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樞紐庫區抬田工程技術規范(江西省2015版)_第1頁
水利樞紐庫區抬田工程技術規范(江西省2015版)_第2頁
水利樞紐庫區抬田工程技術規范(江西省2015版)_第3頁
水利樞紐庫區抬田工程技術規范(江西省2015版)_第4頁
水利樞紐庫區抬田工程技術規范(江西省2015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36/T853DB36/T853—2015DB36/T853DB36/T853—2015II目 次前言 II范圍 1規范性引用文件 1術語和定義 1建設原則 1基本資料 2抬田工程規劃設計 2抬田工程施工 5質量控制與工程驗收 7附錄A(資料性附錄) 抬田水稻種植試驗大綱 9條文說明 113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3.1抬田工程 paddingfarmlandengineering而采取的人工措施。3.2地力保持工程 landproductivityconservationengineering總稱。3.3抬田工程土層結構 soillayerstructureofpaddingfarmlandengineering構。4 建設原則1水利樞紐庫區抬田工程技術規范范圍本標準規定了抬田工程規劃、設計、施工、質量控制與驗收。其他抬田工程可參照執行。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30600 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50288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NY/T2148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SL18 渠道防滲工程技術規范SL223 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規程以人為本的原則;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水土資源高效利用的原則;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的原則。基本資料水利樞紐工程資料行調度方式、建設進度等基本資料。收集水利樞紐庫區地類地形圖(1:20001:5000)、土地利用現狀圖。抬田區現狀資料1:10000~1:500001:1000~1:2000應收集本區域或鄰近區域歷年、逐日降雨和蒸發等氣象資料;灌溉排水試驗資料。收集抬田區及取土區的土壤分布圖及剖面圖,調查土壤的物理特性(容重、孔隙度、飽和含水(pH等。均收入等社會經濟資料。應調查收集抬田區水利、交通、通訊、電力設施等基礎設施資料。應調查收集以下農業生產的資料:溉定額等。及治理措施。農業發展規劃: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的現狀和規劃。抬田工程規劃設計一般規定初步設計階段應進一步復核抬田范圍、高程、抬田工程布置,進行典型工程設計。各勘察設計階段應按相應的編制規程要求完成相關的專題報告。工程規劃抬田工程規劃主要包括確定抬田區范圍、料場規劃、灌溉排水工程等。2e)e) 抬田區可適當保留部分坑塘水面、天然河道,以方便用水。6.2.6 護岸或防浪堤,相鄰段間應平順連接。抬田結構設計抬田結構層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抬田結構層設計要素包括填筑材料、結構層厚度、壓實度、滲透系數等。試驗(A),以確定最佳結構層設計要素。圖1 抬田結構層示意圖圖6.3.2 抬田高程確定應符合下列規定:3抬田工程規劃應在流域和區域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地形、地質條件,結合現有及擬建工程的位響分析后確定。要求:應對淹沒區和浸沒區的耕地進行技術經濟比較,且淹沒區抬田后對水庫庫容不產生大的影響。劃分為若干個片區,進行抬田工程規劃。應對抬田料場進行詳細的勘察,查明其分布、儲量和質量,并符合以下要求:施工性能以及儲量等信息。應根據土料性質、料場地形、料層分布、料層厚度及水文地質等因素確定料場開采運輸方式。抬田區灌溉排水工程應與現有水系、灌區及水源工程相連,并符合以下要求:GB50288的規定。等水源工程。充分利用抬田區外的渠道、抬田區內的天然河道、排水溝作為抬田區的骨干灌、排工程。渠道與排水溝應統一布置,并統籌考慮施工期導流排水、臨時灌溉系統和非抬田區灌排系統。淹沒區抬田高程不低于水庫正常蓄水位+0.5m和回水區土地征用線;低于水庫正常蓄水位+0.5m時,應進行專門論證。浸沒區抬田高程按照防治浸沒的要求確定。協調。耕作層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耕作層的頂部高程應與設計抬田高程一致。20cm~25cmpH耕作土回填后,其平整度應滿足作物種植的要求。保水層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35cm~40cm0.90k≤(1~9)×10-6cm/s。墊高層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墊高層設計高程為抬田設計高程減耕作層厚度和保水層厚度。化料時,在與保水層接觸面應按照反濾要求填筑。粘性土料壓實度≥0.85,砂石料等無粘性土料相對密度≥0.60。