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統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依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學問與技能:
(1)相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雌。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qū)分、特點和用途。
3.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
(2)意識到人們?yōu)榱藵M意各種需求,在不斷探討、獨創(chuàng)、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打算: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銀子、火柴等。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檢杳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狀況。
(二)自主學習:
1.相識纖維.
(1)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依據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自
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瘜W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相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探討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根據P53上圖的
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假如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探討.
(3)小組匯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老師講解一些分辨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分辨布料。
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發(fā)
的氣味,燃燒后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后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留意平安。取得布料肯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分辨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組匯報分辨狀況。你們是怎樣做試驗的,你還發(fā)覺了些什么現象?它們都是些什么
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探討得出結論。
(6)通過衣服上的標簽醐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視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狀況,比較各種布料
的不同點??梢詮乃绍洷?、透氣性、堅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探討。
(2)從以上幾點推斷布料的優(yōu)劣。
5.探討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通過拆布料的方法,探討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匯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三)課后作業(yè);
搜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fā)展史。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會視察匕匕較與描述陶瓷與玻璃的相同與不同。
(2)會視察比較與描述蜥口瓷的相同與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顆粒的粗
細不同等。
2.學問與技能:
(1)相識玻璃和陶瓷特點的相同點,如不會生銹、腐爛,不簡單深化,簡單清洗,都簡單
被打碎等。它們的不同點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行再生等。
(2)了解玻璃與陶瓷的用途。
3.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1)意識到制造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宏大獨創(chuàng)創(chuàng)建。
(2)體會到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日,陶色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二.教學打算;
1.學生自帶一些玻璃、陶瓷用品,變色眼鏡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檢萱學生帶來的物品。
2.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學生匯報。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師生小結.
2.探討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鏡視察、鉛筆敲、相互刻劃以及其他工具,探討比較坡璃和陶瓷的不同點與相
同點。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學生探討后匚報。
(3)老師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后會變軟,而陶瓷不會變軟;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
們都可以作為盛東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為他們不會生銹、腐爛。
(4)師生共同小結小結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比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相互刻劃比較軟硬,放大鏡視察顆粒的大小。從而區(qū)分陶與瓷。
4.古代人是怎樣獨創(chuàng)陶瓷的。
(1)介紹中國的陶瓷技術。中國是陶瓷的發(fā)源地。在英文中"陶瓷"與"中國"是一個詞,
"ahina"。
(2)學生閱讀P56的圖,想象古代人是怎樣獨創(chuàng)陶瓷的。
(3)小組溝通。
(4)個別同學匯報溝通。
5.介紹陶瓷和玻璃的廣泛用途。
(三)課后作業(yè)。
用泥土制作一個陶瓷模型。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3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1逐打。
2、同樣多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探討同樣多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看法目標
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視察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改變?yōu)樯罘铡?/p>
重點:通過對比試驗探究食鹽和4易打在水中的溶解實力。
難點:設計對比試瞼來說明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實力不同。
為學生打算: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裝有水的燒杯2個、
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等。
老師打算:學生試驗材料一套、課件等。
一、聚焦
L出示圖片:紅糖在水中漸漸溶解。
提問: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把食鹽和紅糖放入水中,食鹽和紅糖會溶解在水中。還有哪些物質
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蘇打并簡潔介紹。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鹽、小蘇打。
提問:假如我們把它們不斷地加入這杯水中,它們能始終溶解下去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入,喚起學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并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思
索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實力是無限的嗎?激起學生對"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實力”的探究
愛好。
二、探究
活動一:設計對比試驗
1、老師提問: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哪一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實力強?我們可以怎樣做這
個試驗?
2、引入對比試驗。
通過向兩杯等量的水中,分別加入食鹽和〃易打并比較它們的溶解實力。
3、試瞼設計,小組探討。
(1)對比試驗應當設置明陛試驗條件?
(2)怎樣取同樣多的水?
(3)食鹽和4重打每次放多少?
4、明的確驗方法。
(1)在兩個相同的透亮杯中分別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別往兩個水杯中力叭1份食鹽和1份4重打;
(3)用攪拌棒攪拌至完全溶解;
(4)重復其次步,直到食鹽、小蘇打不能溶解為止。
5、引導學生進一步思索。
在做試驗時,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沒有全部溶解,份數如何計算?
6、出示試驗記錄單。
活動二:探究溶解實力
1、出示試驗材料。
2、出示試驗提示。
(1)明確分工,相互合作。
(2)輕輕攪拌,不要溢水。
(3)沒有溶解,不算T分。
3、分發(fā)材料,小組視察,老師指導。
4、引導學生思索以下問題。
50亳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
食鹽和小蘇打的溶解實力相同嗎?
