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6《老山界》教材解讀_第1頁
七下6《老山界》教材解讀_第2頁
七下6《老山界》教材解讀_第3頁
七下6《老山界》教材解讀_第4頁
七下6《老山界》教材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下6《老山界》教材解讀憶昔歲月崢嶸時展望未來奮進路—七下6《老山界》教材解讀

《老山界》是統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為統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是一篇教讀課文。文章真實、生動地記敘了作者在長征中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的過程,贊頌了紅軍革命主義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本單元人文主題為“愛國情懷”,所選課文聚焦保家衛國這一宏大主題,都有著強烈的抒彩。閱讀這些文章,能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中華兒女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按照本單元的教材建議,學習這些課文,要在精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作品所歌詠的偉大精神,體會蘊含其中的深摯情感。精讀時應注重涵泳品味,盡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圍之中,調動起體驗與想象。要把握課文的抒情方式,體會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懷。還要學習做批注,記下自己的點滴體會。

現從文章內容、寫作手法、寫作背景、學生學習障礙等方面入手,對這篇文章進行深入解讀,思考教學策略,以期為廣大語文人提供一些借鑒。

讀懂文章,感知內容

通覽全文,“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的隊伍戰勝了”這句話,既可以概括文章內容,也點明了事件主客體各自的特征,可以這句話入手,對文章內容進行詳細解構。

1.老山界之“難翻"

老山界之“難翻”,在于路途之險峻。文章開篇即點明,“我們決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瑤山”,對于背負輜重的不對來說,并不一件簡單的事情;緊接著,文章寫道“下午才動身”,夜間行軍,更是難上加難;“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山勢險峻,道路曲折;至于關鍵地點雷公巖,更是“幾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寬;旁邊就是懸崖”。

老山界之“難翻”,在于睡覺之困難。夜間行軍,必須在山上休息,老山界的小路上,根本不具備休息的條件,“路只有一尺來寬,半夜里一個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嗎?而且路上的石頭又非常不平,睡一晚準會疼死人”,如果僅僅只是路窄石硬倒也罷了,偏偏這時候是冬天,到了夜晚寒氣逼人,“半夜里,忽然醒來,才覺得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著戰”,本就是疲軍,又休息不好,難度可想而知。

老山界之“難翻”,在于補給之匱乏。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是從文章中看,這支部隊的補給是匱乏的。“昨天的晚飯,今天的早飯,都沒吃飽”,足以證明糧食短缺(為了團結群眾,他們還把本就不多的糧食送給了當地的瑤民);“肚子很餓,氣力不夠”,人是鐵,飯是鋼,餓著肚子行軍,如果沒有鋼鐵般的意志,是很難翻過這座山的。所以才有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這樣的行為。

老山界之“難翻”,在于處境之艱難。文中寫到,“傷員病員都下了擔架走,旁邊需要有人攙扶著”,有傷員病員,三十里的路途自然也就更漫長了;文中還寫到“機關槍聲很密……正跟敵人開火”,前有險徑,后有追兵;不僅如此,當地的老百姓并不理解這支隊伍,在瑤民家的時候,只看到了母女二人,男人“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得不到外界的幫助,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2.隊伍不只有“笨重”

這是一只笨重脆弱的隊伍,這一點毋庸置疑。這支隊伍里,不僅有傷病員,更有各種負重,從相關資料上看,當時紅軍長征的時候,連鑄幣機、印鈔機、紙張和油墨全都帶著,更是增加了隊伍的負擔。設備落后、沉重,隊伍龐大,人員饑餓疲勞、甚至受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支隊伍,不僅笨重,還很脆弱。

這是一支堅韌頑強的隊伍,翻山過程中,戰士們遭遇了饑餓、寒冷、疲憊等各種困難,面對這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難的處境,他們沒有絲毫退縮,始終堅持前進,最終沿著陡峭崎嶇的山路,一步一步艱難地攀爬老山界,正如文章所說,這是“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走出了第一步,也就走出了后來每一步。

這是一支互幫互助的隊伍,行軍途中,戰士們有過窩火的時候,比如“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比如“搶了一碗就吃”,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家始終團結一心。走到危險地段的時候,大嘉匯相互鼓勵“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后做烏龜呀!”,對于傷病員也會進行攙扶照顧,讓部隊擰成了一股繩。

