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遼寧省名校聯盟高二上學期1月份聯合考試(期末)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遼寧省名校聯盟高二上學期1月份聯合考試(期末)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遼寧省名校聯盟高二上學期1月份聯合考試(期末)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遼寧省名校聯盟高二上學期1月份聯合考試(期末)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遼寧省名校聯盟高二上學期1月份聯合考試(期末)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遼寧省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份聯合考試(期末)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公元前4500年前后,東北地區的玉器表現出很強的實用性,如斧、錛、鑿等,而在公元前3500年前的紅山文化中,玉器的生產功能已經基本消失,大量的動物型器可能代表當時紅山氏族的圖騰,具有“禮”的性質。這種變化反映了()A.生產力發展影響先民精神世界B.東北地區玉器制作水平的提高C.紅山文化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D.金屬工具已經取代了玉石工具【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新石器時期晚期(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東北地區的玉器產品由實用器轉變為表現圖騰的“禮”器,禮器表現在宗教祭祀、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用,因此隨著新石器時期晚期生產力發展,先民的精神生活逐漸豐富,A項正確;玉器功能的變化無法反映其制作水平的變化,排除B項;題干氏族圖騰屬于氏族社會的精神生活,而階級分化表現為氏族內部成員出現明顯的貧富分化和社會地位差異,排除C項;紅山文化仍處于石器時期,金屬工具不可能取代石器,排除D項。故選A項。2.《尚書》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笨鬃又^:“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边@些思想()A.推動原始民主制持續發展B.不利于專制集權制度產生C.利于后世德治思想的發展D.引發了早期德治法治之爭【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薄ⅰ熬悦翊?,亦以民亡?!辈⒔Y合所學可知,材料的這些內容體現了早期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注重以民為本,奠定了后世德治的基礎,有利于后世德治思想的持續發展,C項正確;原始民主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消失,專制集權逐步確立,排除A、B兩項,早期德法之爭,由鄭國頒布成文法引發,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戰國時期,孟子詢問陳相“許子以釜甑爨(用鍋煮飯),以鐵耕乎?”曰:“然?!薄白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薄扒以S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由此可以推知,戰國時期()A.重農抑商思想流行 B.商品經濟十分發達C.存在私營工商業者 D.工商食官得以維系【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由材料所知,許子并不親自從事制陶和冶鐵,而是用粟與百工交易,由此可以推知戰國時期存在私營工商業者,使得許子能夠通過交易獲取自己的生活用品,C項正確;商鞅變法中提出了重農抑商思想,僅根據許子一人的經歷無法說明當時重農抑商思想流行,排除A項;戰國時期,商品經濟并不十分發達,排除B項;材料中參與交易的百工,并不一定是官營手工業者,排除D項。故選C項。4.下圖是漢代風扇車,是用來分離谷物和雜質、塵土的復雜農具,其使用方法是將混著雜物的谷物籽粒倒入頂部梯形的喂料斗,谷粒在重力作用下直接從下邊的出料口流出,而谷殼、糠皮等比重較輕的雜物就從出風口吹出。風扇車的發明()A.使機器逐漸取代手工勞作B.推動了手工業的進步C.促進了家庭式勞作的形成D.助推小農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材料所示風扇車為漢代的農業加工工具,其產生提高了小農的生產效率,減少了小農糧食加工的時間,有利于助推小農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該工具為手工工具,并非機器,排除A項;農業工具無法推動手工業的進步,排除B項;家庭式勞作在春秋時期已經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5.《史記·吳王濞列傳》載:西漢景帝時期“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由此可知()A.政府尚未統一貨幣鑄造B.漢初社會矛盾緩和C.西漢政府錢荒現象嚴重D.吳地商品經濟繁榮【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漢景帝時期吳王召集流亡之士私自鑄幣,說明此時中央尚未統一貨幣鑄造,存在私鑄現象,A項正確;吳王私鑄錢幣無法說明社會矛盾的緩和和西漢出現錢荒現象,排除BC項;私鑄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無關,不能說明吳地商品經濟繁榮,排除D項。故選A項。6.《晉書·地理志》載:“至桓帝永壽三年(157年),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贝藶闁|漢最后一次大規模的人口統計。而太康元年(280年)記載,西晉戶約245萬,口約1600萬,人口減少近四千萬。其原因在于()①世家豪族蔭附戶口②東漢戶口有所夸大③西晉無法控制北方④分裂時期戰亂不斷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西晉(中國)。據材料可知,西晉時期政府掌握的戶口數量大幅減少,其原因一是東漢末年以來的長期戰亂造成的人口減少,二是由于存在世家大族隱匿戶口,導致國家控制的編戶齊民減少,①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西晉疆域和東漢末年差別不大,不存在無法控制北方的現象,材料也并未表明東漢時期的戶籍統計存在虛報現象,②③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7.唐王朝將語言文字水平納入官員年度考查或職位升遷考核中,唐中央以“二十七最”為官員年終考核標準,其中“讎校精審,明于刊定,為校正之最”,同時在科舉考試中設置明字科,考查文字理論和書法水平。這些舉措()A.根本目的是提升士人文化水平B.強化了國家對官員群體的管理C.體現出對官員品德才能的重視D.有利于國家行政治理的規范化【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唐朝(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唐代的考核制度,在考核過程中注重官員的語言文字水平,有利于提升行政的規范性,D項正確;規范語言文字旨在保證政令的順利傳達以維護統治,提升文化水平并非中央政府的根本目的,排除A項;在科舉考試中注重文字水平面向的是士子而非官員,排除B項;題干體現官員的語言文字書寫水平,并未體現對官員品德的重視,排除C項。故選D項。8.福建路的進士數量在宋代排名靠前,但“七閩地狹人稠,為生艱難,非他處比,深山窮谷固有生而未嘗識銀者”;宋初眉州地區“士大夫修身于家,為政于鄉,皆莫肯仕者”,數十年后,“仕者常數十百人”,士風轉變,從而使得當地進士數量迅速增加。由此可見()A.地區經濟發展與文教水平密切相關B.進士的地域分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C.科舉考試可能存在諸多不公正因素D.經濟中心南移促進南方文化教育發展【答案】B【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時期(中國)。根據“七閩地狹人稠,為生艱難,非他處比,深山窮谷固有生而未嘗識銀者”可知福建地區經濟并不發達,但福建地區的進士數量卻名列前茅;而眉州地區的進士數量受到當地士風的影響,所以說多種因素影響了科舉考試的結果,B項正確;A、D兩項僅強調進士數量與經濟的關系,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能提現科舉考試的不公正,且宋代科舉通過多種手段防止弊端的出現,相對公平,排除C項。故選B項。9.明宣德年間,巡按湖廣監察御史朱鑒言道:“洪武間各府州縣皆置東西南北四倉,以貯官谷……遇有水旱饑饉,以貸貧民,民受其惠。今各處有司以為不急之務,倉廒廢弛,谷散不收,甚至掩為己有,深負朝廷仁民之意。”這反映出當時()A.擁有較為完善的糧食儲備制度B.救災活動主要依賴政府組織C.社會抵御災荒的能力有所削弱D.政府對基層的控制能力弱化【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洪武年間明代建立了倉儲制度,宣德年間官員發現各地方倉庫廢弛,甚至被官員占為己有,由此可見隨時間推移救濟難以真正落實,社會抵御災荒的能力有所削弱,C項正確;材料強調倉庫的廢弛而非制度的完善,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救助活動的主體,不能說明救災活動主要依賴政府組織,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基層控制,排除D項。