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級高一學年下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必修上冊。一、現代文閱讀(29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鄉土社會里,一說起“訟師”,大家就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作刀筆吏的在這種社會里是沒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律師之上還要加個“大”字,報紙的封面可能全幅是律師的題名錄。而且好好的公司和個人,都會去請律師作常年顧問。在傳統眼光中,都市真是個是非場,規矩人是住不得的了。訟師改稱律師,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稱起訴;包攬是非改稱法律顧問——這套名詞的改變正代表了社會性質的改變,也就是禮治社會變為法治社會。在都市社會中一個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請教別人,并不是件可恥之事。事實上,普通人在都市里居住,求生活,很難知道有關生活、職業的種種法律。法律成了專門知識。不知道法律的人卻又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在有秩序的都市社會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會搗亂社會的共同安全,于是這種人不能不有個顧問了。律師地位的重要從此獲得。但是在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禮”,就成了撒野,沒有規矩,簡直是個道德問題,不是個好人。一個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禮治就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關系,都有著一定的規則。行為者對于這些規則從小就熟習,不問理由而認為是當然的。長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則化成了內在的習慣。維持禮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力,而是在身內的良心。所以這種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禮治是每個人都自動地守規矩,不必有外在的監督。但是理想的禮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個人可以為了自私的動機,偷偷地越出規矩。這種人在這種秩序里是敗類無疑。每個人知禮是責任,社會假定每個人是知禮的,至少社會有責任要使每個人知禮。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過”。這也是鄉土社會中通行“連坐”的根據。兒子做了壞事情,父親得受刑罰,甚至教師也不能辭其咎,教得認真,子弟不會有壞的行為。打官司也成了一種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夠。在鄉村里所謂調解,其實是一種教育過程。我曾在鄉下參加過這類調解的集會。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會說話的鄉紳開口。他的公式總是把那被調解的雙方都罵一頓?!斑@簡直是丟我們村子里臉的事!你們還不認了錯,回家去。”接著教訓了一番。有時竟拍起桌子來發一陣脾氣。他依著他認為“應當”的告訴他們。這一陣卻極有效,雙方時常就“和解”了,有時還得罰他們請一次客。被調解的雙方也不會為此多做爭辯,我那時常覺得像是在足球場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罰球。(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無訟》)材料二:由儒家創始人孔子奠定和倡導的“無訟”思想,承載著儒家追求的和諧社會理想,蘊含著人際關系的和諧、友善、誠信、謙讓、互恤等道德觀念。調處息訟是實現“無訟”理想的重要手段,千百年間,平衡著矛盾糾紛的消弭和倫理綱常的維系,迎合了農耕社會解紛止爭的現實需求,逐漸被鄉民所接納和習慣。作為傳統社會固有結構中的一環,鄉賢對上維護統治秩序,對下穩定社會環境,是歷朝調處制度所依附、依靠的關鍵對象。傳統鄉賢也順應息訟訴求、推動調處制度的實施,他們通過自身威望調解鄉民矛盾,憑借制度規約裁斷鄉里糾紛。在宗族勃興的宋代,鄉村地區的族長依靠官府國法、依據鄉規民約、依照天理風俗,通過啟動、調查、會商、協定等步驟實施調處,既有基本的嚴謹性,也兼顧鄉間事務處理的靈活性和高效性。自元代起,國家典章明確將民間糾紛調處的權力下沉到鄉,“諸論訴婚姻、家財、田宅、債負,若不系違法重事,并聽社長以理喻解,免使妨廢農務,煩擾官司”,由鄉賢主導或參與的鄉約調解、宗族調解成為鄉村民事和輕微刑事案件的主流解紛手段。到了明代,但凡鄉村民事糾紛一律先經鄉、里“申明亭”調處,只有耆老里長不能解決的案件,才能“訟于官”。清代在實行“保甲制”的前提下,把調處“戶婚田土”等民事糾紛的權力和勸道風化的職責交給宗族族長,充分肯定了鄉村賢達調處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梢哉f,鄉賢作為社會治理的生力軍,憑借人熟、事熟、村情熟以及威望高、口碑好的優勢,積極參與著家鄉社會治理。在“家國同構”二元治理結構和農耕文明生產條件下,傳統鄉賢和調處制度牽手協同,令官府與宗族、國法與鄉約、教化與懲處、制度與文化并行不悖、互為補強,使“無訟是求、教化為先;抓大放小,重刑輕民”的古代解紛策略,在維持社會平衡、化解民事沖突、降低行政成本上展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新時代,新鄉賢文化作為一種“軟約束”“軟治理”,也有利于健全鄉村居民利益表達機制,從而提高凝聚力和自治能力。從優化鄉村文化看,新鄉賢文化所蘊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續傳統鄉村文脈,教化鄉民、反哺鄉里、涵養文明,使村民遵循行為規范、價值導向;從提升鄉村治理手段看,在一些鄉村出現“空心化”現象的情況之下,推進新鄉賢文化和鄉村社會結構有機融合,更能有效促進公共服務普及與公序良俗形成,構建兼具鄉土性與現代性的鄉村治理新模式。(摘編自胡仁智吳映穎《傳承鄉賢文化,優化基層治理》)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土社會中的人們不愿打官司,對訟師的職業存在偏見,會把它與“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聯系起來。B.都市社會需要法律來維持秩序,一般人很難知道各種法律,因而律師就獲得了較高社會地位。C.“無訟”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蘊含著儒家豐富的道德觀念,其實現手段就是依靠鄉賢進行調處息訟。D.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鄉賢可以憑借自身優勢在其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彌補官府在鄉村治理上的不足。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在鄉土社會中,一個人之所以會做壞事,是因為父親、老師的教導缺失,連坐從而就成為了通行的刑罰。B.在鄉村的調解中,被調解的雙方都會被鄉紳責罵、教訓,在經過一番教育達成和解后,還需要請一次客。C.宋代以后,鄉村地區的宗族族長的權力逐漸擴大,到清代達到了頂峰,族長開始能處理輕微的刑事案件。D.為應對現代一些鄉村的“空心化”現象,我們可以從傳統鄉賢文化中汲取智慧,推進新鄉賢文化,優化基層治理。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論證材料二鄉賢在鄉村調解中的作用的一項是()A.孔子任司寇時處理過父子相訟的案件,他扣押了兒子,三個月后,父親就撤訴了。B.宋代范仲淹在家鄉蘇州購置田產,設立義莊,在家族范圍內進行慈善救助。C.明代張操,因“凡邑內有疑訟,委公詳決,公則舉善而勸”,而成為鄉賢典范。D.明代《南贛鄉約》要求鄉民“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里”4.鄉土社會對“無訟”追求對現代社會有哪些影響?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燈光宿好軍我們剛從山里出來,天色便一下子黑下來了。我是跟著老趙到邊外頭山里體驗生活。老趙是畫家,常年一個人往野外跑著寫生。整整一天,我跟著他在山里走走停停,他寫生,我拍照,直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我們才收拾東西回去。曠野的夜晚格外地黑,感覺一團漆黑從空中壓下來一樣,濃濃地包圍著我們。