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德陽五中高2024高一下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時間:75分鐘一、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16小題,共48分)1.彩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影響范圍可達黃河上游、下游,以及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這說明(
)A.彩陶制作最早出現在黃河中游地區B.黃河中游地區文化呈現跨區域發展C.各地的文化因素逐漸匯聚中原地區D.彩陶的出現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2.自武王伐紂代商而興之后,周人將天命與君主的道德牽系在—-起。《尚書》中塑造了兩個截然相反的君主形象,即文王的圣王形象和紂王的暴君形象。《周書》中也有成王祭祀上帝,行籍田之禮,親率百官、農夫播種百谷,共同勞作的記載。這些做法旨在(
)A.加強君主集權 B.強化祭祀活動 C.推進家國同構D.構建政治認同3.《漢書·地理志》載秦朝在東北設置遼西郡、遼東郡等;秦朝在東北還修筑馳道及增修燕之北長城,且有秦半兩錢、秦權等文物出土于東北地區。這說明秦朝(
)A.通過經濟手段推動民族文化交流 B.構建了以東北為中心的防御體系C.注重運用多樣化的措施鞏固統治 D.東北地區完全融入中原發展體系4.西晉八王之亂時,匈奴人劉淵建漢,以漢朝皇帝為先祖,尊崇儒家經典。羌族人姚萇建立后秦伊始即采用漢制,禮聘名儒到長安講學。隨著游牧民族內遷,游牧民族的飲食、服飾傳入內地,為漢人所喜愛。北方各族間通婚日益尋常。以上現象反映這一時期(
)A.內遷民族與漢民族間的矛盾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響深遠C.南北方政權重新完成了統一 D.各民族間文化交往交流交融5.有學者認為,唐代坊市制度不僅僅是為“控制”市場而設計的,而是受到一定歷史社會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城市性質功能的制約,這種“制約”促成了長安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格局,以至于“北據高岡,南望爽增,視中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窺”。該學者意在強調唐代坊市制度(
)A.為社會變革提供了動力B.緣于商品經濟的欠發達C.具有多元化的現實功能D.加劇了城鄉間二元對立6.宋朝士大夫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才華橫溢,同時也都在政界大展身手。他們把自己當做文化主體和道德主體,還自覺地把自己視為政治主體,以天下為己任。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A.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 B.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C.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D.人才選拔制度的完善7.明清時期的商幫成員常以合伙經營的方式,訂立規章,共同協商貨物價格,有時也會借調資金,保護同鄉商人的利益。這主要緣于(
)A.雇傭勞動關系發展 B.商品經濟的發展C.工商業市鎮興起 D.重農抑商政策松動8.如表為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情況表。據此可推知(
)A.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具有較強優勢B.中國傳統商品仍有競爭力C.英國工業革命成效不明顯 D.清政府推行積極的對外貿易政策9.自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始,數年之內,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大型兵工廠先后創辦。據此可知,洋務運動旨在(
)A.實現強兵御敵B.推動民族工業發展C.提升清軍文化素養D.促進政治民主10.如表所示:甲、乙、丙三位學者對于北洋時代的認識反映了這一時期(
)甲政黨和社團混沌不清,黨爭沒有健康的法律程序作基礎乙民眾當中,流行“崇尚權威”及追求“秩序安定”等思想丙1912—1928年,北洋政府統治16年間,人口增長5.3%,城鎮人口比重大為增加A.新文化運動取得成效 B.革命性質發生了變化C.現代化在曲折中發展D.封建專制已經被推翻11.下表所示為1922—192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全國性代表大會及其主要內容,表中信息集中反映了(
)黨代會主要內容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揭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制定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中共三大第一次制定了統一戰線的形式,決定與國民黨合作中共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中共五大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的基本思想,探索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內容,首次明確提出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制原則A.國共關系發展和變化的歷程B.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C.中國民族革命發展道路的問題D.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12.表1:1938年11月前后晉察冀邊區解決軍糧供應辦法征收原則征收方式交糧途徑1938年11月前縣合理負擔并向下攤派用現金向縣購買村→鄉→縣1938年11月后村合理負擔按財產收入分級征收分儲各村據表1可知,上述變化()A.提高了縣級政府的行政效率 B.增強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C.適應了游擊作戰的現實需求 D.踐行了新民主主義的理論13.如圖所示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幅年畫,其中有文字說明:拖拉機耕地——農業合作辦法強,土地連片像海洋,耕地使用拖拉機,又深又快多打糧。該作品的創作可反映當時(
)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變革并舉B.人民公社化調動農民積極性C.土地改革運動如火如荼開展D.農村的“左”傾錯誤得到糾正14.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奏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春之序曲。自此以后,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不斷向前邁進。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A.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B.標志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C.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D.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5.如圖是1980年與2015年我國五大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的產業占比變化情況。其變化主要是由于(
)A.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 B.特區產業結構的日益完善C.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 D.現代科技進步的推動16.下面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出現的一些典型精神。這可用于說明(