設計意圖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干脆設計對比試驗還是有肯定難度的。因此,
設計試驗時,老師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索怎樣做可以使對比更有效。明白了對比試驗的重點和
難點,可以為學生后續(xù)規(guī)范地進行對比試驗打好基礎。
三、拓展
1、拓展資料。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實力是不同的。
在溫度等條件發(fā)生改變時,同一物質的溶解實力也有改變。
2、課后試驗。
廚房中有很多物質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鹽、小蘇打等。
哪一種物質的溶解實力比較強?假如想在家里做試驗,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課堂的試驗延長,課后找尋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接著探討,促進學生進
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
科學概念目標
1.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起先結冰,從液體狀態(tài)變成了固體狀態(tài)。
2.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四周放出熱量。
科學探究目標
L視察、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改變。
2.視察、比較水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科學看法目標
1.初步感受、體臉物質狀態(tài)的改變。
2.樂于在試驗視察活動中保持仔細、細致的看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在自然環(huán)境中,水與冰可以相互轉化。
重點:分析發(fā)覺水結冰過程中的溫度改變。
難點:初步建立水的形態(tài)改變與熱量改變有關系的概念
為學生打算:試管、清水、碎冰、水銀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
用色素、學生活動手冊等。
老師打算:各種冰的圖片、熱水、教學課件等。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打算:熱水、水銀溫度計、各種冰的圖片]
1.出示一杯熱水并測量水的溫度
提問:假如我非常鐘后再測這杯水的溫度,溫度會如何改變?(預設:溫度會下降一些。)
2.出示幾張各種冰的圖片。
提問:假如始終讓水的溫度下降,會出現什么狀況?(預設:會和室內溫度一樣。假如接著
下降會怎樣呢?水會結冰。)
3.揭示課題:水結冰了(板書)
二、探究: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改變(預設15分鐘)
[材料打算:試管、清水、碎冰、水銀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彩色椽皮筋、直尺、食
用色素、學生活動手冊]
1.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后組織學生探討本課的試驗方法。提問:說一說我們對這
個問題的想法?今日在教室里,我們可以怎么做試驗?
2.學生相互合作,測量水結冰過程中溫度的改變,同時體會改變過程中的熱量改變。
在活動中,老師要提示學生:
(1)做兩次標記:第一次是試管中倒入清水后(為了便于視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
色素);其次次是試管中的水完全結冰后;兩次用不同顏色橡皮筋標記;
(2)溫度計插入試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間的位置不能動,不要遇到試管壁;
(3)細致視察水結冰的■過程,須要把試管常常拿出來視察是否起先結冰,當水起先結
冰時,記錄溫度。
(4)冰塊盡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鹽(食鹽多一些,降溫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
低燒杯內冰水混合物的溫度。
(5)因為須要拿出來看,碎冰可能會使橡皮筋移動,所以須要直尺重新確定一下標記位置
是否正確。
3.出示活動手冊第9頁,明的確驗要求,并記錄視察比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三、研討:試驗發(fā)覺(預設15分鐘)
[材料打算:結冰后的試管、碎冰內加食鹽的燒杯、碎冰內不加食鹽的燒杯、直尺、水銀溫
度計]
L學生反饋溝通:水在什么條件下會結冰?
小結: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起先結冰,從液體狀態(tài)變成了固體狀
態(tài)。水結冰時,冰水混合物的溫度長時間保持在0℃時.
2.提問:水結冰后有哪些改變?
水結冰后占據了更大的空間.
3.冰還是水嗎?
引發(fā)學生去思索冰和水是同一種物質。
4.為什么燒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層白白的?它是冰嗎?和試管里的冰一樣嗎?它是哪里哪
里來的?和哪些現象羽以?
燒杯外的水蒸氣遇冷(0"C以下)凝聚成霜。不是冰,不一樣。(當外界溫度較高時,也會
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鹽,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鹽可以讓冰在同溫度下溶化,這樣有利于降低試驗的溫度,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態(tài)的冰能重新變成液態(tài)的水嗎?(預設5分鐘)
[材料打算:結冰的水、試管、燒杯、清水]
L提問:水結冰這種現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和不便?
好處:可以看到漂亮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給人們行走帶來了不便。
2.出示裝有冰的試管。提問:我們有什么方法能把冰取出來?
比一比誰的方法更科學?你為什么這么想?
3.提問:固態(tài)的冰在什么條件下重新變成液態(tài)的水呢?
學生揣測。引導學生課外自主探究
3.水結冰了
水(液態(tài))凝固(0℃或0(以下)冰(固態(tài))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
第一單元
L1科學是……
教學目標
1、通過視察肥皂泡,培育學生發(fā)覺問題的實力。
2、學會歸納、總結,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育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科學志趣。
3、小組合作,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培育學生的視察實力和動手實收實力。
4、培育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看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自己小組探討的問題并知道如何去探討。
教學難點:用自己打算的材料進行合作性的探討。
教學打算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月巴皂泡的相關資料、錄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種肥皂泡)
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教學活動過程
(-)教學導入,激發(fā)學生探討月巴皂泡的愛好
1、談話:課間我看到有的同學在玩月巴皂泡,同學們愛好很濃,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探討一下它,
好嗎?
2、生回答。(好?。?/p>
(二)自主學習,探討月巴皂泡
1、老師:請帶了"七彩"的同學吹一吹,大家細致視察:你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提出關
于肥皂泡的哪些問題?
