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限時集訓13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新人教版_第1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限時集訓13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新人教版_第2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限時集訓13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新人教版_第3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限時集訓13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新人教版_第4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限時集訓13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課后限時集訓(十三)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時間:40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實行婚禮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農業經濟社會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際。農忙既畢,女家始肯令之適人。”這說明()A.小農經濟限定了人們生活規律B.古代舉辦婚禮都在秋收后C.古代婦女的經濟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農耕的主要勞動力A[婦女在農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農忙既畢,女家始肯令之適人”,在農隙實行,可以不至妨及農事,所以小農經濟限定了人們生活規律,故A項正確;B項不符合“中國古代實行婚禮大多在秋冬之交”;C項與材料無關;D項材料無法體現。]2.(2024·江門一模)以下為《詩經》中農業生產工具詞匯出現次數的統計表,由此可知()類別詞及次數整地類農具詞耜(4次)、錢(1次)、镈(2次)收割類農具詞铚(1次)、艾(1次)倉儲類農具詞場(5次)、圃(2次)、倉(3次)、庾(2次)、廩(1次)、百室(2次)A.經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獻的價值B.集體農耕已經被個體農耕取代C.自然經濟成為主導的經濟成分D.鐵犁牛耕的生產方式已經形成A[由統計表可知,在西周時期出現了許多種農具,而這些農具在《詩經》中又有記載,說明《詩經》這部文學作品同時也具有史料記載的某些價值,故選A項;在井田制下,耕作方式是大規模簡潔協作,不是個體農耕,故解除B項;統計表沒有提及自然經濟,故解除C項;鐵犁牛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故解除D項。]3.(2024·齊齊哈爾一模)唐玄宗曾下詔:“馬牛驢皆能任重致遠,濟人運用,先有處分,不令宰殺”,并派出御史特地“糾察”。這反映了唐代()A.重農抑商政策得到了強化B.對地方事務管理相當嚴格C.刑罰嚴苛且涉及領域廣泛D.統治者對社會生產的重視D[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許民間隨意宰殺馬牛驢,主要緣由是利用馬牛驢協助農業生產,體現了統治者對社會生產的重視,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對牲畜的管理,沒有體現重視農業輕視商業及地方事務管理,也不能反映刑罰是否嚴苛,故解除A、B、C三項。]4.(2024·甘肅一模)宋朝時,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改變,以及南方的開發、農作物的傳播與發展,原來的作物種植結構幾乎全被突破,以粟、麥為主的糧食種植結構,被以稻、麥為主的糧食種植結構所取代。其主要緣由是()A.稻麥輪作使耕地畝產增加B.粟的產量已達傳統農業極限C.玉米種植面積快速擴大D.北民南遷刺激江南麥類發展A[材料“以粟、麥為主的糧食種植結構,被以稻、麥為主的糧食種植結構所取代”說明稻麥輪作更能適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故選A項;B項表述過于肯定,故解除;明清時期中國起先種植玉米,故解除C項;D項不是主要緣由,故解除。]5.(2024·德陽二模)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松江一帶“墾田凡二百萬畝,大半植棉”,太倉等地“務本種稻者,不過十之二三,圖利種花者則有十之七八”,嘉興地區“物產直稻”卻“每不能自給,待食于轉輸者十之三四”。這些現象反映出當時江南地區()A.經濟結構的變動 B.城鎮化進程的加快C.農業經濟的衰退 D.人地沖突日益尖銳A[依據材料可知,江南地區經濟作物種植超過農作物,這體現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使農業經濟結構發生變動,故選A項;城鎮化進程就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其次、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的過程,這與題干信息不符,故解除B項;江南地區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反映的是農業經濟的發展,故解除C項;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動不能體現人地沖突,故解除D項。]6.(2024·揭陽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銅器的銘文中出現土地交換和土地買賣的記錄,甚至還列出了在場作證的王室官員的名字,以作憑據。這說明白西周晚期()A.土地出現私有化的趨向B.宗法分封制嚴峻破壞C.青銅鑄造工藝日漸成熟D.井田制得到發展和完善A[由材料中“土地交換和土地買賣”可知,西周晚期已出現土地私有化的趨勢,故選A項;題干反映的是經濟問題,不是政治問題,故解除B項;題干未反映青銅鑄造的工藝,故解除C項;井田制是一種土地國有制,不允許土地買賣,故解除D項。]7.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公元2年,全國已開墾的田地為827053600漢畝,人均擁有田地13.88漢畝,遠低于法律規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數量100漢畝。據此可知()A.農業資源得到全面開發B.經濟重心實現南移C.土地兼并成為社會問題D.土地問題亟需解決D[材料“公元2年……人均擁有田地13.88漢畝,遠低于法律規定的人均100漢畝”說明當時土地數量偏少,不能滿意農夫需求,這一問題亟需解決,故選D項;材料反映不出農業資源是否得到全面開發,故解除A項;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到宋代才完成,漢代時期經濟重心仍舊在黃河流域,故解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地主和農夫所占有土地量的百分比,故解除C項。]8.(2024·南充二模)宋太宗曾頒發圣旨:“應典賣倚當莊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錢主,一付業主,一納商稅院,一留本縣,違者論如法。”這反映了宋代()A.土地買賣相當頻繁B.起先出現土地全部權登記制C.已有明顯產權意識D.