故選C項。10.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評價中國古代賦稅制度“雖租庸調之名渾然不見,其實并庸調而入于租也”;王夫之則在《讀通鑒論》寫道,“兩稅之法,乃取暫時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二者皆認為()A.兩稅法使庸調等雜稅徹底消失B.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減弱C.兩稅法相較租庸調制更加規范D.兩稅法并未減輕民眾賦稅負擔【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唐朝(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黃宗羲認為兩稅法僅僅是將庸調并入到了田租之中,王夫之也認為兩稅法只是將之前不合法的稅種合法化,故農民的賦稅負擔并未減輕,D項正確;“徹底消失”不符合史實,庸調是在形式上和內容發生變化,兩稅法將以往的租庸調及其他雜稅合并。力役征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變化,不再像以前那樣以固定的“庸”的形式存在,而是部分地融入到兩稅法以貨幣或實物繳納的稅收體系中,排除A項;B項符合史實,兩稅法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一定程度上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減弱,但材料未提及兩稅法以戶稅和地稅為征收標準,排除B項;相比租庸調制,兩稅法征稅簡化,兩稅法將以往的租庸調及其他雜稅合并,主要按照資產和田畝來征稅,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但題干中兩人認為兩稅法并未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1.清代康熙帝破長城之防,撤除橫亙在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萬里屏障,“自京北至萬里如同家人父子”。雍正自稱“自古中外一家,未有如我朝者”。在邊疆治理方面“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由此可見清代()A.致力于消解不同民族的差異B.國家治理體現了大一統思想C.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基礎D.初步形成近代國家主權觀念【答案】B【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中國)。根據題意可知,康熙帝破除了長城之防,不再修建長城,主張民族團結;而雍正帝則主張民族融合和統一,說明他們的統治理念中都蘊含了民族團結和統一的內容,都滲透了大一統思想,B項正確;康熙和雍正是主張民族團結和交流,而不是消解不同民族的差異,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清王朝的版圖范圍,也未能體現出近代國家的理念,排除C、D兩項。故選B項。12.19世紀80年代,英國匯豐紙幣進入漢口、福州、廈門等地,“所出鈔票在廈門一隅已約六七十萬”,在福州匯豐紙幣代替了傳統福州錢票的地位,有些交易契約還特別規定“須用匯豐的鈔票支付”。由材料可知,晚清匯豐紙幣()①沖擊金融主權②促進口岸貿易③引發通貨膨脹④壟斷交易市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英國銀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發行紙幣且用于流通,必然沖擊中國的金融主權,①正確;此舉也使得口岸地區擁有方便對外貿易的貨幣,部分契約規定須用匯豐的鈔票支付體現出該鈔票在一定范圍內被認可,這有利于口岸地區的貿易,②正確;綜上所述,①②符合題意,A項正確;材料并未表明鈔票為惡性發行,引發通貨膨脹,③不符合題意,排除BD項;該鈔票只在部分區域小范圍流通,不可能壟斷整個交易市場,④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A項。13.1930年5月20日,《北華捷報》寫道,“與不到18個月前的熱情相比,今日所有中國人中的絕望感,也許是最糟的一點”。該報道的內容可能是()A.局部抗戰初期中國屢屢失利B.北洋軍閥紛爭不已民不聊生C.國民政府一黨專政日益腐朽D.大革命失敗后統一戰線破裂【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依據“1930年5月20日”可推斷“18個月前”時間為1928年末,國民政府在此時統一全國,民眾對國民政府充滿希望;而18個月后的絕望是由于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日益腐朽造成的,C項正確;局部抗戰開始于1931年,排除A項;北洋軍閥的紛爭局面在1928年前就已經結束,排除B項;大革命在1927年就已經失敗,排除D項。故選C項。14.下表是黨的干部成分表(1932年7月)。表格中的情況()縣名萬泰公略瑞金樂安區委干部總數-559325工人5%16.5%7.5%8%貧雇農48.6%75.5%74.5%80%中農5%7.4%12.5%8%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9.4%3.6%2.5%4%注: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可能出身為農民或工人,存在重復統計,故總比例超過100%。A.為全國范圍內土改奠定基礎B.體現了工農民主政權的性質C.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表明農民是該政權的主導者【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由材料時間1932年7月可知,該政權為1931年11月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在區級領導干部中工人及農民占到絕大多數,說明該政權具有工農民主政權的性質,B項正確;此時尚不具備全國土改的條件。新中國的成立為全國范圍內土改奠定基礎,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于1937年9月,排除C項;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政權由工農聯盟組成,農民為主導者的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B項。15.1934年,杜重遠計劃在江西九江創立新型機械化的光大陶瓷廠,專事仿制舶來品。得到全國經委常委宋子文和財政部長孔祥熙的支持后,杜重遠四處奔走,至1937年8月底全部機器安裝完畢。光大瓷廠順利建成有賴于()①民族資本家實業救國的熱情②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暫時放松③北洋政府的贊同與政策支持④完全模仿西方先進工業技術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1934年杜重遠為創辦新型陶瓷廠四處奔走,體現了民族資本家實業救國的熱情,①符合題意,A項正確;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暫時放松,②不符合史實;此時為南京國民政府,并非北洋政府,③不符合題意;材料無法體現工業技術完全模仿國外,且表述過于絕對,④表述錯誤。綜上所述,②③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16.下圖所示的宣傳畫()A.弘揚了經濟恢復發展時期艱苦奮斗精神B.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C.利于改革開放后持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D.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激發了人民的熱情【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五講四美三熱愛”是20世紀80年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口號,該口號的提出是為了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所以這一宣傳畫有利于改革開放后精神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C項正確;1949-1952年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與宣傳畫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1956-1966年,與宣傳畫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7.下表是1978年和2020年中國居民膳食結構表,為應對這種變化。中國農業應當()谷物(kg)蔬菜及菌類(kg)蛋類(kg)肉類(kg)水產品(kg)1978年247.8141.50.85.80.82020年141.2103.71324.813.9A.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B.減少谷物生產總量C.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D.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78-2020年,我國人均食用谷物及蔬菜總量下降,水產品、肉蛋等種類總量增加,因此在農業生產中應該考慮居民膳食結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D項正確;材料所示內容與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科技無關,排除A、C兩項;谷物生產關系糧食安全,且人口總數增加對谷物總量的需求也在增加,故不應該減少谷物總量,排除B項。