(1)學生活動。
(2)學生回答問題。(激勵苧生大膽提)
2、老師:同學們視察得特別細致,提出了許多問題。請思索一下,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哪
幾個方面?
3、生回答.(顏色、形態(tài)、大小、彈性)
4、老師:請你選擇一下最感愛好而且是你可以探討的‘問題來探討。
&I3(學生選擇問題)請大家按選定的問題目由結組。
(學生自由結組)
5、老師:每組同學對你H期問題先進行一下探討,你認為這個問題是怎樣的,打算怎樣探
討?
(學生探討)
6、老師:請各組選一位代表,匯報一下你們的探討方案,其他同學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和
看法。
(生匯報方案)
(三)觀看錄像,改進自己的方案
1、老師:老師也打算了一些資料,看完后,或許對你們的探討有所幫助。
2、學生觀看錄像,改進探討方案。(可與學生先探討一下)
(四)擴展
1、老師:同學們的想法特別好,下課后,請同學們努力搜集有關資料,接著豐富完善你們
的探討方案,分工合作,打算探討所需的各種材料,也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忙。
2、學生打算。
1.2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學問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獨創(chuàng)創(chuàng)建的相像之處,相識科學是什么。
3.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念,立志做T立小科學家。
二,教學打算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日,我們來相識一位宏大的科學家、獨創(chuàng)家愛迪生。
(二)自主學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閱讀P5的愛迪生獨創(chuàng)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春素的發(fā)覺和濾毒罐的獨創(chuàng)故事。
2.將愛迪生獨創(chuàng)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嬉戲比較,有什么相像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后
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并記錄;
(2)學生相互溝通;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里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2)學生分組探討;
(3)匯報溝通;
(4)得出結論??茖W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么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說一說科學是什么?
(1)學生視察探討;
(2)師生講座后得出:
自然界一提出問題一視察測量查問資料一思索一得出結論。
5.視察我們四周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后P74頁的表格里。
提出后最好能夠想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附板書:
2.做T立4、科學家
自然界一提出問題一視察測量直問資料一思索一得出結論
其次單元2.2找尋有生命的物體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視察我們四周的世界。
(2)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視察、調直的結果。
(3)能夠有目的地溝通探討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學問與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相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
體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1)體會到對有生命物體進行探究的愛好。
(2)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3)意識到生命是珍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打算]
找尋一個合適的地點,打算調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獲得關于生物的親身感受是本課重點。探討這些物體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課難點。
[教學過程]
一、找尋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今日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去校內里找尋有生命的物體.
2、室外活動:找尋有生命的物體。
(注)放手讓自己去找尋,不要有引導,讓學生憑自己已有閱歷去感知"有生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視察我四周的世界,相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
行探究的愛好。
二、記錄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在剛才的活動中,你找尋到有生命的物體了嗎?
2、小組探討,溝通。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6
科學概念目標
1.通過攪拌和提高水的溫度,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學探究目標
L通過對比的方法探討同樣的水中溶解相同食鹽的速度。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看法目標
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視察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矢:)道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重點:學生相識到通過攪拌和提高水的溫度,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難點:設計對比試驗進行探究。
老師打算:多媒體課件、學生試驗材料一套。
小組打算:相同質量的食鹽4份、四杯水(三杯自來水、一杯熱水)、玻璃棒1根、秒表1
只、學生活動手冊等。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2分鐘)
[材料打算:食鹽1份,一杯水]
1.出示食鹽和水。
提問:把食鹽放入水中會婦何?(預設:食鹽會溶解在水里。)
提問:這些食鹽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約須要多少時間?(預設:5分鐘、6分鐘、10分鐘)
提問:誰有方法使食鹽更快的溶解?(預設:用熱的水、用玻璃棒攪拌)
2.揭示課題:加快溶解(板書)
二、探究:加快溶解(預設30分鐘)
活動一:如何進行試驗。
1.組織學生小組探討:我便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用熱的水、用玻璃棒攪拌可以加快食鹽的溶
解?
2.組織學生匯報、溝通。
3.老帥小結:我們可以用充比試瞼的方法進行探討,做對比試驗時,只能變更其中的一個條
件而保持其它條件不變。
活動二:探究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材料打算:每組相同質量的食鹽2份、兩杯水(一杯自來水、一杯熱水)、秒表、學生活
動手冊等。]
1.提問:要探討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須要哪些材料?(預設:食鹽、燒杯、冷水、熱水)
2.出示郵記錄表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上面的試驗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溝通。
5.介紹試驗要求以及學生活動手冊的填寫方法。
(1.小組合作;2.分步進行;3.剛好記錄。)
6.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試驗,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三:探究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材料打算:每組相同質量的食鹽2份、兩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學生活動手冊等。]
1.提問:要探討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又須要哪些材料?(預設:食鹽、燒杯、水、玻璃
棒、秒表)
2.出示試驗記錄表
3.組織學生結合上一個試驗,完成上面的試瞼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溝通。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試驗,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三、研討:試驗發(fā)覺(預設6分鐘)
[材料打算:學生活動手冊]
1.組織學生小組探討:影響食鹽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學生反饋溝通。
小結:通過提高水的溫度和攪拌,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問:假如要讓食鹽更快地溶解在水里,還可以怎樣做?