鄉村的道路并不寬闊,加之路況不熟,老趙開著車,慢慢地往回趕。一天的行走,倆人都累得精疲力盡,一路無話。路上沒有車,更沒有行人。走了很久,前面出現一點昏黃的亮光,一晃一晃的??斓礁暗臅r候,在燈光中看出是一輛緩慢行駛的三馬子。車上裝的是秋收后的玉米秸稈,上面坐著一個圍著頭巾的婦女。老趙把車燈關了,前方一團漆黑中只有一點亮光抖動。老趙又打開車的近光燈,前方的三馬子已經靠向路的右邊,明顯是給我們的車讓路。老趙一腳油門加速,快到跟前卻慢了下來,將遠光燈長長地閃了三次便關了。之后,便放慢車速,跟在三馬子后面。我說:“你這是干啥,這么跟著人家,讓人家以為咱們要搶劫一樣。”老趙讓我給他點了一支煙,抽了一口說:“不會的,你沒發現嗎?那個三馬子可能是燈壞了,上面的女的一直打著手電在照亮?!蔽医柚鵁艄庾屑氂^看,坐在玉米秸稈上面的婦女手里拿著一只手電筒,一直向前照著。怪不得之前看到的亮光那么昏黃,應該是他們的車燈壞了。我對老趙的觀察仔細很是佩服,說:“你的意思是就這么陪著他們?”因為車速很慢,老趙靠在座椅上,慢悠悠地說:“陪一下他們吧,這么黑的天,讓他們走得亮堂些?!蔽覍馅w的做法大為贊賞,說:“對,反正我們也不著急?!崩馅w說:“其實我也沒有啥多的想法,就是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個晚上?!痹谇胺降牡缆飞?,三馬子行駛速度明顯比之前快了一些。老趙開著車跟在后面,給我講述他多年以前的事情?!澳沁€是二十多年前。我經常乘坐公交車,到某一個地方下車,然后徒步到鄉間,背著畫夾到處寫生。有一次,經過一個村子,到一戶人家討了水喝,跟家里的老人家問清楚去山里的路,便進了山去寫生。從山里出來沒走多久,天就黑了。第一次一個人走夜路,沒走一會便感覺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來時的路。那也是十月份,太陽一落山,戈壁曠野氣溫便驟降,讓人感覺格外寒冷。我四處張望,試圖尋找到一點模糊的記憶,可是黑夜中根本沒有任何的參照物,只好硬著頭皮,判斷著向山的反方向走??墒?,越走天越黑,一點村莊的跡象都沒有,連路都沒有。我想肯定是走錯路了?!澳莻€時候,我心里真的是慌了,不知道該往哪里走。后來,我上到一個高高的山坡上,想或許能找到點人家的亮光??墒?,四周一片漆黑。那個時候,沒有手機,想找個朋友來救,都沒有辦法,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突然,遠處好像有一點亮光閃了一下。過一會兒,又閃了一下。我想,那個方向應該是有人家的地方。于是,便向著亮光閃的方向走??墒?,戈壁灘上根本沒有路,盡是溝溝坎坎。走了好長時間,感覺燈光還是那么遠,總也走不到。我已經精疲力盡,饑腸轆轆,背包里的吃的早就沒了,水壺也成了空的,氣溫越來越冷,感覺每走一步都那么艱難,真有種躺倒在地上不想起來的感覺?!熬瓦@么的,一個人跌跌撞撞地走啊走,亮光不再閃滅,一直就那么亮著。這個時候,我確信,那就是一盞燈。不知道什么人家,夜里還亮著燈。我心中一陣狂喜,感覺渾身有了力氣。半夜時分,終于走進村子,我發現亮燈的地方,正是給我指過路的那戶人家。他家的屋頂上,豎著一根木桿,上面高高地掛著一盞風燈。“村子里一片漆黑、安靜,隔著院門,我看到那戶人家的燈還亮著。我一推院門,沒有上鎖,便進了院子。這個時候,屋門開了,出來的是那個老人家。老人家把我讓進屋里,端來煮的土豆、玉米、紅蘿卜,我狼吞虎咽地吃完,倒在炕上便睡著了?!暗诙?,我連連向老人家道謝。老人家說,到天快黑的時候一直沒有見我回來,怕我天黑迷路,就在屋頂上插了一根桿子,把一盞風燈掛了上去,說不定能給我引個回來的路。據老人說,那盞風燈早已經好多年不用了,那天晚上是特意找出來的?!崩馅w說,他很感動,可他當時居然沒有流眼淚。但是,臨別的時候,老人家把他送到村子路口說:“年輕人,以后不管出去干啥,都要記著回家的路,記著家里有人等著你呢。”這句話讓他哭了。老趙轉過身往前走,眼淚忍不住地往下流,流了一路。我從聲音聽出,老趙明顯已經帶著激動。我遞給他一支煙,說:“以前看過燈光的文章,沒想到在你身上還真有這樣的事情?!崩馅w深吸了一口煙,緩緩地吐出來,平復了會兒情緒說:“事情過去很多年了,那個夜晚對我來說真的是終生難忘。后來,每每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就會想起那個晚上,有一盞燈引著我走過的那段路。這么多年,就是那盞燈光讓我堅持畫畫。今天我給他們照的這點點燈光,比起那個夜晚的燈光,根本不算什么?!睍r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進了一個村子。三馬子走了一會,向右拐進了一條小路。老趙剛要加速,我看見三馬子停了下來,一個男人招著手跑了過來。老趙停下車,把車窗打開,那個男人站在車窗旁,彎著腰,讓我們進去到家里坐坐,說:“都到家門口了,進去喝口水嘛。”雖然他沒有說一句感謝的話,但借著光亮,我能看出他臉上滿是誠懇的謝意。我們再三推辭,男人見我們真不進去,搓著手,不停囑咐我們出了村怎么走,然后再怎么走,生怕我們不知道路,走錯了方向。駛出村莊后,老趙腳踩油門開始加速,感嘆一聲,“這就是邊外頭人啊?!焙谝怪?,汽車在邊外頭的鄉村道路上快速行駛。前方的夜空中,繁星閃爍。(有刪改)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我”跟著老趙在邊外頭山里寫生,直到傍晚才從山里出來,兩人都很疲憊,上車之后,老趙負責開車。B.在路上,我們看到前方一個男人開著三馬子運送一車玉米秸稈,秸稈上坐著一個婦女打著手電筒照路。C.“我”起初反對老趙開車燈給三馬子照路,但在老趙的解釋下,改變了態度,轉而對老趙的行為大加贊賞。D.年輕的時候,老趙曾在夜晚的戈壁灘上迷了路,幸而有一位老人家專門為他掛上風燈,幫助他脫離困境。6.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三段中倆人因疲憊而“一路無話”,但后文老趙卻詳盡地講述了他的故事,前后形成反差,突出了老趙內心的感動。B.“亮光閃了一下”“又閃了一下”,此處細節埋下伏筆,后文老人掛風燈、“那盞風燈早已經好多年不用了”等內容與之形成呼應。C.本文對老趙講的故事,主要采用了直述的方式。其中對老趙流淚的內容,采用了轉述的方式,這使老趙表達的情感更真切而深刻。D.“這就是邊外頭人啊”,這一句既是對男人的贊美,也是對邊外頭人的贊美,暗示了老趙長期在此寫生,熟悉此地的民風。7.“燈光”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8.本文先后敘述了兩件關于老趙的事,第一件事是“我”見證的,第二件事是老趙自述的,這樣安排獲得了怎樣的敘事效果?請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49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鬃釉疲骸拔迨詫W《易》,可以無大過矣?!蔽何?、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節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材料二:旦起須先讀書三五卷,正其用心處,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見燭亦復然。若遇無事,終日不離幾案。茍能如此,一生永不會向下。如見他事,自然不妄。吾二年來目力極昏看小字甚難然盛夏帳中亦須讀書。至極困,乃就枕。不爾,胸次歉然,若有未了事,往往睡亦不美,況晝日乎?若凌晨便治俗事,或冗或默閑坐,日復一日,與書卷漸遠,豈復更思學問?如此不流入流俗人,則著衣吃飯一呆子弟耳。況復博弈飲酒,追逐玩好,尋求交友,惟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遠五六年,未有不喪身破家者。此不待吾言而知也。(節選自葉夢得《石林家訓》)材料三:學不長進,病在不虛己。以舜禹之圣,而好察、樂善、拜善。顏子之賢,而問不能、問寡。人之取善,豈有定方?善之所在,雖路人之言,皆當取之。取諸人,乃所以與諸人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曲士俗學,只喜聞譽,惡聞過,遂自閉取善之門,而阻人樂告之路,德何由進?業何由修?所謂自暴自棄也。爾等以文會友,便是進德修業之時,莫只作書生雕蟲小技也。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文與仁有本末,而非二事。與勝己者友,須先虛心。至聽其言,與吾有未安處,宜平心思之;思之而未安,又須平心定氣,與之相商,惟恐我見未克,未能盡其所長,則無不收師友之益矣,便是進德修業實際功夫。(節選自孫奇逢《孝友堂家訓》)9.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吾二年A來目B力極C昏D看小字E甚難F然盛G夏帳中H亦須讀書。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乃,才,與《師說》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同。B.燭,照,與《登泰山記》中“明燭天南”的“燭”意思相同。C.就,接近、靠近,與《勸學》中“金就礪則利”的“就”意思相同。D.方,方法,與《赤壁賦》中“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方”意思不同。