)脫貧攻堅精神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三牛”精神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探月精神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新時代北斗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A.新生政權的政治教育成效較顯著 B.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實現C.中國時代精神特性與共性并存 D.新中國加快社會主義改造的步伐二、材料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其中17題20分,18題20分,19題1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丞相王綰等頌揚秦始皇的功績:從前,五帝的土地縱橫各千里,外面還劃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區,“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發布上諭:“太祖高皇帝開基東土,遐邇率服。”各個蒙古部落又望風歸順,“咸稟正朔,以迄于今”,“是中國之一統,始于秦;塞外之一統,始于元,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到了現在,“而六合成大一統之天下”,東西南北,聲威教化所及之處,沒有人不尊崇親近。——摘編自《清世宗實錄》(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相較于秦朝,清前期“一統”一詞的內涵有哪些變化(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大一統”模式對中華文明發展的影響(10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丟掉大陸,對蔣介石來說,可謂創痛巨深,引發了蔣的反省和自責。他將國民黨政權的敗亡歸咎于“黨腐軍貪”“外交失敗”“軍事崩潰”“黨內分裂紀律掃地”“經濟和金融政策失敗”“干部腐化自私”“未能宣傳(實行)社會經濟政策與民生主義”等。另外,蔣介石還檢省了個人一生中的“大病”,比如驕矜、憤懣、自恃、忙迫,不能澹敬虛心,全憑主觀行事,不研究、不學術(習)、不注重客觀等。——摘編自秦孝儀編撰《蔣介石言論總集》、楊天石《敗退臺灣蔣介石反省十三條》材料二:王家聲、應春山等主編《決策與較量:看國民黨如何敗亡大陸》部分目錄(如下):1947年的蔣介石與毛澤東/且看蔣介石如何反腐敗——蔣介石日記解密系列/金圓券風潮與國民黨的沉淪/抗戰勝利后知識分子的輿論幅度/1949:毛澤東拒絕“南北朝”/共產黨“趕考”與國民黨“搬家”/蔣介石在日記中如何反省/國民黨為何失去大陸根據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述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主要原因(10分)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10分)。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從1950年開始,中國同蘇聯簽訂了第一批委托蘇聯設計和成套供應設備的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的中蘇協議書。1953年5月,我國以國防軍事工業及其有關的配套項目為重點,與蘇聯簽訂了第二批蘇聯供應成套設備建設項目中蘇協議書,共91個項目。隨后中國和東歐各國也先后簽訂協定,引進成套設備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合計也有100多項。——摘編自李穎著《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材料二: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就明確指出“兩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民經濟體系,使我國工業水平大體接近世界工業先進水平;第二步,使我國工業走料界前列,全面實現我國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大約用三個五年計時間,實現第一步設想;力爭在20世紀末,實現第二步設想。在毛澤東的意見下,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摘編自陳登才、陳雪薇:《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及其得失》材料三:1979年,鄧小平把過去提出的“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稱為“開了大口”,很難順利完成。1987年,以建設小康社會為主線,經濟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構想正式形成。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建設歷程,基本上按照鄧小平的戰略設想和總體規劃進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論斷,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摘編自肖責清、李永進:《鄧小平小康思想與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根據材料,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12分)。(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線索清晰,表述成文。)月考1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答案BDCDCDBBAC題號111213141516答案BCADAC1.B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仰韶文化的彩陶以黃河中游為中心,但其影響范圍擴展至黃河上游、下游,甚至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這一現象表明,仰韶文化通過貿易、遷徙或文化交流等途徑,對周邊地區產生了顯著影響,體現了黃河中游文化的跨區域輻射能力,B項正確;材料并沒有與其他文化對比,不能表明彩陶制作最早出現在黃河中游地區,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彩陶的功能或對人類生活的具體影響,僅強調其分布范圍,故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題干描述的是仰韶文化向周邊擴散,而非其他地區文化匯聚中原,邏輯方向與題干相反,排除C項。故選B項。2.D根據材料“將天命與君主的道德牽系在一起”“文王的圣王形象和紂王的暴君形象”可知,周朝統治者通過強化天命觀和統治者的賢明形象與紂王的暴虐形成鮮明對比,借此論證統治的合理性,獲取民眾對政權的政治認同,D項正確;商周時期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不存在集權政治,排除A項;強化祭祀活動只是強化統治秩序的具體手段,排除B項;家國同構主要體現在血緣關系的紐帶作用,將族權與政權緊密結合,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3.C根據材料可知,秦朝在東北地區設郡、修筑馳道、增修長城,東北還出土了秦半兩錢、秦權等文物,材料中的信息都是秦朝在東北地區進行綜合治理的體現,這些措施共同維護了統治,C項正確;“以東北為中心的防御體系”說法不符合史實,材料主要說明了秦朝注重運用多樣化的措施鞏固統治,排除B項;材料中的措施是為了鞏固大一統,并非為了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排除A項;D項“完全”說法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4.D根據材料“匈奴人劉淵建漢,……尊崇儒家經典”“羌族人……禮聘名儒到長安講學”“游牧民族的飲食……為漢人所喜愛”“北方各族間通婚日益尋常”可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建立后借鑒學習漢族的文化制度,同時漢族也逐漸接受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習俗,體現了各民族間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特征,D項正確;題干所述為內遷民族采用漢族的制度與文化,而內遷民族的飲食、服飾等也為內地人所喜愛,這是彼此友好交流的表現,并不是矛盾的反映,排除A項;題干所述現象發生于西晉八王之亂和北方游牧民族內遷之后,并不是孝文帝改革帶來的影響,排除B項;此時期北方處于“五胡十六國”分裂狀態,南方則有東晉政權,并未實現統一,排除C項。