四、拓展:請在生活中接著找尋加快溶解的方法。(預設2分鐘)
1.通過今日的學習,我「詼口道加快食鹽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響食鹽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兩個,你們還想做試驗探討其它影響食鹽溶解快慢的因素
嗎?
6.加快溶解
對比試驗:只能變更一個條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熱水
攪拌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①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幾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四周存在著很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②我們四周常見的材料有木頭、金屬、塑料、玻璃、紙、布等。
(2)科學探究。
①視察和分辨不同的材料。
②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③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情感看法價值觀。
發(fā)展進一步探討材料的愛好和愿望,懂得材料的運用狀況標記著一個社會技術發(fā)展的水平。
學習成果:預料學生將能夠了解生活中的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并能通過調查
身邊常見的材料,發(fā)展進一步探討材料的愛好和愿望。
學習成果評價:
(1)概念發(fā)展.
層次①:學生不知道四周的物體是由材料做成的。
層次②:學生知道了四周的物體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種類不同。
層次③:學生清晰了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有木頭、金屬、塑料、玻璃、紙、布等.
(2)探究實力。
層次①:學生能感知身邊的材料。
層次②:學生通過調直能分辨不同物體分別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層次③:學生能視察并描述常見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學背景:
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看,一般都是由詳細的事物逐步過渡到抽象的概念,學生對物體特別熟
識,因為物體的形態(tài)、大小、顏色等可以干脆憑感官體驗。而材料這一概念相對抽象,雖然日常
生活中常常接觸,但材料名稱、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統的探討,因此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既是教
學重點又是難點。在探討材料的活動中,希望他們把許細事物與詞匯建立聯系,并進一步發(fā)展運
用感官進行視察的實力,并逐步發(fā)展他們用語言描述材料特性的實力。
教學打算:
①用各種材料做成的物品。
②課件(古代材料和現代材料).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同學們喜愛上科學課嗎?知道我們這節(jié)課要探討什么嗎?那么什么是材料呢,
舉例說一說??磥硗瑢W們對材料并不生疏,那么材料在生活當中原委有哪些應用?每種材料又有
哪些特點呢,今日我們就一起來視察我們四周的材料。(板書課題)
2、調查了解身邊的材料。
(1)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我們身上穿的、佩戴的、隨身攜帶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學生匯報,老師板書。
(2)看來同學們視察得特別細致,推斷得也很精確,下面我們小組合作完成兩項調查。調
查一下書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別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邊調直邊記錄,小組探討調查哪
里的物品,到老師這里取記錄單。學生活動,老師巡察。
(3)調查結果展示匯報。
(4)小組溝通:材料在物門的家庭生活中又有哪些應用?
(5)通過上面的活動,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們四周,許多物品都是由多種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門就用了木
頭、金屬、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們就任選一種材料進行
探討,看一看每種材料有什么特點,它們在制作物品時有哪些優(yōu)點和缺點。
(1)小組探討,到前面取材料。
(2)學生活動,探究材料的特性。
(3)匯報溝通。
4、拓展延長。材料無處不在,說明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材料組成的物質世界里。
(1)思索:假如沒有材料會怎么樣?
(2)課件出示:古代材木物現代材料。
(3)總結,提出希望。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fā)覺問題和提出問題。
(2)能向大家表達自己的發(fā)覺和感受。
2.學問與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
(2)知道水資源在工農業(yè)生產、人類中的應用。
(3)知道常用的節(jié)水措施。
3.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1)觀賞大自然中漂亮的水體,產生寵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當愛護它。
(3)體驗缺水的苦痛和節(jié)水好處。
(4)養(yǎng)成節(jié)水的行為習慣。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觀賞自然界漂亮的水體。
(1)視察地球儀,相識蝴上水的分布。
(2)師生共同觀賞自然界中漂亮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懿.
2.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盡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數被水巷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
生活關系最為親密的淡水卻很少、很少。
(2)模擬感知地球上的水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P32頁。
學生分組操作。
3.引導學生探討淡水的用途。
(1)學生依據生活閱歷,充分發(fā)表看法。
(2)老師介紹工農業(yè)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須要水。
(3)師生小結:工農業(yè)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須要水。
采納"頭腦風暴”的方式:先分組探討發(fā)言,形成一個小組看法,寫在紙上,然后每個小組
派一個代表向全班發(fā)言,最終把各小組的內容張貼在教室內的墻上。
4.引導學生找尋身邊的奢侈水現象,提出節(jié)水措施。
(1)師生探討。
(2)老師補充介紹農業(yè)、工業(yè)等高科技節(jié)水技術。
(三)作業(yè):想象,假如沒有水了,將會怎么樣?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9
科學概念目標
L當環(huán)境溫度高于0℃,冰起先溶化。
2.冰在溶化過程中,要從四周汲取熱量,熱量是使水的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重要因素。
科學探究目標
L給冰塊加熱,視察冰塊的改變。
2.視察并記錄冰溶化成水的改變過程。
科學看法目標
L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tài)改變的可逆性.