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指出,人在幼年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后,心思容易分散,所以應該及早教育,不要錯過時機。B.材料二的作者結合自己的經歷告誡家人,早晚要讀書,如果沒有什么事,要一整天讀書,這樣才能不沉淪墮落。C.材料二談到有些人沾染上賭博飲酒、追求玩物娛樂等愛好造成家道衰落,這是他們不懂得讀書的益處造成的后果。D.材料三批評了一些沒有見識的人,他們喜歡聽夸贊,不喜歡聽批評,這導致他們品德和學業不能進步,這就是自暴自棄。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2)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文與仁有本末,而非二事。13.三則材料都談論了學習,其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江樓月①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一宵光景潛相憶,兩地陰晴遠不知。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今朝共語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詩?!咀ⅰ竣僭∫员O察御史使東川,作《江樓月》寄給在長安的摯友白居易,白居易作同題詩以贈答。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都將“明月”與人的相離聯系起來。B.頷聯中“一宵”暗示詩人徹夜未眠,表現出他為友人前途晦暗而擔憂的情感。C.詩人看到天上的明月,擔心兩地的天氣不同,不能共同欣賞同一輪明月。D.“江邊”“池畔”兩個地點與第一句相照應,使詩歌在結構上更為嚴密、緊湊。15.如何理解尾聯中的“悔”?請結合頸聯和尾聯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0分)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公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非常重視招攬賢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曹操用周公自比,表示要廣納天下人才。(2)古詩詞中常用借代的修辭手法,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就借用與音樂相關的事物代指音樂。(3)《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人走路作比,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4)蘇軾《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說明他夜游赤壁一直到天亮,表現出他灑脫自適的人生態度。(5)真摯的感情不會因為時空的阻隔而發生變化,秦觀《鵲橋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四)課內文言基礎知識(本題共5小題,10分)17.下列選項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卻坐促弦弦轉急卻:但是B.煙濤微茫信難求信:可信C.君子不齒齒:牙齒D.正襟危坐而問客曰危:端正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類型不同的一項是()A.烏鵲南飛/上食埃土 B.栗深林兮驚層巔/泣孤舟之嫠婦C.尚能飯否/非能水也 D.是故圣益圣/侶魚蝦而友麋鹿19.下列選項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列缺霹靂 B.不如須臾之所學也C.或師焉,或不焉 D.浩浩乎如馮虛御風20.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相同的一項是()A.失向來之煙霞 B.因為長句,歌以贈之C.贏得倉皇北顧 D.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21.下列對文言句式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⑤而恥學于師⑥凌萬頃之茫然⑦客有吹洞簫者⑧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A.①⑤/②⑥⑦/③⑧/④ B.①⑤/②④⑥/③⑦⑧C①⑦/②④⑥/③⑧/⑤ D.①⑦/②④/③⑧/⑤⑥三、語言文字運用(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黃旭華出生于1926年,那個年代,中國動蕩不安。在十一歲那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透徹地感受到國家弱小帶來的屈辱,但是立志要通過科學救國。他考取了交通大學造船工程系,并立下誓言:“我要學航空、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制工程,①。從此,他隱姓埋名,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全部獻給了這項偉大的事業。在執行任務前,黃旭華回了一趟老家,63歲的母親囑咐他:“工作穩定了,要?;丶铱纯??!比欢?,②。在這漫長的30年里,他與家人的聯系僅限于一個信箱號碼,家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一無所知。國外對核潛艇技術進行嚴格的保密控制,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只能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猶如大海撈針。當時的科研手段和試驗設備極度匱乏,他們只能依靠算盤和計算尺進行復雜的計算。成千上萬的數據,都是用算盤和計算尺,一個一個算出來,加以集成,再不斷調整,每一次調整,都得從頭再來。經過黃旭華和他的同事們無數個日夜的努力,1970年12月26日,③,黃旭華激動得流下了淚水。這是對他幾十年默默奉獻的最好回報,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遼闊海疆從此有了護衛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在他十一歲那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透徹地感受到國家弱小帶來的屈辱,于是立志要通過科學救國。B.在十一歲那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深刻地感受到國家弱小帶來的屈辱,但是立志要通過科學救國。C.在他十一歲那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深刻地感受到國家弱小帶來的屈辱,于是立志要通過科學救國。D.在他十一歲那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透徹地感受到國家弱小帶來的屈辱,但是立志要通過科學救國。23.下列選項中的“能”與文中加點的“能”,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你太無能了!”張三怒罵道。B.小明是運動小能手。C.別人遇到危險,我們能袖手旁觀嗎?D.這條河能行駛輪船。24.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四、寫作(60分)25.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部分介紹了黃旭華的生平事跡,他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祖國的核潛艇事業中,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他的偉大人格一定會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踔厲奮發。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級高一學年下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必修上冊。一、現代文閱讀(29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鄉土社會里,一說起“訟師”,大家就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作刀筆吏的在這種社會里是沒有地位的??