實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材料反映了典賣東西要“并立合同契四本”,說明宋代已經有產權意識,留意利用契約愛護自己的產權,故選C項;由材料可以看出有土地買賣存在,但無法說明相當頻繁,故解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從宋太宗時期才起先出現土地全部權登記制,故解除B項;宋代政府不抑兼并,但不合題意,故解除D項。]9.(2024·唐山一模)商周青銅器的制作中,漸漸形成了規則,按規則制作出來的范就是規范,即當今“規范”一詞的原型及原意。這種按規則操作的工藝思想,始終被持續至今,并體現在當今的各行各業之中。這說明()A.規則貫穿著整個中國歷史B.標準化生產始于古代中國C.商周青銅文化影響極深遠D.工藝思想滲透著人文精神C[“規范”一詞及制作技藝源自商周青銅器的制作且持續至今,體現了商周青銅文化影響深遠,故選C項;“規范”對社會發展的諸多影響深遠但不等同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故解除A項;標準化生產起先于西方工業革命時期,故解除B項;材料主旨與人文精神無關,故解除D項。]10.(2024·蚌埠一模)秦統一后,對釀酒業征收重稅,導致酒價極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還規定禁止農夫釀酒,沽賣取利。這些舉措旨在()A.使釀酒業獲健康穩定的發展B.杜絕貪腐奢侈之風的興起C.穩定市場秩序便利商業活動D.促進農業發展和增加稅收D[釀酒業的發展與盛行會耗費大量的糧食,限制釀酒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業的發展進而增加整個國家的賦稅收入,故選D項;嚴格限制釀酒業根本無益于該行業的健康發展,與杜絕貪腐奢侈沒有關系,故解除A、B兩項;釀酒業亦屬于商業的一種,對其重稅明顯不利于商業活動的健康發展,故解除C項。]11.據《天工開物》記載,明代一般鐵爐每爐可裝礦砂2000余斤,一日出鐵6次,共需礦砂萬余斤,燃料運用煤炭。這反映出當時()A.雇傭勞動的盛行 B.生產技術停滯不前C.手工業得到發展 D.政府對冶鐵的重視C[明代煉鐵中須要的鐵礦砂和燃料的量比較大,這體現了明代的冶鐵規模比較大,手工業得到了發展,故選C項;冶鐵規模較大不能反映雇傭關系的產生,故解除A項;冶鐵規模大與技術停滯不前沒有關系,故解除B項;材料未體現官府對冶鐵的看法,故解除D項。]12.景德鎮瓷窯性質統計表(單位:座)元代明初明末清初官窯4758346官搭民燒(窯)-26941民窯220285356上表可以用來說明,元至清初()A.制瓷業利潤日趨下降B.官營作坊壟斷地位被打破C.私營手工業快速發展D.政府丟失了對經濟的限制C[材料反映出從元代到清初民窯的數量越來越多,體現出私營制瓷業發展快速,但不能體現出制瓷業的利潤,故C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能體現民窯數量上占主導,但不能說明官窯在制瓷業的壟斷地位被打破,故解除B項;民窯數量增加不代表政府無法限制經濟,故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得。——摘自陶淵明《桃花源記》材料二亞當·斯密曾說:“中國歷來是世界上最富有,也是一個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奮而人口最眾多的國家……然而,馬可·波羅在500年前游歷該國的記述,與今日旅行該國者所說幾乎一模一樣。可能遠在當日之前,這國法律與組織系統容許她聚集財寶的最高程度業已到達。”——摘自黃仁宇《中國大歷史》(1)依據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經濟模式,并結合所學學問歸納其特點。(10分)(2)材料二中亞當·斯密認為中國傳統經濟存在什么現象,試結合所學學問簡析這種現象出現的緣由。(15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等信息回答;其次小問,依據材料一“良田美池桑竹”“雞犬相聞”“阡陌交通”等信息及所學學問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馬可·波羅在500年前游歷該國的記述,與今日旅行該國者所說幾乎一模一樣”等信息回答;其次小問,可以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進行作答。答案:(1)經濟模式:自然經濟(或小農經濟)。特點: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精耕細作、規模較小、相對封閉等。(任答4點即可)(2)現象:中國傳統經濟處于停滯狀態。緣由:農業:小農經濟仍占主導地位,農業工具與生產技術沒有重大改進;手工業:仍以手工作坊為主,經營方式陳舊;商業:對外貿易漸趨萎縮等。(其他言之有理表述亦可酌情賦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戰國公元前338年,蘇秦對秦惠文王說:“(秦國)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積饒多,此所謂天府(關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秦漢時期《史記》記載,“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區)地廣人希(稀)……無積聚而多貧。在當時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中,關中和巴蜀并稱“天府之國”,這是我國西部經濟發展史上最輝煌絢麗的時期唐宋時期唐初曾轉東南之粟以供京師;安史之亂后,關中糧食供應,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區。南宋學者說:漕運之利,今稱江淮,關河無聞;鹽池之利,今稱海鹽,天下仰給,而解鹽荒蕪;陸海之利,今稱江浙甲于天下,關陜無聞;澆灌之利,今稱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無聞明清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東西差距進一步拉大。“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反映了東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據林文勛《歷史上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緣由》等整理依據材料,自擬一個詳細的論題,并結合所學學問,對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2分)解析:首先擬定論題,依據表格內容可知不同時期中國古代東西部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斷發生著改變。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關中及巴蜀地區開發比較早,農耕經濟處于領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時期,中國東部及東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遠遠超過西部,而西部卻慢慢衰落,所以圍繞中國古代東西部經濟發展的這些改變提出相關論題,并進行闡述,最終對闡述進行總結。答案:示例一:論題:中國古代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古代中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不斷變動)春秋戰國至秦漢,關中等西部地區開發早,鐵器和牛耕的應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規模的興修,農耕經濟處于領先地位。隋朝大運輸河開鑿,政治統一,海上絲綢之路發達,東部經濟獲得較快發展。唐代關中糧食供應,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區。宋代,江浙甲于天下,關陜沒落,表明東部經濟發展很快,西部經濟漸趨衰落。明清時期我國經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