故選D項。18.金磚國家第十六次領導人會晤中,指出“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公平正義、開放包容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改革……推進擴員和設置伙伴國進程,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由此可見,新時代的中國外交()A.根本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B.扮演國際秩序領導者的新角色C.重心轉向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市場D.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新時代的中國外交主張金磚國家擴容,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體現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D項正確;外交的根本目標是維護國家利益而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排除A項;中國的外交理念是互利共贏,并非要成為領導者,排除B項,中國實行全方位外交,不存在外交重心的說法,排除C項。故選D項。19.梭倫改革前,雅典的貧苦自由民靠租種土地為生,完不成交租指標便會淪為債務奴隸。梭倫改革禁止把欠債的平民變為奴隸,并為貴族可以擁有的土地設立了上限,同時擴大了本地橄欖油的出口,鼓勵糧食進口。由此可知()A.梭倫改革利于雅典糧食安全B.雅典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奴隸C.勞作方式影響糧食生產效率D.雅典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落后【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古代(雅典)。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梭倫改革廢除了債務奴隸制,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維護雅典城邦生產的穩定性,與鼓勵糧食進口等政策共同維護了城邦的糧食安全,A項正確;題干未提及雅典農業大量使用奴隸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勞作方式是指人們在進行生產勞動時所采用的具體形式和方法,如上述雅典農業生產中奴隸的集中勞作和家庭勞作等,而債務奴隸制是社會經濟現象,不是勞作方式,排除C項;雅典谷物生產產量較少,但生產橄欖、葡萄等農產品,農業水平并不落后,且材料也未涉及生產水平的對比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20.羅杰斯評價羅馬某一時期政體時指出“羅馬公民集體直接就立法進行投票,選舉所有一年一任的政治和軍事官員”,當選的執政官擁有征兵和組建軍團,召集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等重大權力。這些制度說明()A.羅馬共和國逐漸向元首制轉變B.帝國時期公民大會仍發揮作用C.共和國時期存在權力間的制衡D.執政官和公民大會是權力核心【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羅馬時期。由材料可知,羅馬執政官需要經過公民大會的選舉,執政官有權召集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可以判斷出該時期是羅馬共和國時期,且執政官由選舉產生,執政官有權召集公民大會,可以看出公民大會與執政官的制衡,執政官和元老院之間也存在一定制衡,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執政官由選舉產生,而非元首制,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羅馬共和國時期,而非羅馬帝國時期,排除B項;共和國時期權力中心在元老院,并非公民大會和執政官,排除D項。故選C項。21.1348年,英國下院要求把接受處理地方弊政作為批準稅收的前提,與此同時,國王強調其神命權威有權征稅。在戰爭頻仍的形勢下,議會基本上采取支持王權征稅的立場,國王也通過協商乃至妥協來成功實現征稅。由此可見()A.國王借助議會進行統治B.議會主權局面初步形成C.議會與國王間矛盾尖銳D.分權制衡體系已經形成【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英國。由“在戰爭頻仍的形勢下,議會基本上采取支持王權征稅的立場,國王也通過協商乃至妥協來成功實現征稅”可知議會基本上采取支持王權征稅的立場,國王也通過協商乃至妥協來成功實現征稅,可見議會和國王相互合作,說明國王借助議會鞏固了統治,A項正確;議會主權形成于《權利法案》頒布之后,排除B項;材料強調二者合作而非對抗,且沒有體現出分權制衡體系,排除C、D兩項。故選A項。22.1397年,美第奇家族銀行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成立,其利用不斷擴大的銀行資本,于1402年在當地建立了第一家毛紡工場,其后又于1408年創辦了第二家工場。這體現了()A.商業革命推動多種經營模式產生B.佛羅倫薩成為毛紡織業中心C.金融資本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發展D.工業資本主義獲得發展空間【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97年至1408年(意大利)。根據材料“利用不斷擴大的銀行資本,于1402年在當地建立了第一家毛紡工場,其后又于1408年創辦了第二家工場”可知,美第奇家族經營銀行,利用金融資本投資毛紡織業,可見金融資本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C項正確;商業革命發生于新航路開辟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了美第奇家族利用金融資本發展毛紡工場,未體現佛羅倫薩毛紡織業的地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工業資本主義產生于工業革命之后,排除D項。故選C項。23.歐洲人來到美洲大陸后,不僅種植玉米和小麥,飼養牲畜,還砍伐木材和建造船只,大力開發和利用北美的土地,使北美逐漸出現了“小麥王國”“棉花王國”,如馬克思所說:“正是歐洲移民使北美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庇纱丝梢?,新航路開辟()①加速了美洲社會的變革進程②豐富了美洲地區的物種結構③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質量④推動美洲資本主義迅猛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歐洲人來到美洲大陸后,不僅種植玉米和小麥,飼養牲畜,還砍伐木材和建造船只,大力開發和利用北美的土地,使北美逐漸出現了‘小麥王國’‘棉花王國’”可知歐洲人進入美洲后帶來了小麥等新物種,大力開發美洲農業,促進了美洲社會的轉型,①②正確;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美洲土著人在歐洲殖民者到來后處于被奴役的地位,他們的生活并未因為殖民者到來得到改善,反而被大量奴役,因為傳染病大量死亡,③錯誤;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應當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后,與題意時間不符,④錯誤。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24.1601年,伊麗莎白一世頒布了《濟貧法》。該法案對接受救濟者做出了分類:“其中對體能健全的窮人,要給予低級的就業,法律禁止居民對這些人給予幫助;對于失去依靠的兒童,必須以學徒的身份學習手藝。”該法案的頒布()A.解決了下層民眾的貧困問題B.激化民眾與政府的矛盾C.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D.體現政府介入社會救助【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01年的英國。據材料可知,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規定對貧苦人群實行分類救助,體現了國家對社會救助的干預,D項正確;此舉無法解決貧困問題,排除A項;救濟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會緩和矛盾,排除B項,此時尚未進行工業革命,排除C項。故選D項。25.1681年法國頒布《海事法典》,給予船主們的補貼導致造船量大增,法國逐漸形成了一支可觀的商船隊,使得海外貿易,特別是同北歐、西班牙、利凡特地區和法屬殖民地的貿易大為擴展。由此可知,該法典()A.沖擊了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B.加速法國資本原始積累進程C.使法國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D.推進了法國工業革命的進程【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81年法國。據材料可知,1681年,在早期殖民擴張的過程中,法國頒布了《海事法典》,對船主給予補貼,此舉有利于提升法國在殖民擴張中的競爭力,促進資本的原始積累,B項正確;此時英國尚未確立世界工廠地位,排除A項;法國成為貿易中心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此時工業革命尚未開始,排除D項。