墒窃诙际欣锫蓭熤线€要加個“大”字,報紙的封面可能全幅是律師的題名錄。而且好好的公司和個人,都會去請律師作常年顧問。在傳統眼光中,都市真是個是非場,規矩人是住不得的了。訟師改稱律師,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稱起訴;包攬是非改稱法律顧問——這套名詞的改變正代表了社會性質的改變,也就是禮治社會變為法治社會。在都市社會中一個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請教別人,并不是件可恥之事。事實上,普通人在都市里居住,求生活,很難知道有關生活、職業的種種法律。法律成了專門知識。不知道法律的人卻又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在有秩序的都市社會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會搗亂社會的共同安全,于是這種人不能不有個顧問了。律師地位的重要從此獲得。但是在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禮”,就成了撒野,沒有規矩,簡直是個道德問題,不是個好人。一個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禮治就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關系,都有著一定的規則。行為者對于這些規則從小就熟習,不問理由而認為是當然的。長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則化成了內在的習慣。維持禮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力,而是在身內的良心。所以這種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禮治是每個人都自動地守規矩,不必有外在的監督。但是理想的禮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個人可以為了自私的動機,偷偷地越出規矩。這種人在這種秩序里是敗類無疑。每個人知禮是責任,社會假定每個人是知禮的,至少社會有責任要使每個人知禮。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過”。這也是鄉土社會中通行“連坐”的根據。兒子做了壞事情,父親得受刑罰,甚至教師也不能辭其咎,教得認真,子弟不會有壞的行為。打官司也成了一種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夠。在鄉村里所謂調解,其實是一種教育過程。我曾在鄉下參加過這類調解的集會。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會說話的鄉紳開口。他的公式總是把那被調解的雙方都罵一頓?!斑@簡直是丟我們村子里臉的事!你們還不認了錯,回家去。”接著教訓了一番。有時竟拍起桌子來發一陣脾氣。他依著他認為“應當”的告訴他們。這一陣卻極有效,雙方時常就“和解”了,有時還得罰他們請一次客。被調解的雙方也不會為此多做爭辯,我那時常覺得像是在足球場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罰球。(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無訟》)材料二:由儒家創始人孔子奠定和倡導的“無訟”思想,承載著儒家追求的和諧社會理想,蘊含著人際關系的和諧、友善、誠信、謙讓、互恤等道德觀念。調處息訟是實現“無訟”理想的重要手段,千百年間,平衡著矛盾糾紛的消弭和倫理綱常的維系,迎合了農耕社會解紛止爭的現實需求,逐漸被鄉民所接納和習慣。作為傳統社會固有結構中的一環,鄉賢對上維護統治秩序,對下穩定社會環境,是歷朝調處制度所依附、依靠的關鍵對象。傳統鄉賢也順應息訟訴求、推動調處制度的實施,他們通過自身威望調解鄉民矛盾,憑借制度規約裁斷鄉里糾紛。在宗族勃興的宋代,鄉村地區的族長依靠官府國法、依據鄉規民約、依照天理風俗,通過啟動、調查、會商、協定等步驟實施調處,既有基本的嚴謹性,也兼顧鄉間事務處理的靈活性和高效性。自元代起,國家典章明確將民間糾紛調處的權力下沉到鄉,“諸論訴婚姻、家財、田宅、債負,若不系違法重事,并聽社長以理喻解,免使妨廢農務,煩擾官司”,由鄉賢主導或參與的鄉約調解、宗族調解成為鄉村民事和輕微刑事案件的主流解紛手段。到了明代,但凡鄉村民事糾紛一律先經鄉、里“申明亭”調處,只有耆老里長不能解決的案件,才能“訟于官”。清代在實行“保甲制”的前提下,把調處“戶婚田土”等民事糾紛的權力和勸道風化的職責交給宗族族長,充分肯定了鄉村賢達調處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梢哉f,鄉賢作為社會治理的生力軍,憑借人熟、事熟、村情熟以及威望高、口碑好的優勢,積極參與著家鄉社會治理。在“家國同構”二元治理結構和農耕文明生產條件下,傳統鄉賢和調處制度牽手協同,令官府與宗族、國法與鄉約、教化與懲處、制度與文化并行不悖、互為補強,使“無訟是求、教化為先;抓大放小,重刑輕民”的古代解紛策略,在維持社會平衡、化解民事沖突、降低行政成本上展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新時代,新鄉賢文化作為一種“軟約束”“軟治理”,也有利于健全鄉村居民利益表達機制,從而提高凝聚力和自治能力。從優化鄉村文化看,新鄉賢文化所蘊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續傳統鄉村文脈,教化鄉民、反哺鄉里、涵養文明,使村民遵循行為規范、價值導向;從提升鄉村治理手段看,在一些鄉村出現“空心化”現象的情況之下,推進新鄉賢文化和鄉村社會結構有機融合,更能有效促進公共服務普及與公序良俗形成,構建兼具鄉土性與現代性的鄉村治理新模式。(摘編自胡仁智吳映穎《傳承鄉賢文化,優化基層治理》)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土社會中的人們不愿打官司,對訟師的職業存在偏見,會把它與“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聯系起來。B.都市社會需要法律來維持秩序,一般人很難知道各種法律,因而律師就獲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C.“無訟”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蘊含著儒家豐富的道德觀念,其實現手段就是依靠鄉賢進行調處息訟。D.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鄉賢可以憑借自身優勢在其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彌補官府在鄉村治理上的不足。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在鄉土社會中,一個人之所以會做壞事,是因為父親、老師的教導缺失,連坐從而就成為了通行的刑罰。B.在鄉村的調解中,被調解的雙方都會被鄉紳責罵、教訓,在經過一番教育達成和解后,還需要請一次客。C.宋代以后,鄉村地區的宗族族長的權力逐漸擴大,到清代達到了頂峰,族長開始能處理輕微的刑事案件。D.為應對現代一些鄉村的“空心化”現象,我們可以從傳統鄉賢文化中汲取智慧,推進新鄉賢文化,優化基層治理。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論證材料二鄉賢在鄉村調解中的作用的一項是()A.孔子任司寇時處理過父子相訟的案件,他扣押了兒子,三個月后,父親就撤訴了。B.宋代范仲淹在家鄉蘇州購置田產,設立義莊,在家族范圍內進行慈善救助。C.明代張操,因“凡邑內有疑訟,委公詳決,公則舉善而勸”,而成為鄉賢典范。D.明代《南贛鄉約》要求鄉民“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里”。4.鄉土社會對“無訟”的追求對現代社會有哪些影響?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敬鸢浮?.C2.D3.C4.①現代社會倡導法治,鄉土社會對“無訟”的追求可能使人們對訴訟產生抵觸之心,不利于法治思想的推廣,會阻礙社會法治化進程。②鄉土社會對“無訟”的追求,在解決民間糾紛、形成鄉村和睦的風氣上有一定作用,有利于鄉村的和諧發展,對現代鄉村治理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解析】【導語】材料一從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出發,揭示了鄉土社會中禮治秩序與都市法治秩序的對立,強調了律師在都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材料二則從儒家“無訟”思想出發,闡述了鄉賢在調解糾紛、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關鍵作用,并指出新鄉賢文化在現代鄉村治理中的積極意義。