2.養(yǎng)成在試驗視察活動中保持仔細、細致的看法,意識到細致的視察能獲得更多的發(fā)覺。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在自然環(huán)境里,水蒸氣、水、冰三態(tài)共存,水的三態(tài)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重點:經驗冰溶化成水的過程中現象的視察。
難點:感知水的狀態(tài)改變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tài)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小組打算:冰塊、吸管、蒸發(fā)皿、結冰的試管(或碎碎冰)、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
動手冊等。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2分鐘)
L這是一塊冰,假如我們給冰加熱,會看到什么現象呢?
2.揭示課題:冰溶化了(板書)
二、科學探究:視察冰溶化成水(預設18分鐘)
[材料打算:冰塊、吸管、蒸發(fā)皿]
1.吸管吹冰塊(預設8分鐘)
(1)科學家探討表明當環(huán)境溫度高于0℃,冰就會起先溶化.
我們可以怎樣加快冰塊的溶化?假如給你一臺吹風機,你可以怎么做?假如給你一根吸管,
可以怎么做?(預設:讓每T立學生體驗用吸管吹熱氣讓冰溶化)
(2)學生用吸管朝冰塊一個部位吹氣。
(3)溝通現象:被吹熱氣的部位冰溶化的快。
(4)這個現象說明白什么?
小結:這個試驗說明白熱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塊的溶化速度。
[材料打算: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
2.將結冰的試管放入熱水中(預設10分鐘)
(1)探討:你知道冰溶化成水的過程中有哪些改變?我們可以怎么做試驗?
(2)老師出示試驗材料: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
(3)提問: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這個試驗?
(4)老師在學生的基礎上補充、完善后試驗方法。
提示:
a.用記號筆在冰面位置做好記號,再把試管放入有熱水的燒杯里。
b.冰在溶化過程中用眼睛視察,不能動手觸摸移動試管和燒杯.
c冰完全溶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記號。
d.探討補充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3.探討比較水、水蒸氣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三、研討:試驗發(fā)覺(預設15分鐘)
[材料打算:學生活動手冊]
L學生匯報試驗現象:
(1)通過試驗我們發(fā)覺冰為什么會溶化成水?(預設:汲取熱量)
(板書:汲取熱量)
(2)冰溶化前是什么狀態(tài)的?(預設:固態(tài))
(3)冰溶化一半是什么狀態(tài)的?(預設: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溶化后是什么狀態(tài)的?冰在溶化過程中形態(tài)發(fā)生了什么改變?(預設:液態(tài);
固態(tài)轉化成液態(tài))
(5)除此之外你還視察至螟它什么現象?這可能是什么緣由造成的?(預設:試管外面有
小水珠,水蒸氣遇冷凝聚成小水珠)
(6)冰完全溶化成水體積有什么改變嗎?(預設:體積變?。?/p>
2.學生補充。
3.學生視察水狀態(tài)的各種圖片。它們之間能不能相互轉化?
4.水、水蒸氣、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們是同一種物質嗎?
(預設:冰是固態(tài)的水,有肯定的形態(tài)和體積;水是液態(tài),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有肯定的體積;
水蒸氣是氣態(tài)的水,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和體積,存在于空氣中。所以它們是同一種物質。)
(板書:冰固態(tài)水液態(tài)水蒸氣氣態(tài))
5.水的狀態(tài)改變與什么有關?水的三種狀態(tài)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預設:水的狀態(tài)改變
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tài)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水遇冷轉化成冰,冰加熱轉化成水……)
6.老師小結:水在自然界有氣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三種存在狀態(tài),水的狀態(tài)改變與熱量有關,水
的三種狀態(tài)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板書:相互轉化熱量)
四、課后拓展(預設4分鐘)
你們喜愛吃冰激凌嗎?
我們課后假如要探討"在相同的條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個溶化得更塊一些?"應當怎么做?
須要留意什么問題?
請同學們回家后仔細打算,完成試驗。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0
科學概念目標
L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探討同樣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看法目標
學會運用對比的方法視察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改變?yōu)樯罘铡?/p>
重點:發(fā)覺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實力是不同的。
難點:學會采納對比試驗的方法探討相應的問題。
為學生打算: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
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坡璃棒2根、白糖、味精、紅糖各T分、學
生活動手冊、仝班數據^^表等.
老師打算:學生試驗材料一套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打算:1小包食鹽,一小包小蘇打,一小包堿,裝有水的燒杯1個,玻璃棒1根]
1.出小食鹽,提問:把它放到水里,會怎么樣?(學生依據之前的生活閱歷進行預料。預設:
消逝了,不見了,溶解了。)
2.老師將食鹽放入水中,攪拌使之溶解.