故選B項。26.1929年起,蘇聯出現了較為穩定的經濟發展態勢,至1932年,全國已基本上消滅了失業現象。同年蘇聯的工業產值已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0.7%,蘇聯已經基本建設成為工業國,這些成就主要有賴于()A.蘇聯經濟改革釋放了活力B.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建立C.兩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完成D.新經濟政策促進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9年至1932年(蘇聯)。根據材料可知,1924年1月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為蘇聯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推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使得蘇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B項正確;蘇聯經濟改革發生于斯大林逝世后,排除A項;蘇聯二五計劃結束于1937年,排除C項;此時新經濟政策已被廢除,D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7.英國南希爾茲委員會是一個1839年由士紳組織的民間組織,其成立的目的在于調查圣希達爾煤礦的嚴重事故。他們在調查后建議對煤礦實行官方登記注冊,還寫道“大不列顛的煤礦對她的力量和繁榮如此重要,卻完全由個人獨自經營,而沒有組織,甚至沒有國家的監督”。這反映出()A.工人階級注重維護自身利益B.政府應當放棄自由放任政策C.工業革命中政府職能的缺失D.英國社會主義運動一觸即發【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由材料可知煤礦事故發生后,調查組為民間組織,且該民間組織指出英國煤礦完全由個人獨自經營,沒有組織,甚至沒有國家的監督,由此可見工業革命中,在安全生產方面國家沒有發揮應有的監管作用,這是國家職能缺失的表現,C項正確;該組織由士紳組成,并非工人階級,排除A項;自由放任為此時主流的經濟思想,且要求國家監管煤礦不能等同于要求國家放棄自由放任政策,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表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與社會主義運動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8.某國際法協定中規定“德意志組成邦聯,包括了35個邦以及4個自由市。普魯士、奧地利在邦聯中居于主導地位;英國在地中海占有馬耳他;從法國奪得西印度群島的多哥巴、圣盧西亞以及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該國際法可能是()A.《戰爭與和平法》B.《威斯特伐利亞和約》C.《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D.《非戰公約》【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可知,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亞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家關系體系,即維也納體系,據材判斷,該國際法為《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C項正確;《戰爭與和平法》是格勞秀斯的作品,為近代國際法奠定了理論基礎,排除A項;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誕生,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排除B項;《非戰公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渴望和平的壓力下締結的國際公約,排除D項。故選C項。29.1900年美國頒布《金本位法》,該法確定了美元含金量為23.22克,美國一切發行的貨幣都必須與這一標準保持一致。同時授權財政部長建立1.5億美元的金幣和金塊儲備,以便用于兌贖綠背紙幣和其他政府流通負債。此舉()A.有利于美國參與國際貿易B.確立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C.沖擊了英國的金本位體制D.導致美國紙幣失去流通價值【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材料中美國確定了金本位的貨幣體系,且拿出大量的黃金儲備用以兌付市面上現存的貨幣,此舉有利于美國國內貨幣體系的統一,也與國際上流行的金本位體系接軌,有利于提升美元的信度,便于美國參與國際貿易,A項正確;二戰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排除B項;此舉順應了金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并非對體系的沖擊,排除C項;美元與黃金掛鉤紙幣具有了黃金的價值,并未失去流通價值,排除D項。故選A項。30.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南方諸國開始采取避開美元霸權風險措施:中國已經與亞洲多國簽訂了以人民幣為主的貿易結算政策,印度與俄羅斯的石油交易用俄羅斯盧布以及其他貨幣結算,中國和巴西簽署用本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協議。這些行動體現了()A.人民幣成為主要儲備貨幣之一B.現代社會的金融風險持續增加C.美元已經失去中心貨幣的地位D.新興經濟體的金融話語權提升【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1世紀以來(世界)。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21世紀以來,部分發展中國家使用非美元進行貿易結算,如人民幣、盧布和其他貨幣等等,體現出新興經濟體金融話語權的提升,D項正確;材料強調各國的貿易結算而非儲備貨幣,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國際結算中使用多元貨幣不會加劇金融風險,有利于金融風險的降低,排除B項;美元雖然霸權地位受到沖擊,但仍舊是中心貨幣,已經失去中心貨幣地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40分。均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徐揚作為宮廷畫院的畫家,曾多次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其1759年完成了描述蘇州城的《盛世滋生圖》并進獻給乾隆皇帝。以下三幅圖片是《盛世滋生圖》的局部。材料二1896-1937年蘇州關進出口貿易折線圖(依據《蘇州海關志》,蘇州關進出口貨值分類數據制作)近代蘇州的貿易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如杭州市場上需求的豆餅、豆等大宗商品主要是從我國東北地區經京杭大運河運至蘇州,由蘇州轉口運往杭州。20世紀30年代,蘇州出口產品仍主要以茶葉、絲綢、菜籽、菜籽餅等農產品為主。其中菜籽和菜籽餅主要運往日本,即使在抵制日貨運動期間,仍有70%的菜籽餅銷往日本。1931年之后,白銀在國外的購買力大幅上升,直到1935年,國民政府推出并實施法幣政策,政策施行后,物價逐漸有所上漲,蘇州地區的出口貿易照比1934年方有所恢復。——摘編自張寶建《近代蘇州對外貿易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盛世滋生圖》的史料類型和價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30年之后蘇州關進出口貿易額下降的原因?!敬鸢浮浚?)史料類型:該圖屬于圖像史料;一手史料。(任答一點即可)史料價值:懷胥橋圖為研究清代石橋建筑技藝提供了直觀的參考,圖片中的舟船可用于研究當時的水路交通發展情況及造船技術;云貴川廣各省雜貨老行可用來研究蘇州與其他地區的貿易情況;棉布業招牌可以用來研究蘇州商品經濟的繁盛局面,商業經營類型,商標等內容;此外也可了解當時的城市布局,建筑形態,民眾服飾等內容。(任答三點即可)但其屬于繪畫作品,包含作者的主觀想象,且目的在于為皇帝歌功頌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與其他史料配合使用。(2)原因: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北,影響蘇州與東北的貿易;日本侵華加劇,中日貿易受到影響;蘇州出口結構單一;世界性經濟危機影響各國貿易;群眾性愛國運動,如抵制日貨影響蘇州對外貿易;中國銀本位的貨幣政策。(任答四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朝(中國)。史料類型:根據材料“徐揚作為宮廷畫院的畫家,曾多次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其1759年完成了描述蘇州城的《盛世滋生圖》并進獻給乾隆皇帝。”可知,《盛世滋生圖》屬于圖像史料;同時,是徐揚多次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后所畫,對于研究江南地區的繁盛屬于一手史料。