地力保持工程措施可采用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平衡施肥和秸稈還田等措施。灌排工程設計灌溉工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新建水源工程、至抬田區的引水渠道均應納入抬田工程建設范圍。GB5028810cm50cmGB50288排水工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抬田工程排水一般采用明溝排水系統。GB50288應同時滿足非抬田區排水的要求。應防止非抬田區澇水直接排入抬田區格田內,否則,在抬田區與非抬田區之間應布設排水溝。田間工程設計合理確定田間工程布置。典型設計可根據行政區劃、地形地貌、抬田區面積、生產力水平進行選擇。抬田區抬田工程設計完成后,應征求當地鄉(鎮)、村的意見,合理確定工程布置。NY/T2148(田塊4要求。GB502884.3.1農渠、農溝應采取護坡措施,防止雨水沖刷。排水溝宜采用生態、植被護坡。GB50288、GB/T30600設計。準。3m~6m,3.0m。林網的布置應因地制宜,與溝、渠、路相結合。建立測量控制網。料場復查與使用規劃。行詳細調查與測量。等因素編制施工措施方案。抬田結構層施工抬田工程的施工工藝流程為:施工準備→耕作層土壤剝離與堆放→墊高層土石方填筑→填筑→耕作層回填→道路工程施工→田間工程施工→施工結束。耕作土剝離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耕作層土壤剝離前,應清理開挖區域的雜物、障礙物。20cm~25cm。剝離的耕作土按規劃堆放在剝離區域的兩側,并采取覆蓋措施以防止其產生水土流失。耕作層填筑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耕作層宜優先采用剝離堆放的耕作土料進行回填。耕作土應攤平,平整后的耕作土須表面平整,格田之間要求平整度±5cm,格田內要求平整度。保水層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根莖、磚瓦、垃圾等雜質。保水層厚度、平整度(±3cm)和壓實度經檢測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墊高層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根據墊高層的選料要求從選定的料場開采,不得含植物根莖、垃圾等雜質。5分層進行,避免開挖作業時可能引起的滑坡、坍塌。填筑時,應分層碾壓,壓實度及相對密度應達到設計要求,不宜采用吹填方法施工。墊高層高程和層面平整度(±5cm)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道路工程施工慮,并與工程影響范圍內的自然排水系統相協調。路基填料應符合下列規定:嚴禁將含草皮、生活垃圾、樹根、腐殖質的土作為填料。50%26檢驗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使用。粉質土不宜直接填筑于路基。土質路基填筑應符合下列規定: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種填料的填筑層壓實后的連續厚度不宜小于50cm,10cm。0.93,0.65;0.91,0.60。每一填筑層壓實后的寬度不得小于設計寬度。田間工程施工田間工程施工前應進行施工組織設計,并應符合下列規定:做好施工場地的布置,以及設備的準備工作。施工安排應按施工分區和條田布置成片完成。灌溉渠道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應采用土方填筑渠道基礎,并用機械分層壓實,壓實度不小于0.911m。灌溉渠道基槽應根據設計測量放線,進行挖、填和修整。土渠開挖應嚴格控制渠道基槽底部高程、平整度和尺寸。SL18排水溝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人工開挖一般應從中心部位向外擴展,分層進行,先臺階后成型,逐次開挖到底。分段或分期施工的溝道,必須按設計斷面或分期要求施工,各溝段應順直銜接。溝道的填方段或填方溝堤必須執行堤壩施工的有關規定。田埂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格田間田埂應按設計規格壓實修整。結合生產道路布置的田埂,應按照生產路的要求施工。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工程施工時的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應符合下列規定:677堅持“三同時”原則,防止水土流失和空氣污染,控制施工噪聲。抬田工程開工前應進行現場調查,制定表土剝離堆土場防護和環境保護措施。復植被。(石(渣(護措施)實施狀況;水土保持責任制度落實情況等。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應對抬田建設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進行監測。足夠的有代表性的環境信息。抬田施工期間還需對聲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等環境要素進行監測。質量控制與工程驗收質量控制按照設計要求,編制抬田墊高層、保水層等土料填筑壓實度檢測頻率,并編制質量檢測計劃。1。