3才是問:除了食鹽,你還知道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中?(學生溝通,老師板書。預設:白
糖,味精,紅糖等。)
4.依據學生回答,老師進行補充說明小蘇打和堿,并出示小蘇打和堿。(板書:小蘇打,堿。)
5提問:假如我在這杯水里不斷加入食鹽,始終加始終加,食鹽能夠不斷溶解嗎?那小蘇打
呢?能始終溶解下去嗎?(學生進行揣測。)
6.提問:那么,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實力一樣嗎?(學生揣測。)
7.揭示課題: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板書)
二、探究:水能溶解多少食鹽和4身打(預設25分鐘)
材料打算:每組打算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
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
據匯總表。(試驗時可以采納書本上的先取20克食鹽和小蘇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納平
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鹽或小蘇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老U幣可以依據實際狀況
進行選擇。)
1.提問: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實力是否相同?假如這節(jié)
課我們就用食鹽和小蘇打來探討這個問題,怎么探討?(預設:守生提出進行試驗設想。)
2.依據學生看法,適時出示小組探討的提示:要知道同樣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
打,我們準備怎么做?我們還應留意什么?(學生小組溝通探討試撿方法和留意點老師巡察。)
3.全班溝通試驗設計方案,老師選擇關鍵詞進行板書。(預設:水量一樣多;食鹽和小蘇打
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Th板書:水量統一,每次加入
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冉加入下T分,直到不能溶解為止)
4.閱讀科學書13和14頁,思索并溝通還有什么須要留意的:水為什么要一樣多?怎樣加
入食鹽?什么時候加入其次份、第三份?什么時候停止加食鹽和小蘇打?怎樣知道食鹽和小蘇打
完全溶解了?
5.老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并演示。(采納平勺定量法時要演示如何獲得2克T分的食鹽——
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鹽,用尺子刮去多余的鹽,攪拌的操作規(guī)范一一攪拌時玻璃棒不能遇到燒
杯的底和壁,什么時候加入其次份食鹽、第三份食鹽,要將食鹽溶解的份數剛好記錄下來,如何
推斷食鹽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動手冊第3頁,指導學生試驗要求及記錄:先完成食鹽的溶解試驗,再完成小蘇打
的溶解試驗,并依據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狀況,進行記錄。當一份食鹽或小蘇打在水中完全溶解
的時候,在表格中打一個,在試驗結束時,通過統計的數量,來表示食鹽或小蘇打溶解的份數。
7.學生分組試驗并記錄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量。老師進行巡蔚口指導,巡察的留意點:(1)
是否根據流程進行試驗;(2)小組內是否人人參加;(3)是否對試驗細致視察并剛好記錄。
8.學生完成試驗后整理器材,匯總全班的數據到黑板上或者課件上。
三、研討:試驗發(fā)覺(預設5分鐘)
[材料打算:數據匯總表]
1.學生視察黑板上的試驗數據匯總表,進行溝通:50亳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
蘇打?(引導學生從黑板上的數混得出"大多數小組50亮升水中溶解了冬少份食鹽和小蘇打")
小結我們的發(fā)覺: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實力是不同的。食鹽溶解的份數多,小蘇打溶
解的份數少。
2.組織探討:為什么我們在做上面試驗的時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這樣加,有什么好處?
(學生溝通想法。達成共識:這樣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夠清晰地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能夠
溶解的份數。)
四、拓展:其他東西在水中的溶解實力一樣嗎?(預設5分鐘)
[材料打算:白糖、味精、紅糖各T分]
1.老師出示白糖、味精、紅糖,提問:假如想知道這幾種東西在水中的溶解實力我們可以怎
樣探討?(學生溝通試驗方法。)
2.回家后同學們可以利用今日課堂上的試驗方法,探究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實力.
5.水能溶解多少物質
食鹽、小蘇打、白糖、紅糖、味精、堿……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1
通過本單元前面七課的學習,對水的有了進一步的全面的認知,知道水結冰和溶化須要什么
條件等。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的改變也已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已經了解許多物體在顏色、
大小、形態(tài)等方面的改變,也知道有些物質雖然大小、形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但是原本的物質沒有發(fā)
生改變也有了肯定的相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概念。本節(jié)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清晰知道物質
的狀態(tài)雖然發(fā)生了改變,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變更,以及氣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間
相互轉化等。但水的三態(tài)改變的緣由還是缺乏概念。
依據學生的已有閱歷,本節(jié)課旨在從生活中常見的折紙等活動動身,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
了解物體是大小、形態(tài)改變但本質沒有改變,并利用這些特點去聯系生活實際。
一些物質的狀態(tài)雖然發(fā)生了改變,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變更。如水的三態(tài)
改變。
1、利用所學學問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2、探究活動中,通過揣測、視察、試驗、研討等發(fā)覺事實、做出推斷、發(fā)展思維。
3、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視察、試驗的結果,并對視察結果進行分析。
1、形成敬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看法。
2、發(fā)展情愿與他人合作,樂于溝通的學習看法。
相識到水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資源,形成愛護水和空氣,珍愛生命的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視察并記錄水的三態(tài)的改變與紙、橡皮泥發(fā)生的改變;探討溝通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老師打算:水的三態(tài)改變視頻、教學課件
小組打算:掾皮泥、圓頭剪刀、白紙、學生活動手冊
一、聚集:揭示課題(預設7分鐘)
[老師打算:出示課件中水的三態(tài)改變的圖片]
冬天河里的水結冰,天熱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節(jié)圖片導入,加入水三態(tài)改變相關的圖片。
1、提問:冰溶化成水了,發(fā)生了什么改變?冬天河里的水結冰時,水發(fā)生了什么改變?(學
生依據已有閱歷進行預設:學生回答水溶化時變成冰、變成了液態(tài)的水了。結冰時水從液體變成
了固體了。)
2、提問:思索:媽媽在晾衣服時,衣服漸漸的曬干了.衣服上的水變成了什么?(預設:
衣服上的水消逝了、水不見了、衣服上的水變成水蒸氣跑的空氣中)
依據學生的回答老師進行補充小結:水真的不見了嗎?其實衣服上的水經過太陽的暴曬(加
熱)后液體的水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了。
3、提問:水的哪些特點發(fā)生了改變?那么它還是水嗎?
