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3月歷史試卷_第1頁
高一3月歷史試卷_第2頁
高一3月歷史試卷_第3頁
高一3月歷史試卷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武安一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3月考試高一歷史一、選擇題(40個小題,每個2分,共80分)1.下圖是水稻、小麥和大麥的歷史分布,據圖可知,古代人類文明(

)①呈現多元特征

②起源時間大體一致③基本獨立發展

④都分布在大河流域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商人為收取利息而貸出大麥或銀子,但既無證人又無契文的,那么他將喪失他貸出的一切。”這說明古巴比倫(

)A.強調保護公民私有財產 B.契約訂立程序較為嚴格C.法律主要涉及借貸關系 D.蘊含著鮮明的契約精神3.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對印度有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二曰剎帝利……三曰吠奢……四曰戍陀羅……。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據此可知,當時的印度(

)A.社會階層固化 B.分裂割據嚴重 C.社會分工細化 D.階級矛盾弱化4.古希臘的城邦國家時期與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基本處于同一時代,但卻創造了奴隸制民主政治模式。其根本原因是(

)A.海洋國家的地理優勢 B.小國寡民的政治形態C.工商經濟的繁榮興盛 D.人文哲學的高度發展5.世界文化呈現著多元發展的特征,古代文明皆有對應的文化成就,其中文明與文化成就對應正確的是(

)A.古代西亞—實行種姓制度 B.古代埃及—加工莎草紙C.古代印度—《吉爾伽美什》史詩 D.古代希臘—創造腓尼基文字6.公元前6世紀,建立起一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繼承了西亞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首次將西亞文明與北非文明統一起來。該帝國是(

)A.波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 C.羅馬帝國 D.拜占庭帝國7.亞歷山大在遠征過程中,無論他把軍隊帶到哪里,他都以希臘的形式建造希臘城市。在這些希臘人的生活中心,最初的希臘人或馬其頓人與當地居民生活在一起。由此可見,亞歷山大遠征(

)A.促進了疆域的拓展延伸 B.推動了文化的交流交融C.助力希臘文化占據主導 D.豐富了國家治理的內涵8.羅馬文明是古代世界中輝煌而持久的文明之一、其留下的政治遺產,對后世的影響不容小覷。主要表現為(

)①城邦國家與公民政治

②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③法律體系的完善延續

④封君封臣與聯邦共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在中世紀西歐,國王將土地分給他的封臣,以換取對方的兵役義務。土地分封可逐級分下去,大封建主封給比他小的封建主,最后及于農民,但高一層的封建主只能對他的直接受封人發號施令。據此推知,材料所述制度(

)A.使國王的權力由軟弱走向強大 B.緩解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C.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 D.使基督教會的權力受到限制10.如圖為英國13世紀末1031個莊園中領主自營地和份地之間的比例圖。這反映出(

)A.莊園大小與領主自營地正相關 B.莊園的經營模式呈現靈活多樣C.農奴和自由農完全依附于領主 D.封建莊園制度正逐漸走向衰落11.14世紀初,法王腓力四世在對抗教皇和征稅問題上獲得三級會議的支持,此后法國國王為征稅問題多次召開三級會議。1439年,國王查理七世通過三級會議獲得征稅的永久權之后,不再召開三級會議。這說明法國(

)A.近代民族國家形成 B.議會參政權力的擴大C.國王權力不斷加強 D.封建專制制度被推翻12.14世紀中后期,英國的一些城市(如布里斯托爾市、約克市)通過贖買等手段從國王手中獲得特許狀,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自治權。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商品經濟的發展B.封建制度的瓦解C.王權逐漸的衰落D.地方勢力的膨脹13.拜占庭帝國時期,在君士坦丁堡的市場上,有東方和波斯商人運來的東方絲綢和香料,有埃及人運來的糧食、甘蔗、麻布、紙草,有敘利亞人運來的精致的織物和刺繡,還有斯拉夫人運來的毛皮、蜂蠟和琥珀。這從側面說明(