故選D項。5.C據材料“唐代坊市制度不僅僅是為'控制’市場而設計的,而是受到一定歷史社會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城市性質功能的制約”可知,該學者認為唐代坊市制度是受歷史社會發展水平制約的,是城市性質功能制約的結果,這說明唐代坊市制度具有多元化的現實功能,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唐代坊市制度是受歷史社會發展水平制約的,沒有強調其對社會變革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唐代坊市制度是受歷史社會發展水平制約的,而社會發展水平不僅包括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內容只是涉及到城市,沒有涉及鄉,無法得出城鄉間二元對立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6.D根據材料“宋朝士大夫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結合所學可知,士大夫階層主要是通過科舉制晉升的,宋朝完善科舉制度,擴大取士規模,選拔標準更重才學與品德。這使眾多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有才華的士大夫有機會進入仕途,并且科舉培養了他們的家國情懷和政治責任感,使其自覺以天下為己任,在政界施展才能,D項正確;理學統治地位在南宋后期乃至元朝才逐步確立,范仲淹、歐陽修所處時代理學尚未占據統治地位,排除A項;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側重于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與士大夫自身才華施展、政治抱負實現以及文化道德主體意識的形成沒有直接關聯,排除B項;封建經濟發展是社會繁榮的基礎,但并非士大夫形成文化、道德、政治主體意識的直接原因,無法直接說明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并在政界有所作為的現象,排除C項。故選D項。7.B【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競爭加劇,出現了地域性的商幫,通過合伙經營的方式,訂立規章,共同協商貨物價格,有時也會借調資金,以保護同鄉商人的利益,B項正確;雇傭勞動關系是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出現在手工工場中,而材料反映的是商業領域中,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工商業市鎮是商業、手工業經營的場所,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商幫興起的原因”,而重農抑商政策松動是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支付戰爭賠款,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D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8.B根據題干中的數據可知,在鴉片戰爭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在與英國的正當貿易中,始終處于出超地位,也就是出口額大于進口額。中國出口的商品多為傳統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在貿易中能長期保持盈余,表明中國傳統商品在當時仍有較強的競爭力,B項正確。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不能簡單地說具有較強優勢,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此時英國已經進行工業革命,其工業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逐漸增強,不能說工業革命成效不明顯,排除C項;清政府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不是積極的對外貿易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9.A。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洋務派在跟外國侵略者交涉和鎮壓人民起義過程中,認識到列強船堅炮利,技術精良,主張引進西方先進軍事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的軍事工業,對內鎮壓人民反抗,對外抵抗列強侵略,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強調洋務運動創辦的近代軍事工業的根本目的,就是維護清王朝統治,只是客觀上促進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近代軍事工業的設立,未涉及洋務學堂的創辦,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洋務運動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未涉及學習西方政治制度,D項與洋務運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0.C。材料列出三位學者對北洋時代不同角度的認識,甲學者揭示了北洋朝代政治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政黨與社團界限模糊,且黨爭缺乏法律約束,這體現了政治現代化的曲折性;乙學者反映了北洋時代民眾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風氣,在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眾更傾向于崇尚權威和追求秩序的安定,這是社會不穩定性的體現,丙學者通過數據展示北洋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口增長和城鎮人口比重的增加,是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的社會指標,表明這一時期盡管政治動蕩,但社會經濟仍在不斷發展,因此材料內容反映了這時期的現代化在曲折中發展,C項正確;新文化運動更多是在思想領域打破封建束縛,解放人們的思想,材料涉及的是政治、社會和經濟領域,排除A項;此時期革命性沒有發生變化,且革命性質變化與北洋時代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復雜性和發展性無關,排除B項;雖然封建專制在清末已被推翻,但這與北洋時代特點關聯不大,排除D項選C項。11.B據本題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召開了多次全國性代表大會,內容涉及中國革命的性質、戰略、領導權、聯盟問題以及革命理論體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二大揭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制定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中共三大制定了統一戰線的形式,決定與國民黨合作;中共四大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中共五大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的基本思想,探索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內容,首次明確提出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制原則。