[課件出示學生活動手冊。說明要求:把視察到的現象記錄到活動手冊的表格上]
4、課件出示^口橡皮泥等物品的圖片,生活中的改變有許多,比如說紙、橡皮泥的改變,
此時呈現紙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圖片,引導學生思索。
提問:圖片中的物品發(fā)生了哪些改變?(預設:紙的形態(tài)變更、氣球大小變更、木棒顏色變
更等)
5、揭示課題:《它們發(fā)生了什么改變》
二、探究:紙和橡皮泥發(fā)生了什么改變(預設20分鐘)
[材料打算:各種紙6張、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動手冊等]
活動前課件出示:
活動要求:
①學生能把活動手冊上的表格邊試驗邊記錄下來,②能在分析中得出試驗結論。
活動問題:
問題1:我們做了什么使紀(橡皮泥)發(fā)生了改變?
問題2:請同學們說一說它們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
問題3:它們改變后與還是原來的物質嗎?
活動一:
1、老師拿出一張紙折出一個折紙模型,進行簡潔的制作。
(留意時間支配以及剪刀運用平安提示)
2、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依據上述問題完成對活動手冊的填寫(對學生手冊填與預設1:把紙
折起來、剪一剪、撕一撕等。預設2:學生依據試驗能描述試驗現象。預設3:學生能依據自身
的實力對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
3、溝通展示環(huán)節(jié):請學生講解自己完成的活動手冊(預設:學生依據自己的數據分析結論,
紙變更了形態(tài)但是都還是原來的紙。)
(展示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xù)研討。)
活動二:
1、供應橡皮泥和刮刀,讓學生用這塊橡皮泥制作T牛自己喜愛的物品(留意時間支配以及
剪刀運用平安提示)。
2、學生制作時仔細思索三個問題并按要求填寫到活動手冊上
3、完成后支配以小組上臺展示溝通形式,共享成品的喜悅。(預設1:把橡皮泥捏一捏、
刮一刮、揉一揉等。預設2:顏色變更、形態(tài)變更等。預設3:學生依據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
橡皮泥形態(tài)預設變更但是還是橡皮泥。)
(展示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xù)研討。)
老師提問: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株皮泥作品還是橡皮泥嗎?紙改變后還是紙嗎?(引出下一
環(huán)節(jié))
三、研討:(預設5分鐘]
1、提問:這節(jié)課我們視察了許多改變,有沒有相同點?(預設:大小變更、形態(tài)變更等)
老師引導:水結冰后還是譙嗎?(預設:學生:是。)制作泥人后還是橡皮泥?(預設:是)
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最相像的相同點請同學們說一說。(預設:它們都還是原來的物質。)
2、在分析小結中得出結論:一些物質的狀態(tài)雖然發(fā)生了改變,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成分
卻沒有變更。然后對比橡皮泥、水、紙改變的相同處:發(fā)覺物質的大小、形態(tài)等特征的變更不影
響物質的本質改變。
四:回顧和拓展(預設8分鐘)
L生活中的改變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大家還知道你們四周有哪些事物發(fā)生了改變?(預設:
酒精的揮發(fā)、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顧溶解。老師打算溶解小試驗,請學生視察并結合第4、5兩課的所學說一說相關?