文章不僅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社會治理模式的變遷,也提出了如何從傳統智慧中汲取經驗以應對現代鄉村問題的思考?!?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其實現手段就是依靠鄉賢進行調處息訟”錯誤。由原文“調處息訟是實現‘無訟’理想的重要手段”可知,依靠鄉賢進行調處息訟是實現“無訟”理想的手段之一。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一個人之所以會做壞事,是因為父親、老師的教導缺失,連坐從而就成為了通行的刑罰”錯誤。由原文“社會假定每個人是知禮的,至少社會有責任使每個人知禮”可知,父親、老師被懲罰只是鄉土社會歸責的一種手段,并非父親、老師一定有責任。再由原文“這也是鄉土社會中通行‘連坐’的根據”可知,不能說父親、老師對后代有教導責任,因而連坐“就成為了通行的刑罰”。B.“還需要請一次客”錯誤。由原文“有時還得罰他們請一次客”可知,并非所有的調解都需要再請一次客。C.“到清代達到了頂峰,族長開始能處理輕微的刑事案件”錯誤。材料二沒有提到族長權力在清代達到頂峰,再根據“自元代起……由鄉賢主導或參與的鄉約調解、宗族調解成為鄉村民事和輕微刑事案件的主流解紛手段”可知,族長處理輕微的刑事案件的權力,在元代就已經有了。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孔子作為政府官員來處理訴訟,不能作為論據。B.范仲淹設立義莊,不是調解鄉村糾紛,不能作為論據。C.張操是鄉賢,處理的也是鄉村糾紛,可以作為論據。D.列舉的是鄉約,不是鄉賢調解糾紛,不能作為論據。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在都市社會中一個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請教別人,并不是件可恥之事……在有秩序的都市社會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會搗亂社會的共同安全”可知,鄉土社會對“無訟”的追求,可能會使人們對法律的權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法律是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而不是維護社會秩序和個人權益的重要工具。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人們對訴訟產生抵觸之心,阻礙現代社會的法治進程,不利于形成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②由材料二“‘無訟’思想,承載著儒家追求的和諧社會理想,蘊含著人際關系的和諧、友善、誠信、謙讓、互恤等道德觀念”可知,鄉土社會“無訟”思想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這種理念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價值,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沖突,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使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能更加注重與他人的和睦相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網絡,對現代鄉村治理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燈光宿好軍我們剛從山里出來,天色便一下子黑下來了。我是跟著老趙到邊外頭山里體驗生活。老趙是畫家,常年一個人往野外跑著寫生。整整一天,我跟著他在山里走走停停,他寫生,我拍照,直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我們才收拾東西回去。曠野的夜晚格外地黑,感覺一團漆黑從空中壓下來一樣,濃濃地包圍著我們。鄉村的道路并不寬闊,加之路況不熟,老趙開著車,慢慢地往回趕。一天的行走,倆人都累得精疲力盡,一路無話。路上沒有車,更沒有行人。走了很久,前面出現一點昏黃的亮光,一晃一晃的。快到跟前的時候,在燈光中看出是一輛緩慢行駛的三馬子。車上裝的是秋收后的玉米秸稈,上面坐著一個圍著頭巾的婦女。老趙把車燈關了,前方一團漆黑中只有一點亮光抖動。老趙又打開車的近光燈,前方的三馬子已經靠向路的右邊,明顯是給我們的車讓路。老趙一腳油門加速,快到跟前卻慢了下來,將遠光燈長長地閃了三次便關了。之后,便放慢車速,跟在三馬子后面。我說:“你這是干啥,這么跟著人家,讓人家以為咱們要搶劫一樣。”老趙讓我給他點了一支煙,抽了一口說:“不會的,你沒發現嗎?那個三馬子可能是燈壞了,上面的女的一直打著手電在照亮?!蔽医柚鵁艄庾屑氂^看,坐在玉米秸稈上面的婦女手里拿著一只手電筒,一直向前照著。怪不得之前看到的亮光那么昏黃,應該是他們的車燈壞了。我對老趙的觀察仔細很是佩服,說:“你的意思是就這么陪著他們?”因為車速很慢,老趙靠在座椅上,慢悠悠地說:“陪一下他們吧,這么黑的天,讓他們走得亮堂些?!蔽覍馅w的做法大為贊賞,說:“對,反正我們也不著急。”老趙說:“其實我也沒有啥多的想法,就是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個晚上?!痹谇胺降牡缆飞希R子行駛速度明顯比之前快了一些。老趙開著車跟在后面,給我講述他多年以前的事情。“那還是二十多年前。我經常乘坐公交車,到某一個地方下車,然后徒步到鄉間,背著畫夾到處寫生。有一次,經過一個村子,到一戶人家討了水喝,跟家里的老人家問清楚去山里的路,便進了山去寫生。從山里出來沒走多久,天就黑了。第一次一個人走夜路,沒走一會便感覺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來時的路。那也是十月份,太陽一落山,戈壁曠野氣溫便驟降,讓人感覺格外寒冷。我四處張望,試圖尋找到一點模糊的記憶,可是黑夜中根本沒有任何的參照物,只好硬著頭皮,判斷著向山的反方向走??墒?,越走天越黑,一點村莊的跡象都沒有,連路都沒有。我想肯定是走錯路了?!澳莻€時候,我心里真的是慌了,不知道該往哪里走。后來,我上到一個高高的山坡上,想或許能找到點人家的亮光??墒?,四周一片漆黑。那個時候,沒有手機,想找個朋友來救,都沒有辦法,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突然,遠處好像有一點亮光閃了一下。過一會兒,又閃了一下。我想,那個方向應該是有人家的地方。于是,便向著亮光閃的方向走。可是,戈壁灘上根本沒有路,盡是溝溝坎坎。走了好長時間,感覺燈光還是那么遠,總也走不到。我已經精疲力盡,饑腸轆轆,背包里的吃的早就沒了,水壺也成了空的,氣溫越來越冷,感覺每走一步都那么艱難,真有種躺倒在地上不想起來的感覺。“就這么的,一個人跌跌撞撞地走啊走,亮光不再閃滅,一直就那么亮著。這個時候,我確信,那就是一盞燈。不知道什么人家,夜里還亮著燈。我心中一陣狂喜,感覺渾身有了力氣。半夜時分,終于走進村子,我發現亮燈的地方,正是給我指過路的那戶人家。他家的屋頂上,豎著一根木桿,上面高高地掛著一盞風燈?!按遄永镆黄岷?、安靜,隔著院門,我看到那戶人家的燈還亮著。我一推院門,沒有上鎖,便進了院子。這個時候,屋門開了,出來的是那個老人家。老人家把我讓進屋里,端來煮的土豆、玉米、紅蘿卜,我狼吞虎咽地吃完,倒在炕上便睡著了?!暗诙?,我連連向老人家道謝。老人家說,到天快黑的時候一直沒有見我回來,怕我天黑迷路,就在屋頂上插了一根桿子,把一盞風燈掛了上去,說不定能給我引個回來的路。據老人說,那盞風燈早已經好多年不用了,那天晚上是特意找出來的。”老趙說,他很感動,可他當時居然沒有流眼淚。但是,臨別的時候,老人家把他送到村子路口說:“年輕人,以后不管出去干啥,都要記著回家的路,記著家里有人等著你呢?!边@句話讓他哭了。老趙轉過身往前走,眼淚忍不住地往下流,流了一路。我從聲音聽出,老趙明顯已經帶著激動。我遞給他一支煙,說:“以前看過燈光的文章,沒想到在你身上還真有這樣的事情?!崩馅w深吸了一口煙,緩緩地吐出來,平復了會兒情緒說:“事情過去很多年了,那個夜晚對我來說真的是終生難忘。后來,每每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就會想起那個晚上,有一盞燈引著我走過的那段路。這么多年,就是那盞燈光讓我堅持畫畫。今天我給他們照的這點點燈光,比起那個夜晚的燈光,根本不算什么?!睍r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進了一個村子。三馬子走了一會,向右拐進了一條小路。老趙剛要加速,我看見三馬子停了下來,一個男人招著手跑了過來。老趙停下車,把車窗打開,那個男人站在車窗旁,彎著腰,讓我們進去到家里坐坐,說:“都到家門口了,進去喝口水嘛?!彪m然他沒有說一句感謝的話,但借著光亮,我能看出他臉上滿是誠懇的謝意。我們再三推辭,男人見我們真不進去,搓著手,不停囑咐我們出了村怎么走,然后再怎么走,生怕我們不知道路,走錯了方向。駛出村莊后,老趙腳踩油門開始加速,感嘆一聲,“這就是邊外頭人啊?!焙谝怪?,汽車在邊外頭的鄉村道路上快速行駛。前方的夜空中,繁星閃爍。