表1 抬田工程施工工序質量控制標準項次檢查項目質量控制標準墊高層填筑填筑土料不得含植物根莖、垃圾等雜質,最大塊徑<50cm碾壓要求粘性土料壓實度≥0.85,無粘性土料相對密度≥0.60層面平整度±5cm保水層填筑填筑土料k≤(1~9)×10-6cm/s,不得含植物根莖、磚瓦、垃圾等雜質碾壓要求壓實度0.90厚度按設計厚度:35cm~40cm平整度格田之間±5cm,格田內±3cm耕作層厚度按設計厚度:20cm~25cm平整度格田之間±5cm,格田內±3cm田間道路面寬度按設計要求:3m~6m路面高程高于田面高程50cm碾壓要求土料壓實度≥0.90,無粘性土料相對密度≥0.60泥結石路面厚度20cm生產路路面寬度按設計要求:1.5m~3.0m路面高程高于田面高程40cm碾壓要求土料壓實度≥0.90,無粘性土料相對密度≥0.6088表1(續)項次檢查項目質量控制標準田埂路面寬度按設計寬度:30cm~40cm路面高程高于田面高程30cm碾壓要求夯填密實溝渠土方填筑壓實度≥0.90預制構件底部開挖預留1cm~2cm保護層工程驗收抬田工程施工結束后,應及時組織交田;交田工作由項目法人組織,監理、設計、施工以及鄉(鎮)、村代表參加;交田工作完成后,由鄉(鎮)、村簽署同意接受書。SL223附 錄 A(資料性附錄)抬田水稻種植試驗大綱抬田水稻種植試驗的目的主要包括:一是驗證抬田設計參數的合理性;二是為抬田大面積的種植生長及產量的影響,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布設種植小區時應使同一重復種植試驗區內各小區(處理)之間的各種自然條件(土壤、地形、水文地質、前茬作物等)差異最小。種植試驗區的灌排系統應分開布設。觀測內容應按規范的記錄表格記載,及時校核,整理歸檔,抬田水稻種植試驗的測定指標和測定時間應符合如下要求:測井觀測田間地下水位,同時加測耕作層土壤含水量。灌排水觀測:包括灌排水時間、灌排水量、灌排水次數等。打藥種類和次數、除草劑種類、劑量和次數、收割日期及其它田間管理記錄等。生育期進程調查:觀察作物各生長發育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時間。5根重、地上部干物重等指標。分蘗動態調查:從返青后開始定10穴,每隔5天調查一次分蘗數,直到齊穗期。測定項目包括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機質、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全鉀、速效鉀、土壤pH值。氣象觀測:主要包括溫度、降雨量、蒸發量等。主要時期、取樣方法、5穴、根重或根系活力、葉面積、株高、干物重等5穴進行考種。每次試驗觀測結束后,均應對各項觀測資料及時進行整理和分析,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解決。91010編制抬田種植試驗報告,其內容包括:試區和試驗處理的基本情況、觀測數據的整編和分析、試驗成果或結論、抬田工程應用效果的評價、問題討論或推廣應用方面的建議。條文說明1 范圍規范。作物的抬田工程可參照執行。基本資料5.1.1 抬田工程規劃設計一般規定工程土方用量較大,對水土保持方案、用地規劃等專項報告用重點研究。工程規劃抬田范圍的確定,應在分析移民安置、土地資源等因素后,再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括征收補償、抬田等方案。峽江水利樞紐淹沒區抬田范圍的淹沒深度一般在2m~3m水庫正常蓄水位6.0m的區域。井岡山水電站淹沒區抬田范圍的淹沒深度達到在5m~7m。抬田工程土料用量大,各勘察設計階段應嚴格按照規范進行勘察。還應綜合考慮料場征地、運輸、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等要求確定料場。抬田結構設計6.3.1.a) 1.0m經峽江水利樞紐種植對比試驗,三層結構其產量恢復快,抬田效果好,推薦采用三層結構。6.3.2.a) 位于水庫淹沒區的抬田區耕地在建水庫之前常受洪水淹沒影響抬田高程僅從抬田后足作物生長要求來確定抬田高程浸沒區一般位于防護區之內其防洪由防護堤承擔抬田高程按滿防浸沒要求來確定。峽江水利樞紐抬田高程為46.5m,高于水庫正常蓄水位0.5m。為研究水稻田抬田高程,峽江水利樞紐在測坑進行種植試驗,按照抬田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0.4m、0.5m、0.6m、0.7m,進行水稻種植試驗,試驗表明:抬田高程高于水庫正常蓄水位0.5m時,滿足水稻生長要求。GB502880.4m~0.6m正常蓄水位+0.5m時,應專門論證。11從便于施工考慮,厚度在30cm~40cm時,可以一層碾壓;如超過40cm時,要分二層攤鋪碾壓,厚度從便于施工考慮,厚度在30cm~40cm時,可以一層碾壓;如超過40cm時,要分二層攤鋪碾壓,厚度選30cm~40cm為宜。種植試驗表明,保水層厚度為40cm,壓實度為0.9時,水稻生產及產量能達到最佳。峽江水利樞紐通過上述試驗,最終選定保水層厚度為35cm,壓實度為0.9。6.3.5 墊高層起墊高作用,土料應滿足穩定性要求,要求土質不腐爛、遇水不融化。壓實要求不高,不產生較大沉降即可。峽江水利樞紐抬田墊高層填筑料采用了砂卵石、風化料、粘性土,粘性土壓實度要求不小于0.85,非粘性土相對密度不小于0.60。8 質量控制與工程驗收工程驗收抬田工程完成后,應及時組織交田給居民耕種,以盡快恢復生產。交田時間在工程驗收的那個階段不做要求。峽江水利樞紐交田時間均安排在分部工程驗收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