史料價值:根據材料“《盛世滋生圖》的局部,懷胥橋”可知,懷胥橋圖為研究清代石橋建筑技藝提供了直觀的參考,圖片中的舟船可用于研究當時的水路交通發展情況及造船技術;根據材料“《盛世滋生圖》的局部,特色市招:云貴川廣各省雜貨老行”可知,云貴川廣各省雜貨老行可用來研究蘇州與其他地區的貿易情況;根據材料“《盛世滋生圖》的局部,棉布業招牌”可知,棉布業招牌可以用來研究蘇州商品經濟的繁盛局面,商業經營類型,商標等內容;根據材料“徐揚作為宮廷畫院的畫家,曾多次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其1759年完成了描述蘇州城的《盛世滋生圖》并進獻給乾隆皇帝”可知,可了解當時的城市布局,建筑形態,民眾服飾等內容,但其屬于繪畫作品,包含作者的主觀想象,且目的在于為皇帝歌功頌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與其他史料配合使用?!拘?】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原因:根據材料“1931年之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北,影響蘇州與東北的貿易;根據材料“其中菜籽和菜籽餅主要運往日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侵華加劇,中日貿易受到影響;根據材料“20世紀30年代,蘇州出口產品仍主要以茶葉、絲綢、菜籽、菜籽餅等農產品為主?!笨芍?,蘇州出口結構單一;根據材料“1931年之后,白銀在國外的購買力大幅上升,直到1935年,國民政府推出并實施法幣政策,政策施行后,物價逐漸有所上漲,蘇州地區的出口貿易照比1934年方有所恢復?!笨芍?,世界性經濟危機影響各國貿易,以及中國銀本位的貨幣政策;根據材料“其中菜籽和菜籽餅主要運往日本,即使在抵制日貨運動期間,仍有70%的菜籽餅銷往日本?!笨芍罕娦詯蹏\動,如抵制日貨影響蘇州對外貿易。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世紀,歐洲大陸的佛蘭德爾毛紡業城市內亂不已,佛蘭德爾工匠紛紛移居英國,他們帶來了技術和資金,也帶來了市場,15世紀中葉英國從原料羊毛輸出國轉變為呢絨制品出口國,這是英國經濟第一次質的飛躍。16世紀后期路易十四逼迫法國“胡格諾”新教徒移居英格蘭。他們多是有技術、有資金的工匠和中小商人。來到英國的外國商人,也不只是簡單地同英國人做生意,而是直接從事英國的對外貿易。15世紀末,意大利商人年均運出英國呢絨占英國呢絨總出口的1/4。英國所需波羅的海地區的木材等產品,基本是由漢薩人進口的。這個時期也有很多荷蘭豪商巨賈進入英國,荷蘭大商人科爾吞家族,17世紀借錢給英國王室高達20萬英鎊;17世紀末成立的英格蘭銀行第一任總裁是荷蘭人后裔;英國保險公司的第一位主席也是荷蘭銀行家?!幾詣⒕叭A《近代英國經濟崛起中的歐洲大陸因素》材料二在英國棉紡織業初期的發展過程中,其主要的勞動力來自婦女和兒童,據統計,在1826年的棉紡織工廠中,有將近40%的勞動者在15歲以下,成年男性只占到了18.5%,其余皆為中年女性。其中女性的工資僅為男性的一半,而童工的則更少。此等廉價的劣等勞動力的逐漸普遍使用構成了成年男工的真正危險。這種情況使得很多成年男性得不到任何的自信,很多人酗酒、流浪?!幾詶钏伞督藜徔棙I發展研究(1760-1860)》(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移民進入英國的原因及其對英國經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工業革命中勞動力結構帶來的影響?!敬鸢浮浚?)原因:歐洲大陸部分地區內亂;英國秩序相對穩定;英國宗教改革吸引新教徒;英國經濟的吸引力。(任答三點即可)影響:生產方面,歐洲大陸移民帶來了技術、勞動力,促進英國生產的發展;財政方面,中世紀外國商人貸款給英國國王,緩解了王室財政困難;金融方面,外國資本幫助英國建立近代金融體系,并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一定的資金幫助;貿易方面,拓展了英國的進出口貿易,推動了英國毛紡業等行業發展。(任答三點即可)(2)影響: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有利于英國棉紡織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男工工作機會減少,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女性、兒童權利無法得到保障;引發了工人階級的反抗,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任答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英國。移民進入英國的原因根據“14世紀,歐洲大陸的佛蘭德爾毛紡業城市內亂不已,佛蘭德爾工匠紛紛移居英國”得出歐洲大陸部分地區內亂;英國秩序相對穩定;根據“16世紀后期路易十四逼迫法國‘胡格諾’新教徒移居英格蘭”并結合所學得出英國宗教改革吸引新教徒;根據“15世紀末,意大利商人年均運出英國呢絨占英國呢絨總出口的1/4。英國所需波羅的海地區的木材等產品,基本是由漢薩人進口的。這個時期也有很多荷蘭豪商巨賈進入英國”并結合所學得出英國經濟的吸引力。影響根據“他們帶來了技術和資金,也帶來了市場”得出生產方面,歐洲大陸移民帶來了技術、勞動力,促進英國生產的發展;根據“荷蘭大商人科爾吞家族,17世紀借錢給英國王室高達20萬英鎊;17世紀末成立的英格蘭銀行第一任總裁是荷蘭人后裔;英國保險公司的第一位主席也是荷蘭銀行家”得出財政方面,中世紀外國商人貸款給英國國王,緩解了王室財政困難;金融方面,外國資本幫助英國建立近代金融體系,并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一定的資金幫助;根據“15世紀末,意大利商人年均運出英國呢絨占英國呢絨總出口的1/4。英國所需波羅的海地區的木材等產品,基本是由漢薩人進口的”得出貿易方面,拓展了英國的進出口貿易,推動了英國毛紡業等行業發展?!拘?】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英國。英國工業革命中勞動力結構帶來的影響根據“此等廉價的劣等勞動力的逐漸普遍使用構成了成年男工的真正危險。這種情況使得很多成年男性得不到任何的自信,很多人酗酒、流浪”并結合所學得出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有利于英國棉紡織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但男工工作機會減少,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女性、兒童權利無法得到保障;引發了工人階級的反抗,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舊中國的農民形象(1840-1949年)新中國的農民形象備受剝削壓迫,饑寒交迫的悲慘形象:“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的農民形象并未發生本質改變。愚、弱、私的落后形象:愚即目不識了;弱即由于農民經濟的薄弱和衛生常識的缺乏,因而農民的健康毫無保障;私即舊中國農民從來一盤散沙,無團結合作意識。造反精神與落后性兼具的形象: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指出農民是“革命先鋒”的形象,但不可否認,由于發展過于“迅猛異常”,必然會對社會財富、物質資源、文明成果乃至社會生產力造成破壞。政治覺悟高的新農民形象:如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中國農民表現出極大的愛國熱情,在愛國統一戰線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積極生產的新農民形象:翻身獲得土地的農民通過辛勤勞動,一改受壓迫的舊形象,涌現出如李順達、史春奎、弓維周、申紀蘭等一大批生產模范。文化進步的新農民形象:“人人下地帶本書,戶戶傳來讀書聲?!备母锿黄频南蠕h者: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將生產隊土地劃分到戶進行經營的決策得到了中央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幾院窝嗲唷缎轮袊闪⒊跗谛罗r民形象建構的統戰價值》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知識,以“農民形象”為主題,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論題:社會性質影響農民形象的變化。闡釋:舊中國的社會性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舊中國,經濟相對落后,農業生產力水平難以有突破性的進展;社會秩序混亂,天災人禍不斷,嚴重影響了小農的正常生產生活;小農作為賦稅的主要承擔者,面臨著封建勢力、資本主義、外國勢力的多重剝削,生活苦不堪言,難以有余力提升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因此形成了備受剝削、貧、弱、愚等形象;但也應看到在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運動中,農民階級顯示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最終都歸于失敗。新中國是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農民一改往日被剝削壓迫的地位,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十分注重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通過土地改革使農民分得土地,通過建立合作社提升農民生活水平,通過掃盲運動,提升農民文化素質,由此調動了農民建設國家的積極性,使其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綜上,不同的社會性質中,農民的地位不同,角色不同,對其形象的構建也必然產生變化。