這是一支樂觀積極的隊伍,文中寫到在如此艱難的翻山過程中,大家口喊號子,加油鼓勁,“我們頂著天啦”,充滿了必勝的信念,夜晚凍醒之后,戰士們還能在夜里欣賞“天上閃爍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還能保持這樣樂觀的心態,讓這支部隊有了一往無前的力量。

這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文中雖未直接描述,但從戰士們聽從指揮、有序行軍,在艱難情況下依然保持隊伍完整等細節,可以看出這是一支紀律性很強的隊伍,即使面臨諸多困難,也沒有出現混亂局面。同時,路過瑤民家的時候,雖然大家很困難,卻沒有“拆籬笆當火把”,保持了人民軍隊的本色。

聚焦形式,學習技巧

這篇文章得以成為經典,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通過精到的敘事、生動的描寫,彰顯出昂揚的革命情懷。

1.敘事之精到

文章敘事結構嚴謹,清晰地展現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段,對事件的起始簡要地作了介紹。第2段以下至到數第2段是第二部分,記敘翻山的過程,一方面清晰地展示出時間的推進,另一方面清楚地點出作者當時所在的地點,也就是點明空間的轉移。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將老山界放在長征的全過程中來回顧。文章按照時間的變化,并結合空間的轉移,來記敘翻山的經過,使得整個翻山過程十分清晰,時間、地點、事件,一清二楚;同時,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合情合理,易于理解,比如寫天色已晚,所以“肚子餓了”,許多人才不耐煩起來。

文章按照時間變化和空間轉移的順序來敘述,善用伏筆照應,使文章結構更加緊密,主題更加鮮明。比如開頭寫登山時,“前面不知道為什么走不動”,到天黑時看見火把,領教了山勢的陡峭,這就解釋了之前部隊行進緩慢的原因,等到夜間通知就地露宿,讀者便能猜想到前面的道路必定更加險峻,果然第二天早上就看見雷公巖的“幾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以及夜間過不去的馬匹。又如,前面只寫決定要翻越老山界,而且非常匆忙,要連夜行軍,后面寫“我”在山頂上聽到槍聲,猜測在昨天出發的地方,紅軍的后衛部隊正在與敵人開火,可見敵人的追擊是非常緊迫的,這就解釋了前面急行軍的原因。

有條不紊的敘事中,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穿插手法,使文章內容更豐富。文章第三至十段,穿插了“我"在瑤民家的經歷。從“她帶著些驚惶的神情說”到“她拿出僅有的一點米,放在房中間木頭架成的一個灶上煮粥”,表現了老百姓對紅軍隊伍的認可;從“那女人哭起來了”到“她非常歡喜地接受了”,寫出了反動派不得民心的根本原因,至于瑤民大嫂的話,更是交代了當時時代背景——苛捐雜稅、軍閥混戰……老百姓苦不堪言,我們這支“人民的隊伍”的出現,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2.細節之生動

作為敘事文章,本文的語言描寫不多,但是這不多的語言描寫,卻在塑造人物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隊伍行進中,“前頭喊著‘走,走,走’"語言簡潔有力,同時也表現當時紅軍隊伍的無奈;深夜行軍時,戰士們互相鼓勵的話語“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后做烏龜呀!”,簡單直白又充滿力量,體現了戰士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瑤民家時,“大嫂,借你這里歇歇腳兒”“請到里邊坐”,雖然只是簡單的兩句對話,紅軍戰士對老百姓的尊重和瑤民大嫂因為經常被軍閥欺辱造成的恐懼躍然紙上。

在景物描寫方面,本文更是別具一格。正面描寫爬山場景使,作者寫道“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不僅是寫眼前的壯麗景象,更是隱含著對長征隊伍勇往直前精神的贊頌,對長征這一偉大奇跡的贊嘆。半夜醒來的那一段,既很有層次,又渾然一體。先寫視覺,再寫聽覺。寫視覺時,按照“看”的自然順序,先寫醒來時首先看到的星空,再寫四周的山峰,最后寫山路上的篝火,由此自然過渡到聽覺。寫聽覺時,一是很注意運用對比二是將聽覺暗暗與前面的視覺相貫通,最后以一組極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結。通過這一段描寫,不僅寫出大自然的星空浩瀚、山巒連綿,也寫出了人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積極樂觀,爆發出的堪與自然之力相匹敵的偉大力量。

