。具體要求如下:——采用固態有機酸防霉劑時,載體一般是食品級惰性粉;——應急防霉處理的有效時間與水分含量及防霉劑用量有關。如采用0.2%固態丙酸防霉劑處理含水量18%的原糧,防霉有效時間約為10d;——應急處理后的糧食、油料應盡快干燥降水。9.7鼠雀的控制9.7.1鼠類9.7.1.1應做好庫區衛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鼠類進入糧倉。9.7.1.2采用誘捕、毒餌毒殺或熏蒸等方法殺鼠。毒殺滅鼠應使用經國家農藥管理部門批準登記的滅鼠劑,毒殺時應由專人負責投藥并設警戒標識和處理殘余餌料。熏蒸殺鼠應由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進行。進入倉內的鼠類宜用捕殺,不宜采用毒餌毒殺。9.7.2雀類9.7.2.1宜采用防雀網等措施,防止雀類進入糧倉。9.7.2.2不應采用捕捉、槍擊或毒殺方法傷害雀類。(資料性)中國儲糧生態區域劃分、生態特點及主要儲糧措施中國儲糧生態區域劃分、生態特點及主要儲糧措施見表A.1。各儲糧生態區域的主要分布范圍詳見由于同一儲糧生態區域內因海拔、地形等差異,不同地區的實際儲糧生態環境可能存在差異。應以實際儲糧生態環境為依據,確定儲糧技術的最佳組合。如:在云南省,按地域劃分屬于“西南中溫低濕區”,但高海拔地區的儲糧生態符合高寒干燥儲糧區的條件,低海拔偏低地區的儲糧生態則符合高溫高濕儲糧區的條件。表A.1中國儲糧生態區域劃分、生態特點及主要儲糧措施第一區:高寒干燥儲糧區主要糧油作物為青稞、春小麥、冬小麥;代表性儲糧害蟲為有褐毛皮蠹、花斑皮蠹、黃蛛甲和褐蛛甲;空氣稀薄,太陽能、風能資源極為豐富,寒冷、干季干1.重點防止糧食和油料過度失水造成重第二區:低溫干燥儲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