(其他論題以“農民形象”為主題如“近代中國農民革命形象的雙重性”“舊中國農民悲慘形象的成因”“新中國農民形象轉變的原因”“新中國農民形象塑造的現實意義”等為題均可,要求論述范圍必須是中國近現代史,論述中國古代農民形象,論述與農民相關但與農民形象無關如“新中國的土地政策”“改革開放中的農村改革”等題目)【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和近現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內容可知,“舊中國的農民形象”是備受剝削壓迫,饑寒交迫, 愚、弱、私和造反精神與落后性兼具;而“新中國的農民形象”則是政治覺悟高、積極生產、文化進步和改革突破的先鋒。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家社會性質的變化和農民社會地位的提升,由此可擬定論題為社會性質影響農民形象的變化。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舊中國的社會性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舊中國,經濟相對落后,農業生產力水平難以有突破性的進展;社會秩序混亂,天災人禍不斷,嚴重影響了小農的正常生產生活;小農作為賦稅的主要承擔者,面臨著封建勢力、資本主義、外國勢力的多重剝削,生活苦不堪言,難以有余力提升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因此形成了備受剝削、貧、弱、愚等形象;但也應看到在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運動中,農民階級顯示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最終都歸于失敗。新中國是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農民一改往日被剝削壓迫的地位,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十分注重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通過土地改革使農民分得土地,通過建立合作社提升農民生活水平,通過掃盲運動,提升農民文化素質,由此調動了農民建設國家的積極性,使其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最后得出結論,不同的社會性質中,農民的地位不同,角色不同,對其形象的構建也必然產生變化。從其他角度總結論點進行論述,言之有理亦可。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份聯合考試(期末)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公元前4500年前后,東北地區的玉器表現出很強的實用性,如斧、錛、鑿等,而在公元前3500年前的紅山文化中,玉器的生產功能已經基本消失,大量的動物型器可能代表當時紅山氏族的圖騰,具有“禮”的性質。這種變化反映了()A.生產力發展影響先民精神世界B.東北地區玉器制作水平的提高C.紅山文化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D.金屬工具已經取代了玉石工具【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新石器時期晚期(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東北地區的玉器產品由實用器轉變為表現圖騰的“禮”器,禮器表現在宗教祭祀、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用,因此隨著新石器時期晚期生產力發展,先民的精神生活逐漸豐富,A項正確;玉器功能的變化無法反映其制作水平的變化,排除B項;題干氏族圖騰屬于氏族社會的精神生活,而階級分化表現為氏族內部成員出現明顯的貧富分化和社會地位差異,排除C項;紅山文化仍處于石器時期,金屬工具不可能取代石器,排除D項。故選A項。2.《尚書》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笨鬃又^:“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边@些思想()A.推動原始民主制持續發展B.不利于專制集權制度產生C.利于后世德治思想的發展D.引發了早期德治法治之爭【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的這些內容體現了早期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注重以民為本,奠定了后世德治的基礎,有利于后世德治思想的持續發展,C項正確;原始民主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消失,專制集權逐步確立,排除A、B兩項,早期德法之爭,由鄭國頒布成文法引發,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戰國時期,孟子詢問陳相“許子以釜甑爨(用鍋煮飯),以鐵耕乎?”曰:“然?!薄白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由此可以推知,戰國時期()A.重農抑商思想流行 B.商品經濟十分發達C.存在私營工商業者 D.工商食官得以維系【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由材料所知,許子并不親自從事制陶和冶鐵,而是用粟與百工交易,由此可以推知戰國時期存在私營工商業者,使得許子能夠通過交易獲取自己的生活用品,C項正確;商鞅變法中提出了重農抑商思想,僅根據許子一人的經歷無法說明當時重農抑商思想流行,排除A項;戰國時期,商品經濟并不十分發達,排除B項;材料中參與交易的百工,并不一定是官營手工業者,排除D項。故選C項。4.下圖是漢代風扇車,是用來分離谷物和雜質、塵土的復雜農具,其使用方法是將混著雜物的谷物籽粒倒入頂部梯形的喂料斗,谷粒在重力作用下直接從下邊的出料口流出,而谷殼、糠皮等比重較輕的雜物就從出風口吹出。風扇車的發明()A.使機器逐漸取代手工勞作B.推動了手工業的進步C.促進了家庭式勞作的形成D.助推小農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材料所示風扇車為漢代的農業加工工具,其產生提高了小農的生產效率,減少了小農糧食加工的時間,有利于助推小農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該工具為手工工具,并非機器,排除A項;農業工具無法推動手工業的進步,排除B項;家庭式勞作在春秋時期已經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5.《史記·吳王濞列傳》載:西漢景帝時期“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由此可知()A.政府尚未統一貨幣鑄造B.漢初社會矛盾緩和C.西漢政府錢荒現象嚴重D.吳地商品經濟繁榮【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漢景帝時期吳王召集流亡之士私自鑄幣,說明此時中央尚未統一貨幣鑄造,存在私鑄現象,A項正確;吳王私鑄錢幣無法說明社會矛盾的緩和和西漢出現錢荒現象,排除BC項;私鑄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無關,不能說明吳地商品經濟繁榮,排除D項。故選A項。6.《晉書·地理志》載:“至桓帝永壽三年(157年),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贝藶闁|漢最后一次大規模的人口統計。而太康元年(280年)記載,西晉戶約245萬,口約1600萬,人口減少近四千萬。其原因在于()①世家豪族蔭附戶口②東漢戶口有所夸大③西晉無法控制北方④分裂時期戰亂不斷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西晉(中國)。據材料可知,西晉時期政府掌握的戶口數量大幅減少,其原因一是東漢末年以來的長期戰亂造成的人口減少,二是由于存在世家大族隱匿戶口,導致國家控制的編戶齊民減少,①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西晉疆域和東漢末年差別不大,不存在無法控制北方的現象,材料也并未表明東漢時期的戶籍統計存在虛報現象,②③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7.唐王朝將語言文字水平納入官員年度考查或職位升遷考核中,唐中央以“二十七最”為官員年終考核標準,其中“讎校精審,明于刊定,為校正之最”,同時在科舉考試中設置明字科,考查文字理論和書法水平。這些舉措()A.根本目的是提升士人文化水平B.強化了國家對官員群體的管理C.體現出對官員品德才能的重視D.有利于國家行政治理的規范化【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唐朝(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唐代的考核制度,在考核過程中注重官員的語言文字水平,有利于提升行政的規范性,D項正確;規范語言文字旨在保證政令的順利傳達以維護統治,提升文化水平并非中央政府的根本目的,排除A項;在科舉考試中注重文字水平面向的是士子而非官員,排除B項;題干體現官員的語言文字書寫水平,并未體現對官員品德的重視,排除C項。故選D項。8.福建路的進士數量在宋代排名靠前,但“七閩地狹人稠,為生艱難,非他處比,深山窮谷固有生而未嘗識銀者”;宋初眉州地區“士大夫修身于家,為政于鄉,皆莫肯仕者”,數十年后,“仕者常數十百人”,士風轉變,從而使得當地進士數量迅速增加。由此可見()A.地區經濟發展與文教水平密切相關B.進士的地域分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C.科舉考試可能存在諸多不公正因素D.經濟中心南移促進南方文化教育發展【答案】B【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時期(中國)。