)A.對外貿易是羅馬人擴張的基礎B.拜占庭帝國的強大與包容性C.東西方文化發展呈現出同步性D.歐洲商業貿易中心發生轉移14.日耳曼人統治西歐之后,創造了基督教的神學觀,古希臘、羅馬文化被視為“異教”予以拋棄。在公元8—10世紀的百余年中,阿拉伯世界出現了一場有組織的翻譯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的運動,大量相關典籍以阿拉伯語的形式保存下來。據此可知,阿拉伯翻譯運動(

)A.表明東西方文化具有同源性特征B.促成希臘化時代東西方文化融合C.加速了對被征服地區文化的吸收D.有利于存續歐洲古典文明的成果15.公元5世紀,笈多帝國達到鼎盛時期,但在印度中南部擴張有限,南部德干高原諸國大都只是名義上的臣屬性質,稱為藩王。這說明笈多帝國(

)A.政局穩定,經濟繁榮 B.地方割據,政令不統一C.多年擴張,北亂南穩 D.政局動蕩,內憂外患16.7世紀中葉,日本通過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權的律令制國家,將貴族的私地私民均收歸國有,行班田收授之法,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所授之田不準買賣。這一規定旨在(

)限制幕府勢力B.穩定統治基礎C.發展莊園經濟D.模仿唐朝制度17.公元722年,新羅圣德王宣布實行丁田制,即國家把一定面積的土地授予15歲以上的男丁,其中口分田只限終身占有,不得買賣、轉讓,永業田可以傳世;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提供租(田租)、庸(徭役)、調(貢物)。這些舉措(

)A.體現了文明的交流互鑒B.廢除了貴族身份和經濟特權C.加劇了土地兼并的程度D.瓦解了傳統經濟制度的根基18.7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后不久,帝國內部就發生了爭執和分裂,權力之爭中的失敗者為逃避迫害,紛紛背井離鄉,遷居東非沿海地區,到10世紀末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向東非沿海地區的移民浪潮基本結束。這股移民浪潮(

)A.瓦解了印度洋貿易網絡 B.激化了東非地區的民族矛盾C.推動了東非城邦的興起 D.加速了東非城邦走向一體化19.麥克維爾、湯普森等學者對建造于中世紀的非洲大津巴布韋遺址進行考察和研究,在古城附近發現了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水渠;在衛城外一堆垃圾遺物中,還發現了大量骨頭,其中95%是牲畜骨頭。這說明,當時津巴布韋(

)A.精耕細作農業發達 B.定居生活開始出現C.貧富分化日益嚴重 D.人們生存能力提高20.在瑪雅文明的古典時期,地處危地馬拉高地的卡米納胡尤等城邦控制了黑曜石的生產,其他許多城邦也有自身的產品如可可、美洲豹皮、羽毛和鹽等,統治階層通過掌控這些資源,攫取了大量財富。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的瑪雅(

)A.商品經濟有一定的發展B.各城邦間資源爭奪較為激烈C.手工業是重要經濟基礎D.與西非存在一定的貿易往來21.美洲印第安文明屬于山地高原型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印加文明處于安第斯山脈和秘魯高原……這些文明的發展條件,遠比其他類型文明更為惡劣,故其文明的發展進化程度極為緩慢和艱難。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A.大河文明優越于山地高原型文明 B.地理環境決定了文明發展的高度C.印第安文明具有多元統一的特點 D.地理環境對文明的發展影響較大22.阿茲特克人發明了浮園耕作法,他們在水淺的地方劃出一片片長方形的區域,用黏土、蘆葦混合成的材料筑起籬笆圍住,然后用泥土和枯死的植物將其填平。這樣,一片片可供耕種的人造耕地出現了。阿茲特克人每天乘船到耕地上勞作,據說每年可以收獲七季作物。阿茲特克人發明的“浮園”(