巧妙的抒情方式,讓文章情感濃郁。作者在敘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中,適時地直接抒發內心的情感。如“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完成任務的自豪,對展示的贊美等感情撲面而來,喚醒了讀者的共鳴。景物描寫中,作者把對紅軍戰士的贊美之情融入到景物描寫之中,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讓讀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更能體會到紅軍戰士的偉大。還有文章精準的用詞,更是充滿了抒彩。

關聯背景,精準定位

作為一篇產生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特殊文章,只有深入了解了前因后果,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寫作意圖。

1.革命作家的赤膽忠心。

陸定一早期投身革命,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并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與黨團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長征時,他隨中央第二縱隊干部隊參加長征,后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創作了許多文章和詩詞。

陸定一長期從事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有著豐富的辦報經驗,曾主編《中國青年》《紅星報》《解放日報》等報刊。他提出“新聞的定義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一觀點,對中國新聞理論和實踐影響深遠,為無產階級政黨報刊的辦報模式開辟了新路。

新中國成立后,陸定一在文化教育領域積極作為。他參與制定文化教育政策,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1956年,他代表中共中央全面闡述“雙百方針”,促進了科學文化界的繁榮,為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2.保存火種的必然選擇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后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御戰略。1934年4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由于錯誤的軍事指揮,紅軍損失嚴重,蘇區范圍日漸縮小。

1934年9月下旬,中央蘇區僅存在于瑞金、會昌、于都、興國等狹小區域之內。紅軍的機動回旋余地愈發縮小,為保留革命火種,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共8萬余人,從江西省開始戰略轉移,踏上了長征之路。

同時,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切斷了根據地與外界的物資交流。這使得根據地物資極度匱乏,軍民生活陷入困境,進一步削弱了紅軍在反“圍剿"中的實力,加速了戰略轉移的進程。

3.部隊西行的必經之路

老山界,位于廣西興安、資源與湖南新寧交界處,是越城嶺山脈的中段分支。山路崎嶇狹窄,坡度極陡,有些地方近乎垂直;林深草密,遮天蔽日,易迷失方向;懸崖峭壁眾多,一側是陡峭山峰,一側是萬丈深淵,稍有不慎便會墜落;天氣多變,時而狂風暴雨,時而大霧彌漫,增加了行軍難度與危險。

雖然艱險,卻是紅軍長征的必經之路。當時紅軍計劃前往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但是當時紅軍獲取的情報顯示,周邊其他路線可能存在更多敵人重兵把守或有更復雜惡劣的地形、自然障礙,繞行面臨的困難和風險或許更大。

在毛澤東的倡議下,紅軍暫時改變了去湘西的計劃,決定西進,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想要出其不意打破敵人的封鎖。

4.艱難歷史的真實記錄

陸定一是紅軍長征的親歷者,他親身經歷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過程,對紅軍戰士們的英勇表現有著深刻的感受。在翻山過程中,他與紅軍戰士們同甘共苦,親眼目睹了戰士們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1936年8月,中央以毛澤東和楊尚昆的名義,向參加長征的同志發出征稿通知,請他們“就自己所經歷的戰斗、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目的是為紅軍擴大國際影響,同時作募捐宣傳,募集抗日經費。從事宣傳工作的陸定一積極響應,《老山界》便是他投稿的作品之一。

在文章中,《老山界》以小見大,用翻越老山界這一事件表現紅軍戰士面對困難的堅定信念以及昂揚樂觀的狀態,作為集體記憶文本,貼合此次征稿的主旨,為這次行動立了一座文字之碑。

5.經典作品的現代意義

《老山界》作為一篇經典的革命回憶錄,具有深遠的影響。它生動地再現了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讓后人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長征的歷史,感受到紅軍戰士們的偉大精神。這篇文章成為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素材,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1960至1990年代,《老山界》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后來因為各種原因,《老山界》暫別了語文教材,2019年初中語文教材修訂的時候,《老山界》回歸,取代了在語文教材中存在了100年的《最后一課》(《最后一課》文學價值很高,但是因其否定了歷史真相,被移出本就在情理之中)。