(有刪改)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我”跟著老趙在邊外頭山里寫生,直到傍晚才從山里出來,兩人都很疲憊,上車之后,老趙負責開車。B.在路上,我們看到前方一個男人開著三馬子運送一車玉米秸稈,秸稈上坐著一個婦女打著手電筒照路。C.“我”起初反對老趙開車燈給三馬子照路,但在老趙的解釋下,改變了態度,轉而對老趙的行為大加贊賞。D.年輕的時候,老趙曾在夜晚的戈壁灘上迷了路,幸而有一位老人家專門為他掛上風燈,幫助他脫離困境。6.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三段中倆人因疲憊而“一路無話”,但后文老趙卻詳盡地講述了他的故事,前后形成反差,突出了老趙內心的感動。B.“亮光閃了一下”“又閃了一下”,此處細節埋下伏筆,后文老人掛風燈、“那盞風燈早已經好多年不用了”等內容與之形成呼應。C.本文對老趙講的故事,主要采用了直述的方式。其中對老趙流淚的內容,采用了轉述的方式,這使老趙表達的情感更真切而深刻。D.“這就是邊外頭人啊”,這一句既是對男人的贊美,也是對邊外頭人的贊美,暗示了老趙長期在此寫生,熟悉此地的民風。7.“燈光”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8.本文先后敘述了兩件關于老趙的事,第一件事是“我”見證的,第二件事是老趙自述的,這樣安排獲得了怎樣的敘事效果?請簡要分析。【答案】5.D6.C7.①燈光是本文的線索,串聯起老趙為三馬子照路和老人為老趙掛風燈兩件事,使情節聯系緊密。②燈光給在黑暗中的人的指引,象征著人的善良和溫暖,“燈光”使小說主題表達得生動而鮮明。8.①兩件事的主角都是老趙,但是用了不同的敘事者來敘述,使小說敘事自由,角度多樣,避免了文本的單調。②第一件事從“我”的視角敘事,通過“我”的觀察寫老趙。第二件事是老趙自述,展現了老趙的心理和情感活動。兩件事從外到內地立體刻畫了老趙形象。③第一件事是老趙幫助他人,第二件事是老趙獲得老人的幫助,兩件事構成了一種“果——因”的結構,使“獲得關愛——傳遞關愛”的主題表達得更深刻。【解析】【導語】這篇散文通過“燈光”這一意象,巧妙地串聯起兩個感人的故事,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互助。文章以“我”和老趙的旅途為線索,通過老趙的自述,回憶了他年輕時在戈壁灘上迷路時,一位老人家為他掛起風燈的經歷,表達了對那位老人的感激之情。文章語言樸實,情感真摯,通過前后呼應的敘事手法,突出了“燈光”在困境中的指引作用,同時也體現了邊外頭人的淳樸與善良。全文情感層層遞進,結尾的“這就是邊外頭人啊”更是升華了主題,給人以溫暖與力量?!?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A.“‘我’跟著老趙在邊外頭山里寫生”錯誤。由原文“我跟著他在山里走走停停,他寫生,我拍照”可知,“我”拍照,沒有寫生。B.“我們看到前方一個男人開著三馬子運送一車玉米秸稈”錯誤。根據原文可知,我們并沒有“看到”男人開車,直到三馬子到了目的地,停下來,我們才知道開三馬子的是“一個男人”。C.“‘我’起初反對老趙開車燈給三馬子照路,但在老趙的解釋下,改變了態度”錯誤。根據原文可知,“我”起初并不知道老趙的意圖,得知老趙要為三馬子照路,就很贊同老趙。故選D。【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這使老趙表達的情感更真切而深刻”錯誤。轉述使情感表達得相對克制,并非“更真切而深刻”。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標題作用的把握能力。①從開頭“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三馬子上婦女手中手電筒的昏黃亮光,到老趙講述自己二十多年前因一盞風燈而找到回家路的往事,再到最后三馬子到家后男人對“我們”的感謝,“燈光”始終貫穿其中,使文章情節前后連貫,結構完整。所以,燈光是本文的線索,串聯起老趙為三馬子照路和老人為老趙掛風燈兩件事,使情節聯系緊密。②無論是為三馬子照亮的老趙的車燈,還是老趙回憶中老人為他掛在屋頂的風燈,都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善良。這些燈光在黑暗中為他人照亮道路,代表著人們在他人身處困境時所給予的幫助與關懷,體現了人性的善良和溫暖,“燈光”使小說主題表達得生動而鮮明。【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敘述視角的把握能力。①第一件事是寫老趙用車燈為車燈壞了的三馬子照亮,第二件事是老趙回憶二十年前自己因一盞風燈而找到回家路的往事,所以兩件事的主角都是老趙。第一件事是“我”見證的,是通過“我”之口敘述出來的,而第二件事是老趙講述的,所以兩件事使用了不同的敘事者來敘述,這樣小說敘事更自由,角度更多樣,避免了文本的單調。②第一件事是“我”和老趙一起從山里出來,遇到一輛車燈壞了的三馬子,老趙用車燈給三馬子照路,是通過“我”的視角敘事,通過“我”見證的事,展現了老趙當下善良、細心的一面。第二件事是老趙對二十年前自己經歷的事情的回憶,展現了老趙的心理和情感活動。通過老趙自述的事,進一步揭示了老趙內心深處對曾經受到的幫助心懷感恩的情感,以及那段經歷對他的深刻影響。所以,兩件事從外到內地立體刻畫了老趙形象。③第一件事是寫老趙用車燈為車燈壞了的三馬子照亮,是老趙幫助別人。第二件是老趙講述自己二十多年前因老人為他掛在屋頂的一盞風燈而找到回家路的往事,是老趙獲得老人的幫助。而老人對處于困境中的老趙的幫助讓老趙終生難忘。正是因為老趙終生難忘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才使得老趙幫助他人,所以文中這兩件事構成因果結構,第一件事老趙幫助別人是果,第二件事老趙獲得幫助是因,從而也使“獲得關愛——傳遞關愛”的主題表達得更深刻。二、古代詩文閱讀(49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鬃釉疲骸拔迨詫W《易》,可以無大過矣?!蔽何洹⒃z,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節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材料二:旦起須先讀書三五卷,正其用心處,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見燭亦復然。若遇無事,終日不離幾案。茍能如此,一生永不會向下。如見他事,自然不妄。吾二年來目力極昏看小字甚難然盛夏帳中亦須讀書。至極困,乃就枕。不爾,胸次歉然,若有未了事,往往睡亦不美,況晝日乎?若凌晨便治俗事,或冗或默閑坐,日復一日,與書卷漸遠,豈復更思學問?如此不流入流俗人,則著衣吃飯一呆子弟耳。況復博弈飲酒,追逐玩好,尋求交友,惟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遠五六年,未有不喪身破家者。此不待吾言而知也。(節選自葉夢得《石林家訓》)材料三:學不長進,病在不虛己。以舜禹之圣,而好察、樂善、拜善。顏子之賢,而問不能、問寡。人之取善,豈有定方?善之所在,雖路人之言,皆當取之。取諸人,乃所以與諸人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曲士俗學,只喜聞譽,惡聞過,遂自閉取善之門,而阻人樂告之路,德何由進?業何由修?所謂自暴自棄也。爾等以文會友,便是進德修業之時,莫只作書生雕蟲小技也。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文與仁有本末,而非二事。與勝己者友,須先虛心。至聽其言,與吾有未安處,宜平心思之;思之而未安,又須平心定氣,與之相商,惟恐我見未克,未能盡其所長,則無不收師友之益矣,便是進德修業實際功夫。(節選自孫奇逢《孝友堂家訓》)9.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吾二年A來目B力極C昏D看小字E甚難F然盛G夏帳中H亦須讀書。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乃,才,與《師說》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同。B.燭,照,與《登泰山記》中“明燭天南”的“燭”意思相同。C.就,接近、靠近,與《勸學》中“金就礪則利”的“就”意思相同。D.方,方法,與《赤壁賦》中“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方”意思不同。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指出,人在幼年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后,心思容易分散,所以應該及早教育,不要錯過時機。B.材料二的作者結合自己的經歷告誡家人,早晚要讀書,如果沒有什么事,要一整天讀書,這樣才能不沉淪墮落。C.材料二談到有些人沾染上賭博飲酒、追求玩物娛樂等愛好造成家道衰落,這是他們不懂得讀書的益處造成的后果。D.材料三批評了一些沒有見識的人,他們喜歡聽夸贊,不喜歡聽批評,這導致他們品德和學業不能進步,這就是自暴自棄。