)A.為瑪雅文明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B.體現當時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C.折射出中國農耕文明的深遠影響 D.可能種植水稻和馬鈴薯等作物23.《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記載:“卡伯特父子是為英王服務的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哥倫布如果不為卡斯蒂利亞的女王服務,也會心甘情愿地為英國的或者法國的或者葡萄牙的國王效勞;佛羅倫薩人維雷扎諾攜帶法國國旗去美洲大陸;葡萄牙人麥哲倫是由西班牙雇傭去航行的。”這段材料可用于說明(

)A.意大利成為開辟新航路的先鋒 B.早期海外殖民擴張的規模巨大C.新航路開辟活動得到政府支持 D.西歐國家開辟了眾多的新航線24.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至亞洲最有利的航線被西、葡兩國占據,倒逼英、荷兩國開始探索其它航線。1497年,卡伯特父子找到紐芬蘭島;16世紀,巴倫支3次航行北冰洋地區;1642—1643年,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這些探索(

)A.打破了西、葡海上霸主地位 B.擴大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C.加劇了英、荷兩國貿易摩擦 D.促進了全球貿易中心轉移25.有觀點認為:1500年以來,拉丁美洲的糧食作物,如木薯、玉米等,對中非、中國和巴爾干等各個地區的人口發展趨勢產生支配作用;安第斯地區、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銀生產影響了東南亞群島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各種趨勢。該觀點意在強調(

)A.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B.國際交流推動歷史進程C.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D.白銀流動催生價格革命26.有史著謂,達·伽馬從印度滿載而歸獲得豐厚利潤的消息,像“晴天霹靂”一樣震撼著威尼斯,可怕的預感籠罩石頭城。當時有威尼斯商人在日記中寫道:“收到此消息的時候,整個城市的人……都目瞪口呆,最聰明的人都認為,這是他們聽過的最壞的消息。”史著中“可怕的預感”是指(

)A.傳統商路將因新航路開辟而中斷B.價格革命會沖擊歐洲的封建制度C.“地圓說”的證實勢必動搖傳統信仰D.歐洲商業格局將要發生重大變化27.荷蘭學者弗朗索瓦·瓦倫坦泰因在1726年寫道:“咖啡在這個國家的消費已經非常普遍,以至于如果女仆和縫紉工人每天早上不喝咖啡就很難將線穿過針孔。”咖啡消費“非常普遍”的主要原因是(

)A.價格革命的開展 B.消費習慣的變化C.全球貿易網的發展 D.勞作方式的巨變28.16世紀,西班牙王室要依靠熱那亞銀行家提供財政支持,便將秘魯白銀的部分銷售權賜給了他們。正是主要通過熱那亞銀行家,西班牙的白銀才得以大量流入北大西洋沿岸的歐洲國家。這直接導致(

)A.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 B.價格革命的發生C.熱那亞成為貿易中心 D.全球貿易網形成29.下面是對世界史某一時期的描述。符合以上描述的時期是(

)①食物價格上漲反而驅使農場主囤積谷物,面包師將鋸末等滲入面粉制成面包,縮小了面包大小,使得人們在上漲的價格面前更為恐慌。②“地主和資本家則越過越好,資本的收益與商品價格的增長保持了同步。”③“增強有產階級的政治權力。”A.15—17世紀 B.19世紀中期 C.19世紀末20世紀初 D.二戰后期30.西方學者將某歷史事件描述為“對我們極具影響力的近現代西方文化之母”“一種反叛和反抗當時道德和宗教觀念的精神”“突然和光明”。其描述的事件是(

)A.文藝復興 B.宗教改革 C.啟蒙運動 D.近代科學的興起31.《九十五條論綱》提出后,其主張很快變成了德語和各種民族語言的印刷品。此后三十年內,新教出版了大約600萬冊的印刷品,有時還會配上一幅馬丁·路德的頭像。據當時人口計算,平均每個識字的人手中擁有22本新教宣傳冊。這些印刷品(