《老山界》的回歸,旨在讓學生感受紅軍戰士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文化。

預測學情,分析起點

跟大多數文學作品,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老山界》也存在一定的學習障礙。

1.年代久遠造成的時代隔膜

《老山界》創作于1936年,當時中國正處于內外交困的關鍵時期,故事的背景長征更是各種歷史原因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在目前的教材編排體系中,長征相關內容位于八年級下冊,缺少了相應的歷史知識,學生無法了解那段歷史的全貌。對于翻越老山界的前因后果不甚明了,更無法理解故事中紅軍戰士所展現了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瑤民對紅軍態度的轉變。

從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來看,目前統編教材雖然選編了《七律長征》《倔強的小紅軍》《飛奪瀘定橋》《金色魚鉤》《豐碑》等課文,這些課文的學習,為學生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如《七律·長征》中提到“五嶺逶迤騰細浪”,老山界就是“五嶺”第一嶺,但是這些作品大都站在全知視角,缺少了“我"的存在,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首先面臨著視角轉換,也就是主觀融入的問題。

2.生活閱歷造成的生活隔膜

現在的學生生活條件優渥,他們沒有經歷過饑餓、寒冷和長途跋涉的艱辛。文章中描述的紅軍戰士們在翻山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如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軍、在寒冷的夜晚宿營、食不果腹等,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這些生活經驗的缺失,使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時,很難產生情感共鳴。

另一方面,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大都相對比較自我,對于文章中展現出來的很多細節,如“我們”明明自己都吃不飽,還把整袋米都送給瑤民,“我們"寫標語貼在外面,避免有人把瑤民的籬笆拆了當火把,“我們”“搶飯吃"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粥吃”之類的行為,他們只會覺得好玩(可笑),卻不能理解行為背后的深意。

3.全家關愛造成的情感隔膜

七年級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他們的思想相對單純,更多關注個人的成長、家庭的幸福以及當下的生活樂趣。而《老山界》所體現的集體主義精神、革命理想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與他們當下的價值觀有一定的距離。他們可能難以理解紅軍戰士為了革命事業放棄個人利益甚至生命的意義。

同時,現在的孩子大多備受寵愛,是家里的寶,平時生活中,他們更關注給予而不是付出。他們的情感體驗多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如家庭親情、校園友情等。而《老山界》所描繪的是紅軍戰士之間深厚的戰友情誼以及對革命事業的熱愛,這種情感與學生當下的情感體驗存在較大差異。他們可能無法真正感受到紅軍戰士在艱難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前進的情感力量。

4.閱讀不足造成的語言隔膜

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如童話、科幻小說、校園故事等更容易喚醒他們的閱讀期待。《老山界》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語言較為質樸、平實,情節相對簡單,缺乏一些現代文學作品所具有的戲劇性和趣味性。這使得學生在閱讀時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閱讀興趣。

同時,《老山界》的語言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文中使用了一些在現代不常用的詞匯和表達方式。此外,作者在描寫景物、敘述事件時,運用了較為含蓄、凝練的語言風格。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語言積累和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會在理解這些語言時遇到困難,影響對文章內容的準確解讀,無法充分領略到文章的語言魅力。

構思策略,預設流程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特征,參考本單元教材編排體系,在教學本課時候,可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鋪墊背景,搭建支架

因為課文所描述的時代,距離學校所處年代較遠,因此,在正式教學之前,可以組織學生充分預習,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長征及翻越老山界的歷史背景,對相關史實有一定的了解后,充分認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和困境。教學過程中,老師可適當補充介紹在軍閥通知下瑤民的痛苦生活,對于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語句教者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資料,幫助學生形成對課文內容的直觀認知,突破理解障礙。

同時,教者可在單元整合的背景下,將《黃河頌》《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土地的誓言》等課文,按照時間線進行整合,同時連同歷史學科,組織跨學科主題學習,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理解課文內容,傳承偉大精神。

2.勾連生活,喚醒共鳴

對于大部分學生,難以理解爬山過程中的樂觀心態,因此,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將紅軍戰士們在翻山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進行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