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2)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文與仁有本末,而非二事。13.三則材料都談論了學習,其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答案】9.DFH10.B11.C12.(1)老年時學習的人,像夜里拿著蠟燭行走,總比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的人要好。(2)通過文章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文章與仁德有主次,但不是兩件事。13.①材料一強調人無論老少,讀書都有益處。②材料二強調要堅持讀書,不能松懈。③材料三強調學習要虛心,要向他人學習?!窘馕觥俊緦дZ】強調及早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幼年時精神專注,成年后容易分散,但即使晚學也不應自棄。材料二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強調了讀書的持續性,認為早晚讀書能避免沉淪。材料三則批評了不虛心學習的態度,指出取善無定方,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是進德修業的關鍵。三則材料共同強調了學習的持續性和虛心態度的重要性,但各有側重,分別從早教、堅持和虛心三個方面展開論述。【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近兩年來我視力非常模糊,看小字非常困難,然而即便是在酷熱的夏季,也一定會躲在蚊帳中讀書?!岸陙怼笔菚r間狀語,“目力”為主語,“極昏”為謂語,構成主謂結構,中間不應斷開,應在“昏”后面斷開,即在D處斷開;“看小字”為主語,“甚難”為謂語,構成主謂結構,中間不應斷開,應在“難”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盛夏帳中”為地點狀語,中間不應斷開,應在“中”后面斷開,即在H處斷開。故選DFH。【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澳恕保?;/竟然。句意:曾子七十歲才學習。/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B.“照”“意思相同”錯誤?!盃T”,蠟燭;/照。句意:晚上點蠟燭以后也要這樣。/(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C.正確。“就”,均為“接近、靠近”。句意:才就枕睡覺。/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D.正確?!胺健?,方法。/旁邊。句意:怎么會有固定的方法。/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故選B?!?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這是他們不懂得讀書的益處造成的后果”錯誤。由原文“況復博弈飲酒,追逐玩好,尋求交友,惟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遠五六年,未有不喪身破家者”可知,文中只說到沾染上這些愛好造成家道衰落,并沒有說這是他們不懂得讀書的益處造成的后果。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能力。(1)“秉”,拿著;“瞑目”,閉上眼睛;“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狀語后置句,應為“猶乎瞑目而無見者賢也”。(2)“會”,結交;“輔”,幫助;“本末”,主次?!?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①材料一列舉孔子五十學《易》、曾子七十乃學、荀卿五十游學等事例,指出即使錯過盛年,也應晚學,不可自棄,只要學習就比不學好,如“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所以,材料一強調人無論老少,讀書都有益處。②材料二提出早晨起床后和晚上點燭時都要先讀書三五卷,無事時終日不離幾案,形成每日讀書的習慣,認為這樣一生才不會走下坡路。所以,材料二強調要堅持讀書,不能松懈。③材料三認為學習不進步的原因在于不虛心,以舜禹、顏子為例,說明無論多圣多賢都要善于取他人之善,要摒棄只喜歡聽贊譽、厭惡聽過錯的心態,否則就是自暴自棄。所以,材料三強調學習要虛心,要向他人學習。參考譯文:材料一:人在幼年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后,心思容易分散,所以應該及早教育,不要錯過時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二十歲以后,所背誦的經書,荒廢一個月,就變得生疏了。然而人總有困頓的時候,在盛年失去機會,還應該晚些時候學習,不可以自己放棄??鬃诱f:“五十歲來學習《易》,可以沒有大的過錯。”魏武帝、袁遺,老了還更加堅定,這些都是年輕時學習到老也不疲倦的人。曾子七十歲才學習,(卻)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來游學,還是成為大儒;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憑借這些最終登上丞相的位置;皇甫謐二十歲,開始學習《孝經》《論語》,最終成為大儒。這些都是早年迷茫而晚年覺悟的人。世上的人婚冠之年還未學習,就說是遲幕,因循守舊,(好像)面對墻壁(什么也看不見),這也是愚蠢。幼年時學習的人,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時學習的人,像夜里拿著蠟燭行走,總比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的人要好。材料二:早晨起來必須先讀上三五卷書,這才正是該用心的地方,然后才可以做其他事情。晚上點蠟燭以后也要這樣。若別無他事,就應該整天不離書桌。如果能這樣,一生都不會沉淪墮落。倘若遇到事情,自然不會亂。近兩年來我視力非常模糊,看小字非常困難,然而即便是在酷熱的夏季,也一定會躲在蚊帳中讀書。到了困極之時,才就枕睡覺。如果不這樣,心中就感覺愧疚,像有什么事沒有了結一樣,往往睡也睡不好,更何況是白天不讀書呢?如果清晨就辦流俗雜事,有時冗事纏身忙忙碌碌,有時默默呆坐,日復一日,與書卷逐漸疏遠,哪里還能想到學問之事呢?像這樣,即使不變成庸俗之人,也不過是一個只知吃飯穿衣的癡呆子弟罷了。更何況再去賭博飲酒,追求玩物娛樂,只知交友、隨心所欲地行事呢。上述諸般,沾上一種,少則二三年,多則五六年,沒有不身敗名裂、家室敗亡的。這些不需要我講就能明白了。材料三:學業不長進,病根在于不虛心。舜禹那樣的圣人,都好觀察,樂于做善事,拜見善人。顏回那樣的賢人,也向沒有才能、缺乏知識的人請教。從別人身上學到優點,怎么會有固定的方法?只要有可取之處,即使是路人說的話,都應當學習。從別人身上學習的優點,也是用來給予別人的,所以作為君子沒有比與人為善更重要的,那些沒有見識、庸俗不堪的人,只喜歡聽贊譽之辭,不喜歡聽批評的意見,于是自己關上了進步的大門,而阻止別人樂于教導的路徑,品德怎么能進步?學業怎么能修成?這就是自暴自棄。你們通過文章來結交朋友,就是提高品德修習學業的時候,不要只從事書生們雕琢辭章的小技。通過文章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文章與仁德有主次,但不是兩件事。和超過自己的人交朋友,要先虛心。聽完他的話,有自己不認同的,應該先平心靜氣想一想;想過還不能認同,還要平心靜氣,和他溝通,唯恐自己的看法不全面,沒有能完全學到對方的長處,這樣就能學到大家的優點了,這就是提高品德修習學業的實際做法。(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江樓月①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一宵光景潛相憶,兩地陰晴遠不知。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今朝共語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詩?!咀ⅰ竣僭∫员O察御史使東川,作《江樓月》寄給在長安的摯友白居易,白居易作同題詩以贈答。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都將“明月”與人的相離聯系起來。B.頷聯中“一宵”暗示詩人徹夜未眠,表現出他為友人前途晦暗而擔憂的情感。C.詩人看到天上的明月,擔心兩地的天氣不同,不能共同欣賞同一輪明月。D.“江邊”“池畔”兩個地點與第一句相照應,使詩歌在結構上更為嚴密、緊湊。15.如何理解尾聯中的“悔”?請結合頸聯和尾聯簡要分析?!敬鸢浮?4.B15.①頸聯寫詩人沒有想到自己在思念友人的時候,友人也在思念自己,“誰料”一詞已透露了詩人的“悔”,表達了詩人對不能料想到友人對自己的深情而“悔”。