)A.加快了德意志統一進程 B.促進歐洲人文精神的萌發C.有助于民族意識的覺醒 D.摧毀羅馬教廷的神權統治32.據下表可知,16世紀末17世紀初期(

)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1584年出版的《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進一步提出: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32年出版的《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1609年在《新天文學》一書中提出了行星運動的客觀規律,判定行星圍繞太陽運轉時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A.日心說已產生重要影響 B.人文主義在歐洲廣泛傳播C.歐洲科學知識得到普及 D.意大利成為當時科學中心33.18世紀,法國著名學者達朗貝爾曾說過,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是知識,而非信仰。信仰只是對知識的補充,其作用非常有限,知識才是人類世界的主導力量。該學者的說法折射出當時(

)A.近代科學革命的興起 B.宗教禁錮思想的消亡C.資本主義藍圖的描繪 D.啟蒙運動的深入開展34.中國學者程漢大指出,“‘光榮革命’從形式上看是政變,但從內容上說則是‘革命’”。英國學者狄金森認為,“光榮革命”“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革命”,“《權利法案》為英國創造了一個新的政治秩序”。他們關于“光榮革命”性質的論述,主要依據是(

)A.暴力驅逐了國王 B.國家權力中心的轉移C.確立雙國王制度 D.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35.一幅名為《鏟除“衰敗選邑”》的漫畫創作于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見下圖),漫畫中,腐朽的樹干象征著“衰敗的選邑制度”,樹干上有許多“衰敗的選邑”,左側的人群高舉寫有“改革”字樣的大斧,而右側的人群則要拼命維護這棵大樹。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A.建立廉潔高效政府的呼聲日益高漲B.無產階級以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臺C.工業革命導致一系列嚴重社會問題D.工業資產階級成為重要的社會力量36.1787年,美國費城制憲會議經過激烈爭論,確定了平均制與比例制相結合的兩院制國會。后又在憲法修正案中規定:凡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均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這些制度設計(

)A.旨在擴大聯邦政府的權力 B.是多元利益角逐妥協的結果C.消除了各州的矛盾和分歧 D.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37.法國1875年憲法僅以一票之多獲得通過;1877年,共和派在議會選舉中獲勝,法國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這反映了(

)A.共和制度要被君主制推翻B.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非常艱難C.恢復君主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D.共和制度確立不適合法國國情38.19世紀中期,俄國沙皇頒布改革法令,宣布廢除農奴制,農民可依法贖買份地。據統計,農民贖買土地的市場價格為5.44億盧布,但政府規定的價格為8.67億盧布。國家向農民提供貸款。1906年,因農民堅決斗爭而使政府廢除贖金,他們已向國家支付了約20億盧布,約是1861年土地價值的4倍。分析材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農民獲得土地,解決了社會矛盾 B.土地贖買使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C.改革推動了俄國民族國家的建立 D.土地贖買的掠奪性加重人民負擔39.“第十二條聯邦議會與帝國議會的召集、開會、延會、閉會之權屬于皇帝……”“第十七條建議并公布帝國法律及監督其執行之權屬于皇帝……”與上述條款相符合的是(

)A.美國共和制 B.英國君主立憲制C.法國共和制 D.德國君主立憲制40.1885年,日本頒布《官吏綱要》,規定錄用官員必須通過考試,強調官員要有能力、辦事快、效率高等。但也規定“凡官吏有悖離忠順……依其情節之輕重予以告誡、譴責或懲罰”。據此可知,當時日本官僚制度(

)A.完全照搬西方文官制度 B.兼具保守與進步雙重特點C.確保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D.杜絕政黨政治帶來的弊端二、材料題(20分)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在15世紀之前,歐洲的蔗糖主要來自地中海東部地區,產量有限且價格昂貴,只有貴族和富人才能享用。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發現了美洲和非洲的廣闊土地,開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