根據“七閩地狹人稠,為生艱難,非他處比,深山窮谷固有生而未嘗識銀者”可知福建地區經濟并不發達,但福建地區的進士數量卻名列前茅;而眉州地區的進士數量受到當地士風的影響,所以說多種因素影響了科舉考試的結果,B項正確;A、D兩項僅強調進士數量與經濟的關系,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能提現科舉考試的不公正,且宋代科舉通過多種手段防止弊端的出現,相對公平,排除C項。故選B項。9.明宣德年間,巡按湖廣監察御史朱鑒言道:“洪武間各府州縣皆置東西南北四倉,以貯官谷……遇有水旱饑饉,以貸貧民,民受其惠。今各處有司以為不急之務,倉廒廢弛,谷散不收,甚至掩為己有,深負朝廷仁民之意?!边@反映出當時()A.擁有較為完善的糧食儲備制度B.救災活動主要依賴政府組織C.社會抵御災荒的能力有所削弱D.政府對基層的控制能力弱化【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洪武年間明代建立了倉儲制度,宣德年間官員發現各地方倉庫廢弛,甚至被官員占為己有,由此可見隨時間推移救濟難以真正落實,社會抵御災荒的能力有所削弱,C項正確;材料強調倉庫的廢弛而非制度的完善,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救助活動的主體,不能說明救災活動主要依賴政府組織,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基層控制,排除D項。故選C項。10.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評價中國古代賦稅制度“雖租庸調之名渾然不見,其實并庸調而入于租也”;王夫之則在《讀通鑒論》寫道,“兩稅之法,乃取暫時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二者皆認為()A.兩稅法使庸調等雜稅徹底消失B.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減弱C.兩稅法相較租庸調制更加規范D.兩稅法并未減輕民眾賦稅負擔【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唐朝(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黃宗羲認為兩稅法僅僅是將庸調并入到了田租之中,王夫之也認為兩稅法只是將之前不合法的稅種合法化,故農民的賦稅負擔并未減輕,D項正確;“徹底消失”不符合史實,庸調是在形式上和內容發生變化,兩稅法將以往的租庸調及其他雜稅合并。力役征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變化,不再像以前那樣以固定的“庸”的形式存在,而是部分地融入到兩稅法以貨幣或實物繳納的稅收體系中,排除A項;B項符合史實,兩稅法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一定程度上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減弱,但材料未提及兩稅法以戶稅和地稅為征收標準,排除B項;相比租庸調制,兩稅法征稅簡化,兩稅法將以往的租庸調及其他雜稅合并,主要按照資產和田畝來征稅,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但題干中兩人認為兩稅法并未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1.清代康熙帝破長城之防,撤除橫亙在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萬里屏障,“自京北至萬里如同家人父子”。雍正自稱“自古中外一家,未有如我朝者”。在邊疆治理方面“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由此可見清代()A.致力于消解不同民族的差異B.國家治理體現了大一統思想C.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基礎D.初步形成近代國家主權觀念【答案】B【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中國)。根據題意可知,康熙帝破除了長城之防,不再修建長城,主張民族團結;而雍正帝則主張民族融合和統一,說明他們的統治理念中都蘊含了民族團結和統一的內容,都滲透了大一統思想,B項正確;康熙和雍正是主張民族團結和交流,而不是消解不同民族的差異,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清王朝的版圖范圍,也未能體現出近代國家的理念,排除C、D兩項。故選B項。12.19世紀80年代,英國匯豐紙幣進入漢口、福州、廈門等地,“所出鈔票在廈門一隅已約六七十萬”,在福州匯豐紙幣代替了傳統福州錢票的地位,有些交易契約還特別規定“須用匯豐的鈔票支付”。由材料可知,晚清匯豐紙幣()①沖擊金融主權②促進口岸貿易③引發通貨膨脹④壟斷交易市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英國銀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發行紙幣且用于流通,必然沖擊中國的金融主權,①正確;此舉也使得口岸地區擁有方便對外貿易的貨幣,部分契約規定須用匯豐的鈔票支付體現出該鈔票在一定范圍內被認可,這有利于口岸地區的貿易,②正確;綜上所述,①②符合題意,A項正確;材料并未表明鈔票為惡性發行,引發通貨膨脹,③不符合題意,排除BD項;該鈔票只在部分區域小范圍流通,不可能壟斷整個交易市場,④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A項。13.1930年5月20日,《北華捷報》寫道,“與不到18個月前的熱情相比,今日所有中國人中的絕望感,也許是最糟的一點”。該報道的內容可能是()A.局部抗戰初期中國屢屢失利B.北洋軍閥紛爭不已民不聊生C.國民政府一黨專政日益腐朽D.大革命失敗后統一戰線破裂【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依據“1930年5月20日”可推斷“18個月前”時間為1928年末,國民政府在此時統一全國,民眾對國民政府充滿希望;而18個月后的絕望是由于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日益腐朽造成的,C項正確;局部抗戰開始于1931年,排除A項;北洋軍閥的紛爭局面在1928年前就已經結束,排除B項;大革命在1927年就已經失敗,排除D項。故選C項。14.下表是黨的干部成分表(1932年7月)。表格中的情況()縣名萬泰公略瑞金樂安區委干部總數-559325工人5%16.5%7.5%8%貧雇農48.6%75.5%74.5%80%中農5%7.4%12.5%8%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9.4%3.6%2.5%4%注: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可能出身為農民或工人,存在重復統計,故總比例超過100%。A.為全國范圍內土改奠定基礎B.體現了工農民主政權的性質C.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表明農民是該政權的主導者【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由材料時間1932年7月可知,該政權為1931年11月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在區級領導干部中工人及農民占到絕大多數,說明該政權具有工農民主政權的性質,B項正確;此時尚不具備全國土改的條件。新中國的成立為全國范圍內土改奠定基礎,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于1937年9月,排除C項;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政權由工農聯盟組成,農民為主導者的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B項。15.1934年,杜重遠計劃在江西九江創立新型機械化的光大陶瓷廠,專事仿制舶來品。得到全國經委常委宋子文和財政部長孔祥熙的支持后,杜重遠四處奔走,至1937年8月底全部機器安裝完畢。光大瓷廠順利建成有賴于()①民族資本家實業救國的熱情②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暫時放松③北洋政府的贊同與政策支持④完全模仿西方先進工業技術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1934年杜重遠為創辦新型陶瓷廠四處奔走,體現了民族資本家實業救國的熱情,①符合題意,A項正確;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暫時放松,②不符合史實;此時為南京國民政府,并非北洋政府,③不符合題意;材料無法體現工業技術完全模仿國外,且表述過于絕對,④表述錯誤。綜上所述,②③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16.下圖所示的宣傳畫()A.弘揚了經濟恢復發展時期艱苦奮斗精神B.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C.利于改革開放后持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D.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激發了人民的熱情【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五講四美三熱愛”是20世紀80年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口號,該口號的提出是為了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所以這一宣傳畫有利于改革開放后精神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C項正確;1949-1952年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與宣傳畫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1956-1966年,與宣傳畫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7.