②尾聯寫詩人收到了友人的來信,對自己不能早點寄信給友人而感到“悔”。③“悔”是詩人的自我反思,也表現了詩人與友人之間深厚的感情?!窘馕觥俊緦дZ】白居易的《江樓月》通過描繪嘉陵江與曲江池的明月,表達了與友人元稹的深厚情誼和別離之苦。詩中“明月雖同人別離”一句,巧妙地將自然景觀與人的情感相結合,突出了思念之情。頷聯和頸聯通過“一宵光景”和“兩地陰晴”的對比,進一步深化了這種情感。尾聯的“悔”字,則透露出詩人對未能及時表達情誼的遺憾。【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表現出他為友人前途晦暗而擔憂的情感”錯誤。本詩主要表達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并沒有寫友人前途晦暗。故選B。【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字的能力。①頸聯通過想象與巧合,寫出了兩人在不同地點同時思念對方的情景。詩人在嘉陵江邊思念著在長安曲江池畔的友人元稹,而恰好此時元稹也正在池畔遙望著詩人所在的方向。這種時空上的巧合,凸顯出兩人情誼之深厚,思念之濃烈。但也正因如此,兩人此前卻未能知曉對方的思念,沒有及時地通過詩歌等方式傳達情意,“誰料”一詞已透露了詩人的“悔”,表達了詩人對不能料想到友人對自己的深情而“悔”。②尾聯中,“今朝共語”說明兩人終于有了交流,在交流中才發現彼此都曾在同一時間深深思念著對方?!巴凇眲t直接表明了兩人的心態,他們都為沒有更早地理解對方的多情,沒有先寄詩表達思念而感到后悔。③“悔”寫出了自己內心的后悔之情,為自己沒有更早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后悔,是詩人的自我反思,是對兩人深厚情誼的一種珍視。(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0分)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公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非常重視招攬賢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曹操用周公自比,表示要廣納天下人才。(2)古詩詞中常用借代的修辭手法,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就借用與音樂相關的事物代指音樂。(3)《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人走路作比,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4)蘇軾《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說明他夜游赤壁一直到天亮,表現出他灑脫自適的人生態度。(5)真摯的感情不會因為時空的阻隔而發生變化,秦觀《鵲橋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答案】①.周公吐哺②.天下歸心③.舉酒欲飲無管弦④.終歲不聞絲竹聲⑤.故不積跬步⑥.無以至千里⑦.相與枕藉乎舟中⑧.不知東方之既白⑨.兩情若是久長時⑩.又豈在朝朝暮暮【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哺”“跬”“至”“藉”“暮”。(四)課內文言基礎知識(本題共5小題,10分)17.下列選項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卻坐促弦弦轉急卻:但是B.煙濤微茫信難求信:可信C.君子不齒齒:牙齒D.正襟危坐而問客曰危:端正【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卻”,退回。句意:回身坐下再轉緊琴弦撥出急聲。B.“信”,確實、實在。句意:煙波渺茫實在難以尋求。C.“齒”,并列、排列。句意: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D.正確。句意: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故選D。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類型不同的一項是()A.烏鵲南飛/上食埃土 B.栗深林兮驚層巔/泣孤舟之嫠婦C.尚能飯否/非能水也 D.是故圣益圣/侶魚蝦而友麋鹿【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南”,名詞作狀語,向南。句意:烏鵲向南飛?!吧稀保~作狀語,向上。句意:向上吃泥土。B.“栗”,使動用法,使……戰栗。句意:使深林戰栗,使高聳而重疊的山峰戰栗?!捌?,使動用法,使……哭泣。句意:使孤舟上的寡婦啜泣。C.“飯”,名詞作動詞,吃飯。句意:自己還能吃飯嗎?“水”,名詞作動詞,游水。句意:并不善于游水。D.“圣”,形容詞作名詞,圣人。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地圣明?!坝选?,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句意:以漁蝦為伴,以麋鹿為友。故選D。19.下列選項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列缺霹靂 B.不如須臾之所學也C.或師焉,或不焉 D.浩浩乎如馮虛御風【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A.“列”,同“裂”,分裂句意:電光閃閃,雷聲轟鳴。B.無通假現象。句意: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C.“不”,同“否”。句意: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D.“馮”,同“憑”,乘。句意: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故選B。20.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相同的一項是()A.失向來之煙霞 B.因為長句,歌以贈之C.贏得倉皇北顧 D.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向來”,古義,先前;今義,從來。句意: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云霞全都消失了。B.“因為”,古義,于是創作;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句意:于是撰寫了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來贈送給她。C.古今同義,都是倉促,慌張。句意: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D.“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很多人。句意: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故選C。21.下列對文言句式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⑤而恥學于師⑥凌萬頃之茫然⑦客有吹洞簫者⑧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A.①⑤/②⑥⑦/③⑧/④ B.①⑤/②④⑥/③⑦⑧C.①⑦/②④⑥/③⑧/⑤ D.①⑦/②④/③⑧/⑤⑥【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君子博學而日乎己參省。句意: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驗反省。②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句意: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③判斷句。句意: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儒家經典著作、解釋疑難問題。④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停頓,不解決疑惑。⑤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而恥于師學。句意: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⑥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凌茫然之萬頃。句意:越過那茫茫的江面。⑦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