的要點(預設:100亳升水能溶解36克食鹽、溫度越高溶解越快、顆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顧混合與分別。
提問1:我們要怎樣把沙和食鹽分別?(預設:篩子、溶解和過濾等)
提問2:食鹽和水又是怎樣分別的?(預設:曬太陽、加熱、蒸發(fā)等)
4、了解熱脹;詢的現象:壓癟的乒乓球放熱水中的改變。
8、它們發(fā)生了什么改變
材料看到了什么現象
紙形態(tài)改變大小改變
橡皮泥形態(tài)改變大小改變顏色改變
水形態(tài)改變
相同點:還是原來的物質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視察砂糖,高銹酸鉀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過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現象"
2、通過試驗知道哪些物體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
3、能夠細致,耐性視察試蛉現象并主動主動的與同組同學相互合作溝通,仔細傾聽同學們的
發(fā)言。
教學重點:
知道什么叫"溶解現象"并能辨別出什么物體在水中可以溶解,什么物體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學難點:
知道加快物體溶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教學打算:
老師用具:砂糖、高鎰酸鉀、一盆涼水、T8熱水.學生用具:共分五級每組一次性杯子5
個、木棒一根、砂石、食鹽、味精、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塊,試驗表一張.教學方法:小組視察、
探討、動手試驗等等多種方法相互協調運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見問題引入
(1)師出示一撮曬問:同學們看我今日給大家?guī)砹耸裁?我們平常用它來干什么?
(2)現在我們就來沖一杯糖水喝,(師邊說邊沖)誰來嘗嘗?指名嘗試。.師剛好提示:留意不
熟識的物品我們能不能干脆用口嘗?為什么?
(3)師舉起杯子讓學生獻視察提問:糖到哪里去了?并干脆板書課題.
(4)師重復是否真的化了呢?我們并沒有親眼看出來,得用試驗驗證一下才行。
2、設計試險證明
師述:為了讓同學們清晰的看到試驗現象,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环N有顏色的物品---------
高猛酸鉀,來代替砂糖。師出示高銃酸鉀讓學生觀看并說明:高鎰酸鉀是一種化學藥品,現在跟
我一起相識它(老師帶領學生齊讀兩遍)不要看它這么小它可很神奇噢!我把它放入水中你們可要
細致視察?師提問:高鎰酸鉀在水中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改變?它到哪里去了?誰來說說?
老帥引導學生說出:高銃酸鉀在水中變得越來越小,最終消逝了,勻稱地分散在水中
師總結:我們把像砂糖、高銃酸鉀等物品在水中發(fā)生的現象叫溶解現象3、運用學問推斷
師述:在我們四周還有許多物體,它們能否也在水中溶解呢?老師也帶來了幾種物品,同學們看
看有哪些?那我們應怎么來做,小組商議說出你們的方法
集體探討做好記錄,老師巡回指導.做完后集體訂證.4、試驗問題引出加快物品溶解方法。
師提問:我們剛剛在做試驗過在能溶解的物體中哪一種物體溶解的最慢?(學生回答后)下面
我們就來進行一場競賽,看哪一組最先使一塊方糖在水中溶解?優(yōu)勝組我們就獎他們一面小紅抵
各小組先探討出你們的試驗方法,商議好后可以來老師這領試驗材料.小組分別試驗,試驗完
后總結閱歷。
板書:加熱攪拌可以加快溶解搗碎
把你們的方法登記來5運用所學總結全課.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學以致用:在我們四周有諄多親人為我們操碎了心。如:我們的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等
等,我們是不是應當感謝他們呢?學了今日這一課后我們就可以為他們沖一杯牛奶來表達我們的
心愿老師這里有牛奶,誰情愿上來沖一杯,不過要先說出你的方法嚓
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回家可不要忘了給自己的親人沖杯茶水或牛奶噢!再見!
板書設計:
糖到哪里去了
砂糖、高鎰酸鉀
溶解現象
水
加熱
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搗碎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1.經驗簡潔的比較視察的過程,知道蝸牛和蝗蟲的區(qū)分。
2.經驗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匕障和測量過程,能依據動物特點,描述動物的大小。
教學打算:
1.小組或個人視察用的堤蟲、蝸牛殼、放大鏡、尺、三角尺、記錄用名琳口筆。
2.蝗蟲、蝸牛、長得跟蝸牛相近的動物、長得跟蝗蟲相近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
蟲的動物,大象、長頸鹿、蜂鳥等動物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視察蝗蟲。
1.視察蝗蟲的身體。
☆視察身體的哪些部分?(蝗蟲的頭、胸、腹;蝗蟲的頭部:眼睛、觸角、嘴;蝗蟲的腳;
蝗蟲的翅)
☆用什么方法視察?
☆按怎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曲靖職業(yè)技術學院《文化產業(yè)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鄭州電子商務職業(yè)學院《推拿按摩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藏林芝地區(qū)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單科質量檢查生物試題含解析
- 重慶市秀山縣2025年數學五年級第二學期期末調研試題含答案
- 浙江紹興諸暨市2025年數學四下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蘭州交通大學《納稅籌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鄭州電子商務職業(yè)學院《各家學說》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城市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廣西桂林市中考數學一模試卷
- 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fā)展+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 精益生產培訓管理教材
- (完整版)電線電纜載流量表
- 2022年教師資格《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卷
- 地質培訓6-常用地質計算課件
- SOP標準作業(yè)指導書1
- 教練技術紅黑游戲脫盔甲
- 數學作業(yè)登記表模板
- 重慶市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收費標準
- 胸腔積液診斷治療指南
- 國網商城商戶入駐流程
- 行政事業(yè)單位內部控制自查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