下表是1978年和2020年中國居民膳食結構表,為應對這種變化。中國農業應當()谷物(kg)蔬菜及菌類(kg)蛋類(kg)肉類(kg)水產品(kg)1978年247.8141.50.85.80.82020年141.2103.71324.813.9A.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B.減少谷物生產總量C.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D.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78-2020年,我國人均食用谷物及蔬菜總量下降,水產品、肉蛋等種類總量增加,因此在農業生產中應該考慮居民膳食結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D項正確;材料所示內容與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科技無關,排除A、C兩項;谷物生產關系糧食安全,且人口總數增加對谷物總量的需求也在增加,故不應該減少谷物總量,排除B項。故選D項。18.金磚國家第十六次領導人會晤中,指出“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公平正義、開放包容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改革……推進擴員和設置伙伴國進程,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由此可見,新時代的中國外交()A.根本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B.扮演國際秩序領導者的新角色C.重心轉向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市場D.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新時代的中國外交主張金磚國家擴容,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體現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D項正確;外交的根本目標是維護國家利益而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排除A項;中國的外交理念是互利共贏,并非要成為領導者,排除B項,中國實行全方位外交,不存在外交重心的說法,排除C項。故選D項。19.梭倫改革前,雅典的貧苦自由民靠租種土地為生,完不成交租指標便會淪為債務奴隸。梭倫改革禁止把欠債的平民變為奴隸,并為貴族可以擁有的土地設立了上限,同時擴大了本地橄欖油的出口,鼓勵糧食進口。由此可知()A.梭倫改革利于雅典糧食安全B.雅典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奴隸C.勞作方式影響糧食生產效率D.雅典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落后【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古代(雅典)。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梭倫改革廢除了債務奴隸制,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維護雅典城邦生產的穩定性,與鼓勵糧食進口等政策共同維護了城邦的糧食安全,A項正確;題干未提及雅典農業大量使用奴隸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勞作方式是指人們在進行生產勞動時所采用的具體形式和方法,如上述雅典農業生產中奴隸的集中勞作和家庭勞作等,而債務奴隸制是社會經濟現象,不是勞作方式,排除C項;雅典谷物生產產量較少,但生產橄欖、葡萄等農產品,農業水平并不落后,且材料也未涉及生產水平的對比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20.羅杰斯評價羅馬某一時期政體時指出“羅馬公民集體直接就立法進行投票,選舉所有一年一任的政治和軍事官員”,當選的執政官擁有征兵和組建軍團,召集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等重大權力。這些制度說明()A.羅馬共和國逐漸向元首制轉變B.帝國時期公民大會仍發揮作用C.共和國時期存在權力間的制衡D.執政官和公民大會是權力核心【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羅馬時期。由材料可知,羅馬執政官需要經過公民大會的選舉,執政官有權召集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可以判斷出該時期是羅馬共和國時期,且執政官由選舉產生,執政官有權召集公民大會,可以看出公民大會與執政官的制衡,執政官和元老院之間也存在一定制衡,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執政官由選舉產生,而非元首制,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羅馬共和國時期,而非羅馬帝國時期,排除B項;共和國時期權力中心在元老院,并非公民大會和執政官,排除D項。故選C項。21.1348年,英國下院要求把接受處理地方弊政作為批準稅收的前提,與此同時,國王強調其神命權威有權征稅。在戰爭頻仍的形勢下,議會基本上采取支持王權征稅的立場,國王也通過協商乃至妥協來成功實現征稅。由此可見()A.國王借助議會進行統治B.議會主權局面初步形成C.議會與國王間矛盾尖銳D.分權制衡體系已經形成【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英國。由“在戰爭頻仍的形勢下,議會基本上采取支持王權征稅的立場,國王也通過協商乃至妥協來成功實現征稅”可知議會基本上采取支持王權征稅的立場,國王也通過協商乃至妥協來成功實現征稅,可見議會和國王相互合作,說明國王借助議會鞏固了統治,A項正確;議會主權形成于《權利法案》頒布之后,排除B項;材料強調二者合作而非對抗,且沒有體現出分權制衡體系,排除C、D兩項。故選A項。22.1397年,美第奇家族銀行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成立,其利用不斷擴大的銀行資本,于1402年在當地建立了第一家毛紡工場,其后又于1408年創辦了第二家工場。這體現了()A.商業革命推動多種經營模式產生B.佛羅倫薩成為毛紡織業中心C.金融資本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發展D.工業資本主義獲得發展空間【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97年至1408年(意大利)。根據材料“利用不斷擴大的銀行資本,于1402年在當地建立了第一家毛紡工場,其后又于1408年創辦了第二家工場”可知,美第奇家族經營銀行,利用金融資本投資毛紡織業,可見金融資本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C項正確;商業革命發生于新航路開辟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了美第奇家族利用金融資本發展毛紡工場,未體現佛羅倫薩毛紡織業的地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工業資本主義產生于工業革命之后,排除D項。故選C項。23.歐洲人來到美洲大陸后,不僅種植玉米和小麥,飼養牲畜,還砍伐木材和建造船只,大力開發和利用北美的土地,使北美逐漸出現了“小麥王國”“棉花王國”,如馬克思所說:“正是歐洲移民使北美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庇纱丝梢?,新航路開辟()①加速了美洲社會的變革進程②豐富了美洲地區的物種結構③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質量④推動美洲資本主義迅猛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歐洲人來到美洲大陸后,不僅種植玉米和小麥,飼養牲畜,還砍伐木材和建造船只,大力開發和利用北美的土地,使北美逐漸出現了‘小麥王國’‘棉花王國’”可知歐洲人進入美洲后帶來了小麥等新物種,大力開發美洲農業,促進了美洲社會的轉型,①②正確;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美洲土著人在歐洲殖民者到來后處于被奴役的地位,他們的生活并未因為殖民者到來得到改善,反而被大量奴役,因為傳染病大量死亡,③錯誤;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應當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后,與題意時間不符,④錯誤。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24.1601年,伊麗莎白一世頒布了《濟貧法》。該法案對接受救濟者做出了分類:“其中對體能健全的窮人,要給予低級的就業,法律禁止居民對這些人給予幫助;對于失去依靠的兒童,必須以學徒的身份學習手藝?!痹摲ò傅念C布()A.解決了下層民眾的貧困問題B.激化民眾與政府的矛盾C.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D.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