這些內容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早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B項正確;雖然中共三大決定與國民黨合作,但這只是表中信息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國共關系的發展和變化,排除A項;雖然表中信息涉及中國革命的性質和戰略,但這只是民族革命發展道路問題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中國民族革命發展道路的問題,排除C項;雖然中共五大總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的基本思想,但這只是表中信息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12.C13.A據材料“農業合作辦法強,土地連片像海洋,……”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農業合作社,實現了土地公有制,這是生產關系的變革;材料“耕地使用拖拉機,又深又快多打糧”,體現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A項正確;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是在195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50--1952年土地改革,實行的農民土地私有制,與農業合作辦法不符,排除C項;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是農村的“左傾”錯誤泛濫時期,而新中國成立初期“左傾”錯誤還未出現,排除D項。選A14.D據本題材料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D項正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以后,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推動的直接結果,排除A項;1982年憲法的頒布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排除B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在黨的十三大提出的,排除C項。故選D項。15.A根據材料“1980年與2015年我國五大經濟特區”,結合所學可知,1980年我國開始設立經濟特區,此時經濟體制改革剛剛起步,經濟特區第一、二、三產業占比相對均衡。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吸引了大量資源,促使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到2015年,第三產業占比大幅提高,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A項正確;“特區產業結構的日益完善”是圖中產業占比變化呈現出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項;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要強調的是不同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縮小區域差距,重點不在于經濟特區內部產業結構的變化,排除C項;經濟體制改革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創造了制度環境和市場條件,科技進步不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16.C根據表格可知,脫貧攻堅精神、“三牛”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它們都有各自獨特的內涵體現了個性,同時,這些精神又都包含著一些共性的價值,如創新、奮斗、協同等,這些精神共同反映了中國在新時代的時代精神特性與共性并存的特點,C項正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已經不是新生政權時期,新生政權一般指新中國成立初期,而十八大是2012年召開的,兩者時間跨度較大,這些精神與新生政權的政治教育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人民當家作主是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來實現的,這些精神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時代精神的內涵,與人民當家作主的實現方式不是直接對應的關系,排除B項;社會主義改造是在1953-1956年期間進行的,與中共十八大(2012年開始)的時間相差甚遠,這些精神與社會主義改造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7.(1)變化:疆域范圍擴大;民族種類增多;民族融合加強;政治權力深入(中央集權的強化);文化認同加深(10分)。(2)影響:有利于維護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和傳承性,使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保持強大的凝聚力;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有利于近代救亡圖存、完成祖國統一大業(10分)。18.國民黨政權滅亡原因:政治腐敗,貪官橫行;經濟掠奪,收刮人民;軍隊厭戰,士氣低落;內部分裂,外援斷絕;專斷獨裁,失去民心。(10分)(其他符合史事和核心價值觀、言之有理的作答都可酌情給分)中國共產黨勝利的原因:順應時代潮流,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贏得了民心;英明決策及政治軍事智慧(堅持武裝斗爭和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嚴格強大的組織紀律性(不斷自我完善,提高領導和組織能力);堅持先進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10分)(其他符合史事和核心價值觀、言之有理的作答都可酌情給分)19.(12分)示例一論題:中國式現代化的逐步探索——從蘇聯模式到新時代。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借鑒蘇聯模式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起點。蘇聯模式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推動中國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經濟的初步發展。然而,這種發展模式因過于偏重重工業,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3課《人物描寫一組》精美課件
- 江蘇省蘇州市園區2025年初三下學期2月月考生物試題含解析
- 全國18名校2025年(高三一模文)生物試題檢測試題試卷含解析
- 景德鎮學院《中藥與生藥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省“五地六校”2025年高考數學試題考前模擬試題含解析
- 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土建預算編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植物組織培養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行健職業學院《中國現代通俗文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混凝土結構基本》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藏那曲地區2025屆三下數學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項目2自動售貨機的PLC控制
- 藥品研發合作協議書
- ANPQP概要-主要表單介紹及4M變更流程
- 2023年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招聘考試真題
- 氯乙酸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
- 農村集體土地租賃合同范本村集體土地房屋租
- 電焊煙塵職業危害培訓課件
- 2024年內蒙古通遼新正電工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公司法培訓》課件
- 印章可疑情況管理制度
- 基于單片機的汽車超載控制系統的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